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散文中的禅

合集下载

苏轼散文赏析名篇散文欣赏

苏轼散文赏析名篇散文欣赏

苏轼散文赏析名篇散文欣赏苏轼雅人深致,富于文人气质,其诗文,豪迈奔放,犹如天马行空。

他写的散文也不错。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苏轼散文赏析,供大家欣赏。

苏轼散文赏析:《记承天寺夜游》赏析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一○七九年),著名文学家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而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在狱中四个多月,后来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就是现在的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是挂名的地方军事副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这篇仅有八十多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它好像是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下面分小段进行分析: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一○八三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军。

夏历十月十二日,正当秋末冬初,夜里已很有点寒意了。

“解衣欲睡”,是说寒夜寂寥,百无聊赖,还不如解衣就寝,在睡梦中忘却人世的一切忧愁和烦恼吧!“欲睡”是想睡而还没有睡着。

这当儿,“月色入户”,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

“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来与他作伴,有意地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欣然起行”,是诗人的反应。

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

一个被朝廷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

诗人的兴奋和喜悦都已高度地概括在“欣然起行”这四个字中了。

这一句与“解衣欲睡”相对照,显得一伏一起;一沉闷,一活跃;完全是两样心情,两种节奏。

宋代文学基本知识与练习题及答案

宋代文学基本知识与练习题及答案

宋代文学基本知识与训练基本知识1、宋初最早起来反对五代体,并以恢复韩愈、柳宗元古文传统为己任的人是柳开。

2、田锡的主要功绩是在文论中发扬了韩愈、柳宗元求通变的文学精神。

3、穆修在宋初的主要功绩就是搜集校刻韩愈和柳宗元的文集,对古文的承传起了积极作用。

4、王禹偁是宋初文学创作成绩最为突出的人物,其自编文集名《小畜集》。

5、宋初诗歌“三体”是指:白体、昆体、晚唐体。

6、王禹偁属于宋初的“白体”诗派。

7、“白体”诗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昉、徐铉、王禹偁。

8、宋诗中学习杜甫的风气是王禹偁开创的。

9、晚唐体诗人以晚唐诗人贾岛、姚合为师法对象,晚唐体的代表人物是林逋,他被称为“梅妻鹤子”,他的代表作是《山园小梅》,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为世所称。

10、王禹偁散文的代表作有《唐河店妪传》和《黄州新建小楼记》。

11、王禹偁在文论方面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文章“传道而明心”的主张。

12、宋初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是西昆体,代表人物为:杨亿、钱惟演和刘筠。

“西昆”之名是因创始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即指帝王藏书的秘阁。

13、西昆体与晚唐体的繁盛,均在宋真宗一朝。

14、西昆体诗人师法的对象是晚唐的李商隐(近体律诗)。

15、昆体功夫是指讲究修辞和资书以为诗。

16、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

他确立了散体文的正宗地位和诗文平易自然的风格。

17、欧阳修散文的基本风格是平易流畅中富于曲折变化。

他议论文的代表作有《与高司谏书》和《朋党论》等,记事文和抒情文的代表作有《醉翁亭记》和《秋声赋》等。

18、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被称为“六一风神”。

19、欧阳修的诗歌学习韩愈的“以文为诗”,长于七言古体,可称之为古文诗体。

他诗歌的代表作有《戏答元珍》等。

20、叶燮《原诗》认为,开宋诗一代之面目者是梅尧臣、苏舜钦二人。

21、梅尧臣诗歌的风格可称之为“古淡”,是一种老树著花的美。

苏轼乌台诗案前后的性格对比

苏轼乌台诗案前后的性格对比

苏轼乌台诗案前后的性格对比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

苏东坡,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过去生活的态度,一向是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在杭州,在一首给孔文仲的诗里,他流露出对声势煊赫的官场的蔑视:“我本糜鹿性,谅非优辕姿。

”不仅如此,他还替监狱里的犯人呻吟,替无衣无食的老人幽咽。

他写农村田园情趣时,他起的题目却是《吴中田妇叹》:“汗流肩赤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

卖牛纳税拆屋炊,肤浅不及明年饥”;他在歌咏“春入深山处处花”时也写农民的食粮,农民吃的竹笋没有咸味,只因“尔来三月食无盐”,直指朝廷的专卖垄断;他写被征调的人民挖通运河以通盐船,他的笔触更加尖刻犀利:“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他指责积贫积弱的朝廷,他渴望“致君尧舜”,渴望有朝一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他探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轻狂:“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然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东坡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梦后的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总结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总结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总结
1、游褒禅山记——宋代散文:《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作品,主要记录了他游褒禅山时的所见所闻。

该文描绘了褒禅山景色的优美,抒发了对自然风光的钟爱,表现出文人对宁静禅修的向往,以及对艰苦奋斗的理想的憧憬。

2、直抒胸臆:文中“苏轼”此次游褒禅山,仿若内心历程的一次表达,以“赤忱”的态度,把内心的情绪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这是该文的最大特点。

如描写太平寺是“太平殿内一片清明,犹如一处乐游之境”、“山林尽翠,清风吹拂,气候甚温和”等等。

3、艺术风格:苏轼在《游褒禅山记》中采取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运用理性与感性的综合表达,勾勒出三个不同层次的景象。

第一层次描绘褒禅山的外景;第二层次叙述苏轼的心境变化;第三层次抒发苏轼的价值观与言论。

浅谈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

浅谈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

浅谈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作者:黄昱来源:《文学教育》2021年第02期内容摘要:进入宋朝,儒、释、道三教在思想层面上进一步融合,“三教鼎立”的格局逐漸被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所替代。

宋代的“三教合一”思潮为士人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文化环境,使宋代士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性格。

作为宋代著名文人,苏轼无疑是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文人的代表,苏轼的散文也成为其儒释道三教融合思想的重要体现。

从苏轼的散文出发探究苏轼对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吸收与转换对于探讨苏轼以及宋代文人处事态度和当时的文学状况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苏轼儒释道三教思想散文中国古代文人思想呈现儒教、佛教、道教三教的对立与融合。

进入宋朝,儒、释、道三教在思想层面上进一步融合,“三教鼎立”的格局逐渐被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所替代。

儒家提倡积极入世,鼓励文人尽己所能报效国家;佛教则教导文人随缘、淡然;道教追崇归隐和避世。

宋代的“三教合一”思潮为士人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文化环境,对儒、佛、道三教思想的融合转化也让宋代士人形成了颇具时代特色的文化性格,与前此历代(特别是唐代)相比,其思想观念、处世心态与生存方式等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使他们热情参与政治,而道家任自然、轻去就的思想和佛家追求自我解脱的思想又使他们能超然对待人生的荣辱得失。

“三教合一”化解了入世与避世的矛盾对立。

作为宋代文人的佼佼者,苏轼无疑是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文人的代表,苏轼的豪放豁达的人生观展现了他对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具体运用。

在中国文学史上还出现过由苏轼及其父、弟创立的以儒为宗,通过融通三教、兼采诸子的蜀学体系。

前人对于苏轼三教思想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多从苏轼的诗词入手。

本文拟从苏轼的散文出发,分析苏轼散文里所体现的儒释道三教思想。

苏轼的人生经历十分复杂,自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人生经历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轼的创作。

苏轼前期仕途顺利,颇受皇帝重用,因而其诗文更多体现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包含忧国忧民的思想。

《后赤壁赋》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后赤壁赋》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后赤壁赋》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后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

本篇是《前赤壁赋》的继续。

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毫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

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

作品原文: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2。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3。

霜露既降,木叶4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5。

已而6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7?”客曰:“今者薄暮8,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9。

顾安所得酒乎10?”归而谋诸妇11。

妇曰:“我有斗12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13。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14。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15,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16!予乃摄衣17而上,履巉岩18,披蒙茸19,踞20虎豹,登虬龙21,攀栖鹘22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23。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24,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25悄然26而悲,肃然27而恐,凛乎其不可留28也。

反29而登舟,放30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31。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32。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33。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34,戛然35长鸣,掠36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37。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38,过临皋之下,揖予39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40而不答。

“呜呼!噫嘻41!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42,飞鸣而过我43者,非子也耶44?”道士顾45笑,予亦惊寤46。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词句注释:1.步自雪堂:从雪堂步行出发。

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怀禅微刻《后赤壁赋》怀禅微刻《后赤壁赋》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

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

2.临皋(gāo):亭名,在黄冈南长江边上。

苏轼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不久就迁至临皋亭。

浅谈苏轼的散文创作

浅谈苏轼的散文创作

浅谈苏轼的散文创作浅谈苏轼的散文创作苏洵的散文篇一:苏轼的散文创作在论及苏轼的散文创作时,首先要注意到他的文学思想与北宋文学变革运动中其他人有显著不同的地方(这不仅与散文有关)。

当然,在表面的基本原则上,苏轼与欧阳修是一致的;他在为欧阳修《居士集》所写的序中,赞扬欧阳氏“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又在《上欧阳内翰书》中批评五代“文教衰落,风俗靡靡”,都是强调“明道”和“致用”这两条。

但实际上,苏轼并不把文章看成是单纯的“载道”之具,并不认为文学的目的只是阐发儒家道德理念;他常用迂回的方法,肯定文学在表现作者的生活情感、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方面的作用,肯定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价值。

他指出写作如古人所言,是“有所不能已而作者”,是“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江行唱和集序》),是“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密州通判厅题名记》),这虽然不是很新鲜的见解,但毕竟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文学的个人性;倘若考虑到如前所述苏轼的思想出入于儒、道、禅,而非“纯儒”,这种对文学的个人性的认识就更有其突破儒道狭隘范围的意义了。

同时,苏轼对文学的艺术性是相当重视的。

一般古文家常引用孔子所说“辞达而已矣”一句,反对在文章写作中的艺术追求,苏轼则说: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答谢民师书》)这里公然对孔子加以曲解。

孔子所谓“辞达”,原只是指用文字清楚地表述事实与思想,而苏轼却把“系风捕影”般的“求物之妙”这种以个人内在感受为基础的很高的艺术境界作为“辞达”的要求。

这些地方,他比也具有艺术爱好的欧阳修走得更远了。

在散文写作方法方面,苏轼最重视的一点是“以意为主”。

因此,他既反对“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即外表华丽而缺乏内涵的x体文,也反对“怪僻而不可读”之文,这也同欧阳修一致(见《上欧阳内翰书》)。

从被贬所作的游记散文看苏轼思想的转变

从被贬所作的游记散文看苏轼思想的转变

从被贬所作的游记散文看苏轼思想的转变
陈作行;张安琪;潘艳华
【期刊名称】《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8)003
【摘要】苏轼在被贬的路上,从黄州时期的摆脱功利态度,到惠州时期的身世永相忘,再到儋州时期的“寄我无穷境”,一路走来,一路顿悟.文章从他被贬三地所写的游记散文中,揭示他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梳理他思想发展的脉络.
【总页数】3页(P41-43)
【作者】陈作行;张安琪;潘艳华
【作者单位】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太原030012;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太原030012;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太原0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4;I206.2
【相关文献】
1.苏轼被贬时期的佛禅思想 [J], 弓芊
2.浅析苏轼被贬谪黄州时期的思想特点 [J], 王建军
3.从东坡为妻妾所作词看其思想转变 [J], 王渤菡
4.从贬谪黄州后的创作看苏轼思想变化和人生态度的转变 [J], 姚芳
5.从东坡为妻妾所作词看其思想转变 [J], 王渤菡[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散文中的禅
[作者:赵仁珪转自:期刊原文已阅:2150 时间:2006-8-26 录入:
hanqinxuan ]
期刊原文
苏轼散文中的禅
赵仁珪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28-36页
【作者简介】赵仁珪北京师大中文系副教授
【摘要】禅与散文关系的研究历来重视不够,苏轼研究亦如此。

苏轼于佛教虽为“泛宗派”者,但于禅宗独有情钟。

其表现有二:一是对伪禅学的批判,对真禅学的坚持;二是能从中提炼静而达的哲学精髓,取其实用、重人情及富有辩证的思维方法。

这些思想必然影响于散文,其表现有三:一是很多论文主张都直接来自禅宗;二是能将禅宗的某些思维方法及表述手法,如比喻、话头、典故、术语、辩证法等巧妙自如地引用到各类文章中去;三是扫除一切外在痕迹,将禅理禅趣圆融无碍地化入到文章中去,这一特点在苏轼的小品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关键词】苏轼禅思想思辨方法伪禅学宗教迷恋静而达禅语禅机禅理禅趣圆融无碍
近年来学术界很注重禅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在研究对象中苏轼与王维、白居易、柳宗元、黄庭坚等文学兼禅学大师首当其冲。

但多数论者只注重研究这些人的诗歌创作与禅学的关系,而忽略了他们的散文创作与禅学的关系。

这对王、白、柳、黄诸人的影响并不太大,因为他们毕竟都以诗名。

但苏轼则不同。

苏轼也以文名。

所以我们也应注重对苏轼散文与禅学关系的研究。

这一研究起码有两种意义:一是能更清楚地勾划出苏轼的禅思想,因为苏轼的禅思想更多的是通过散文来表述的;二是能更深刻地揭示苏轼散文的风格特色,因为这些特色都离不开禅思想。

由前者,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其人;由后者,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其文。

一、从正面谈禅之文看苏轼的禅思想
这里应首先辨明这样一个问题:苏轼到底属于佛门的哪宗哪派?更明确地说,他能否算禅宗中的传人?
苏轼喜佛亦善佛,这是毫无疑问的。

吴越名僧与其“善者常十九”(《惠诚》),“每往见师,清坐相对,时闻一言,则百忧冰解,形神俱泰”(《海月辩公真赞》),甚至与他们公开论辩,俨然以佛门人物自居。

但就像他一直高唱“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向往归隐而始终未能归隐一样,他虽嗜佛却始终未能真正地走入佛门。

可以说他始终是以“槛外人”的身份来谈佛论道的,充其量只是个“居士”而已。

既然并非槛内人,因此也就无需自觉地归属其中的某一宗派,更无需去恪守某一宗派的特殊宗旨,可以从槛外按主观喜好去任意选择。

所以从理论上讲,苏轼于佛教是一个“泛宗派”论者。

他说:“佛乘无大小,言亦非虚实,顾我所见如何耳。

万法一致也。

我若有见,寓言即是实语;若无所见,实寓皆非。

”(《书金光明经后》)“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相攻。

我见大海,有北南东。

江河虽殊,其至则同。

……律无持破,垢净皆空。

讲无辩讷,事理皆融。

”所谓律,指律宗;所谓讲,指讲宗,即禅律二宗之外更重讲说经典义解的其余各宗;所谓事理皆融,指华严宗的主要教旨。

可见他是主张各宗并行的。

但我们又不能不承认,苏轼于佛教中更偏爱禅宗。

宋代时禅宗盛行,以至几乎取代了其它各
宗。

禅宗士大夫化,士大夫禅化的社会风气,与禅宗生动活泼特质极为相契的苏轼聪明机智的个性,决定他必然将更大的兴趣投入到禅宗中去,进而成为他坎坷岁月、多难人生的精神支柱。

禅宗更标榜着自己是不立文字的教外别传,更主张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更强调心即是佛,心外无佛,因而更注重内省自力的功夫,更注重贴近生活现实,通过极富辩证力的思辨对某一具体现象透参成佛。

一部部禅宗语录及灯史所记录的无非都是这些内容。

而翻开苏轼文集,这类禅宗的典故公案、话头机锋可谓比比皆是。

如《黄州安国寺记》所追求的“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條然,无所附丽”,即是禅宗“明心见性”的境界。

《与子由弟十首》之二所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如,死生可以相代,祸福可能相共,惟此一事,对面纷付不得”,不但观点是禅宗的,语言也是禅宗的。

《磨衲赞》所宣扬的“当知此衲,非大非小,非短非长,非重非轻,非薄非厚,非色非空”,正是典型的禅宗非此亦非彼的思辨方法。

有些短文简直就是一则精彩的禅门公案,如《与子由弟十首》之五:
……昨夜梦与弟同自眉入京,……路见二僧,其一僧……手擎一小卵塔云:“中有舍利。

”兄接得,卵塔自开,其中舍利粲然如花。

兄与弟请吞之。

僧遂分为三分。

……僧言:“本欲起塔,却吃了。

”弟云:“吾三人肩各置一小塔便了。

”兄言:“吾等三人,便是三所无缝塔”。

僧笑,遂觉。

……
僧之根本不见塔,子由之肩上置塔,苏轼之自身即塔,很清楚地表现出禅宗心证的三个阶段,读后令人朵颐。

可见称他“当踞诸禅首席”(袁宏道《雷太史诗序》)并不为过。

苏轼散文中表现出的禅思想有以下两大特征。

一是坚持禅宗的严肃性而不满其堕落性。

禅宗自六祖慧能正式创立以后,逐渐形成轻经典戒律而重自省思辨的禅学体系。

这种体系在初期有它活泼生动、单刀直入、直取心源的优点。

但随着这股风气的愈演愈烈,便出现了公开藐视经典,破坏戒律,否定一切,以至呵佛骂祖等种种放诞不羁的言行。

应该说这是禅宗走向极端时的一种堕落。

因为既为宗教,就应该有信仰,有修行,有戒律,把一切都否定了,自然也就否定了禅宗本身。

这种现象到北宋更加严重,对此苏轼予以严厉的批判与坚决的抵制。

正像茅坤所云:苏轼“无论学禅,学圣贤,均从笃行上立脚。

”(《苏文忠公文钞•安国寺大悲记》)在《中和胜相院记》中苏轼指出,既为佛教,就应持戒,“务苦瘠其身,自身口意,莫不有禁,其略十,其详无数。

”只有这样,才谈得上修行。

为此。

苏轼特别推崇以简明的“修善慈心”,“不杀生”,“息意去欲”,“行善修道”为宗旨的中国原始佛教,认为这“虽若浅近,而大略具是矣。

”苏轼又通过比喻将原始佛教与当时流行的佛教加以对比:“野人得鹿,正尔煮食之尔。

其后卖与市人,遂入公庖中,馔之百方。

鹿之所以美,未有丝毫加于煮食时也。

”(《记袁宏论佛》)非但如此,苏轼进而指出,卖入公庖之后,还有变味的可能:堕落的僧徒“谓酒‘般苦汤’,谓鱼‘木梭花’,谓鸡‘钻篱菜’,竟无所益,便自欺而已。

”(《僧自欺》)“世之昧者,便将颓然无知认作佛地”,以至认为猫儿狗子皆有佛性(《与子由弟十首》之三)。

“近世学者以玄相高,习其径庭,了其度数,问答纷然,应诺无穷,……故使鄙夫得挟其空空以欺世取名。

”(《跋荆溪外集》)“近岁学者各宗其师,务从简便,得一句一偈,自谓了证,至使妇人孺子抵掌嬉笑,争谈禅悦,高者为名,下者为利,余波末流,无所不至,而佛法微矣。

”(《书楞伽经后》)众所周知,这些现象在禅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对此苏轼严肃批评道:“若出新意而弃旧学,以为无用,非愚无知,则狂而已。

”于是苏轼有时故意给他们难堪:“吾游四方,见辄反复折困之,度其所从遁,而逆闭其途,往往面颈发赤。

然业已为是道,势不得以恶声相反,则笑曰:‘是外道魔人也。

’吾之于僧,慢侮不信如此。

”(《中和胜相院记》)这样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