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人物刻画与叙事艺术学法谈] 司马迁史记全文
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论《史记》的叙事艺术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在这部书中,记述了许多生动而感人的故事。
有帝王之间、君臣之间以及父子兄弟之间那种情同手足、团结友爱的关系;也有朋友间、敌人间的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矛盾和斗争;还有作者本人早年生活的艰辛,以及他后来受刑被迫为官的遭遇;更有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以及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历史悲剧,让读者如身临其境,深切地感受到它的精彩、它的伟大、它的不朽!他说:“若夫贤人之言,则往古来今而观之,察其言行,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世以顺先事,后事以验来事,则臣主之道,忠贤之智,贤不肖之别,可得而着矣。
”也就是说,一部历史作品要想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必须做到:在《太史公自序》中,作者指出了自己的创作目的:“自三代圣人以来,至于兹矣,予之著《史记》,将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同时,作者对自己所著的《史记》作了高度评价:“昔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在《太史公自序》中,作者借屈原的故事说明了他写《史记》的主旨,那就是要总结前代的经验教训,为后世提供一个正确的历史借鉴。
“太史公曰”,也是司马迁文章的一大特色,例如,《项羽本纪》最后是这样结尾的:“当此时,天下兵革方兴,亡秦必楚。
”其中“亡秦必楚”五字,无疑是在暗示我们,刘邦最终灭掉项羽建立汉朝的预言。
这样的结尾,常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司马迁在叙述每一个人物的性格或命运时,总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使其他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在《史记》中,每当讲到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作者都会对这段历史进行全景式的描绘。
在刻画每一个人物形象时,也往往能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特点的某个侧面,着力刻画,使其形象异常鲜明、生动,从而激发起读者对历史人物的深切同情,引起读者对历史的深沉思考。
《史记》中的人物刻画艺术 (1)

授课教师:王颖
《史记》的文学价值是多方面的, 无论是刻画人物的方法、叙事描写的 艺术、悲剧气氛的渲染,抑或是抒情
色彩、散文风格的体现,简洁、精练
的语言技巧等方面,都为历代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所
推崇,沾溉后人,绝非一世。
本节微课,我们以《魏公子列传》
为例谈一谈《史记》中人物形象塑造
二、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三、善于将人物置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去突现人物的性
格特征; 四、运用对比烘托手法,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刻画出 人物的个性特征;
一、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展示人物的性格
1.《魏公子列传》中写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
让”、“俾倪,故久立”等一系列动作和“臣修身洁行数十
“救赵存魏” 是信陵君一生的重大事件, 但《魏公子列传》中却没有过多地写他在这一 事件中政治的军事的种种活动,而把描写的重 心放在他如何和夷门监者侯嬴、屠者朱亥的交
往以及“从博徒卖浆者游”的故事上,通过这
些故事的具体描写,突出了他的仁而下士、勇
于改过、守信重义、急人之难的性格。
三、善于将人物置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去突现 人物的性格特征
作者善于在大小不同场面的矛盾冲突中,运用对比烘托手
法,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刻画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所谓
对比,一是双方人物的对比;二是一个人物的前后对比。
四、运用对比烘托手法,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从
而刻画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比如《魏公子列传》中写信陵君礼敬侯生一段,侯生的傲慢
和信陵君的谦让也是鲜明的对比映衬。这一节又是明暗两条线交
三、善于将人物置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去突现
史记人物刻画的艺术

《史记人物刻画的艺术》《史记》选读二一、专题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中通过刻画人物来表述历史过程的叙事特点,了解人物的具体事迹的描写,对刻画人物和叙述历史进程的作用。
2、了解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丰富多彩的手法,在刻画不同人物和同一人物的不同性格侧面时,采用的不同手法,以及各种不同手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在了解、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可进而了解、思考历史真实与艺术描写之间的表面矛盾而实际上更高层面统一的关系,由此了解《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对后来小说、戏剧的影响。
二、方法:专题讲座过程:一、总体介绍《史记》写人的特点从总体上说,《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较鲜明三大特点。
它以大量的个人传记组合成一部宏伟的历史,其中写得比较成功、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如项羽、刘邦、张良、韩信、李斯、屈原、孙武、荆轲等等,就有近百个。
这些人物来自社会的各种阶层,从事各不相同的活动,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命运。
从帝王到平民,有成功者有失败者,有刚烈的英雄,有无耻的小人,共同组成了一条丰富多采的人物画廊。
这些人物又各有较鲜明的个性。
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物固然是相互区别的,身份和经历相似的人物,也并不相互混淆。
张良、陈平同为刘邦手下的智谋之士,一则洁身自好,一则不修细节;武帝任用的酷吏,有贪污的也有清廉的……。
凡此种种,在给予我们历史知识的同时,又给予我们丰富的人生体验。
二、结合本专题所选课文,对《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作具体分析1、《史记》注意并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使得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
如写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李广“为人长,猿臂”,蔡泽“易鼻、巨肩、魋颜、蹙齃、膝挛”等等,虽然比较简单,却各有特征。
而且司马迁很少单纯地描写人物外貌,而总是同人物的性格有某种或隐或显的联系,所以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譬如读过张良的传,我们很难忘记他的“如妇人好女”的相貌。
神情的描写则比比皆是。
《廉颇蔺相如列传》写蔺相如使秦,秦王欲强夺和氏璧,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怒发上冲冠”,好像可以亲眼看到一样。
《史记》人物刻画艺术

《史记》人物刻画艺术一、《史记》人物形象的特征:从司马迁开始,采取以写人物为中心即用记录人物一生事迹的办法来反映历史,这样就更能充分、更集中地刻画人物性格,并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命运。
这就使《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具有浓重的文学特征。
1、历史人物形象化:《史记》写人物不是一般地、概括地叙述,而是通过对人物生活经历的具体描绘,即通过人物的言行,通过人物活动场面的具体描写,来再现历史人物的生动面貌,这种对历史人物具体、形象地描写,增强了其文学色彩。
《鸿门宴》通过紧张、复杂的情节描写,揭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先看项羽,当曹无伤派人将刘邦“欲王关中”的野心告诉给项羽时,项羽大怒,准备“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可是在鸿门宴上,刘邦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席温顺言语对项羽讲过之后,他不但不杀刘邦,而且竟然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天真、幼稚、轻信,缺乏最起码的政治斗争的意识,是个莽撞汉。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张良将刘邦的卫士樊哙叫进来,进来后“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这种剑拔弩张的情势,项羽丝毫没有看出来,反而称赞樊哙是个壮士,并赐给酒食。
樊哙又将一番巧言动听的话说给项羽,项羽则“未有以应”。
曰“坐”。
可以看出在刘邦、樊哙的巧言愚弄下,竟然感到惭愧和内疚的情态。
再看刘邦,当得知项羽要来攻打时,虚心听取了张良的建议,想利用项伯度过难关。
刘邦问张良何以与项伯有故,了解关系的深浅,考虑是否靠得住。
接着又问项伯的年纪,想出一套逢迎项伯的办法。
精细老练、会拉拢人、会利用人,表现出刘邦机智权变的性格。
刘邦鸿门宴脱险后,立即诛杀了内部的叛徒曹无伤;可是,项羽对项伯的通风报信、吃里爬外的做法不闻不问,表明两个人政治警觉的差异。
通过这个戏剧性的情节,成功地展示了项羽和刘邦两个历史人物的个性:一个豪爽、无谋和轻敌;一个机智、老练和精细。
2、人物形象个性化:作者根据他对某一历史人物的主要思想、主要贡献的认识而对历史材料进行精心地取舍,把能够表现人物主要特征的事件加以详细地记述和描写,把不能表现主要特征的事件加以摒弃或简单带过,这样就使得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突出出来,而且一般都能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史记》中的人物刻画与历史解读

史记中的人物刻画与历史解读一、引言《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被誉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司马迁通过对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和评价,展现了丰富多样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人物形象。
本文将就《史记》中的人物刻画与历史解读展开讨论。
二、《史记》中的人物刻画1.细致入微的外貌描写:司马迁善于通过生动具体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例如,他对汉武帝进行了详细而准确的肖像描写,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2.情感与性格真实表达:司马迁善于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和行为方式的真实描述,展示出各个历史人物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性格。
例如,在记录项羽与虞姬相见时,他充分表达了项羽内心的无奈与悔恨。
3.对人物特点独到剖析:司马迁注重从各个角度分析人物的特点。
他对于不同历史人物的优点、缺点和行为动机给予了深入剖析,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个人物。
三、《史记》中的历史解读1.多角度的历史观点: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呈现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提供了多元而立体的历史观点。
他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并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反映当时社会和政治环境。
2.对历史背景的把握:司马迁基于自己对历史资料的调查研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背景做出了准确把握。
他通过详细描写当时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制度等方面,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特定时期的历史背景。
3.思辨与评价:司马迁具有敏锐洞察力,在《史记》中经常进行思辨和评价。
他试图从丰富灵活的视角去挖掘人物内心深处以及其行为背后所代表的意义,透过他独特的历史解读,使史事更富有深度和内涵。
四、结论《史记》中的人物刻画与历史解读堪称经典。
司马迁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深入剖析,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历史背景和复杂多样的人物形象。
他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记录与思辨评价相结合,使得《史记》成为了一部把握人物与历史的精彩之作。
参考文献•司马迁(2018). 《史记》. 北京:中华书局.。
司马迁《史记》原文及阅读答案

司马迁《史记》原文及阅读答案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
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司马迁《史记》原文及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到大家!袁盎者,楚人也,字丝。
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
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
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
上礼之恭,常目送之。
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
”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丞相如有骄主色。
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
”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
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
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慷慨。
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
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
”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
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
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
其在禁中,常同席坐。
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
慎夫人怒,不肯坐。
上亦怒,起,入禁中。
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
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
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
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
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
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
②上林:秦汉时皇家猎场。
浅析《史记》的叙事艺术

浅析《史记》的叙事艺术学生姓名:李向阳学号:20135021102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老师:闫孟莲职称:讲师摘要: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叙事艺术极为高明。
司马迁独创了纪传体的叙事结构,叙事主题鲜明,脉络清晰,详略得当,善于以小见大,追根溯源,探求事件深层次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且较其他史书来说,《史记》在文学性故事性方面更强。
关键词:叙事艺术,纪传体,追根溯源,故事性Abstract:as the firs biographical history in China, narrative art of shiji is extremely sophisticated. Sima Qian created the biographical narrative structure, narrative theme and bright, clear lines, detailed slightly proper, good view, traced back, and decide to search events underlying factors, and other historical records, shiji stronger in terms of literary narrative.Key words:narrative art, biographical, traced back, story《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规模庞大,体系完善,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其文学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司马迁不但文学修养极其深厚,文字生动,笔力洗炼,其在《史记》中所展现的叙事技艺也是极为高明。
《史记讲读》——《史记》的叙事艺术、《史记》与中国古典文学

——《史记》的叙事艺术、 《史记》与中国古典文学
一、《史记》叙事整体结构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唐· 刘知几:“《史记》者,纪 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 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 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 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 以为长也。”
二、《史记》的叙事艺术
《史记》与中国传记文学
一、传记文学的定义:
《新大英百科全书》:它试图通过选材、 构思,从事实中得出生活形象,在给定的材 料范围内,传记作者努力把素材加工成闪光 的东西,如果他捏造事实,那么他在真实性 方面就是失败的;如果他仅满足列举事实, 那么他在艺术性方面就是失败的。既要真实 可靠,又要求富有想象的安排材料,以达到 栩栩如生的效果,这是传记文学的一组矛盾
二、《史记》对中国传记文学的影响
首先,《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和人文精神奠定了传记文学的基本原则。 《史记· 匈奴列传》指出:孔氏著《春秋》, 隐、桓之间则章,至定、哀之际则微,为其切 当世之文而罔襃(bāo,同“褒”),忌讳之辞 也。 《张丞相列传》:自申屠嘉死之后,景帝时 开封侯陶青、桃侯刘舍为丞相。及今上时,柏 至侯许昌、平棘侯薛泽、武强侯庄青翟、高陵 侯赵周等为丞相。皆以列侯继嗣,娖娖(chuò chuò,拘谨的样子)廉谨,为丞相备员而已, 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于当世者。 游侠、刺客、倡优、医生
3、《史记》实录特点
历史真实和逻辑归纳的统一
惠帝不入本纪
项羽、吕后被列入本纪 孔子、陈胜列入世家
在叙事中对历史持疑,寓主观评价 这首先表现在客观叙事与现身评说上。《淮 阴侯列传》 司马迁经常对历史表达自己的激愤或者提出 自己的怀疑。 在《伯夷列传》中他提出质疑: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 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 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 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 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 寿终。是遵何德哉?……余甚惑焉,傥所谓 天道,是邪非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选读》人物刻画与叙事艺术学法谈] 司马迁史记全文“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在史学和文学方面的伟大成就及崇高地位毋庸置疑。
《〈史记〉选读》作为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一个重要板块,兼顾原著的体例,又从多个角度挖掘《史记》的思想、史观、写作方法等方面的特点和成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浓缩的精品。
教材中“摩形传神,千载如生”与“善叙事理,其文疏荡”两个专题,既全面展现了《史记》作为文学精品的原貌和精髓,又有意识、有重点地突出了其文学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同学们可以充分感悟古代文化精品在写人、叙事方面的艺术魅力,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养成兼收并蓄、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思维习惯与学习能力。
“摩形传神,千载如生”。
学习《〈史记〉选读》刻画人物的艺术,首先要学会扣住人物行为,赏析人物形象。
例如,细读项羽垓下被围、悲歌别姬、斩将刈旗、拒渡乌江、拔剑自刎等情节,一个刚中有柔、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便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其次,要通过赏析人物描写来分析、概括作者写人的艺术手法。
例如,作者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等场面描写就出色地表现了廉颇和蔺相如的形象。
再如,秦王欲强夺和氏璧时,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怒发上冲冠”等一连串神情描写,使一个英勇无畏的外交使臣形象呼之欲出。
另外,还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衬托等其他写人手法也值得我们慢慢揣摩体会。
“善叙事理,其文疏荡”。
学习《〈史记〉选读》的叙事艺术,要学习其精彩的场面描写。
选本中,写荆轲刺秦王是险象环生、惊心动魄(《刺客列传》);写鸿门宴是剑拔弩张、一触即发(《项羽本纪》)。
不同场面有不同的气氛,司马迁采用白描、铺陈、渲染等笔法,表现出各种宏大场面的实况及自己的独特感受。
叙事上,司马迁有详有略:选本所选各篇与贯穿始终的主线相关的都是详写的对象,正是这些复杂事件、重大场面的刻画,使得《史记》更添厚重。
同时,文章经常穿插生活琐事作为略写,一带而过。
另外,我们还要学习其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能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因素的写法。
司马迁叙议结合,非常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精简的议论往往振聋发聩。
《项羽本纪》中,他批判项羽“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自矜功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就是典型例证。
这两个专题内容多,容量大,同学们必须转变学习观念,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语言的积累和训练上,而要用更开阔的视野来认识其价值。
因此,在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选择上,也应讲求多元化和组合式,力求让自己得到更切实的训练和更丰富的精神滋养。
以下几个方面可为我们提供学法津梁:充实积累,整体策划;知人论世,重点设计;读史明事,探究拓展。
一、充实积累,整体策划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这两个专题的学习需要整体策划,就是要讲究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思维,培养能力,为全面深入地学习其他专题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1.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倡导自主式学习这两个专题的学习重点应是人物刻画艺术与叙事艺术。
其他方面的特色学习可通过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来解决与完成。
《廉颇蔺相如列传》《魏公子列传》等篇目,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文本难度不大。
课前,可以对照注释做好充分预习准备。
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增强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理解和揣摩课文,弄懂文章基本内容、结构特点。
《廉颇蔺相如列传》《滑稽列传》可由学习小组一人或几人协作学习,了解人物刻画艺术。
也可相互复述人物故事:理解、掌握司马迁刻画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
2.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注重充分朗读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增强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第一遍读为粗读,着眼整体感知。
第二遍为精读,边读边思,扫除字词障碍。
第三遍为品读,边读边品味作品的语言,品味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作者情感及叙事艺术等。
通过品读,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和能力。
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朗读。
例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配乐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让自己想读、能读、爱读,读出情趣、读出人物的形象、读出司马迁在人物身上渗透的情感,这样才能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尤其是《项羽本纪》中的“垓下歌”、《刺客列传》中的“易水送别”,特别适合各种形式的朗读。
3.与时俱进,开展探究式学习搜索有关研究资料、网站、书籍等,自行阅读、探究、提出疑难问题,通过对话、探究,达成共识。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通过互联网搜索信息和资料为自己的探究式学习服务。
《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可作为重点探究篇目。
4.拓宽视野,观看专家视频讲座观看《史记》研究专家讲座,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如: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秦始皇等。
也可看易中天读《史记》之项羽及韩信身世、功过之谜等。
5.提高品评、鉴赏能力,通过音像资料赏析《史记》中的影视片段欣赏《西楚霸王》《荆轲刺秦王》等影视作品或片段,比较改编后的剧本与《史记》原文的异同,品评其优劣。
6.善于借鉴,在学习经典中学习写作把练笔和《〈史记〉选读》结合起来,边学边写,边写边悟。
如学习《项羽本纪》就品评“末路英雄项羽”;学习《淮阴侯列传》就写“我看韩信悲剧”等等。
积淀语感,完成由意到文,又由“文”到“言”的演化。
另外,同学们在学习中可以积累典型的名句、成语、名段,积累典范的事迹和典型的历史人物,学习作者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的刻画艺术,了解这些人物的生平、思想、人格,在具体的写作运用中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7.增强探究能力,组织辩论学习学习《项羽本纪》可结合《高祖本纪》,就“项羽和刘邦,谁是真正的英雄”展开辩论;学习《淮阴侯列传》,就“韩信是真谋反,还是被诬陷”展开辩论;学习《刺客列传》,可结合《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及《屈原列传》,就“生”与“死”的话题展开辩论。
8.加深情感体验,举办话剧节等多种活动同学们可以将《史记》中的一些精彩的片段改编成话剧,并进行表演。
通过表演“霸王别姬”“鸿门宴”“易水道别”“将相和”等经典片段,提高自身的鉴赏力,增强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发挥创造力。
有条件的还可社团活动或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举行博文比赛。
组织“《史记》成语知多少”“我说《史记》成语典故”、句子翻译等比赛活动。
甚至,还可适当进行课题研究。
9.营造研读、探究的浓烈氛围,举办成果展览可建议在校内将同学们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与论文及时展示,有条件的学校或个人,可结集出版成果。
二、知人论世,重点设计《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
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人技巧与叙事脉络。
选本中文学价值最高的是“摩形传神,千载如生”与“善叙事理,其文疏荡”这两个专题。
因此,学习时,既要关注“面”的学习,更要突出“点”的精细,重点学习《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等基本篇目。
1.刻画人物的艺术学习《〈史记〉选读》,我们绝不能绕开项羽这个人物。
《项羽本纪》是《史记》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司马迁并不受封建统治者“成王败寇”观点所局限,也没有因项羽的失败而降低甚至否定其历史功绩。
从文学上说,本文是我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
文中描绘的是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成功塑造了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往往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
他笔下的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
郑板桥说:“《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
”选文项羽家世及早年情况,以个性化的语言,交代了其心胸气度;巨鹿之战通过极其精彩的叙述、描写,展示项羽勇猛善战、所向披靡的将帅神威;垓下之战则通过多个情节的细节描写,描绘出项羽英雄的多个侧面、多重人格。
例如,项羽和虞姬悲歌唱和的场面,则兼有风云气和儿女情。
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有机地集于项羽一身,使得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而且非常真实。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一方面能把握他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选文中情节描写、场面描写、环境渲染、人物言行描写,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另外,学习《刺客列传》时,可重点学习“易水送别”的场面描写,学习其把场面描写和抒情结合起来,在场面描写中抒情,通过场面描写来渲染气氛,造成意境和情调的高超技艺。
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感受现代武侠小说般的惊心动魄。
2.叙事的艺术学习、体会《〈史记〉选读》选文的叙事艺术,《淮阴侯列传》具有极大的代表性。
在这篇人物传记中,司马迁纵开笔墨,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独具匠心地安排叙事结构,灵活巧妙地运用多种叙事方法,完美地叙述了韩信的成长过程和生活经历,展现出其卓越出众的军事才华与佐汉破楚的巨大功绩,与此同时,也对他被杀的结局深表痛惜。
作为一篇成功的人物传记,它在客观叙述的基础上表现出巨大的艺术性;在纷繁复杂的结构安排中展现出清晰的条理性;在灵活多样的叙事中突出主题的集中性。
《淮阴侯列传》通过先叙后议的整体结构安排和巧妙的详略安排构建此传。
司马迁还用了不少的篇幅叙写蒯通说韩信谋反,足见司马迁对韩信的“痛惜”之情,但即使如此他也并没有让自己站出来进行评论或解说,而只是让读者自己去慢慢体会他的言外之意,这足以体现出文章杰出的叙事艺术。
三、读史明事,探究拓展学习《〈史记〉选读》,学习人物事迹,我们要从这些事迹中受到启迪,陶冶情操,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这些一个个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中,既有为国忘身的志士,也有志节高尚的仁人,更有才情横溢的豪杰,悲歌慷慨的英雄,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气度、修养和胸襟。
在历史的风云中,体会他们的思想、情感、追求和理想。
例如学习《信陵君窃符救赵》时,可以讨论信陵君的为人,哪些事迹能体现他的礼贤下士。
侯嬴为什么自杀,你认为他死得有价值吗?学习《刺客列传》时,我们可以讨论如何看待“士为知己者死”这一行为,刺客身上体现出的“义”与平时谈到的哥们义气有何不同,同学之间该不该讲哥们义气。
学习《秦始皇本纪》,可对秦始皇的雄才大略进行探讨。
针对这些问题,同学们可以展开激烈的讨论,在各抒己见的讨论中,获得人生启迪。
同学们学习这两个专题人物传记的时候,只有敬畏英雄,记住英雄的形象,那些刻画人物的艺术与叙事艺术才算找到附丽的本体,才会变得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