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学习心得
本人对所学杨式拳进行教的历程400字

本人对所学杨式拳进行教的历程400字我对所学的杨式拳的教学历程始于我对这门拳术的深入研究和掌握。
在掌握了杨式拳的基本拳法、套路和技巧后,我开始向他人传授这门拳术。
我将自己所学的杨式拳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大纲。
这个大纲包括了拳术的基本功训练、套路的学习、技术的应用等内容,帮助学员们逐步掌握和提高他们的技能。
接下来,我开始组织教学班级,招募学员。
我通过在社区、学校和健身中心宣传,吸引了一些对杨式拳感兴趣的人加入了我的班级。
我特别注重学员的分层培训,根据他们的基础和经验,将他们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班级,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我会先给学员们讲解每个动作的要领和注意事项,然后亲自示范并纠正他们的动作。
在学员们熟悉了基本动作后,我会引导他们学习套路,并进行反复的练习和演练。
除了基本功和套路的训练,我还注重培养学员的实战能力。
我会组织学员们进行对练,让他们在实际的拳术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技巧和应变能力。
同时,我还会定期组织学员们参加比赛和表演活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展示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会注意学员们的身体状况和体能训练。
我会根据学员的情况,设计合理的训练计划,帮助他们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杨式拳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员的品德修养。
在教学中,我会强调拳术的精神内涵和道德规范,引导学员们树立正确的拳术观念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我对所学的杨式拳进行教学的历程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通过教学,我不仅将自己所学的拳术传授给了他人,也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我将继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为更多的人传授杨式拳,推广这门传统的武术。
太极拳的学习心得范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太极拳的学习心得范文学习太极拳是一段非常有意义的经历,对我个人而言,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太极拳的独特之处,也领悟到了它背后的深刻哲学思想。
在太极拳的学习中,我不仅获得了身体上的锻炼,还培养了一种平和、柔和的心态,使我更加平衡、自信和健康。
首先,太极拳的学习给了我身体上的锻炼。
太极拳注重身体的柔和、柔顺与慢慢,通过有效的舒缓动作和缓慢的转移,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流动,增强身体的柔软度和灵活性。
我记得刚开始学习太极拳时,由于经常久坐不动的原因,我的身体僵硬而缺乏灵活性。
但是通过反复琢磨动作和用心的练习,我逐渐感受到了身体的变化。
慢慢地,我的肌肉更加柔软,关节更加灵活,身体的平衡性也得到了提高。
太极拳的锻炼对于预防关节疾病和增强体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太极拳的学习也对我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太极拳强调心境的平和和内心的宁静,通过深度呼吸和沉稳的动作来达到调和身心的目的。
每次练习太极拳,我都能够集中精神,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这种平和的心态使我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扰,保持内在的安宁。
同时,太极拳还要求身心合一,通过沉思和觉知提升个人的自我认知和情商。
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如何保持冷静、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理解自己的情绪,这些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最后,太极拳的学习还教会了我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
太极拳追求“柔中有刚”,既有积极的力量又有柔韧的姿态。
这种道理引导着我在生活中处事,不僵化、不妥协,既坚持原则又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太极拳也强调“以柔克刚”,意味着我们不必和外界发生冲突和对抗,而是以柔和的方式来化解问题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和矛盾。
这种生活态度帮助我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冲突,使我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
综上所述,学习太极拳给了我身体、心理和生活上的种种益处。
通过太极拳的学习,我不仅获得了身体上的锻炼和健康,还培养了平和、柔和的心态,学会了正确的生活态度。
学习太极的心得体会(精选17篇)

学习太极的心得体会(精选17篇)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
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习太极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太极的心得体会篇1这学期,我选的是太极课。
我之前就对太极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充满了好奇。
现在有了学习太极的机会,自然很高兴。
随着太极课程的展开,我了解到了更多的关于这一传统文化的知识。
在课上,我和同学们跟着老师认真地学习太极拳的打法;课后,我又通过各种渠道进一步了解太极拳的相关知识,如太极拳的起源、文化内涵、练习太极拳要注意的问题等等。
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项目,也是体育运动和健身项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起源于古代骑兵的枪法、长柄大刀法。
其基本用法是:开、合、发。
踩着高跷来使用长枪、长柄大刀。
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
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
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认为,太极拳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缺一不可。
①太极拳是拳术,具有攻击性。
其套路招式符合拳理,具有攻防含义,能够产生攻防实效。
②太极拳属于内家拳术,内外兼修。
内家修炼注重意气,以养生为基础,从松柔、虚静入手。
③太极拳的拳学理论具有哲理性。
太极融合老子的《道德经》、《周易》、太极阴阳学说于拳学理论,以“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柔克刚”,“虚极静笃”以及“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古典哲学思想知道拳术法则、招式规范、套路组成、技术要求等,构成了独特的拳学理论。
④太极拳符合医理,具有健身功效。
太极拳根据古代养生术、吐纳导引,传统医学的经络、气血、形神相因论等医学养生理论,确立了注重意气、形神和修的修炼方法。
现代医学对太极拳的研究证明,太极拳运动是符合医学科学、具有独特的健身功效的运动项目。
练太极拳的感受和体会(精选多篇)

练太极拳的感受和体会(精选多篇)第一篇:练太极拳的感受和体会一、练太极拳的感受与杨氏太极拳结缘已有一年多了,个人写作之心得体会:我练太极拳的感受和体会。
太极给我的人生翻开了一扇奇妙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以前从没有见过的美丽风景。
一年多来随着身体和精神上的神奇变化,随着对太极拳理的不断领悟和实证,越练越感到太极拳微妙无穷,越练越感到生活离不开太极拳。
我原来的身体一直不太,体质虚,容易感冒,一旦感冒咳嗽起来经常几个月不了。
职业的原因要经常说话,话多了就气力缺乏、上气不接下气。
练了一段时间太极拳后明显感到底气足了很多,上课的声音都高了很多。
一年中再不用吃长期咳嗽的苦了,有时稍微有点感冒,起来也很快。
以前站立、走路经常爱猫着腰,可能是气血缺乏,自己还不觉得,老被家里人提醒。
现在腰杆自然地挺得直直的,自己感觉似乎高了很多,显得精神多了。
更有意思的是以前脸上经常长小豆豆,虽然青春早已不在,青春痘却还经常光临。
现在每天练拳出一身汗,体内气血流畅了、毒素排出来了,脸色红润皮肤光滑,青春似乎又回来了,而痘再也不回来了。
看来练太极拳就能做到只要青春不要痘呢。
人的身体了,精力充分,工作起来效率高,处理问题也更得心应手了。
工作、生活感到轻松了,心情就,整天开开心心的。
在单位,同事被你快乐的情绪感染,愿意与你交往;在家庭,往往家庭的女主人的心情引领着一家的气氛,女主人天天开心,家庭气氛就和和乐乐,和谐美。
反过来,家庭和谐了,工作顺手了,心情了,又促使身体状况更加转,形成了这样的良性循环。
所以我说越练越喜欢太极拳、越练越离不开太极拳了。
我常常会以感恩的心想到我练太极拳以来的这些变化,心中充满感谢:感谢命运让我在还不老的年纪就与太极拳结缘,太极将带给我未来更有质量的生命;感谢命运让我结识了教拳不倦、练拳不掇、拳人品也的太极刘老师,在他的认真教导、热心鼓励下我从最初的动作很僵硬、笨拙到渐渐自然流畅,对太极拳拳理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感谢太极让我结交了众多的经历丰富、个性鲜明的太极拳友们,心胸、视野大大开阔了…因为练太极,有了健康、快乐、友谊,所以我感觉:练太极真!二、练太极拳的体会人们常说,太极拳是化拳,是智慧拳。
太极拳 杨氏 名家心得

太极拳杨氏名家心得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之一,被誉为“内家拳”的代表。
其中,杨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的主要流派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优雅的动作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名杨氏太极拳的爱好者,我深深体会到了太极拳的魅力和神奇之处。
杨氏太极拳注重以柔克刚。
在太极拳的世界里,力量并不是通过肌肉的用力来施展,而是通过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来发挥。
通过练习太极拳,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利用对手的力量,以柔化对方的攻击,从而达到以弱胜强的效果。
这种以柔克刚的思想,也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让我们更加平和和谐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杨氏太极拳强调“内外合一”。
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虚灵顶劲”,即通过调整身体的姿势和呼吸来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协调。
在杨氏太极拳的练习中,我们要求身体的每个部位都要参与到动作中,让身体的内外部分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通过这种练习,我们可以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杨氏太极拳注重“意在官静”。
在太极拳的动作中,我们要求身体的每个动作都要有意识地控制,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
通过练习太极拳,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专注力和耐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反应速度。
这种注重意识的练习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专注和冷静地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杨氏太极拳强调“动静相济”。
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有张有缩,通过不同的动作和节奏来达到身心的平衡。
练习太极拳可以帮助我们调节和平衡身体的能量,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同时,太极拳的练习也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减轻压力和疲劳,提高睡眠质量和生活品质。
作为一种传统的武术形式,杨氏太极拳不仅是一种身体的锻炼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通过练习太极拳,我们可以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培养自己的意识和专注力,增强自己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同时,太极拳的练习也可以帮助我们调节和平衡身心的能量,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
所以,我非常推荐大家学习和练习杨氏太极拳,体会其中的魅力和神奇之处。
学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14篇

学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学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14篇学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1余自20xx年学练太极拳至今已有六年了,先后学习过不少套路,也换过几位老师,并在各在比赛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在多年的学习演练中也对太极拳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体会,现将其浅一二,望众拳友老师批评指正。
一、准备活动一定要充分。
打拳之前的准备活动无非包括压腿、压肩、压手、肩踝、膝、髋关节的旋转或拉伸等。
究其根本,准备活动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身心放松。
而准备活动的充分与否,会直接影响接下来打拳的效果比如说压腿,它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腿部的柔韧性,同时还有避免受伤和放松关节等功效。
陈式太极拳各家陈正雷大师也曾说过,准备活动的时间应该长于打拳的时间,至少要在半小时以上。
特别是我们在清晨打拳就是更应该注意,由于一夜的睡眠使身体有些僵硬,所以这时的准备活动尤为重要。
二、不要急于起势。
在充分的活动之后,接下来就要开始打拳了。
在正式演练套路之前,我认为还需要做以下几件事情:来回走动平优一下心跳(如果你刚做完踢腿、摆莲等动作就要更注意这点),站定之后引导身心逐渐入静,从头到脚依次调整、放松(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圆裆开胯、展掌舒指等)。
然后调匀呼吸(最好采用腹式呼吸,以达到慢、细、匀、长的`效果),最后再松柔的开步起势。
三、意念引导运动,在打拳的过程中,意念的导引应该贯串始终。
而这种意念引导动作的练拳方法,不仅能调节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增强身体其他器官的功能;而且还可以使上下肢更协调的配合,达到更为理想的锻炼效果。
初学太极拳者由于对套路的掌握还不够熟练,意念更多的还是集中在想动作上。
当熟练到一定阶段之后,就应该逐渐将意念转变为想身法要求、想虚实转换、想开合衔接、想劲路节奏等或者将意念更集中的关注一下在自身行拳过程中薄弱或欠缺的环节,比如眼神、腰胯、脚步等。
四、打拳一定要慢。
缓慢打拳有利于身心的入静与放松,有利于用意念去引导动作的进行,更有利于拳技的提高与身心健康。
杨氏太极拳的收获和感想

杨氏太极拳的收获和感想这是第二次选修傅老师的课了,第一次是大一二期的初级长拳,现在则是太极拳。
傅老师一直是我喜欢的一个老师,她活泼豁达的人,总是面带笑容的,给人一种亲切感。
有在这么可爱的老师带动下,我们的课堂气氛一直很好,老师同学说有笑,相处十分融洽。
说实话,看到课程名是武术,还挺兴奋的,一方面,武术是中华名族的传统技艺,我一直都很喜欢,也喜欢看武侠片,觉得舞刀弄枪的很是帅气,女生学了点,也可以防身,保护自己,有时候还可以帮人出出气,像电视剧中的“大侠”一样,另一方面,武术,总觉得会跟初级长拳有点联系,对于我,可能会容易点,因为,我上课,不习惯用脑子。
上课才知道是太极,着实有点失望,我之前一直觉得太极是老人才会打的,经常在晚上看到有一群人在打太极。
上了近一个学期的课了,次啊发现太极其实,也挺好的,也可以锻炼身体,虽然打的速度慢,但是持续时间长,打一套下来,比初级长拳还累,虽然打太极少了初级长拳的那种帅气与气势,但是以柔克刚,也另有一种风味。
而且太极打得慢,动作直接自有一种连贯性,反而比长拳更加容易学了,只不过,学到现在,动作差不多都会了,感觉,还少了一种老师一直所说的气,只学到了表象,没学到精髓,也许是自己练的较少的原因吧。
还有,会做之后,感觉做的比较快,没有压下节奏来,这也是老师一直所担心的,我还是有着这些不足。
这个学期学的主要是杨氏太极拳——二十四式拳。
动作包括1、起式2、左右野马分鬃3、白鹤亮翅4、左右搂膝拗步5、手挥琵琶掌6、左右倒卷肱7、左揽雀尾8、右揽雀尾9、单鞭10、云手11、单鞭12、高探马13、右蹬脚14、双风贯耳15、转身左蹬脚16、左下势独立17、右下势独立18、左右穿梭19、海底针20、扇通臂21、转身搬拦捶22、如封似闭23、十字手24、收式其中有很多的名字都很典雅,优美,例如白鹤亮翅,手挥琵琶掌……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扑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高手单练杨氏太极起势的感悟

高手单练杨氏太极起势的感悟单练太极起势,至今已有3年时间了。
练一个单式枯燥无味吗?不,加深了对太极拳的理解,从中体会到真正的身心放松。
一个看似简单的起势动作,在每天的套路练习中你根本体会不到它在太极拳练习中的重要作用。
杨澄甫大师太极拳起势曰:此式“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
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
”大师这段话所指的“忽略”,说的是:不得要领,或忽略而不行。
一套拳打下来全身站直就算了事,完全不顾“守我之静”、“内外合一”这八个字。
殊不知太极拳所有内练的东西全在这简单的一势中体现。
练习杨式太极拳的拳友,单练太极起势可以让我们尽快地走出习练太极拳的误区,迈进太极拳门槛。
太极起势如何单练?传统杨式太极拳起势口诀: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在凝。
练此势时以“预备势”起,双目似闭非闭,以神领,以气化;慢慢吸气分注双足涌泉穴,脚下自然稳,身躯自然松,两只脚掌似吸盘,感觉如粘于地面上,这一切都是意,不在外面,贯彻始终,时间大至控制在3个慢呼吸。
看似不动的“预备势”,使全身内外处于稳静松软中,渐求其轻灵、虚无。
而脚掌粘地、气沉,分阴阳、开合,其实内在动。
轻一分,则“沉劲”有一分,轻十分,“沉劲”即达十分,久而久之太极“沉劲”即生。
体验此“沉劲”,并能时时见之于行,则“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便是自然而成。
练至一定时日,随着气沉,会伴随出现酸麻感。
做起势动作:接预备势脚掌粘地,意念从脚掌向上传导,提肛收腹吸气(提肛收腹是内收,是收到命门穴上,不是收到胸肺部位),双手自然举起,手指前伸,中指端意念上领,双手之距稍宽于肩,双手上升时,肩胛骨自然下落;待双臂向前轻轻抬起距略高于肩胛的三分之二行程时,改为呼气继续把双臂抬起举至略高于肩,同时松开脚尖,重心移在脚跟,有自海底上拔之意。
双手指上领一下,脚掌再次粘地,再次提肛收腹吸气,同时双手小臂略内合。
接着手掌心好象降落伞那样准备落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杨氏太极拳感想
杨氏太极拳,太极拳的一个流派,是由河北邯郸永年人杨露禅即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扑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杨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
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立身中正安舒,拳架开展大方,动作松柔缓慢,行动速度均匀,招式虚实分明,周身圆活连贯,腰身使动四肢,换位逢转必沉,体用效果突出。
在学习了太极拳之后,我对它有了点认识,太极拳是一种快慢相间、刚柔并济、松紧有度、变化无穷的一种拳术,里面蕴涵了深奥人生哲理。
看老师打得十分圆润连续,但是当自己打的时候,总会忘掉动作或是打得太快,还打不出圆滑的效果。
在后来每节课的练习中,我的手势渐渐变得流畅,有力道了。
开始总是忘记的屈膝,后来练多了就会一直记着,凡事都要多练才会熟练,
融会贯通,太极拳也是一样的。
多打几遍,就会发现动作从生疏变得熟练,搂膝拗步一开始做总是漏点动作,后来做多了,就会潜意识里知道什么时候收腿,伸腿,出手,手脚变得协调。
现在打完之后,都会觉得有点累,我渐渐理解太极拳中柔中带刚,姿势都是带着力量的道理。
打太极拳还培养了我的耐心,它是一口气连贯到底的拳法,除了培养了耐心,还调理习性,对身心都有所帮助。
现在我还只是初学者,以后就算体育课完结了,我也应该在家里多练习练习,不让它半途而废,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要有所成,就要下点功夫。
不仅如此,通过学习杨氏太极我还知道无论在做什么事的时候都要要有耐心,一个动作、一个招式、一个套路慢慢的,认真学,反复学,要有恒心。
每天、每周、每月、每年的坚持。
杨氏太极拳24式拳谱:起式、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左拦雀尾、右拦雀尾、单鞭、云手、单鞭、高探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