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疑三探语文教案
四年级下语文三疑三探教案

1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掌握诗中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并默写。
3.感知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体会诗人情感,鉴赏山人之美。
教学重点:品味诗句,理解诗句句意,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模式。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有着众多美丽的山水。
那么,这个暑假,你去游历了哪些好地方?了解到了哪些好去处?哪位同学能站起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预设问题:1.敬亭山在什么地方? 2.是谁在“独坐”?在“敬亭山”都能看到什么? 3.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二、设疑自探出示自探提示1.带问题自由朗读《独坐敬亭山》,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和插图,想象古诗词描绘的画面三、解疑合探课件展示两首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随着诗文的出现,逐一播放两首古诗的画面。
探究:可见的画面是你刚才想到的吗?为什么有的地方没想到?这与你对诗文的理解有怎样的关系?交流:试着填写下表汇报:学生在反复比较的诵读中,分别找出两首诗的时间、地点、所见景物以及景物特点、诗人心情的不同,从而在整体上感知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的不同。
四、质疑再探1.有感情的朗读两首古诗。
2.静下心来想一想探究的问题你都弄明白了吗?还有没有其他的疑问?引导学生根据古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疑问。
(预设:1.还有哪些古诗是写祖国大好山河的?2.我应该怎么把古诗中的写作手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五、运用拓展1.自编题:你想给自己设计一份什么作业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编题。
(自编题建议:希望同学们可以从语言积累、写法运用、字词巩固等方面设计自测题)2、组织学生自我解答或相互解答。
三疑三探语文教案

•••••••••••••••••三疑三探语文教案三疑三探语文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疑三探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疑三探语文教案1目的要求: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要求写的字。
2、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正确、整洁。
4、积累词语:读读记记本课的8个词语和课后的6个词语。
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词,知道春天的一些景物,了解春天的特点,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
教学难点:认写本课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学法:“三疑三探”教学教法。
教具学具:词语卡片,朗读词带或课件。
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
(5分钟)教师出示挂图(灯节、课件),并动情描述;春风吹醒了整个大地,春天悄悄地来了。
好美的一幅春景图!小朋友,请你仔细地看一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设疑,老师梳理问题:春天有什么特征?小燕子为什么飞回来了?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二、解疑合探。
(22分钟)1、看图,谁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小草吐绿,柳树发芽,蜜蜂飞舞,小朋友们放起了风筝……)2、你们观察的真仔细呀!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吧!3、教师采取多种方式认读学习生字、生词,并结合生活实际给生字组词。
(开火车认读、指名读、齐读等。
)4、春天景色这么美,这些与春天有关的生字不光要会读,而且还要记住它们的样子。
请仔观察并开动小脑筋运用学过的哪些方法来记这些字?5、做“组字”游戏。
让学生准备好部件,教师请几名学生上讲台用部件拼字,其余学生在下面拼字,当堂反馈。
6、指导书写生字:应重点强调每个字的重点笔顺、(1)注意让学生仔细观察要求书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在观察的基础的上,指出写好这些字的应注意的地方。
小学语文三疑三探教学模式5则范文

小学语文三疑三探教学模式5则范文第一篇:小学语文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小学语文“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三疑三探”的精髓在于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这一理念,结合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小学语文的学习规律,初步探索出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基本操作流程及操作要领。
一、设疑自探(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
新课伊始,教师根据文本的特点及学生心理特点,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一是能够简洁、恰当地导入新课;二是能够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的期待;三是能够为整节课奠定良好的情感基调。
适宜的教学情景在润物细无声中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本环节操作要领:1、环境要适宜。
适宜的环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使学生大胆提问,没有心理障碍。
2、时间要充足。
充足的时间能使全体学生都有机会提问,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范围要明确。
范围是根据课题质疑还是根据课文内容质疑;是课文理解方面的还是课文中语言文字应用方面的,都要做到疑有所据。
4、问题有特色。
因课而异,因人而异,避免模式化、程式化。
5、问题处理要灵活。
不同的问题随机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浅层次问题当场直接解决,稍有难度的问题回到学生中随时迂回解决,确有难度的问题探究解决;必须改变“批评训斥”,“置之不理”或者“糊涂应付”等不良做法。
6、探究问题有价值。
探究的问题必须与解读文本的重难点及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
7、设疑过程要重视。
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思考—发现—提问—筛选—梳理的思维过程。
教师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先设疑,在学生设疑的基础上,教师随机转化、归纳和补充,最终梳理出本节课探究的主要问题。
(二)提示引路,自主探究问题来自学生须再回到学生中去,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走进文本,让他们凭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潜心于文本,与文本对话,寻找自己满意的答案。
本环节操作要领:1、自学提示要明确。
一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

一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篇一:一年级三疑三探教案第十二单元第十二单元字与拼音教学目标:1、深化看拼音识字方法,会认“东、西、南、北、前、后、左、右、男、女、多、少共13个字。
2、体验汉语拼音的工具性,增加运用拼音知识的体验。
3、会写“左、右、男、女、多、少”六个汉字,体验汉字书写规则。
4、培养学生动口、动脑以及相互合作的能力。
5、通过学习,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重点难点1会写“左、右、男、女、多、少”六个汉字,体验汉字书写规则。
2深化看拼音识字方法,会认“东、西、南、北、前、后、左、右、男、女、多、少共13个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头饰、拼音卡片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复习声、韵母师:小朋友们,在前面我们认识了许多拼音朋友,今天,我把它们中的一部分也请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你们想见见它们吗?师:那就请你们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比比谁的读音准确、声音响亮。
(出示课件:iu er ftie sh ong r an ing in,生逐个回答。
)2、游戏:小小邮递员师:大家掌握得真不错!今天有这么多的拼音朋友跟我们一起上课,你们一定很高兴对吗?生:对!师:那我们邀请他们一起做个游戏,好吗?生(高兴):好!好!师:还做我们常做的“小小邮递员”的游戏,可以吗?生:可以!师:我这儿有四封信,分别要送给niu shu ma xiong四个动物,谁愿意当我的邮递员?(生积极参与,师挑选四名)师:谁来收信呢?(师再挑选四名学生)师:其他的小朋友,你们为他们加油,好吗?生:好!(游戏)二、解疑合探1、拼读音节、识图师:大家表现得真棒!接下来,我想再为你们介绍几位动物朋友,你们想认识吗?生:想!师:不过,他给你们提了个小小的要求,只有你们拼读出他的名字,它才与你们见面、做朋友,可以吗?生:可以!(课件:先出示拼音,指名拼读,拼读正确后,出示此种动物的图像。
)2、游戏:找朋友师:认识了这么多动物朋友,我提议,咱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怎么样?生:好!师:我这里有许多动物卡片,当我举起哪一种动物的卡片,就请你从自己的音节卡片中找出相应的音节词,看谁找得又准又快,找得快的小朋友,可以当一次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两遍,好吗?生:好!(游戏)举例女口下:师举袋鼠图片:它的朋友在哪里?生找出相应音节词:在这里,在这里,它的朋友在这里!师挑出找得最快的学生:XXX你最快,快快来,领着大家读两遍!(学生走上台领读两遍)师:谁喜欢袋鼠?喜欢它什么?生:袋鼠有育儿袋,小宝宝可以在育儿袋里玩,很暖和!师:说得真好!三、质疑再探1、写出喜欢的动物名字师:刚才大家不仅认准了音节,找对了朋友,而且还知道这么多有关动物的知识,真了不起!除了黑板上已有的动物外,你还喜欢哪些小动物?生:〃我喜欢小狗!〃我喜欢小猫!师:大家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现在就请你把它的名字写在四线三格里,1分钟内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语文三年级下册三疑三探教案5篇

语文三年级下册三疑三探教案5篇语文三年级下册三疑三探教案1第一课时一围绕课题,初步感知1揭示课题,板书:26卢沟桥2展示交流:你知道的有关卢沟桥的知识有多少?3猜猜课文会从哪几方面写卢沟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做到:(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2)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顺;(3)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2检查自读情况:(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交流记住字形的好办法;(2)指名读课文,留意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3)交流: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卢沟桥历史的悠久。
四读词写字1读生字(词)卡片;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3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好“宽”“检”“皇”“馆”等字。
五布置作业1完成书写练习;2填写“词语花篮,积累词句”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卢沟桥郊区反抗平坦纪念馆完好无损姿态各异2指名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二合作学习,读懂课文1自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每年7月7日,人们为什么都要在卢沟桥开展纪念活动?2小组交流讨论,形成答案。
3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1细读思考:(1)课文是怎样写卢沟桥设计科学的?画出课文中的具体数字,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说说你是怎样读懂卢沟桥“桥柱上的狮子是‘美的奇观’”这句话的?你从中想到了怎样的画面?(3)这一段(第二自然段)段首的一句“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与后面讲的内容有什么联系?2交流品读(1)写卢沟桥设计科学,主要运用了数字表达的方法和举例说明的方法,体现了卢沟桥气魄的雄伟,设计的合理科学;(2)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写出了狮子形态之多之美,排比句后的“……”号,又说明了狮子的姿态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不愧是“美的奇观”。
“三疑三探”优秀教学设计

张家堡学区
授课教师
曹万军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何教学活动授课
示范课
授课时间
2014·11
课题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4.默读课文,在小组里谈谈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件,体会鲁迅先生的品质。学习建议:
(1)画出重点的词和印象最深的句子,在组内交流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你所画出的句子,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品质。
5.你认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写出鲁迅先生的这一特点的?划出有关句子,自读感悟。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6分钟)
自探提示:
1.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圈出含有课后生字的词语。
2.借助词典读准下列词语,然后向你的同桌读一读。
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
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追悼
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
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
3.圈出你不理解的词语,在小组内合探解决。
(4)交流“关心女佣阿三”。
引导学生抓住“一点儿也不在乎”“常常劝我多休息”,鲁迅“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小结:你认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师相机板书: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言行、举止写出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
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出示课件或小黑板:
三疑三探教案模板语文(共5篇)

三疑三探教案模板语文(共5篇)篇:实用语文三疑三探教案1、秋天向我们微笑累计课时数(1-2 )教材分析:《秋天向我们微笑》这首诗歌通过对果实的成熟、动物的活动,黄叶的飘落和孩子们拾起黄叶悄悄珍藏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秋天的成熟、迷人和欢快,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语言优美,充满童趣,作者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描写景物的香味、情态、声响、颜色,动物的欢歌,孩子们的行为,让读者领略了秋天的欢快明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准备:教师: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观察秋天,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目标:1、自主识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烦恼”、“觅食”等词的意思。
2、品味词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丽。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品味诗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悟“微笑”的内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境导入,审题质疑(5分钟)1、同学们,秋天到了,你在郊外看到了哪些变化?感觉如何?(学生畅所欲言)是啊,大家都很喜欢秋天,秋天也爱着我们。
瞧,它迈着轻盈的步伐微笑着向我们走来了。
2、板题:秋天向我们微笑(1)指导朗读,你认为题目应该怎样读?试着读一读。
(2)读了课题,能提出哪些问题?预设:秋天微笑着向我们走来,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说秋天向我们微笑?二、自读课文,感知大意(25分钟)1、自由读课文,要求: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或工具书解决。
2、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并及时在黑板上板书。
3、解决字词类阅读障碍。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采用指名读、抢读、轮读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嚷”、“缨”、“粱”、“酿”等字,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记字形的方法,交流把字写美观的策略。
(语文教案)《倍的认识》三疑三探教案

倍的认识三疑三探教案教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倍的认识三疑三探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倍的认识三疑三探教案1一、教材倍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理解乘法意义的根底上学习的,学生将通过对已学习的有关乘法的知识进行迁移获得“倍〞的概念。
“倍〞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数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本内容的学习,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乘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与能力,培养数感,为今后学习、小数和百等相关知识奠定根底。
教材为倍的认识提供了“小兔吃萝卜〞的童话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通过比拟胡萝卜(2根)和红萝卜(6根)的数量,根据3个2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再次通过“圈一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比拟白萝卜与胡萝卜数量之间的关系,由旧知识“几个几〞转化为新知识“倍〞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预设目标如下:1、在充分感知的根底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突破方法: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体验和探索中亲身感受,从而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概念突破方法: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根底上,理解“倍〞的概念。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谈话、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疑三探语文教案三疑三探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赞美胡杨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品质。
3、能用简短的语言写出四、五、七段的意思,背诵喜欢的段落。
4、体会作者反复运用“千年千年千年”的排比句式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独钟情于胡杨的原因,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对像胡杨一样在恶劣环境中奉献着的人的歌颂。
教学准备:教师:选取新疆民乐和胡杨的图片。
学生:搜集有关胡杨的资料。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1.背景音乐起,师:在茫茫的大沙漠,当黄沙袭来的时候,所有的生命都折服于沙漠的肆虐的时候,河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就连那雄伟的城郭也被掩埋了有一个绿色的精灵,以不屈的精神与沙漠抗衡,与风暴搏斗,生生不息。
它就是——胡杨。
(出示胡杨组图)2.师:人们崇敬胡杨,留下了许多赞美的文字。
(揭示课题,齐读)二、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并理解其意思。
3、对于较长的句子,反复读几遍,读通为止。
4、同桌读(分段读),纠正字音,联系上下文交流新词的意思,说说每段的意思。
5、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6、指名读生字词,相机引导需要注意的字音、字形。
新疆维吾尔族不腐惨不忍睹弓腰驼背嶙峋晦暗盐碱恶劣肥皂积蓄7、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纠正错误处。
(相机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话说出4、5、7段的意思。
)8、讨论解决不明白的生字新词。
(回忆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词典,平时自己积累)9、分小组读课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10、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通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熟读课文熟读课文,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一、设疑自探1、入新课,围绕重点句质疑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胡杨赞》一文,自学了生字词,了解了主要内容。
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出示句子:不知为什么,我却独钟情于胡杨。
读了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预设: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过渡:是呀!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2、出示自探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的问题,划出相关词句,并随时把自己的提会批注在旁边。
3、生自学,师巡视关注学困生。
二、解疑合探同桌交流。
与你的同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
要互相倾听、纠正和补充。
班级汇报。
要求互相倾听,及时纠正和补充,表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一个原因是什么?谁来读读相关语句。
品味胡杨的无人关照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的眼泪?找出相关语句仔细读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尽管无人关照,还能顽强生长。
)(出示图片:瞧,这就是无人关照的胡杨,这就是受了伤害,自己弥补伤口顽强生长的胡杨。
板书:无人关照)品味胡杨的弓腰驼背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一个原因是无人关照,第二个原因是什么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强调了胡杨长相的独特,谁来说说是哪个词语?(惨不忍睹)到底是怎样惨不忍睹呢?谁来读读描写胡杨长相的句子。
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文字(它虽然有高大的身躯,但它的脊梁始终是弯曲的,就像一位弓腰驼背的老人嶙峋地站立在漠漠黄沙之上;它的叶形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边缘常呈现锯状,它的叶色常常是晦暗的灰色,至多是个淡绿色,没有银杏的挺拔和柏树的优雅!)“胡杨长相为何如此惨不忍睹”?谁能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呢?(体会胡杨弓腰驼背的长相是为了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它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极强的生命力。
)引读:是呀,胡杨的毅力多么顽强呀!它每一根扭曲的枝干,每一片晦暗的叶子都是它不屈的呐喊,谁能带着对胡杨的敬重与赞美再来读读这几句话。
(指名读,评价、再读。
)品味胡杨的“粗茶淡饭”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二个原因是弓腰驼背,那么,第三个原因是什么呢?它的环境怎样独特?请迅速圈画出重点词语。
(出示图片)瞧,这就是在恶劣环境中傲然挺立的胡杨。
在这样的环境中胡杨是怎样生长呢?谁来带着体会读读这几句话。
出示:它在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年降水量只有十几毫米的恶劣环境下,一天天长大。
它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它生来没有“锦衣玉食”,只有“粗茶淡饭”。
(读、评价、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你想告诉大家什么?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三个原因是由于它的“粗茶淡饭”。
(板书“粗茶淡饭”)出示填空题总结作者对胡杨特点的钟情;过渡: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对于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一定有了深刻的感悟,谁能用这个填空题总结一下。
回顾课文内容填空;作者独钟情于胡杨,是因为,是因为,更是因为。
谁还有不同的见解?(可以抓住中心句,也可以用重点词)品味作者对胡杨的集中抒情:过渡:尽管胡杨无人关照,却能千年不死。
尽管胡杨弓腰驼背,却能千年不倒。
尽管胡杨以“粗茶淡饭”为生,却能千年不腐。
所以作者写下了这样一段激情洋溢的文字来表达对胡杨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一个无人关照的胡杨,一个弓腰驼背的胡杨,一个“粗茶淡饭”的胡杨,却有着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
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你读得这样深情,告诉大家你的秘诀。
评价读,再读。
分工读。
)品味胡杨默默奉献的精神作者钟情于胡杨的这些特点,胡杨让作者钟情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是什么呢?谁来说说。
板书:默默奉献胡杨做出了哪些贡献?谁来读读相关语句。
胡杨的树干、枝叶、到它流出的眼泪都很有用,它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彻底的贡献给了人类。
所以作者感叹到:出示:它只知道默默奉献,从来没有索取。
(读、评价、读)多么高贵的品格,谁再来读读。
中国的新疆有胡杨,青海有胡杨,甘肃有,内蒙古也有,印度西北部有胡杨,中亚有胡杨,非洲北部也有胡杨,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都能看到胡杨的身影。
这是因为出示:无论自然条件如何恶劣,它总是积蓄着力量,努力地成长。
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胡杨的努力。
作者看到的仅仅是胡杨吗?还看到了什么?仅仅是在赞美胡杨树吗?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生命”这里的生命不是一般意义的生命,而是像胡杨一样顽强、无私精神的生命。
《胡杨赞》不仅是在赞颂胡杨,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屹立酷暑,笑傲风霜,一颗胡杨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导读:这就是生命,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腐的生命)。
男生来齐声赞美一下。
读,女生也来齐声赞美一下读,是呀,这就是生命,宝贵的生命,顽强的生命,无私的生命,令人赞叹的什么生命。
我们齐生再美一下读。
总结:同学们,通过交流,我们明白了作者独钟情于胡杨是因为它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是因为胡杨顽强、无私。
作者赞颂胡杨的精神,更崇敬具有胡杨品格的人。
三、质疑再探课文学到这儿,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弄明白了吗?谁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预设:1、胡杨在肥沃的环境中能存吗?2、第七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说明胡杨还有很多用途?它还有什么用途呢?3、课文中多次出现“千年、、、、、、千年、、、、、、千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四、运用拓展1、学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可以从主要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方面谈。
)2大家的收获真不少。
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课后题、平时见过的题型设计一两道题,比一比谁设计的题最有特色。
板书设计:胡杨赞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无私奉献三疑三探语文教案2目的要求: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要求写的字。
2、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正确、整洁。
4、积累词语:读读记记本课的8个词语和课后的6个词语。
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词,知道春天的一些景物,了解春天的特点,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
教学难点:认写本课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学法:“三疑三探”教学教法。
教具学具:词语卡片,朗读词带或课件。
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
(5分钟)教师出示挂图(灯节、课件),并动情描述;春风吹醒了整个大地,春天悄悄地来了。
好美的一幅春景图!小朋友,请你仔细地看一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设疑,老师梳理问题:春天有什么特征?小燕子为什么飞回来了?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二、解疑合探。
(22分钟)1、看图,谁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小草吐绿,柳树发芽,蜜蜂飞舞,小朋友们放起了风筝)2、你们观察的真仔细呀!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吧!3、教师采取多种方式认读学习生字、生词,并结合生活实际给生字组词。
(开火车认读、指名读、齐读等。
)4、春天景色这么美,这些与春天有关的生字不光要会读,而且还要记住它们的样子。
请仔观察并开动小脑筋运用学过的哪些方法来记这些字?5、做“组字”游戏。
让学生准备好部件,教师请几名学生上讲台用部件拼字,其余学生在下面拼字,当堂反馈。
6、指导书写生字:应重点强调每个字的重点笔顺、(1)注意让学生仔细观察要求书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在观察的基础的上,指出写好这些字的应注意的地方。
如“风”要注意排列匀称。
“冰”“桃”是左窄右宽的字。
“雪”注意上下的比例。
(3)注意书写时提醒学生要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
7、教师出示挂图,请学生将“春风吹”、“放风筝”、“桃花开”、“小草绿”、“冰雪融化”、“燕子归来”、“柳树发芽”、“蜜蜂飞舞”这8个词语贴在图上相应的位置,并根据图意讨论理解每个词的意思。
8、小朋友,你知道春天在哪里吗?(课前教师布置孩子们去找春天。
)谁能把你找到的春天介绍给大家?三、质疑再探。
(6分钟)学了这一课,你有那些不明白或者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预设:你还知道春天还有哪些其它的特征?还知道那些描写春天的词语,说出来让大家听听记记。
先小组内进行交流,班内再进行补充,教师点拨。
四、拓展延伸。
(7分钟)1、课间休息随着《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唱歌、跳舞2、课后第二题有6个描写春天的词语,我们来读一读,记一记。
3、完成课后第三题、第一题写一写。
描描写写后,完成“比一比,组词语”。
4、继续完成课后第四题把你想写的字或词语写一写。
板书设计:春天来了春风—风筝桃花—小草—柳树燕子—蜜蜂冰雪教后反思: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改进措施:三疑三探语文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句子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深邃的读书精神,培养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具课文音频资料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教学难点背诵课文,理解文中每则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