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
page13
3、防治政策法规及各类标准分类梳理——工矿用地方向:
➢ 《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环保部公告[2014]第78号) ➢ 《企业拆除活动污染防治技术规定(试行)》(环保部公告[2017]第78号) ➢ 《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环保部公告 [2017] 第72号)
1、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
➢ 1、铵态氮肥“深施技术”的土壤学原理: ➢ 盐水土壤具有层次分异的特点,氧化层的氧化还原电位较高,碳素以硝态氮为主,如果将氮肥表施在氧化层就会产生硝化
作用,转化为硝态氮,随水渗入还原层,在嫌气条件下产生反硝化作用,导致氮素以二氧化氮、一氧化氮、氮气的形式从 土壤中逸出。 ➢ 2、土壤活性酸、潜性酸的区别和联系: ➢ 先有活性酸,再转化为潜性酸。酸性强弱决定于潜性酸,主要是Al3+,活性酸是潜性酸的表现。 ➢ 3、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 ①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 A:养分较完全;B:促进养分有效化;C:提高土壤保肥性;D:提高土壤缓冲性;E:促进团粒结构形成 ➢ ②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 A:络合重金属离子,减轻重金属污染 ➢ B:减轻农药残毒,腐殖酸可溶解 ➢ C:全球碳平衡的重要碳库
➢ ④微生物的作用——分解有机质、释放养分,合成腐殖质,固氮微生物固定N给植物,释放矿物中的矿质营养
➢ 6、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 ①影响根系发育和吸收能力,根系生长发育要求的氧气来自土壤,土壤中的氧气含量与二氧化碳含量互为消长,氧气越少, 土壤中产生还原性气体对植物根系产生毒害
➢ ②影响种子萌发。缺氧时,影响种子酶活性,影响淀粉蛋白质、脂肪的分解,同时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对种子产生毒害
➢ ③影响养分情况。氧气充足,有机质分解快,氨化过程快,有利于硝化过程的进行

土壤生态学读书笔记

土壤生态学读书笔记

《Fundamentals of soil ecology(第二版)》读书报告1 土壤与土壤环境适应性的历史概貌(Historical Overview of Soils and the Fitness of the Soil Evironment)1.1 土壤生态学的发展历史(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Soil Ecology)人类对土壤生态学的认知可能可追溯到史前时代——那时,一些植物的根系、真菌或者土壤动物是他们食物的一个来源。

在词汇中,Human这个词语与拉丁文humus(土壤中的有机物)有一定的联系。

在一份苏美尔文化的遗迹中,记载了一个公元前3300年的耕地,这篇510万公顷的土地在灌溉耕作了几个世纪后,由于盐碱问题在公元前1760年被遗弃。

这可能是人类史上最早的关于土壤生态学的记录。

古埃及利用尼罗河周期性的泛滥所创造出的肥沃土地进行耕作,为辉煌的古埃及文明奠定了基础。

在古代中国的认知中,土(earth),气,火,水和月使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

早在尧舜时期,中国古人就开始尝试对土壤进行分类,并奠定了后人将土壤分为9个类型的基础。

中国古人还认为蚯蚓是“土壤的天使(angels of soil)”。

古希腊人认为世界由土,气,火和水四种基本元素组成。

阿里士多德认识到蚯蚓在土壤有机质分解中的作用,认为它是“土的肠道(intestine of earth)”。

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已经能清楚的分辨那种土壤适合作物生长。

后来,一些早期的学者开始认识到土壤的生物性状,他们包括列文虎克、林奈和达尔文。

Müller对腐殖质进行了分类,研究了腐殖质的形成,为土壤腐殖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俄国的多库恰耶夫及等人将土壤视为自然的一部分,并认为它是地质结构在气候和生物的影响形成的。

欧洲的Müller则描述了土壤剖面的形成过程。

这两个观点被认为是最早的关于土壤的科学观点。

《土壤学》读书笔记

《土壤学》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土壤学》读书笔记篇一: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实习总结在这个学期之初,我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土壤学野外实习。

这三天,我们分别到花溪青岩古镇周围,花溪天鹅寨和南江大峡谷等地挖坑进行土壤剖面观察,主要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其重要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ph,结构,颜色,含水状况,空隙度,质地,以及土壤中的新生体、侵入体、根系的状况。

最后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特征和属性。

通过几天的实习,让我得到了巨大的收获是。

第一,在野外能够锻炼自己的生存技巧,虽然第一天的时候吃了许多亏,但是,的确让我学到了许多。

第二,懂得和同学老师交流,和小组同学合作的重要性。

第三,这三天的野外实习的同时,也游览了贵州的大好河山,一览的风姿,让人流连忘返。

特别是第三天的南江大峡谷,更是让我了解到卡斯特地形的发育特点以及阿罗多姿的景色,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第四,它可以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紧密的结合在一来,这样一来可以巩固和提高了我们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而使我们初步掌握野外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最后,也是从我个人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使我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了我对土壤学的热爱。

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

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

在观察图层剖面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真实的土层,了解不同土壤的土层,因为各种成土因素而形成各种土层的特征,让我真实的认识我在课堂上老师所介绍的抽象理论知识。

在此,我深深的感谢苏老师的认真耐心教导。

篇二:土壤学实习报告青岛农业大学学生姓名:专业班级:组长:实习组员:实习时间:指导教师:李拴怀土壤学实习报告土管20XX年5月21日刘庆花实习报告一、目的要求:1.了解当地土壤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土壤性状、开发利用改良。

《土壤学》课程笔记

《土壤学》课程笔记

《土壤学》课程笔记第一章:什么是土壤?1.1 土壤的重要性与功能土壤不仅是地球表面的一个物理层,它还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具有多种重要性和功能:- 生命支持系统: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为植物提供必需的养分、水分和栖息地,从而支撑着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

- 水循环的关键参与者:土壤是大气降水的主要接收者,通过渗透、蒸发和径流等过程参与水循环,维持水文平衡。

- 养分循环的枢纽:土壤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核心,包括碳、氮、磷、硫等元素的循环,这些元素是所有生命体必需的。

- 环境净化器:土壤具有过滤、吸附、降解和转化污染物质的能力,有助于保护地下水和地表水质量。

- 土壤保持文化遗产:土壤记录了地球历史和人类活动的信息,是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1.2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壤的特性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 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特性不同,这决定了当地的植被类型、农作物种植模式和农业生产效率。

- 文化影响:土壤条件影响人类居住模式、饮食习惯和传统技艺,如稻田文化、葡萄种植文化等。

- 经济发展:土壤资源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如农业、矿业和旅游业等。

1.3 土壤的概念与土壤学内容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复杂混合体,具有以下特点:- 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质地、结构、孔隙度、水分和温度等。

- 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涉及pH值、养分含量、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等。

- 生物性质:土壤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栖息地之一,包括微生物、昆虫、植物根系等。

土壤学内容主要包括:- 土壤的形成与演变:研究土壤如何从母质经过生物、气候和时间的作用形成,以及土壤剖面的发育过程。

- 土壤分类:根据土壤的形态、性质和发生特性,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 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研究土壤的物理结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动对土壤功能的影响。

- 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探讨土壤如何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及如何通过施肥等手段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学黄昌勇重点考研笔记

土壤学黄昌勇重点考研笔记

土壤学黄昌勇重点考研笔记摘要:1.土壤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2.土壤学的重要性3.土壤学考研院校和期刊4.土壤学期末复习方法和资料5.土壤学的就业方向和单位6.土壤学网课答案和电子教材正文:土壤学是一门研究土壤形成、演化、性质和利用的学科,涉及到农业、环境、地质等多个领域。

黄昌勇教授的《土壤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土壤学知识体系,帮助学生了解土壤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

首先,土壤学主要研究土壤的形成、演化、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以及土壤与植物生长、环境污染、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关系。

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土壤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其次,土壤学具有很高的重要性。

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同时,土壤学还为环境科学、地质学、生态学等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选择土壤学作为研究方向,可以考虑的院校有浙江农林大学等。

此外,土壤学期刊有很多,如《土壤学报》、《土壤与环境》等,可以关注这些期刊的最新研究动态。

在期末复习时,可以参考黄昌勇教授的《土壤学》教材和题库,进行系统的复习和总结。

题库中包括概念题、问答题等,共22 页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土壤学的就业方向很广泛,可以在农业、环保、地质等单位就业。

例如,农业部门需要土壤学专业的人才进行土壤调查、肥料研发等工作;环保部门需要土壤学专业的人才进行土壤污染监测、治理等工作。

此外,浙江农林大学的土壤学网课答案可以作为参考,黄昌勇教授的《土壤学》电子教材也可以免费获取,为学习提供了便利。

总之,土壤学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学科,黄昌勇教授的《土壤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土壤学》章节笔记

《土壤学》章节笔记

《土壤学》章节笔记第一章土壤概述一、土壤的定义与功能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的一层复杂自然体,它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多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形成的。

土壤不仅是植物生长的介质,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土壤的功能:(1)生产功能:- 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 为植物根系提供支持和固定。

- 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直接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2)生态环境功能:- 维持生物多样性,为微生物、动物和植物提供栖息地。

- 参与地球上的水循环,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质量和数量。

- 吸收、转化和降解环境中的污染物,具有自净能力。

- 固定碳素,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

(3)水文功能:- 调节降水径流,减少水土流失。

- 储存水分,缓解干旱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过滤和净化水分,影响水质。

(4)社会功能:- 提供建筑和工程用地的基础。

- 作为文化和历史遗产的一部分,反映人类活动的历史。

- 为人类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二、土壤的形成与分类1.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地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成土过程:母质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形成土壤的过程。

(2)土壤风化:母质在气候因素作用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

(3)土壤侵蚀:水流、风力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导致土壤流失。

(4)土壤沉积:侵蚀后的土壤物质在低洼地带沉积。

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1)气候:温度和降水影响土壤的风化和生物活动。

(2)母质:提供土壤的矿物质和部分养分。

(3)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通过其生命活动影响土壤的形成。

(4)地形:影响土壤的水分、温度和侵蚀程度。

2. 土壤的分类:土壤分类系统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法:(1)按土壤质地分类:- 砂土:颗粒粗糙,通透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

- 壤土:颗粒适中,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较好。

- 粘土:颗粒细小,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通透性差。

(2)按土壤酸碱度分类:- 酸性土壤:pH值小于7,常见于湿润气候区。

《土壤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土壤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土壤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1.土壤的重要:○1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2土壤是陆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3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4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是持续农业的基础2.土壤在植物生长的作用:○1营养库作用○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3雨水涵养作用○4生物支撑作用○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3.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厚度一般在2m左右作用:○1支撑植物生长○2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水、肥、气、热等要素○3人类生存的资源4.土壤环境:指岩石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侵蚀和风化作用,以及地貌、气候等诸多因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土壤生态环境组成:○1固相(矿物质、动植物残体腐烂分解产生的有机物质)○2液相○3气相作用:○1净化功能(实施污染土壤的清洁生产)○2肥力功能(保障粮食与食品安全)5.环境保护: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6.土壤资源的现状:○1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衡○2耕地损失不断增加,土壤资源整体质量下降○3土壤退化严重(在各种不利自然因素及人类对土壤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的影响下,土壤的质量和生产能力下降甚至丧失的过程)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经过长期的积累后,超出土壤的自身净化能力,导致土壤的性状和质量发生变化,对农作物产品和人体健康构成影响和危害的现象。

具有隐蔽性、滞后性、长期积累性、不可逆性和难治理性的特点8.土壤污染表现在几方面:○1对水体的影响○2对空气质量的影响○3导致严重经济损失9.土壤环境有机物存在形式:挥发态、自由态、溶解态和固态10.有机物进入地下水阶段:○1包气带渗漏○2包气带向包水带扩散○3进入包水带污染地下水11.污染物迁移的分类:○1物理迁移:土壤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吸附于土壤矿物颗粒表面进行水迁移的过程,以及吸附和解吸作用○2化学迁移:重金属难溶电解质在土壤固相与液相之间的离子多相平衡,包括重金属与土壤胶体结合,发生非专性吸附或专性吸附,络合或螯合作用,以及重金属化合物的溶解和沉淀作用○3生物过程:是指土壤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的影响或对植物的有效性12.环境背景值:在未受或者少受人类活动及及工业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中,各类化学元素的组成结构及其含量○1影响因素:母岩、气候、地形、植被、淋浴、沉积等○2土壤环境背景值是一个范围值,不是一个确定值○3在目前环境条件下、研究区域内相对清洁区化学元素的含量及能量值研究的意义:○1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土壤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依据○2研究和确定土壤容量,制定土壤环境标准的基本数据○3研究污染元素和化合物在土壤环境中化学行为的依据13.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其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自然值14.区分环境本底值和背景值:○1土壤环境背景值在环境质量评价过程中它可以作为环境污染的起始值,也可以作为衡量环境污染程度的基准,由于该数值比较容易获得(相对清洁区环境监测结果的统计平均值),并且也客观地反映着目前全球环境普遍遭到不同程度污染的状况,因此该值具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2本底值即严格按照土壤背景值研究方法所获得的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中污染物的原始含量○3土壤背景值指一定区域和时间范围内土壤中某些成分的代表性背景含量15.背景值异常在找矿上的意义:土壤背景值元素来源于母岩、母质,因此,土壤背景值是母岩、母质化学特征的反映,土壤中某些化学元素背景值异常,可能是成矿元素的指示标志,是区域找矿的依据16.土壤环境容量:在一定区域与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未造成环境污染时,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其数量等于土壤污染物最大允许含量和本底值之间的差值分类:○1静容量: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2动容量: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研究意义:○1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2土壤环境容量是对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和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限制人类破坏土壤资源的主要指标○3是联结土壤容纳污染物能力和污染源允许排放量的纽带13.环境污染监测的主要目的:○1了解土壤是否受到污染或收到污染的程度○2分析土壤污染与粮食安全,地下水污染及对生长其上和周边生物的关系○3对人类的危害监测类型:○1区域土壤污染环境背景监测○2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3建设项目环境评价监测土壤○4土壤污染事故监测14.土壤修复技术:○1物理修复:是指利用污染物与土壤颗粒之间、不同土壤颗粒之间物理特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以实现污染物从污染土壤中的分离与去除15.基本的物理分离技术:借助物理手段将污染物从土壤胶体上分离开来的技术。

土壤学重点

土壤学重点

在风化和成土被另外一种大小相近,电性符号相同的离子所替代,其晶形结构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合成的有机物质,称为~。

使其成为复杂的腐殖质过程。

数量与性质随土壤pH PH越大,负电PH越大,电荷密度越大。

发生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反应1~100nm的固体小颗粒指定某一个离子所言,其他同时存在的离子都称为这个离子的互离子离子的有效度由扩散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表现出来的酸度>>性盐类浸提土壤,土壤胶体吸附着的H+和Al3+被浸提液中的阳离子交换下来,进入土壤溶液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PH值单位所需要的碱量或酸量。

g/cm3表示。

4℃水的密度之比或单位体积土粒重量与4℃同体积水重量之比。

~10nm之间,近似于球形的疏松的多孔的小土团,蚯蚓粪就是团粒结构。

(过程)作用土壤在105~110℃范围内,烘至恒重时所移去的水分子称为~。

是指土壤吸水达到最大吸湿水量后,土壤外面仍然有剩余的分子引力在吸湿水层外部,再吸附一部分液态水而形成一层较厚的水膜,称为膜状水。

(部分有效部分无效)靠土粒表面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分子引力,吸附在土粒外面的气态水分(无效即土壤水在各种力的作用下,它的势能(或自由能)的变化主要是降低。

田间土壤水分因所处的位置的不同,而获得的位能不相同,这里受重力影响引起的势能变化叫重力势,可正土壤水承受一定吸力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能否被植物吸收及其吸收利用的难易程度。

变化土壤水分以气态水向近地大气中扩散的过程称为土面蒸发。

1.氧气含量显著低于大气2.CO2含量显著高于大气(根系呼吸放出O2、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土壤中存在碳酸盐与酸释放O2)3.水汽含量高于大气4.土壤中存O2,同时放出CO2的扩散过程。

1℃所需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所需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指单位厚度(1cm)的土层,温度相差1℃,每秒钟经过单位面积土壤断面(1cm2)通过的热量卡数。

孔隙度大,导热率小土》水》空1℃的温度梯度,每秒流入1cm2土壤断面面积的热量,使得单位体积1cm3的土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化,空>土>水砂土的容重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一般认为动植物残体、微生物残体、人类生产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土壤学》读书笔记篇一: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实习总结在这个学期之初,我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土壤学野外实习。

这三天,我们分别到花溪青岩古镇周围,花溪天鹅寨和南江大峡谷等地挖坑进行土壤剖面观察,主要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其重要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ph,结构,颜色,含水状况,空隙度,质地,以及土壤中的新生体、侵入体、根系的状况。

最后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特征和属性。

通过几天的实习,让我得到了巨大的收获是。

第一,在野外能够锻炼自己的生存技巧,虽然第一天的时候吃了许多亏,但是,的确让我学到了许多。

第二,懂得和同学老师交流,和小组同学合作的重要性。

第三,这三天的野外实习的同时,也游览了贵州的大好河山,一览的风姿,让人流连忘返。

特别是第三天的南江大峡谷,更是让我了解到卡斯特地形的发育特点以及阿罗多姿的景色,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第四,它可以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紧密的结合在一来,这样一来可以巩固和提高了我们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而使我们初步掌握野外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最后,也是从我个人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使我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了我对土壤学的热爱。

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

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

在观察图层剖面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真实的土层,了解不同土壤的土层,因为各种成土因素而形成各种土层的特征,让我真实的认识我在课堂上老师所介绍的抽象理论知识。

在此,我深深的感谢苏老师的认真耐心教导。

篇二:土壤学实习报告青岛农业大学学生姓名:专业班级:组长:实习组员:实习时间:指导教师:李拴怀土壤学实习报告土管20XX年5月21日刘庆花实习报告一、目的要求:1.了解当地土壤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土壤性状、开发利用改良。

2.掌握土壤的野外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和自然条件的观察、描述、记载方法,为今后专业调查打下基础。

3.进行地形地貌母质的观察与描述,使学生了解土壤与自然环境条件及植物生长的关系。

4.初步学会通过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应用这些数据综合分析、评述土壤的方法。

5.通过实习验证巩固该学科的理论知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6.通过综合实习,增强珍惜、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贯彻执行国策、国法的自觉性,提高立志振兴水保学科和发展土壤科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实习内容及日程安排准备阶段:通过对《土壤学》的学习了解了土壤科学的发展史,与土壤有关的地学基础知识,岩石风化和风化产物,土壤形成因素和土壤剖面,土壤有机质,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土壤水、气、热状况,土壤胶体与土壤保肥供肥性,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土壤的发生、分类与分布,以及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成土条件、成土过程、性状和改良利用。

掌握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能分析各种肥力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土类的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剖面性质,基本理化性状和利用改良;并能够鉴别出主要的岩石。

土壤学不仅有完整的理论,而且有一整套实验的方法,土壤教学环节中,除包括系统的讲授课时外,实习实验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实习阶段:掌握土壤的野外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和自然条件的观察、描述、记载方法,为今后专业调查打下基础。

进行地形地貌母质的观察与描述,使学生了解土壤与自然环境条件及植物生长的关系。

初步学会通过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应用这些数据综合分析、评述土壤的方法。

总结阶段:土壤学实习,是土壤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实习,一方面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结合起来,印证、巩固、充实和提高课堂所学的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对野外土壤观察研究,初步掌握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通过课程论文写作,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学生对土壤学的兴趣和热爱。

三、实习时间:20XX-5-12城阳区惜福镇院后村杏园崂山区王哥庄峡口庙20XX-5-26城阳区棘洪滩水库前胶州市到城阳的大沽河大桥南河流阶地四、人事组织:学生分组情况及其名单,组长五、工具配备:工具配备:铁锹,罗盘仪,速测盒,小刀,ph指示剂,剖面记载表,皮尺,土壤比色卡,gps,海拔仪,地形图六、实习步骤1实习分组2土壤剖面挖掘及观察每组采3-4个,进行剖面观察记载3记载土壤剖面描述及评价七、实习区域成土条件(一)城阳区惜福镇院后村杏园1、地理位置:城阳区惜福镇院后村杏园,位于城阳区的东部,属于盆地,周围属于耕地,有别墅毛公山为依靠。

2、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3、地形:盆地4、地质简况:大部分以壤土为主,其中含有少量的铁锰锈斑,结构主要为粒状、块状、柱状,干湿度主要有润、稍润,紧实度主要是疏松存在植物根系,空隙有大有小。

5、植被:以禾本科和蔷薇科为主,有大量的杏树为农业利用,大量的苗甸植被。

6、水文条件:地下水,河流水7、土壤类型简介:棕壤有明显的粘化层,全剖面没有石灰反应,ph5.0-7.0硅铝率为2.9-3.4,质地偏粘,土壤保持水、肥能力强。

壤土由于砂粘性适中,兼有沙土类粘土类的优点,是农业生产上的质地比较理想的土壤,有一定数量的大孔隙,又有相对多的毛孔,故通气透水性良好,可保水保肥,土温比较稳定,粘性不大耕性良好,但泡水后易淀浆板结闭气,不利于植物根系发育和生长。

(二)崂山区王哥庄峡口庙1、地理位置:位于人工陵地旁,自然剖面,崂山区王哥庄峡口庙。

,人工剖面向阳。

2、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条件3、地形:山地4、地质简况:土壤以棕壤为主,含有少量的铁锰锈斑,形态主要以颗粒状块状为主,干湿度稍润,松紧度有疏松、稍紧,孔隙以小孔隙为主,含有少量的植物根系,存在动物洞穴,但没有侵入体。

5、植被:以树木为主,也存在禾本科6、水文条件:以天然降水为主7、土壤类型简介:以棕土为主有明显的粘化层,沙砾较多,土壤疏松,适宜林业发展,土壤持水肥能力强,适宜多种旱作物和果树,应用上应注意发展灌溉保持水土,培养地力。

(三)城阳区棘洪滩水库前1、地理位置:东经120度13分,北纬36度21分,是引黄济青工程的惟一调蓄水库,位于胶州市、即墨市和城阳区交界处,库区面积达14.422平方公里,围坝长14.277公里,设计水位14.2米,总库容1.46亿立方米,建设资金1.4亿元。

2、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条件3、地形:平原4、地质简况:以壤土为主,其中含有少量的铁锰锈斑,结构主要为粒状、块状、柱状,干湿度主要有润、稍润,紧实度主要是疏松存在植物根系,空隙有大有小5、植被:以树木为主,有大量麦田6、水文条件:地下水,河流水7、土壤类型简介:棕壤有明显的粘化层,全剖面没有石灰反应,ph5.0-7.0硅铝率为2.9-3.4,质地偏粘,土壤保持水、肥能力强。

壤土由于砂粘性适中,兼有沙土类粘土类的优点,是农业生产上的质地比较理想的土壤,有一定数量的大孔隙,又有相对多的毛孔,故通气透水性良好。

篇三:土壤地理学实习心得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一眨眼,为期一周的实习就这样过去了,然而在这一周的时间里,我们却学到了许多平时在课堂里学不到的关于实践的方方面面,也发现了自己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而在实习中学到的实践经验着实令我们受益匪浅,以下便是对于实习期间的实习工作的总结和心得体会。

对于今年刚学习接触专业基础课的我们来说,这次实习活动有利于增加我们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领悟。

第一天,我们首先了解了下蜀实习林场的基本概况,林场位于江苏省句容县境内,东与句容县林场接壤,北靠下蜀乡,西部和南部与亭子乡毗连。

林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干湿寒暑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林业生产的良好条件。

据句容县气象站和林场多年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为15.2℃,极端最高气温为39.6℃(1961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6.7℃(1955年)。

历史最早初霜10月27日,最晚终霜4月16日。

平均无霜期233天。

日平均高于l0℃的植物生长期为266天,总积温4859.6℃。

年平均日照2157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

年平均降水量l055.6mm,但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份达1408.3mm(1962年),最少为425.2mm(1978年),降水以夏季最多,其次为春季和秋季: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79%。

各月平均风速2~3m/s,最大风速超过20m/s,春夏两季多偏东风,秋冬两季多东北风。

初雪日期最早为11月20日,最迟在3月27日。

林场座落在宁镇山脉东段的武歧山、空青山南侧,宁镇山脉是东西走向,形成天然屏障,使北风和西北风难以长驱直入,对林木生长有利,林内的常绿成分也较多。

根据传统的观点,下蜀林场属于黄棕壤土壤地带,但是传统的看法只能适合于大范围的土壤地区,对象下蜀林场这样小范围(或小区域)内,其土壤类型可能就不完全符合传统的分类观点。

本地的地带性植被为带有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混交林。

场内的天然林以栎类(麻栎、栓皮栎、白栎、短柄槐树、锐齿槲栎、茅粟等)次生林为主,并杂有化香、枫香、黄连木、刺楸、朴树、榉树、榔榆、黄檀、响叶杨、山槐、三角枫、五角枫、野漆树、盐肤木、皂荚、野柿等落叶树种,以及冬青、枸骨、石楠、乌饭树等常绿树木。

第三天,在对实习林场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来到了下蜀实习林场,要对空青山和武岐山进行土壤剖面的挖掘。

首先是在空青山的山顶,然后是武岐山的山腰以及松林中,整个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轮流分工,虽说爬山挖剖面累了些,但是却很开心。

我想,对于土壤学这种需要实践和理论想结合的学科来说,野外实习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正是学院安排我们外出实习的目的。

通过亲身实践,我们能够从中对自己在土壤学专业的基础知识获得一个感官上的认识,从而便于我们更好的学习和利用专业相关的技能。

邓小平也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习,我们才能在巩固消化课堂知识的同时,对课堂上的知识也是一个检验和融会贯通的过程,而且,实践是我们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是知识发展的引擎,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锻炼我们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才能将其发展和完善。

对于我们来说;想要成长,就需要勤于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在逐步完善的同时,进行创新。

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的我们,由于不断地吸收消化知识,但是却没有直接感官上的对知识的感受,往往感觉到枯燥乏味,但到了山上实习之后,气氛以及学习的趣味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譬如挖掘剖面时的神速;对剖面修整的细心程度以及1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