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浅析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俗事象的影响

浅析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俗事象的影响作者:赵亮宋勤成李伟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5年第07期摘要: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众多民俗事象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地理环境的区域地理分异,对于民俗事象的区域特征、地域分异等方面更产生重要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都对民俗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不同区域内主导因素和影响程度并不相同。
分析和研究自然地理环境与民俗社会文化的相关关系,无论对于民俗学还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民族事象;影响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民俗的内容称之民俗事象。
一般学术界公认的民俗事象的构成因素是:物质民俗,包括生产、商贸、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医药保健;社会民俗,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制度、岁时节日、民间娱乐;精神民俗,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哲学伦理概念、民间巫术、民间艺术;语言民俗,包括民俗语言和民俗文化。
而这些民俗事象在不同地区均有不同表现,这是民俗所特有的“地域性差异”。
针对研究的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民俗,故某一特定地方的民俗应是这一地区人民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
在民俗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影响因素有以下四种:物质生产、自身生产、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与群体认同。
我们只研究其中地理环境对民俗的影响,其他因素这里暂不作讨论。
地理环境因素对民俗的影响既表现出综合性的特征,也具有主导性的特点。
综合性是指各种生态因素在影响民俗形成、发展过程中绝不是单独地、孤立地发生作用,而是全面地、综合地发生作用;同时,一个区域内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也绝不是表现为对某一个地理因素的专一适应,而是表现为对影响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在整体上的综合适应。
主导性是指各种自然地理因素对民俗事象的影响程度不具有等值性,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地质地貌等因素都有可能在特定区域内成为影响民俗事象的主导因素,对区域民俗的基本特征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关于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

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内容摘要:由于受不同地理环境、风俗文化的影响,生活在南北地区的人们的饮食,建筑,节日,宗教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一谈到南北首先想到的就是南方的雨,下得缠绵、温柔、纤细、持久;像南方少女的情,羞羞答答,多情、含蓄;使人想起洞箫牧歌、春花秋月,想起酒香四溢的杏花村和青烟缭绕的山野、村舍……北方的雨,下得豪爽、酣畅、粗犷、干脆;像北方汉子的情,炽烈如焰,热情、奔放;使人想起黄钟大吕,金戈铁马,想起浑厚的高原,平坦的沃土以及犄角般的玉米和火一样燃烧的红高粱……这样的描述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的确,就如同这南北各具特色的雨,南北的文化也在文化的舞台上尽情展示着自己独具一格的魅力与风采;关键词:风俗文化;地理环境;南北地区;何谓文化,中西方有不同的解释,中国在战国时期就有“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语;其实,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从识意文化、制度文化到物质文化无不折射出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深厚渊源;那么作为文化中的一个部分-----民俗风情又如何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呢;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华夏民族,这个东方最伟大的民族又是如何创造,谱写这一永不绝响的曲子的呢;自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驭宇内起”到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如今的构建合谐社会;中华大地上,五千年来一直在高唱着统一合谐的音符;风俗文化是这大合谐,大统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世间任何事物,无论有形亦或无形都存在者其两面性;故每一个统一的时空里都存在差异性,故异中求和,和中有异在民族,文化领域成了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律;只有在保持各种特色文化的前提下,致力于文化的合谐构建才为上上之策;因为历史,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文化从古至今就形成了南北两种文化;那么这两种文化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南北文化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组成和完善了中国文化;二种文化都有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但是二者又有诸多差异;风俗文化即民间风俗与文化,指的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创造,传承下来的生活文化.故从民俗的角度我们就可以从饮食,建筑,交通,节日,宗教几个方面进行透视;而依据区域我们可以把其分为东北文化,西北文化,东南文化,西南文化,中南文化.但从其历史形成和其文化特性我们把以上五个区文化用东北文化,秦陇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楚湘文化;综上所述,南北文化差异即长江以北地区与长江以南地区文化的不同之处;一、饮食中的南北差异提及南北饮食的差异,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但是东北生产大米,而且久负盛名,颇为有趣的是东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卖到其他地方,自己却不喜欢吃;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除了八大菜系之首的鲁菜.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南方人相对精细;二、南北建筑之别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我国着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敞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通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三、南北节日习俗宗教之异我国传统节日较多,大多都和宗教信仰有关,下面从我国几个重大的传节日来看来北之差;1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们公认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中国更是无比的突出;吃团圆是这个节日里的重头戏;但是就中国而言南北方还是有差异的;比如说,北方喜欢吃饺子而南方则吃米饭,北方家庭里面吃团圆饭时一般是一个家庭独立过,而在南方却喜欢一个家族在一起共同吃团圆饭;2 春节祭祖,这个习俗南北都有,但各有不同,在南方比较隆重,多在祠堂一个家族进行祭拜,然后进供物品给祖先,放鞭炮,越长越好,代表家丁兴旺;而在北方一般为家祭,只是在家中简单的供奉一些食物;3清明节,此节日本为提醒农民耕种的日子;但是后来了展成为一个祭祖踏青的活动;中国南方的清明时期有踏青和扫墓两大活动,而在北方只是外出简单扫墓;总体而言南北之差给我们的认识就是艺术上南雅北俗;建筑南奇北雄;饮食上南甜北咸;服饰上南秀北朴;等等;而这些在文人的笔下往往更为诗意化,南方是烟雨楼阁,春花秋月;北方是长河落日,塞外大漠,还有金戈铁马,南人缠绵、温柔、纤细、优柔,北人豪爽、酣畅、粗犷、干脆……四、南北文化代表影视作品北方文化代表:十三省、乔家大院、康熙王朝等;南方文化代表:倾城之恋、英雄无悔、商界等;五、南北代表旅游景区北方:1、山西绵山山西介休市;2、河南龙门石窟河南洛阳;3、辽宁本溪水洞辽宁本溪市;4、山西乔家大院山西祁县;5、故宫、长城北京等;南方:1、湖南天门山湖南张家界市;2、贵阳普渡桥石雕贵州;3、庐山山水空灵江西省九江市;4、大理博南古道云南大理;5、丽江古城等;从中国民俗各方面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南北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我们民族文化合谐音符的基因和特色. 南北文化的差异让对文化痴心的人们沉醉,然而我亦期盼着南北文化在绽放自己独特的美丽时也能加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中国的文化以更绚烂更多姿的形态出现在世界面前;。
地域差异如何影响不同地区的艺术和文学

地域差异如何影响不同地区的艺术和文学艺术和文学是人类文明的精髓,不同地区的艺术和文学作品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涉及到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不同地区的艺术和文学形态。
本文将从不同地区的艺术和文学表现形式、题材内容以及艺术创作风格等方面来探讨地域差异对艺术和文学的影响。
一、地域差异对艺术和文学的表现形式的影响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对艺术和文学的表现形式产生重要影响。
以中国为例,北方地区的严寒冬季和广袤的草原给予了蒙古族民间艺术和文学以雄浑豪放、淳朴自然的特点。
南方地区的湿润气候和丰富的水乡资源,则为江南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这种地域差异导致了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在题材以及艺术形式上的差异,体现出地域独特性。
二、地域差异对艺术和文学的题材内容的影响地域差异也会影响到不同地区的艺术和文学的题材内容。
艺术和文学作品往往以人为中心,反映社会、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内容。
不同地域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宗教信仰等因素都会对题材内容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农耕社会和渔耕社会的区别导致了北方地区文学作品更多地偏向于风景描写和农民生活,而南方地区则更注重水乡风光和江南女子的描写。
三、地域差异对艺术和文学的风格和风格的影响地域差异还会对艺术和文学的风格和创作风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审美观念、艺术风格等因素都会在艺术和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
例如,日本的浮世绘以其饱满的色彩和夸张的构图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与日本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
同样,在文学方面,诸如俄国文学的忧郁和法国文学的浪漫主义等,也与其地域背景和民族性格密切相关。
艺术和文学作品的风格和风格不仅仅受制于地域差异,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塑造了地域的形象。
例如,印象派艺术家通过对法国乡村自然景色的描绘,形成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也使法国成为了世界艺术的重要阵地之一。
总结起来,地域差异对不同地区的艺术和文学有着明显的影响。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涵盖范围广泛,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对于了解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挖掘和传承中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分布特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
一方面,不同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明显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
京剧、昆曲等戏曲艺术在北方地区流传广泛,而粤剧、川剧等在南方地区备受青睐。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地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差异,使得其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乡之间的分布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方面,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农耕社会,具有深厚的乡村传统。
民间工艺品、传统节庆等大多源自农村的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城市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
不同民族的语言、音乐、舞蹈、服饰等都具有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藏族的唐卡绘画、蒙古族的马头琴乐器、傣族的傣族舞蹈等都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历史遗留因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受到历史遗留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已经传承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历史遗留因素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空间上的分布具有深刻的影响。
2. 地理环境因素地理环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和传承的重要条件。
中国广袤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服饰差异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服饰差异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形象。
它的功能一是遮风祛寒,二是装饰美观。
但是,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无不打上这一地区的烙印。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地理环境造就了民族服饰。
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面料的型制选择,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少数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透过这些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的服饰特征,我们不仅可以对其所属民族做出大致判断,而且能够程度不同地感受到北方各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化品格,以及某种神秘奇特而又难于言表的内容。
如蒙古族的粗犷豪放;哈萨克族的勇敢强壮;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的纯朴敦厚;维吾尔族的热情奔放;朝鲜族姑娘的谦恭温顺等。
中国的自然条件南北迥异:北方严寒多风雪,森林草原宽阔,生活在其间的北方少数民族多靠狩猎畜牧为生;南方湿热多雨,山地盆岭相间,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
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成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
生活在高原草场并从事畜牧业的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裕固、土等少数民族,穿着多取之于牲畜皮毛,用羊皮缝制的衣裳、裤、大氅多为光板,有的在衣领、袖口、衣裳襟、下摆镶以色布或细毛皮。
藏族和柯尔克孜族用珍贵裘皮镶边的长袍和裙子显得雍容厚实。
哈萨克族的“库普”是用驼毛絮里的大衣,十分轻暖。
他们服装的风格是宽袍大袖、厚实庄重。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宜于植麻种棉;自织麻布和土布是衣裙的主要用料。
所用工具多十分简陋,但织物精美,花纹奇丽。
因天气湿热,需要坦胸露腿,衣裙也就多短窄轻薄,其风格多生动活泼,式样繁多,各不雷同。
总之,风格的多种多样,不同的特点十分突出,构成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为了深入了解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本次研究性学习以北方的维吾尔族、蒙古族和南方的苗族、傣族为主要代表民族进行深入探究。
维吾尔族总述:维吾尔族服饰形式清晰,纹饰多样,色彩鲜明,图案古朴,工艺精湛,其发展演变规律清楚,有些服饰款式与新疆出土衣物颇为相似。
秦腔文化与地理的关系

秦腔文化与地理的关系秦腔是我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中国陕西省。
它以陕西方言为基础,结合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和舞蹈,形成了独特的演唱方式和表演艺术。
秦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秦腔文化与地理的关系。
秦腔的发展与陕西地理的特点密不可分。
陕西地处中国的西北地区,地势复杂多样,山脉、河流、盆地等地理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貌。
这种地理环境为秦腔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秦腔中的许多剧目都以陕西的历史、地理和民俗为背景,通过讲述故事和塑造人物来展示陕西的风土人情。
例如,秦腔中的《白蛇传》就是以陕西的秦岭山脉为背景,通过白蛇和许仙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秦岭山脉的壮丽景色和陕西人民的热情好客。
地理环境也对秦腔的音乐和舞蹈风格产生了影响。
陕西地区的自然环境多样,不同的地理元素孕育了不同的音乐和舞蹈形式。
比如,陕北地区地势较为平坦,人们的生活节奏相对缓慢,秦腔中的音乐和舞蹈也就较为悠扬和舒缓。
而陕南地区地势较为崎岖,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秦腔中的音乐和舞蹈则更加奔放和激情。
地理环境对秦腔的音乐和舞蹈风格起到了引导和塑造的作用。
地理环境还影响了秦腔的传承和发展。
陕西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这使得秦腔在传承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
然而,正是由于地理的封闭性,使得秦腔得以在陕西地区独立发展,并保持了较为纯粹的艺术风格。
同时,陕西地区的地理环境也为秦腔的演出提供了独特的场地条件。
秦腔常常在露天的戏台上演出,这使得观众可以在自然环境中欣赏到秦腔的表演,增添了观赏的乐趣。
地理环境还为秦腔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陕西地区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这为秦腔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背景。
秦腔中的剧目大多以历史故事为主题,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新演绎,使观众更好地了解陕西地区的历史文化。
同时,陕西地区的地理景观也经常成为秦腔创作的灵感之源,许多脍炙人口的剧目都以陕西的名胜古迹为背景,通过艺术手法将其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湘绣”的发展是否受到了当地环境和气候的影响?

”湘绣”的发展是否受到了当地环境和气候的影响?一、湘绣的起源与环境关系湘绣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源远流长。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湘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92年的春秋时期。
它的发源地位于中国湖南省的洞庭湖周边地区,正是这里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湘绣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1. 富饶的自然资源湖南省的洞庭湖区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如春。
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很好地满足了湘绣所需的原材料条件。
例如,湘绣所使用的绣线多采用当地的土特产——蚕丝,而洞庭湖区域正是中国重要的养蚕基地之一。
拥有如此富饶的自然资源,使得湖南民间手工艺人们可以轻易地获取到高质量的绣线,为湘绣的制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独特的气候条件湖南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域,四季分明,雨水充沛。
这种湿润的气候条件为湘绣的创作和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比于北方干旱的气候特点,湖南的湿润气候使得湘绣作品更容易保存,不易出现开裂或变形等问题。
而且,湿润的气候还有助于绣线的柔软度和延展性,使得湘绣作品更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二、湘绣的创作过程与当地环境的关联湘绣的制作过程繁琐而复杂,一针一线承载着工匠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然而,即使是制作湘绣的每一个步骤,都与当地环境息息相关。
1. 设计与自然灵感融合湖南地处山水田园的环境,山清水秀,花香鸟语。
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观灵感常常融入到湘绣的设计中。
湘绣作品中常见的花鸟、山水等元素,正是湖南独特的自然环境所赋予的灵感。
湘绣工匠们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感悟,将自然之美融入到创作中,赋予了湘绣作品更多的艺术性和生命力。
2. 手工艺传承与地域文化湘绣是一门需要世代相传的手工艺,而地域文化与手工艺传承有着密切的关系。
湖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地域文化为湘绣手工艺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土壤。
湘绣工匠们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将湘绣的技艺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使湘绣作品具有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中国民族戏曲、音乐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中国民族戏曲、音乐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摘要我国庞大的戏曲体系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语言复杂,民俗丰富,长时间封闭的经济体系,是我国剧种斑斓多彩的原因。
中国戏曲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却呈现出衰落的趋势。
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启示我们,陈腐的内容、僵化的程式是造成当今戏曲衰落的主要原因,面对戏曲衰落的现实,我们应该结合戏曲音乐与地理环境关系加以研究。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文化艺术也存在地域差异,戏曲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不仅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条件、政治文化因素也参与其中。
因此,中国戏曲音乐与地理环境关系问题的研究不仅要考虑自然地理因素也要考虑人文地理因素。
本论文主要针对中国民族戏曲、音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问题展开研究,根据中国民族戏曲、音乐概念和主要剧种地域分布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单介绍,通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因素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文因素与戏曲音乐的关系分析详细研究戏曲音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最后总结对戏曲音乐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民族戏曲;音乐;地域差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AbstractChina's huge opera system is unique in the word. Vast territory, many nationalities, languages and complex, rich folk custom, closed economy system for a long time, is China's types and colorful colorful. Chinese opera had a glorious history, but in the 1980 s, it presents the trend of declin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opera history enlightens us, content, rigid program is the main reason of the decline of traditional opera, face the reality of the decline of traditional opera, we should combine traditional opera music relation with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o study. China's vast complex and varied topography and climate, there exist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ulture and arts, opera music as a kind of culture, not only affected by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socialeconomic condition, polit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are also involved. Therefor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opera music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should not only consider the natural geography human geography factors must also be consider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oblem between China National Opera, music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China National Opera, music and drama concept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objects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dform, climate and hydrological, biological factors such as natural and social economy, because of human political culture factors and drama music detailed analysis of opera music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finally summari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opera music.Keywords: National opera; music; regional difference;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前言我国庞大的戏曲体系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民间艺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摘要: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个分支,是作为源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人类文化生活形态,在其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聚落是民间艺术有效载体,属于地理环境中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地理环境对民间艺术发生影响的有效中介和重要场所。
本文将从什么是民间艺术开始着手讨论地理环境及聚落文化对民间艺术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民间艺术;地理环境;人文环境;聚落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178-02
民间艺术是相对于所谓的宫廷艺术和文人艺术而言、与人民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艺术类别,深深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反映了人们在特定地理环境条件下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状态,是其他艺术类别的渊源性基础。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民间艺术保留了大量的延续一个民族特征的可识别的民族元素,这些民族元素是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财富。
因此,研究民间艺术与其环境的关系对于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这种文化遗产具有重大意义。
一、什么是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
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
按其材质分类,有纸、布、竹、木、石、皮革、金属、面、泥、陶瓷、草柳、棕藤等不同材料制成的各类民间手工艺品。
它们以天然材料为主,就地取材,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与日常生活、民俗活动密切相关。
按照制作技艺的不同,又可以将民间艺术分为绘画类、塑作类、编织类、剪刻类、印染类等等。
民间艺术是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体,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以父传子、师带徒的方式世代传承,以满足创作者自身需求或以补充家庭收入为目的、甚至以之为生计来源的手工艺术产品。
它包括了侧重欣赏性和精神愉悦的民间美术作品,也包括了侧重实用性和使用功能的器物和装饰品。
作品的题材和内容充分反映了民间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要,造型饱满粗犷,色彩鲜明浓郁,既美观实用,同时具有求吉纳祥、驱利避害的精神功能。
二、地理环境是影响民间艺术形成的自然基础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民间艺术形成的自然基础。
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构成某个区域独特人文景观的重要部分。
人文景观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是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人文景观的物质基础和制约条件,当然,人文景观自身的存
在和发展即是对自然地理环境抑或自然景观的最大改变。
民间艺术作为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反作用于自然地理环境。
另外,自然地理环境对民间艺术的影响除了直接影响外,还有间接影响,即自然地理环境通过对民间艺术以外的人文景观或者是人文环境发生作用进而影响到民间艺术,并且这种间接影响对某些具体的民间艺术形态来说,所起的作用要大于直接影响。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地理环境与在其影响下的人文环境丰富多样,它们为民间艺术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使民间艺术的丰富性成为可能。
民间艺术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具有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可视为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共生的产物之一。
民间艺术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即民间艺术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地理环境而存在,其必然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环境中,与相应的地理环境协调共生是民间艺术存在的基本前提。
民间艺术的物质性充分反映了相应的地理环境的特点。
地理环境,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是一切人类活动的起点和最终归宿,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前提,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的民间艺术也必然得益于这一物质前提。
因此,作为民间艺术的物质层面,无论是加工材料和加工工艺,还是形象特征和实用功能,均处处体现着自然地理环境这一物质基础对其的强大影响力。
民间艺术的精神性以民间艺术的物质性为基础,主要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人文环境。
由于地理环境,尤其是自然地理环境相对于人类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来说,变化的速度较慢,在几十年、几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可以大大改变人类社会的面貌,而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却很小。
所以对于某些具体类型的民间艺术来说,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可能会更大,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从自然地理环境角度研究民间艺术的有效度和可信度,但民间艺术受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共同作用的影响,所以这并不能够削弱自然地理环境对民间艺术的发展繁荣的巨大影响。
三、民间艺术的发展受聚落的影响
聚落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范畴,指人类的聚居场所,通常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大类。
聚落是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作用的成果,是地理环境对民间艺术产生影响的有效中介和重要场所,从某种角度来看,聚落孕育了民间艺术。
聚落是民间艺术的有效载体,由于聚落初步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大块,民间艺术形式也相应地分为乡村民间艺术和城市民间艺术两部分。
中国大部分人口居住在乡村,这就造成了乡村民间艺术异常兴旺发达,而城市民间艺术相对萧条的状况。
在中国讲民间艺术,很大程度上可以将其作为农村民间艺术的同义词来对待,随着乡村城市化的改革浪潮高涨,以乡村这种聚落形态为载体的民间文化的覆亡就成为一种必然。
即使是把某种民间艺术保存下来
了,但它却失去了原本赖以生存的载体,这种民间艺术就只能变成一具失去灵魂的虚弱躯壳,它与原本的民间艺术已经有本质区别,这或许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创新。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民间艺术,往往关注民间艺术的载体——聚落多于关注民间艺术本身,因为无论如何关注民间艺术本身,一旦其所依附的聚落消失,民间艺术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实,无论是乡村聚落的消失,还是城市聚落的大量崛起,其本质都是人类行为所引发的地理环境的改变。
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对民间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原有的民间艺术有的会消亡,有的会蜕变,有的会重新焕发生机,与此同时,新的民间艺术也会产生。
因此,我们要加强民间艺术的保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保护和发展适合当地地理环境特色的聚落,而最合适的聚落形式应该是人类社会与自然地理环境和谐共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对民间艺术的影响主要通过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这两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并对民间艺术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产生相应的影响来实现。
而聚落是一个地理学概念,其本身孕育着极其丰富的地理环境内涵,是民间艺术的物质和精神载体。
另外,受到外来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影响,使人们的审美习惯发生了变化,对我们传承已久的固有民间艺术产生了冲击,一部分
民间艺术处于濒危。
保护民间艺术应提高人们对它的认识,使艺术工作者和更多的人民群众认识到民间艺术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尊重传统艺人,培养年轻人对民间艺术的兴趣,让发展与保护相结合,使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和平共处,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梁玖.什么是民间艺术[j].中华手工.
[2]王恩涌.赵荣,张小林.人文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3]卢芳.试论民间艺术在当前环境下的生存与发展[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