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典故

合集下载

孔子问道典故

孔子问道典故

孔子问道典故一、孔子问道于老子1. 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当时礼崩乐坏,孔子一心想要恢复周礼,以礼治国,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当时已经是一位学识渊博、思想深邃的智者,居住在周都洛阳。

2. 经过- 孔子听闻老子的大名,率领弟子从鲁国前往周都洛阳问礼于老子。

当孔子见到老子时,老子已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

孔子毕恭毕敬地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

- 老子并没有直接回答孔子关于礼的繁文缛节,而是从更高的哲学层面给予启示。

老子认为,“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意思是说孔子所尊崇的那些古代礼仪制定者,人都已经死了,只有他们的言论留存。

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出来做事,没有好时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漂泊。

- 老子还向孔子讲述了水的特性,以水喻道,“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暗示孔子应该像水一样,具有包容、不争的品德,不要过于执着于外在的礼仪形式,要看到事物的本质。

- 孔子听后深受启发。

他回去后对弟子们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表达了对老子高深莫测思想的钦佩之情。

3. 意义- 对孔子思想的影响:这一问道经历促使孔子在思考儒家思想时更加深入和全面。

孔子虽然仍然坚持自己的儒家理念,但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老子思想中的辩证思维和对自然、人性的深刻理解。

例如,孔子在后期更加注重“中庸”之道,这其中也有老子思想中平衡、适度观念的影子。

- 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意义:孔子问道于老子是中国文化史上儒道两家思想交流的开端。

这一事件象征着儒家积极入世、重视社会伦理规范与道家出世、崇尚自然无为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这种交流与融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的学者们常常在儒道思想之间寻找平衡,许多文人墨客在儒家的济世情怀和道家的逍遥境界之间游走,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

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

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引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是中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教育的重要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倡导以德育人,注重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和修养,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

本文将介绍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并分析其对于当代教育的启示。

典故一:见贤思齐焉一次,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一片草地上散步。

他们路过一个破屋,里面住着一个很贫穷的人。

这个人是个贤人,但因为经济困难,无法提供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

孔子立即停下来,与他交谈,并表示愿意帮助他脱离贫困。

弟子们感到疑惑,问孔子:“为什么要帮助这个穷困的人?”孔子回答道:“见贤思齐焉。

”这意味着,观察到他人的优点和才华后,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达到同样的高度。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他相信,只有具备崇高的品德和人格,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并对社会做出贡献。

典故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孔子曾经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这句话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想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他必须经历一定的挑战和困难。

只有通过努力和奋斗,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应对未来的挑战。

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表现,还包括身心的锻炼。

他鼓励学生去体验生活的各个方面,努力克服困难,并从中成长和收获。

典故三:仁者爱人孔子非常重视仁爱之道。

他认为,只有通过仁爱,人与人之间才能建立和谐的关系。

孔子经常强调仁的重要性,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意味着,不要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待自己的事情。

只有通过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才能真正实现仁爱之道。

孔子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他非常信任学生,并鼓励他们去做正确的事情。

他相信,通过榜样的力量和言传身教,可以最大限度地影响学生,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当代教育的启示孔子以德育人的思想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与孔子有关的历史典故7篇

与孔子有关的历史典故7篇

与孔子有关的历史典故7篇与孔子有关的历史典故【篇1】颜子要到西部游学,临行前来询问孔子说:“怎么样才能安身立命呢?”孔子告诉颜子说:“只有四个字:恭敬忠信。

”颜子说:“敢请夫子详细说一下。

”孔子说:“恭就是把自己的心真诚地拿出来去对待别人,这样也就能避免被众人排斥;敬就是要使自己避免苟且而尊重别人,这样也就能得到人们的喜爱;忠就是从本心出发而且有分寸地去说话做事,这样也就能使人们愿意合作;信就是真诚而且讲信用,这样也就能使人觉得可以靠得住。

能够得到众人的喜爱,人们愿意跟你合作,人们觉得你能靠得住,就一定能避免祸患了。

”颜子说:“弟子铭记在心,今后就以此为座右铭来安身立命。

”孔子说:“做到这四个字,去治理一个国家都可以,何况个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呢?”与孔子有关的历史典故【篇2】孔子请教桑雽“我屡遭非难,亲朋故交越发疏远,弟子更加离散,这是为什么?”。

桑雽给他讲了一个假国人逃亡的故事:“假国人林回逃难时,抛弃价值千金的宝璧,只背着自己的婴儿逃跑。

有的人问他:‘是因为他的价值吗?婴儿的价值显然比宝璧小;是因为重量的原因吗?婴儿的负担又比宝璧重。

抛弃价值千金的宝璧而背着婴儿跑,这是为什么呢?’林__答说:‘那是因为利益的性质不同。

’宝璧是身外之物,迫于战乱灾害时,只能抛弃;因为婴儿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必须倍加保护。

林回的观点:互相保护是亲情的天性,不会因为任何灾难祸害而互相抛弃。

亲情贵于金钱。

”然后又说:“君子的交谊淡如清水,小人的交情甘如甜酒。

然而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

大凡无血缘关系而为利益结合的,遇到灾难时就会瓦解离散。

”孔子听后突然醒悟,说到:“我会由衷地听取你的指教!”于是慢慢地离去又悠闲地走了回来,终止了学业,丢弃了书简,弟子没有一个侍学于前。

但这个求道举动也只是做了个样子而已。

这其实也是孔子的老毛病,从孔子多次问道于老子也可以看出,虽然表面上显得很虔诚,对老子的思想很祟拜,但骨子里却还是不以为然。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三篇】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三篇】

【导语】孔⼦的仁说,体现了⼈道精神,孔⼦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以下是为⼤家整理分享了三篇有关孔⼦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欹器满覆】 这个典故出⾃《荀⼦·宥坐》,原⽂为:“孔⼦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

孔⼦问于守庙者⽈:‘此为何器?'守庙者⽈:‘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孔⼦顾为弟⼦⽈:‘注⽔焉!'弟⼦挹⽔⽽注之,中⽽正,满⽽覆,虚⽽欹。

孔⼦喟然⽽叹⽈:‘吁!恶有满⽽不覆者哉!'”《注》:“宥与右同。

⾔⼈君可置于坐右以为戒也。

” 译⽂:孔⼦到鲁桓公的庙参观,看见有⼀个欹器,设计得⼗分巧妙,就问守庙的⼈说:“这是什么器⽫?” 守庙的⼈回答说:“这是是置于座右以警戒⾃⼰的器⽫。

” 孔⼦说:“我听说这种警器,空了就倾斜,不空不满就端正,满了就翻倒。

”孔⼦接着回头对他的学⽣⼦路说:“灌⽔进去试试看吧!” 于是,学⽣舀⽔往⾥⾯灌。

果然,空了就倾斜,满了就翻倒,唯有不空不满时器⽫就端正。

孔⼦很有感慨地说:“唉!哪⾥有满了⽽不翻倒的呢!” 古⼈将欹器放在座位右边为替戒之物。

所谓“座右铭”,就是放在座右来使⾃⼰警觉的铭⽂(格⾔等)。

“欹器”并不叫⼈⽆所作为,因为空了就会倾斜;但更提醒⼈不要⾃满,因为,灌满⽔之后就翻倒,所谓“满招损,谦受益。

”清朝皇帝让⼈在紫禁城⾥摆设欹器,是借欹器“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的特点喻⽰“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的道理。

【⼆、孟懿⼦问孝,孔⼦为何答“⽆违”?】 ⽆违,即不违背“礼”。

怎么样才叫不违背礼呢? 孟懿⼦在鲁国权势很⼤,根本不把鲁国王没有放在眼⾥,在祭祀时经常有越礼的⾏为。

⾝为⼤夫,有庭院多处,孔⼦54岁时,是鲁国⼤司寇,就要把他家多建的庭院给拆掉,但因其权势⼤,没有实⾏得了。

他家祭祀常常演奏帝王、诸侯才能演奏的歌曲,曾使孔⼦很⽣⽓。

据《左传昭公⼆⼗五年》记载:鲁昭公联合郈⽒、臧⽒囚季平⼦,叔孙⽒家⾂救季⽒。

孔子周游列国的五个典故

孔子周游列国的五个典故

孔子周游列国的五个典故
孔子周游列国是一段坎坷的寻道之路。

公元前497年,孔子离开鲁国后,带着颜回、子路、子贡等弟子周游列国。

他们走过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

这段旅程中有许多历史典故,以下是其中五个:
- 匡城受困:孔子在卫国时,曾坐着弟子颜刻的马车赶往匡城,由于阳虎曾洗劫过匡城,孔子被匡城的守卫误认为是阳虎,拘禁了五天五夜,孔子险些因此丧命。

- 丧家之犬:孔子周游列国时,和弟子走散,被形容为无精打采的丧家犬,他不但不生气,反而认为形容得很对。

这就是成语“丧家之犬”的出处。

- 陈蔡绝粮:孔子在陈国定居了三年,但依旧没有实现理想的机会,此时收到楚王聘请,准备前往楚国,陈国担心孔子会说陈国的坏话,派人将孔子一行人困在途中,孔子和弟子们最后把带的粮食都吃光了,熬了7天,才被楚国派的人救出来。

- 强盗抢劫:孔子在去其他国家的路上,遇到了强盗,把他们所有的东西都抢走了,一些大臣和贵族在孔子被抢劫之后,凑钱买了马车和粮食,帮助他继续周游列国。

- 石桥晒书:据说当年孔子周游列国,车载诗书万卷,带着门徒数十人,路过石桥时,西岸有三个放牛娃看了很好奇,其中一个叫徐中鬲的出了个点子,让大家用桥下的砖头瓦块往桥上丢,搭成一道城墙,挡住孔子的去路。

孔子的车过桥时,被乱石挡住,赶车的子路喊道:“大人到此,小人让之!”项托反问道:“到底是城让车还是车让城?”孔子认为项托的话有道理,就让子路绕道而行,不料车轮一滑,一车书全翻倒在河里。

后来孔子一行人就在一个大土包上晒书,晒了三天之久。

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

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

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以德育为基础,强调人格的培养和道德的修养。

以下是一则关于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

典故相传,在孔子的德育教育中,有一个学生不守纪律,经常迟到和旷课。

孔子一直很关注他,希望能够改变他的行为。

一天,这个学生再次迟到,孔子非常生气。

然而,孔子没有责备他,而是径直来到他的座位旁边坐下。

学生非常惊讶,他以为孔子会发火,但孔子却说:“我听说你经常迟到和旷课,对吗?”学生低下头,羞愧地点了点头。

孔子接着说:“我为什么会坐在这里,而不是在讲台上训斥你呢?”学生摇了摇头,表示不明白。

孔子微笑着说:“因为我相信你有改正的能力。

我相信你内心有一种渴望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

我坐在这里是希望你能感受到我的关心和信任,进而改变你的行为。

”这个学生被孔子的话深深打动,他决心要改正自己的过错,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

分析这个典故反映了孔子的德育教育理念。

孔子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做一个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人,并且有自我约束的能力。

孔子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正面的潜力和欲望,只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激励,就能够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这个典故中,孔子选择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来对待这个学生的违纪行为。

而不是采取传统的惩罚方式,孔子通过展示他对学生的关心和信任,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自律能力。

这种温和而关爱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了孔子的期望和鼓励,促使他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

启示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首先,每个人都有潜力。

无论一个人的行为如何不好,我们都应该相信他内心的正面潜能。

通过给予关心、信任和鼓励,我们可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和改变的欲望。

其次,德育是教育的核心。

传统教育注重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

孔子的德育教育强调人格的培养和道德的修养。

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贡献、受人尊敬的人。

孔子收干肉的典故

孔子收干肉的典故

孔子收干肉的典故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一生与国家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密不可分。

作为古代中国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不仅对教育、社会伦理、思想道德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贡献,而且他的一生也散发着不朽的智慧和品学兼优的风范。

据传说,孔子一次旅行时,路过一个房子,那里的主人正在收干肉。

孔子对屋主说:“请问,这些肉可以送给我吃吗?”。

房主答应后,孔子便坐下来等待。

但是,屋主一直忘记去取这些肉,使得孔子等了很久。

最终,孔子觉得等待时间太长,便离开了这个地方。

这件事情看似十分简单,但是却蕴含了孔子的很多思想。

一方面,这件事情体现了孔子的“仁”之道,他待人处事、与人相处的态度非常和善。

他向屋主提出要肉时并没有强求,只是尽情地表达了一种好意愿。

而且,等了很久也没有责备屋主,只是告诉他自己不能再等了。

这一点反映出孔子非常尊重他人的意愿,他不强求自己的权利,而是体现了对于自己行为的必要和度量。

另一方面,这个典故也反映出孔子非常在乎自己的时间表。

在那个时代里,国家和社会变化十分频繁,他身为一名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和琢磨。

孔子能够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不仅反映了他的自我价值追求和目标清晰,也体现了他对自己价值的尊重和珍惜。

他认为,人生短暂,时间宝贵,因此不应该浪费在等待一件小事上。

总的来说,这个典故表明孔子在做事情、处理问题时具备很高的智慧,他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他人意愿,对待问题精益求精。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同样有启示意义。

关键是,尊重他人、珍惜时间、品质至上、精益求精等价值观,应当成为我们在做事情、处理问题时的基本准则。

在这个典故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大智者的智慧和气度,以及他对于人生的认知和追求。

正是这种思想理念,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贡献和平衡发展的借鉴经验。

孔子身体力行的典故

孔子身体力行的典故

孔子身体力行的典故孔子,又称孔夫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以其身体力行的行为树立了一个典范,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典故,让人们从中领悟到他的崇高道德和伟大智慧。

孔子身体力行的典故之一是《论语·为政篇》中的故事。

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一起经过一片田地,他们看到一只鸟正准备孵化蛋。

孔子说:“你们曾见过人怎样孵化鸟蛋吗?”学生们摇摇头。

孔子于是示范起来,他脱下他的外衣,用自己的身体温暖鸟蛋。

他坚持了很长时间,直到鸟蛋孵化出小鸟,他才把外衣穿回身上。

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孔子身体力行的精神,他不仅教导学生们如何做事,还亲身示范,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他们如何实践。

另一个典故是关于孔子对待家人的态度。

据说,孔子的儿子曾犯下重罪,被捕并判了死刑。

当孔子听到这个消息时,他没有为自己的儿子求情,而是说:“如果我不能教育好我的家人,那我又怎么能够教育好其他人呢?”这个故事表明,孔子注重教育和道德的普遍性,他不会因为个人感情而放松对待家人的要求,他以身作则,以高尚的道德行为要求自己的家人和学生。

孔子身体力行的典故还体现在他对待学生和门徒的态度上。

孔子非常关心他的学生,他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业,还关心他们的人格修养和人生道德。

据《论语·子路》记载,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因犯错误受到责备,感到非常难过。

孔子走到子路的家门口,为他弹琴,安慰他的心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子不仅是一个智慧的教育家,还是一个关怀和体贴学生的导师。

他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传达出他对学生的关爱和支持。

这些典故向我们展示了孔子身体力行的精神和行为,他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示范他所倡导的道德和价值观。

他不仅仅是一个说教者,更是一个行动者。

他的行为不仅在他的时代得到了赞誉和尊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教育遗产。

他的身体力行成为了一个榜样,让后人从中学习和受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学琴众所周知,孔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既会唱歌,又会弹琴作曲。

他在与人一同唱歌时,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请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听,然后再和一遍。

他的教育方针并不是培养一些死读书的呆子,而是一些全面发展的英才。

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交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已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个曲子练练了。

”孔子答到“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

”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

”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人样。

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了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

”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孔子也可说是一流的音乐鉴赏家,《韶》相传是尧舜时的乐舞,孔子在鲁国一直没有机会听过,后在齐国的某次宫庭宴乐中终于欣赏到了,孔子完全被这庄严肃穆的音乐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以貌取人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

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

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

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

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

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孔子改错孔子带领着子路、子贡、颜渊等几个学生周游各地,讲学传道。

一天,他们来到朐阳山下.师生们下了马车,子贡在前,孔子随后,子路、颜渊等几个学生也都跟着登山。

孔子一鼓作气攀到山顶,向东一看,只见天连水,水连天,一望无边,好大的海哟!这时,天空中忽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迎面扑了过来。

子路大声叫道:"糟了糟了,到哪儿躲雨呀!"只见一个老渔民,左手提着渔网,右手拿着渔叉,肩后背着渔篓,腰间系着葫芦,迎着他们走过来,边走边说:"不要慌,跟我来!"老渔民把孔子和他的学生领进了一个山洞。

这山洞面对着大海,是老渔民藏渔落脚的地方。

孔子觉得洞里有点儿闷热,便走到洞口,观看雨中的海景,看着看着,诗兴大发,不由地吟诵起来: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

老渔民听了这两句诗,忙道:"先生,你说的不对呀!"孔子问:"怎么不对呢?"老渔民说:"'千层浪','万点坑',都不妥当。

难道海水波浪滔滔只有千层,沙滩不多不少正好万点?先生你数过吗?"孔子有心听听高见,急忙问道:"老兄弟,你看怎么改呢?"老渔民说:"最好改成这样:'风吹海水层层浪,雨打沙滩点点坑。

'浪层层,坑点点,数也数不清,这才合乎情理。

对不?"孔子一听,心服口服,正想赞叹几句,不料子路在一旁火了,冲着老渔民说:"哎哎,圣人作诗,你怎能乱改!"老渔民也火了,厉声问道:"谁是圣人?"子路指着孔子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这就是孔夫子、孔圣人!"孔子阻止道:"子路,不可傲慢!不可无礼!"老渔民拍着子路的肩膀说:"小伙子,圣人有圣人的见识,但也不见得事事都比别人高明啊!"孔子把学生招拢在一起,严肃地说:"我以前对你们讲过'生而知之',这话错啦!大家要记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说完,顺口吟出小诗一首:登山望沧海,茅塞豁然开,圣贤若有错,即改莫徘徊。

从这以后,山里人就把朐(qu)阳山改名叫孔望山了。

后生可畏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

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

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

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

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

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欲速则不达子夏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

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

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

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升堂入室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的办学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

子路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个。

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笔直的竹杆,生来可做一支好箭。

还读书干什么。

孔子开导他说,读了书就有了学问,好比在竹箭尾部装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锋利的金属头,这样箭就更有用了。

子路听孔子说得很有理,便拜孔子为师。

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里弹瑟。

他人很刚勇,弹出的声音也像打仗一样充满着杀气。

孔子是主张“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觉得这声音不平和,不满意他说:“他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弹瑟呢?”孔子的弟子听了老师这话,琢磨出这是老师对子路弹瑟作的不好的评论,对子路的看法顿时有了改变,言语中有些不尊敬。

孔子知道后,就对大家解释说:“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

他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没有达到高深的境地。

”■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 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不舍昼夜: 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 无聊!" 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

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 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 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你的社会关系如何? 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 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以强凌弱:凭借强力欺负弱小.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 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东家之丘:比喻不认识身边著名人物.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