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七年级地理下册5.1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我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孕育着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影响到 人们的
衣
食
住
行
各个方面。
服饰既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又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标志。在冬 季,东北地区人们的服饰厚实、保暖,而在海南岛人们的服饰 轻便、单薄。丝绸产于南方,也适合夏季炎热的气候。
蒙 古 族 服 饰
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北方地区: 种植小麦为主,多吃面食,如水饺、饼、馒头、面条。 南方地区:种植水稻为主,以米饭为主。西北牧区:肉奶等畜牧 品占饮食很大比重 。
C.蒙古族一藏袍 D.彝族一竹竿舞
2、下面不能反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生
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一句话是(
)
A.靠山吃山,靠水吃水B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C.早穿皮袄晚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D.要想富先修路
3、下列旅游资源中,完全属于自然风光的有(
)
A.长江三峡、北京故宫、杭州西湖
B.桂林山水、黄山、日月潭
有人说,衣、食、住、行中的“行”,作为一种文化,与 地理环境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可信吗?请举例说明。
南船北马 南方地区—降水多,河网密布—船 北方地区—降水少,陆地面积大—马车
旅游是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 调节生活节奏 饱览山水美景 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探险、猎奇。。。。。
傣族欢度泼水节
选择一种民居,说说其建筑特点与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关系。
北方传统民居——气候寒冷——防寒保暖; 南方传统民居——炎热多雨——通风散热、雨水排泄; 傣家竹楼——高温多雨——通风散热、防湿; 陕北窑洞——干旱少雨、土层深厚——冬暖夏凉。
蒙古族为了适应经常搬迁的流动生活,喜欢居Βιβλιοθήκη 在帐篷、蒙古包等易于拆装的住房里。
地理与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例子

地理与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例子
1. 嘿,你想想看啊,咱们穿的衣服,那不同地方的特色服装可不一样呢!就好比傣族的筒裙,多漂亮啊,那就是地理环境影响的呀,适合他们那儿的气候和生活方式!咱平常穿啥不也得考虑天气和环境嘛!
2. 哎呀呀,说到吃的就更明显啦!四川人爱吃辣,那是因为他们那地方潮湿啊,吃辣能祛湿呢!这不就是地理和饮食的紧密联系嘛,你说对吧?
3. 再看看我们住的房子,北方的窑洞、南方的吊脚楼,这差别多大呀!这都是为了适应当地的地理条件啊,多神奇啊!
4. 出行也一样呀!在平原地区,交通就方便很多,要是在山区,那路可就难走咯!像那种山路十八弯的地方,你开车可得小心着呢!
5. 你瞧,海边的人经常能吃到海鲜,那不就是地理带来的好处嘛,羡慕不?人家天天可以享受美味的海鲜!
6. 咱们北方冬天冷得要命,所以就有厚厚的棉袄、暖气啥的,这都是地理捣鼓出来的呀,没办法呀!
7. 沙漠地区的人可就苦恼咯,水都不好找,和咱们生活差别可大了去了,这就是地理决定的呀!
8. 南方热的时候能热死人,所以就得有各种降温的办法,扇子、空调啥的都得备着,这都是地理惹的祸呀!
9. 反正就是这么回事,地理和我们的衣食住行那是息息相关,谁也离不开谁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地理对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影响巨大,我们的生活处处都有地理的影子。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冬季:挖窖储藏冬菜和腌制酸菜
东北地区:宽大、厚实 海南岛:轻便、单薄
顺应地势 地 民居 形 建筑材料 就地取材
地形复杂 地 域 辽 阔 气 候 类 型 差 异
经度跨度大
纬度跨度大
降水差异
气温差异
地 域 自 然 环 境 差 异 显 著
地 域 生 产 生 活 方 式 差 异
历史悠久 5000年的文 明历史 民族多样
主要在我国西藏地区,石砌、保暖、防风、 防震
陕北民居-窑洞
主要在我国陕北地区,冬暖夏凉、省 工省料,缺点是通风不良
维吾尔族民居-土坯屋
吐鲁番盆地全年基本无雨,但每年的春季 则有几天“下土” ,那时,遮天蔽日,到处都 是漫漫黄土。维吾尔族的土坯平顶住宅也淹没 在这黄色苍茫之中,这里除生活富裕的人家用 砖修建之处,一般人家就地取材,用土坯修造。 以土坯外墙和木架、密肋相结合的结构,依地 形组合为院落式住宅。在布局上,院子周围以 平房和楼房相穿插。
为什么韶关会有骑楼?
服饰,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服饰的产生和 服饰民俗的形成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各民族生产方 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服饰
男子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 傣族服饰: 下穿肥大的长裤。 妇女穿窄袖短衣和统裙
藏族服饰: 长袖、宽腰、大襟
东 北 乱 炖
主要在我国干旱地区, 平顶、土砌,窗小,墙 厚,适宜干燥环境
福建民居-土楼
福建地处东南丘陵地带,境内崇山深谷,树木苍 郁,气候温暖湿润。山间盛产木材,松杉樟柏等皆有 出产,给当地建筑带来了有利条件。福建民居大量使 用悬山式人字屋顶。
主要在我国福建地区, 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 防御的要求
湘西吊脚楼
地理环境与日常生活

地理环境与日常生活1、人类服饰的材料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森林里,披挂的树叶、兽皮就成为衣服。
后来,人类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纤维与动物皮毛为原料,纺织各种布匹,出现了原始的服装。
丝、麻、棉就是人类利用最早的纤维材料。
我们的祖先早就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养蚕织绸了。
但由于北方环境恶化、气候变得干燥,蚕丝的生产逐渐向南方移动。
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
2、服饰的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
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其服饰的式样也各不相同。
例如,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而宽松的长袍;在北方寒冷地区,尤其是冬季,人们喜欢深色的皮制品服装;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条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
3、服饰的变化与季节更替有关。
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换,人们的服饰也随着之变化。
特别是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服装。
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女性的连衣裙、短裙等,春秋季节的休闲装、羊毛衫,冬季的滑雪杉、皮夹克等。
1.沙特阿拉伯的一些旅店把床铺安在屋顶上。
2.日本人爱吃生鱼片,市场上海产品琳琅满目。
3.来自东非高原上的一些选手,在国际长跑比赛中总能取得好成绩。
4.我国江浙一带地区是世丝绸的主要产区。
1、沙特地区干旱并且很热,所以把床铺放在屋顶比较凉快。
该地区降雨很少,所以不担心夜晚淋雨。
因此他们选择睡在屋顶上2、饮食习惯。
由于日本人的饮食习惯,使得它成为世界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
吃生鱼的好处:很多的都知道吃深海鱼油,但不知道为什么?鱼里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欧米伽—3,它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对保护心脏、大脑神经等有益。
但是,鱼油的提炼大多数是采用热压的方式3、在东非高原上的人,适应了当地的高原气候,有效地锻炼了肺活量,同时,那里的气候比较闷热,对人类体能方面也很有锻炼作用。
4、我国江浙一带的气候温和宜人,而且临近海边,每年的夏季风影响作用很大,有利于当地的桑叶的生长,能够长成优质的桑叶,可以培育成优质的蚕宝宝,所以当地就盛产丝绸。
[重点]不同地区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
![[重点]不同地区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fe4b3554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98.png)
不同地区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我国疆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也不尽相同。
依据各地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差异,可将全国划分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四大地理区域。
在同一地理区域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以下是我总结的不同地区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
一、青藏地区藏族人民居住在青藏高原,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就在一天里,也经常有风雨雪晴的变化.藏区人民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形容气候变化.藏袍的衣料好,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袍袖宽敞,在气温升高时,可以方便地褪去一只袖子,调节气温,同时有利于起居旅行.藏袍腰襟大,白天当衣穿,保温防寒,晚上当铺盖,和衣而眠.另外,它也有利于劳动生产.藏人放牧、干活、耕作、遇天气多变,需要调温时,褪下袖子就行了.把袖子褪下系在腰间,弯腰干活也十分方便.由此慢慢形成了习惯,即在气温正常时,藏族人穿藏袍一般也只穿一只袖.藏袍是藏族人民的平常衣着,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显著的特征.住在拉萨等地的人由于受外来人口的影响,吃的东西被一定汉化,也经常在吃米饭面食火锅等,川菜为影响力最大的一系。
当然还会经常吃些藏族的传统食物,糌粑、酥油、牛肉等。
而住在牧区的人受到的影响相对小了很多,他们吃得东西主要是藏族传统食物,在牧区的帐篷里,你才有机会吃到最好的酥油,最棒的酸奶。
有些地理环境艰苦地方的牧民一年内可能吃得蔬菜很有限。
为了适应青藏高原上的气候和环境,传统藏族民居大多采用石构,形如碉堡,所以被称为“碉房”。
碉房一般有三到四层。
底层养牲口和堆放饲料、杂物;二层布置卧室、厨房等;三层设有经堂。
由于藏族信仰藏传佛教,诵经拜佛的经堂占有重要位置,神位上方不能住人或堆放杂物,所以都设在房屋的顶层。
为了扩大室内空间,二层常挑出墙外,轻巧的挑楼与厚重的石砌墙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建筑外形因此富于变化。
藏族民居色彩朴素协调,基本采用材料的本色:泥土的土黄色,石块的米黄、青色、暗红色,木料部分则涂上暗红,与明亮色调的墙面屋顶形成对比。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京剧,曾称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
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 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 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 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 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 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 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年11 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2、自然坏境影响人们的服饰。
•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不 同,服饰各具特色。服饰成为区别我国个民族 的重要标志。
• 例如:傣族妇女:窄袖短衣和统裙,乔其纱、 丝绸等;傣族男子: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 肥大的长裤。
•
藏族传统藏袍,长袖、宽腰、大襟适应高
原温差大、气温相对较低的环境。由于气温日
侗 族
独 龙 族
彝族
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
蒙古族
朝鲜族
回族
藏族
彝族 傣族
南方少数民族主 要分布地区,气 候炎热、降水充 沛、湿度很大、 太阳辐射强烈。
南方少数民族服饰与气候
气温高、空气潮湿— —衣料较薄、多为棉 质或丝质无领、短小、 轻便女子穿裙、男子 裤桶宽且短脚穿单鞋
日照强烈——包头或 带头巾
代表地区:
中
内蒙古
北
衣食住行与地理的关系的具体事例

衣食住行与地理的关系的具体事例《衣服里的地理秘密》朋友们,咱们每天穿的衣服可跟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你想想,在寒冷的东北,冬天那叫一个冷啊,大家都得穿上厚厚的棉袄、羽绒服,还得戴上毛茸茸的帽子和手套,不然出去走一圈,准得冻得直哆嗦。
这是因为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保暖就成了穿衣的首要需求。
再看看海南,那可是热带地区,终年炎热,人们大多穿着轻薄透气的短袖短裤,还有凉鞋。
要是在那穿个大棉袄,非得热出一身汗不可。
还有内蒙古的蒙古族同胞,他们的传统服饰有着长长的袍袖和宽大的腰带,这可不光是为了好看。
因为草原上风大,这种衣服能挡风保暖,骑马的时候也方便活动。
另外,像藏族朋友们的藏袍,为啥一只袖子可以脱下来呢?这是因为他们白天干活热了,就把一只袖子脱下来,到了晚上冷了,再穿上,多方便呀!所以说,咱们穿啥衣服,还真得看当地的地理环境!《舌尖上的地理风味》咱平常吃的东西,其实也藏着地理的小秘密呢!比如说,四川人爱吃辣,那是因为四川地区气候潮湿,吃辣能帮助他们排出体内的湿气。
想象一下,在阴雨绵绵的日子里,来上一顿麻辣火锅,是不是感觉浑身都暖洋洋、爽歪歪的?而在广东,天气炎热,人们就喜欢喝各种靓汤,什么冬瓜排骨、玉米胡萝卜,既营养又能补充水分。
北方地区以面食为主,像陕西的油泼面、山西的刀削面,那叫一个香!这是因为北方气候相对干燥,适合种植小麦。
到了江南水乡,大米就是餐桌上的主角啦,香喷喷的米饭配上鲜美的鱼虾,那滋味,别提多美了!还有新疆,那儿的瓜果特别甜。
为啥呢?因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咬上一口甜甜的哈密瓜,感觉幸福都要溢出来啦!你看,地理环境是不是决定了咱们的口味呀?《房子与地理的奇妙缘分》朋友们,咱们住的房子也和地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哟!在南方,雨水多,房子的屋顶大多是尖尖的,这样雨水就能很快流下来,不会积水。
像福建的土楼,圆圆的,不仅能防御外敌,还能在潮湿的环境中保持干燥。
北方的房子就不一样啦,墙体比较厚,窗户比较小,这是为了保暖。
衣食住行话地理

本 理 念 。 生 活 中到 处 渗 透 着 地 理 知 识 . 文 从 人 们 日常 生 活 本 中 的衣 、 、 、 几 方 面来 谈 谈 它们 与 地 理 环境 的 关 系 。 食 住 行
关键词
地 理
服 饰 与 地 理 饮 食 与地 理 住 房 与地 理 出行 与
活在热带 多雨地 区的东南 亚居 民常穿无领 的上衣 ,衣服具 有短小贴身 的特征 , 女性套上短小 的筒裙 、 头戴 斗笠 。这 与 东南 亚地 区气 候炎热多 雨 、 流密布 、 河 森林 茂密 密切相关 : 轻 巧的斗笠就地取 材 , 能防晒又 能防雨 , 既 还可 以当扇子扇 风取凉一物多用 ; 多水地 区以水为伴 , 趟水过河 、 入水 游泳是 常有 的事 , 贴身短小的衣服穿脱方便 , 于晒干 , 便 适合 与水 打 交道 ; 短式紧身衣在密林 中不易钩挂 , 行走方便 。
衣食住行 文教 育系 湖南・ 永州 450 ) 200
中 图分 类号 : 1 G7 8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7 9 (0 3 — 0 0 0 17 —8 42 1 3 0 8 — 2 1)
摘
要 “ 习对生活有用 的地理 ” 地理课程标准 ” 学 是“ 的基
2 饮 食 与地理 环境
俗话说 : 民以食为天 。食物是人类生存 的首要条件 。每 个地 方食 品的种类 与结构不 同, 饮食 习惯 的差异 十分 明显 , 主要是 因为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我国疆域 辽阔 , 各地 自然地 理环境差异显著 , 因而在 人 们 的主食 、 吃 、 、 等方面 , 小 酒 茶 均存在 着地域 之间 的差 异 。 从 主食结构上看 , 我国形成 了“ 北面南米 ” 的格局。这是因为 北方很多 地方气候 干燥 、 水源不足 , 不适 合种植 喜水水 稻 , 所以北方的大部分农作物都是小麦 ,小麦也 习惯北方 的气 候, 因为小麦 不喜 欢气 候过热 , 以北 方人喜欢 吃面食 。而 所 南方气候多雨 , 流 、 河 湖泊 、 水塘等也就多 , 适合水稻 等需水 较多的农作物生长 。而人只能被动地适 应环境 , 所以 , 长此 以往 , 就形成现 在的饮食 习惯了 , 也 主食都 以米饭 为主。 由 于我 国农作物分布 区的粮食生产 比较发达 ,因此 大部分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衣食住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吃饭穿衣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教材中几乎每一章节都有该方面的地理知识体现在课堂上。
1、衣:七年级上册教材在安排“多变的天气”这一节内容时,改变了以前直接给天气下定义的方式,通过生活提示“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市,气温将下降8~10℃,提醒市民注意增添衣服,预防感冒”来进入课堂,使学生认识到天气变化与“衣”的关系,感觉到必须认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从而有助于自己的生活。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服饰有很大不同,其中不乏独具特色的衣饰,如藏袍。
藏袍是藏族服饰的代表,右饪大襟,长袖宽领,飘带扎腰,有何好处?一是可以保暖,必要时全身裹在袍中,夜间可当睡袋。
二是可以适应温差的变化,夜间冷,可将双手藏在袖中;晨后气温渐升,右袖脱下,以便劳作;中午气温高,可脱下,围在腰间。
为何会有这样的服饰特点?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且昼夜温差大。
由此,学生可联系到自己所在地区的着装特点,思考为何“二八月乱穿衣”?并能分析出本地气温日较差的变化情况。
此外,新教材对世界各地多姿多彩的服饰也阐述了很多,如:中东阿拉伯人传统的服装是宽大的白色长袍,日本的民族
服装是和服,而生活在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则身着毛皮服装等。
这样的安排,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通过服饰来了解各地的地理环境效果则不言而喻。
2、食:民以食为天。
教材在阐述我国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时,特别指出了北方人和南方人“南米北面”的饮食特点,接着引出形成这种特点的地理因素:北方绝大部分是半湿润的季风气候,耕地多为旱地,因此就适合种植“喜干耐寒”的粮食作物小麦,北方人因而喜食馒头、面条等面食。
而南方绝大部分为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河湖密布,热量和水分充足,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所以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
而广阔的内蒙古温带草原则使这里成为全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因此该地居民喜欢喝奶、吃肉。
青藏地区的气候比较适合耐寒的青稞生长,藏族同胞经常食用以青稞面做成的糌粑。
东南亚居民为什么喜食米饭?印度人的日常饮食,南北方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很多有关饮食方面的地理知识,可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而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
世界的聚落一节内容中,教材安排了这样几个活动题:1、你能解释下面两种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吗?(1)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
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
而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
(2)读东南亚民居图,想一想,东南亚的民居又有什么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3)北非民居的屋顶大多是平顶。
这是为什么?(4)民居临河临湖分布的现象非常普遍,在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者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此外,在世界地理教材中,还出现了许多如“因纽特人的圆顶冰屋”“也门的土楼”“阿拉伯人的帐篷”“亚库特人的木屋”“印尼达雅克人的高脚屋”“日本的抗震建筑”等图片,不仅愉悦了学生的视觉,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在中国地理教材中,也介绍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如我国南北方住宅具有“南尖北平”“南敞北封”的特点,同时我国陕北的窑洞、云南的吊脚竹楼与气候的关系也可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交通运输受地貌因素的限制十分明显,因为不同的地貌条件决定了人们使用什么样的交通运输设施、交通工具和运输方式,因而对交通运输有着深刻的影响。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有纵横交错的道路网络,传统交通运输方式有人力、畜力;现代有公路和铁路等,我国南方主要是水陆运输。
山地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人们在长期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山地交通民俗,如石阶路、盘山路等,而青藏地区的溜索则成为交通民俗的一大奇观。
此外,沙漠之中的骆驼,青藏地区的牦牛,东西伯利亚亚库特人的狗拉雪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有,不同地理环境中人们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具有无穷的乐趣,有助于地理课堂生活教学法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