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匮要略》的校勘论《外台秘要》的方剂文献学价值

合集下载

《外台秘要》内容小组.

《外台秘要》内容小组.

关于《外台秘要》的贡献
内科学方面的贡献 妇、儿科方面的贡献 眼科、营养、急救等方面的贡献 对经络·腧穴·灸疗学发展的贡献 对温病学发展的贡献 美容方药学术特色经纬 对中医方剂学的贡献 对仲景学术思想研究的贡献 对消渴病研究的贡献
关于《外台秘要》的贡献
独列眼病24门为一卷,创眼科治疗之先例。
《外台》卷二十一眼疾。首先引了陇上谢道人 撰《天竺经》论眼序,认为“乾坤之道,唯人为 贵。在身所重,唯眼为宝”,眼为六神之主。强 调了疗眼的重要性。把眼疾分为20种,选录了 146首方,为《千金》方数的2位。
因为如此,《外台秘要》就成为后世参考隋 唐以前文献的重要资料来源,具有较高的学 术价值。
关于《外台秘要》的贡献
至于不录针法一事,王焘本意是见于自古 针法奥妙,不易掌握,唯恐后学失误而致差错, 为慎重起见,未列专卷详载而已。
关于《外台秘要》的贡献
《外台秘要》一书中收录针灸处方数百首,孔穴 665个,其中39卷明堂灸法篇章中,专设一门论 述十二经357穴的部位、主治、灸法及注意事 项等。
关于《外台秘要》的贡献
从分析眼病机理、到各
种内、外眼病治疗方药, 分叙别录、统治则与治 法为一体,构成眼科病理 法方药比较完备的系统, 较《千金》置眼(目)病 于七窍病之下,高出一筹。 尤其是记载了倒睫与内 障的手术治疗法,堪称先 进。
祁宝玉老师眼科门诊带教
关于《外台秘要》的贡献
《天竺经·论眼》认为.“眼直是水耳。”即眼 由“水”所组成。还提出“人眼白晴重数有 三,设小小犯触无过伤损,但黑晴水膜止有 一重,不可轻触,致败俄顷,深可慎之。” 更可贵的是本书首先提出肝管解剖织组如 “黑白分明;肝管无滞,外托三光,内因神识, 故有所见。”在((天竺经·论眼》中未提“五 轮”二字,故可推知五轮并非由印度传至我 国。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

浙江中医杂志2019年4月第54卷第4期•237•学术探讨《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谢小涛[陈悴文"1浙江省丽水市中医院浙江丽水3230002贵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贵州贵阳550025关键词千金方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中医学术发掘中医学的理法方药体系是发展的。

唐代《千金方》与紗卜台秘要方》不仅仅在张仲景痰饮学说的基础上补充了辨治饮病的方药,更明确提岀了辨治痰病的方药“叫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以及王秦《外台秘要方》皆是百科全书式的中医学著作,囊括汉、魏、晋、隋、唐的著名医家的医学实践,代表了唐代的医学成就。

《千金方》《外台秘要方》丰富了治疗痰饮的方药这都是对仲景痰饮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张仲景为痰饮的辨治开创了详尽的理法方药体系。

对于痰饮的认识,并不能仅局限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而应该从《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的整体进行比较研究,丰富张仲景的痰饮学说。

兹以张仲景痰饮学说为尺度,从《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出发探讨痰饮病的辨治。

1唐以前辨治痰饮病的源流发展痰饮既是中医病名,也是病理产物。

《黄帝内经》早已指出饮邪的存在,在注重天人相应的宏观背景下,将饮邪归属于“湿”邪的范畴,同时.提出了重要的治法治则⑺切。

逮至东汉张仲景,才明确地提出痰饮和痰饮病的概念。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专论痰饮致病的证候.体现辨治痰饮的理法方药体系和张仲景的辨证论治思想⑺役从《伤寒论》来看,痰饮不仅存在于伤寒外感病,而且能够与伤寒外感合并发病;此外,痰饮作为病理产物,广泛存在于一系列的内伤杂病中。

张仲景创立辨证论治一以贯之的理法方药体系,揭示了辨治痰饮的规律,此即张仲景痰饮学说,是辨治痰饮的伟大成就之一《黄帝内经》有饮而无痰,痰饮归属于广义“湿”邪范畴问;张仲景则专论痰饮,实质为专论饮邪。

然而,通过以方测证和方证比较研究,张仲景以治饮病之法治痰病可能是其重要的辨治思路之一。

从痰饮和痰饮病辨治的#通讯作者:陈焊文,E-mail: 中医学术流变情况这个方面来说,张仲景及其前代的理论构建都是围绕饮邪展开的,所以,张仲景痰饮学说是以论述和辨治饮病为主的学说。

外台秘要的主要成就

外台秘要的主要成就

外台秘要的主要成就《外台秘要》全书40卷,1104门,载方6000余个。

其中1~2卷为伤寒,3~6卷为天行、温病、疟疾、霍乱等,7~20为卷为心痛、痰饮、咳嗽等内科杂病,21~22卷为五官科疾病,23~24卷为瘿瘤、痈疽等,25~27卷为痢、痔诸病,28~30卷为中恶、金疮、恶疾等,31~32卷为采药、丸散、面部诸疾,33~36卷为妇儿疾病,37~38卷为乳石,39~40卷为明堂灸法。

首先,《外台秘要》保存了大量医学典籍。

王焘不存个人偏见,博采众家之长。

在《外台秘要》中,他引用以前的医家医籍共有60多部,几乎所有在他之前医家留下来的著作都是他论述的对象,可谓“上自神农,下及唐世,无不采摭”。

其中既有经典医学著作,也有大量的民间单方、验方。

《外台秘要》引录的医学著作,除《伤寒杂病论》《甲乙经》《千金要方》等少数经典著作外,其余都已散佚,全靠《外台秘要》得以保留下来,可谓功莫大焉,比较著名的如《范汪方》《许仁则方》《张文仲方》《近效方》《古今录验方》《肘后方》《删繁方》《深师方》《小品方》《骨蒸病灸方》等。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王焘不是不加选择地简单誊写,而是经过了精挑细选和创造,书中收载的许多治疗方法和方剂,都十分实用。

其次,《外台秘要》开创了重视传染病防治的先河。

王焘站在大卫生的高度认识疾病,对伤寒、天行、温病、疟疾、霍乱等对人类威胁较大的传染性疾病高度重视,将其放在卷首,共6卷64门,内容丰富,论述十分详尽。

《外台秘要》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到《千金要方》,引经据典,对各种疾病的机理、治则、方药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张仲景的伤寒学说,而且开创了中医史上重视传染病防治的先河。

第三,《外台秘要》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是突破了六经辨证模式,提出了“精究病源,深探方论”的主张,确立了“病的方矢”的治病原则,非常符合临床逻辑思维的规律;二是重视“内因致病”在临床实际中的应用,探索心理因素在疾病转归中的作用,合理处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关系,开创了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新局面;三是增强心理治疗护理、围产期护理,把妇产科疾病的治疗推向一个新阶段;四是开创了眼科治疗的先例,尤其是倒睫和白内障的手术治疗,在当时非常先进;五是医药分设,初步孕育了中药学的雏形,建立了药物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奠定了药物体系的基础。

《外台秘要》汤剂全方量的研究

《外台秘要》汤剂全方量的研究

《外台秘要》汤剂全方量的研究基原、炮制、剂量等问题是制约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研发的第一道门槛。

为此,中药大品种联盟,遴选相关文献,供研发者参考。

《外台秘要》汤剂全方量的研究杨琳傅延龄倪胜楼张林宋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外台秘要》是唐代王焘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撰成,汇集了唐代及唐以前的医学著作,《新唐书》将其称作“世宝”。对《外台秘要》中汤剂的全方药量、药味数和加水量进行研究,寻找唐代以前医家汤剂全方用量的特点,并与《伤寒杂病论》中的汤剂和现代临床汤剂使用情况相比较,分析唐代以前中药汤剂与现代汤剂全方用量的差异,为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剂量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1《外台秘要》汤剂统计情况基本资料1.1全方量通考《外台秘要》共载药方6400余首,研究其中的汤剂。纳入研究的标准是:汤剂中所含药物均为现代中医临床常用中药,方中药物剂量记载明确,并且便于折算成现代药量,治疗小儿病症的汤剂不纳入统计范围。由于多数汤剂中含有大枣,根据陶弘景的记载,大枣3枚准1两,研究实测这一换算标准,较符合实际情况,因此3枚大枣约为唐代1两。根据以上纳入标准,共纳入汤剂445首。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对汉唐时期衡量值的考证结果,《外台秘要》中1斤合今之220g,1两合今之13.8g,1升合今之200mL。1.2药味数《伤寒杂病论》中多数方剂是由4~6味药物组成,单味药组成的方剂屈指可数,而药味数最多也不过十几味。三国时期的医家大多沿袭了张仲景这种组方原则,在药味数上没有明显的变化,但至魏晋南北朝时,组方原则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由单味药或少数几味药组成的小方多起来,在东晋陈延之的《小品方》和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有许多由单味药组成的小方。至唐代方剂学又出现了一个显著特点,即由几十味药组成的大方剂大量出现。1.3加水量《伤寒杂病论》中汤剂的煎药方法蕴藏精奥,方后注中明确指出加水量、煎取药量,某些药物的先煎、后下问题也一一说明,堪称经典,而现代汤剂的煎药法千篇一律,早已失却古人精旨。对煎药法的忽视将严重影响疗效,正如李时珍所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徐灵胎亦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外台秘要》也秉承了《伤寒杂病论》中汤剂的煎煮特点,其中,汤剂不止用水作为煎煮溶液,煎煮溶液还包括清酒、苦酒、白浆、蜜、竹沥、童子便等。为方便理解,本文将煎煮溶液的量一律记为加水量。2统计方法计算445首汤剂中全方量、加水量、药味数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即统计学上的“算术平均数”)、最常用值(即出现频次最高的值)、常用值区间(即[P25-P75])。引入统计学百分位数的概念P X:P100-X=L+i/f x[n.X%-∑fL],选用[P25-P75]之间的差值来描述这一参考范围,代表有25%~75%的数据分布在此范围内。3结果3.1全方量445首汤剂的全方量统计结果显示,全方量最小为10g,最大为1325g,平均值为251g,最常用值为166g, [P25-P75]为131~331g。根据此统计结果,以全方量增加100g为一个量值,进行频次统计,并计算构成比,结果见表1。3.2药味数445首汤剂的药味数统计结果显示,全方药味数最小为1味,最大为19味,平均值为6.53味,最常用值为4味, [P25-P75]为4~8味。根据此统计结果,以药味数增加3味为一个量值,进行频次统计,并计算构成比,结果见表2。3.3加水量445首汤剂的加水量的统计结果显示,加水量最小为40mL,最大为6000mL,平均值为1511mL,最常用值为1600mL, [P25-P75]为1200~1800mL。根据此统计结果,以增加200mL为一个量值,进行频次统计,并计算构成比,结果见表3。4分析4.1全方药量分析全方药量出现频次较高的3个剂量区间分别是100~200g、200~300g、300~400g,其中100~200g范围内汤剂最多,占28.09%。将唐代与宋代的日服量相比较,唐代的全方药量多为1d的药材量,而宋代的许多药方记载的全方量多为一次量,或一个疗程的总量,而非1d服用量,其一次服用量多为三钱、四钱,或一方寸匕、三方寸匕,如宋代《太平圣惠方》的“解肌麻黄散”用麻黄、赤芍各1两,桂心、甘草、细辛各半两,杏仁3分,按宋代衡量与现代市制换算,宋1两折合现代37.3g,散剂每服4钱,相当于现代12.5g,由于服法未明确记载,按照日服3次计算,日服量约37g。将唐代与宋代的日服量进行比较,相差几倍甚至十几倍,其中原因与宋代煮散剂的盛行有关。有学者对上海2008—2010年单张饮片处方平均剂量情况进行调查,发现3年中平均剂量在225~232g之间。对比《外台秘要》中汤剂全方量的平均值251g,常用剂量区间131~331g,可见,唐代与现代汤剂用药量相比较,全方量相差不大。但现代中医处方药味数明显高于《外台秘要》中多数汤剂的药味数,并且单味中药用量明显小于《外台秘要》中单味药的药量,这是汉唐时期与现代中医处方的重大差异。4.2药味数量的分析445首方剂中,药味数为4~6味的方剂有152首,占34.16%,最常用的药味数是4味,对比《伤寒杂病论》常用药味数也是4~5味,说明唐代以前医家继承了仲景用药味数少而精的特点,这也正是《外台秘要》中汤剂与现代汤剂比较,单味药剂量偏大,而全方量相差不大的原因。每味中药的用量有其一定的规律,每首方剂的组成也有其一定的法度,正所谓“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经方的药物组成正是将每味药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其药味不多,但用药准确,经过合适的配伍,寥寥数味,却能起到立竿见影的疗效,如《伤寒论》所载桂枝汤、大承气汤、小柴胡汤等,都是药味数少而疗效显著的名方典范。与经方相比,现代处方不同程度上存在药味偏多,动辄一方数十味药的现象。文献调查发现,单张处方药味在10味以下者比重最小,约占3.5%,16~19味者比重最大,接近40%。这一用药方式似乎涵盖了治疗疾病所有方面的药物,但是这使处方组成主次不明、结构松散,药物之间互相牵制,并且药物替代随意性大,同类药物竞逐而上。正如《普济方》中所说“今人治病,剂料虽薄,而类药竞进”。有学者感叹,中药不是随心所欲的搭配,方剂不是简单任意的堆砌。现代中药化学分析发现中药的化学成分是复杂的,一味中药含有多种成分,多味中药配伍在一起,就组成非常复杂的多成分系统,在这复杂中药化学系统中每味药物的增减可能会改变方中其他药物原来的性质,进一步改变全方的治疗方向。宋代沈括说:“药之单用为易知,药之复用为难知,世之处方者,以一药为足,又以众药益之。殊不知药之有相使者,相反者,有相合而性易者,方书虽有使、佐、畏、恶之性,而古人所未言,人情所不测者,庸可尽哉!”因此,中医用药重在辨证,不可简单的认为药味多多益善,《外台秘要》的方剂组方选药、用量把握内有玄机,现仅从大体上把握全方用量特点,其他特点有待继续深入研究。4.3加水量的分析一般而言,剂量大的方剂加水量大,如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而剂量小,加水量相对少,如桂枝甘草汤、四逆汤、甘草干姜汤等。研究发现《外台秘要》汤剂的剂量对加水量存在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汤剂的加水量因方而异、因药而异,并非一成不变。4.3.1药物性状对加水量的影响药物进行煎煮时一般都是干品入药,因此存在吸水量的问题。一般而言,植物类药吸水量大,其中花、叶、茎、全草比根茎、种子、果仁类吸水量大,矿物及介类药物吸水量小;药物进行煎煮时,煎煮液体体积多大于药物体积,比较植物药与矿石类药物在同等重量下的体积,植物类药的体积明显大于矿石类药物,因此,植物类药物的加水量多大于矿石类药物。如赤石脂禹余粮汤,方中两药均为矿物药,其吸水量和药物体积都较小,全方药量“二斤”,约为441.6g,加水“六升”,约为1200mL,故加水量(mL)/剂量(g)的值较小,约为2.72。茵陈蒿汤中,茵陈吸水量和体积都比较大,在方中的用量也大,所以“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其加水量是赤石脂禹余粮汤的2倍,而全方药量仅为赤石脂禹余粮汤的1/2,故加水量(mL)/剂量(g)的值较大,约为11。现代中医临床有加大剂量应用中草药的现象,但并不意味患者服用药物剂量的增大,因为饮片吸液量随饮片量增多而增多,造成用药量越大,煎出率越低的现象。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医临床中药汤剂最佳用量应以最大煎出量为标准。4.3.2药性影响加水量有毒药物、某些会产生副反应的药物、通过久煎才能达到某种特殊疗效的药物,都需要增加加水量。如《伤寒论》的麻黄细辛附子汤,“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因麻黄煎煮中产生的沫会令人食后心烦,为防止其副反应,先煮去上沫,并且方中附子、细辛都是有毒药物,需要久煎,因此,其加水量要大于一般方剂,其全方药量约80g,加水量约2000mL,加水量(mL)/剂量(g)的比值为25,可见,药性影响了加水量,导致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加水量较大。4.3.3方剂功效影响加水量补益剂,需要久煎,因此加水量大,如炙甘草汤、厚姜半甘参汤、桂枝新加汤等;和解剂,需要去滓再煎,因此加水量也较大。清热类方剂,如栀子豉汤类,只取其轻清宣透之性,煎煮时间短,加水量较少;四逆汤类方,用于回阳救逆,应证急,煎煮时间短,加水量较少。《外台秘要》针对不同类型方剂调整加水量,以保障取得最好的疗效和最大煎出量。汉唐时期的医家不但在组方选药和药物用量上思虑缜密,而且在煎煮法和加水量上也考虑周全,此点非常值得现代学习和研究。5讨论《外台秘要》中药物平均单味药量约40g,此药量与《伤寒杂病论》中平均药量相仿,但与药典规定的多数药物的用量存在较大偏差,那么,如何理解这种较之现代《中国药典》用量大数倍,甚至数十倍的用量情况?唐代以前医家单味药物用量较大,药味数少,加水量科学合理,说明唐代以前医家继承了仲景“药专力宏”的剂量特点。通过对汉唐时期医学著作的研究,期望解决现代中医临床面临的问题,即如何使临床医师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处方更加科学合理。。

《外台秘要方》文献研究与数字化探讨1.

《外台秘要方》文献研究与数字化探讨1.

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外台秘要方》文献研究与数字化探讨姓名:李洪雷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医医史文献指导教师:柳长华20040420提要本文探讨了《外台秘蒙方》XSIL结构化的方法,并采用传统文献学方法与文献数字化方法对《外台秘要方》进行研究,旨在深入了解王焘的医学思想,《外台秘爰方》戒书鸷影,学零特点,基及芝焘嚣雩|文献穰嚣,著麸掰史发震验受澄篾要分毒厅葵浚传情况,对《外台》所引文献进行量化分析,以反映隋唐以前方书流传情况及方荆学、疾病学发展概况。

王焘医掌憨恕瓣形袋禚《薨台穆要方》一书懿产生,受其家庭鞲壤、薄瘗对麓夔意识形态及医学思想直接影响,并与儒窳思想的影响搿不可分。

另外。

隋唐时期的医学思想侧重予分析综合为主的方法论,也对《外台秘骤方》的编撰方法有很大的影响。

《铃套秘黉方》{歪雩|文献七十余家,英孛毒缀大~帮分己亡谈,辑窭《癸套秘要方》所引文献对于已佚方粥的辑佚以及现存方书的校勘都具有重委意义。

学生通过对《外台秘要方》所引文献逃行结构化研究,提取出《外台秘要方》所引文献七十余容,势迸行篱蚕绫诗分耩,辍撵示古籍菠绩壤提及方裁攀每疾瘗诊滏璎论豹发震撅凝。

关键词芷焘;《外台秘要方》;文献研究;数字化TheBibIiographicaIStudyandDigitizationonWaiTaikfiYaoFangSpeciafity:BibliographyofTCM,&.uther:LiHongleiTutor:Prof.LiuChan曲uaAbstract轮j勉j旋yao彻g<brief毪黼eWai殆0isoneofthemost}epresenta专iveformulariesinTCMhistory。

ThethesisiswrittenbothindocumentarydirectiontoanalysesWai强j’sgeneralsituation,thewritingmethod,thebookswhichWaiTaibadabsorbed,andinthedigitizationdirectiontoanalysesthebooksWaiTaihadabsorbedtofindthecharacterofthebooksindifferentperiods.FromtextualresearchinWangTao’sworkandotherdatum,heisconsideredbornearlyin690anddiedin755.ThebackgroundofWal1ai醅iYaoFangiscloselyassociatedwiththesocialandmedicalelements,especiallywiththeeffectof“RuJia”。

治疗疑难杂病,为什么要多看看《金匮要略》?

治疗疑难杂病,为什么要多看看《金匮要略》?

治疗疑难杂病,为什么要多看看《金匮要略》?新经络 4天前前两天,新经络公众号连续两天介绍了有关《伤寒论》的文章,有网友要求新经络小编介绍一下《金匮要略》,今天就为这些网友介绍一下有关《金匮要略》的文章新经络其实《金匮要略》与《伤寒论》都是医圣张仲景为我们留下的两本神一样的著作,后世将其合并为《伤寒杂病论》,并被尊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新经络并且《金匮要略》的含义就是指该书是论述杂病症治要领极为珍贵的典籍新经络为什么要学《金匮要略》?1《伤寒杂病论》的架构不全,我们要学中医的全貌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伤寒论》的整体构架。

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一十六卷。

那么我们今天见到的《伤寒论》是十卷二十二篇,二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二方(也有说一百一十三方的,因为有个禹余粮丸有方名无方药),那么其他六卷到哪里去了呢?其他六卷又写的什么内容呢?我们纵观一下《伤寒论》的全貌,《伤寒论》里大部分篇幅都是写伤寒,前面有平脉篇、辨脉篇、伤寒例,后面辨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等等的篇幅仔细看一下条文,我们发现《伤寒论》里面没有讲温病、热病还有风温。

按仲景先师的水平和学识应该是能够涉猎到这几个病种,因为我们仲景先师的水平绝对不是我们常人可以比拟的,而且在《伤寒论》原文里面也明确地体现出了这几个病的病名新经络我们再来反思一下仲景先师在《伤寒论·序》中说自己写了十六卷,那么我们现在官方流传的版本——宋本《伤寒论》里面只有十卷,那么其他六卷是什么内容呢?这件事值得我们学者思考我们发现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和白云阁本《伤寒论》里面确实记载有十六卷,其中确实有温病篇、热病篇,当然了官方流传的版本(宋本)比较正规,信服力比较强一些。

我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里面十六卷是完备的,在宋本伤寒论里缺失的部分在这里边补充的比较完全,也有的人说这是后人进行修订的版本。

外台秘要序原文及翻译

外台秘要序原文及翻译

外台秘要序原文及翻译
摘要:
一、《外台秘要》的来源与作者
1.张仲景的医学成就
2.《外台秘要》的成书背景
二、《外台秘要》的内容与价值
1.广泛的采纳众家之长
2.深入探讨医学奥秘
3.全面论述阴阳五行、天道人事
三、后世对《外台秘要》的评价与影响
1.学者对张仲景的敬仰
2.《外台秘要》的深奥难懂之处
3.对后世医学的启示与贡献
四、作者对《外台秘要》的诠释与整理
1.重新分卷与命名
2.解释含义,使后世学者有所遵循
3.探求生命的奥秘,消除疾病的痛苦
正文:
《外台秘要》是我国古代医学的一部重要经典,它的作者是汉长沙王太傅张仲景。

张仲景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医学成就博采众长,广泛吸收各家学说,并依据《素问》、《九卷》及《八十一难》等经典,撰写了《伤寒杂病
论》共十六卷。

《外台秘要》的内容丰富,价值极高。

它广泛采纳众家之长,深入探讨医学的奥秘,全面论述了阴阳五行、天道人事等。

这部书自汉朝至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学者们都敬仰张仲景这位医学宗师,尊崇他的医学理论。

然而,大家都觉得这部书深奥难懂,难以一窥全貌,或者在传抄过程中出现讹误,校对时出现差错。

尽管如此,《外台秘要》对后世医学的影响仍然是深远的。

《外台秘要》无名方的收录特点及载方思想

《外台秘要》无名方的收录特点及载方思想
6 广益书局. 徐 灵胎 医书全集( 卷二 ) 【 M] . 上 海: 广益书局, 民国二十
四年: 4 8 .
花粉 、 硼砂等为末吞服 , 治“ 喉中如有物阻” n 之证 ; 去橘 红 , 加桑皮 、 骨皮 、 鳖甲、 贝母 等 , 治“ 阴虚 内
热” 等。
7 清・ 叶 天 士. 临 证 指 南 医案 【 M] . 上 海: 上 海 科 学 技 术 出版
所需 , 进退 出入为方 , 极为灵 活。如于“ 五味” 中加 人参 、 五味子 、 芦根汁 、 山茱萸 、 益智等 , 治“ 气不归 元, 中焦不运 ” n ] 6 5 之气 逆呕 嗳 ; 加人参 、 芦根 汁 、 白 蔻、 山楂等 , 治“ 噎” u 】 6 8 证; 去 白芍 , 加“ 三仙” 、 贝母 、
综上所述 , 缪 氏之临证立论深邃 , 构思灵巧 , 语 简法备 , 为后世众 多贤哲所称道 。 自薛 己以下 , 温 补之风盛行时 , 缪 氏能大胆抒发已见 , 倡导清凉 , 值
得 赞赏 和学 习 。 参 考文 献
1 明・ 缪希 雍. 先 醒斋 医学 广 笔记 f M] . 南京: 江 苏科 学技 术 出版
的作用 。 经过 不 同的加工、 炮制、 使 用方法而发挥 了不 同的功效 来治疗不 同的病证 。④ 复方。即两味 以上 药物 配合 同用 , 或是
两方或数方合 用而治疗较 为复杂病证的方 剂。统计 《 外台》 无名方 , 其 中复方 的载入就 有 2 0 0 0 余首, 约 占该 书无名方的 5 4 %。 这些无名复方 中有 一些是有名方的加减方 , 如 由竹叶石 膏汤、 调 胃承 气汤、 五苓散 等的基础上加减 而成 的。也 有一些方在《 外 台》 中属 无名方 , 但在其他方 书中会 出现命名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金匮要略》的校勘论《外台秘要》的方剂文献学价值连建伟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学报》
【年(卷),期】1996(011)003
【摘要】作者以明.赵开美《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方论》为底本,心代经余居刊本《外台秘要》为校本进行校勘。

根据《外台秘要》,可知《金匮要略》方剂在药物,剂量,煎服法,注治,加减,名实,制方人等7个方面的原貌,深感《外台秘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方剂文献学价值,作者在校勘中发现《外台秘要》的引的《仲景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又一个古传本,其卷娄和当在十八卷以上。

【总页数】3页(P12-14)
【作者】连建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3
【相关文献】
1.从《外台秘要方》的校勘论白虎汤与白虎加人参汤 [J], 张秀琴;焦久存
2.校勘·鲁迅校勘·校勘鲁迅——鲁迅文献学研究之一 [J], 陈漱渝
3.校勘·鲁迅校勘·校勘鲁迅--鲁迅文献学研究之一 [J], 陈漱渝
4.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外台秘要》消渴病方剂组方规律 [J], 谭艳;左新河;赵勇;谢敏
5.宋校《金匮要略》方剂异文的研究价值 [J], 李楠;曾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