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肾衰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急性肾衰与慢性肾衰的区别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为:1.主要症状:早期往往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仅表现为基础疾病的症状。
症状无特异性,可出现腰部酸痛、倦怠、乏力、夜尿增多、少尿或无尿等。
2.体征:(1)高血压;(2)水肿或胸、腹水;(3)贫血。
综合考虑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区别:(1)病期长短是区分急、慢性肾衰竭的基础。
(2)目前国内已普及用B超测量肾脏大小。
一般认为肾脏体积增大见于急性肾功能衰竭,肾脏体积缩小见于慢性肾衰。
(3)贫血。
是慢性肾衰竭临床表现之一,作为急性肾功能衰竭与慢性肾衰竭鉴别点之一,抽样分析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衰竭患者贫血的检出率和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
过去我们曾报道20例急进性肾炎,其中半数出现贫血。
此外,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可出现重度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时急性扩容可导致轻、中度贫血。
急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炎时因促红素产生下降也可表现为贫血。
(4)夜尿增多、尿比重下降是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
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中有半数尿比重低于1.015,肾活检组织有明显小管间质病变,这一现象可解释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尿比重下降。
(5)尿细胞学及其他有形成分检查在临床诊断中不容忽视。
尿沉渣中肾小管细胞总数、坏死细胞数、管型数及类别,常提示肾小管坏死;其数量愈多病情愈严重,肾功能愈差;急性间质性肾炎急肾衰时尿沉渣中出现嗜酸细胞;尿中大量红细胞,特别是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球肾炎引起急肾衰。
(6)急性肾功能衰竭尤其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尿酶、刷状缘抗原,尿腺苷结合蛋白水平上升也利于鉴别诊断。
故本题答案选C.慢性肾功能不全。
肾衰竭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分急性和慢性。
急性肾衰竭(ARF)若能准确诊断合理治疗,常能痊愈或缓解。
急、慢性肾衰竭(CRF)的区分,一是临床诊断,主要根据病史长短,参考其他指标;二是病理诊断,肾活检病理诊断是鉴别ARF和CRF的金标准,但目前国内具备急诊肾活检条件的医院尚不普遍。
因此,临床上选择和评估鉴别ARF和CRF的无创指标极其重要。
急性肾衰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多尿期: 1.适当补液 2.纠正电解质失衡 3.防止各种并发症 4.加强营养或减少透析次数
恢复期: 1.定期随访 2.避免肾毒性的药物使用
整理ppt
44
少尿期
维持体液平衡:坚持“量出为入” 每日补液量=显性失液量+不显性失 液量-内生水量
一般为前一日尿量+显性失液量+ 500ml
衡量补液量适中的指标:
肾衰指数(mmol/L)=尿钠×血肌酐/尿肌酐
整理ppt
26
补液试验:1h 内静脉滴注 5%葡萄 糖 1000ml, 观察 2h, 若尿量增加 至每小时 40ml 则提示为肾前性 ARF, 若无明显增加则提示为 ATN。
呋噻米试验:补液试验后尿量无明
显增加者, 还可再做呋噻米试验进
一步鉴别, 即静整理脉ppt 注射呋噻米
水及输尿管上段整扩理ppt张,对这一特
18
肾后性 ARF 发病机制
尿路梗阻
肾小球囊内压↑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GRF↓
少尿无尿
内环境紊乱
整理ppt
19
肾后性 ARF 主要应与表现 为少尿(无尿)的肾性 ARF鉴别, 鉴别关键是检查有无尿路梗阻因素 及相应影像学表现存在。
整理ppt
20
(二) 肾前性 ARF (Prerenalfailure )
1.肾小球滤过逐渐恢复 2.肾小管阻塞解除 3.新生肾小管功能低 4.渗透性利尿
多尿(3000--5000ml/L)
脱水
低钾
整理ppt
低钠
32
恢复期
尿素氮、肌酐和尿量逐渐恢复正 常,浓缩功能恢复最慢,可能会遗留 永久性浓缩、酸化功能障碍或GFR降 低;某些ARF 病人转为CRF
恢复期为3 月-1 年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教案

3.结合课件讲解本课程重点,难点内容
4.将学生按课前分组进行讨论,对病案一进行讨论,完成提出的工作任务
5.学生之间互相补充,纠正
6.布置作业
1.学生根据课前布置的任务提前查阅资料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3.随机抽取同学对任务进行分析,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4.学生课后自主练习
重点难点,教学方法
重点:
1.急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症状。
2.肾衰竭并发症症状及治疗。
3.急性肾衰竭尿少的原因。
难点:
1.肾功能分期及保守和替代治疗。
2.慢性肾衰竭并发症的药物治疗。
解决方案:
1.学生根据老师创设的情境,提出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重难点通过课件,视频,音频,动画,图片,图表等进行讲解。
3.掌握慢性肾功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全的概念
4.掌握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对机体的影响
5.掌握尿毒症的概念了解尿毒症的表现
1.具备与临床医护人员相配合的能力。
2.具备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能力。
3.具有人文关怀理念。
能力训练任务与案例
案例一:
病史摘要:患者李某,女,30岁,患慢性肾小球肾炎8年。近年来,尿量增多,夜间尤甚。本次因妊娠反应严重,呕吐频繁,进食困难而急诊入院。入院检查,血清[K+] 3.6 mmol/L,内生性肌酐消除率为正常值的24%,pH 7.39,PaCO2 ?5.9 kPa(43.8 mmHg),HCO3- ?26.3 mmol/L,Na+ 142 mmol/L,CL- 96.5 mmol/L。
创设情境:你作为首诊医生考虑什么诊断,需与哪些疾病相鉴别,如何处理。
任务分析:通过任务目标学习,能掌握急性左心衰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慢性肾功能衰竭六大治疗原则

慢性肾功能衰竭六大治疗原则(一)治疗基础病和纠正肾脏病加重因素:1.治疗引起慢肾衰的基础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如果临床和肾脏病理检查提示疾病活动程度高,治疗后往往使肾功能部分恢复。
2.纠正可逆因素是治疗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例如控制高血压、治疗感染、降低尿蛋白、解除尿路梗阻、防止脱水等。
(二)延缓肾脏病进展速度:1.慢性肾衰的饮食治疗原则:是延缓肾功能进展的重要措施。
2.控制全身性高血压和肾小球内高压:首选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三)治疗并发症:并发症的治疗能明显减少病人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病人存活率。
水肿:限制钠盐的摄入、间断使用袢利尿剂、透析治疗。
高钾血症:保守治疗无效时立即紧急透析。
高阴离子间隙代谢性酸中毒:可用碳酸氢钠治疗,严重时需要紧急透析治疗。
高血压:控制钠、水;部分高血压与动脉硬化和肾素活性增高有关,需要使用降压药物治疗(首选ACEI);当有禁忌症或单药不能很好控制血压时考虑选择其他药物。
尿毒症性心包炎:透析治疗;明显心包填塞症状时应当紧急心包穿刺或引流;透析导致的心包渗液往往与血液透析使用肝素有关,可改为无肝素透析。
心力衰竭:适当减少洋地黄类药用量。
贫血:血色素小于60g/l时需要输血治疗。
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
肾性骨营养不良:治疗的第一步是纠正钙磷代谢紊乱。
纤维性骨炎病人可使用活性维生素D,并根据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活性调整用量。
(四)药物用量的调整:肾衰竭时经肾代谢和排泄的药物在体内蓄积,在使用药物时应当根据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
(五)随诊:监测疾病的发展。
判断并发症控制情况。
判断是否开始肾脏替代治疗。
(六)肾脏替代治疗:透析治疗可以替代肾脏的排泄功能,但不能替代肾脏的内分泌和代谢功能。
肾脏替代治疗的指征是Ccr<10ml/min。
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
成功的肾移植能恢复正常的肾脏排泄和内分泌代谢功能。
急、慢性肾衰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慢性肾衰竭治疗原则
• 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和糖尿病。 • 限制蛋白摄入量和钠摄入量,以减轻肾脏负担。 •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使用适当的药物和饮食管理。 • 行透析治疗或肾移植手术,根据病情和病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限制蛋白和钠摄入量
蛋白控制
减少肾脏对蛋白负荷的压力,保护肾功能。
钠限制
降低体液潴留,控制高血压和水肿。
透析治疗
1
透析原理
通过机械过滤和溶质扩散去除体内毒素和废物。
2
透析类型
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血液灌流等方式。
3
透析频率
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进行定期透析治疗。
肾移植手术
1 手术步骤
供者器官准备、接受移植 手术、移植器官后的并发 症监测。
2 免疫抑制治疗
使用免疫抑制剂控制排异 反应。
3 术后护理
维持药物治疗和定期随访, 保护新肾脏功能。
预防措施
• 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 定期检查肾功能指标,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 • 注意药物使用,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
急、慢性肾衰竭鉴别诊断 及治疗原则
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方法、治疗原则、限制蛋白和钠摄入量、 透析治疗、肾移植手术以及预防措施。
鉴别诊断
• 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确定急性或慢性肾衰竭的迹象和症状。 • 检查肾功能、尿液测试和 迅速识别和处理潜在的原发疾病。 • 控制液体和电解质平衡,监测尿量和尿液质量。 • 对症治疗,如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和贫血。 • 监测肾功能指标并根据需要定期调整治疗方案。
慢性肾衰竭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肾小球肾炎(国内多见) 糖尿病肾病 高血压肾病 肾小管间质病变(梗阻性肾病) 肾血管病变 遗传性肾病(多囊肾)
慢性肾衰进展的危险因素
原发病未得到有效控制或加重 血容量不足 感染 肾毒性药物 尿路梗阻 心力衰竭或严重心律失常 急性应急状态 血压波动 其他:严重贫血、电解质紊乱等
慢性肾衰进展发病机制
需胰岛素量会减少) ● 高尿酸血症 ● 脂代谢异常(透析亦不能纠正)
十、易于并发感染
1. 原因 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但体液免疫基本正常
2. 尿毒症常见的感染 • 肺部,尿路,皮肤感染 • 透析患者动静脉瘘感染 • 肝炎病毒感染
诊断
一、 基础疾病的诊断
晚期肾衰的基础疾病诊断较难,但仍重要, 因有一些基础疾病可能仍有治疗价值,如狼疮 肾炎、肾结核、高钙血症肾病等
<133 <442
肾衰竭期
>442
(尿毒症早期)
肾衰竭终末期 >707 (尿毒症晚期)
Ccr
(ml/min)
临床表现
>50
常无症状
50~25
轻度贫血、夜尿增多、无明显
尿毒症症状
25~10
明显消化道症状、贫血、 代谢性酸中毒
<10 各种尿毒症症状:重度贫血、 消化系统 症状、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慢性肾脏病(CKD)分期
多认为是血小板质的变化而非数量 减少引起,如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功能 下降、血小板第三因子释放减少等
3. 白细胞异常
WBC可减少,白细胞趋化、吞噬和 杀菌能力减弱,易发生感染
五、神经、肌肉系统症状
早期:疲乏、失眠、注意力不集中 性格改变、抑郁、记忆力减退、判断错误,神经
肌肉兴奋性增加,如肌肉颤动、痉挛和嗝逆等 尿毒症时精神异常、惊厥、昏迷等
肾衰临床诊断标准

肾衰临床诊断标准
肾衰竭的诊断标准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肾衰竭疾病进行判断,可分为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等。
对于急性肾衰竭,首先需要确定患者是否有挤压伤、烧伤、大出血,同时注意了解是否存在严重感染史,如败血症、感染性休克、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胰腺炎、中毒性菌痢等。
此外,也可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水肿、高血压、尿路刺激症状等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病史,一般通过病史即可确定病因进而诊断疾病。
对于慢性肾衰竭,诊断标准如下:
1. 有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发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糖尿病、高血压、红斑狼疮、紫癜、多囊肾、遗传性肾炎、肾盂肾炎等。
2. 在临床上出现了肾衰的各系统表现,如恶心、呕吐,活动后心悸、气短,及肺部感染、头晕、乏力、贫血,及失眠、多梦等。
3. 化验血发现血肌酐、尿素氮明显增高,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
4. 做超声检查有肾脏的体积缩小,及肾皮质变薄。
当怀疑存在肾衰竭的症状时,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进行治疗。
急慢性肾衰竭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发病机制
• 缺血—再灌注损伤 实质细胞的直接损伤,缺氧改 善(再灌注)可产生大量超氧阴离子,造成严重肾损 伤。血管内中性粒细胞隔离及氧化物质和其他有害 物质的释放,使肾实质损害加重。其他如蛋白水解 酶、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均 参与这一过程
炎、过敏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症综合症、恶性高血压、妊 高症等。
• 急性肾大血管疾病 • 急性间质性肾炎 • 慢性肾脏疾病加重 • 急性肾小管和急性肾皮质坏死 • 流行性出血热、急性尿酸性肾病
发病机制
• 肾血流动力学改变 肾血流量减少时,肾灌注压 力下降,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 肾灌注压力 不足是ARF的起始因素
降、屏障破坏、不合理用抗菌素有关。
少尿型ARF临床表现
(二)多尿期 当24小时尿量增加至400ml以上,即进人 多尿期。尿量可达3000ml以上。在开始的一周内,尿 量虽有所增加,但血尿素氮、肌酐和血钾继续上升 。 仍属少尿期的继续,尿毒症症状并未改善,甚至有进 一步恶化的可能。当肾功能逐渐恢复,尿量大幅度增 加后,可出现低血钾、低血钠、低血钙、低血镁和脱 水现象。此时仍处于氮质血症和水、电解质失衡状态 。
少尿型ARF临床表现
2.代谢产物积聚
蛋白代谢产物(含氮物质)不能经肾排泄,积聚于 血中,称为氮质血症。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头 痛、烦躁、倦怠无力、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可能 合并心包炎、心肌病变、胸膜炎及肺炎等
少尿型ARF临床表现
3.全身并发症 高血压、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心律紊乱、心
肌病变;尿毒症肺炎、脑病。由于血小板质量下降、 多种凝血因子减少、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有出血倾向。 常有皮下、口腔粘膜、牙龈及胃肠道出血 ,D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