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在中国的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与《源氏物语》──以白氏及其《长恨歌》的影响为中心

中国文学与《源氏物语》──以白氏及其《长恨歌》的影响为中心

中国文学与《源氏物语》──以白氏及其《长恨歌》的影响为中心中国文学与《源氏物语》──以白氏及其《长恨歌》的影响为中心中国文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自古以来在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代表作和流派兴起。

其中,与日本文学相似的地方便是它们同样受到了《源氏物语》的巨大影响。

本文将以白氏及其《长恨歌》为例,探讨中国文学与《源氏物语》的关系,并深入分析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明珠。

它讲述了源氏及其周围人物的爱情故事,以及对于日本平安时代社会的描绘。

白氏的《长恨歌》同样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古代长篇叙事诗,它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这两部作品不仅在爱情叙事方面有着共通之处,也在描绘社会风俗、刻画人物心理等方面具备相似性。

首先,可以从情感描写的角度来比较这两部作品。

《源氏物语》通过源氏与许多女性角色之间复杂的爱情关系,展示了人性中的欲望、痴情、思念等情感。

这种情感描写在中国文学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

在《长恨歌》中,白氏通过描写杨贵妃与唐明皇之间的深情爱恋,表达了爱情的美好与悲伤,以及别离的痛苦之情。

这种表达形式与《源氏物语》中对于爱情的描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两部作品都将社会风俗融入到情感叙事中。

《源氏物语》通过对于平安时代贵族生活的细致描绘,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繁华与虚荣,以及阶级之间的复杂关系。

而《长恨歌》以唐朝为背景,通过对于宫廷生活的描绘,展示了唐朝社会的豪华与荒淫。

这两部作品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将社会风俗作为情节的背景,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满多彩。

第三,可以从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来看这两部作品的相似性。

《源氏物语》刻画了许多复杂多面的人物,通过对于他们内心世界的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

同样地,白氏在《长恨歌》中也通过对于杨贵妃与唐明皇内心的抒发,展示了他们的情感起伏、内心挣扎等。

这种对人物内心的描绘在中国文学中亦是常见的手法,并且与《源氏物语》中的人物刻画具有共通性。

论《源氏物语》翻译验证研究——以紫式部原创和歌翻译为例

论《源氏物语》翻译验证研究——以紫式部原创和歌翻译为例

论《源氏物语》翻译验证研究——以紫式部原创和歌翻译为例姚继中【摘要】迄今为止,鲜有学者对《源氏物语》进行翻译验证研究.究其原因,一是学术功利性的驱使,难以潜心双语对比论证,往往以浅尝辄止的肤浅评论审视翻译作品;二是《源氏物语》的翻译验证研究难度太大,研究周期过长.本文以《源氏物语》翻译验证为命题,以《源氏物语》中紫式部原创和歌翻译为例,试图从以下四方面:(1)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悖论,(2)翻译验证研究的学术性与风险性,(3)《源氏物语》和歌翻译的困境,(4)丰子恺、林文月、姚继中所译紫式部原创和歌实际验证,论述《源氏物语》翻译验证研究的学术性、必要性以及可行性.以期带动学术界能够潜心对外国文学名著展开认真的翻译验证研究,从而丰富空洞的翻译理论.【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1)001【总页数】8页(P112-119)【关键词】源氏物语;翻译;验证;紫式部;和歌【作者】姚继中【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重庆4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源氏物语》在中国的译介其实并不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课题,因为它毕竟就是一部经典小说。

尽管在中国有过若干译者,但时间跨度仅有百年,梳理起来也很容易。

然而,当我们拓宽对“译介”一词的认知,把它从一般的翻译介绍导入翻译学的范畴,研究领域就会随之改变,研究视野也会豁然开阔。

1.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悖论关于《源氏物语》的翻译批评,30年来有过几篇像样的文章,但大多文章也就是泛泛而论,没有严格地对照原典与译文的验证研究。

其实,翻译批评不仅是对作品的尊重,也是对译者的尊重。

的确,在翻译批评中,译者永远是被批评的“弱势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译者没有为译出优秀的作品而努力。

译者的能力固然参差不齐,可是翻译学本身的局限性,实实在在制约着翻译的可能性,翻译的等价效应也注定是有限的,而这种有限是不以译者的意志为转移,谁都挣脱不了的诸多主客观制约。

《源氏物语》中和歌汉译的比较研究——以丰子恺、林文月译本为例

《源氏物语》中和歌汉译的比较研究——以丰子恺、林文月译本为例

《源氏物语》中和歌汉译的比较研究——以丰子恺、林文月译本为例《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作为日本文学史上首部长篇小说,它以细腻入微的描写、精确的心理刻画和优美的语言风格赢得了无数读者的赞赏。

然而,由于作品创作于10世纪初,原作使用的是日本古汉语,使得其汉译本在传播到中国时产生了一定的困难和差异。

本文以丰子恺和林文月的《源氏物语》汉译本为例,对其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我们来看丰子恺的《源氏物语》汉译本。

丰子恺是中国著名的艺术家、文化学者,他在汉译《源氏物语》时非常注重语言的表达和文化的传递。

他采用了较为通俗的汉语,力求使汉译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同时,丰子恺也尽量保留了原作的意境和风格,用较为精准的词语表达了源氏和其他角色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体验。

然而,由于丰子恺并非专业的文学翻译家,他在对原作的理解和转译上难免会存在一些偏差和失误。

有时候,他会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解释,从而使得部分读者感到困惑或不满。

而林文月的《源氏物语》汉译本在语言风格和文化传递方面与丰子恺有所不同。

林文月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他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非常擅长。

他的《源氏物语》汉译本在语言的准确性上更为出色,他善于把握原作的细节,并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将其完美地转译成汉语。

此外,林文月对于原作的细腻描写和情感表达也有着敏锐的捕捉和传达。

他尽量保留了原作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使汉译本的阅读体验更加接近原作。

然而,林文月的翻译有时候过于忠实于原作的形式和结构,导致某些场景和情节在汉译本中读起来会有些拗口和生硬。

总的来说,丰子恺和林文月的《源氏物语》汉译本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丰子恺注重语言的流畅和易懂,极力保留原作的意境和情感;林文月则注重准确地转译原作的细节和修辞手法,使汉译本更加接近原作。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两位译者也有各自的局限性,丰子恺可能存在偏差和失误,而林文月有时会过于忠实于原作的形式和结构。

《源氏物语》和《红楼梦》的比较研究

《源氏物语》和《红楼梦》的比较研究

用的一个 词是 ‘ 泛爱 ’“ ,泛爱论” 似乎一 时之间成 了分 析男一 号的首选 代 名 词。沈 新林 在 《 部 惊人 相 似 的 巨著——论 两
看过这两部作品的人都知道 , 两位作家都尽量地 把这两人塑
( 红楼梦 ) 源 氏物 语 ) 与( 的异 同》 一文 中 , 明确 指 出两 位男 就
紫 姬 和 宝 钗 比较 的论 文 占绝 大 多 数 。从 这 些 论 文 的 内 容 来 看, 基本 上还 是 围 绕 两 个 人 的 艺 术 形 象 和 性 情 展 开 的 议 论 。

人 物 之 间 的性 格 、 象 、 宿 方 面 的 比 较 形 归
主要是关 于思 想 内容 、 创作 方法 、 物形 象等方 面进 行 人
展开 的:

题。贾 宝玉作为封建贵族 阶级眼中的“ 叛逆者” 外表虽光鲜 ,
亮丽 , 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 但是 内心却空虚寂 寞 , 最终看破
红尘 , 彻大 悟 , 大 回归 太 虚 幻 境 。 光 源 氏 光 彩 焕 发 、 丽 动 艳 人 , 世 人 眼 里 , 人 人 羡 慕 的 “ 华 公 子 ” 但 是 由 于爱 侣 紫 在 是 光 ,
姬之死 , 氏最终悲观厌世 , 源 一心希望早 日遁世 , 最终归 隐佛 堂, 悄然逝去 。“ 宿命论” “ 、 无常 厌世 观” 是许 多作者 给这两 位主人公做的思 想评价 。例如 , 李力 的《 末世 的哀歌—— ( 源 氏物语) ( 和 红楼 梦) 比较琐 谈》 经美英 的《 氏物语 》 红 , 源 与《 楼梦》 都是以上观点的支持者 。 , 除 了围绕男主人公展开 的横 向对 比外 , 围绕两部 作品中 的女性进行对 比的论 文也较 多见 。尤其 是将女 一号主 人公

《源氏物语》在中国的研究综述

《源氏物语》在中国的研究综述

2009年5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M ay.2009塑笪鲞』般勇一—_』她型丛!婴笪划迫堕也翌逝!Y巫趟幽型世笪(墅型墅婴堕2型:堑№:兰《源氏物语》在中国的研究综述。

李光泽(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摘要]我国对《源氏物语》的研究,八十年代至今,有关方面的论文举不胜举,但是综合论述国内研究成果的文章,尚未出现。

本文进行一种新的尝试,试从文献统计的角度,通过数据分析手段,对国内二十几年间的“源学”研究做了大致的梳理,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从而加深国内研究者对研究方向和成果的把握。

(关键词]《源氏物语》;研究综述;学术论文[中图分类号]K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215{2009}03—0042—04《源氏物语》做为日本物语文学的高峰之作,对日本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日本文学和美学发展史的重大转折点。

《源氏物语》问世以后,日本学界进行了长久的、不间断的研究,大体上是以儒佛思想为基准,围绕文学与美学的关系以及文本研究展开的。

《源氏物语》虽然是日本传统文学的代表之作,但是它是在日本文化“汉风化”的文化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给这部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紫式部正是在中日文化、文学广泛交流和融合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才创造了这部不朽之作。

《源氏物语》是以日本传统文化为底蕴的中日文化和文学交流的结晶,是两国文化、文学融合的典范。

Ll’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部与中国传统文学、文化有着血缘关系的文学名著,却一直没有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丰子恺先生的《源氏物语》中文译本的出版,《源氏物语》的研究才逐渐升温。

在研究中,学者们逐渐发现,研究《源氏物语》,不仅研究的是日本古典文学,对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也有帮助。

从八十年代丰译本的问世至今,国内有关《源氏物语》方面的研究从无到有,从点到面,渐有起色。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小说观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小说观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小说观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概述】《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的经典长篇小说,是一部描写平安时期宫廷贵族生活和人情世故的小说,主要反映了平安时代后期宫廷贵族的生活习惯、美学思想、人情世故、恋爱婚姻、宫廷政治等方面的情况。

《红楼梦》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大观园的故事,反应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历史、人情、婚姻等方面的情况。

两部小说虽然分别来自日本和中国,但都是对古代封建社会的描写,这使得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如对于贵族生活和人情世故的描写。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小说观,主要探讨两部小说在描写封建社会中的贵族生活和人情世故方面的异同点。

通过对两部小说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和日本封建社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为文学比较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1. 小说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分析《源氏物语》和《红楼梦》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探讨两部小说在不同的时代里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异同点。

2. 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

比较两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探讨两部小说对于人物形象的描绘在情感刻画、气质体现、美学意涵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3. 小说的主题和价值观。

分析两部小说的主题和价值观念,在审美方面的特点以及元素、人物,可以是情节等方面的异同。

【研究意义】通过对两部经典小说方面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和日本封建社会中的文化、历史和思想,拓宽读者的视野和文化知识,深入探讨中日文学之间的异同,为文学比较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即对两部小说的语言、文化、历史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比较两部小说的异同,对比其共同点和差异点,最后从中得出结论。

【预期结果】通过对两部小说小说观的比较,预期结果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两部小说在描写封建社会中的贵族生活和人情世故方面的异同点,比较两部小说在审美方面的特点以及元素、人物,可以是情节等方面的异同,比较两部小说在文化、历史和思想等方面的异同,最终归纳两部小说在作者,文化,社会和其他关键方面的异同点和共同点,并为中日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论《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受容

论《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受容

论《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受容《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受容的论文报告众所周知,《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早期的一部小说,被誉为是东亚文学的瑰宝。

而白居易则是中国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这两位文学巨匠之间似乎没有太多的联系,然而,事实上,《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的受容具有一定的影响。

本篇论文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细述:一、介绍《源氏物语》和白居易诗歌的基本情况二、论述《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受容的历史背景三、分析《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启示四、阐述《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意象塑造的影响五、论述《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文化内涵的传承六、剖析白居易诗歌对《源氏物语》的阐释和传颂七、探究《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的影响与局限八、结合实例,探讨《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的艺术成就九、总结《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受容的价值和意义本篇论文将从以上九个提纲进行详细的论述,希望能够对读者对于《源氏物语》和白居易诗歌的理解和认识有所帮助,同时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一份微薄的贡献。

1. 介绍《源氏物语》和白居易诗歌的基本情况在这一部分,需要对《源氏物语》和白居易诗歌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包括作品的性质、创作背景、主题等方面。

可以分别从文学史、文化传统等角度出发,简要叙述这两位文学巨匠的贡献和地位。

2. 论述《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受容的历史背景这一部分需要探究《源氏物语》和白居易诗歌的创作和流传史,尤其是在两者相互影响的历史背景下,有哪些文化和时代因素对此起到了推动和促进的作用。

需要结合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学和文化环境等因素,对两者的对话和交织关系进行分析。

3. 分析《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启示这一部分需要考察《源氏物语》对白居易创作的启示和影响,探究在文学层面上,源氏物语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意象,如何启迪了白居易的创作思路和文学追求。

同时,也可以研究在文学史的脉络下,《源氏物语》和白居易诗歌的不同表现形式和风格特点。

三十年来国内关于《源氏物语》的主题分析综述

三十年来国内关于《源氏物语》的主题分析综述
源 淫 无耻 的生活,描写 了源 氏及其岳 父左大 臣为代表 的皇室 的文化背 景,其 中不免片面和臆 断 ;有 的文章认 为 《 氏

派 ,同以弘徽殿 女御及其父 右大 臣为代表 的外戚 一派之 物语 》 是专 写 贵族 恋情 的作 品 ,其立 论 更接 近作 品 的实
3 ] 间 种 种 不 可 克 服 的矛 盾 , 从 而 反 映 了那 个 时 代 和 社 会 的 本 际 , 但 未 能进 一 步 上 升 到 美 学 高度 去认 识 ” [。 王 向远 先 生
(2).
问题。故事 的走 向与表现主题在此 已见端倪 。
( 薛海兵
江苏省 南通第一 中学 260 ) 201


, -



^ ^ _ - 一 . E
喟 ,使人动情 ,使人悲凄 ”[的 “ 。 ] 物哀 ”审美理论 。后来 , 在上面三种学说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不 同角度的新观 点。
罗应 先 初 探 后 得 出结 论 , 认 为 通 过 光 源 氏 这 个 人 物 ,
总体来说, “ 贵族恋情说”的拥护者相对较少 。
三 、物 哀 精 神说 这 是 王 向远 先 生 提 出 的 说 法 。他 明 显 针 对 上 面 两 种 观
点,在文章 中指出 ,在我 国评论 《 氏物语 》的文章 中, 源
示 了贵 族 行将 没落 和 衰 败 的 历 史 必然 。 ” _ 6
[] 3

而这 个人情世 界的表现 以 “ 物哀 ”为其 宗 旨, “ ‘ 物
哀’是 《 氏物语》审美理想 的核心 ”[。所谓 “ 源 3 1 物哀 ”,
然而 为什 么 会 产生 “ 判 揭 露 说 ”,蓝 泰 凯这 样 解 其 含 意大 致 是 “ 由外 在环 境 触发 而产 生的 一种 凄 楚 、 批 人 多愁 善感 ’和 释, “ 批判揭 露说 ”的 “ 产生 与中国 的意 识形态有着 密切 悲愁 、低 沉、伤感 、缠绵徘侧 的感情 ,有 ‘ 的关 系,人们 习惯于用阶级性来说 明一切社会 现象 。” 之 外 ,姚继 中对 “ 判揭露说 ”提 出质疑 : “ 《 氏物语 》 批 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氏物语研究在中国——研究状况与方法论【英文标题】The study of The Tale of Genji in China:Its situation and methodologyYAO Ji-zhong【作者】姚继中【作者简介】四川外语学院日语系,重庆400031姚继中(1957-),男,江苏南通人,四川外语学院日语系教授,主要从事日本语言和日本文学研究。

【内容提要】与西方文学名著相比,《源氏物语》作为世界文学名著,且又出自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的日本,中国的读者、研究者理应对其有着深刻的认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无论是从传播的角度还是从研究的角度去考察,中国对《源氏物语》的认识与研究远不如对西方文学名著那么深刻。

个中原因,值得研究。

【英文摘要】Compared with famous Western literary works,The Tale of Genji,a world lite rary master-piece from Japan,a country with profound cultural sources from C hina,should have enjoyed a deep understanding among Chinese readers and rese archers.But,in fact,this is not the case.Either judged from the extent of it s spread or from related research work in China,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 o f this Japanese literary work are far behind those of famous Western literar y works.Why is it so?This article offers a deepgoing analysis and study of p ossible causes from different angles.【关键词】源氏物语/研究/中国The Tale of Genji/research/China中图分类号:I313.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31(2002)03-0024-05一、源氏物语研究在中国与西方文学名著相比,《源氏物语》作为世界文学名著之一,且又出自与中国有着深厚文化渊源的日本,中国的读者、研究者理应对其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研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无论是从传播的角度还是从研究的角度去考察,中国对《源氏物语》的认识与研究远不如对西方文学名著那么深刻。

对一部外国文学作品的研究,必须建立在译介——接受——深入研究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之中(由于受到语言的制约,能直接阅读原文者为数不多)。

在这个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译介问题,这直接关系到某作品能否在某特定的语言区域的传播。

其次是读者对作品的认知与理解。

读者对作品接受的程度越深,作品传播的速度越快、区域越广。

深入细致的研究则是建立在前者之上。

1.《源氏物语》在中国的传播《源氏物语》中译本由著名翻译家丰子恺先生所译。

据译序得知,丰子恺先生早在60 年代初就呕心沥血将全文译出,且译文语言优美,传神达意,既保持了原著的古雅风格,又注意运用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笔法,译笔颇具特色。

由于十年浩劫,该书被迫从出版计划中撤消。

1973年,《源氏物语》重新被列入出版计划,但在“反黑线回潮”的冲击下,再次夭折。

直至1980年,该书经过丰一吟先生整理后,作为日本文学丛书之一,终于同读者见面了。

1980年只出版了上卷,即《桐壶》至《槿姬》的前二十回。

中卷于1982年出版,至三十八回。

最终出齐下卷已是1983年的秋天。

至此,《源氏物语》这部世界文学名著总算真正走进了中国读者的视野。

《源氏物语》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散文长篇小说,它比中国最早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早出世三百多年,比西方最早的小说集《十日谈》亦早三百多年。

然而,这样一部被日本人尊为古典文学泰斗的世界文学名著介绍到中国却不到20年,而该书的英译本最早刊于1921年,法文本、德文本也比中译本早几十年。

如果从语言、文化、地域等诸多因缘关系上来说,最早问世的理应是《源氏物语》中译本,但事实恰恰相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中国学者深思的问题。

在我看来,《源氏物语》之所以直到今天才被完整地介绍到中国来,这与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特别是作为一个文化输出国的自大心理不无关系。

从史学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看,中国曾作为文化传播国,而日本作为文化传播的接受国,在长期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传播国对接受国的文化发展熟视无睹的轻视态度(接受国反而会对传播国的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或许正是这种轻视的态度,使得中国的学者对日本文学(文化)的研究远不及日本学者对中国文学( 文化)的研究。

《源氏物语》本身的阅读、翻译难度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源氏物语》绝非懂日文者就能轻易阅读的文学作品,它涉及史学、美学、佛教、音乐、绘画、书法,可谓包罗万象。

从文学的角度讲,要读懂这部经典,不仅需要对日本的古典文学有着深刻的了解,对中国古典文学亦需有深厚的造诣。

更为重要的是,这部小说是用日本的古文体写成,据大野晋教授统计,《源氏物语》用了40万个词写成,除了助词、助动词之外,大概由13000个不同的单词构成了约21万个词组。

这对一个非专门从事《源氏物语》研究的外国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无法逾越的语言壁垒,即使是日本人,若非专攻,亦难轻易读懂。

丰子恺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其间就执着地阅读过《源氏物语》。

据丰先生之子丰华瞻在《丰子恺与日本的文学艺术》中回忆说,其父旅日期间曾将古文体的《源氏物语》和与谢野晶子的现代语对照研读,他非但爱不释手,甚至把第一回《桐壶》卷读得烂熟,其后便专攻日本古文。

凭着自己对日本古文、中国古文与诗词的深厚造诣,同时又兼具画家、书法家、音乐教育家,又是佛教徒等多重因素,才使丰子恺先生具备了翻译《源氏物语》的条件。

丰子恺先生于1961年8月着手翻译,1965年9月完成,历时4载,不辞辛劳,以类似我国唐代变文、传奇小说的特殊风格,再现了《源氏物语》的文学与美学的风貌。

就当前中国日语教学与研究的水平而言,不可谓不高,但能堪任翻译《源氏物语》者,我认为是屈指可数的。

1995年前后,国内的著作权意识比较薄弱,因此,一些书商出于文化与商业的敏锐性,利用著作权中的一些盲点,通过“合作出书”等形式,对大量的世界文学名著进行“重译”出版。

所谓“重译”,有的译者并非是从事翻译的外语工作者,而是一批中文水平相当高的汉语教学与研究人员。

他们对已有的中文版世界文学名著进行“重新表达”。

蓝本是中文,译文仍然是中文。

所不同的是,“重译”的语言文字功夫或许比蓝本更为精彩,但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对原著的误读、误译甚至歪曲,更为严重的是侵犯了原译著者的著作权。

在这股“重译”的浪潮中,《源氏物语》亦成了“重译”的对象。

种种迹象表明,远方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的,由殷志俊译、范林森审的《源氏物语》中译本就是这样一个产物。

殷志俊、范林森先生何许人也无从知晓,仅从学术的角度去研究该译本,我们不得不说它是一本粗糙之作。

我曾将丰译本、殷译本以及日本小学馆1970年版日本古典文学全集中的《源氏物语》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丰译本与小学馆的《源氏物语》在正文与注释方面有一定的出入,但总体上不得不承认丰子恺先生的译文最大程度上忠实了原文。

然而,再将殷译本与小学馆的原文版相对照,便很难说他的译本是从日文直接译出的。

有趣的是,若将殷译本与丰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更让人觉得殷译本译自丰译本,而译者无论是汉语语言文字功夫,还是对《源氏物语》的认识,都不敢恭维。

在此不妨举出几例:1.《源氏物语》中的795首诗在原文中为体裁统一的5、7、5、7、7和歌体,虽有破调,但为数甚微。

丰子恺先生在翻译这些和歌时,以是否能将原诗的内容完整地表达出来为判断依据,决定了采用两句七言还是四句五言诗来翻译。

换言之,丰译本中的两句七言也好、四句五言也罢,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的决定,与原文形式毫无关系。

然而,在殷译本中,殷先生译诗体裁的判断标准居然与丰先生如出一辙,即丰先生认为两句七言者,殷先生亦使用了两句七言,丰先生用四句五言处,殷先生亦然。

虽然殷译本中各有20余首将两句七言改成了四句五言或将四句五言改成了两句七言,但任何人都能看出拼拆的痕迹,丝毫没有从原文另译的感觉,这不禁使我们提出一个疑问:殷先生到底是否知道《源氏物语》的原诗体裁为何?2.殷译本中竟然将《源氏物语》中主要人物的名字都弄错了:第九回“葵姬”变成了“蔡姬”;第22回“玉鬘”变成了“玉曼”;第43回“匂皇子”变成了“訇皇子”。

总之,殷译本中的校对错误、人名错误、误读造成的错译,任意纂改、任意添削、胡乱注解,诸如此类的错误比比皆是,令人触目惊心。

2.中国读者对《源氏物语》的接受《源氏物语》在中国的接受状况又是如何呢?接受美学奠基人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认为,任何存在都不能超越一定的历史环境,都是在特定的空间里的“定在”。

存在的时间性和空间性,规定了人的认识和理解的历史具体性——我们认识、理解任何事物,都是以自己已有的先在、先见、先把握,即意识的“先结构”为基础,进行有选择、有变形地吸收。

生活在不同民族环境中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价值标准和审美情趣,对于异民族的文学作品,只能以自己已有的价值标准和审美情趣,即意识的“先结构”为把握前提,而这样一来,也就难免不作出民族化的理解与判断了。

在我国,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它的教化作用往往是判断一部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

《源氏物语》未能及早地介绍到中国或许自有一番道理。

《源氏物语》堪称是一部日本古典美学的百科全书,通篇以“美”、“雅”为最高境界,书中的主人公光源氏以中国人的眼光去衡量,无疑是一个腐朽、乱伦的“浊物”,是违背伦理道德的罪人。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伦理道德上的罪人,作者不但不对其唾弃,反而大加赞美。

尽管日本人自有他的道理,认为《源氏物语》不是以道德的眼光来看待和描写男女主人公的恋情行为,而是为了借这个题材使人兴叹,使人感动,使人悲哀,即表现出“物哀”,让内心的情感超越这污浊的男女恋情而得到美的升华,也即把人间情欲升华为审美的对象。

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并不能被中国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所接受,或者说不能完全接受。

中国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着鲜明的思想倾向。

《源氏物语》中虽然有一些宫廷内部争权夺利的描写,但根本看不出谁在维护人民的利益,即没有鲜明的阶级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