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 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引言中国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的文化之一,对于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人民的价值观、思想观念以及传统习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为了提供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制定了以下教学大纲。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与内涵;2. 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特点;3. 掌握中国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关系;4. 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转变;5. 培养对中国文化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形成- 中国文化的特点与核心价值观2.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先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文化的主导与士人文化的兴盛- 中国文化的入世与开放3. 中国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社会变革的相互作用-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政治与文化的关系与互动作用4. 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转变- 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传统价值观- 现代中国社会的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变迁5. 跨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影响-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自信与传承四、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1. 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向学生传递基础知识;- 案例分析: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学生互动:组织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促进学生交流与思考;- 视听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视听资料。

2. 评价方式- 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内涵和重要内容的理解进行考核;- 作业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关于特定话题的文化分析报告,考察学生对于文化的深入思考能力;- 课堂参与度: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和对问题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价;- 小组项目:要求学生参与小组研究项目,通过团队合作对中国文化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五、教学资源及参考文献1. 教学资源- 图书: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 视频:电视纪录片《中国文化之旅》等;- 网络资源: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等。

中国文化概况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况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况教学大纲中国文化概况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中国文化概况是是一门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社会、艺术、科技等多方面内容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同时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将掌握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历史发展、传统文化、人文思想、艺术特色、科技成就等方面的知识。

2、能力目标: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文化的特点、演变过程,以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3、情感目标:学生将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树立起尊重并理解不同文化的意识,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古代礼仪制度等。

2、历史发展:从夏商西周到明清,重点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及重大历史事件。

3、人文思想:介绍儒家、道家、墨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4、艺术特色:涵盖诗词、绘画、书法、音乐、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

5、科技成就:讲述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和创新,如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建筑技术等。

6、当代文化:分析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城市文化、农村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课程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3、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

五、评估与考核1、课堂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给予评分。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并提交讨论报告,根据报告质量给予评分。

3、期末考试:通过书面考试形式,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4、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文化的论文,根据论文质量给予评分。

六、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36个学时,每学期安排18个学时,每周2个学时。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导言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热爱和认同。

该大纲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2.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夏商周时期a.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b. 周朝的分封制度和礼乐文化;c. 古代科技发展和农耕文化。

2. 春秋战国时期a.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兼并战争;b. 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兴起;c. 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形成。

3. 秦汉时期a. 统一秦朝的兴起和秦始皇的治理;b. 西汉王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繁荣;c. 东汉末年的动乱和三国时期的形成。

4. 魏晋南北朝时期a.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和社会转型;b. 佛教的兴起和传播;c. 文化艺术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

5. 隋唐时期a. 隋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b. 唐朝的疆域扩展和政治制度;c. 唐代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兴盛。

6. 宋元明清时期a. 宋代的政治制度和科技进步;b. 元代的统治和文化交流;c.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历史资料和重要事件;2. 运用讲授、讨论、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3. 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4. 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提供个别辅导和课外拓展资源。

五、教学评价1.采用定期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评价,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3.鼓励学生进行展示性评价,展示自己对中国古代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参考文献1. 《中国历史大辞典》2. 《中国通史》3. 《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书》七、结语通过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的实施,我们将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历史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历史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历史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和目标历史文化课程旨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培养其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历史文化,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发展和演变。

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文献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丰富历史知识和广阔历史视野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二、课程内容1. 中国古代历史-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文化特点- 秦汉、唐宋元等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 明清两代的政治、社会变革及文化繁荣2. 世界历史-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 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 美洲大陆的探索和殖民3. 近现代历史- 中国晚清时期的改革与革命- 世界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对全球历史的影响-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与国际组织4. 文化传承与多元文化-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多元文化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三、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本课程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小组活动、研究项目等。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分析。

在评估方面,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还应重视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采用论文、研究报告等综合性评估方式。

四、教学资源和参考书目为了支持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师应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参考书目。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博物馆等实地考察,或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座谈。

参考书目应涵盖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相关著作,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并指导其运用多种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

五、课程评估与改进本课程的评估应定期进行,并及时跟进课程教学的改进与优化。

教师应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并与教学团队进行讨论,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根据评估结果,教师还应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和参考书目,以适应时代变化和学生需求的发展。

六、其他事项本课程的具体实施细则和教学计划应由各校根据本大纲制定,符合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政策和要求。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

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1、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相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力求达到融会贯通。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2004年制订,2005年修订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古代人文科学----哲学、文学、史学、艺术、宗教及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文化传统和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厚的文化遗产,把握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对象:本课程主要针对三年制专科政治专业学生。

三、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什么是文化,认识中国文化的源流、特点、精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决心。

四、教学要求本课程采用面授辅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面授教学中,要将系统教授与重点、难点教授相结合,力求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五、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要求本课程学时:72 学分:4学时分配:导论文化和传统文化教学要求;1、了解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基本含义。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教学内容:一、传统和文化释义二、传统文化的要义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特征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环境和基本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现代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环境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宗教传统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来源及其特征2、了解中国古代主要宗教及其文化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特征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阶段二、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资源三、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特征第二节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及文化意义一、中国古代宗教发展历程二、中国古代宗教的主要特点三、儒教的基本精神特质和文化作用四、道教的基本信仰、教规、特征及文化影响五、拂教的基本信仰、特征及社会作用第三章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传统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伦理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和特点。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核心概念和学科方法,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2. 了解中国和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文化和社会变迁,形成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够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4.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5.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加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古代中国历史:从远古时期到清朝的历史概述,包括夏、商、周等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2. 现代中国历史:从近代史到现代史的发展过程,包括清朝末年的改革与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发展、中共建立和中国的发展等;3. 世界现代史:从欧洲的工业革命到现代世界的发展,包括殖民主义的兴起、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等;4. 文化与思想史:介绍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文化传统和思想流派,包括儒家、道家、、教、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等。

教师将注重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能力。

四、教学评价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和小组项目等。

评价将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以及学生的研究态度和能力的综合评价。

五、参考教材本课程参考教材包括:1. 《中国历史教程》(高中版)2. 《世界历史教程》(高中版)3. 《文化与思想史导论》(高中版)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扩展。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确保教学效果的达到和提高。

本教学大纲根据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要求编写,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课程编号:051009英文名称: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学时学分:180/8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开设学期:1-2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从远古至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尤其是炎黄以来中华民族5千年历史的基本演进,阐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规律,其历史时段跨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主要内容包括每个历史时期或朝代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重要制度、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等。

教学大纲:导言(2课时)一、祖国优良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

二、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和学习祖国历史的意义。

三、教学原则及注意事项。

第一章先秦时期 (28课时)第一节原始社会(8课时)一、从原始群到氏族制(2课时)旧石器时代初期: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及其文化(重点),金牛山人;旧石器时代中期:大荔人、许家窑人、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及其文化。

二、氏族公社及其繁荣 (2课时)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套人、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及其文化(重点)。

沙苑文化遗址、磁山裴李岗文化遗址及其他发现;仰韶文化的发现,分布及类型(重点);河姆渡文化(重点)。

三、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2课时)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重点、难点);齐家文化及其他发现。

四、有关历史起源的传说和神话(2课时)女娲、盘古,太古无君、知母不知父;有巢氏、燧人氏、伏羲、神农;黄帝、炎帝与蚩尤,少昊与太昊;尧、舜、禹禅让、大同小康(重点、难点)。

第二节奴隶社会(20课时)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2课时)大禹治水河流与文明、洪水、“尽力乎沟洫”;国家的形成传子制与甘之战、九州与贡法、禹刑、九鼎(难点);夷夏之争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夏文化问题历史上的夏代,夏族活动的地区,二里头文化(难点)。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4课时)商族的兴起和灭夏建国玄鸟生商,相土与王亥,汤放桀,盘庚迁殷(重点、难点);商代的考古发现郑州等地的旱商文化,甲骨文与甲骨学(重点、难点);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农业和畜牧,手工业和商业,百姓,小人,众人,仆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一、基本目的在中国古代史的纷繁事象之中,本课程选择若干专题,着重从政治与文化两个视角,对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通过各种类型的问题,如位阶安排、诸子治道、士族阶层、民族统治、官僚选拔、重要帝王、都城地理、中外交流等方面,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强化历史感,初步理解历史分析的基本方法、相关视角,把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与发展趋势。

二、内容提要第01讲从爵本位到官本位一、周代贵族政治封建和宗法·世卿和采邑·爵:贵族身份尺度二、战国选贤任能选贤任能·军功爵制·禄秩和官人百吏三、秦汉以吏治天下布衣将相和军功阶层·禄秩与以吏治天下·封爵和赐爵【思考题】1. 周代封建体制与战国秦汉的集权官僚体制的区别何在?2.“爵本位”与“官本位”的区别何在?【推荐阅读】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章“爵禄与吏禄”阎步克:《品位与职位》,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章第5节“传统官阶制的五段分期”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章西嶋定生:《二十等爵制》,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02讲此起彼伏:战国秦汉的法道儒一、先秦儒法道的治国主张儒家的德治法家的法治道家的无为而治二、秦政与法术秦国的法治·二世而亡三、休养生息与黄老无为休养生息·黄老无为·儒道互绌四、独尊儒术与霸王道杂之从黄老到儒术·霸王道杂之五、新莽奉天法古奉天复古思潮·新莽制礼作乐六、东汉儒法合流经术与吏化·儒法合流【思考题】1. 儒、法、道的历史观、人性论,与其治国之道是什么关系?2. 战国秦汉间法、道、儒在政治上此起彼伏的原因是什么?3. 如何理解新莽改制?【推荐阅读】郭沫若:《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诸子部分。

钱穆:《中国思想史》,台湾学生书局1995年版,第6-15章;收入《钱宾四先生全集》第24卷,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章“儒法与儒吏”。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第03讲儒生·文吏·士大夫一、士阶层的形成历史早期的士·战国士阶层·士阶层文化风貌二、乐师与史官周代士大夫与胥吏·乐师与儒生·史官与文吏三、儒、吏的分化与冲突战国秦汉儒吏分途·汉代的儒吏冲突四、儒生文吏合流东汉初“类多办职俗吏”·儒生文吏合流·士大夫政治【思考题】1. 士人与文吏群体的来源、发展。

2.士人与文吏群体的对立与融合【推荐阅读】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章“儒法与儒吏”。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002年版,第1-2章。

第04讲中古士族门阀一、汉晋士族发展士族的概念·东汉士族的发展·魏晋士族权势的确立二、东晋门阀政治王与马共天下·吴姓士族与流民武装·东晋门阀政治三、中古士族制度任官特权·士族门第婚·标榜郡望·谱学繁荣·士庶之辨四、南朝皇权的重振刘裕与北府兵·皇子镇要藩·寒人掌机要·武将执兵柄·政治僵局【思考题】1. 士族门阀的起源。

2. 中古士族制度的特点3. 门阀政治与皇权官僚政治的关系。

【推荐阅读】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8章。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章“论王与马共天下”,“后论”部分。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篇第2章“门阀政治”。

第05讲玄学与名士一、正始之音正始之音·玄学发展二、四聪八达浮华案四聪八达浮华案·由儒入玄问题·儒法联手抵制玄风三、无为君主论无为君主论·忠孝先后论·忠君思想淡化·越名教而任自然·无君论四、名士生活方式清谈论辩·重风神气质·纵酒服药·崇尚隐士·鄙薄政务【思考题】1. 中古士族的政治理念及其政治影响。

2. 为什么说玄学是士族名士的意识形态?【推荐阅读】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章“魏晋南北朝思想的性格与相貌”。

汤用彤:《儒学·佛学·玄学》,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玄学”部分。

王瑶:《中古文人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玄学与清谈”、“文人与药”、“文人与酒”、“论希企隐逸之风”等节。

第06讲南北分途与历史出口一、民族冲突与南北分途少数族内徙与十六国·北方的政治变态二、胡化汉化的曲折历程十六国政治动向·孝文帝汉化改制·北周北齐的胡化与汉化三、专制官僚政治的重振北朝政治结构·新兴政治文化·官僚政治复兴·南北实力的消长四、南北地位与历史出口南朝化论与北朝主流论·北朝的文化贡献·民族大融合【思考题】1.异族征服政权的政治结构、政治特点是什么?2.比较南北朝两方的政治文化异同。

【推荐阅读】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12章。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后论”部分。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篇“第二篇论南北朝的差异”及“综论”。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7章“北方政权之新生命”。

第07讲南北文化交融与隋唐大一统格局一、隋唐大一统格局的形成1.杨隋代周及其历史文化评价2.隋唐大一统格局的形成二、大运河的开通及其意义1.沟通南北的大运河2.大运河开通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三、制度的传承与更新1.律令格式:隋唐法典体系2.“唐律一准乎礼”【思考题】1.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与关中本位政策对于隋唐政治文化有何影响?2.大运河的开通在古代历史上有何意义?3.《唐律》所反映之古代礼、法关系如何?【推荐阅读】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第183-235页。

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5年,第一章绪论,第十章结论,第1-14,124-126页。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第六章《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附录《中国法律之儒家化》,第292-374页。

第08讲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的交流一、丝绸之路的繁荣:双向的文化馈赠1.丝绸之路的繁荣2.双向的文化馈赠二、丝绸之路的咽喉重镇——敦煌1.藏经洞与敦煌文书2.莫高窟与汉化佛教3.东西文化的汇聚【思考题】1.何谓“丝绸之路”?2.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有何意义?【推荐阅读】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121页。

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三联书店,2001年,《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代前言),第1-15页。

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讲《中国历史上的敦煌》,第二讲《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第13-51页。

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与晚清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

第09讲新型士人的境界与情怀一、关于“唐宋变革说”二、科举制度的发展与新型士人的出现1.从察举到科举2.科举制:开放与严密3.新型士人群体的出现三、才学、吏干与操守:士大夫群体的成长1.综合型士大夫的成长2.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思考题】1.何谓“唐宋变革说”?这一研究框架对于唐宋历史研究有何影响?2.试比较察举与科举。

3.科举制度的兴起、发展、完善过程如何?它对中国古代政治与社会曾经发生怎样的影响?【推荐阅读】[日]内藤湖南:《概况的唐宋时代观》,收入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中华书局,1992年,第10-18页。

[法]谢和耐著,刘东译:《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导言,第1-9页。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一章《科举制度的产生》,第1-10页,第十四章《科举与社会等级再编制》第252-269页。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三联书店,2004年,自序二,第二章《宋代“士”的政治地位》,第三章《“同治天下”——政治主体意识的显现》,第199-230页。

第10讲规范与制约:文官制度的完善一、宰相、“内廷”与“外朝”二、唐宋以降中枢决策机构的演变1.隋唐中央官僚政治制度2.宋代的中枢权力机构3.中枢机构的政务化趋势三、文书的运转与规范的完备1.文书(文件)制度的完善2.制诏文书运转举例3.小结:效率与制衡【思考题】1.帝国时代“内朝”与“外朝”的关系及其演变。

2.隋唐以降中枢体制演变的基本脉络。

3.传统帝国政治中的“效率”与“制衡”。

【推荐阅读】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前言,第1-17页。

吴宗国主编:《盛唐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绪论,第1-15页;第一章《三省的发展与三省体制的建立》,第1-10页;第七章《唐前期中书省地位的变化与中书门下体制的建立》,第264-294页。

邓小南:《“祖宗之法”与官僚政治制度----宋》,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2-258页。

第11讲学术与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一、从雕版到活字:印刷术的普及1.雕版印刷2.活字印刷二、儒释道的融合与新儒学的产生1.佛教(禅宗)对唐宋学术思想的影响2.新儒学的产生三、从宋学到理学1.关于“宋学”2.理学的产生与理学家的实践活动四、学校、书院与家塾:教育的发展和普及1.官学教育的主要变化2.书院、家塾与蒙学【思考题】1.印刷术对于文化发展的影响。

2.佛教“中土化”的过程及其影响。

3.简述对于“宋学”和“理学”的基本认识。

【推荐阅读】邓广铭:《邓广铭治史丛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略谈宋学》,第163-176页。

陈来:《宋明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引言,第1-1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