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缺氧

合集下载

高原缺氧自救的小方法

高原缺氧自救的小方法

高原缺氧自救的小方法
高原地区较低的氧气浓度容易导致缺氧,为了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应该采取相应的自
救措施,以确保身体健康,以下是一些自救技巧:
①合理规划出行路线:出行时应避免穿越高原地区,沿公路路线行驶,保证能有足够
的及时补给;
②加强营养:在安全的高原地区选择营养丰富,能够抵御高原环境的食物,以水果、
仙人掌、核桃等植物性食物为最佳选择;
③增加休息时间:应尽量提高休息时间长度,注意保持呼吸的节奏和舒缓,尽量避免
疲劳过度的体力消耗,以此来增强对高原缺氧的适应性;
④适当锻炼身体:可以在旅行中增加适量的身体锻炼,可以在旅行当中选择较少的爬
山或者走路,以此来增强自身适应高海拔环境的能力;
⑤穿合适的衣服:在高原环境中应穿着厚实有保暖性质的服装,既要防止体温过低所
导致的失血出汗,又要抵御缺氧。

上述就是关于高原缺氧自救的一些小技巧,注意在此高原环境中的自我保护,切忌大
动作,以免发生意外事故,以及尽量避免剧烈的运动,这样可以减少自身身体不适的状况,同时也能增强自身的抵抗力,让自己能够安全的游玩高海拔环境。

高原缺氧症状的识别和急救措施是什么

高原缺氧症状的识别和急救措施是什么

高原缺氧症状的识别和急救措施是什么当我们踏上高原这片神秘而壮丽的土地,往往会被其雄伟的景色所震撼,但同时也可能面临高原缺氧这一潜在的威胁。

高原地区由于海拔较高,空气稀薄,氧气含量相对较低,容易导致人体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

了解高原缺氧症状的识别方法以及掌握相应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这不仅能保障我们的生命安全,还能让我们更好地享受高原之旅。

一、高原缺氧症状的识别1、轻度缺氧症状在高原环境中,刚开始可能会出现一些较轻微的症状,如头痛。

这种头痛通常位于双侧颞部、前额或后枕部,表现为胀痛或跳痛,在活动后可能会加重。

头晕也是常见的症状之一,感觉头部昏沉、不清醒,有时会伴有眩晕感。

此外,还可能出现心慌、气短,呼吸频率加快,稍微活动就会感到气喘吁吁。

有些人会感到乏力、疲倦,即使休息也难以恢复精力。

食欲不振也是轻度缺氧的表现之一,对食物提不起兴趣,甚至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2、中度缺氧症状如果缺氧情况进一步加重,可能会出现中度的症状。

例如,呼吸困难变得更加明显,呼吸急促且费力,甚至需要大口喘气才能满足身体的氧气需求。

心跳加快,心悸感增强,心脏跳动强烈且不规律。

精神状态方面,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情绪波动较大,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变得迟缓。

睡眠也会受到影响,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甚至可能出现失眠的情况。

3、重度缺氧症状当缺氧达到严重程度时,症状会变得非常危急。

患者可能会出现嘴唇、指甲发紫,即发绀现象,这是因为血液中氧含量过低导致。

意识状态可能会发生改变,出现昏迷、抽搐等症状。

呼吸极度困难,甚至可能出现呼吸暂停。

此外,还可能伴有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严重的心血管系统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危及生命。

二、高原缺氧的急救措施1、休息一旦出现缺氧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休息。

采取半卧位或平卧位,以减少身体的氧耗。

2、吸氧吸氧是缓解高原缺氧症状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如果有携带便携式氧气瓶,应立即吸氧。

吸氧流量和时间应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来调整。

高原缺氧对人的影响

高原缺氧对人的影响

高原缺氧对人的影响高原的缺氧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甚至会诱发某些疾病的发生或者是病情的加重,我们最为常见的就有高原反应等。

高原缺氧对人的影响呢?和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高原上有许多自然特点,居住平原的人进入高原后,在低压、缺氧条件下,人体要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调节,以达到其适应高原生活的目的。

机体在调节适应过程中,临床上即可出现一些症状(也称应激反应),这些反应随每个人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精神状态等因素不同,反应程度亦有显著的差异。

从平原地区进入高原后,人体出现的调节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呼吸系统的变化:在平原,正常人每分钟呼吸次数平均为18次。

轻度缺氧时,首先表现呼吸加深加快,随缺氧加重频率也进一步加快,人们可感到胸闷气短,经适应后,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肺通气量的加大是人体缺氧情况下的代偿适应性机能。

2、循环系统的变化:(1)脉搏(心律)频率:平原地区正常人每分钟脉搏为72次,是呼吸次数的4倍;当进入高原后,心脏增加收缩次数,以保证组织器官的血氧供应。

初到高原时脉搏可增至80-90次/分,个别人可达100多次,居住一段时间后,又可恢复。

(2)血压:平原人正常收缩压为110-120毫米汞柱。

舒张压为70-80毫米汞柱。

初进入高原后,由于血管感受器作用和体液等影响,使皮肤、腹腔脏器等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从而保证心脏冠状动脉、脑血管内的血液供应。

适应后亦可恢复正常。

由于高原缺氧条件下体循环、肺循环和微循环的变化都比较大,血压表现也不稳定,这和微循环的功能状态是分不开的。

因此不能以内地血压值作为高原标准,更不能测两次血压就确定为高血压或低血压。

(3)血象变化:平原地区红细胞正常数值一般男性为450-500万/立方毫米,女性350-45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男性12-14.5克%,女性11-13克%。

低于此数即为贫血,高于此数即为红细胞增多,并随海拔增高,其数值亦增加,据西藏医科所在3658米到4700米之间调查结果,每升高100米时,红细胞约递增13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约递增0.36克%。

高原缺氧应急处置措施

高原缺氧应急处置措施
7
心理安抚
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焦虑和紧张情绪加重症状。
8
寻求医疗帮助
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立即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检查和治疗。
高原缺氧应急处置措施
序号
应急处置措施
具体步骤
1
立即停止活动
停止一切体力活动,特别是剧烈运动,以减少氧气的消耗。
2
转移到安全地点
若在户外活动,应尽快转移到户内或低海拔地区,以减少高原环境对身体的影响。
3
吸氧治疗
使用氧气袋、氧气瓶等装置进行持续低流量吸氧,时间至少2小时以上。若症状严重,应尽快送往医院接受氧疗或高压氧舱治疗。
4
补充水分和糖分
及时补充水分,可以饮用清水或酸性饮料如柠檬水。同时,可补充高浓度葡萄糖或巧克力类食物,以提供能量。
5
药物缓解
根据医嘱,可服用治疗心脏供血不足的药物(如丹参滴丸)或改善氧合的药物(如乙酰唑胺、醋酸甲羟孕酮)。注意,药物使用需遵医嘱,切勿自行用药。
6
监测生命体征
监测患者的血压、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等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高原缺氧窒息应急预案

高原缺氧窒息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高原地区由于海拔较高,空气中氧气含量相对较低,易导致人体出现高原反应,严重时可能发生缺氧窒息。

为保障高原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和处理高原缺氧窒息事件,降低事故发生率。

2. 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救援工作有序进行。

3. 加强高原地区群众的安全意识,降低高原缺氧窒息事件的发生。

三、应急预案1. 预防措施(1)加强高原地区群众的健康教育,普及高原反应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对从事高原作业的人员进行培训,掌握高原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3)对高原地区旅游、探险等活动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游客的生命安全。

2. 应急响应(1)发现高原缺氧窒息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迅速组织救援队伍赶赴现场,开展救援工作。

(3)现场救援人员应佩戴防护装备,确保自身安全。

3. 救援措施(1)对疑似高原缺氧窒息患者进行初步判断,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2)迅速将患者转移至低海拔地区,确保患者呼吸畅通。

(3)对重症患者,立即进行吸氧、输血、抗感染等治疗。

(4)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根据医嘱调整治疗方案。

4. 应急物资保障(1)储备足够的应急救援物资,如氧气袋、吸氧设备、急救药品等。

(2)确保应急救援车辆、通讯设备等设备正常运行。

5. 信息报告(1)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事故情况,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原因、伤亡情况等。

(2)及时向媒体发布事故信息,引导舆论。

四、应急结束1. 事故原因查明,患者得到妥善救治,恢复正常生活。

2. 应急救援队伍撤离现场,恢复正常秩序。

3. 对事故进行总结,完善应急预案。

五、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预案由XX市应急管理局负责解释。

3. 各级单位应根据本预案,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请简述人体高原缺氧的机理

请简述人体高原缺氧的机理

1.请简述人体高原缺氧的机理①高原地带不同于平原地区,由于地势较高导致高原地区的氧气含量相对平原地区稀薄的多,此时肺部的氧分压减少,供氧不足,Hb(血红蛋白)的携氧量相比之前减少了很多,从而引发头晕、四肢无力等缺氧症状,过一段时间身体通过调节2,3-二磷酸甘油酸(2,3-BPG)的含量加大组织供氧,缓解症状。

②Hb是四聚体结构,它的主要功能是载运氧分子,其亚基构型的相互转换形成了S形氧平很曲线,每一个亚基都有一个血红素辅基,氧亲和力由Hb分子结构决定,主要受到温度、H+和CO2等的影响,同时再细胞内部受到各种盐,包括Cl、ATP和2,3-DPG的影响。

2.从糖代谢中举例说明酶的别构调节和化学修饰调节①别构调节通过非共价键与酶的调节亚基结合,引起酶分子构象改变,可以使底物或者别构抑制剂。

在糖代谢中磷酸果糖激酶为例:别构激活剂如:AMP、ADP、F-1-6-2P、F-2-62P,别构抑制剂如:柠檬酸、ATP。

通过底物浓度大小改变别构效应。

②化学修饰通常通过酶催化使酶分子发生共价变化,改变酶活性。

例如:糖原合成的过程中对于关键酶糖原合酶的化学修饰,合酶分为两种型态:a型和b型,无活性的b型经磷蛋白磷酸酶的催化脱磷酸转变为有活性的a型,而a又可经蛋白激酶的催化磷酸化转变为无活性的a型,而a型又可经蛋白激酶的催化磷酸化转变为无活性的b型,从而调节糖原的合成速率。

2.三种可逆抑制剂形成的比较①与底物S和抑制剂I的结合方式不同②双倒数曲线不同③K m与V max不同竞争性抑制剂:K m变大,V max不变非竞争性抑制剂:K m变小,V max变小反竞争性抑制剂:K m不变,V max变小3.DNA分子双螺旋特征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的双螺旋结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③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3.简述tRNA二级结构的组成特点及其每一部分的功能tRNA的二级结构为三叶草结构,其结构特征为:tRNA的二级结构由四臂、四环组成,已配对的片段称为臂,未配对的片段称为环①叶柄是氨基酸臂,其上含有CCA-OH3’,此结构是接受氨基酸的位置②氨基酸臂对面是反密码子环,在它的中部含有三个相邻碱基组成的反密码子,可与mRNA 上的密码子相互识别③左环是二氢尿嘧啶环(D环),它与氨基酸-tRNA合成酶的结合有关④右环是假尿嘧啶环(TΨC环),它与核糖体的结合有关⑤在反密码子与假尿嘧啶环之间的是可变环,它的大小决定tRNA分子大小。

高原缺氧环境对机体运动代谢的影响及调节研究

高原缺氧环境对机体运动代谢的影响及调节研究

高原缺氧环境对机体运动代谢的影响及调节研究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人都选择到高原地区旅游或工作。

然而,高原缺氧环境对人体的代谢系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机体运动代谢的影响更加明显。

本文将探讨高原缺氧环境对机体运动代谢的影响及其调节研究。

一、高原缺氧环境对机体运动代谢的影响1. 呼吸系统的影响高原缺氧环境下,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来满足代谢需求,导致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以提高血氧饱和度。

此外,肺泡面积增加、肺毛细血管分布增多等因素也会影响氧的传递和利用效率,从而影响运动时的能量供给。

2. 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高原缺氧环境下,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因此心脏需要更多的工作来提供足够的氧气供应。

此时,心脏收缩力和心输出量会增加,而心率和心肌重量也会增加。

同时,由于血液粘度增加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等原因,动脉阻力和外周血管阻力可能会增加。

3. 能量代谢的影响高原缺氧环境下,机体的能量代谢会发生改变。

由于氧气供应不足,机体将需要更多地依靠无氧代谢,因此产生乳酸的速率会增加,并伴随着酸中毒的风险。

4. 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高原缺氧环境下,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也会受到影响。

低氧环境会导致体内一些激素的分泌增加,如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等,以增加心血管系统的代偿能力。

同时,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的分泌也会调节机体的代谢水平。

二、高原缺氧环境对机体运动代谢的调节研究1. 训练适应尽管高原缺氧环境对机体的运动代谢产生了不良影响,但是研究表明,适当的训练能够提高机体对缺氧环境的适应性。

例如,长期在高原环境下进行训练,可以增加肺功能、改善氧的传递和利用效率,从而提高机体的耐缺氧能力。

2. 药物干预在高原缺氧环境下,一些药物可以帮助机体改善代谢能力。

例如,甲状腺素可以增加机体的代谢水平和氧的利用能力,酸化剂可以提高机体的酸耐受性,以及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也可以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从而降低外周阻力。

3. 营养补充在高原缺氧环境下,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和营养素来维持正常的代谢水平。

高原环境对人体影响及人体反应

高原环境对人体影响及人体反应

高原环境对人体影响及人体反应一、高原的环境特点1.缺氧从海平面到10万米的高空,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均为21%。

然而,空气压力却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此导致空气稀薄,因此氧气压力也随之降低。

据测算,在海拔4270米高处,氧气压力只有海平面的58%。

所以,尽管氧气在大气中的相对比例没有变化,但由于空气稀薄,氧气的绝对量却变小了,由此导致了缺氧。

2.寒冷根据气象测定,海拔高度每升高150米,气温会下降1度。

一般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5度。

因此,高原地区的气温比同一纬度的其它地区更寒冷。

3.湿度低高原的湿度较低,使人体排出的水分增加。

据测算,高原上每天通过呼吸排出的水分为1.5升,通过皮肤排出的水分为2.3升,在不包括出汗的前提下,就达到同一纬度平原地区人体所有体液排出总和的1倍。

4.阳光辐射强在海拔3600米高处,宇宙间的电离辐射,紫外线强度和对皮肤的穿透力是海平面的三倍。

另外,这些射线通过积雪的反射也非常强烈。

据测定,积雪可将90%的紫外线反射回地表面,而草地的反射率仅为9%—17%。

换句话说,由于积雪的作用,人体将遭受紫外线的双重辐射。

二、人体的应变措施高原的环境特点确实非同凡响。

对此,人体并不是被动地应付,而要根据环境作出相应的调整。

千百年来一直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则早已形成了适应性变化。

让我们看看在高原地区,人们的体内将经受哪些变化。

1.血液系统进入高原后2小时,由于缺少氧气,机体开始产生过多的红细胞以适应缺氧环境,血红蛋白每星期升高1.1克,约6星期后,机体血红蛋白将升高至原有水平的1.4倍,即20克左右。

这种高血红蛋白症的现象在高原地区很常见,但回到低海拔地区后,高血红蛋白症会逐渐回到原来的水平,并在继续下降3星期后出现轻度贫血。

随后血红蛋白水平还会上升至正常。

因此,从高原回到低海拔地区后的1个月左右,不宜重返高原,否则,处于贫血状态下的人体更容易得高原病。

2.呼吸系统由于氧气压力较低,人体会因缺氧而过度换气,通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原缺氧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2009级(1)班何雅琼
摘要:高原环境对人体机能的影响很大,这些因素包括低氧、气候干燥、温差大、紫外线强、日照时间长、寒冷等,其中低氧对人体的影响最大。

在高原低氧的环境中,人体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有别于平原地区。

因此,研究了解高原自然环境特点对人体工作能力的影响以及在高原人体生理机能变化的规律,对指导高原体育教学和训练,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高原慢性缺氧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介绍了长期居住高原者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生理方面的特征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原;缺氧;生理特征;应对措施
高原上有许多自然特点,居住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后,在低压、缺氧的条件下,人体要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调节,以达到其适应高原生活的目的。

机体在调节适应过程中,临床上即可出现一些症状(也称应激反应),这些反应随着每个人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精神状态等因素的不同,反应程度也有显著的差异。

1高原的环境特点
1.1 缺氧
从海平面到10万米的高空,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均为21%。

然而,空气压力却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此导致空气稀薄,因此氧气压力也随之降低。

据测算,在海拔4270米高处,氧气压力只有海平面的58%。

所以,尽管氧气在大气中的相对比例没有变化,但由于空气稀薄,氧气的绝对量却变小了,由此导致了缺氧。

1.2 寒冷
根据气象测定,海拔高度每升高150米,气温会下降1度。

一般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5度。

因此,高原地区的气温比同一纬度的其它地区更寒冷。

1.3 湿度低
高原的湿度较低,使人体排出的水分增加。

据测算,高原上每天通过呼吸排出的水分为1.5升,通过皮肤排出的水分为2.3升,在不包括出汗的前提下,就达到同一纬度平原地区人体所有体液排出总和的1倍。

1.4 阳光辐射强
在海拔3600米高处,宇宙间的电离辐射,紫外线强度和对皮肤的穿透力是海平面的三倍。

另外,这些射线通过积雪的反射也非常强烈。

据测定,积雪可将90%的紫外线反射回地表面,而草地的反射率仅为9%—17%。

换句话说,由于积雪的作用,人体将遭受紫外线的双重辐射。

2高原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2.1呼吸系统的变化
在平原,正常人每分钟呼吸次数平均为18次,轻度缺氧时,首先表现为呼吸加深加快,随缺氧加重频率也进一步加快,人们可感到胸闷气短,经适应后,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肺通气量的加大是人体缺氧情况下代偿适应性机能。

2.2循环系统的变化
(1)脉搏(心律)频率,平原地区正常人每分钟脉搏为72次,是呼吸次数的4倍;当进入高原后,心脏增加收缩次数,以保证组织器官的血氧供应。

初到高原时脉搏可增至80-90次每分,个别人可达100多次,居住一段时间后,又可恢复。

(2)血压:平原人正常收缩压为110-12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70-80毫米汞柱,初进入高原后,由于血管感受器作用和体液等影响,使皮肤、腹腔脏器等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从而保证心脏冠状动脉、脑血管内的血液供应。

适应后亦可恢复正常。

由于高原缺氧条件下体循环、肺循环和微循环的变化都比较大,血压表现也不稳定,这和微循环的功能状态是分不开的,因此不能以内地血压值作为高原标准,更不能测两次血压就确定为高血压或低血压。

(3)血象变化:平原地区红细胞正常数值一般男性为450-500万/立方毫米,女性为350-45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男性12-14.5克%,女性11-13克%,低于此数值即为贫血,高于此数值即为红细胞增多,并随海拔增高,其数值亦增加,据西藏医科所在3658米到4700米之间的调查结果,每升高100米时,红细胞约递增13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约递增0.36克%。

两者在高原上的一定数量的增加仍属生理现象,对人体是有益的。

如增加超过一定的限度,引起血液动力学改变,发展成为病理性变化,则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多血症面容、心慌气短,手指紫绀,这时要采取一定治疗措施。

2.3消化系统变化
进入高原后消化腺的分泌和胃肠道蠕动受到抑制,除胰腺分泌稍增加外,其它消化食物的唾液、肠液、胆汁等分泌物增多较平原时减少,胃肠功能明显减弱,因此可出现食欲不振、腹涨、腹泻或便秘、上腹疼痛等一系列消化系统紊乱症状,当在高原生活一段时间后,可逐步恢复,少数人这些症状持续较久或反复出现等。

2.4神经系统变化
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对缺氧极为敏感。

在轻度缺氧时,整个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如情绪紧张、易激动、欣快感等,继而出现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等。

如进入较高海拔由兴奋转为抑制过程,表现嗜睡、神志淡漠、反应迟钝。

少数重着意志丧失甚至昏迷,若转入低地后又恢复正常。

神经症状的表现轻重常与本人心理状态和精神情绪有密切关系。

如对高原的恐惧心理,缺乏思想准备和战胜高原决心的人,反应就多些,相反,在进藏路中一路歌声一路笑,精神愉快者出现反应就较少。

但适应一段时间后均能有所恢复。

3高原环境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高原环境下,由于气压、空气密度、重力、空气阻力等方面的影响,经常给不同运动项目带来不同的影响。

这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3.1由于海拔的升高,大气压和空气密度降低,地心引力减小,因而运动时阻力较小,这对肌肉不直接受摄氧状况影响,而且依赖于机体的无氧供能能力的短距离、田赛、场地自行车、速度滑雪和滑冰以及爆发用力的项目有利。

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计算,在墨西哥城(2240米)进行比赛,百米可增快0.1秒,200米可增快0.3秒,400米增快0.8秒;跳远成绩可提高2%,铅球成绩可提高6厘米,链球可提高53厘米,标枪可提高69厘米,铁饼可提高162厘米。

3.2由于高原氧分压下降,对以有氧供能为主的滑雪、中长跑、马拉松、划船、游泳(200米以上长距离)等项目来说,虽然在同样速度条件下消耗的能量比平原地带要少,但气体阻力的减少不能抵消血氧过少的不良影响,因而这些项目的成绩通常要比平原地带下降3%~10%,而且距离越长(如马拉松、竞走),影响越大。

有研究认为,高平原成绩之差的基本规律为,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5000米跑成绩约下降3秒,10000米跑成绩约下降6秒;在海拔2000米左右,高平原成绩之差5000米跑约30秒~1分30秒,10000米跑约差1分~2分30秒。

3.3对运动距离及时间较长,但运动速度要求很高的竞速滑雪、滑冰和自行车项目来说(自行车下坡时平均速度甚至达到30米/秒),气体动力阻力降低的影响非常显著,因而在高原,高水平自行车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常常提高。

3.4对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来说,由于随高度上升而重力减少、加速度提高、空气密度小,球体受到的阻力小,球速和球的旋转速度加快,球着地(台)后显得快、低、飘,也能妨碍运动技术的发挥。

3.5对体操、举重等项目来说,成绩不发生明显变化。

4高原病
4.1急性高山病
最常发生在进入海拔3300米以上高原的第一、二天,尤其是第一天的起初6-9个小时。

识别要点:头痛,加上以下任一症状:全身疲乏无力,头昏眼花,失眠,恶心和呕吐。

4.2高原肺水肿
未经治疗的高原肺水肿死亡率为40%。

识别要点:出现以下情况中两项以上者:休息状态下呼吸困难,咳嗽,虚弱且活动量明显减少,前胸有堵塞感,皮肤苍白且发绀,心率增快。

4.3高山脑水肿
未经治疗的高山脑水肿病死率为14%。

识别要点:有急性高山病的症状,无法走直线,出现精神异常。

4.4慢性高原病
指对高原环境已经适应了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出现对高原环境的不适应。

识别要点:乏力,头痛,头晕,发绀,运动时缺乏耐力等。

5应对措施
5.1每个人前1-3天都会感到不同程度的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缺氧症状,严重的会有头痛、全身肌肉痛、失眠等症状。

这些反应是很正常的,一般1-3天后上述症状好转或消失。

5.2吸氧能暂时解除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但停止吸氧后,症状又会重新出现。

这样便延缓了适应高原的时间。

所以,如果你上述症状不很严重,特别是在静息时较轻微,最好不要吸氧,这样使你很快适应高原环境。

5.3要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维他命的物质,要大量饮水,越多越好,只要能承受。

5.4所有的行动均放缓,这样可以缓解缺氧造成的负担,有益于你更快的适应高原。

5.5注意添减衣服,做好保暖工作,以免感冒出现高原性肺水肿。

5.6放松心理,高原反应发作有35%是心理造成的。

参考文献:
[1] 张西洲. 喀喇昆仑山不同海拔高度肺通气功能测定[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0. 6:203-205
[2] 孙新蒲.对拉萨居民肺容量的测定[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3. 9:24-28
[3] 谢成范.高原人体生理参值[J].中华医学,1990.6:203-207
[4] 王晓真.原健康人运动状态下最大摄氧量与左心功能的关系[J].高原医学杂志,1993,3: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