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李白古诗赏析
李白《秋浦歌》赏析

李白《秋浦歌》赏析秋浦歌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诗鉴赏:这是一首抒愤诗。
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
白发哪能有三千丈长呢?李白咏庐山瀑布为“飞流直下三千尺”,已是奇语不凡;而这里咏白发,竟说白发比庐山瀑布更长十倍,大胆夸张,非李白莫敢。
至于像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虽然看似无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白发三千丈”,其句可谓豪矣,奈无此理何?”),却完全符合诗人感情的真实。
诗人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显然,诗人不是说白发真有三千丈长,而是说愁长;因为忧愁生白发,所以白发像有三千丈长一般。
这样写,既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内在感受的真实性,又巧妙地赋予诗歌外在形象以更大的感染力。
这样的夸张不但不虚妄,而且很有分寸;正如刘勰《文心雕龙·夸饰篇》所说:“使夸而有节,饰而不诬,亦可谓之懿也。
”如果说首两句劈空而来,显得有点突兀,那么末两句索性明言。
它说明诗人在照镜时,看到满头白发繁若秋霜,遂禁不住感喟万分。
诗人连用了“不知”与“何处”两个词组成问句。
但他似问非问,或明知故问,纯粹是借此抒发感慨而已。
“秋霜”固然指白发,但另给人以萧瑟的感觉。
诗人利用感觉的移借,用外部感觉表达其心理感受。
使读者自然联想起诗人晚年的不幸际遇,便难免同生凄凉、寂寞之感了。
秋浦歌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注释]1.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
2.缘:因为。
3.个:这样。
4.秋霜:指白发。
[简析]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
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
缘,因为;个长,这么长。
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古诗李白《秋浦歌》]秋浦歌李白
![[古诗李白《秋浦歌》]秋浦歌李白](https://img.taocdn.com/s3/m/21472787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08.png)
[古诗李白《秋浦歌》]秋浦歌李白秋浦歌李白篇(1):秋浦歌李白原文与翻译秋浦歌作者: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词句注释个:如此,这般。
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白话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秋浦歌》赏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
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秋浦歌李白篇(2):李白《秋浦歌》翻译秋浦歌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炉火照彻天地,紫烟中红星乱闪。
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⑴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秋浦因流经县城之西的秋浦河得名。
⑵炉火:唐代,秋浦乃产铜之地。
此指炼铜之炉火⑶赧郎:红脸汉。
此指炼铜工人。
赧:原指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脸被炉火所映红。
明嘉靖、万历等《池州府志》、《贵池县志》记载了李白游秋浦的过程和他的名作《秋浦歌十七首》。
贵池县(今池州市贵池区),唐时名秋浦县,因境内秋浦河而得名。
李白一生,酷爱名山秀川,曾于天宝、上元年间,先后五次到秋浦,足迹踏遍九华山和秋浦河、清溪河两岸,留下了几十首诗篇,其中名篇颇多。
《秋浦歌十七首》是李白游秋浦时写下的代表作,组诗的写作时间约在唐天宝八年至十四年(749~755)李白三次游秋浦期间。
一说此诗大约天宝十二年(753年)。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全诗翻译赏析《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秋浦歌十七首李白其一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其二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其七醉上山公马⑵,寒歌宁戚牛⑶。
空吟白石烂⑷,泪满黑貂裘⑸。
其八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⑹。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⑺。
其九江祖一片石⑻,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其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逻人横鸟道⑼,江祖出鱼梁⑽。
水急客舟疾⑾,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⑿。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其十三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⒀,歌曲动寒川。
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⒁。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⒂。
其十六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⒃,结罝映深竹⒄。
其十七桃波一步地⒅,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注释:⑴秋浦:唐时属池州郡。
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⑵山公:指山简。
⑶宁戚:春秋时卫国人。
⑷白石烂:宁戚《放牛歌》中有“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之句。
⑸黑貂裘:《战国策·秦策》载,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
⑹水车岭:《贵池志》载,贵池西南七十余里有水车岭。
古诗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翻译赏析

古诗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翻译赏析《秋浦歌·白发三千丈》是唐朝文学家李白所著。
其全文古诗如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前言】《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注释】⑴秋浦:唐时属池州郡。
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⑵山公:指山简。
⑶宁戚:春秋时卫国人。
⑷白石烂:宁戚《放牛歌》中有“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之句。
⑸黑貂裘:《战国策·秦策》载,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
⑹水车岭:《贵池志》载,贵池西南七十余里有水车岭。
⑺寄生:一种植物,其根部不扎在土里而依附在松树、杨树等枝杈上,靠吸取这些树的养分而存活。
⑻江祖一片石:《一统志》载,江祖山,在贵池西南二十五里处,一石突出水际,高数丈,名曰江祖石。
⑼逻人:今称逻人矶,乃江边一巨石。
人:一作“叉”。
⑽鱼梁:地名,在逻人矶附近。
⑾舟:一作“行”⑿平天:湖名,旧址在贵池西南的齐山脚下。
⒀赧(nǎn):原指因害羞而脸红。
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
⒁个:如此,这般。
⒂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⒃白鹇(xián):大型鸟类,也叫“白雉“。
【翻译】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赏析】第十五首诗,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
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李白秋浦歌原文注释及赏析

秋浦歌 秋浦锦驼鸟 秋浦锦驼鸟1,人间天上稀。
山鸡2、羞渌水,不敢照毛衣3。
【注释】 1、驼鸟:亦名楚雀。
《海录碎事》:“驼鸟出秋浦,如吐绶鸡,背部大红色。
” 2、山鸡:即野鸡,又名雉。
《博物志》载,山鸡有美丽的羽毛,终日在水边照影,欣赏自己的美色,目眩即溺死水中。
3、不敢照毛衣:是说山鸡看见鸵鸟那么美丽,自愧不如,不敢在清澈的水边照影。
秋浦多白猿 秋浦多白猿,超腾1、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2,饮弄水中月。
【注释】 1、超腾:跳跃飞腾。
2、条上儿:枝条上的小猿。
【赏析】 在安徽省南部,江水从西南向东北流淌。
在长江南岸,九华山的西麓,斜躺着池州城。
出了池州城,逆着江水往南走,一百公里长的秋浦河蜿蜓流淌,它穿过九华山的余脉,一直伸到黄山南部的山岭中。
就在这条河上,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写下了组诗《秋浦歌》十七首。
而今,虽然经济驱动让两岸的树木遭到丧心病狂的砍伐,而裸露的黄色山体仍可辨识过去。
好吧,让我们坐上竹排,重温当年诗人的足迹。
传说当地有一种鸟,长得很漂亮,以至于美丽的山鸡都不敢临流照影。
这种鸟叫驼鸟,李白亲眼见过,并把它写进诗里,这就是秋浦歌第三首。
驼鸟当然漂亮,但山鸡羽毛斑斓,也很美丽。
说山鸡见驼鸟比自己还好看,羞愧得不敢照镜子,是诗人赋予动物以人类自知之明的特征,是拟人。
但这样一来,写活了山鸡临流照影时,似乎羞涩的神态,也衬托了驼鸟。
那时候,秋浦水清澈见底,羽毛好看的鸟儿竞相临水照影,不住地引起路过此地的诗人的赞叹。
当时的秋浦还有很多白猿,白得就像洁白的雪花。
它们呼朋引伴,追逐嬉闹,就像天上突然下起一阵大雪。
李白《秋浦歌》第五首就为它们而作。
这首诗的前两句给人一幅群猿嬉戏图,用“超腾”形容白猿动作的敏捷和爆发力,动感极强。
最后两句撷取群猿场面中的片段,画龙点睛,把群猿嬉戏的场景具体化。
动物没有人类的智慧,但一样富于骨肉之爱,于是大爱的诗人偏偏把它写进诗中;而且正因为动物没有人类的智慧,老少猿儿饮水弄月的无知才被认真的诗人挖掘出自然之真美。
李白《秋浦歌》的意思及赏析

李白《秋浦歌》的意思及赏析
秋浦歌(其十五)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①似个②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①缘:因为。
②个:这样。
白发长有三千丈,这是因为我的愁绪也这样的长。
对镜自照,入眼的是一个白头,到底是哪里来的重重心事,让我的头发染上了秋霜。
【白发之美】
李白在《将进酒》中说:“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白发是他常用的一个意象,因为我们常会将它与愁绪、沧桑联想到一起。
在《秋浦歌》中,他将自己的发白写成三千丈,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愁绪像三千丈白发一样的长。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谁
知道三千丈的距离有多远呢?这样奇特的想象,让人深感诗人的愁苦之情。
【赏析】
诗人说自己愁绪如三千丈的白发,又说对镜自视的时候,也很好奇到底是哪里来的“秋霜”,总之为什么愁白了头,没有明说。
因为这种愁绪是来自政治上的失意,但又不好明说出来,以免触怒了权贵,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在写作中,有时候会有不便于明说的事情,这时就要隐去不提,像《秋浦歌》这样,留下空白让读者来完成。
【启示】
孔子说如果四十岁还没有闻名,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希望了。
李白做这组诗的时候,已经五十岁了,但在政治上还是默默无闻。
想到自己年事已高,他不禁满怀愁绪。
人到中老年的时候,常会回过头来总结自己的一生,这时如果能有一些成就,才会稍感欣慰。
但很多人在年轻时不曾想过要向后看,也就没有压力和动力。
其实不仅在老年时要总结,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去反省,才能进步。
古诗秋浦歌·桃波一步地翻译赏析

古诗秋浦歌·桃波一步地翻译赏析
《秋浦歌·桃波一步地》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前言】《秋浦歌·桃波一步地》是唐代诗人李白组诗《秋浦歌十七首》的第十七首。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注释】⒅波:一作“陂”。
【翻译】桃波离这里只有一步地之遥,那里的人说话这里都听得清清楚楚。
我在这里暗与山僧告别,遥向白云作揖而去。
【赏析】第十七首诗,也是最后一首,以黯然离别秋浦作结,传达了一种伤感的情调。
明嘉靖、万历等《池州府志》、《贵池县志》记载了李白游秋浦的过程和他的名作《秋浦歌十七首》。
贵池县(今池州市贵池区),唐时名秋浦县,因境内秋浦河而得名。
李白一生,酷爱名山秀川,曾于天宝、
上元年间,先后五次到秋浦,足迹踏遍九华山和秋浦河、清溪河两岸,留下了几十首诗篇,其中名篇颇多。
《秋浦歌十七首》是李白游秋浦
时写下的代表作,组诗的写作时间约在唐天宝八年至十四年(749~755)李白三次游秋浦期间。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古诗秋浦歌·秋浦千重岭翻译赏析

古诗秋浦歌·秋浦千重岭翻译赏析《秋浦歌·秋浦千重岭》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前言】《秋浦歌·秋浦千重岭》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秋浦歌十七首》的第八首。
这一首诗是咏秋浦的水车岭。
全诗以夸张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描绘水车岭陡峻奇险之景,动静相成,虚实相生。
【注释】⑴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即个安徽贵池县。
县境内有秋浦水,县因以得名。
⑵水车岭:在今安徽池州市城南桃坡乡龙舒河畔。
其峭壁临渊,奔流钻海声,故名水车岭。
水车岭周围山峰奇秀、怪石峥嵘,风景奇特。
【翻译】在秋浦的干重山岭中,唯有水车岭的风景最为奇特。
天空好像要随着大石一道倾倒下来,山石上的松萝兔丝在顺水飘拂。
【赏析】李白一生好入名山大川游,探奇揽胜之心异常强烈。
他在秋浦游览时间较长,对其风光景物兴趣颇浓。
在《秋浦歌十七首》前七首中,除了明显抒情之作,已经收录了秋浦之猿,秋浦锦驼鸟、秋浦花等。
这一首是咏秋浦的水车岭。
据《贵池县志》载:秋浦“长八十余里,阔三十里,四时景物,宛如潇湘洞庭。
”秋浦县因秋浦水而得名,其可供游览之处也应集中于“宛如潇湘洞庭”的水泽地区。
然而这里却明确写出,在秋浦众多的山岭之中,属水车岭最为奇特。
此语一出,即费琢磨:水车岭奇在哪里呢?是它的形状特殊如水车才称水车岭吗?“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语言质朴,起得平淡。
虽如随口而出的叙述,却给读者造成悬想,吸引了人们好奇探奇的心理。
所以诗起笔不凡,似平实奇。
水车岭得名不在形状,而在声音。
据《贵池志》载:“县西南七十里有姥山,又五里为水车岭,陡峻临渊,奔流冲激,恒若桔槔之声。
”桔槔也叫吊杆,是一种原始的提水工具,其作用与水车同。
因岭下急流日夜冲击山崖,总是发出有节奏的如水车汲水般的声响,所以称这座岭为水车岭,确是奇特有趣。
然而水车岭之奇不止于此,或者说更重要的不在得名。
天倾欲堕石”,诗人以极度夸张之笔描写了水车岭的陡峻奇险之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浦歌李白古诗赏析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 字太白, 祖籍陇西成纪 (今甘肃省天水县) , 隋朝末年, 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苏联托可马克),李白即诞生于此。
五岁时,其家迁入绵 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 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 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 > 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 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 秀诗篇,诗名满天下。
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朝他进京,命他供 奉翰林。
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 或 745 年),被 排挤出京。
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于天宝十四年(公元 75 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 白下山入幕府。
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 贵州省境内) , 中途遇赦放还, 往来于浔阳 (今江西九江) 、 宣城 (今安徽宣城) 等地。
代宗宝应元年(公元 762 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 时期, 具有“济苍生” 、 “安黎元”的进步理想, 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它的大量诗篇, 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 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 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在艺术 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 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 艺术的高峰。
存诗 900 余首,有《李太白集》。
[注释 ] 秋浦歌:天宝十三载(754),李白流寓秋浦时所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 是第十五首。
秋浦:今安徽贵池县西南一浦,产银产铜。
缘愁:因为愁。
缘:因为,指因为愁思有那么长。
似:象。
个:这样。
又作“w”。
秋霜:指白发,形容头发象秋天的霜一样白。
[译诗] (我)头上的白发足足有三千丈(长),只因愁思无穷无尽也像这样长。
不 知道在明亮的镜子里的我,从什么地方得来这满头苍苍白发? [赏析] 这是一首抒愤诗。
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 了“自我”的形象, 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 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 力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 w 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 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 真叫人无法理解, 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 读到下句“缘愁似 w 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 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 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 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 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 苟床豢啥蕖;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白独 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 味更长”(同上)。
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 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 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 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
首二句暗藏照镜,三 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 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 发出“何处”之问。
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
诗眼就在下句的一 个“得”字上。
如此浓愁, 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 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 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 , 尽管屡遭挫折, 未能实现, 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
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 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 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