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研究发现6小时痛苦记忆消除法.docx

合集下载

阅读-科学家发现删除记忆方法

阅读-科学家发现删除记忆方法

科学家发现删除记忆方法假如记忆可以删除,那么人生该会多么美好——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选择,去保留那些美好的记忆,然后完全不留痕迹地删除掉那些让人痛苦的记忆,就像喝了传说中的忘怀水。

这一美好愿望今后也许可以得到实现。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称未来有望能够利用化学手段抹去令人感到痛苦不堪的记忆,并将有助于治疗恐惧症和应激障碍等。

这项研究是由美国佐治亚医学院研究小组和中国华东师范大学的科学家共同合作,研究出利用化学手段可以有选择性地删除小白鼠大脑中痛苦的记忆,并且不会破坏小白鼠大脑组织,使清除不想拥有的记忆成为可能。

他们从小白鼠大脑中成功分离出记忆分子,并利用这种分子清除了它不愉快的记忆。

在试验中,研究人员将老鼠放到一个小房间里,播放一段录音,然后反复电击小白鼠,因此,老鼠脑海中对这个房间和声音产生了痛苦的记忆。

当再一次进入这个房间或听到这种声音时便会变得惶恐不安、身体不停地颤抖。

研究人员将小白鼠放到同一个房间内但并没有播放录音,并给它注射被称为CamKII蛋白质,它仅仅忘记了这个房间给它造成的恐惧,但是下一次播放录音时,依然会恐惧颤抖。

然后,研究人员将小白鼠再一次放到这个房间并播放让它感到恐惧的录音,并注射这种蛋白质。

随后再将它放在同样的环境中并播放同样的录音,小白鼠表现正常,并没有恐惧状态的产生。

这表明删除一段不愉快的记忆需要在同时回忆令其感到痛苦的记忆或者恐惧的情况下注射这种药物。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了《神经细胞》杂志上。

研究负责人乔•特斯坦博士在论文中称:“虽然记忆是伟大的老师,对于生存和适应环境至关重要,但是有选择性地删除一些难以接受的记忆,例如造成心灵创伤的战争记忆或恐惧心理,这样可以帮助他们生活的更好。

”然而,研究人员称这种方法抹去的仅仅是令其痛苦难忘的记忆。

这项突破令人感到兴奋,研究人员相信,最终可以研制出帮助人们管理记忆的的方法。

但是钱博士警告称,这项技术应用于人类还将需要数年,因为人的大脑要比老鼠的大脑复杂得多。

美国科学家发现抹除脑海痛苦回忆方法

美国科学家发现抹除脑海痛苦回忆方法

出版物刊名: 科技传播
页码: 237-237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9期
主题词: 痛苦回忆 长期记忆 尼亚 研究成果 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学家 暴力犯罪 细胞生物学新浪科技 这一天
摘要:<正>可能所有人都希望擦除脑海中痛苦的记忆,如今科学家或许可以实现这种美好的愿望。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科学家近日宣称,他们已经找到一种可能从脑海中删除创伤的方法,这种方法让忘记痛苦回忆成为一种可能。

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一种被称为PKM的蛋白质与烦恼回忆之间的联系,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于《神经系统科学》杂志上。

美国科学家发现清除人脑痛苦记忆新方法

美国科学家发现清除人脑痛苦记忆新方法

据英国报道,科学家已经发现⼀种⽆需药物就能删除痛苦记忆的⽅法。

他们发现,⼈们在回忆往事时,有很短暂的⼀段时间,⼤脑可以把不好的记忆“改写”的更好⼀些。

将来有⼀天科学家可利⽤这⼀发现,帮助⼠兵清除记忆⾥惨烈的战争场⾯,帮助⼈们忘掉不断浮现在脑海的车祸场景,并根除受害者病态的恐惧症。

虽然⽬前有很多研究正在寻找阻断痛苦记忆的⽅法,但是⼤部分都是以药物为中⼼,这种⽅法的缺点是,服药会产⽣副作⽤。

美国研究⼈员表⽰,这⼀最新研究成果的优点是,它是⼀种天然⽅法,不会产⽣任何副作⽤。

纽约⼤学的伊丽莎⽩·菲尔普斯说:“我们的研究结果显⽰,这种⾮药理的纯天然⽅法可更加有效地控制情绪记忆。

”为了产⽣不好的记忆,在⼀群试验参与者观看⼀幅彩⾊⽅格照⽚时,菲尔普斯教授对他们进⾏轻微的电击。

这使他们看到那张图⽚就会感到害怕。

第⼆天,在让这些⼈单独看这张画以前,⼜重复了上述试验,以加强图⽚与电击之间的联系。

他们在报告中说,当第三天让他们看这张“可怕”的画时,他们的恐惧⼼理开始挥之不去,这种影响⾄少持续了⼀年。

要想这种⽅法产⽣作⽤,第⼆天的两件事是关键。

在第⼆天开始时,必须进⼀步加强图画-电击联系,使这种痛苦记忆变得更加深刻。

然后在不进⾏电击的情况下,反复让他们看那张图画。

在图画-电击联系试验进⾏的10分钟内不断展⽰该画,这种⽅法能起到作⽤,但是在试验过去6个⼩时后再让他们看那张画,就不会产⽣上述效果了。

动物实验也产⽣了类似结果,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记忆似乎并不是⼀成不变的。

在检索和重新储存的短暂时段内,它会根据新信息不断更新⾃⼰。

这种实验产⽣作⽤的具体时长还不清楚,不过必须在6⼩时内。

菲尔普斯说:“时间在控制恐惧⼼理上所起的作⽤,可能⽐我们以前认为的更加重要。

我们的记忆反映的是⼤脑对信息的最新检索,⽽不是最初的精确事件。

”研究⼈员丹妮拉·席勒博⼠说:“我们的试验说明,在记忆的有⽣之年,有很短⼀段时间记忆是在不断发⽣变化的。

擦除痛苦记忆-记忆擦除

擦除痛苦记忆-记忆擦除

擦除痛苦记忆:记忆擦除地震、车祸等突发事件会给人造成创伤后压力症,使其一直保持紧张、恐惧的状态。

新一期的美国《连线》杂志揭示了科学家们正在尝试改变患者的回忆、甚至消除痛苦记忆来治疗他们。

记忆是生命的一部分,但是有些记忆伴随灾难而来,如地震、车祸、暴力抢劫,这些记忆有可能一直保持在紧张、恐惧的状态,这就是PTSD(创伤后压力症)。

如何治疗PTSD?新一期的美国《连线》杂志揭示了科学家一直在做着各种尝试,现在也许可以通过改变回忆、甚至消除那些痛苦记忆。

谈话疗法未必能减压“9・11”之后,有2000名心理指导员被派到纽约,他们的工作是进行危机事件减压疗法,又称CISD。

其核心是鼓励那些经历了痛苦的人们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做他们的痛苦记忆就不会被抑制在大脑中,从而可能导致PTSD。

PTSD实际是一种记忆疾病,问题不在于精神受到伤害,而是伤害引起的痛苦记忆无法被遗忘。

事实上,这个疗法的创始者美国人杰弗里・米切尔(JeffreyMitchell)就受过痛苦记忆的折磨。

他曾目睹了一场车祸,刚结束婚宴的新娘被一根钢管插入胸膛。

自此白色婚纱被血染红的场景就在他脑中反复出现。

经过几个月的煎熬,他把目睹的一切告诉了自己的兄弟。

这时不可思议的结果出现了:痛苦感消失了,他像获得了新生。

在这件事发生10年之后的1983年,杰弗里把自己的经历转换成一种称之为CISD的七步谈话疗法,并发表在《紧急医疗服务》杂志上。

这之后,CISD被广泛应用起来,联合国、红十字会都采用了它,每年有3万人参加这项培训。

不过,最近研究表明CISD有时也有反效果。

美军对952个科索沃维和人员的研究显示,谈话疗法没有帮助他们减轻痛苦,反而导致更多的酗酒。

因此,有些心理学家已经建议停止对灾难幸存者的谈话治疗。

回忆改变记忆CISD不总有效的原因或许在于对记忆的错误认识,从古希腊柏拉图将记忆喻为“封存的蜡丸”,到现在的“生物硬盘”观点,人们都是认为记忆一旦形成就终生不变。

心理学家:痛苦的记忆最难忘记,6种方法可以彻底忘记痛苦!

心理学家:痛苦的记忆最难忘记,6种方法可以彻底忘记痛苦!

⼼理学家:痛苦的记忆最难忘记,6种⽅法可以彻底忘记痛苦!⼼理学研究发现越是愉悦的记忆保存的时间越短暂,反倒是痛苦的记忆会留下很深的印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实验也可以证明这⼀现象:摇铃和喂⾷多次进⾏才能促使狗狗形成条件反射,⽽对⼩⽩⿏进⾏⼀次电击实验就可以让它对闪光产⽣反应。

⼈类往往也是如此,愉悦的经历会让⼈享受,但痛苦的遭遇会让⼈产⽣警⽰的⼼理。

为了避免再次发⽣相同的遭遇⼤脑会加重记忆。

如果⼤脑存储量有⼀定的空间限制,那么我们会选择那些可以警⽰我们的痛苦记忆来警惕⾃⼰。

但是有⼀些来源于情感的记忆也会让我们痛苦却不会对我们造成威胁,为什么我们还是不会轻易忘记呢?⽐如朋友的背叛,情⼈的远离等等。

⼼理学家认为这与⼈本⾝记忆存储的⽅式有关。

简单来说,这与⼈⾃⾝对待事情的看法有很⼤的关系。

美国的North Carolina ⼤学的神经科学研究团队在实验中得出结论:凡带有负⾯影响的事件并造成⼀定的情绪波动,即便产⽣的影响⾮常轻微也会让⼈记忆深刻。

因为产⽣情感波动的事会引发相应的记忆连接,通过⼀些微⼩的情节来牵连回忆,⼤脑想要摒除某些记忆时候是很困难的,因为它们之间产⽣了牵扯的关系。

越是让你不能坦然对待的事情越难以删除,只有你⾃⼰本⾝对这些事件中夹杂的复杂情绪感到释怀了,真正的忘记才得以实现。

诚然⼀些苦痛的记忆会警惕着我们远离伤害和危险,但有些长久的痛苦也会对我们的⽣活造成影响,所以摒除⼀些负⾯情绪的影响是势在必⾏的,⼼理学家总结出了6种⽅法彻底忘记痛苦!1.躲避回忆的场景如果⼀些地⽅、⼀些情境⼀看到就会让你的痛苦席卷⽽来,那么远离他们,不要去触碰。

但⼀时的躲避并不是永不⾯对。

2.主动出击如果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所以,选择主动出击,痛苦的记忆就多回忆⼏次,害怕动物就尝试着多和它们接触,多试⼏次或许就改善了你对他们的恐惧感。

3.避免情绪的反刍有些悲伤的遭遇总是在脑海中萦绕,不如想⼀些快乐的时光,同样的时间何必花在难过的事情上呢?4.专注的⽣活不要总是把时间都留给过去,然后再不断的缅怀时光。

科学家发现消除不愉快记忆的方法

科学家发现消除不愉快记忆的方法

科学家发现消除不愉快记忆的方法是不是有些记忆你想从头脑中永久删除?或者,如果有某种手段可以改写你的不愉快记忆,让你不再沮丧,你觉得怎么样?甚至让你的大脑生成全新的、从未发生过的记忆呢?Are there any memories you'd like to permanently remove from your head? Or what if you could alter unpleasant memories so they're no longer upsetting? Or create entirely new memories of events that never occurred?这听起来像科幻小说里的桥段。

不过根据美国近日播出的一部纪录片的介绍,科学家其实已经知道怎么实现上面这些“科幻”了,而且还不止这些。

It sounds like the stuff of science fiction, but according to a new documentary that premiered in the US recently, scientists have discovered how to do just that - and more.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的“NOV A”系列科普节目近日推出了一部名为《记忆黑客》的纪录片,讲述了科学家对记忆本质进行的尖端研究,并以此造福人类的过程。

"Memory Hackers," from PBS's NOV A documentary strand, looks at cutting edge research into the nature of memory, and how it might be manipulated for mankind's benefit.本片制作人表示:“在大部分人类历史中,记忆就像一台磁带录音机:忠实的纪录信息,然后按原音重放。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格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格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格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背单词时间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复习计划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复习计划表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制定的6步复习计划表!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在经过人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

并且艾宾浩斯做了个著名的实验。

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音节,也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单词来的众多字母的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等。

他经过对自己的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了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不使用任何工具的记忆效果图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

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

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36%,一周后只剩13%。

乙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保持记忆率98%,一周后保持86%,乙组的记忆率明显高于甲组。

使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复习计划表后的效果图记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趋淡薄,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感受。

但是到底在什么条件下记忆才淡薄的呢?它有什么规则可循呢?法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1850—1909)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就成为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最多领域之艾宾浩斯有一个实验结果绘成的图表,就是有名的“艾宾浩斯曲线”。

他曾用三个希腊字母拼写成“无意义”音节,以此作为记忆的对象,在心理学实验中使用有意义的词是不允许的,因为有意义的词会引起不同联想。

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前奏艾宾浩斯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是第一个从心理学上对记忆进行系统实验的人。

他对记忆研究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对记忆的保持规律作了重要研究,并绘制出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记忆力再好的人遗忘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从什么时候开始遗忘的?怎样减少遗忘?何时复习效果最佳?通过遗忘规律可以一目了然。

遗忘规律时间间隔保持的百分比遗忘的百分比20分钟58% 42%1小时44% 56%8小时36% 64%1天34% 66%2天28% 72%6天25% 75%31天21% 79%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遗忘速度最快的区段是20分钟、1小时、24小时,分别遗忘42%、56%、66%;2—31天遗忘率稳定在72%—79%之间;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等。

通过分析,显而易见,复习的最佳时间是记材料后的1—24小时,最晚不超过2天,在这个区段内稍加复习即可恢复记忆。

过了这个区段因已遗忘了材料的72%以上,所以复习起来就“事倍功半”。

我们在复习功课时,有时感觉碰到的好像是新知识似的,这就是因为复习的间隔太长了的缘故。

今后我们要有意识的运用这一规律,切莫以为什么时间复习都一样。

睡前醒后——记忆的黄金时段记忆时,先摄入大脑的内容会对后来的信息产生干扰,使大脑对后接触的信息印象不深,容易遗忘,叫前摄抑制(先报入的抑制后摄入的);后摄抑制(后摄入的干扰、抑制先前摄入的)正好与前摄抑制相反,由于接受了新内容而把前面看过的忘了,使新信息干扰旧信息。

睡觉前和醒来后是两个绝佳的记忆黄金时段!睡前的这段时间内可主要用来复习白天或以前学过的内容,对于24小时以内接触过的信息,根据艾滨浩斯遗忘规律可知能保持34%的记忆,这时稍加复习便可恢复记忆,更由于不受后摄抑制的影响,识记忆材料易储存,会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期记忆。

另外根据研究,睡眠过程中记忆并未停止,大脑会对刚接受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编码、储存。

所以睡前的这段时间真的是很宝贵。

早晨起床后,由于不会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记忆新内容或再复习一遍昨晚复习过的内容,则整个上午都会记忆犹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6小时痛苦记忆消除法
恋人黛丝已经去世一年多了,黑人小伙儿庄德森依然无法释怀。

“黛丝就是我的盐。

”北京语言大学的这位留学生比喻道。

课余里,他在学校附近的服装市场里租用了一个摊位,专门出售自己设计的T恤衫,上面印着黛丝最爱的黄色布袋熊和英文歌词。

黛丝是出车祸身亡的。

至今,庄德森脑海里还会时不时浮现出这样一幕:掀开医院白色的床单,下面是黛丝血肉模糊的身体,插满了蛛丝般的导管。

这些痛苦回忆让他饱受折磨。

或许,纽约大学的心理学系神经学中心实验室主任伊丽莎白菲尔普斯可以帮助庄德森。

2009年12月11日,她和同事们在《自然》杂志发表了题为《用可控制手段清除恐惧记忆》(Preventing the return of fear inhum ans using reconsolidation updatemechanisms)的论文,声称发现了一种无需服用药物就能“删除”伤心记忆的自然方法。

6小时痛苦记忆消除法
“是的,人生总有那么多不开心的往事。

”菲尔普斯在接受采访时无奈地表示。

她希望能够寻找一种天然方法,比如依靠大脑的自我调节功能,可以把不好的记忆“改写”得更好一些。

一般来说,大脑皮层分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皮层记忆区。

其中的海马区相当于大脑记忆的守门员,负责将人们新近的经历转化为长期的记忆。

大脑杏仁体是痛苦记忆的神经中枢。

这片位于大脑颞叶内侧的神经元聚集组织,在人类愤怒、焦躁、惊恐、痛苦等情绪中充当了指挥所的角色。

为了寻找答案,菲尔普斯首先进行了小鼠实验,以证明电击可以代替生物电。

她将导管绑在小鼠的爪子上,只要按下开关,电流就会从爪子涌向全身。

就像士兵记得巡逻时中弹的情景一样,这些小鼠在长期电击中确立了恐惧记忆。

在电击后的6个小时里,它们时刻挠着受伤的爪子。

从2007年起,菲尔普斯开始招募志愿者。

为了保证精准的测试结果,他们选择了65个心智正常、情绪平稳的普通人,像庄德森这样拥有强烈“痛苦记忆”的人群,并不符合要求。

这个被称为“革命之旅”的实验在一间封闭的房间里进行。

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3组测试对象聚集在实验室门口的长廊上。

一个叫大卫的测试者还要了杯摩卡咖啡,试图缓解紧张的情绪。

,菲尔普斯和同事们完成了准备工作。

她负责控制一台精密的人体电击仪器,丹妮拉席勒博士在墙上铺开1平方米大小的彩色方格照片。

当受试者走进实验室时,菲尔普斯不停地提示说:“放松!放松!看着这张彩色方格照片。

”接着,研究团队的其他成员抓起电击仪器的导管,一一触碰这些测试对象的太阳穴。

“这使他们看到这张彩色方格图片,就会感到害怕。

”菲尔普斯介绍说。

第二天凌晨5时,第一组测试对象再次来到实验室,面对着彩色方格照片,接受相同强度的电击。

上午10时50分,大卫和第二组的组员们接受了测试。

并且,在10时50分至11时之间的10分钟内,助手不断向他们展示着彩色方格图片,这种做法叫做“强化刺激”。

走廊的时针指向了11点。

第一组、第二组,和未接受“强化刺激”的第三组,再次走入实验室,面向彩色方格图片。

经过心跳脉搏测试器的测试,菲尔普斯发现第一组和第三组的表现并无差异。

这两组测试对象心跳平稳、情绪平静,反应正常。

但大卫所在的第二组组员们不约而同出现了心悸、瞳孔略微放大的状况。

之后,大卫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当时他“身体非常不舒服,像是遇到了魔鬼,想要逃跑”。

经过几番实验,菲尔普斯和同事们得出一个结论:人们在回忆往事时,大脑中存在很短暂的一段“窗口”时间,大概为6个小时;也就是说,一个人若能坚持6个小时不受到“强化刺激”,他遗忘痛苦记忆的可能性更大。

关于消除痛苦记忆的尝试,药物还是天然?
“我知道,黛丝已经死了。

”一年来,庄德森不断地提醒自己。

尽管如此,黛丝甜美的笑容和血肉模糊的肢体,在他脑海里还是不断切换。

菲尔普斯表示,恐惧记忆的恢复程度因人而异。

第二年的恢复实验中,他们召集了所有测试者进行恢复实验,这是为了补充实验结果。

大卫等人再次走进了这间没有任何家具的实验室。

面对彩色方格图片,有19人再次出现心跳加快、瞳孔略微放大的状况。

“电击那种抓狂的感觉,让人觉得似曾相识。

”大卫说。

对此,菲尔普斯解释为痛苦记忆的恢复速度呈现不稳定性。

在一年恢复期之后,测试对象再次遇到旧时刺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

对这些人来说,痛苦记忆可能已经成了“永久记忆”,至少是深刻记忆。

,“所以,选择性地删除一些不好的记忆,例如创伤或者不必要的恐惧,可以帮助很多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美国佐治亚医药大学医学院大脑和行为探索研究所的神经生物学家乔特斯坦博士表示。

他是一名支持用药物疗法消除恐惧记忆的科学家。

乔特斯坦曾做过一个实验,给小鼠几个绒球玩具,接着给小鼠注射“钙离子依赖型磷酸激酶”(简称CamKII钙酶)。

这种作用于神经细胞中的特殊物质,可以开启神经细胞通道,使得致死性剂量的钙流入神经元。

它抹去了小鼠们对其中一个玩具的记忆。

之后,乔特斯坦博士发现,所有的小鼠都把这个玩具当做新获得的礼物。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寻找更多消除痛苦记忆的方法。

据华东师范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林龙年介绍,这些研究大部分属于药物治疗。

最新的“宠儿”是用于治疗心脏病的β-受体阻滞药和麻醉剂气体,它们被认为可以帮助大脑消除部分痛苦记忆。

菲尔普斯的研究则表明,时间在控制恐惧心理上所起的作用,可能比我们以前认为的更加重要。

“我们的记忆反映的是大脑对信息的最新检索,而不是最初的精确事件。

”丹妮拉席勒说,“在有生之年,有很短一段时间记忆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

从长远来看,通过了解记忆的动态,或许能找到一种治疗异常情绪记忆等情况的新方法。


不过,这些研究人员尚不清楚如何将这一发现应用到患者身上。

不过他们认为,与目前正在进行研究的记忆清除药物相比,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天然的方法。

“如果,我们在这6个小时里做点什么,恐惧记忆就可以扔进垃圾桶了。

”菲尔普斯乐观地说。

我还是想保存我的记忆,尽管它是痛苦的
对痛苦记忆进行早期干预,可能确实是一种治疗思路。

华西医院神经影像学博士吕粟形容记忆就像玻璃一样,在存储过程中一直柔软可塑,直至存储完成才定型。

在人们回想某段记忆时,这段记忆便被从大脑皮层中提取出并激活,此时又变得“柔软”,之后还需重新储存,重新“凝固”。

“如果这个时候,进行一些精神治疗的早期干扰,会十分有效。

”吕粟表示。

然而他承认,这只是一种提法,还没有成功的案例。

同时,林龙年就对6个小时的时间也提出质疑。

他认为这只是一个定量测试的时间概念,“也可能是12个小时,或者24个小时”。

一直以来,科学家致力于研究如何消除恐惧、痛苦、悲伤等记忆内容。

但药物疗法存在着很大的副作用,而且人脑远远复杂于小鼠的大脑,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删除所有的记忆。

“太可怕了。

”庄德森尖叫道。

尽管黛丝死后,他一度迷恋大麻、海洛因,只有在那个时候,他才能“什么都不记得了”,“这样看来,药物疗法和毒品没什么区别”。

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科学家赞同消除痛苦记忆。

林龙年就坚持“痛苦经历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人的成长是由小到大的过程,记忆在这个过程里不断地被拿起来,放回去。

人类具有“自我美化”的倾向,经过漫长的时间,痛苦记忆可以转化为“一笑泯恩仇”。

来到中国后,庄德森的记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他迷恋上了昆曲和二胡。

阳光明媚的冬日下午,他习惯打开音响,一边在黑T恤上喷涂黛丝的布袋熊,一边听着“姹紫嫣红开遍”的《牡丹亭》。

“不管天然疗法还是药物疗法,我还是想保存我的记忆,尽管它是痛苦的。

”他微笑着说,“她的血已经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