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人苏东坡优美散文

合集下载

苏轼散文赏析名篇散文欣赏

苏轼散文赏析名篇散文欣赏

苏轼散文赏析名篇散文欣赏苏轼雅人深致,富于文人气质,其诗文,豪迈奔放,犹如天马行空。

他写的散文也不错。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苏轼散文赏析,供大家欣赏。

苏轼散文赏析:《记承天寺夜游》赏析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一○七九年),著名文学家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而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在狱中四个多月,后来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就是现在的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是挂名的地方军事副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这篇仅有八十多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它好像是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下面分小段进行分析: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一○八三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军。

夏历十月十二日,正当秋末冬初,夜里已很有点寒意了。

“解衣欲睡”,是说寒夜寂寥,百无聊赖,还不如解衣就寝,在睡梦中忘却人世的一切忧愁和烦恼吧!“欲睡”是想睡而还没有睡着。

这当儿,“月色入户”,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

“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来与他作伴,有意地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欣然起行”,是诗人的反应。

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

一个被朝廷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

诗人的兴奋和喜悦都已高度地概括在“欣然起行”这四个字中了。

这一句与“解衣欲睡”相对照,显得一伏一起;一沉闷,一活跃;完全是两样心情,两种节奏。

苏轼最有名的散文5篇

苏轼最有名的散文5篇

以下是苏轼五篇著名的散文:《前赤壁赋》(苏轼代表作之一)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后赤壁赋》(苏轼代表作之一)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予亦狐独高频婉约乎缭绕风清月明之中。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羽衣翩跹翅如车轮下视澄澈见底。

予乃问客曰:“吾从西北来时闻呜呜箫声不知何处之声?”客曰:“月明风清如此那望箫声乃鹤飞鸣过我也。

苏轼散文名篇

苏轼散文名篇

苏轼散文名篇苏轼散文名篇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苏轼散文名篇,欢迎阅读。

苏轼散文名篇《赤壁赋》赤壁之战的故事,在我国几乎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从正史到演义,从戏曲到影视,都把这场规模浩大的古代战争,渲染得丰富多姿,波澜壮阔。

赤壁鏖兵是意义重大的战略决战,战争的开端,是孙刘两家的生死存亡;战争的进程是如何以弱胜强;战争的结局,奠定了三分天下各占一方。

历史的本身情节就十分生动,又经过艺术化的处理就更加热闹非凡。

像舌战群儒、草船借箭、蒋干盗书、黄盖诈降、诸葛借风、火烧战船、败走华容等一连串的精彩故事,久已深入人心,就连不识字的老头老太太也都会说:“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可见其影响之深广。

赤壁怀古之作,最著名的便是一诗、一词、一赋。

诗《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杜牧的名作。

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赋都是苏东坡的。

虽然是在同一个地方,缅怀同一件事情,但却有着不同的意蕴和情致。

比较而言,杜诗写得清丽俊逸,贵在巧思;苏词则写得雄浑豪放,气势磅礴。

杜牧完全避开了正面,既不写景也不叙事,而是通过一份战争遗产来引发怀古之情,让人们想到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然后却陡然一转,从反面去假设战争的另一种结局,其妙处尽在于此。

咏史不落窠臼,出神奇于百炼,起别趣于寸心,这正是小杜七绝的特点。

苏轼的词写得豪迈壮阔,雄奇无比,把写景、咏史、抒情三者融为一体,从正面着笔直入主题。

一开始就以非凡的气魄,极力把时空扩展开来,立刻就展现了一幅雄伟壮观的画面。

让人仿佛看到了诗人正兀立岸边,望浩浩之长江,叹悠悠之历史;对巍巍之赤壁,涌翩翩之浮想。

他写出了壮丽的景色,惊涛拍岸,飞珠溅雪,汹涌澎湃,气象万千;他写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使雄姿英发的周瑜在他的遥想中出现,如见其音容笑貌;他写出了深沉的感慨,在昂扬激越的词句后面,分明是无奈的苦涩,压抑的情怀。

胸有成竹苏轼散文

胸有成竹苏轼散文

胸有成竹苏轼散文苏轼,那可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无比的巨星啊。

他的散文就像一座宝藏,每一篇都有独特的魅力。

苏轼的散文常常能让我们感受到他那胸有成竹的气度。

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面对各种挑战都能从容应对。

他写文章的时候,心里就像是有一幅完整的画卷,从笔尖流淌出的文字就像画笔,把那幅画一点点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他的《赤壁赋》就是这样的佳作。

在这篇散文里,他仿佛化身成一位智者,带着我们畅游在赤壁之下的江面上。

他对景色的描写那叫一个绝啊。

江水、明月、山峦,在他的笔下都活了过来。

他写江水,那不是简单地描述江水的样子,而是把江水的浩渺、奔腾的气势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就像一个大厨做菜,不是把食材随便拼凑在一起,而是精心调配,让每一种食材的味道都发挥到极致。

他写月亮,仿佛那月亮就是他的老朋友,一会儿讲讲月亮的历史,一会儿又聊聊月亮对人的影响。

这种感觉多奇妙啊。

你说要是没有胸有成竹的本事,能写得出来吗?再看他的《后赤壁赋》,那又是另一番风味。

他像是一个探险家,在夜晚再次登上赤壁。

这里的描写更加神秘,更加奇幻。

他的文字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

从登山的艰难,到山上看到的奇异景色,再到最后那种空灵的感觉,他写得一气呵成。

就像一个熟练的工匠在打造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从构思到完成,每一个步骤都精准无误。

这难道不是胸有成竹的体现吗?苏轼的散文里还充满了他对人生的感悟。

他一生起起落落,可他的文字却没有那种怨天尤人的感觉。

他就像一个历经沧桑却依然乐观的老者,用温暖而又豁达的话语告诉我们人生的道理。

他在散文里谈得失,谈生死,谈名利,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自然。

这就好比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大家围坐在一起,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和心得。

他能这么洒脱地谈论这些深刻的话题,不正是因为他心里对这些东西看得透彻,胸有成竹嘛。

他的散文在结构上也是很有特点的。

虽然没有那种刻意为之的痕迹,但你仔细读就会发现,就像一座精心设计的建筑。

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句子,都像是建筑里的一部分,组合在一起既稳固又美观。

有关苏轼的美文

有关苏轼的美文

有关苏轼的美文1、风雨任平生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

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

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

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

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

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

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

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

”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

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

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

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情,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

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

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

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

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

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苏轼的散文

苏轼的散文

苏轼的散文
苏轼,是南宋时期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散文代表着他生前的智慧和精神活力。

他的散文涵盖了大量主题,从文学、历史、哲学到宗教和文化,让他的散文被视为中国中古文学的精华内容之一。

苏轼的散文主要有《知异》、《送林韵先生》、《送别》、《古意》、《水调歌头》等等。

其中的《知异》被认为是苏轼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反映了苏轼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看法,他认为文学精神气质受到了持久的破坏,只有把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活动进行实践,才能走出困境。

《送林韵先生》是苏轼写给自己老师的,清晰地反映出苏轼对自己老师的尊重之情。

他写道:“旧时光阴,犹如烟雨水,分明共悲离;今年春色,落梅不及雨,多情终有馀。

”这段文字深深显示出苏轼的
悲伤,因为他生前的师长即将离开人世,而他也无力帮助。

此外,苏轼的散文中也有渊博的知识积累,如《古意》和《水调歌头》,在这些文字里,苏轼将自己的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凝结成了
诗化的文字,如《古意》中的“古人云:‘莫逆于心。

’”,让读者有种思想的共鸣,这种准确的把握、理解,也让苏轼的作品被视为中国经典文学中最贴近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之一。

苏轼的散文,在抒发苏轼的学问和感情的同时,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其中蕴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

苏轼一生坚持以文学改变社会现实,他把文学写作作为自己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同时坚持自己的个人艺术原则,将散文作为不同文学流派的终极归宿。

通过苏轼的散文,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智慧和诗意,对于他弘扬的中
国传统文化,我们也应借鉴其中的精髓,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延续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才能够把我们今天的文明带向更高的境界。

苏轼:(十五)美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十五)美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十五)美文: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风雨任平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生的风霜并不因为他的奇才俊秀就不降临到他的身上,相反,回首处,却是无处不萧索,风雨如晦,是另一种形式的成全,砥砺品行,磨练意志,造就人格,成就人生。

虽然他深知“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但是处庙堂之高,他却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政治见解和人格坚持,初入朝廷,他不满王安石的变法,忠言谠论,直而不随,“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不能见容于元丰,于是自请外放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

处江湖之远的苏轼也没有忘记兼济天下之志,关心民生疾苦,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改革邑政。

惠民于实际。

元丰二年,官场和文坛的污水一齐向他泼来,“乌台诗案”使得苏轼九死一生,侥幸被赦的苏轼战战兢兢,被贬黄州,闭门思过,“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那时的他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被醉人推骂,湮没于众,然而“惊起却回首,有恨无人醒,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寂寞的苏轼在这里所表现出的是惊心而不移心,收魂而不丧魂,屈身而不屈怀的高洁和高尚。

痛定思痛,他开始了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寻找立身处世的方法,他选择了直面人生而不是逃避,儒家的治世,佛家的修心,道家的养身,被苏轼信手拈来,激浊扬清,存精去粗,批判继承,所谓杂佛老而不溺,主儒术而不迂,在最黑夜的旅程上,他放逐了心灵的扁舟,孤傲达观地穿越世俗的汪洋而不至于触礁。

心灵的自由也拯救了苏轼的寂寞无奈的现实,在黄州任上,这只缥缈的孤鸿面对黄州赤壁写下了惊世骇俗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鸿篇巨制,那“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阔壮观,那“东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宁静悠远,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千古一叹,那“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的睿智自观,无不是超越了自身悲欢,站在了宇宙高度而超然地反观自身的一种颖悟和超脱。

他慷慨淋漓地写下了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笔蕴至情,胸凝浩气,超越的豪情万丈化为笔底的汩汩劲力,挟风雷动天地,谁说这不是人生的另一种叱诧和快意!元佑元年,苏轼再次回到朝廷,恰逢旧党司马光执政,对于旧派人物对新派变法的矫枉过正的一味否定的不满,引起了旧派的猜忌和排挤,苏轼再次请求外放,与其在朝堂之上被缚住手脚,不如去地方惠政于民,于是,先后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做过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的知州,所到之处,致力于地方性的赈济救荒,建立病坊(提供免费医疗的地方),兴修水利,整顿军纪,做一番不出卖良心的实事,苏堤无言,也记得苏轼的功绩,定州无言,却记得苏轼的一番整饬,军备肃然!元佑八年,新党重新执政,打击旧党,而苏轼被打入了旧党一派,苏轼被一贬再贬,绍圣元年被贬到惠州、新党觉得这一处罚还不够重,于是与绍圣四年被贬到儋州(海南岛)。

写苏轼的唯美散文

写苏轼的唯美散文

写苏轼的唯美散文一、模板一一首念奴娇,是黄州对苏轼的眷恋;一篇赤壁赋,我的泪支离破碎……因为有了苏轼,黄州成了千百年来文人向往的地方.站在高高的山上,远远的看,苏轼,红色的泪在滑过……在一个风尘仆仆的黄昏,他带着一身的疲惫,带着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从乌台诗案中仓皇逃出,在受尽了苦难之后,来到了这里.也许正赶上一个日落,黄色的天,红色的赤壁,一个摇曳的三国.来不及擦一把汗,来不及一声叹息,一阵风吹过,他的哀伤就已远逝,被抛在了三国那个英雄的年代。

他终究是苏轼啊,就算是只有一个几乎等于无的官职,就算是被对手拉下了马,他也只是与渔人相醉,装作一般人家.一场千年的文斗,最终还是以苏东坡的绝对胜利作为结局.我的苏东坡。

东坡何以招罪?惟以才情太高!乌台诗案,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可他却在这片红色的淡淡的哀伤中写出了念奴娇,前后赤壁赋的传世佳作.半倚着中华五千年的苍老文明,激起一片纷扬的文字,让哀伤变成一首动听的歌,让我的泪肆意倘佯,我的苏东坡啊!就算没有人记得,就算连好友沈括也背叛了自己,就算是痛,那又怎样?“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就让我们长歌一曲,曲罢终散离人泪。

他就像是一只箭,一枝穿云宵上阵杀敌的箭,被无端的拉下来,一头栽倒了黄州这块土地上,再也没有被神宗皇帝重用的机会.从黄州到海南岛,从这里贬到那里,却让他成就了一段文人的神话。

这若是别人,早不知生出多少酸溜溜的文字来,而他的诗赋,豪放,却有独特的风采,这里面有哀伤,有壮志,有眷恋,有着单纯的色彩……还记得他写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湖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挚爱的妻子却跟着他到处颠簸,这份痛,真的很伤。

“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我的苏东坡啊………………二、模板二悠悠地,你飘进我的梦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古文人苏东坡优美散文
苏东坡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

千百年来,人们对他称赞不绝,喜欢备至。

四川眉山地灵人杰,北宋著名文人苏轼就出生在这里。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当地有句民谣:“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

”传说苏东坡出生时,一夜之间山上的草木都枯萎了。

天地之精华都被苏东坡吸去了。

在眉山三苏祠的大门旁有一副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对苏氏父子的文学成就给予了高度的称赞,古今罕见。

苏东坡是一位少有的天才,也是一位集诗词文章、书法、绘画等于一身的艺术全才。

他少年成名,22岁就高中中学进士,以文章独步文坛。

苏东坡初出茅庐就受到了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的青睐,对他的才华大为赞赏,竭力提携。

在诗歌方面,他的诗富有禅宗理趣,如《习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内容的丰富、习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情蕴的深沉等方面,苏诗都是独树一帜的。

他晚年写了一百多首和陶诗,颇具特色。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其习题画诗不仅诗中有画,还善于传达出画中的神韵,进而自由生发,到达了信笔挥洒、自然真率的境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在北宋诗坛,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两宋诗坛他与陆游并称“苏陆”。

在词的创作上,他创始了豪放一派。

当时词坛霸主是柳永,“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在苏东坡之前,词一直被正统文学轻视,到了苏东坡手里,词才与诗一样成为言志与载道的文学形式。

在苏东坡外放杭州的时候,他开始了词的写作。

他意识到词不是为帝王,而是为一个人最真实的存在而写。

他在《定风波》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在俭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苏东坡在词的创作上,以在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为标志,创始了词的豪放风格。

他在这首词中写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他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豪放词的代表作。

他与辛弃疾在词上并称“苏辛”。

在文章方面,苏东坡得到了文坛前辈欧阳修的高度称赞。

欧阳修说:“我读苏轼的文章,身上直冒汗,后生可畏,我不行了,我这老头还是早早隐退到山林里面去,好给这年青人让出一条路来。

三十年后没有人会记得我欧阳修了,苏轼的名字在文坛上将大放光彩。

”苏东坡在《自评文》中写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
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盟主,《前后赤壁赋》是他的文章代表作,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书法方面,苏东坡率性而书,自然天成。

他的《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东坡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东坡此时惆怅孤单的心情。

苏东坡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在书法上并称“宋四家”。

在绘画方面,苏东坡创始了文人写意画的先河,在绘画史上影响深远。

他喜欢画竹子,往往一笔就画出了挺拔的竹竿。

苏东坡在《于潜僧绿筠轩》中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竹以“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的风采和品质,成为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

苏东坡与王安石虽然是政敌,但他们是君子之交和而不同。

王安石也极为欣赏苏东坡的才华。

他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这是王安石对苏轼的高度评价,赞誉之词溢于言表。

苏东坡是文人士大夫的典范,一生宦海沉浮,命运坎坷,但他才华横溢,旷达洒脱,让后人敬慕。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苏东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