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秘要方》中有关仲景条文的整理研究
《金匮要略》成书新考——兼论宋以前整理者对张仲景原文的增改

㊃文献研究㊃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刘茂才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zyyzdxk⁃2023154)作者单位:510120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刘茂才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包伯航);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医科(刘辰鑫)作者简介:包伯航(1993-),硕士,研究实习员,住院医师㊂研究方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及中医古籍文献研究㊂E⁃mail:619532971@通信作者:刘辰鑫(1995-),硕士,住院医师㊂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及中医古籍文献研究㊂E⁃mail:619134187@‘金匮要略“成书新考 兼论宋以前整理者对张仲景原文的增改包伯航 刘辰鑫【摘要】 文章通过考察唐以前史志目录及医学文献中有关张仲景著作的记载,发现今本‘金匮要略“在北宋校正医书局开始校正之前,便已经过历代整理者的更名㊁增删和校改,成书过程极为复杂㊂提出关于今本‘金匮要略“成书过程及成书年代的正确表述应为:北宋王洙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是一部以张仲景著述为主体,经宋以前历代整理者增㊁删㊁校㊁改,成书于唐以后的医学著作;‘金匮要略方“是北宋校正医书局在‘金匮玉函要略方“的基础上重新整理㊁校订而来的,初刊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其成书年代为北宋㊂【关键词】 金匮要略; 金匮玉函;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王洙; 北宋校正医书局【中图分类号】 R222.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4.05.006A new research on the completion of Jingui Yaolue Also on the addi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Zhang Zhongjing ’s original text by the revisers before Song Dynasty BAO Bohang ,LIU Chenxin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dong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12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Chenxin ,E⁃mail :619134187@【Abstract 】 By examining the records of Zhang Zhongjing ’s works in the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of historical records and medical literature before the Tang Dynasty,this paper found that the currentversion of Jingui Yaolue had been renamed,added,deleted,revised and modified by the revisers of variousdynasties before the Revising Medical Books Bureau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The process ofcompilation was extremely complicated.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correct statement about the completionprocess and age of the current version of Jingui Yaolue should be as follows:Jingui Yuhan Yaoluo Fang discovered by Wang Zhu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s a medical work with Zhang Zhongjing ’s writingsas the main body,which was added,deleted,revised and modified by the revisers before the Song Dynasty.And it was completed after the Tang Dynasty.Jingui Yaolue Fang was re⁃organized and revised by the Revising Medical Books Bureau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on the basis of Jingui Yuhan YaoluoFang .I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the third year of Zhiping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1066).Itscompletion time was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Key words 】 Jingui Yaolue ; Jingui Yuhan ; Shanghan Zabing Lun ; Zhang Zhongjing ; Wang Zhu ; Revising Medical Books Bureau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北宋仁宗年间,翰林学士王洙(公元997年~ 1057年)于翰林院馆阁蠹简中得‘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㊂英宗年间,北宋校正医书局对该书进行了校订,汰去伤寒之文,断自杂病以下,整理为‘金匮要略方论“,于治平三年(1066年)刊行天下,是为现存各版本‘金匮要略“的祖本㊂一般认为,今本‘金匮要略“即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成书于东汉㊂然经笔者考证,今本‘金匮要略“成书过程及成书年代的正确表述应为:北宋王洙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是一部以张仲景著述为主体,经宋以前历代整理者增㊁删㊁校㊁改,成书于唐以后的医学著作;‘金匮要略方“是北宋校正医书局在‘金匮玉函要略方“的基础上重新整理㊁校订而来的,初刊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其成书年代为北宋㊂目前,学界以明洪武年间吴迁抄本‘金匮要略方“为最精善㊁最正宗的版本[1],故本文中所有 今本‘金匮要略“”均指代此本,所有‘金匮要略“中的文字内容均引自此本㊂兹将全部考证过程叙述见表1㊂1 唐以前史志目录及医学文献中的张仲景著作在考证今本‘金匮要略“书名来源及成书过程之前,需首先对唐以前史志目录及医学文献中记载的张仲景著作名目加以梳理㊂具体情况见表1~2㊂ 可见,在唐以前,张仲景著作主要有‘张仲景辨伤寒并方“‘张仲景辨伤寒“‘张仲景伤寒论“‘仲景伤寒论“‘伤寒论“‘张仲景杂方“‘张仲景方“‘张仲表1 唐以前史志目录及医学文献中关于张仲景著作的记载出处年代记载内容‘经方小品“残卷[2]南朝㊃宋‘张仲景辨伤寒并方“有九卷㊂‘张仲景杂方“有八卷㊂‘隋书㊃经籍志“[3]唐‘张仲景方“十五卷㊂仲景,后汉人㊂梁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 ‘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 亡㊂‘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㊂‘旧唐书㊃经籍志“[4]五代㊃后晋‘张仲景药方“十五卷,王叔和撰㊂表2 唐以前的医学文献中张仲景著作的引用名出处年代引用名‘肘后备急方“[5]东晋㊁南北朝张仲景诸要方㊁仲景方‘备急千金要方“[6]唐仲景要方[7]唐伤寒大论景药方“‘张仲景评病要方“‘张仲景疗妇人方“等,而未见‘伤寒杂病论“‘金匮玉函要略方“‘金匮要略方“㊂对表中内容稍加梳理后可以发现:‘张仲景辨伤寒并方“与‘张仲景辨伤寒“卷数基本相同;‘张仲景方“与‘张仲景药方“卷数相同;‘张仲景辨伤寒“与‘张仲景方“在‘隋书㊃经籍志“中并列出现,是两部不同的医书㊂由此可推知,从南朝至唐代,张仲景著述主要存在以‘张仲景辨伤寒并方“为代表的 伤寒线”和以‘张仲景方“为代表的 张仲景方线”两条传承路线㊂此外‘张仲景评病要方“在隋代便已亡佚,而‘张仲景杂方“和‘张仲景疗妇人方“的传承关系将在后面的章节中作具体阐述㊂2 唐以前‘伤寒论“的主要版本及传承关系现存的唐以前‘伤寒论“主要有‘金匮玉函经“㊁唐本‘伤寒论“(‘千金翼方“卷九㊁卷十所载的伤寒内容)和据‘外台秘要方“引文辑佚的‘伤寒论“(下简称王焘本‘伤寒论“)这三个版本㊂2.1 ‘金匮玉函经“应传承自‘张仲景辨伤寒并方“从内容上看,‘金匮玉函经“由太阳病㊁阳明病㊁少阳病㊁太阴病㊁少阴病㊁厥阴病㊁霍乱㊁阴阳易等篇构成,全书结构与宋本‘伤寒论“(严格来讲,北宋治平二年刊行的大字本‘伤寒论“和元祐三年年刊行的小字本‘伤寒论“均已亡佚,现今所谓的 宋本‘伤寒论“”实际上是明代赵开美依宋刊小字本翻刻的版本)基本一致,内容也仅限于伤寒㊂结合表1所列名目来看,‘金匮玉函经“应传承自‘张仲景辨伤寒并方“‘张仲景辨伤寒“一线㊂2.2 唐本‘伤寒论“应传承自‘张仲景辨伤寒并方“唐本‘伤寒论“由太阳病㊁阳明病㊁少阳病㊁太阴病㊁少阴病㊁厥阴病㊁霍乱㊁阴阳易等篇构成㊂其中太阳病篇虽被孙思邈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细化为太阳病用桂枝汤法㊁麻黄汤法㊁青龙汤法等七篇,但其主体结构仍与‘金匮玉函经“㊁宋本‘伤寒论“基本一致,可认为是传承自‘张仲景辨伤寒并方“‘张仲景辨伤寒“一线㊂2.3 王焘本‘伤寒论“可能为‘张仲景辨伤寒“与其他张仲景论治杂病著作的合刊本而王焘本‘伤寒论“除含有 伤寒”内容之外,仍载有今本‘金匮要略“中多篇 杂病”的内容㊂张秀琴[9]对王焘本‘伤寒论“各条文所出卷数进行了整理,并将其内容与宋本‘伤寒论“㊁今本‘金匮要略“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发现:王焘本‘伤寒论“共18卷,前10卷条文多可见于宋本‘伤寒论“太阳㊁阳明㊁少阴㊁厥阴及可与不可诸篇;11~18卷内容多见于今本‘金匮要略“痉湿暍病㊁百合狐惑阴阳毒病㊁疟病㊁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等10篇㊂结合表1所列名目来看,王焘本‘伤寒论“前10卷主载 伤寒”,与‘经方小品“ ‘张仲景辨伤寒并方“有九卷”㊁‘隋书㊃经籍志“ 梁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记载基本一致;后8卷主载 杂病”,与‘经方小品“ ‘张仲景杂方“有八卷”记载一致㊂故综合来看,王焘本‘伤寒论“可能是10卷本‘张仲景辨伤寒“(或9卷本‘张仲景辨伤寒并方“)与其他张仲景论治杂病著作(可能为8卷本‘张仲景杂方“)的合刊本,共18卷㊂伤寒与杂病内容合刊并非王焘本‘伤寒论“所独有㊂如在北宋高若讷(997年~1055年)所著的‘伤寒类要“中有: 张仲景‘伤寒论“云: 黄疸病,以麻黄醇酒汤主之㊂’”[10]528之语;北宋苏颂等编撰的‘本草图经“(成书于1061年)中亦有: 张仲景‘伤寒论“疗膀胱急,小腹满,身尽黄,额上黑及足下热,因作黑瘅,大便必黑,腹胪胀满如水状,大便溏者,女劳得之,非水也㊂腹满者难疗,消石矾石散主之㊂”[10]174 张仲景治伤寒有增减木防己汤及防己地黄㊁五物防己㊁黄芪六物等汤㊂”[10]604等记载㊂而以上诸条均为今本‘金匮要略“中的内容,并不见于宋本‘伤寒论“㊂可见在宋本‘伤寒论“刊行之前,社会上主要流传的应是这种伤寒与杂病内容合刊的‘伤寒论“㊂考北宋寇宗奭所著的‘本草衍义“(刊于1116年)有: 新校正仲景‘伤寒论“后言,四月已后,天气热时,用白虎者是也㊂”[10]236之语,其特意强调 新校正”三字,或许就是为了与古传的合刊本区别开来㊂3 金匮玉函”释义及与唐以前医家著作的关系在以上列举的唐以前史志目录及医学文献中,并未记载张仲景有名为 金匮玉函”的任何著作㊂那么 金匮玉函”是何时与张仲景著作产生关联的呢?要厘清这个问题,首先还要从 金匮玉函”一词本身说起㊂3.1 金匮玉函”本为保存重要物品或书籍的容器金匮,原指用金属(多为铜)封缄的盒子[11]㊂玉函,原指玉制的匣子[12]㊂二者均用于保存重要的物品或书籍,后也引申为 重要㊁宝贵”一义,常常并称或混用于书名之中,意指此书十分珍贵㊂如‘素问㊃气穴论篇“ 然余愿闻夫子溢志尽言其处,令解其意,请藏之金匮,不敢复出”[13]㊁‘千金翼方序“ 是故先王镂之于玉板,往圣藏之以金匮”[7]8⁃9等均属此用法㊂3.2 葛洪始用 金匮” 玉函”命名其医书关于金匮一词明确作为医书标题使用的记载,最早见于葛洪‘肘后备急方“: 省仲景㊁元化㊁刘㊁戴秘要㊁‘金匮“‘绿秩“‘黄素方“近将千卷㊂”[5]5在‘抱朴子㊃杂应篇“中,葛洪又提到: 余见戴霸㊁华他所集‘金匮“‘绿囊“㊁崔中书‘黄素方“及百家杂方五百许卷㊂”[14]可知此‘金匮“或为戴霸所集,而非张仲景著作㊂在史志目录中, 金匮”第一次与医书产生关联是在唐代编纂的‘晋书“中㊂‘晋书㊃葛洪传“中提到葛洪著有 ‘金匮药方“一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9]㊂可见葛洪与 金匮”关联之密切㊂ 玉函”一词用于医书名也始于葛洪㊂‘肘后备急方“序有言: 余 收拾奇异,捃拾遗逸,选而集之,使种类殊分,缓急易简,凡为百卷,名曰‘玉函“㊂”[5]5在‘抱朴子㊃杂应篇“中,葛洪亦云: 余所撰百卷,名曰‘玉函方“,皆分别病名,以类相续,不相杂错㊂”[14]此处所言‘玉函方“与‘晋书“所载‘金匮药方“卷数均为100卷,且金匮㊁玉函因词义相近而常常并称或混用,故‘玉函方“与‘金匮药方“实为一书㊂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云: ‘晋书㊃葛洪传“曰: 洪著‘金匮药方“百卷’,据‘肘后方“及‘抱朴子“自云所撰百卷,名曰‘玉函方“,则二者必是一书㊂”[15]亦认为二者实为一书㊂3.3 六朝隋唐时期有人以 金匮玉函”命名张仲景医书金匮玉函”是何时与张仲景著作产生关联的呢?‘校正金匮玉函经疏“云: ‘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 缘张仲景有‘金匮录“,故以 金匮玉函’名,取宝而藏之之义也㊂”宋臣认为‘金匮玉函经“以 金匮玉函”为名的原因是张仲景撰有‘金匮录“一书,故取 宝而藏之”之义㊂但据‘隋书㊃经籍志“ ‘金匮录“二十三卷,目一卷,京里先生撰”的记载,‘金匮录“的作者并非张仲景,而是京里先生[16]㊂梁永宣[16]㊁久保辉幸[17]等学者在对‘金匮录“一书作深入研究后发现,该书与张仲景著作无关,而与葛洪著作‘抱朴子“存在密切关联㊂那么宋臣为何会认为‘金匮录“是张仲景所作呢?梁永宣教授[16]认为有2种可能性:(1)宋臣校正‘金匮玉函经“时,民间流传有托名张仲景的‘金匮录“一书,被宋臣所取用;(2)宋臣参考了唐代著名学者贾公彦‘周礼注疏“中: 张仲景‘金匮“云: 神农能尝百药,则炎帝者也’”一语㊂笔者同意梁教授的观点,并同时提出第3种可能性:宋臣将‘金匮要略叙“中的 仲景‘金匮“录歧黄‘难“‘素“之方近将千卷”句读为 仲景‘金匮录“㊁歧黄‘难“‘素“之方近将千卷”,从而使得表 收录”义的 录”字进入到了书名号内,则‘金匮“变成了‘金匮录“㊂经沈澍农教授[19]考证,‘金匮玉函经“中存在避南朝梁太祖文皇帝萧顺之和唐高宗李治名讳的情况,故知其最终的抄成年代应在唐代㊂考最早记载张仲景著有以 金匮玉函”为名的著作的文献为唐代贾公彦(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唐太宗㊁唐高宗在位年间)所著的‘周礼注疏“,而此前的‘经方小品“‘隋书“,及年代相近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等均未言及此事㊂故以 金匮玉函”重新命名张仲景著作一事应发生在南朝梁至唐初之间,尤以唐初的可能性较大,且改名后流传并不广泛,未被孙思邈㊁王焘等所收录㊂同理,‘金匮玉函要略方“一书的定名时间也不会在此之前㊂其实早在日本江户时期,丹波元简[20]便已在‘金匮玉函要略辑义“一书中指出: 盖唐时有合‘伤寒杂病论“改名‘金匮玉函“以传之者㊂”认为 金匮玉函”为唐代医家所赋名㊂并对用 金匮玉函”为张仲景著作命名的原因也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金匮玉函“原是葛洪所命书,即唐人尊宗仲景者,遂取而为之标题,以珍秘不出之故,著录失其目欤㊂”综上,丹波元简提出的 唐人以葛洪医书标题 金匮玉函’为张仲景著作冠名”这一观点大致可从,但直接判其更名年代为唐代稍显武断㊂笔者认为, 金匮玉函”从 葛洪所命书”变为张仲景著作标题一事应发生在南朝梁至唐初这段历史时期内(尤以唐初的可能性较大),目的是为了表达整理者对仲景之学的珍视与珍藏㊂4 ‘金匮玉函要略方“与唐以前医家著作的关系4.1 ‘金匮玉函要略方“与‘张仲景辨伤寒“‘张仲景杂方“‘张仲景疗妇人方“‘脉经“等书异轨同源‘金匮玉函要略方“为今本‘金匮要略“的前身㊂据‘金匮要略方论序“记载,王洙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共有三卷: 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㊂”与‘脉经“卷七论伤寒㊁卷八载杂病㊁卷九辨妇儿的结构基本一致,均较王焘本‘伤寒论“多出了妇人病篇的内容㊂结合表1所列名目来看,‘金匮玉函要略方“大致涉及了‘张仲景辨伤寒并方“‘张仲景杂方“‘张仲景疗妇人方“三种张仲景著作的内容㊂同时又考虑到除小儿杂病㊁杂疗方㊁饮食禁忌等篇章外,‘金匮玉函要略方“与‘脉经“卷七㊁卷八㊁卷九章节结构基本一致,因此也不能排除二者异轨同源的可能㊂4.2 ‘金匮玉函要略方“可能为‘金匮玉函方“的节略本要㊁略”二字均可泛指概要,合而为同义复词㊂‘淮南鸿列要略闲诂“注 要略”为: 略数其要,论其大体㊂”若用于书名,其卷数大多较少,应属主要内容之概要㊁纲领之意[12]㊂‘金匮玉函要略方“,顾名思义,即辑‘金匮玉函方“纲要而成的节略本㊂事实上,今本‘金匮要略“确有可能为节略本,理由如下:(1)该书书名为 要略”㊂‘校正金匮要略方叙“[21]2云: 其伤寒文多节略㊂”表明该书可能为节略本㊂(2)今本‘金匮要略“中部分条文可能是经过缩略处理的㊂如:①‘金匮要略方㊃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人甘草汤主之㊂橘皮枳实生姜汤亦主之㊂”[21]28该条,‘外台秘要方“引仲景‘伤寒论“作: 胸痹之病,胸中愊愊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唾燥沫是也,橘皮枳实汤主之方㊂”[9]235‘肘后备急方“‘经方小品“‘备急千金要方“与‘外台“所录基本相同㊂可见橘皮枳实生姜汤本有自己的主证,并非与茯苓杏人甘草汤共用一条,今本‘金匮要略“作 橘皮枳实生姜汤亦主之”,有经整理者缩略处理的可能㊂②‘金匮要略方㊃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风引,除热,主瘫痫汤方㊂”[21]15该条,‘外台秘要方“引‘崔氏方“作: 疗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痸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能疗,除热镇心,紫石汤方 此本仲景‘伤寒论“方㊂”[9]287⁃288对比来看,‘外台“引文详实连贯,语义通顺,‘金匮要略“则简约扼要,似经过缩略处理㊂既往认为这些条文属今本‘金匮要略“的佚文,但如今看来,这些条文可能本就不存在于其祖本‘金匮玉函要略方“之中,属于被‘金匮玉函要略方“编撰者节略掉的文字㊂4.3 ‘金匮玉函要略方“与‘证类本草“所载‘金匮玉函方“有一定渊源既然说‘金匮玉函要略方“可能是‘金匮玉函方“的节略本,那么‘金匮玉函方“又是何书呢?在‘证类本草“开篇罗列的 所出经史方书”[10]8中载有‘金匮玉函方“一书,但未题作者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㊃引据古今医家书目“中同载有‘金匮玉函方“一书,并题为张仲景所著[22]㊂不过由于在‘本草纲目“之前并未见有 张仲景著‘金匮玉函方“”的记载,无法确定李时珍之言究竟是确有凭据还是主观判断㊂因此,要考证‘证类本草“所载‘金匮玉函方“与‘金匮玉函要略方“前身‘金匮玉函方“究竟是否为同一著作,还需从内容入手㊂笔者将‘证类本草“所引‘金匮玉函方“内容与今本‘金匮要略“相对比,整理见表3㊂表3 ‘证类本草“所引‘金匮玉函方“内容与今本‘金匮要略“‘肘后备急方“对比序号‘证类本草“‘金匮要略“‘肘后备急方“2急无药可解,只煎甘草㊁荠苨汤服之,入口便活㊂[10]356凡诸毒,多是假毒以投之,知时宜煮甘草㊁荠苨汁饮之,通除诸毒药㊂[22]89饮食不知是何毒:依前,甘草㊁荠苨通疗此毒,皆可以救之㊂[5]2453‘金匮玉函“治小儿撮口及噤方:用生甘草一分细剉,以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与儿服㊂令吐痰涎后,以乳汁点儿口中瘥㊂[10]356未见未见4‘金匮玉函“治小儿中蛊欲死㊂甘草半两剉,以水一盏,煎五分去滓,作二服,当吐蛊出㊂[10]356未见未见5‘金匮玉函“治小儿羸瘦惙惙方:甘草二两,炙焦,杵为末,蜜丸如绿豆大㊂每温水下五丸,日二服㊂[10]356未见未见6‘金匮方“:温中坐药,蛇床子散方:蛇床子仁为末,以白粉少许和令匀相得,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矣㊂[10]481温阴中坐药,蛇床子散方:蛇床子人,右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令相得,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矣㊂[22]78未见7‘金匮玉函方“:钩吻叶与芹叶相似,误食之杀人:荠苨八两,水六升,煮取三升,为两服解之㊂[10]644误食钩吻杀人解之方:钩吻与芹菜相似,误食之,杀人,解之方:荠苨八两,上一味,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二服㊂[22]87钩吻叶与芥相似,误食之,杀人㊂方:荠苨八两,水六升,煮取三升,服五合㊂日五服㊂又云:此非钩吻㊂[5]243⁃2448‘金匮玉函“云:菌仰卷及赤色,不可食㊂木耳青色及仰生者,不可食之㊂[10]722木耳赤色及仰生者,勿食㊂菌仰卷及赤色者,不可食㊂[22]85未见9‘金匮玉函方“:治五噎,心膈气滞烦闷,吐逆不下食:芦根五两,剉,以水三大盏,煮取二盏,去滓,不计时温服㊂[10]771未见原文无此条㊂金㊃杨用和自‘证类本草“补辑此条附于卷之四㊃治卒胃反呕啘方第三十篇后10‘金匮方“:啖蛇牛肉杀人,何以知之?啖蛇者,毛发向后顺者是也,食之欲死,饮人乳汁一升立愈㊂[10]1055噉蛇牛肉杀人㊂何以知之?噉蛇者,毛发向后顺者是也㊂食之欲死方:饮人乳汁一升,立愈㊂[22]81未见11‘金匮方“:治食蟹中毒:紫苏煮汁饮之三升,以子汁饮之亦治㊂凡蟹未经霜者多毒㊂[10]1481食蟹中毒方:紫苏浓煮汁,饮之三升㊂紫苏子捣汁饮之,亦良㊂[22]84原文无此条㊂金㊃杨用和自‘证类本草“补辑此条附于卷之七㊃治食中诸毒方第六十九后12‘金匮方“:春秋二时,龙带精入芹菜中,人遇食之为病,发时手青,肚满痛不可忍,作蛟龙病㊂服硬糖三二升,日二度㊂吐出如蜥蜴三二,便瘥㊂[10]1495凡春秋二时,龙带精入芹菜中,人偶食之为病,发时手青腹满,痛不可忍,蛟龙病方:硬糖二三升,日两度,吐出如蜥蜴三五枚,差㊂[22]87原文无此条㊂金㊃杨用和自‘证类本草“补辑此条附于卷之七㊃治食中诸毒方第六十九后 ‘证类本草“共引‘金匮玉函方“文2条,‘金匮玉函“文6条,‘金匮方“文4条㊂检 所出经史方书”中仅有‘金匮玉函方“,并无‘金匮玉函“‘金匮方“,故此二者必是‘金匮玉函方“的简称㊂由表3可知,‘证类本草“引‘金匮玉函方“条文共计12条,其中第1㊁2㊁6㊁7㊁8㊁10㊁11㊁12等8条条文均见于今本‘金匮要略“,可见其与今本‘金匮要略“关联密切;第3㊁4㊁5㊁9等4条条文未见于今本‘金匮要略“,可见其较今本‘金匮要略“内容丰富㊂且在多出的4条条文中,第3㊁4㊁9条使用 盏”作水量的计量单位,具备北宋早期医学文献独特的文字特征[23],可知该书在北宋早期曾经过抄写或刊印;第3㊁4㊁5条为治小儿杂病方,与‘脉经“卷九 平小儿杂病证第九”一节相印合,增加了 ‘金匮玉函要略方“与‘脉经“异轨同源”的可能性㊂综上,再结合李时珍之言,可以认为‘金匮玉函要略方“与‘证类本草“所载‘金匮玉函方“有一定渊源,但尚无直接证据能够证明该‘金匮玉函方“的作者即为张仲景㊂另需注意的是,梁永宣[24]认为: 今本‘金匮要略方“卷下第23篇部分文字及24㊁25篇,可能在王洙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中已被视为张仲景内容,或者宋臣根据流传不可靠的张仲景医书抄本而加入‘金匮要略“中,本非张仲景文字㊂” 这些条文可能原属于葛洪‘肘后方“或‘葛氏方“内容㊂”并认为今本‘金匮要略“中 蜀椒毒㊁钩吻毒㊁莨菪毒㊁苦瓠毒㊁马肝中毒㊁六畜鸟兽㊁肝脏㊁郁肉㊁黍米中藏脯”等内容均出自葛洪的‘肘后方“,而与张仲景无关㊂考‘外台秘要方㊃卷第三十一㊃解饮食相害成病百件“食马肝中毒方㊁食诸六畜鸟兽肝中毒方㊁食郁肉及漏脯中毒方条下均有 王焘大字注”曰 仲景同”三字,而并非 宋臣小注”㊂因此,以上解诸食毒内容仍与张仲景相关,并非从葛洪医书抄录至此㊂检‘备急千金要方㊃卷第二十四㊃解食毒第一“中所载内容与今本‘金匮要略“相近,并言此为 神农黄帝解毒方法”,而据‘汉书㊃艺文志“记载, 经方十一家”中恰有 ‘神农黄帝食禁“七卷”[25]㊂故今本‘金匮要略“中饮食禁忌㊁解诸食毒等内容应承自‘汉书㊃艺文志“中记载的‘神农黄帝食禁“一书,亦属张仲景学术内容㊂经此梳理,也明晰了今本‘金匮要略“与部分西汉时期经方著作之间的学术源流和传承脉络㊂5 ‘金匮玉函要略方“版本考订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在翰林院馆阁蠹简中发现了今本‘金匮要略“的前身 ‘金匮玉函要略方“㊂关于‘金匮玉函要略方“的版本情况,诸史志医籍均无记载,也无学者对此问题进行研究㊂笔者尝试通过今本‘金匮要略“中的一些隐含信息,对该书部分版本情况稍加分析㊂5.1 ‘金匮玉函要略方“应为纸质书籍,而非简牍据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金匮要略方叙“所述,‘金匮玉函要略方“一书共分三卷,上卷为伤寒内容,中卷为杂病内容,下卷为方药及妇人病内容㊂先看上卷伤寒㊂宋本‘伤寒论“为10卷,‘金匮玉函经“为7卷,‘张仲景辨伤寒并方“为9卷,‘张仲景辨伤寒“为10卷,单伤寒部分内容便已有7~ 10卷多,但在‘金匮玉函要略方“中仅有1卷㊂不过这也可解释为是因其 伤寒文多节略”导致的㊂再看中卷杂病㊂据王焘本‘伤寒论“引载篇目来看,该本前10卷为伤寒,后8卷为杂病,其杂病内容也占有8卷之多,但在‘金匮玉函要略方“中亦仅有1卷㊂最后看下卷妇人病并方㊂据‘隋书“记载,‘张仲景疗妇人方“为2卷,但在‘金匮玉函要略方“中妇人病篇加上全书方药内容也仅有1卷㊂可见‘金匮玉函要略方“仅用3卷就写完了原本17~20卷的内容,如此之大的卷数差异提示从‘张仲景辨伤寒“等书到‘金匮玉函要略方“,其书写媒介必然发生了从竹简到纸张这一质的变化㊂即‘金匮玉函要略方“应为纸质书籍,而非简牍㊂据学者考证,纸质文书㊁图书的普及大约是在东晋以后[26⁃27],这与前文考证的‘金匮玉函要略方“的定名年代也相吻合㊂5.2 ‘金匮玉函要略方“应为校本,而非简单的抄本‘金匮要略方㊃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甘遂半夏汤条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下有 一本无”[21]39小字注文;‘金匮要略方㊃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方”下亦有 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21]52小字注文㊂而据‘校正金匮要略方叙“ 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所述,王洙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为当世孤本,并不存在其他对校本㊂那么这些同时存在于吴本㊁邓本两套系统中 一本如何如何”的小。
《外台秘要》内容小组.

其先论后方,注明出处,编次条理,对整理、研 究现存医书提供了较大的帮助。
关于《外台秘要》的贡献
《外台秘要方》具有重要的方剂文献学价值, 对于保存中原古籍原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 用”。保存了唐以前很多古书的资料,如 《小品方》、《深师方》等。
王焘详细转载《甲乙经》中的不宜灸禁穴及 老少加减法,提出十二经中禁不宜灸穴共有32 个。
关于《外台秘要》的贡献
十二经脉,皆以五色作之,奇经八脉并以绿 色标之,诸家并以三人为图,今因十二经画 图,人十二身也,经脉阴阳各随其类。”这 对当时针灸临床和教学,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关于《外台秘要》的贡献
以大卫生观认识疾病
关于《外台秘要》
先引《诸病源候论》等书, 阐明病因病机,再列历代方 书的适宜方剂。《外台秘要》 全书四十卷,将各类疾病分 为1104门。
是继隋代《四海类聚方》唐 初《千金要方》、《千金翼 方》之后的又一部大型方书。
关于《外台秘要》的名义
取《魏志》“兰台”为“外台”之义 出守于外,号曰外台
(台省)
门下省
(东台)
禁省 尚书省
中书省
唐 代
(西台) 行
(中台)
政
机 台阁 构 兰台
中央机关 御史台(洪文馆)
《魏志》“兰台”为“外台”
设 ——————————————————————————————
刺史 地方官吏
外台
置
孙兆(宋):夫外台者,刺史之任也。
关于《外台秘要》序 写作目的
歲且數千,方逾萬卷,專車之不受,廣廈之 不容。然而載祀綿遠,簡編虧替,所詳者雖 廣,所略者或深。討簡則功倍力煩,取捨則 論甘忌苦。
2020智慧树知到《带你穿越中国医学史》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带你穿越中国医学史》章节测试【完整答案】智慧树知到《带你穿越中国医学史》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我国最早的医事制度记载于哪一本书籍中《春秋》《黄帝内经》《周礼》《神农本草经》答案: 《周礼》2、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对错答案: 对3、阴阳五行等哲学学说影响了早期中医学的形成。
对错答案: 对4、甲骨文中疾病被广泛称为“疒”。
对错答案: 对5、“三皇”分别指哪三位医学人物黄帝岐伯张仲景神农E:伏羲答案: 黄帝,神农,伏羲6、现存最早记载经脉的文献是《内经》《灵枢》《针灸甲乙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答案: 《阴阳十一脉灸经》7、与中医学理论的产生相关的哲学思想有()精气神五行八卦阴阳答案: 精气神,五行,阴阳8、深入反映阴阳理论的著作是()《周易》《尚书》《周礼》《吕氏春秋》答案: 《周易》9、《黄帝内经》书中共提到6位,分别是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史称“医学六臣”。
对错答案: 对10、现存的《黄帝内经》,是2000多年之后,到汉代才基本成型,包含不少后世医学家的补充内容。
对错答案: 对第二章1、下列哪种是《难经》对针灸理论的独特贡献八会穴经络九针补泻答案: 八会穴2、《五十二病方》记载的处方比《伤寒杂病论》晚一些时间。
对错答案: 错3、马王堆中出土了许多导引图谱。
对错答案: 对4、《难经》成书的时间要晚于《黄帝内经》。
对错答案: 对5、以下哪些中医佳话发生在秦汉时期仓公诊籍仲景坐堂虎守杏林华佗青囊E:橘井泉香答案: 仓公诊籍,仲景坐堂,虎守杏林,华佗青囊,橘井泉香6、下列哪种是《难经》对针灸理论的独特贡献八会穴经络九针补泻答案: 八会穴7、中国医药输入朝鲜大约在()晋南北朝宋隋唐答案: 南北朝8、《内经》最突出反应了中医学的什么特点脏腑经络学说辨证论治原则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的关系答案: 整体观念9、以下哪些中医佳话发生在秦汉时期仓公诊籍仲景坐堂虎守杏林华佗青囊答案: 仓公诊籍,仲景坐堂,虎守杏林,华佗青囊10、《内经》运用五行学说的最大特点不包括()说明诊病原则说明疾病传变说明疾病预后说明疾病诊断答案: 说明诊病原则,说明疾病传变,说明疾病预后第三章1、第一部国家药典是《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雷公炮炙论》《外台秘要》答案:《新修本草》2、《外台秘要》和《千金要方》均是唐代医学著作。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打印版

唐代孙思邈撰《备急千金要方》时,仅引证了《伤寒论》的少量内容,尚未将全貌收入。但从他“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的说法来看,《伤寒论》的确在民间广为流传,是“诸师”所有,而不是个别人所收,而且大家都将其视为秘典珍藏,不轻示人。孙氏晚年撰《千金翼方》时,收载了《伤寒论》全部内容,载于卷九、卷十之中,今人称之为千金本《伤寒论》,也有人称其为唐本《伤寒论》。
(六)成注本《注解伤寒论》
金·成无己在宋版《伤寒论》的基础上全面作注,著成《注解伤寒论》,金皇统四年(公元1144年)刊行,这是第一个系统注解《伤寒论》的版本,人称“成注本”或“成本”。该版本经明代汪济川校刊,又几经翻印,因其既有原文,又有注文,便于学习,流传颇广,以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只知有成本,而不知有宋本。成注本在注解时,删去了宋本《伤寒论》的子目,对后8篇的原文也进行了删削,使人们已经看不到宋本《伤寒论》的原貌,但它对《伤寒论》主要内容的流传,有着不可磨灭韵贡献。
公元1065年,宋臣《伤寒论序》云:“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这里是说仲景的工作是祖述大圣人之意,也就是秉承古代大圣人的精神或思想,显然不是说仲景本人就是圣人。
1144年,成无己刊印《注解伤寒论》。1156年成无己已经90岁,出版了《伤寒明理论》,在这两本书里,也只是说张仲景所做的工作是类似圣人所做的工作,这和宋臣的《伤寒论序》口径基本一致,还是没有直称仲景为“医圣”或“圣人”。
(八)张仲景的学生
宋·张杲《医说》有如下记载:“杜度,不知何许人也,仲景弟子,识见宏敏,器宇冲深,淡于骄矜,尚于救济,事仲景,多获禁方,遂为名医。”“卫汛,不知何郡人也,仲景弟子,知书疏,有小才,撰《四逆三部厥经》及《妇人胎脏经》、《小儿颅囟经方》三卷,皆其所制,知名当代。”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12子部,在《注解伤寒论》书名下案云:“以余考之,王叔和似是仲景亲授业弟子,故编定其师之书。”
《外台秘要》译文

《外台秘要》序译文【语译】古代神农氏治理天下,亲自口尝各种草药,确立三部九候的诊法,并且考定气血阴阳变化的特征,用来疗救生命的夭死,使其领地上的人民,因此能寿康安宁,恩德真是广大啊!到周朝统一天下,也有冢宰穷究于医疗技术,掌管医药行政措施与法令,聚集储备药物来供给医疗工作的需要,到年底就考核医生的医疗成绩而制定他们俸禄的等级,十治十愈(疗效百分之百)为上等,治十误四(疗效百分之六十)为下等。
我大唐国家遵从这一准则,常常从中取法,设置医学机构,颁布济世良方,也是用来使人民享尽天年。
圣人的恩德,又用什么能超过它呢?因此,三代的法纪,历代帝王是不改变的,这又是从古以来很久远的事了。
自从雷公、岐伯、仓公、医缓先后问世,巫彭、扁鹊、华佗、张机相继而起,从此以后,德才兼备的医家不断出现,将近数千年来,方书超过了万卷,大车装不下,大屋容不下。
然而年代久远,书籍残缺不全,详细论述的,其医学内容虽然广大,但简略论述的,却也有很深的道理。
探求简册就会花费成倍的功夫和烦重的气力,要对这些书籍进行选择取舍,就得考虑其中的艰苦。
我总是在说要对这些医籍进行校勘整理,可又总是没有时间来主持其事。
【语译】我幼年常生疾病,长大以后就爱好医术,又遇上政治清明的时代,于是迈入仕途,官运亨通。
我先后七次在尚书省供职,两次受官在门下省,多次供职在尚书、门下二省二十多年,长期执掌弘文馆的图籍方书等事。
由此可以进馆察看研阅蕴含深奥道理的医书,都要探求其中的秘密枢要,奥旨精义。
后因婚姻的缘故,被贬去任房陵刺史,后因大赦,近移到山西大宁郡任太守。
当时携带家人沿江而上,冒犯闷热的暑气,从南到北,既偏远又荒陋,全家感染瘴气而得病的人有十分之六七。
这种死生离合的惨状,责问上天又有什么用呢!依靠古典医籍中流传下来的方剂,才有得以生存活命的人。
那些方剂的神功妙用,当然很难详细叙述,于是就发愤编辑整理、希望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总计古方搜集编纂有五六十家,新撰写的今方接近数千百卷,都要研求它们的主旨,考核这些方书的意向。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

浙江中医杂志2019年4月第54卷第4期•237•学术探讨《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谢小涛[陈悴文"1浙江省丽水市中医院浙江丽水3230002贵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贵州贵阳550025关键词千金方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中医学术发掘中医学的理法方药体系是发展的。
唐代《千金方》与紗卜台秘要方》不仅仅在张仲景痰饮学说的基础上补充了辨治饮病的方药,更明确提岀了辨治痰病的方药“叫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以及王秦《外台秘要方》皆是百科全书式的中医学著作,囊括汉、魏、晋、隋、唐的著名医家的医学实践,代表了唐代的医学成就。
《千金方》《外台秘要方》丰富了治疗痰饮的方药这都是对仲景痰饮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张仲景为痰饮的辨治开创了详尽的理法方药体系。
对于痰饮的认识,并不能仅局限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而应该从《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的整体进行比较研究,丰富张仲景的痰饮学说。
兹以张仲景痰饮学说为尺度,从《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出发探讨痰饮病的辨治。
1唐以前辨治痰饮病的源流发展痰饮既是中医病名,也是病理产物。
《黄帝内经》早已指出饮邪的存在,在注重天人相应的宏观背景下,将饮邪归属于“湿”邪的范畴,同时.提出了重要的治法治则⑺切。
逮至东汉张仲景,才明确地提出痰饮和痰饮病的概念。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专论痰饮致病的证候.体现辨治痰饮的理法方药体系和张仲景的辨证论治思想⑺役从《伤寒论》来看,痰饮不仅存在于伤寒外感病,而且能够与伤寒外感合并发病;此外,痰饮作为病理产物,广泛存在于一系列的内伤杂病中。
张仲景创立辨证论治一以贯之的理法方药体系,揭示了辨治痰饮的规律,此即张仲景痰饮学说,是辨治痰饮的伟大成就之一《黄帝内经》有饮而无痰,痰饮归属于广义“湿”邪范畴问;张仲景则专论痰饮,实质为专论饮邪。
然而,通过以方测证和方证比较研究,张仲景以治饮病之法治痰病可能是其重要的辨治思路之一。
从痰饮和痰饮病辨治的#通讯作者:陈焊文,E-mail: 中医学术流变情况这个方面来说,张仲景及其前代的理论构建都是围绕饮邪展开的,所以,张仲景痰饮学说是以论述和辨治饮病为主的学说。
仲景方与十剂疗法!(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

仲景方与十剂疗法!(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仲景方与十剂疗法仲景先生比魏晋南北朝的徐之材早很多年,但根据徐之材先生归纳的“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用方分类十剂,我们可回溯探讨如下:1.宣可决壅仲景先生的栀子豉汤、瓜蒂散,当胸膈积水痰饮或胸口紧闷造成不通,就可用这二个方剂催吐。
2.通可行滞由于水份囤积身体某部位,导致泌尿系统小便不利,或痰饮导致身体组织异常,仲景先生用五苓散、十枣汤通利。
尤以十枣汤内有大戟、甘遂属大戟科,而芫花则属瑞香料,含有强烈生物碱,属峻烈之品,而以利尿法使腹水消退,达到通可行滞的疗法。
3.补可扶弱我们身体因正虚而受外邪致病,因致病而体更虚弱,如心脏虚弱、低血压导致畏寒肢冷、脑部缺氧或脾胃虚寒、脾失健运,仲景先生就用四逆辈的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理中汤或小建中汤等滋补方剂治疗。
4.泻可去闭闭与滞相较而言,闭较滞为严重。
泻可去闭,仲景的代表方有陷胸汤、承气汤、抵当汤系列,因为这些方都有大黄制剂。
一般宿食、宿便因发酵,使大肠蠕动不良,有时到发高烧不退,藉大黄生物碱可清宿食宿便。
在阳明病可以找到“拈衣摸床,神昏谵语”症状,与现代的脑膜炎症状相同,都是高烧引起,用泻法可治危急重症。
5.轻可去实这“实”是指八纲辨证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实,实就是实证。
邪气实,如风邪、寒邪导致实证,用葛根汤、麻黄汤等,内有麻黄,麻黄与木贼同样,都是轻剂,轻剂通常有发散作用,达到去实效果。
6.重可镇怯所有矿石介壳类药材都有镇静作用,仲景的代表方如旋覆代赭石汤,就是藉代赭石的重达到镇逆、降逆,如气逆恶心、食道逆流,用本方效果就很好。
依我临床经验,服本方,我会交代患者大小便如出现红色,是因代赭石是红色的,不用担心。
又如脑内压、脑血管病变、中风或脑异常放电造成癫痫,用柴胡龙骨牡蛎汤,龙牡就可达到重镇效果。
7.滑可去著“著”是指病邪附著在人体某一部位,如肠胃消化系统障碍,大便已从肠管直肠到肛门,但就无法排出,只差临门一脚。
外台秘要序原文及翻译

外台秘要序原文及翻译摘要:I.引言- 介绍《外台秘要》序的原文及翻译II.《外台秘要》序原文- 原文内容概述- 原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III.《外台秘要》序翻译- 翻译内容概述- 翻译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IV.结论- 总结《外台秘要》序原文及翻译的意义和价值正文:I.引言《外台秘要》是一部古代中医经典著作,作者为唐代著名医学家王焘。
该书共分为二十卷,收录了大量古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中医的发展和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外台秘要》序的原文及翻译,以供读者参考和学习。
II.《外台秘要》序原文《外台秘要》序原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作者王焘的医学成就和写作背景;第二部分阐述了《外台秘要》的编写目的和意义;第三部分则是对医学同道和读者的鼓励和期望。
以下是原文的概述:唐代医学家王焘,字德载,河南人。
他出身医学世家,自幼学习医学,精通经典,擅长临床。
他曾担任太医丞、太医监等职务,为皇室和朝臣治病。
他广泛搜集、整理和总结了古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历时多年,终于完成了《外台秘要》这部巨著。
《外台秘要》的编写目的是为了传承和发扬古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为医学同道提供一部全面、系统、实用的医学著作。
该书内容丰富,涵盖了医学的各个方面,包括脉诊、方剂、针灸、推拿、养生等。
它既是一部医学理论著作,也是一部临床实践指南,对于提高医学同道临床诊疗水平,促进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序的第三部分,作者对医学同道和读者表达了鼓励和期望。
他希望医学同道能够发扬光大古代医学的传统,积极探索和实践,为人民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作者也希望读者能够珍惜这部医学经典,用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素养,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III.《外台秘要》序翻译《外台秘要》序的翻译,旨在将原文的意义和内涵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以下是翻译的概述:唐代医学家王焘,字德载,河南人。
他出身医学世家,自幼学习医学,精通经典,擅长临床。
他曾担任太医丞、太医监等职务,为皇室和朝臣治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台秘要方》中有关仲景条文的整理研究《外台秘要方》是明朝法家仲景所著的一部著作,其中收录了仲景关于改革外台案件审理制度的许多条文。
仲景认为,外台案件审理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提出了有关的改革方案,以改善当时的政府管理和内部控制。
因此,研究仲景在《外台秘要方》中有关外台案件审理制度的条文,对于我们研究明朝政治及法律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依据《外台秘要方》中有关仲景的条文,从审案权范围、审理原则、审理程序和审理结果几个方面,整理研究仲景关于外台案件审理制度的观点与建议,以深入了解仲景在外台案件审理制度方面的理念及其对明朝政治及法律制度发展的影响。
一、审案权范围
仲景认为,执行外台案件是一项重大职责,只有拥有政令权力的朝廷才有权做出裁决。
因此,仲景规定,外台案件应由皇帝担任审案,并将其交由太师处理,以保证外台案件的客观、公正之中立,以及有效的案件审理程序。
二、审理原则
仲景提出,外台案件审理应当以客观公正原则为根本,并以法律为依据,以确保外台案件的客观性、公平性和公正性。
审理的原则应遵循“先明后审”的原则,审案应重在搜求真理,保证外台案件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同时确保案件的快速审理。
三、审理程序
1.出案件
外台案件首先由中央太守将其上报皇帝,皇帝根据具体情况对案件进行审查。
2.查案件
审查案件时应遵循“先明后审”的原则,以确保公正客观,并确保案件的有效审理。
3.案
审查完成后,应立案,将其交由太师处理,以便做出裁决。
4.理案件
太师处理完成后,将案件送审,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将案件审理完毕。
四、审理结果
审理案件结束后,外台审理机构应及时将审理结果上报皇帝,并由皇帝做出最终裁决。
结论
以上介绍了仲景在《外台秘要方》中有关外台案件审理制度的条文,其中包括审案权范围、审理原则、审理程序和审理结果等内容。
仲景以其独特的观点,改革了当时的法律制度,为明朝政治及法律制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