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事故车辆行驶速度鉴定(2008课件)
交通事故中的行车速度与责任判定

交通事故中的行车速度与责任判定交通事故是指在道路上发生的车辆碰撞、撞人、坠落、火灾、爆炸等意外事件。
在事故发生后,行车速度是判定责任的一个重要标准之一。
本文将探讨交通事故中行车速度与责任判定之间的关系。
一、行车速度的定义与影响因素行车速度是指车辆在单位时间内所运行的路程。
行车速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车辆自身的性能、驾驶员的驾驶技术、道路状况以及交通环境等。
不同的速度决定了车辆在道路上行驶的快慢,也对交通事故的发生和责任判定产生重要影响。
二、行车速度与交通事故的关系行车速度是交通事故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事故的发生往往与车辆的速度有直接关系。
一方面,高速行驶容易导致车辆丧失控制,减少了对突发状况的应对能力,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另一方面,在低速行驶时,刹车距离相对较短,可以更好地避免与其他车辆或行人的碰撞。
三、行车速度与责任判定在交通事故责任的判定中,行车速度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
法律规定了不同道路上的限速标准,并明确了超速行驶的处罚措施。
如果交通事故发生时,一方或双方的行车速度超过了法定限速,将会对责任判定产生直接影响。
超速行驶可以被认定为交通违法行为,并且在责任判定中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行车速度的证明与判定方法行车速度的证明与判定依靠交通事故现场勘查、现场状况记录,以及相关证据材料。
警察勘查人员会通过测量事故现场的刹车痕迹、碰撞点等信息,结合目击证人的证言来推断车辆的速度。
此外,现代科技手段也可以提供辅助证据,如安装在车辆上的行车记录仪可以记录下车辆的行驶速度等信息。
五、其他影响责任判定的因素除了行车速度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对责任判定产生影响。
例如,交通信号灯的状态、交通标志的遵守情况、行车规则的执行以及驾驶员的注意力等都是判定责任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交通事故中,责任判定并不仅仅基于单一的行车速度,而是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后做出的判断。
六、行车速度与责任判定的重要性行车速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车辆是否可以按时刹车,避免与其他车辆或行人发生碰撞。
交通事故中的车速鉴定方法_利用刹车印公式计算车速

交通事故中的车速鉴定方法———利用刹车印公式计算车速广西大学道路交通事故鉴定中心广西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阳兆祥黎光旭何小荣摘要:肇事车辆的车速鉴定是确定交通事故的性质、分析发生事故原因的重要证据,同时又是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重要依据。
本文阐述了交通事故车速鉴定的方法和过程,并通过三个真实的案例讨论了如何利用刹车印公式进行车速鉴定。
关键词:交通事故车速鉴定一、引言车速鉴定在交通事故鉴定中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它不仅是分析事故的性质、确定发生事故原因的重要证据,同时又是对交通事故作出责任认定的重要依据。
在交通事故的各类鉴定中,车速鉴定是最困难的。
因为它不像其他鉴定只是对现场证据的鉴别和确认,做到这一点只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车速鉴定则要求依据现有的证据和发现线索,通过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再现事故的发生过程,特别是要定量地计算出肇事车辆事故发生前的行驶车速。
进行这样的鉴定必需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同时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车速鉴定的基本理论工具是力学。
因为机动车在发生事故过程中的各种运动,如制动、侧滑、倾翻、坠入山谷以及机动车之间或机动车与自行车、行人的碰撞等,都属于机械运动的范畴,因而都遵从力学的规律。
无论事故多么复杂,案情如何扑朔迷离,一切现象的背后,都是力学规律在起作用。
即使是在发达国家,车速鉴定的历史也还很短,至今尚未建立起一整套公认的理论体系、数据和方法。
我国起步较晚,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
本文作者从事交通事故车速鉴定长达十多年,进行过一百多起案例的车速鉴定,我们从中精选出十多个案例,分四个专题介绍车速鉴定的基本方法。
本文阐述的是第一个专题:利用刹车印公式计算车速。
二、车速鉴定的基本步骤1.采集现场尽可能详尽的事实和证据,包括:(1)肇事车辆的损伤部位、形变程度、碰撞痕迹、停止的位置和态势;(2)肇事车辆留在路面上的制动拖印,轮胎擦地印、侧滑印、车身刮擦地面印迹。
(3)散落物的分布、血迹及人体擦地滑行印迹等等。
交通事故车速鉴定方法是怎样的

交通事故车速鉴定⽅法是怎样的很多交通事故⼀般都是因为车速过快导致的,在发⽣交通事故以后都应该去进⾏交通事故车速鉴定,如果检测出超速就会导致可能会认定超速车辆有主要责任的情况,那么交通事故车速鉴定⽅法是怎样的?接下来由店铺的⼩编为⼤家整理了⼀些关于这⽅⾯的知识,欢迎⼤家阅读!交通事故车速鉴定⽅法是怎样的交通事故车速鉴定⽅法⼀般是通过路⼝的监控来进⾏测算或者是根据地上的刹车痕迹进⾏计算出交通事故的时候的⾏车速度。
道路安全法中车辆的⾏驶速度规定1、没有道路中⼼线的道路,城市道路为每⼩时30公⾥,公路为每⼩时40公⾥;2、同⽅向只有1条机动车道的道路,城市道路为每⼩时50公⾥,公路为每⼩时70公⾥。
3、机动车⾏驶中遇有下列情形之⼀的,最⾼⾏驶速度不得超过每⼩时30公⾥,其中拖拉机、电瓶车、轮式专⽤机械车不得超过每⼩时15公⾥:(1)、进出⾮机动车道,通过铁路道⼝、急弯路、窄路、窄桥时;(2)、掉头、转弯、下陡坡时;(3)、遇雾、⾬、雪、沙尘、冰雹,能见度在50⽶以内时;(4)、在冰雪、泥泞的道路上⾏驶时;(5)、牵引发⽣故障的机动车时。
4、⾼速公路限速标志标明的最⾼时速不得超过⼀百⼆⼗公⾥。
⾼速公路应当标明车道的⾏驶速度,最⾼车速不得超过每⼩时120公⾥,最低车速不得低于每⼩时60公⾥。
5、在⾼速公路上⾏驶的⼩型载客汽车最⾼车速不得超过每⼩时120公⾥,其他机动车不得超过每⼩时100公⾥,摩托车不得超过每⼩时80公⾥。
6、同⽅向有2条车道的,左侧车道的最低车速为每⼩时100公⾥;同⽅向有3条以上车道的,最左侧车道的最低车速为每⼩时110公⾥,中间车道的最低车速为每⼩时90公⾥。
道路限速标志标明的车速与上述车道⾏驶车速的规定不⼀致的,按照道路限速标志标明的车速⾏驶。
机动车上道路⾏驶不得超过限速标志、标线标明的速度;同⽅向划有⼆条以上机动车道的道路,没有限速标志、标线的,城市道路最⾼时速为70公⾥,封闭的机动车专⽤道路和公路最⾼时速为80公⾥。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2008)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2008)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安部•【公布日期】2008.08.17•【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104号•【施行日期】2009.01.01•【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道路交通管理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104号《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已经2008年7月11日公安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部长孟建柱二○○八年八月十七日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管辖第三章报警和受理第四章自行协商和简易程序第五章调查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现场处置和现场调查第三节交通肇事逃逸查缉第四节检验、鉴定第六章认定与复核第一节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第二节复核第七章处罚执行第八章损害赔偿调解第九章涉外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第十章执法监督第十一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保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履行职责,保护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应当遵循公正、公开、便民、效率的原则。
第三条交通警察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应当取得相应等级的处理道路交通事故资格。
第二章管辖第四条道路交通事故由发生地的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辖。
未设立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由设区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辖。
第五条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在两个以上管辖区域的,由事故起始点所在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辖。
对管辖权有争议的,由共同的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管辖。
指定管辖前,最先发现或者最先接到报警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先行救助受伤人员,进行现场前期处理。
第六条上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处理下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辖的道路交通事故,或者指定下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限时将案件移送其他下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
交通事故车辆行驶速度司法鉴定研究

交通事故车辆行驶速度司法鉴定研究事故车辆的行驶速度鉴定是交通事故认定的重要依据,通过1起交通事故的车速鉴定,阐述了交通事故车速鉴定的一般过程,包括事故现场的勘察、车损情况等,并结合收集的信息和资料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车速计算。
结果表明,应通过认真分析事故过程来选择车速的计算方法。
标签:交通事故;车速;鉴定1.事故描述2016年7月某日(天气:晴),某轿车行驶至事故发生地(干水泥路面)时,该车左前部与1横过马路的行人相撞,事故造成行人死亡,轿车左前部灯具撞损,左前立柱有撞击痕迹。
2.鉴定所需信息的获取通过分析肇事现场照片及监控录像、查看询问笔录、审阅事故现场图等途径,获取事故现场、车损情况及车辆主要参数等信息。
同时,勘查事故现场,进一步确认事故现场的相关信息。
2. 1 车─—一人第1碰撞点。
汽车与行人接触瞬间,汽车所在的位置称为第1接触点,一般可以通过鞋的擦痕、鞋本身的位置、车辆轮胎的拖印或车辆的散落物来确定第1接触点的位置。
在本案中,该事故过程正好被附近的小区监控系统记录下来,因此在勘查现场时通过比对事故发生时的监控录像确定车人的碰撞位置。
2.2 其它信息。
车──一人碰撞位置确定后,其余数据根据现场图即可确定,如碰撞和停止时轿车的位置和方位,行人被撞出后的落地位置及最终停止位置等。
一般人体的落地位置可以根据血迹来确认。
3.车速的计算为保证计算结果具有较小的误差,本案采用3种方法对事故车辆行驶速度进行计算,对比后确定最终的计算结果。
3.1 GA/T 643-2006推荐的计算方法。
GA / T 643-2006典型交通事故形态车辆行驶速度技术鉴定中,给出了车── 一人碰撞事故形态的近似计算推荐方法。
此方法主要依据是:因人体与车辆的质量相差较大,因此认为行人被撞出的速度与汽车的碰撞速度一致,而行人被撞出后落地滑行,因摩擦而减速,最后停止。
根据这一关系,通过行人的翻倒距离,推算事故车辆的碰撞速度。
式中:v 为汽车行驶速度(单位:km/ h);为行人的滑动附着系数,取0.8;X 为碰撞点与人体最后停止位置之间的距离(单位:m),取21m;h 为碰撞时中心高度(单位:m),取0. 4m;3.6为单位换算产生的系数。
交通事故中的车速鉴定方法

肇事车辆的车速鉴定可以通过事故现场的轮胎印迹利用刹车印公式或侧滑的临界速度公式计算,如果有碰撞散落物则可以通过抛体公式计算车速;对于迎面碰撞或追尾碰撞可以利用动量守恒定律并结合有效碰撞速度的概念进行计算。
然则在有些案例中,事故现场没有留下任何轮胎印迹,不能利用刹车印公式进行车速计算;散落物等证据由于抛出距离不明确,也无法利用抛体公式计算车速。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事故现场的监控视频进行车速鉴定。
在视频图像中,利用交通事故现场相关参考物的间距,单位时间视频图像的帧速率,起点和终点间单帧图像的数量,可计算出肇事车辆在参考区间的平均速度。
利用参照物计算车速在监控视频中选取易于测量距离的两个参照物,如可以选取道路中心的白色分隔线的两个端点,实地测量两个参照物的距离,设该距离为△l,然后在被鉴定车辆车身上选取某一特征点,设特征点通过△l所需的时间间隔为△t,则可利用位移量△l比上时间间隔△t计算出平均速度v。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利用播放器逐帧检查监控视频,确定单位时间( 1秒钟)内图像的帧数,计算相邻两帧之间的时间间隔,设该时间间隔为△t′。
根据监控视频中车辆的行驶路径,在监控视频中选取易于测量距离的两个参照物,如道路中心的分色分隔线的两个端点,人行横道边缘或混凝土路面的伸缩缝。
根据监控视频中车辆的行驶路径及参照物的位置,确定车身某一部位为特征点,如选取车头前缘或车尾。
逐帧播放监控视频,令特征点通过第一个参照物(如道路中心分隔线前端)对应第1帧,通过第二个参照物(如道路中心分隔线末端)对应第N帧。
根据车辆行驶方向,测量两个参照物的距离△l。
则可根据力学中的平均速度公式计算车辆的速度:(1)利用特征点计算车速如果监控视频中无法确定参照物,或不能确定参照物与特征点的重合图像时,则可选取车身上两个部位为特征点(如车头前缘和车尾),令其距离为△l2,两个特征点通过现场中某一点的时间间隔为△t2,则可利用位移量△l2比上时间间隔△t2计算出平均速度 。
《车速调查》课件

04
车速调查结果的解读和影响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调查结果的解读
调查目的
了解城市道路车速现状,评估车 速是否合理,为交通管理部门提
供决策依据。
调查方法
采用定点测速和巡逻测速相结合 的方式,对城市道路不同路段进
行监测。
调查结果
城市道路车速普遍较快,部分路 段存在超速现象,慢速车道设置
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等方式,向驾驶员宣传合理车速的重要性,提 高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
提升交通安全和效率的建议
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交通安全知识,提高公众的交通安全意 识。
推广智能交通技术
利用智能交通系统,实时监测道路状况,为驾驶员提供实时的路况 信息和交通诱导,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据。
数据整理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 理、分类和筛选,确保 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数据收集和分析
01
பைடு நூலகம்
02
03
04
数据收集
通过实地测量、观察或问卷调 查等方式,收集车速数据。
数据筛选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筛选,排 除异常值和无效数据。
数据分析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筛选后 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 车速分布、速度区间等结果。
结果呈现
将分析结果以图表、表格等形 式呈现出来,便于理解和展示
。
03
车速调查的结果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城市道路车速调查结果
城市道路车速普遍较低,平均车速在 30-40公里/小时左右。
交通事故车速鉴定方法是怎样的

交通事故车速鉴定方法是怎样的很多交通事故一般都是因为车速过快导致的,在发生交通事故以后都应该去进行交通事故车速鉴定,如果检测出超速就会导致可能会认定超速车辆有主要责任的情况,那么交通事故车速鉴定方法是怎样的?接下来由律伴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欢迎大家阅读!交通事故车速鉴定方法是怎样的交通事故车速鉴定方法一般是通过路口的监控来进行测算或者是根据地上的刹车痕迹进行计算出交通事故的时候的行车速度。
道路安全法中车辆的行驶速度规定1、没有道路中心线的道路,城市道路为每小时30公里,公路为每小时40公里;2、同方向只有1条机动车道的道路,城市道路为每小时50公里,公路为每小时70公里。
3、机动车行驶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最高行驶速度不得超过每小时30公里,其中拖拉机、电瓶车、轮式专用机械车不得超过每小时15公里:(1)、进出非机动车道,通过铁路道口、急弯路、窄路、窄桥时;(2)、掉头、转弯、下陡坡时;(3)、遇雾、雨、雪、沙尘、冰雹,能见度在50米以内时;(4)、在冰雪、泥泞的道路上行驶时;(5)、牵引发生故障的机动车时。
4、高速公路限速标志标明的最高时速不得超过一百二十公里。
高速公路应当标明车道的行驶速度,最高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120公里,最低车速不得低于每小时60公里。
5、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小型载客汽车最高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120公里,其他机动车不得超过每小时100公里,摩托车不得超过每小时80公里。
6、同方向有2条车道的,左侧车道的最低车速为每小时100公里;同方向有3条以上车道的,最左侧车道的最低车速为每小时110公里,中间车道的最低车速为每小时90公里。
道路限速标志标明的车速与上述车道行驶车速的规定不一致的,按照道路限速标志标明的车速行驶。
机动车上道路行驶不得超过限速标志、标线标明的速度;同方向划有二条以上机动车道的道路,没有限速标志、标线的,城市道路最高时速为70公里,封闭的机动车专用道路和公路最高时速为80公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10
第二节 事故车辆速度简单推算法
一、利用制动拖印长度计算制动初始速度 二、制动过程中发生碰撞 三、碰撞速度的计算 四、根据车辆塑性变形推算碰撞速度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11
一、利用制动拖印长度计算制动 初始速度
㈠制动终止速度为零的V计算
㈢计算公式
v1 2 g ( 1 m1 s1 k 1 f 2 m 2 s 2 ) /( m1 m 2 ) 3 . 6 m 2 [ 2 17 . 9 x 2 /( m1 m 2 ) 4 . 6 / m1 ]
v2 2 g (1m1s1k1 f 2 m2 s2 ) /(m1 m2 ) 3.6 2 17.9m1 x2 /(m1 m2 ) 4.6
3.6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27
v1
二、正面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式中: V1、V2—— 汽车碰撞前的瞬时速度,单位为千米 每小时(km/h); m1、m2—— 汽车质量,单位为千克(kg); —— 汽车纵滑附着系数; 1 、 2 k1 、k2—— 汽车附着系数修正值; s1 、s2—— 汽车碰撞后的滑移距离,单位为米
v 2 g 1S1 2 S 2
1 ——第一种路面附着系数;
S1 ——车辆在第一种路面遗留制动拖印长度,m;
2 ——第二种路面附着系数;
S2 ——车辆在第二种路面遗留制动拖印长度,m。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13
一、利用制动拖印长度计算制动 初始速度
前部碰撞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中部碰撞
38
后部碰撞
四、直角侧面碰撞类型车辆行驶 速度计算
一、速度鉴定标准简介
㈢车辆行驶速度技术鉴定的要求 ㈣典型交通事故形态车辆行驶速度技术鉴 定方法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月26日星期三24二、正面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㈠正面碰撞的概念 正面碰撞是汽车与相向行驶中的汽车迎面 发生的碰撞。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29
二、正面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㈣现场勘查及车辆检验 1.现场勘查要点 ⑴车辆碰撞后的运动状态; ⑵车辆碰撞后滑移距离;单位为米(m) ⑶路面种类及状态,确定附着系数及滚动阻力系数。 2.车辆检验 ⑴分别测量两汽车塑性变形量,单位米(m) ⑵分别称重两汽车的总质量,单位公斤(kg)
36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四、直角侧面碰撞类型车辆行驶 速度计算
㈠直角侧面碰撞的概念 直角侧面碰撞,是指碰撞车垂直于被撞 汽车的车身侧面发生碰撞。一般情况下是 二维碰撞。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37
四、直角侧面碰撞类型车辆行驶 速度计算
㈡直角侧面碰撞的类型
22
一、速度鉴定标准简介
3.有效碰撞速度 从交通事故车辆发生碰撞至各车达到相 同速度时各车辆所产生的速度变化。 4.制动协调时间 在急踩制动时,从脚接触制动踏板(或 手触动制动手柄)时起至车辆减速度(或制 动力)达到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或制动 力)的75%时所需的时间。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23
(m);
X1 —— 汽车塑性变形量,单位为米(m); g —— 重力加速度,取9.8m/s2。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28
二、正面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注:上式中用到了轿车正面碰撞有效碰撞 速度和塑性变形量的经验公式,实际工作 中可以对其进行修正。 碰撞后2车沿原有方向运动时,取“-” 号;碰撞后2车随1车沿1车方向运动时,取 “+”号。
注:上式中用到了轿车追尾碰撞有效碰撞速度和塑性变 形量的经验公式,实际工作中可以对其进行修正。
为千米每小时(km/h); m1、m2—— 碰撞车、被碰撞车质量,单位为千克 (kg);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34
10月26日星期三
式中: V1、V2—— 碰撞车、被碰撞车碰撞前的瞬时速度,单位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19
一、速度鉴定标准简介
《典型交通事故形态车辆行驶速度技术 鉴定》标准(GA/T643—2006) 2006年8月29 日发布,2006年11月1日实施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20
一、速度鉴定标准简介
㈠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典型交通事故形态车辆行驶 速度技术鉴定的要求,给出了典型交通事故 形态车辆行驶速度的鉴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 派或委托的专业技术人员、鉴定机构对车辆 行驶速度的技术鉴定。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35
三、追尾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㈣现场勘查及车辆检验 1.现场勘查要点 ⑴车辆碰撞后的运动状态; ⑵车辆碰撞后滑移距离;单位为米(m) ⑶路面种类及状态,确定附着系数及滚动阻力系 数 2.车辆检验 ⑴分别测量两汽车塑性变形量,单位米(m) ⑵分别称重两汽车的总质量,单位公斤(kg)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21
一、速度鉴定标准简介
㈡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1.纵滑附着系数 _车辆行驶过程中,轮胎在 路面上纵向滑移时的附着系数。 2.横滑附着系数_车辆行驶过程中,轮胎在 路面上横向滑移时的附着系数。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26
二、正面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㈢车辆事故前瞬时速度推荐计算公式:
v1 105.3x1 m1 21 gs1 k1 m2 2 2 gs 2 k 2 m1 m2 3.6
v 2 105.3x1 m1 / m2
m1 21 gs1 k1 m2 2 2 gs 2 k 2 m1 m2
三、速度鉴定的方法与步骤
㈡基本步骤 1.查阅现场勘查资料和听取案情介绍 2.选择鉴定方法 3.检验事故车辆 4.勘验事故现场 5.确定事故有关数据 6.分析车辆运动状态 7.进行计算分析 8得出鉴定结论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9
四、速度鉴定的基础知识
㈠碰撞力学基本知识 ㈡汽车运动特性的基本知识 ㈢汽车构造知识 ㈣人体工程学知识 ㈤摩擦系数(附着系数)
17
三、碰撞速度的计算
碰撞速度的计算(两小客车正面碰撞)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18
第三节 典型碰撞形态车辆行驶速 度鉴定
一、典型交通事故形态车辆行驶速度技术鉴定标 准(GA/T643—2006)简介 二、正面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三、追尾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四、直角侧面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五、摩托车与汽车车身侧面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 度计算 六、汽车与二轮摩托车或自行车侧面碰撞类型车 辆行驶速度计算 七、汽车与行人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5
一、速度鉴定的概念
㈡速度鉴定的特点
鉴定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现场痕迹和车
辆变形; 现场路面附着性能应通过现场实验获 取; 速度计算必须明确事故车辆运动状态 事故车辆速度鉴定一般采用多种方法推 断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6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32
三、追尾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如汽车碰撞前无滑移痕迹,则碰撞前的 瞬时速度可视为等于车辆行驶速度;如汽 车碰撞前有滑移痕迹,则进一步根据滑移 距离计算出车辆行驶速度。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33
三、追尾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25
二、正面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㈡计算方法 根据汽车碰撞地点至停止地点的滑移距离,依据 能量守恒定律,可以计算出两车碰撞后的瞬时速 度。然后再根据任一车辆塑性变形量与有效碰撞速 度的关系式和动量守恒定理关系式,计算出两车碰 撞前的瞬时速度。 如汽车碰撞前无滑移痕迹,则碰撞前的瞬时速度 可视为等于车辆行驶速度;如汽车碰撞前有滑移痕 迹,则进一步根据滑移距离计算出车辆行驶速度。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30
三、追尾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㈠追尾碰撞的概念 追尾碰撞是汽车前部与前方汽车尾部的 碰撞。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31
三、追尾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㈡计算方法 根据碰撞车和被碰撞车从碰撞地点至停 止地点的滑移距离或滚动距离,依据能量 守恒定律,可以计算出两车碰撞后的共同 速度。 根据被碰撞车变形量与有效碰撞速度的 关系式和动量守恒定理关系式,计算出两 车碰撞前的瞬时速度。
三、追尾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1 —— 碰撞车纵滑附着系数; k1 —— 碰撞车附着系数修正值; s1 、s2—— 碰撞车、被碰撞车碰撞后的滑移距 离,单位为米(m); f2—— 被碰撞车的滚动阻力系数; x2—— 被碰撞车塑性变形量,单位为米 (m); g—— 重力加速度,取9.8m/s2。
v 2 gk ( i ) S
(m/s) (km/h)
v 254( i )kS
S——制动拖印长度,m; i ——道路纵向坡度;
——路面附着(摩擦)系数。
2009年12月2日2011年 10月26日星期三
k——制动系数
12
一、利用制动拖印长度计算制动 初始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