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整除知识点总结精品

合集下载

小学整除知识点总结

小学整除知识点总结

小学整除知识点总结一、整除的概念整除就是某个数,除尽了另一个数,即余数为0。

例如8 ÷ 4 = 2,9 ÷ 3 = 3,都是整除的情况。

其中8被4整除,9被3整除。

二、整除的特点1. 被除数是整除数的整倍数;2. 如果一个数能被2整除,那么它一定是偶数;3. 如果一个数能被3整除,那它的各位数字之和也是3的倍数;4. 如果一个数能被5整除,那么它的末尾数字必须是0或5;5. 如果一个数能被6整除,那么它既能被2整除,也能被3整除;6. 如果一个数能被9整除,那么它的各位数字之和也是9的倍数。

三、整除的判断方法整除的判断方法有多种,根据题目要求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整除判断方法:1. 除数能否整除的判断方法:可以直接将被除数÷除数得到商,如果商为整数,则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2. 末尾数字的规律判断:对于末尾为0、2、4、6、8的数,能被2整除;对于末尾为0、5的数,能被5整除;3. 各位数字之和判断:对于各位数字之和能被3、6、9整除的数,能被3、6、9整除。

四、整除的应用整除运用非常广泛,不仅在数学中应用广泛,也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计算。

下面列举一些整除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 购物找零:购物时,有时需要进行找零,这就需要进行整除的运算。

2. 时间计算:小时和分钟的计算也需要进行整除运算,如几点钟开始上课,几点钟下课等。

3. 数学题中的应用:解决数学题中的知识点,有时需要用到整除的运算方式。

总结:小学整除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掌握整除的相关知识和技巧,除了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外,也能够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引导孩子们认真学习整除知识,并能够帮助他们将整除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整除的相关知识。

数的整除知识要点和例题讲解

数的整除知识要点和例题讲解

要点考点一、整数和除尽的联系和区别整除和除尽,它们所除的结果都没有余数,这是它们的共同点。

“除尽”包括“整除”,“整除”是除尽的一种特殊情况。

二、整除数的特征1.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

2.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

3.能被3(或9)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能被3(或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或9)整除。

例如:6,12,108,204,354都能被3整除,其中108又能被9整除。

注意:能被3整除的数不一定能被9整除,但能被9整除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

三、质数和合数1.一个数只有l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个数叫做质数(素数)。

2.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3.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可分为:1、质数、合数。

5.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分为:奇数、偶数。

四、分解质因数1.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几个质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例如:18=3×3×2,3、3和2叫作18的质因数。

2.把一个合数用几个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通常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

3.特殊情况下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1)如果几个数中,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较小数是较大数的约数,则较大数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较小数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2)如果几个数两两互质,则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这几个数连乘的积。

五、名师讲解例1:下面的式子中哪个表示除尽,哪个表示整除?A.6÷0.5=12 B.10÷0.2=50 C.5÷10=0。

5D.38÷19=2 E.1÷7=1/7[分析]根据除尽的概念可知,算式A、B、C、D的余数都为零,所以A、B、C、D都属于除尽。

整除不仅要求余数为零,而且被除数、除数、商都必须是自然数,所以符合整除的只有D。

数的整除知识点总结

数的整除知识点总结

一. 数的分类第一种分法 : 树状图 韦恩图整数第二种分法 整数第三种分法:正整数一些关于数的结论:1.0是最小的自然数,-1是最大的负整数,1是最小的正整数2.没有最大的整数,没有最小的负整数,没有最大的正整数3.正整数、负整数、整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二.整除1.整除定义(概念):整数a 除以整数b ,如果除得的商是整数而余数为零,我们就说a 能被b 整除;或者说b 能整除a注意点:一定要看清楚谁被谁整除或谁整除谁,这里的a 相当于被除数,b 相当于除数2.整除的条件:1.除数、被除数都是整数2.被除数除以除数,商是整数而且余数为零注意点:区分整除与除尽:整除是特殊的除尽(如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一样),即a 能被b 整除,则a 一定能被b 除尽,反之则不一定(即a 能被b 除尽,则a 不一定能被b 整除)。

如4÷2=2, 4既能被2除尽,也能被2整除;4÷5=0.8, 4能被5除尽,却不能说4能被5整除三.因数与倍数1.因数与倍数的定义: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a 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约数)。

注意点:1.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简单的说某个数是因数,某个数是倍数。

如:6÷3=2,不能说6是倍数,3是因数;要说6是3的倍数,3是6的因数。

2.因数与倍数是建立在整除的基础上的,所以如4÷0.2=20,一般是不说4是0.2的倍数,0.2是4的因数。

2.因数与倍数的特点:一个整数的因数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倍数是这个数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都能一一列举出来,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利用积与因数的关系一对一对找,找出哪两个数的乘积等于这个数,那么这两个数就是这个数的因数。

如16=1×16=2×8=4×4,那么16的因数就有1、2、4、8、16,计算时一定不要忘了1和这个数本身都是它的因数,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以防遗漏。

数的整除知识点总结

数的整除知识点总结

数的整除知识点总结数的整除是数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初等数学中的重要内容。

它与因数、倍数和约数等概念密切相关,对于解题和推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数的整除进行详细总结。

一、定义:如果整数a能够被整数b整除,即a/b是整数,那么称a是b的倍数,b是a的因数。

可以用数学表达式a=b*k来表示,其中k是整数。

二、性质:1.任何一个整数都是它自身的倍数,也是它自身的因数,即a是a的倍数,a是a的因数。

2.任何一个正整数都是1的倍数,即对于任何整数a,都有a是1的倍数。

3.任何一个整数都是它自身的因数,即对于任何整数a,都有a是a的因数。

4.如果a是b的倍数,b是c的倍数,那么a也是c的倍数,即若a是b的倍数且b是c的倍数,则a是c的倍数。

5.如果a是b的倍数,b是a的倍数,那么a和b是互为倍数,即a是b的倍数且b是a的倍数,则a和b互为倍数。

6.如果a是b的因数,b是c的因数,那么a也是c的因数,即若a是b的因数且b是c的因数,则a是c的因数。

三、判断一个数能否整除另一个数的方法:1.因式分解法:将被除数和除数都分解成质因数的乘积形式,然后进行比较。

如果被除数的质因数包含除数的质因数,并且对应质因数的指数均大于等于相应的质因数的指数,则被除数能够整除除数。

2.试商法:用除数去除被除数,如果商是整数且余数为0,则被除数能够整除除数,否则不能整除。

四、整除的性质:1.整除关系具有传递性,即如果a能够整除b,b能够整除c,则a 能够整除c。

2.整除关系具有反对称性,即如果a能够整除b,b能够整除a,则a 和b相等或互为相反数。

3.整除关系具有自反性,即任何一个数都能整除它本身。

4.整除关系具有非传递性,即如果a能够整除b,b能够整除c,但a 不能整除c。

例如:2能整除4,4能整除8,但2不能整除8五、整数的混合运算与整除的关系:1.若a整除b,b整除c,则a整除c。

2. 若a整除b,b整除c,则a整除bc。

数的整除知识点总结-数的整除知识整理

数的整除知识点总结-数的整除知识整理

数的整除知识点总结-数的整除知识整理(总3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数的整除知识点总结:数的整除知识整理一.数的分类第一种分法:树状图韦恩图整数正整数零负整数整数自然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正奇数正偶数第二种分法整数奇数偶数整数奇数偶数第三种分法:正整数素数1合数整数素数合数1一些关于数的结论:是最小的自然数,-1是最大的负整数,1是最小的正整数2.没有最大的整数,没有最小的负整数,没有最大的正整数3.正整数、负整数、整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二.整除1.整除定义(概念):整数a除以整数b,如果除得的商是整数而余数为零,我们就说a 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注意点:一定要看清楚谁被谁整除或谁整除谁,这里的a相当于被除数,b相当于除数2.整除的条件:1.除数、被除数都是整数2.被除数除以除数,商是整数而且余数为零注意点:区分整除与除尽:整除是特殊的除尽(如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一样),即a能被b整除,则a一定能被b除尽,反之则不一定(即a能被b除尽,则a不一定能被b整除)。

如4÷2=2,4既能被2除尽,也能被2整除;4÷5=,4能被5除尽,却不能说4能被5整除三.因数与倍数1.因数与倍数的定义: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约数)。

注意点:1.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简单的说某个数是因数,某个数是倍数。

如:6÷3=2,不能说6是倍数,3是因数;要说6是3的倍数,3是6的因数。

2.因数与倍数是建立在整除的基础上的,所以如4÷=20,一般是不说4是的倍数,是4的因数。

2.因数与倍数的特点:一个整数的因数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倍数是这个数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都能一一列举出来,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利用积与因数的关系一对一对找,找出哪两个数的乘积等于这个数,那么这两个数就是这个数的因数。

数的整除知识点总结数的整除知识整理

数的整除知识点总结数的整除知识整理

数的整除知识点总结数的整除知识整理数的整除知识点总结如下:1. 除数和被除数:一个数被另一个数整除时,被除数称为整数,除数称为除数。

2. 整除关系:如果一个数a能被另一个数b整除,即a ÷ b = c,则称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记作b|a。

3. 余数:当一个数a被另一个数b整除时,如果除完后还有剩余部分,即a ÷ b = c 余 r(0 ≤ r < |b|),则r称为数a除以b的余数。

4. 因数:对于一个数a,如果存在一个数b,使得b能整除a,即a = b × c,则称b 是a的因数,c是a的倍数。

a的因数包括1和a本身。

5.倍数:对于一个数a,如果存在一个数b,使得a能整除b,即b = a × c,则称b 是a的倍数,c是a的因数。

a的倍数包括0和任意正负整数。

6.公约数:对于两个数a和b,如果存在一个数c,既能整除a又能整除b,即c|a 且c|b,则称c是a和b的公约数。

7.最大公约数:对于两个数a和b的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公约数称为a和b的最大公约数,记作gcd(a, b)。

8.最小公倍数:对于两个数a和b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公倍数称为a和b的最小公倍数,记作lcm(a, b)。

9.质数: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无法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称为质数。

质数只有两个因数,即1和该数本身。

10.合数: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其他因数的数称为合数。

合数有多个因数。

11.互质: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为1时,称这两个数互质。

12.互质数性质:互质数的乘积等于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13.素数分解:将一个合数分解成质数的乘积的过程,这个过程叫做素数分解。

这些是数的整除的基本知识点。

数的整除知识点整理

数的整除知识点整理

数的整除知识点整理
一、基本概念和符号:
1、整除:如果一个整数a,除以一个自然数b,得到一个整数商c,而且没有余数,那么叫做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记作b|a。

2、常用符号:整除符号“|”,不能整除符号“ ”;因为符号“∵”,所以的符号“∴”;
二、整除判断方法:
1.能被2、5整除:末位上的数字能被2、5整除。

2.能被4、25整除:末两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能被4、25整除。

3.能被8、125整除:末三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能被8、125整除。

4.能被3、9整除: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能被3、9整除。

5.能被7整除:
①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与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数之差能被7整除。

②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的2倍后能被7整除。

6.能被11整除:
①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与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之差能被11整除。

②奇数位上的数字和与偶数位数的数字和的差能被11整除。

③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后能被11整除。

7.能被13整除:
①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与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之差能被13整除。

②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的9倍后能被13整除。

三、整除的性质:
1.如果a、b能被c整除,那么(a+b)与(a-b)也能被c整除。

2.如果a能被b整除,c是整数,那么a乘以c也能被b整除。

3.如果a能被b整除,b又能被c整除,那么a也能被c整除。

4.如果a能被b、c整除,那么a也能被b和c的最小公倍数整除。

整除重点知识点总结

整除重点知识点总结

整除重点知识点总结一、整除的概念1. 整除的定义:如果一个整数a除另一个整数b(且b≠0)的商仍为整数,那么我们说a 能被b整除,记作b|a。

即$a\%b=0$2.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1)被除数:被除数是指被除数的整数(2)除数:除数是指除数的整数(3)商:商是指商的整数(4)余数:当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时,商为整数,余数为零当被除数不能被除数整除时,商不为整数,余数不为零二、整除的性质1. 0的整除性:0是任何整数的倍数。

2. 正整数的整除性:(1)整数c能被整数a、b整数:若c既能被a整数,又能被b整数,则c能被a,b的最小交集整数整除。

(2)整除的传递性:若a能被b整数,b能被c整数,则a能被c整数。

3. 负整数的整除性:(1)整数c能被整数a整数:若c能被a整数,c能被-a、-b整数。

(2)整除的传递性:若a能被b整数,b能被c整数,则a能被c整数。

三、整除的判断方法1. 用倍数表示:若整数a能被整数b整数,则整数a是整数b的倍数(倍数是指数字b 的n倍,n是整数)。

2. 用因数表示:若整数a能被整数b整数,则整数a是整数b的因数(因数是指a能被整数b整数)。

3. 用除法表示:若整数a能被整数b整数,则整数a÷整数b=商。

若商是整数,则整数a 能被整数b整数。

四、整除的应用1. 整数的奇偶性判断:一个数能够被2整数,称为偶数;一个数不能被2整数,称为奇数。

2. 整数的哪些整除:(1)整数判断:整数5能被整数2整数,因为5÷2=2余1;整数3不能被整数2整数,因为3÷2=1余1。

(2)一元一次方程:整数代表数的值,整除代表数的比值。

五、整除的解题方法1. 整除的运算规则:整除的加减乘除法规则。

2. 整数的乘法和除法:整数的乘法、整数的除法。

3. 整数的乘法和除法法则:整数的乘法、整数的除法法则。

4. 整数的乘法和除法法则:整数的乘法、整数的除法法则。

解整分是整数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通过综合上述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整除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方法、条件、继续、建立、特点、基础、需要、关系、检验、拓展一. 数的分类第一种分法 : 树状图 韦恩图 整数第二种分法整数第三种分法:正整数一些关于数的结论:1.0是最小的自然数,-1是最大的负整数,1是最小的正整数2.没有最大的整数,没有最小的负整数,没有最大的正整数3.正整数、负整数、整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二.整除1.整除定义(概念):整数a 除以整数b ,如果除得的商是整数而余数为零,我们就说a 能被b 整除;或者说b 能整除a注意点:一定要看清楚谁被谁整除或谁整除谁,这里的a 相当于被除数,b 相当于除数2.整除的条件:1.除数、被除数都是整数2.被除数除以除数,商是整数而且余数为零注意点:区分整除与除尽:整除是特殊的除尽(如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一样),即a 能被b 整除,则a 一定能被b 除尽,反之则不一定(即a 能被b 除尽,则a 不一定能被b 整除)。

如4÷2=2, 4既能被2除尽,也能被2整除;4÷5=0.8, 4能被5除尽,却不能说4能被5整除三.因数与倍数1.因数与倍数的定义: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a 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约数)。

注意点:1.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简单的说某个数是因数,某个数是倍数。

如:6÷3=2,不能说6是倍数,3是因数;要说6是3的倍数,3是6的因数。

2.因数与倍数是建立在整除的基础上的,所以如4÷0.2=20,一般是不说4是0.2的倍数,0.2是4的因数。

2.因数与倍数的特点:一个整数的因数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倍数是这个数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都能一一列举出来,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利用积与因数的关系一对一对找,找出哪两个数的乘积等于这个数,那么这两个数就是这个数的因数。

如16=1×16=2×8=4×4,那么16的因数就有1、2、4、8、16,计算时一定不要忘了1和这个数本身都是它的因数,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以防遗漏。

4.求一个数倍数的方法:这个数本身分别乘以1、2、3、4、5……(即正整数)得到的积就是这个数的倍数。

若用n表示所有的正整数,则2的倍数可表示为2n, 5的倍数可表示为5n四.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点1.能被2整除的数(即2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是0、2、4、6、8,反之,个位上的数字是0、2、4、6、8的数也能被2整除2.能被5整除的数(即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是0、5,反之,个位上的数字是0、5的数都能被5整除3.能被3整除的数(即3的倍数)各个位数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反之,各个位数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的数都能被3整除4.能被2、5同时整除的数的个位数字都是0,个位数字为0的数也能被10整除,能被10整除的数一定能被2或5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同时整除。

五.奇数、偶数1.奇数与偶数的定义:能被2整除的整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整数叫做奇数。

(按照能否被2整除来划分奇数与偶数)2.奇数个位数上的数的特点:1、3、5、7、9偶数个位数上的数的特点:0、2、4、6、83.在连续的正整数中(除1外),与奇数相邻的两个数是偶数,与偶数相邻的两个数是奇数4.相邻的奇数或偶数数字相差2,奇数可用2n-1或2n+1表示,偶数可用2n表示。

5.奇数与偶数加法和乘法的运算特点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利用此结论可检验一些运算是否正确,同时也要注意结论的逆向运用,如偶数(奇数)可拆成哪些奇数或偶数的和、积六.素数、合数1.素数与合数定义:一个正整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素数(质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注意点:1.素数与合数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它们因数的个数来分的,素数只有2个因数(1和本身),合数至少有三个因数;任何一个数(除1外)都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2. 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3.最小的素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2.素数与奇数的联系和区别奇数不一定都是素数。

√(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9、15等是奇数但是合数)所有素数都是奇数。

×(2是素数,但2是偶数)3.合数与偶数的联系与区别合数不一定都是偶数。

√(9、15等都是合数,但它们是奇数)偶数都是合数。

×(2是偶数但2是素数)注意:判断题对的要说明原因,错的要举出反例。

七.素因数与分解素因数1.素因数与分解素因数的定义: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素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素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素因数。

把一个合数用素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素因数。

注意:1.求一个数的素因数时,先把这个数分解素因数,有几个素因数就写几个。

如24=2×2×2×3,则素因数是2、2、2、3,而不是2、32.因数与素因数的区别:因数可以是素数或合数,素因数一定是素数。

一个数的素因数一定是这个数的因数,因数的个数一定比素因数的个数多。

2.分解素因数的方法树枝分解法:过程中注意不要漏写乘号,分解要彻底,直到没有合数出现,也不能出现1.要分解的合数写在等号左边,把它的素因数用相乘的形式写在等号右边,再把这几个素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短除法:1.先用一个能整除这个合数的素数去除(通常从最小的开始,偶数肯定先用2除,奇数一般从3开始一个个带入验算)2.得出的商如果是合数,再按照上面的方法继续除下去,直到得出的商是素数为止。

3.然后把各个除数和最后的商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写成连乘的形式。

3.由一个数分解素因数求这个数的因数12=2×2×3,素因数是2、2、3,除1外由单个的素因数组成因数有2、3,由两个素因数组成的因数有2×2=4,2×3=6,由三个素因数组成的因数有2×2×3=12,所以12的因数有1、2、3、4、6、12.4. 由一个数分解素因数求这个数因数的个数(1)所有素因数都相同时,因数的个数是它素因数的个数+1,如8=2×2×2,素因数是2、2、2,则8的因数的个数是它素因数的个数+1,即4个(2)素因数不完全相同时,因数的个数是每个素因数个数+1后相乘的积,如12=2×2×3,素因数2的个数是2,素因数3的个数是1,则12的因数的个数是(2+1)×(1+1)=6八.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1.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定义: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2.互素定义:如果两个整数只有公因数1,那么称这两个数互素。

如8和9注意:互素是两个数之间,素数是指一个数,互素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两个互素的数未必都是素数。

√(8和9互素,但8和9都是合数)两个不同的素数一定互素. √(若缺少“不同的”,则错,因为3和3都是素数但不互素)3. 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1) 一般方法:写出两个数所有的因数,再找出它们共同的最大的因数(2) 分解素因数的方法:把这两个数分解素因数,再找出相同的素因数,把它们所有的公有的素因数相乘,所得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 短除法: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素因数去除(一般从最小的素因数开始),得出的商如果是合数,再按照上面的方法继续除下去,直到两个数互素为止,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就是左侧的除数的乘积.( 类比用短除法分解素因数的方法)4. 两个整数中,如果某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那么这个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如果这两个数互素,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九.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1.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定义:几个整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2.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1)一般方法:从小到大分别依次写出几个这两个数的倍数,再找出它们共同的最小的倍数(2)分解素因数的方法: 把这两个数分解素因数,再找出相同的素因数,再取各自剩余的素因数,将这些数连乘所得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3)短除法: 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素因数去除(一般从最小的素因数开始),得出的商如果是合数,再按照上面的方法继续除下去,直到两个数互素为止,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左侧的除数与底部商的乘积.注意点:1.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过程都相同,只是最后写结论时注意需要乘哪些数.2.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先判断这两个数是否存在因数(倍数)关系或互素关系,存在因数(倍数)关系时,最大公因数就是较小的那个数,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的那个数;两数互素时,最大公因数就是1,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3.两个整数的公倍数一定能被这两个数整除.十.求三个整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拓展)(1)求三个整数的最大公因数:同样也是三种方法,只需找出三个数共同的因数,最大的因数就是最大公因数.(注意与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区分)(2)求三个整数的最小公倍数:一般方法:写出三个数的倍数,再找出最小公倍数.分解素因数法:分别分解素因数,先找出三个数共同的素因数,再找出每两个数公有的素因数,再取各自剩余的素因数,把这些素因数连乘所得的积就是这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短除法:先用三个数公有的素因数去除直到三个数没有公有的素因数,再用其中两个数公有的素因数去除,直到除得的三个商两两互素为止(即三对互素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