梨状肌综合征

合集下载

梨状肌综合征健康宣讲PPT

梨状肌综合征健康宣讲PPT

梨状肌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师会进行 针对性的按摩、理疗等治疗方 法。 手术治疗:在一些严重病例下 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如何预防梨状 肌综合征复发

如何预防梨状肌综合征复发?
日常保健:保持正确姿势,适度运动, 注意生活习惯。 定期检查: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 梨状肌问题。
如何预防梨状肌?
如何缓解梨状肌综合征症状?
热敷: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热敷患处,缓 解肌肉紧张。 拉伸运动:进行梨状肌的拉伸运动,缓 解肌肉压迫。
如何缓解梨状肌综合征症状?
康复训练:寻求专业医生进行康复 训练,加强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梨状肌综合征 的治疗方法
梨状肌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疾病评估:寻求医生的诊断和评估,了 解疾病的严重程度。 药物治疗:医生会根据病情开具适当的 药物进行治疗。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梨状肌综合征 是什么?
梨状肌综合征是什么?
定义:梨状肌综合征是一种导致臀部、 腰部、下肢疼痛和麻木的神经疾病。 症状:包括臀部或大腿疼痛、麻木、下 肢无力,坐立不安等。
梨状肌综合征是什么?
原因:梨状肌压迫或损伤引起 的神经病变。
梨状肌综合征 的原因
梨状肌综合征的原因
肌肉不良习惯:长时间久坐、错误姿势 、缺乏运动等。 外伤:臀部或骨盆部受伤引起梨状肌损 伤。
梨状肌综合征健康宣讲PPT
目录 导言 梨状肌综合征是什么? 梨状肌综合征的原因 如何预防梨状肌综合征? 如何缓解梨状肌综合征症状? 梨状肌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如何预防梨状肌综合征复发? 总结
导言
导言
引言: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健康宣 讲活动,本次主题为梨状肌综合征 ,让我们一起了解梨状肌综合征以 及如何保持健康远离此疾病。

梨状肌综合征危害及预防

梨状肌综合征危害及预防

危害
危害
疼痛:梨状肌综合征常常伴随 着臀部、腿部和下背部的持续 疼痛,可能影响日常活动和睡 眠质量。
麻木和刺痛:受损的梨状肌可 能导致臀部、腿部和脚部的麻 木和刺痛感,严重时可能影响 行走和坐立不安。
危害
运动障碍:梨状肌综合征可能导致腿部 无力感和肌肉紧张,使得运动能力受限 。
预防
预防
适当锻炼:定期进行臀部和腿 部的伸展运动,可以帮助预防 梨状肌综合征的发生。
医疗干预
手术治疗:在一些严重病例中,手术可 能是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最后选择,通 过手术减压或切除梨状肌来缓解症状。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梨状肌综合征 危害及预防
目录 综合征概述 危害 预防 医疗干预
综合征概述
综合征概述
梨状肌综合征是一种神经肌肉 疾病,主要表现为臀部和腿部 的疼痛、麻木和无力。
梨状肌是位于臀部的一个肌肉 ,当该肌肉受损或压迫时,可 能导致综合征发生。
综合征概述
梨状肌综合征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影响个 人势可能导致梨状肌受压,建议 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定期 起身活动。
预防
避免过度使用:减少长时间走路、跑步 等活动对臀部和腿部肌肉的过度使用, 给予肌肉充分休息。
医疗干预
医疗干预
物理治疗:通过物理疗法和按 摩,可以改善梨状肌综合征引 起的疼痛和不适。 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根据病 情给予镇痛药、抗炎药等药物 治疗,以缓解症状。

梨状肌综合征诊断标准

梨状肌综合征诊断标准

梨状肌综合征诊断标准
梨状肌综合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神经肌肉疾病,主要是由于梨状
肌压迫坐骨神经所引起的症状,而目前已经确定了一些诊断标准。


下是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臀部疼痛或坐骨神经放射痛。

2、出现顽固性的臀部或背部疼痛,特别是在坐位或长时间行走时。

3、疼痛加重,伴有局部痛点、麻木、刺痛、感觉异常等不适症状。

4、坐骨神经放射痛可表现为下肢疼痛、麻木或无力等症状,而坐
骨神经压迫引起的疼痛常在膝盖以下。

二、影像学检查
1、通过MRI或CT检查可以发现梨状肌压迫坐骨神经的位置和程
度等。

2、同时检查下肢肌肉力量、反射、感觉等方面。

三、诊断标准
根据以上表现和检查结果,可以明确的诊断梨状肌综合征。

但需
要注意的是,除非上述全部症状明显时所做的检查,才有可能得出准
确的诊断。

总之,梨状肌综合征的症状多样化,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来作出。

只有通过全面的检查,才能确定诊断和治疗计划。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及时跟踪和评估疗效,以保证患者能够尽快恢复健康。

梨状肌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的症状,梨状肌综合征治疗【专业知识】

梨状肌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的症状,梨状肌综合征治疗【专业知识】

梨状肌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的症状,梨状肌综合征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本病是由于梨状肌压迫坐骨神经引起的坐骨神经痛。

梨状肌起自骶骨的髂骨面,止于股骨大转子上缘。

在奔跑或坐位时,梨状肌可以挤压从其下经过的坐骨神经。

疾病病因一、病因梨状肌可因某种激烈或不协调的运动,如髋部闪时,髋关节急剧外旋,梨状肌猛烈收缩,或髋关节突然内收、内旋使梨状肌受到牵拉等,而发生急性损伤,故致该肌充血、水肿、痉挛。

如梨状肌急性损伤未获得及时治疗或因某种工作使梨状肌经常处于过度紧张、车拉状态,而造成梨状肌劳损,慢性劳损而致该肌持续性充血、水肿痉挛以致梨状肌肥厚、硬化或粘连等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而引起臀腿痛。

症状体征一、症状彻底的体格检查极其重要.Freiberg手法,即内旋患肢产生疼痛.Pace手法,即外展患肢诱发疼痛.Beatty手法,即让患者躺在桌上,健侧卧位,患侧下肢膝关节弯曲,置于健侧下肢后面的桌面上,抬高膝关节数英寸即引起疼痛.Mirkin试验,患者取站立位,双膝伸直,缓慢弯腰向下,检查者按压臀部坐骨神经穿越梨状肌的部位,在两者接触的那一点起引起疼痛,并延伸至小腿后侧.骨盆和直肠检查亦会出现疼痛.用药治疗一、西医患者应立刻停止跑步,骑车以及其他一切可能诱发疼痛的活动。

如果坐位时也有疼痛,则应取站立位或抬高患侧臀部。

虽然牵引疗法是常规治疗,但很少有效。

任何强迫伸直膝关节的动作均会引起疼痛,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通常有效,可能与其减少肌肉周围脂肪,减少对神经的压迫有关。

预防和护理一、预防二、护理1、患者取站立位或坐位,用患侧拇指的指尖按压环跳、承扶、阿是等穴,每穴按压10 —20秒钟,以局部感到酸胀为度。

2、患者体位如前,用患侧拇指的指腹对梨状肌处进行弹拨6-10次,以局部感到酸痛为度。

3、患者体位如前,用患侧拇指的指腹在环跳穴处进行由轻而重,再由重而轻地按揉 l—3分钟,以局部感到酸胀、发热、舒适为度。

4、患者体位如前,用患侧手掌的掌根在患处进行按揉2、3分钟,以局部感到发热、舒适为度。

梨状肌综合征注意事项

梨状肌综合征注意事项

梨状肌综合征注意事项梨状肌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肌肉疾病,主要由于梨状肌痉挛引起。

下面是关于梨状肌综合征的一些注意事项:1. 病因诱因:梨状肌综合征的发生可以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长时间站立、坐姿不良、运动过度、肌肉疲劳、寒冷环境、压力等。

应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避免过度运动和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体态和姿势。

2. 避免寒冷刺激:寒冷刺激可以刺激梨状肌痉挛,导致疼痛加重。

在冬季或寒冷环境下,应注意保暖,特别是腰部和臀部。

可以穿暖和的衣物,使用暖宝宝等方法来保暖。

3. 忌长时间静坐:长时间静坐会导致肌肉疲劳和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引发梨状肌痉挛。

如果需要长时间坐着,应该经常调整坐姿,活动腰部和臀部肌肉,保证血液循环顺畅。

4. 适当休息和运动:适当的休息和运动可以缓解肌肉疲劳,增强肌肉的代谢和血液循环。

可以进行一些伸展运动或瑜伽动作来放松和拉伸梨状肌,保持肌肉的灵活性。

5. 睡眠姿势:睡觉时也需要注意梨状肌综合征的防治。

最好选择合适的枕头和硬度适中的床垫,保持腰部的自然曲线,并避免侧躺时梨状肌的压迫,可以使用一个小枕头来支撑腿部。

6. 忌长期穿高跟鞋:长期穿高跟鞋会导致脚踝、小腿和腰部肌肉过度紧张,增加梨状肌痉挛的风险。

应该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过高的鞋跟,经常休息和放松脚部肌肉。

7. 合理使用热敷和按摩:在疼痛发作期间,可以使用热敷来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

热水袋、热敷巾等都可以使用。

同时,也可以进行梨状肌的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松弛。

8. 避免压力和情绪紧张:压力和情绪紧张容易导致肌肉紧张和痉挛,加重梨状肌综合征的症状。

可以通过放松瑜伽、冥想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保持心情愉快和放松。

9. 注意饮食:合理的饮食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梨状肌综合征也不例外。

应该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类等,避免过食或偏食。

10. 定期就医检查:及早发现和诊断梨状肌综合征是关键,以便早期治疗。

如果出现腰痛、臀部痛或下肢放射痛等症状,特别是持续时间较长或加重时,应该尽早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梨状肌综合征健康教育课件

梨状肌综合征健康教育课件

谁容易患上梨状肌综合征? 相关疾病
有些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股骨头缺血性坏 死等也可能与梨状肌综合征相关。
这些疾病可能加重梨状肌的压力。
何时息后仍未缓解,建议及时 就医。
专业医生可以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
何时去看医生?
症状加重
若症状加重,尤其是伴随下肢无力或大小便失禁 ,应立即就医。
该综合征可以影响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
什么是梨状肌综合征? 症状
典型症状包括臀部疼痛、腿部疼痛、麻木感,尤 其是在坐下或走动时加重。
症状可能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什么是梨状肌综合征? 病因
梨状肌综合征的发生通常与长时间坐姿、过度运 动或梨状肌本身的解剖变异有关。
某些运动员和长时间坐办公室的人群风险更高。
如何预防和治疗梨状肌综合征? 治疗方法
治疗方式包括物理治疗、按摩、抗炎药物及 在严重情况下的手术治疗。
物理治疗师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如何预防和治疗梨状肌综合征?
生活方式调整
调节日常生活和工作习惯,增加锻炼频率, 改善体重管理。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整体肌肉的强度和灵 活性。
结论与呼吁
结论与呼吁
谁容易患上梨状肌综合征?
谁容易患上梨状肌综合征?
高风险人群
运动员、长期坐着的上班族以及从事重体力 劳动的人群都更容易患此综合征。
此外,女性由于骨盆结构的不同,也可能更 易受到影响。
谁容易患上梨状肌综合征?
年龄因素
通常,梨状肌综合征多见于25至45岁的成年 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和韧带的弹性下降, 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综合管理
梨状肌综合征需要患者的积极参与和多学科的综 合管理。
定期检查和早期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9.梨状肌综合征

9.梨状肌综合征
梨状肌综合征
❖定义:是由于间接外力如闪、扭、下蹲、跨越等 使梨状肌受到牵拉而造成撕裂,引起局部充血、水 肿、痉挛,而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产生局部疼痛 和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综合征。 ❖为推拿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又称梨状肌损伤或梨 状肌孔狭窄综合征。
梨状肌综合征
❖生活中某些动作,有时会诱发梨状肌综合征:如 长时间坐着工作;一些强力扭转躯干的活动,如网 球发球、铲雪、挖土等,容易造成梨状肌拉伤。在 裤后袋内装厚钱包、手机或其他物品,影响血液供 应,造成梨状肌受压,也可导致发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根据病史、症状及相关检查,不难明确诊断, 但须与下列病症相鉴别: ❖1.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较缓慢,有慢性腰背疼痛 病史,坐位时较行走疼痛明显,卧位疼痛缓解或消 失,症状可反复发作,小腿外侧、足背的皮肤感觉 减退或消失,足及 趾背屈时屈肌力减弱,踝反射减 弱或消失,可结合影像学资料以协助诊断。 ❖2.臀上皮神经损伤:以一侧臀部及大腿后侧疼痛为 主,痛不过膝,在髂嵴中点下方 2cm处压痛明显, 梨状肌紧张试验阴性。
按语
❖推拿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主要作用是舒筋通络, 活血散瘀,关键是缓解梨状肌痉挛,解除对神经、 血管的压迫,同时通过局部手法以加速血液循环, 促进新陈代谢,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改善局部组 织的营养供应,有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 ❖因此,临床上用按揉法和弹拨法以缓解肌肉痉挛, 用滚法、擦法以加速血液循环,消除无菌性炎症。 只要辨证准确,一般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解剖生理
❖梨状肌位于臀部中层,起自第2~4骶椎前面的骶 前孔外侧,肌纤维向外下方穿过坐骨大孔出骨盆至 臀部,形成狭窄的肌腱抵止于股骨大粗隆顶部。梨 状肌把坐骨大孔分成两部分,即梨状肌上、下孔。
解剖生理
❖在梨状肌上方有臀上神经和臀上动静脉通过;在 梨状肌下方有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 阴部神经及臀下动、静脉通过。 ❖梨状肌为髋关节外旋肌,受骶丛神经支配,其功 能是使髋关节外展、外旋。

梨状肌综合症的症状及诊断方式有哪些?

梨状肌综合症的症状及诊断方式有哪些?

梨状肌综合症的症状及诊断方式有哪些?梨状肌是臀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梨状肌综合症,则是指因为梨状肌受损,从而导致臀部或腿部疼痛的一种疾病。

梨状肌综合症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坐骨神经受损症状,可通过压痛点、下肢旋转试验、直腿抬高试验、组织液压测定等方式来进行诊断。

下面,就为大家具体介绍梨状肌综合症的相关知识。

★ 1、坐骨神经受损症状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症与梨状肌症候群,是发生在坐骨神经自骶丛神经分开后,在走经骨纤维管道离开骨盆达臀部之前,因局部病变所引起的嵌压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干性受累的特征,即沿坐骨神经的放射痛及其所支配区的运动(股后、小腿前后以及足部诸肌群)、感觉(小腿外侧、足底和足前部)和反射(跟腱反射和跖反射)障碍等。

病程较长者,可出现小腿肌萎缩甚至足下垂等症状。

★ 2、压痛点以坐骨神经盆腔出口部体表投影位置压痛最剧(环跳处),且沿神经干走行向下放射。

此外,尚可发现约半数病例于胫点或腓点处有压痛现象。

梨状肌症候群时,其压痛点略高于前者1~2cm。

3、下肢旋转试验肢体内旋使梨状肌及上孖肌、闭孔内肌和下孖肌等处于紧张状态,以至加重出口处狭窄,可诱发坐骨神经症状。

除沿坐骨神经走行的放射痛外,还有小腿外侧达足底部麻木感。

但单纯梨状肌症候群者,则为外旋时诱发症状,此主要由于当挛缩、瘢痕化的梨状肌收缩,下肢外旋时,促使出口处狭窄之故。

★ 4、直腿抬高试验一般均为阳性,其疼痛程度介于根性痛和丛性痛之间。

此试验并非特异性的。

★ 5、组织液压测定约超过正常值(1、33kPa,10mmHg)的1倍以上,高于正常值50%即属异常。

这一测定主要用于某些诊断困难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梨状肌综合征
【概述】
梨状肌综合征是坐骨神经在通过梨状肌出口时受到卡压或慢性损伤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本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近2:1;可有臀部外伤史、劳累、受寒湿等诱因。

主要症状为臀中部相当于梨状肌投影部位的疼痛,并向股外侧、股后侧、小腿外侧放射。

大部分病人有间歇性跛行和下肢痛,蹲位休息片刻可缓解,极少有腰痛症状;亦可有臀部、股部等肌肉萎缩表现。

由于与椎间盘突出病的临床表现相似,常常引起混淆,故对该征病理机制的深入了解,有助于临床的鉴别诊断。

【应用解剖】
梨状肌起自骶骨前外侧面,止于股骨大转子尖,属于下肢外旋肌之一,坐骨神经为全身最大的神经,起自腰骶神经丛,经坐骨神经通道穿至臀部,位于臀大肌和梨状肌的前面,上孖肌、闭孔内肌、下孖肌和股方肌的后面,向下至大腿。

在臀部与梨状肌关系密切,二者间关系常有变异,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可分为以下9型。

梨状肌
I型:坐骨神经总干穿梨状肌下孔至臀部,此型为常见型,占61.19%。

II型:胫神经穿梨状肌下孔,腓总神经穿梨状肌肌腹,此型为常见变异型,占32.89%。

III型:坐骨神经总干穿梨状肌肌腹,占0.61%。

IV型:坐骨神经在盆内已分为2大终支,即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两支同穿梨状肌下孔,占1.99%。

V型:腓总神经穿梨状肌下孔,胫神经穿梨状肌肌腹,占0.26%。

VI型:坐骨神经总干穿梨状肌上孔至臀部,占0.08%。

VII型:胫神经穿梨状肌下孔,腓总神经穿梨状肌上孔,占2.6%。

VIII型:腓总神经在盆内分为2支,1支穿梨状肌上孔,1支与胫神经同经梨状肌下孔出盆,占0.17%。

IX型:骶丛穿梨状肌肌腹至臀部后,再分出坐骨神经,占0.17%.。

【病因病理】
由于梨状肌解剖特点及其变异,加之各种外伤、疾病及慢性劳损,
导致梨状肌肥厚与纤维化,引起梨状肌综合征的发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梨状肌压迫坐骨神经
坐骨神经或其分支通过异常的梨状肌,这种变异是病因之一。

此外,除了变异的梨状肌之外,发生了病变的梨状肌也可造成坐骨神经疼痛,如受寒湿、外伤、劳损,或者S1、S2,或骶丛受刺激等因素,导致梨状肌受刺激而发生痉挛、肿大,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

(2)变异的梨状肌腱所致的坐骨神经受压
梨状肌腱异常发育时,坐骨神经及其分支可经过梨状肌两腱之间或一腱前方或后方,这种异常的梨状肌腱直接压迫坐骨神经及其周围的营养血管,以致局部血运障碍及无菌性炎性反应而引起坐骨神经痛。

(3)骶髂关节的病变及梨状肌腱止端下方与髋关节囊之间滑液囊的炎症等骶髂关节的病变或滑液囊的炎性变可以刺激梨状肌引起痉挛,并可通过炎性刺激该肌和坐骨神经产生坐骨神经痛。

当神经根周围有瘢痕或蛛网膜炎时,从椎间孔到臀部一段坐骨神经发生粘连,导致坐骨神经张力增大,移动范围缩小,易被梨状肌压迫。

【临床表现】
坐骨神经除发出至髋关节囊后部的关节支与大腿后屈肌群的肌支外,主要以其两大终末支,即胫神经与腓总神经,支配膝关节以下的运动功能及部分感觉功能。

患者主诉大腿后侧至小腿外侧或足底有放射性疼痛及麻木感,患肢无力,但腰痛常不明显。

检查患肢股后肌群,小腿前、后及足部肌力减弱,重者踝、趾关节活动完全丧失,出现足下垂;小腿外侧及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

可发现梨状肌有痉挛呈条索状或腊肠状,梨状肌有压痛,并向下放射,一般腰椎棘突旁无压痛,脊柱前屈时下肢疼痛加重,后伸时疼痛减轻或缓解。

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阳性,端坐屈头无腿痛。

将足内旋时出现疼痛,并向下放射。

[诊断要点]
1.特殊检查
(1)主动试验令病人伸髋、伸膝时做髋关节外旋动作,同时在患者足部予以对抗。

患者出现臀中部及坐骨神经疼痛或加重为阳性。

(2)被动试验被动用力内旋、屈曲、内收髋关节,引起疼痛或疼痛加重者为阳性。

臀部压痛点加强试验:患者俯卧于检查床上,按压臀区痛点后,嘱患者支撑起上肢,使脊柱过伸,继而嘱患者跪俯于床上,使脊柱屈曲。

比较臀部同一压痛点伸屈两种姿势的疼痛程度,如脊柱过伸时压痛减轻,而脊柱屈曲时压痛加重,称为椎管外疼痛反应。

(3)行骶管冲击试验向骶管内推注0.5%普鲁卡因20ml,如患肢放射痛不加重,
为椎管外反应。

而椎管内病变常常在注药时出现下肢疼痛,可助于与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

2.辅助检查
腰椎X线摄片多无明显病变,骨盆摄片时有骶髂关节炎等表现。

超声检查在梨状肌综合征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研究证明:
①梨状肌横断径增大、形态异常;
②梨状肌肌外膜粗糙增厚(≥3mm);
③梨状肌回声不均,光点粗强;
④梨状肌下孔狭窄或消失(≤8mm);
⑤坐骨神经变异或显示不清。

上述5条中具有4条者,即可提示为梨状肌综合征。

坐骨神经肌电图亦可有异常发现,如呈现纤颤电位或单纯相等变化,神经传导速度可下降。

一般认为CT检查无诊断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