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名人如何教育子女

合集下载

名人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名人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名人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古今中外,有许多演绎亲情的故事。

有普通人的也有名人的。

那么名人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名人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希望可以帮到你!联语教子冯玉祥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儿子冯洪国出国学习时,临行前,冯玉祥把儿子叫到书房,亲手写下了一幅对联,赠子作为座右铭:“欲除烦恼须无我,历经艰难好做人。

”并耐心地对儿子解释说:“此联意为只有无我,才能为公,经历过艰难困苦,才知做人不易。

”取名教子林伯渠革命老前辈林伯渠的小儿子要读小学了,林老对儿子说:“孩子,你快要上学了,应该有个地地道道的名字,我看你就叫林用三吧!”并给他解释说:“所谓,‘用三’者,就是,一要用脑筋想问题;二要用双手创世界;三要用脚踏实地干些事情。

”教子章程老舍著名作家老舍有一套与众不同的教子“章程”:一是不必非考100分;二是不必非上大学不可;三是应多玩,不失儿童的天真烂漫;四是要有个健壮的体魄。

老舍认为:孩子将来做一个“诚实的车夫”,或者凭手艺吃饭的工人,比做贪官污吏强得多。

所以他明确要求不可虚荣,不可贪得,诚实虚己,自劳自力。

这种朴实的道德品质教育,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赔偿教子里根1920年,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

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

在当时12.5美元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父亲拿出12.5美元说:“这钱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要还给我。

”从此,男孩开始了艰辛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够了12.5美元这一“天文数字”,并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

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明白了什么叫责任!”父亲并没有把孩子的责任一推了之,那不是真正的父爱和母爱,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允许孩子犯错,但要让孩子敢于承担相应的责任。

名人培养教育孩子的典型事例

名人培养教育孩子的典型事例

名人培养教育孩子的典型事例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有后来的成就,想知道怎么才能教育好孩子,从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事例中就可以得到启发。

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名人培养教育孩子的典型事例,希望对你有帮助。

名人教育孩子典型事例:胡适平时不亲热1908年9月,胡适尚就读于上海中国新公学,他发表了《论家庭教育》一文,在文中,强调“这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便是母亲”。

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五岁时夭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杜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公务,无暇顾及。

江冬秀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酷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责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也有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嫌疑。

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希望锻炼他过独立、合群、用功读书的生活,其中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在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最高一排。

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

”这时,胡祖望十岁,离开父母,独自在外上学,父亲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会感到“压力山大”。

次年,胡适即大失所望,接到学校发来的“成绩欠佳”的报告单,怒道:“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坏的成绩。

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自己看看这表。

”最终,胡祖望虽然上过大学,但远未达到胡适对他的期望;胡思杜读了两所大学都未能毕业,却染上了不少坏习气。

晚年,胡适对秘书说:“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

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

”可谓沉痛之语,意味深长。

在给江冬秀的信中,胡适亦自我反省道:“我真有点不配做老子。

平时不同他们亲热,只晓得责怪他们功课不好,习气不好。

祖望你交给我,不要骂他,要同他做朋友。

古今中外教育子女的故事

古今中外教育子女的故事

古今中外教育子女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1.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多次搬家,最终选择在学堂附近定居。

这个故事体现了母亲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付出。

2. **曾国藩的家书**:清代名臣曾国藩在戎马倥偬之间,写信教育子女,劝诫他们要有老庄之学的旷达、忠厚和谦让,以维系家庭和睦,修身齐家。

3. **卡尔·威特的教育法**:德国学者卡尔·威特把自己的儿子教育成才,他的教育方法重视早期教育,提倡早期开发儿童的智力。

4. **斯特娜夫人教育法**:美国斯特娜夫人倡导自然教育法,认为孩子应该通过自然学习,培养他们的品格和智慧。

5. **铃木镇一的教育法**:日本铃木镇一提倡用爱的教育来培养孩子的才能和品德,他的方法是通过反复练习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6. **塞德兹的教育法**:美国塞德兹博士提倡用心理学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他的方法是根据孩子的个性和能力进行因材施教。

7. **蒙台梭利教育法**:意大利蒙台梭利倡导用有秩序的环境来培养孩子的纪律性和创造力,她的方法是通过让孩子在自我探索中学习。

8. **费孝通尊师故事**:费孝通尊师重教的故事也是非常经典的。

他始终把师长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以上这些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子女仍具有很大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教子有方的故事

教子有方的故事

1、司马光教⼦有⽅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先⽣。

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宰相。

司马光虽官⾼权重,但严于教⼦,很注重培养⼦⼥⾃律⾃⽴意识。

他写了了篇传诵⾄今的《训俭⽰康》。

他在总结了历许多达官显贵之⼦,因受祖上荫庇不能⾃强⾃⽴⽽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俭以⽴名,侈以⾃败"。

由于教⼦有⽅,司马光之⼦,个个谦恭有礼,不仗⽗势,不恃家富,⼈⽣有成。

以致世⼈有"途之⼈见容⽌,虽不识皆知司马⽒⼦也"。

2、吉鸿昌不忘⽗训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

察绥抗⽇同盟军领导⼈之⼀。

早年在冯⽟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亲吉筠亭病重。

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谦正,多为天下穷⼈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

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

"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

在分发瓷碗⼤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 吉鸿昌⾔⾏⼀致,⼀⽣清⽩谦正,处处为民众。

当⽇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陷⼊⽔深⽕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的投降政策,奋起抗⽇。

遭国民党*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3、总统教⼦⾃⽴ 曾任过美国总统的⾥根,不仅有名望⽽且富有。

但他严格要求⾃⼰⼦⼥⾃⽴,绝不让他们依赖⽗母。

⼉⼦失业后,⼀边寻找⼯作,⼀边靠领取救济⾦度⽇。

【名⼈家风家训家教故事】 鲁迅和许⼴平仅有⼀⼦,即周海婴。

⼉⼦出⽣时,许⼴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还是留孩⼦时,他果断回答:“留⼤⼈。

”结果母⼦平安。

在⼉⼦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亲》的思想来实⾏,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说:“我现在⼼以为然的,便只是爱。

名人教育孩子的佳话

名人教育孩子的佳话

名人教育孩子的佳话教学参考1228 0751名人教育孩子的佳话取名教子。

1945年,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对刚满6岁要读小学的小儿子说:“上学,该有个地道的名字,我看你就叫‘用三’吧!”儿子疑惑不解。

林老解释说:“用三者,三用也,即用脑想问题,用手造机器,用足踏实地!”教育儿子勤于思考,勤于动手,踏实做人。

教子书训。

曾国藩在其《教子书》中云:“凡世家弟子,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富贵习气,则难忘有成。

”又教导子女,“莫作代代作官之想,须作代代作士民之想。

”如此严格要求子女,终使其长子曾纪绎“诗文书画俱全,又以自学通英文”。

成为当时著名的外交家。

清白传家。

南北朝时的徐勉,历任侍中、尚书仆射(相当于宰相),身居要职,但却不置家产,不买土地,把自己的俸禄都分给亲族中的穷人和生活有困难的人。

当有人劝他应给子孙留点积蓄时,他说:“人遗子孙以财,我遗子孙以清白。

”希望子孙们能自尊、自爱、自强、自立。

临终训子。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老年得子,却不溺爱。

他病危时,要儿子亲手做馒头给他吃。

儿子请教厨师,好不容易学着做好了馒头送去,郑板桥已经咽气了,只留下一张字条:“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1228 074654) ∙ (1228 073417) ∙ (1228 072930) ∙ (1227 163008) ∙ (1227 161918) ∙(1227 161314) ∙ (1227 160137) ∙ (1227 155226) ∙ (1227 153542) ∙(1227 082628)。

关于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

关于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

关于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你想知道古代名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吗?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铁棒磨针)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相当富裕。

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

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

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询问,老奶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

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从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了。

他既学文又习武,专门学习剑术。

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智慧小语:纵观古今中外名人的成功史,往往并不是因为天赋异禀,而是因为勤奋过人。

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那就是2%的灵感加上98%的汗水,但那2%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8%的汗水都要重要。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庄子鼓盆而歌)庄子的老婆死了,惠施去吊丧。

想不到的是,庄子竟然一屁股坐在地上,叉开双腿地敲着盆唱着歌呢!“哎,庄兄,”惠施开了口,“你老婆跟你夫妻一场,生儿育女,从靓妞苦到鸡皮老奶,死了不哭,已经可以了,可你还要敲盆唱歌,不过分吗?”“别瞎说,敝人生平不二色。

”庄子说。

“那为什么?”惠施问。

“孩子他妈刚死时,我怎么不难过?不是说'一夜夫妻百日恩’吗?”庄子的语气有点凄然,“可后来一想,生从死来,她源于无生无形无气,混沌太初,无中生有,先变而有气,再变而有形,复变而有生,如今又从生变回去、变成死,回老家了,不犹如春夏秋冬四季代序一样自然么?孩子他妈现在已安静地躺在天地这座巨室之中,托体同山阿(ē),我还哭得死去活来,惠施,这叫通达天命吗?”说完,庄子不再搭理惠施,神情专注地继续敲他的盆唱他的歌。

智慧小语:死亡是什么?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

人人都会死,死亡是生命的一个必然历程。

悲伤的眼泪对亡人无益,看破生死,人生就会有另一番气象。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侯)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5则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5则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5则家风家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中国古代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教育故事。

中国名人的家教是怎样的呢?有哪些家教故事是关于我国名人的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欢迎阅读!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篇一: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

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

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

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

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篇二:岳母刺字的故事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

名人教育孩子的事例

名人教育孩子的事例

名人教育孩子的事例1、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基博乃是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的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

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悲伤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

此时的钱钟书正在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

等到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

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文学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

”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权重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2、胡适倡导“独立、合群、重学”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五岁天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社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共舞,无暇顾及。

江冬秀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酷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责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也有不懂的如何爱孩子的嫌疑。

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希望锻炼他过独立、合群、用功读书的生活,其中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上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上一校最高一排。

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

“这时,胡祖望十岁,离开父母,独自在外上学,父亲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会感到”压力山大"。

次年,胡适即大失所望,接到学校发来的"成绩欠佳“的报告单,怒道:"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坏的成绩。

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自己看看这表。

"最终,胡祖望虽然上过大学,但远未达到胡适对他的期望;胡思社读了两所大学都未能毕业,却染上了不少坏习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名人如何教育子女
古人云,子不教,父子过。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家庭教育,对教授子女是颇为重视和用心的。

司马光: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
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生活十分俭朴,工作作风稳重踏实,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

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

为了使儿子认识祟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

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靡,极力提倡节俭朴实。

司马光关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警句,已成为世人传诵的名言。

郑板桥:教子莫为做官而读书
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

小宝6岁时上学了。

为了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


对于“道”的解释,郑板桥有言:“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郑板桥自己是个读书人,他并不是看不起读书人,他看不起的是: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后来,郑板桥不放心小宝的成长,就把他接到身边,经常教育小宝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的人。

曾国藩:戒骄戒佚
曾国藩从小寒窗数十年,备受艰辛,深知名誉、地位、家业来之不易。

他目睹那些达官显宦家庭的官二代们,不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就是挥霍浪费,吃喝嫖赌,最终家业荡然无存,为此深为忧虑不安。

他时时告诫子侄要戒骄戒佚。

家里男的出门须走路,不许雇工坐轿或骑马,而家里的妯娌、女儿、媳妇,老老小小皆纺纱织布,养鱼养猪。

即使他的夫人也得参加劳动,为全家作出表率。

曾国藩时时告诫儿子不可假父之名而行事,要洁身自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