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散文6--苏轼《留侯论》(上课用)

合集下载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之《留侯论》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之《留侯论》课件

无故遭到杀戮的人,真是难以计数。那时即使有古
代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无法施展他们的本领。
一般说,(像秦始皇那样)施行严刑峻法的人,他
的锋芒是不能触犯的,但等到他衰微的时候却有机
可乘。
第三段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 以匹夫一力,而逞于一 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 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 容发,盖亦已危矣。
逞于一击之间:介词结 构后置 “于……逞” 间不能容发:间隙中容 不下一根头发。间不容 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 近或情势危急到极
在古代称得上豪杰之士的人,一定有超 出常人的气度和节操。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 的事件,一般人被侮辱,就会拔出剑来,冲 上去搏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第一段
天下有大勇 者,卒然临之而 不惊,无故加之 而不怒,此其所 挟持者甚大,而 其志甚远也。
卒:同“猝”,突然 故:缘故 挟持:抱负(古今异 义)
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 也不惶恐,无缘无故对他加以侮辱能够 不动怒,这就是因为他的抱负十分宏大, 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可爱:可贵 (古今异义)
为……谋:去 做(谋 划)……那样 的谋略
特:只
只、直、仅、但、顾、唯(惟)、特、徒、第(弟)
贵族子弟,不愿死于盗贼之中。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他们懂得生命的可贵,不屑于在同盗贼相 斗中死去。张良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不像伊尹 和姜太公那样去深谋远虑,却只想采用荆轲与聂 政那样行刺的小计谋,企图在侥幸中保存性命, 这正是圯上那位老人为他感到深深惋惜的地方。
富贵不淫,有儒者气; 淡泊明志,作平地神
题解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 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举参加制科考试, 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 开国以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 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 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 论》的第19篇。

《留侯论》ppt课件(10页)

《留侯论》ppt课件(10页)
天下的志士, •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 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 • 虽有贲bēn 、育,无所复施。 • 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 •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 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
•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 • 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 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 •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 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
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 •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 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
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 •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 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
然在郊野之间相遇, • 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 • 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
怪异, • 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 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之事, •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 • 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 • 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 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 • 是故倨傲jùào鲜腆tiǎn而深折之。 • 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

•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 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
•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 •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 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 •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 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

《留侯论》课件课件

《留侯论》课件课件
变化应对
张良强调适应变化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启示我们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时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 。
创新思维
张良的战略思维还启示我们要勇于创新,打破传 统思维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挑战。
05 《留侯论》的争议与评价
CHAPTER
关于张良的评价争议
总结词
张良在历史上的评价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是杰出的战略家和谋略家,有人则认为他过于机谋权谋,缺乏道德底 线。
精神。
自我修养
张良认为,通过自我修养可以提升 个人素质和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 这对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不断学习
张良提倡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以 增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这对于个 人成长和职业发展都至关重要。
对领导艺术的启示
知人善任
张良在《留侯论》中强调了知人 善任的重要性,启示领导者要善 于发现和利用人才的优势和潜力
详细描述
《留侯论》是苏轼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对张良一生的描述和评价,探讨了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这 篇文章文笔优美,思想深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然而,也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缺乏新意,对历史人物 的描述和评价过于主观片面,没有充分考虑到历史的复杂性。
关于《留侯论》的影响力评价
总结词
《留侯论》作为一篇历史散文,其影响 力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它对后世产生了 深远影响,有人则认为它的影响力有限 。
作品影响
《留侯论》是苏轼史论文章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以张良为切入点,探讨了历史上 的英雄人物及其功业,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中提出的“忍小忿而就大谋”、“定国安邦之策”等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家 、军事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留侯论》的主要内容
CHAPTER
论述张良的生平和功绩

《留侯论》PPT课件

《留侯论》PPT课件

首段立论
作品鉴赏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节:节操。 )。人情 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 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卒然:突然。卒,通 “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首段立论而不怒。此 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谓胸怀广阔,志意高远。 挟持,指抱负。)。
评析: 1.开头一段是立论,提出能忍、不能忍这个命题。 2.将“过人之节”具体到“忍”字。 3.表面看来,勇和忍似乎是对立的,作者却指出了它们的统一性,比较了 匹夫之勇和生活大勇“忍” 充满辩证法。
.
8
引史为证,再申上段之意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袒衣阵体)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 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 不倦。且夫有报人(向人报仇)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 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素昧平生),卒然相遇于草 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指“取履”事),油然(盛兴貌。此谓悦敬之 心油然而生)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创作背景
宋仁宗嘉佑五年,苏轼被任 命为河南福昌县今河南伊阳 西主簿属正九品。苏轼未赴 任,经欧阳修、杨畋等推荐, 寓居怀远驿,精心准备制科 考试。试前,苏轼上杨畋、 富弼等人二十五篇《进策》、 二十五篇《进论》,《留侯 论》就是《进论》中的一篇。
中心思想: 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 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 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 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 3
浅析《留侯论》
.
1

留侯论公开课 最强版

留侯论公开课 最强版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能始终和颜悦色比较难,只在长辈有事 的时候去帮忙,只在有酒饭的时候让长辈先尝,能算是孝吗?”
【评析】 前面孔子强调了“孝”的关键在于“敬”,这里又强调了“孝”的关 键在于“和颜悦色”。那么“敬”与“和颜悦色”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我觉得,“敬”是强调一个人的内心,而“和颜悦色”是强调一个 人的外在表现。和颜悦色也可以简化为“微笑”的“笑”,只有将“ 敬、爱、笑”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体现出“孝”的完 整含义。
精品课件
资料链接
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pī]西,遂属焉 。沛公拜良为厩[ jiù]将。良数[shuò]以《 太公兵法》说[shuì]沛公,沛公善之,常 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 沛公殆[dài]天授。”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 ,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 黄石,取而葆祠[cí]之。留侯死,并葬黄 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精品课件
资料链接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 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 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 “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 “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 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 jǐ]北, 穀(Gǔ)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 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苏轼
精品课件
解题-留侯
《高祖本纪》中说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
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 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 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子房”就是张良,是刘邦的军师,为其出谋划 策,屡建功业,是西汉的开国元勋。刘邦灭项羽 建汉称帝,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封功臣。 高祖让张良选择3万户作为封地。张良不敢接受, 曰:“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 了”,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

唐宋散文6--苏轼《留侯论》(上课用)

唐宋散文6--苏轼《留侯论》(上课用)

3、说说下面这段话的含义和在文章结构上 的作用。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 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 为子房欤! 这是文章的最后一段,看似“与‘忍’ 相关不紧” ,但并不离题。是用子房的“状 貌”反衬子房能忍的胸怀,从另一角度深刻 地表现了主题,是上文的进一步申发,是文 章极尽曲折变化后的“余波”,含蓄而余味 无穷。也暗合文章的开头。
留 侯 论
学习目标
1、 积累本文的重要实词、虚词等古汉语知 识。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 其独到新颖之处。
3 、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 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4 、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 色。
【走进张良】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秦 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 “汉初三杰”。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 的首都任过五代韩王之相。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 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 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 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 刘盈登上太子之位,死后被封为留侯。谥为文成 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 。汉初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 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后世敬其谋 略出众,称其为“谋圣”。
• 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 本文根据张良圯上受书及 辅助刘邦一统天下的事例, 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 、“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 策略的重要性。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 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 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 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 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 典型材料: 一是圯上老人授书教“忍”, 一是留侯佐高祖定天下并教之以“忍”。 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 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 忍”。

留侯论苏轼PPT课件

留侯论苏轼PPT课件

对文学创作的启示
文学创作要源于生活
苏轼认为,文学创作应该源于生活,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这启 示我们要深入生活,观察社会,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灵感。
文学要有思想深度
苏轼的文学创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这启示我们要在文学创作中 注重思想深度的挖掘,让作品具有更强的思想震撼力。
文学要追求美
苏轼认为,文学是一种美的艺术,这启示我们要在文学创作中追求 美的表达,让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现代意义
人文精神
苏轼在《留侯论》中表达的人文 精神,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文关怀
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人生智慧
该作品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对于指 导现代人面对困境、追求卓越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
跨学科研究
《留侯论》可以作为跨学科研究的 范例,从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 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06 总结与思考
对人生的启示
他的词更是独具一格,开创了豪放派 词风的先河,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等作品成为了千古绝唱。
苏轼思想特点
01
02
03
04
苏轼的思想深受儒、道、佛三 家思想的影响。
他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 学的社会责任感和教育功能。
同时,他崇尚自然,追求内心 的自由和独立,认为人应该顺 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 法,主张宽政、仁政,关心民
淡泊名利的原因
苏轼认为,淡泊名利的原因在于避免 被名利所累。他指出,名利往往会让 人失去自我和本真,陷入无尽的争斗 和烦恼中。因此,保持淡泊名利的心 态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淡泊名利的意义
苏轼认为,淡泊名利的意义在于实现 个人自由和追求更高境界。他通过描 绘张良的淡泊名利,强调了只有摆脱 名利的束缚,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自 由和追求更高境界的目标。同时,他 也指出,淡泊名利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的体现,可以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 贡献。

精品公开课《留侯论》

精品公开课《留侯论》
•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 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 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居,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 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 文章开篇引述张良遇黄石公得赠书之事。接着提出“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 并以郑伯肉袒牵羊,勾践膝行请罪,韩信胯下受辱等典故为例证,说明只有 “忍”才能成就大业。
• 但文章只围绕“忍”字反复思辨,感到还不够周到,于是又退一步,说明有 “忍”,有“不忍”。该“忍”的时候“忍”,不该“忍”的时候“不忍”。
《史记·项羽本纪》
详细记载了项羽的生平事迹和楚汉战争的经过,是研究楚汉历史 的重要文献。
《汉书·韩信传》
系统介绍了韩信的生平、事迹和成就,对于了解韩信及楚汉历史具 有重要意义。
《资治通鉴·汉纪》
涵盖了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有助于全面了解汉朝 历史和背景。
06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回答问题并小组讨论
楚汉双方的力量对比
楚军以项羽为首,拥有强大的军事实 力;汉军以刘邦为首,逐渐发展壮大, 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刘邦、项羽等人物关系分析
刘邦与项羽的关系
两人原为盟友,共同反抗秦朝。但随着秦朝灭亡,双方为 争夺天下而反目成仇。
刘邦的性格特点与成就
刘邦善于用人、能屈能伸,具有高超的政治智慧。他在楚 汉战争中逐渐壮大实力,最终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THANKS
感谢观看
思想内涵及价值体现
01 02
忠诚与智慧并重
文章通过留侯张良的事迹,强调了忠诚与智慧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只有 同时具备这两个品质,才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 定的信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娄师德唾面自干
娄师德,字宗仁,唐代人,他官至同平章事, 一生为将相30多年,稳而不倒。其诀窍是能忍受 任何侮辱而不动声色。 有一次,他弟弟被派去做代州刺史,临行时来 向娄师德辞行。他便问弟弟:“你我受国家的恩 宠太多,显荣太过,很容易招惹别人的妒忌,你 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呢?” 他的弟弟说:“往后即使有人唾口水在我面上, 我也只把它揩干而已。”娄师德说:“这还不行。 人家唾你的脸,就因为他对你生气了,如果你把 唾沫揩去的话,他便更恨你了。所以,你不要去 揩,而要让它自己干,并且要面带笑容承受,这 才对呢!”
第1段:总领全文,提出 论题“忍”字。 通过“匹夫”和“大勇 者”形成对比阐述“忍” 与“勇”的关系。
【研读第二段】 【原文】②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 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 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注释】所以:用来„„的 见:通“现”,表现 相与:互相。已:太 【译文】张良在桥上接受一位老人赠送兵书,这件 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 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来略 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 告诫的道理。可是,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 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 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 忍,以就大事)。
“忍之忍之再忍之,忍到 忍无可忍之时再忍一次, 当能绝路逢生,转祸为 福” (《增广贤文》)

1、要做人,先学忍。(《劝忍百箴·忍经》) 2、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3、韩信忍胯下之辱而终以封王拜将,勾践卧 薪尝胆而以三千越甲吞吴。 4、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 。 5、忍是积德门,善为传家宝 。
2、文章在评论张良时写到荆轲、聂政、郑 伯、勾践、秦皇、高祖等历史人物,分别有什 么作用?
写这些人物,都是为了衬托张良。 ①第3段写荆轲、聂政是反衬,写出张良当初 的鲁莽不忍; ②第4段写郑伯肉袒牵羊和勾践卧薪尝胆,是 引“忍而成事者”作衬,从正面衬托“子房之 能忍,见其为天下勇”; ③第4段写秦皇、项籍是反衬张良的能忍;第5 段写高祖是正面衬托张良能忍。
• 【原文】⑥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 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 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 【注释】以为,认为。乃,竟。称,相当 ,相称。其,大概。 • 【译文】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 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 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 外柔内刚,这大概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 良的 原因吧 • 第6段:析史迁之疑,驳太史公之见。写不 能以貌取人。
3、说说下面这段话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 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 为子房欤! 这是文章的最后一段,看似“与‘忍’ 相关不紧” ,但并不离题。是用子房的“状 貌”反衬子房能忍的胸怀,从另一角度深刻 地表现了主题,是上文的进一步申发,是文 章极尽曲折变化后的“余波”,含蓄而余味 无穷。也暗合文章的开头。
• 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 本文根据张良圯上受书及 辅助刘邦一统天下的事例, 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 、“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 策略的重要性。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 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 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 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 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 典型材料: 一是圯上老人授书教“忍”, 一是留侯佐高祖定天下并教之以“忍”。 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 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 忍”。
• 【原文】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 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 • 【注释】以为,认为。深折,深深挫折。 小忿,小怨愤。就,成就。 • 【译文】那为桥上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 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伤 他年轻人刚强暴躁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 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 呢?
寒山与拾得 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寒山与拾得,行迹怪 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 身。他们之间的玄妙对谈,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 能领受的,试看下面这则记载在古尊宿语录中的 问答: 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 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厌 恶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说:“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 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 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 第4段:写郑伯、越王忍而成功的史实,从正面衬 托张良的能忍。
• 【原文】⑤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 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 ,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 【注释】夫,那。所以----者,----的原因。 • 而已矣,罢了。唯,只因为。是以,因此。 • 【译文】现在来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 所以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 忍耐罢了。项羽只因为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 百战百胜,但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 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
第3段:表现圯上老人以 “忍”字造就子房,表明了 上文“不在书”之意。
• 【原文】④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 “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 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 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 【注释】肉袒,赤膊,表示谢罪。逆,迎接。下,对人 谦让,居于----之下。臣妾,称臣称妾,做奴仆。且夫 ,再说。 • 【译文】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 、牵了羊来迎接他以表示臣服。庄王说:“国君能够对 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 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 境而归降吴国,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 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 人的刚强而已。
• 【原文】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 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 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 足以死也。 • 【注释】盖,实在。千金之子,富贵人家 的子弟。可爱,可贵。 • 【译文】在那时,他虽然没有被捕被杀, 但那生死之间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 实在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 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懂 得生命的可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
• 探究问题: • 1、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的事也不少,而苏轼 仅仅围绕一个“忍”字构思全篇,你能简要说说 文章是怎样以“忍”字贯串全篇的? • 第一段总领全文,提出论题“忍”字,然后作 者先说黄石以“忍”教张良,次证以郑伯和勾践 的“能忍”而胜,又以刘邦受张良指教“能忍” 而胜再证,反复申论,说明“忍小忿而就大谋” 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室的关键所在。以 “忍”贯串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 •
• 【译文】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像伊尹、姜尚 那样去深谋远虑,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以致 侥幸没有死掉,这一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 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重重折服 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 ,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轻的人是可以教育好的 了。”
• 【原文】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 固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 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 “孺子可教也。” 【注释】而特,反而只是。固,必定。是故,所 以。鲜腆,对地位低的人没有谦爱之意,没有礼 貌。折,羞辱,折服。其,如果。可以,可以凭 借。就,成就。
题 解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 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 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 等(宋开国以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 轼两人)。试前,苏轼献《进策》、《进 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 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这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 于应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 以写作时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 作品之一。
留 侯 论
学习目标
1、 积累本文的重要实词、虚词等古汉语知 识。
2 、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 其独到新颖之处。
3 、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 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4 、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 色。
【走进张良】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秦 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 “汉初三杰”。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 的首都任过五代韩王之相。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 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 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 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 刘盈登上太子之位,死后被封为留侯。谥为文成 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 。汉初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 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后世敬其谋 略出众,称其为“谋圣”。
• 第2段:主要写子房得忍。“ 且意不在书”承上启下。总 结上文;并引出下一层更高 的议论。
• 【研读第三段】 • 【原文】③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 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 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 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 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 【注释】夷灭,杀头灭族。乘,利用。逞于一击 之间,状语后置。逞,快意,痛快。 • 【译文】在韩国已灭亡,秦国正很强盛时,秦王 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读书人,那些住在 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 。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再也没有施展 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 刀锋是不好硬碰的,但是等到他衰微的时候却有 机会可以利用。然而少年张良却不能忍耐一时激 愤,想用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 的痛快。
• 【研讨第一段】 • 【原文】①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 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 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而其志甚远也。 • 【注释】过,超越。节,节操。见辱,被侮辱, 见,被。卒:同“猝”,突然,仓猝。加,侮辱 。挟持者:指怀抱的理想 。 • 【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 胜人的节操,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事情,一般 人被侮辱,就会拔起剑来,挺身上前搏斗,这不 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大智大勇的人, 祸难突然降临也毫不惊慌,当无缘无故受到别人 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 负,志向非常高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