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政治

合集下载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的例子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的例子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的例子
1. 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某些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可能会影响其政治经济形态。

例如,一些亚洲国家的儒家文化强调家庭、礼仪、忠诚、敬老等价值观,这种文化传统可能会导致这些国家采取更为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而不是现代化企业制度。

2. 政治经济对文化的影响:政治经济形态也会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生态。

例如,在某些国家或地区,政府支出较多,经济福利较高,而民间慈善组织和社会救助较少。

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对当地的慈善和志愿服务文化产生负面影响,使得人们更少有动力去为社会做贡献。

3. 文化和政治经济互为促进: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能够促进当地的政治经济发展。

例如,在欧洲,德国传统的中小企业文化以及重视技能和教育培训的价值观,有助于支撑其制造业的发展。

因为这种文化传统鼓励创业、技术创新和职业发展,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

4. 政治经济和文化互为阻碍:一些政治经济形态可能会阻碍和破坏某些文化传统。

例如,在某些非洲国家,土地采矿和农业扩张等商业活动,破坏了土著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导致当地文化传统的消失或衰退。

这种情况下,当地政治经济形态的改变将使得需要保护地方文化遗产的努力更加困难。

文化政治知识点归纳总结

文化政治知识点归纳总结

文化政治知识点归纳总结文化政治是指政治活动和文化传统、习惯、价值观念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各种政治文化传统、政治价值观念、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规范的现象。

文化和政治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特定社会的政治生态系统。

文化政治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政治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是研究政治现象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的领域包括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参与、政治文化等方面。

政治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国家的政治机构、政治组织、政治行为者、政治运动、政治冲突等。

其中,政治制度是政治社会学的核心研究对象之一。

政治制度包括国家的宪法、法律、政府机构、政党制度、选举制度、行政制度等。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政府的权力结构、分工与合作、权力制衡与约束,以及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等。

政治行为是政治社会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政治行为指的是政治参与者为达到其政治目标而进行的一切活动。

它包括投票、游说、示威、罢工、谋略、联盟、合作等各种方式的政治活动。

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学的又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政治文化指的是一定社会中的一套政治观念、价值取向、信仰情感、行为规范和政治信仰的总和。

它包括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信仰、政治参与文化、政治价值观等。

二、群体政治行为群体政治行为是指一定社会中,由一定的政治目标、政治动机、政治组织、政治行动策略和手段,组织起来的对政治秩序和政治权力进行活动的行为。

群体政治行为包括游行示威、罢工集会、政治运动抗议等。

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政府政策的制订、改变或者维护政治秩序、政治权力的分配和运转等。

群体政治行为有其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首先,群体政治行为的发生常常与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密切相关。

其次,群体政治行为常常是一种政治参与的方式,是政治性的,涉及到政府政策的公共理性讨论和冲突。

再次,群体政治行为可能是对政府权力行使监督的一种方式,也可能是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的一种表现。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政治与文化一直以来都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建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关系、儒家思想与政治的紧密联系、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影响及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的贡献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关系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政治的变迁和文化的演进始终互相作用、相互影响。

政治不仅影响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内容,同时文化也对政治起到了重要的塑造和支持作用。

政治与文化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首先,政治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中国古代众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念都是文化传统的延续和体现。

比如,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古代王朝能够保持稳定统一的统治。

其次,政治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起着重要作用。

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演变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条件。

古代王朝的建立、法律制度的完善都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最后,文化又对政治起到了支持和影响的作用。

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会引导和影响政治制度和政治运作。

例如,儒家思想强调君臣之道,对君主专制制度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塑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色。

二、儒家思想与政治的紧密联系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之间最为紧密的联系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了社会秩序、仁爱、忠诚等伦理道德观念,对古代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首先对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了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君主专制制度,强调君臣之道。

古代王朝通过儒家思想的理念,强调君主应当成为德高望重的君王,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这样的观念使得古代中国王朝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统治。

儒家思想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使得政府中的人才得以得到重用,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和廉洁度。

其次,儒家思想对古代政治的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

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存在的关系

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存在的关系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所谓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谓政治,就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为:第一,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第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第三,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文化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 .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它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或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

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

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

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

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政权和领导国家政权的政党是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的上层建筑.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适应。

社会学理论知识:文化、政治和历史——地方、全球和未来

社会学理论知识:文化、政治和历史——地方、全球和未来

社会学理论知识:文化、政治和历史——地方、全球和未来在当代社会学中,文化、政治和历史是三个不可分割的主题。

这三个主题中,文化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基石,政治是我们组织合作的方式,而历史则是我们过去和未来确定性的标志。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这三个主题在地方、全球和未来之间的关系。

地方在地方层面,文化、政治和历史相互交错。

文化可以影响我们的饮食、着装、语言和行为方式,这些都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政治是地方社区中组织和管理事务的方式,例如,当地议会,居民委员会等。

而历史则是地方文化和政治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那些经历重大社会事件和变革的社区。

考虑一个具体的例子。

许多地方社区奉行着固定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可能是由历史事件引起的。

例如,在美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历史上曾有奴隶制度,奴隶制度从而影响了当地的文化和语言。

当地政治沿袭了这些传统,而过去几十年中,马丁·路德·金等社会运动领袖的呼吁打破了这些固定的文化和政治传统。

今天,这些社区仍在努力推动变革,使文化、政治和历史更加互相支持和平衡。

全球在全球范围内,文化、政治和历史的相互影响更加明显。

全球社会是由交叉的文化和政治结构构成的,各种文化和政治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全球社会呈现出一种越来越趋同的趋势,文化和政治之间的差异逐渐消失。

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看到了文化、政治和历史的相互依存性。

考虑一个具体的例子。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英国的“脱欧”事件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家必须自行解决国内问题的重要性。

英国民众在脱欧公投中以52%的比例投了支持票,而在与欧盟的“离婚”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

然而,英国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国家,它的决策和举措将影响到全球范围内的政治和经济生态系统。

这证明了文化、政治和历史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未来在未来,文化、政治和历史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它们也将不断变化和发展。

全球化的新趋势在不断发展,文化、政治和历史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在不断加深。

大众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大众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大众文化和政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以下是大众文化与政治之间的几个关系方面:
1.反映政治观念和价值观:大众文化可以反映社会中的政治观念、价值观和
意识形态。

文化作品、媒体内容等可以传递特定的政治信息和思想,影响
公众对政治的认知和态度。

2.塑造政治意识和参与:大众文化对塑造公众的政治意识和参与起着重要作
用。

通过电影、电视剧、音乐、文学作品等文化媒介,政治议题和政治参
与可以被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引发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促使公众更加关注和参与政治事务。

3.影响政治行为和选举结果:大众文化可以对政治行为和选举结果产生影响。

政治候选人利用大众文化媒介来塑造自己的形象、传递政治信息,以争取
选民的支持。

同时,大众的文化偏好和价值观也会影响他们对政治候选人
和政策的选择。

4.广播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政治实体常常利用大众文化媒介来进行政治宣
传和意识形态的传播。

政府、政党等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渠道
向公众传递特定的政治信息、价值观和理念,以塑造公众的认知和支持。

5.反抗和抵制政治控制:大众文化也可以作为反抗和抵制政治控制的手段。

通过文化表达和艺术创作,人们可以传递批评和抵制政治压迫、不公正和
不平等的信息,促使社会对政治问题进行反思和改变。

总的来说,大众文化与政治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它们相互影响和塑造着社会的政治观念、意识形态和政治行为。

政治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和塑造,同时大众文化也通过各种形式的表达和传播,对政治产生反馈和影响。

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化与政治的关系
⽂化与政治的关系
⽂化与政治的关系,其实是⽂化⼈与政府的关系。

古⼈多是让⽂⼈做官,从政,封地,各种拉拢,维系。

这种⽅式,会让⽂⼈相轻的⽑病,造成悲剧横⽣,会让幼稚者,被扼杀于微细。

看到有⼈成功,必定会有更多的⽂⼈不择⼿段,要获得尊重,权利。

实际上,⽂⼈就是应该安分。

安于平庸,安于⾃在,安于轻松。

因为政治的打理,不是⽂⼈有时间去跟进的时空。

政通⼈和的最后,⽆⾮也就是安贫乐道,逍遥天地。

⽂化⼈,齐⼼合⼒,互通信息,⽆⾮,也就是要结盟⽤智慧,通过强权实施,获得长久之安逸。

如今,中国的⽂化圈,还⽆从看出端倪。

不知道⽼⽂⼈也好,新⽂⼈也好,于何处,有引领之强⽽有⼒。

许多协会,联谊,多是欺骗⾃⼰。

除了认识的⼏个亲朋戚友,邻⾥关系,很难让外⾯的⼈,欣赏学习。

很多,还拿着政府的⼯钱,⽆忧⽆虑。

不知道,没有⽂化的政府,该如何靠卖苦⼒,维持⽣计?
⼤树妈妈茶修
2015年10⽉24⽇。

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

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

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的关系观点1:政治文化是政治发展的灵魂,政治文化制约政治发展(1)政治文化对政治发展是一种无形的重要力量。

政治发展的核心是民主建设。

民主政体作为一种政治形态, 它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 民主对政治文化的要求也自然包括在内。

民主社会需要相当广泛的政治参与, 而政治参与, 必须建立在社会成员对政治的一定认知水平基础之上; 同时, 民主社会要求社会成员对民主有恰当的认知态度, 对民主价值有广泛的认同。

如果对民主所包涵的基本原则, 如主权在民的原则、法治原则、多数原则等缺乏基本的认知, 那么, 在这样的政治文化基础上建立民主政治无疑是空想。

出自:申明. 《政治文化建设_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可缺或的重要条件》.《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与改革》.1996 年第12 期(2)一种政治文化一旦形成,它便以其特定结构形成一个有机系统, 贯穿于政治生活的一切方面,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影响作用,而且这种作用的方向和作用的强度都是很难改变的。

首先,指导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行为,这是政治文化最基本的功能。

政治文化规定了人们的政治倾向,成为一种内化了的政治行为规范,影响和支配着人们对政治行为方式的选择,并以一种执著的政治目标深刻、稳定、持久地指导人们的政治行为。

当然,由于政治文化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它既可以指导正义进取、推动社会进步的政治行为,也可以指导反动保守、阻碍社会进步的政治行为。

第二,影响政治统治体系的确立和稳定。

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政治文化在维护现有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统治方面,往往能够表现出强大的功能。

政治文化一方面为政治统治体系的确立提供合法性的说明,为新的政治体系的建立提供心理支持;另一方面为政治秩序的稳定提供思想、意识上的支持,对政治稳定起到深度支持的作用。

第三,制约国家的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是政治统治体系的不断巩固和完善,需要各种社会因素及各种政治因素的合力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与政治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201011022942 白领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0级
【摘要】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而不管是人治还是法制,都是人依“法”而治。

因此,文化影响政治得以证明。

反过来,政治影响文化似乎是不证自明的。

一纸政策对于文化的命运的影响上不在话下,且看历史上的真实例子……
文化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只要做好教育这个环节,文化即可在政治生活中发挥其正面的作用。

反之,一个在健康的文化影响下的政府也可以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助其一臂之力。

如此良性循环,必可达到最好的善果。

【关键词】文化、传统、教育、政治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的著作,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这本著作是费孝通先生根据自己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写成的十四篇文章。

在本书中,费孝通先生尝试回答自己所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并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

在反复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其中《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两章印象深刻并且有所共鸣。

于是,在思量一番之后决定试着写出自己对“文化”与“政治”理解。

然而,由于知识的局限或其他,对于两者的关系的理解必然是极其不成熟甚至可能是错误的。

但是,我始终认为,在人文科学的范畴内,因其不似自然科学那般有精密准确的仪器与公式,对于很多的问题真的是见仁见智。

书中写到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共同经验。

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正因如此,我认为文化与政治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关系,但是两者之间却没有所属关系。

说到这里,似乎有必要对“文化”一次做出一个比较合理的定义。

费孝通先生在书中提到:人之所以要有记忆,也许并不是因为他的脑子是个自动的摄影箱。

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须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

我曾说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

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

而这套方法就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
积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

那么,首先来说说文化对政治的影响。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裕学习的能力。

他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

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做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

学的方式是“习”。

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

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

文化,恰是通过这种学习无形地渗透到每个人、每个民族的今昔之间。

这就是为何,一百多年前的京剧在无线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仍然被人们熟悉、被人们喜爱的原因。

文化的传承与延续虽然需要学习,然而对于文化的认知与熟悉却是与生俱来的。

举个例子,蒙古民族自古生活在蒙古高原,善骑射,四季游牧。

虽然具体的骑马射箭这些需要在学习中慢慢积累,但是蒙古人对于骏马弓箭亲近感与喜爱是与生俱来的。

蒙古小孩在很小的是就要骑上马背。

而游牧文化对于蒙古民族的影响更是渗透到骨髓。

常年游牧草原随遇而安的心态以及冒险精神是这种文化渗透到这个民族灵魂的。

又比如,费孝通先生在书中提到,中原的人到了内蒙的草原——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实和泥土分不开的了。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地的束缚……正如费先生所说,农耕文化对于这个民族的影响也是同样的。

农业和游牧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

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

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时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

这也就是为何农耕文化的中原人到了蒙古高原——这个并不适合耕种却适合放牧的草原之后仍然要开垦种地,即使他们也不是不知道,结果会是种一两年之后那片地就再也长不出庄稼了,然后再换地,再开垦,再废弃,在换地……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是水清草茂蓝天白云的天堂草原如今已是面目全非……不同文化对于不同民族的截然不同的影响,或许归根结底就是那句话吧——“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C.Gustar Jung,1875—1961)。

他所说的“浮士德”,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名,而是指德意志民族的集体人格,也就是德意志文化的象征。

这种人格早就存在,歌德只是把它表现了出来罢了。

文化对于“人”的影响如上已经证明。

正如书中提到不管人治还是法治,其实都是“人依‘法’而治”。

也就是说,“人”对于政治的影响也是成立的。

此处之所以要用一个带引号的人,是因为此处的人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指在某个文化影响下的特指的人。

写到这里突然发现上面引用的例子简直是万能的。

当农耕文化的汉民族夺取政权后的行动往往是要巩固疆土,因为他们需要耕地。

然而游牧文化的蒙古民族则是哪里有草原就征战到哪里。

反正只要有草原,有河水,蒙古人就能生存。

两千多年前的秦朝筑长城而八百年前的蒙古人到达欧洲,其实不就是两个民族文化对于这两个民族政治的影响的最好的例证吗?
至于政治对于文化的影响,似乎是不证自明的。

一纸政策对于文化的命运的影响尚不在话下,且回头看上面的例子。

在我国历史上,因为政治的原因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从未停止过。

从而各自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或多或少地被改变或影响。

蒙元帝国之前蒙古民族只是生活在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

而元朝建
立之后入主中原,对汉族农耕文化造成冲击的同时游牧文化也被影响到。

例如,汉族开始效仿蒙古人骑马时的简易服装;蒙古族人效仿汉族在名字前冠以姓氏等。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政治对于文化的影响。

最后,文化与政治之间,我认为有一个环节是至关重要的,即教育。

以笔者的水平对“什么样的政治、政府才是好的”这个问题无从下手。

然而,我认为,不管什么样的政治或者政府,好不好的评判标准应该是,那种政治或者那个政府“统治”(或许应该叫治理)下的公民幸福与否。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幸福的标准。

对于这一点,如果展开来讲未免太过冗长,并且,也没有把握解释清楚。

因之,暂且把幸福的定义定为在物质上衣食无忧并且拥有精神消费;在精神上的话就又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回到上面的问题,为何认为文化与政治之间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育呢?前文中已提到,虽然每个民族对于自己的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认知与亲近感,然而真正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却需要教育这个环节,且需要正确的、适合的教育方法。

文化本身并无所谓优劣高下之别,对于文化来讲只有价值判断。

某些文化之所以被诟病是因为其文化的载体出了问题。

例如,军国主义思想这个至今对全人类危害无穷的概念,它本身并不专属于某个民族或文化。

它的出现,以笔者之见,更多是在文化传承的环节上的问题,即教育的问题。

如此,便可得出结论,文化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只要做好教育这个环节,文化即可在政治生活中发挥其正面的作用。

反之,一个以健康的文化为指导的政府也可以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助其一臂之力。

如此良性循环,必可达到最好的效果,也许那个可以叫做国泰民安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