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子思子
济宁五大圣人

五大圣人: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渡压迫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弄杀。
他的学说成为我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学生达三千人,贤良72人。
他主张“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温故而知新”,把学和思结合起来。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都曾是孔子讲学的材料。
他使得这些濒临灭绝的官学通过私家讲学流传发扬光大,从而哺育战国百家诸子,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开端,这是孔子重大的历史功绩。
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汉族,名轲,字子舆。
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
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
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颜子简介:颜子(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
名回,字子渊,亦颜洲,孔子最得意弟子。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文言文曾参教子翻译

曾子者,孔子之门人也。
其为人也,温良恭俭,敬事而信。
生子三,长曰元,次日思,次日向。
元、思皆贤,向则顽钝。
曾子深以为忧,恐其不成器也。
一日,曾子闲步于庭院,见向子于树下嬉戏,戏谑之间,忽闻其言不逊,遂怒而斥之。
向子大惧,跪于曾子面前,泣涕求哀。
曾子乃召其长子元,曰:“吾儿,汝知何为孝乎?”元对曰:“孝者,父母之命,必敬必从,不得违逆。
”曾子曰:“善哉!”复召次子思,问之。
思亦对曰:“孝者,父母之志,必敬必从,不得违逆。
”曾子喜曰:“善哉!吾儿皆知孝也。
”遂命二子入室,曰:“吾欲以汝二子之言行,教吾子向。
”元、思欣然从命。
曾子遂命向子入室,曰:“向,吾欲以汝二子之言行,教汝。
”向子跪于曾子面前,唯唯诺诺。
曾子乃令元、思出室,独留向子,曰:“向,汝知何为孝乎?”向子对曰:“孝者,父母之命,必敬必从,不得违逆。
”曾子曰:“善哉!然汝之言行,何以违逆于吾二子?”向子曰:“儿不知也。
”曾子曰:“吾闻之,孝子之孝,不在言而在行。
汝二子言行一致,故能成器。
汝若欲学孝,须效法吾二子,言行一致,方能成器。
”向子闻言,汗流浃背,羞愧满面。
遂拜谢曾子,曰:“儿受教矣。
”自是,向子谨言慎行,不敢违逆父母之命。
曾子见其改过自新,心甚欣慰。
又一日,曾子与三子同游于山野之间,见一老农耕于田中,辛勤劳作。
曾子遂命三子观之,曰:“向,汝观老农耕作,有何感悟?”向子对曰:“儿观老农耕作,知勤能补拙,劳能立业。
”曾子曰:“善哉!然汝能效法老农之勤勉乎?”向子对曰:“儿愿效法。
”曾子闻言,喜曰:“善哉!吾儿知勤勉矣。
”遂命三子归家,曰:“向,汝能效法老农之勤勉,吾无忧矣。
”自是,向子勤于学业,不敢懈怠。
岁月如梭,曾子三子皆长大成人。
元、思俱成为贤良之士,向子亦成为才德兼备之人。
曾子见其子有成,心中大慰,曰:“吾教子有方,吾无忧矣。
”曾子教子之事,传为美谈。
世人皆言,曾子教子有方,能使顽钝之子成为贤良之士,实乃教子之典范也。
子思学派试探

子思学派试探杨儒宾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一批帛书,其中有篇久佚之书《五行篇》,此篇内容明显与孟子相关,学者更进一步认为此书当是子思或是子思学派的作品。
学界争议已久的思孟学派之具体内容为何,至此露出曙光。
1993年荆州郭店楚墓复出土一批竹简,其中有与马王堆出土相似之《五行篇》材料,以及疑似散佚已久的《子思子》之部分文献。
思孟学派的问题再度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想要探讨的也是这个问题,但重点将集中在子思的思想上面,子思与孟子思想的关系留待他日讨论。
一、《子思子》的初步考订探讨子思学派的思想前,我们首先面临的就是材料的问题。
思孟并称,但《孟子》一书结构完整,散佚不多。
此书虽有孟子自作、学生门人作或师生合作的争辩,但此书可以代表孟子的思想,这点很少被怀疑,《孟子》大概是先秦典籍中最没有所谓的“真伪”争议的著作。
子思的情况不同,《汉书·艺文志》记载“《子思》二十三篇”,《隋书·经籍志》则录有《子思子》七卷,二十三篇本与七卷本的关系如何?不得而知。
但即使七卷本的《子思子》也没有流传下来,大概两宋之交,它就散佚了。
虽然完整的七卷本《子思子》已不可复见,但此书的断简残编仍保存了下来,其中最重要的当是《礼记》所收的《中庸》。
《中庸》为子思所作,此为汉人旧说,先儒殊少异论。
疑古学风兴起,晚近学者疑者渐多,但大体而论,此篇除一两段文字或有可疑之外①,论者的大部分质疑都没有什么杀伤力。
依据先秦古籍流传的一般情况判断,我们看不出《中庸》不是子思著作、至少不是《子思子》篇章的任何理由。
《中庸》是我们了解子思思想最重要的一条支柱。
另外一条重要的支柱当是晚近出土的《五行篇》。
《五行篇》一出土,荀子那段有名的千古之谜“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不但被解开了,《孟子》书中的一些疑难杂症如金声玉振、养气理论等等,似乎也找到了解答的线索。
马王堆的帛书《五行篇》有经有说,郭店的《五行篇》只有经文,没有“说”的部分。
曾子曰

396、曾子曰:“临事而栗者,鲜不济矣。
君子之于子也,爱而勿面也,使而勿貌也,导之以道而勿强也。
宫中雍雍,外焉肃肃,兄弟僖僖,朋友切切,远者以貌,近者以情。
”(《曾子·子思子》)【译文】曾子说:“遇事而心怀畏惧的人,很少有不成功的。
君子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疼爱但不要流露在脸上,使唤时不要在容貌上心疼,用大道引导儿子而不能强迫。
在家和谐,在外恭敬,兄弟和乐,朋友之间互相劝勉,用恭敬的礼貌对待远方的人,用忠诚之情对待近处的人。
”∙所见所期,不可不远且大。
然行之亦须量力有渐。
∙内重则可以胜外之轻,得深则可以见诱之小。
∙有所未善则改之,无歉于心则加勉,乃自修其德也。
∙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德。
∙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学颜子之所学,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
∙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
∙曾子曰:“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
”∙君子居必择处,游必择方,仕必择君。
403、仲尼曰:“以富贵下人,何人不尊?以富贵而爱人,何人不亲?众言不逆,可谓知言矣。
言而众向之,可谓知时矣。
”(《曾子·子思子》)【译文】仲尼说:“以富贵的身份礼贤下士,谁不尊重你?以富贵的身份仁爱他人,谁不亲近你?不对抗大众的言论,可以说是知言了。
说话而大众响应,可以说是知道把握时机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曰:有修养有道德的人不可以不弘扬学习圣贤的为人处世之道,需要坚定地信念和毅力,此任务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而要实现社会大同的道路却是遥远。
就说仁,仁慈博爱自己要完全做到,需要克服自己的种种私心杂念不也一样困难重重吗?效仿圣贤要用一生的努力,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真正成就自己的意境,不也一样遥远吗?。
曾子的十个故事

曾子的十个故事曾子,名子渊,字子舆,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孔子的学生,也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曾子的思想和行为一直受到后世的高度评价和推崇。
下面就给大家讲述曾子的十个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故事一:曾子的敬老之道曾子年幼时,丧父丧母,他的祖母独自抚养他长大。
曾子非常孝顺,对祖母十分敬重,经常帮助祖母做家务。
祖母因此对曾子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并且教育他要尊敬长辈,孝顺父母。
曾子从小就树立了敬老的观念,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的敬老之道一直深入人心,成为后世为人处世的楷模。
故事二:曾子的宽容之心曾子年轻时,曾在一所学校教书,有一个学生非常调皮捣蛋,经常捉弄曾子。
一次,这个学生偷偷把曾子的典籍藏起来,曾子找了很久也没找到,但他并没有责怪学生,而是笑着说:“这是我的错,没有好好教育你。
”曾子的宽容之心让学生感到内疚,从此改过自新,成为了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故事三:曾子的勤奋之心曾子年轻时,一直以勤奋著称。
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努力学习和进步。
他曾经说过:“不学无术,无术无行,无行无名,无名无利。
”曾子的勤奋之心让他成为了一个卓越的学者和思想家。
故事四:曾子的节俭之道曾子一直以节俭著称,他不喜欢奢华的生活,宁愿过简朴的日子。
有一次,曾子的朋友请他吃饭,他拒绝了朋友的邀请,并且告诉他:“吾未尝饱食也。
”曾子的节俭之道让人们深受启发,他们开始重视节俭,珍惜资源。
故事五:曾子的谦虚之心曾子一生谦虚谨慎,他总是把自己放在低调的位置上。
有一次,曾子去拜访一位名士,名士对曾子的学问十分赞赏,称他为“天下第一”,曾子却谦虚地回答:“我如同一粒沙子,怎么能称得上天下第一呢?”曾子的谦虚之心让人们深受感动,他们开始学习谦虚和谨慎。
故事六:曾子的守信之道曾子一生坚守信义,他认为信用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
孔子72贤人名单及简介

孔子72贤人名单及简介孔子创办私学,号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这一说法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所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
下面列出其中最有成就的弟子名单及其简要事迹。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
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
闵损,字子蹇(闵子骞),以字广为人知。
比孔子小十五岁,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弟子,七十子之一。
在孔门中以德行和老成持重著称,而尤其以孝行超群闻名于世。
冉耕,春秋末鲁国人。
字伯牛。
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
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
因恶疾早逝。
孔子哀叹其“亡之,命矣夫!”(《雍也》)唐元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郓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
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冉雍,鲁国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
乃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
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
家贫,以牧为业,人称“犁牛氏”。
《冉氏族普》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
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
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
其父不肖。
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雍也可使南面。
”冉求,春秋末鲁国人。
字子有,通称冉有。
孔子弟子。
以政事见称。
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
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宰予,字子我,鲁国人。
口才极好。
因为白天打瞌睡,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于是闻名百代。
孔丘很不喜欢这位巧舌如簧的门生,每拿话来艮他。
宰予在齐国混了个临淄大夫的官,后来与田常作乱被夷族。
孔子耻之。
公西舆如,字子上。
司马耕,名耕,字子牛。
春秋末年宋国人。
生年史料无征。
《左传》记载他在哀公十四年去齐,去吴,至鲁时死于鲁国门之外,即公元前481年。
《孟子》原文

《孟子》原文2017-08-21 10:21 来源:六道香文化.《孟子》第01章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皆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子思子》内容考释

《子思子》内容考释《子思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者子思的著作,以“子耳”为题论述“子思”的理论。
《子思子》传统解释中,“子耳”指的是听之深入子思的心理,也就是“子思”的智慧。
在《子思子》中,子思主张一种“内心行动”,无论做任何事,都要依赖内心的力量。
这就是子思认为的“有内心的智慧”。
在《子思子》中,子思明确阐述了一个重要概念:“自恃和自知,两者比一”。
根据这一概念,子思强调,一个人应该细心观察自己,了解自己的习性和能力,并重视自己的内心无私的力量,从而实现自我完善。
自恃和自知是实现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内心力量的重要因素,营造有效的内部力量。
《子思子》中所倡导的自恃、自知的思想,也印证了子思的重视力量的思想。
他认为,力量在于智慧,智慧在于内心,而力量只有通过内心的力量才能被有效地发挥出来。
所以,子思以“子耳”为核心,推崇以内心力量思考和行动,而不是外在的力量。
子思通过“子耳”的理论,展示了“有内心的智慧”的基本精神,这种精神是以精英教育为基础,强调重视内心力量,培养内心智慧,从而发挥最强大的内部力量。
子思认为,只有保持内心活力,才可以实现成功。
子思还以“子耳”为核心,强调了至理性的价值观。
子思把统治者的职责归结为“求真”,他把真理看作是人类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把真理放在行为发展的最高层次上。
子思以“子耳”论述了一系列至理性的价值观,这是儒家理学中最重要的思想内容,也是其智慧的基础。
《子思子》中的“子耳”理论是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思想内容,无论是道德观念还是政治观念,几乎都与它有关。
它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想,而且也是一种实践思想,它可以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可以引导人们在处理问题和认识世界过程中不断发展自身的智慧。
《子思子》中“子耳”理论的价值,在于它认为智慧来自内心,要发挥内心的力量,通过自恃和自知去实现,因此它更倾向于实践性质的力量。
总之,子思以“子耳”为核心,推崇以内心力量思考和行动,把真理看作是人类最高的道德标准,把自恃和自知看作实现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强调重视内心力量;同时,他也强调了至理性的价值观念,以及将智慧归结为“求真”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子子思子
内容简介:
记录曾子和子思言行的著作
曾参是孔门七十子中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学者,也是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
曾参一系是孔子身后影响较大的儒家派别,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孝道学说,继孔子之后提出了反身内省的品德修养思路。
子思,即孔子之孙孔伋,战国前期儒家代表人物,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时期,子思与孟子合称思孟,其论述五行的作品受重视;宋代,其论述儒家心性道德培养的《中庸》备受重视。
在中国历史上,曾参的思想价值有两次被发现:第一次是在汉代,《孝经》以孝治天下的思路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认同,汉家将这一思想运用到治国之中,汉代皇帝谥号前都要加一“孝”字,诸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等等。
第二次是在宋代,宋儒在孔门七十子中独推曾参,认为曾参继承了孔子的道统,他们将《礼记》中的《大学》断为曾参的作品,并认为子思述曾参之旨而作《中庸》,由此开列出“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道统体系,以《论语》(孔子)、《大学》(曾子)、《中庸》(子思)、《孟子》(孟子)为“四书”。
近现代以来的新儒家接着宋明理学讲,曾参学说继续得到足够的重视。
曾参在先秦说理散文发展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孔门礼学散文的艺术源头是《尚书》、《国语》中的历史记言文,这些文章大都采用历史记言散文常用的对话问答体形式。
曾参的一部分文章如《孝经》、《曾子问》、《主言》、《曾子天圆》、《曾子疾病》等也是对话体文章。
但他另一部分文章——如《大戴礼记·曾子大孝》、《曾子制言下》、《礼记·大学》等——形式值得充分注意,因为这些文章不再用对话体,而是以一个“曾子日”领起,全文都是论述文字。
这是中国最早的没有叙事框架的纯粹说理散文。
我们可以说,中国典型的专题说理散文,是在曾参时代出现的。
曾子是孔门七十子后学中留下文章较多的作家,他的门人后学将其著作编为《曾子》一书。
《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十八篇。
这十八篇《曾子》佚于何时,已不可知。
《隋书·经籍志》著录《曾子》二卷,目一卷。
《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著录《曾子》二卷。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曾子》二卷十篇,称即唐志所载。
据高似孙《子略》称,《郡斋读书志》著录的《曾子》与大小戴《礼记》收录的曾参文章已经没有差别。
这说明唐代的《曾子》已经不是《汉书·艺文志》的《曾子》原本。
今天我们见到的《曾子全书》是宋人汪啤所编。
汪日卓是安徽绩溪人,一辈子没有做官,他的一生学术业绩就是编了《曾子全书》和《子思子全书》。
汪氏编辑《曾子全书》的方法,是将《孝经》、《礼记》、《大戴礼记》、《论语》、《孟子》、《荀子》、《孔子家语》、《孔丛子》、《韩诗外传》、《说苑》等先秦两汉古籍中有关曾子的文献材料收集在一起,重立篇题,划分章节,重新编定各章次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汪晫
所编《曾子全书》有“自我作古”之讥,但又称“过而存之,犹愈于过而废之”,就是说汪氏所编《曾子全书》仍有保留价值。
《曾子全书》共十二章,分为内篇和外篇,其中外篇第七、第八已经亡佚,今存十章。
孔伋,字子思,是孔子之孙,孔鲤之子,在年辈上属于孔子的再传弟子。
孔鲤死在孔子之前,一生在政治和学术上都没有什么建树,而子思则是战国前期儒家一大重镇,也是孔子后人中一大思想家。
子思大约生于公元前483年,死于公元前402年。
郑玄根据《礼记·檀弓上》子思哭嫂为位的记载,而推测子思并非孔鲤嫡子。
这位不知名的子思兄长大约去世较早,子思因此成为孔子唯一的孙子。
《史记·孔子世家》对子思的生平有简短的记载:“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或为“八十二”之误——作者注)。
尝困于宋。
子思作《中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