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3基因与口腔颌面肿瘤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细胞生物学研究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细胞生物学研究口腔颌面部肿瘤是一类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对于其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对于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细胞学特征、细胞生物学机制及其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一、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细胞学特征口腔颌面部肿瘤包括恶性和良性肿瘤,其细胞学特征有所不同。
对于恶性肿瘤而言,细胞呈现增殖活跃、细胞核多形性,伴有异型核、核分裂象等特点。
良性肿瘤则呈现细胞分化良好,组织结构正常的特点。
二、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细胞生物学机制1.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多个基因的突变和染色体异常被发现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例如,TP53基因的突变被认为与颌面骨肉瘤的发生紧密相关,而BRAF基因的突变则与颌面部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有关。
2. 细胞周期异常恶性肿瘤的细胞周期常常失去正常调控,导致细胞无限增殖。
研究发现,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细胞周期异常主要表现为G1期控制丧失和细胞周期蛋白的异常表达。
3. 细胞凋亡抑制口腔颌面部肿瘤细胞对于凋亡的抑制也是其恶性转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研究发现,Bcl-2家族蛋白的异常表达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4. 表观遗传调控表观遗传调控异常是口腔颌面部肿瘤中常见的细胞生物学机制。
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异常调控使得一些关键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进展。
三、口腔颌面部肿瘤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应用前景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细胞生物学研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对细胞学特征和细胞生物学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为肿瘤的分期和分级提供依据,进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此外,针对细胞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也为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药物提供了线索。
综上所述,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细胞生物学研究对于了解肿瘤的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细胞生物学研究将在未来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诊断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诊断口腔颌面部肿瘤是指发生在口腔和颌面部组织的肿瘤,其种类繁多,病理分化程度复杂。
传统的病理学方法可以确定肿瘤的类型和分级,但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肿瘤,病理学方法可能无法提供准确的诊断。
在这种情况下,免疫组织化学诊断成为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辅助手段。
本文将重点介绍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诊断的相关内容。
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口腔颌面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指利用免疫学原理,通过标记抗原-抗体反应,从而通过显色反应或荧光反应的方式,检测组织切片中特定抗原的存在情况。
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断中,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帮助鉴别不同类型的肿瘤,确定其病理分级和预后判断。
对于一些具有相似病理形态的肿瘤,如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可以帮助鉴别它们的确切类型。
例如,通过检测鳞状细胞癌特异性标记物如细胞角蛋白,可以确定病理诊断。
对于颌面部肿瘤中的恶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还可以帮助确定其分级和预后判断。
许多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如Ki-67和p53可以用于评估肿瘤的增殖活性和基因突变。
这些指标在肿瘤的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免疫组织化学诊断在不同类型口腔颌面部肿瘤中的应用1. 腺样囊性癌腺样囊性癌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颌面部肿瘤,对其进行准确的诊断非常重要。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通过检测CK7、CK20和CDX2等标记物来区分腺样囊性癌和其他类似肿瘤,如颌骨鳞状上皮内肿瘤。
2. 颌骨鳞状上皮内肿瘤颌骨鳞状上皮内肿瘤是一类恶性肿瘤,常常与腺样囊性癌相似。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通过检测PTEN和KI-67等标记物来区分颌骨鳞状上皮内肿瘤和其他类似肿瘤,从而确定其诊断和预后。
3. 嗜酸性肉芽肿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良性疾病,常见于口腔颌面部。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通过检测CD68和CD163等标记物来检测嗜酸性肉芽肿的巨噬细胞来源,从而帮助确诊。
4. 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对于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抗原标记物如p16和p63来评估其增殖活性和预后。
p53基因检测结果解读

p53基因检测结果解读(最新版)目录1.p53 基因检测的背景和重要性2.p53 基因检测的准确性3.口腔黏膜检测的结果解读4.p53 基因缺失与癌症的关系5.结论正文p53 基因检测是一种用于检测抑癌基因 p53 突变的方法,它在癌症的预防和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p53 基因缺失或突变可能导致家族性各种不同癌症的发生,包括乳癌、脑瘤、恶性肉瘤、骨癌等。
这些癌症很多都是在年轻时发生的,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因此,对于有家族史的人来说,进行 p53 基因检测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 p53 基因检测的准确性,它是一种可靠的方法,但并非完全无误。
检测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检测方法、样本质量、突变类型等。
因此,在解读检测结果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结合临床表现和家族史等综合判断。
对于口腔黏膜检测的结果,如果结果为中等,意味着可能是一种杂合子状态,即携带有一个正常基因和一个突变基因。
这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进行基因检测和临床评估,以确定是否存在癌症的风险。
同时,需要注意口腔黏膜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与其他检测方法的比较。
p53 基因缺失与癌症的关系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它被认为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对细胞的生长和凋亡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当 p53 基因发生突变或丢失时,细胞可能失去正常的生长控制,从而导致癌症的发生。
因此,对于 p53 基因的检测和研究对于了解癌症的发生机制和预防癌症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p53 基因检测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筛查方法,但它的准确性和结果解读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对于口腔黏膜检测的结果,需要进一步进行基因检测和临床评估,以确定是否存在癌症的风险。
P53抗癌基因与口腔鳞状细胞癌

P53抗癌基因与口腔鳞状细胞癌
高家让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年(卷),期】1994(021)006
【摘要】抗癌基因失活是肿瘤发生的关键作用之一。
大量资料显示P53基因是常见肿瘤细胞中基因异常的一个频发位点。
野生型P53是一个细胞生长的负调节因子,明显抑制细胞的转化。
P53基因的丢失、重排、插入和突变失活与人类大多数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P53基因异常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综述了P53抗癌基因的结构和功能,P53基因异常与口腔鳞癌的关系;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吸烟、酗酒和P53基因异常与口腔鳞癌关系。
认为P53突变是口腔鳞癌发生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行使基因开关作用。
继续深入研究P53基因将为肿瘤的病因、预测和治疗开拓出一个崭新的前景。
【总页数】5页(P338-342)
【作者】高家让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8
【相关文献】
1.抗癌基因蛋白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 [J], 高岩;庞淑珍
2.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口腔白斑和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J], 卢子
正;姚小武;陈仕生;杨利和;黄慧燕;林敏校
3.MDM2和p53在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和口腔白斑中的表达 [J], 闻梅娟;冯一中
4.骨膜蛋白和p53在口腔白斑及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J], 李群;关为群;张杨安;黄志超
5.P53和Mdm2蛋白在人口腔扁平苔藓和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J], 王璐瑶;林岩;石爱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53基因与口腔颌面肿瘤

wa h 1 L 朝研 究表 明 p 5 3基 因还 有 四 聚化 结构 域 ( t e t —
r a me r i z a t i o n d o ma i n , 4 D; 3 2 4 ~3 5 5位 氨 基 酸 ) , 介
血 管 生成基 因 S ma d 4等表 达 , 抑 制 肿 瘤血 管形 成 。 在肿 瘤 进 展 阶 段 , p 5 3基 因 突 变 导 致 新 生 血 管 生
复 的 累积 , 导致基 因组不稳 定 , 遗 传信 息发 生 改 变。
转 录 因子 TFⅡD 结 合 而 发 挥 转 录 激 活 功 能 , 介 导
p 5 3可参 与 DNA 的修 复过 程 , 其 DN A 结 合 结构域
蛋 白 间相 互作 用 , 这一 区域 还 可与 p 5 3负调 控 因子
蛋 白质 , 相 对 分子 质量 为 5 3 0 0 0 , 故也 称 为 p 5 3 。分
为野 生 型( wt p 5 3 ) 和 突 变型 ( mt p 5 3 ) 2种 类 型 。 p 5 3
受体 ( 在 真核 细胞 表 达具 有 生物 活性 的 可溶 性肿 瘤
坏 死 因子 ) 和 Fa s蛋 白 ( 一 种 细胞 膜抗 原 , 主 要 功 能
p 5 3基 因与 口腔 颌 面 肿 瘤
内蒙 古 医科 大 学 第 一 附属 医 院( 0 1 O 0 5 0 ) 咏 梅 赵 诚
有 关 口腔 颌 面部 肿 瘤 发 生 机 制 尚 无 统一 认 识 。 近年 来 , 人 们 认识 到癌 基 因的 激 活和 抑 癌基 因的 失 活与 肿瘤 的发 生 、发展 有 密切 关 系。研 究证 实 , 口
是介 导 细胞 凋 亡) _ l 1 ] 。
口腔颌面部肿瘤表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口腔颌面部肿瘤表现
导语:肿瘤是很常见的疾病,这类疾病对身体影响很大,一旦发现自身有肿瘤疾病后,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否则肿瘤疾病严重后,治疗上也是会变得很复杂
肿瘤是很常见的疾病,这类疾病对身体影响很大,一旦发现自身有肿瘤疾病后,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否则肿瘤疾病严重后,治疗上也是会变得很复杂,那口腔颌面部肿瘤表现都有什么呢,这样的疾病也是很多人不了解的,在对它表现上,也都不知道有什么,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
口腔颌面部肿瘤表现:
口腔癌按其发生部位可分为龈癌、唇癌、颊癌、舌癌、口底癌、腭癌、上颌窦癌等。
一般认为口腔前部的癌肿分化程度较高,口腔后部的癌肿分化程度较低。
口腔癌常表现为溃疡型、浸润型和乳头型三种。
初起时常为局部溃疡、硬结或小结节。
一般无明显的自发性疼痛,随着癌肿迅速生长并向周围及深层组织浸润,可出现疼痛。
硬结扩大、肿物外突、表面溃疡、或边缘隆起呈菜花状,基底硬,中心可有坏死,有恶臭。
常伴有感染,表面易出血。
不同部位的癌肿因破坏邻近组织、器官而出现不同的症状和功能障碍。
如舌癌有明显的疼痛和不同程度的舌运动受限、影响吞咽、说话等功能,恶性程度较高,发展快,早期即可有淋巴结转移。
龈癌常波及牙槽骨,易使牙齿松动或脱落,继续扩展可侵犯颌骨,在上颌骨可侵入上颌窦,在下颌骨可累及下牙槽神经,引起疼痛或麻木。
口腔癌的转移,主要是循淋巴引流至区域淋巴结,最常见的是颌下淋巴结和颈深淋巴结。
少数可循血行转移。
晚期可有远处转移,常见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温玉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现状

颈清术改良的进程
针对 颈内静脉切除的颅内并发症 副神经切除的肩综合征 胸锁乳突肌切除的外形功能障碍
Bocca的经典 的经典FND以及各种 以及各种MND、END、FRND、SHOND 的经典 以及各种 、 、 、
试图保证安全,避免后遗症及并发症,减少创伤 但颈淋巴结紧密相关的颈内静脉和副神经保留, 使其适应证及根治性受到限制
口腔颌面部肿瘤 治疗现状
口腔颌面部肿瘤颈转移灶的
治
疗
颈转移灶的治疗
一、淋巴化疗
口腔颌面部肿瘤颈转移灶对内科及放射治疗不敏感 原理: 原理: 大分子物质或微粒被淋巴系统吞噬→药物与载体构成淋巴靶向 给药系统 drug delivery system for lymphatic targeting 淋巴化疗已用剂型: 淋巴化疗已用剂型:
前
言
——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危害健康的主要病因 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加, 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加
6539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证实: 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证实: 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证实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和全身肿瘤一样发病率在逐年增高 尽管尚未排序在全身最高发病率之内,已近前 尽管尚未排序在全身最高发病率之内,已近前10 面对绝对发病数,任重道远 面对绝对发病数,任重道远。
苦乡碱对KB及多药耐药细胞 苦乡碱对 及多药耐药细胞KBv200的凋亡诱导作用 及多药耐药细胞 的凋亡诱导作用 MTT法观察对口腔上皮癌KB及KKBv200的存活率、凋亡率、细胞周期的 影响证实苦乡碱浓度0.5~2.0mg/ml对两株细胞均有抑制,呈浓度相关, 可诱导凋亡,机制。可能为导致细胞阻滞于S期。 奎宁可逆转Ace的多药耐药性 的多药耐药性 奎宁可逆转
原发灶的治疗
p53上调凋亡调控因子:口腔癌治疗新靶点

活质量下降。因此 , 寻找能够减少正常细胞损伤 的 肿瘤治疗靶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p 5 3上 调 凋 亡 调 控 因 子 ( p 5 3 u p —r e g u l a t e d m o d u l a t o r o f a p o p t o s i s , P U MA) 具 有较 强 促细 胞 凋亡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 7 1 1 5 . 2 0 1 5 . 0 6 . 46 0
据2 0 0 8年 的 全 球 统 计 , 口腔 癌 年新 发 病 例 约 2 7 4 , 0 0 0例 , 年死亡病 例约 1 2 7, 0 0 0例 J 。在 一 些 高发地 区 , 每 年 新 增 病 例 甚 至 占男 性 恶 性 肿 瘤 的
泰
山
医
学
院 OURNAL OF TAI S HAN MEDI C AL COL LEG E Vo 1 . 3 6 No . 6 2 01 5
p 5 3上 调凋 亡 调 控 因子 : 口腔 癌 治 疗 新 靶 点
李俊福 、 姜 娟 刘 敏 雷印涛 陈岱颓。
( 1 .山东大学 口腔医学院 , 山东 济南 2 5 0 0 1 2 ; 2 . 泰 山医学院附属医院 口腔科 , 山东 泰安 2 7 1 0 0 0 )
关键词 : p 5 3上调 凋亡调控 因子 ; 肿瘤 , 口腔癌
中 图分 类 号 : R 7 8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7 1 1 5 — 1 0 0 4( 2 0 1 5 ) 0 6 - 0 7 1 1 03 -
MA基 因共含 有 5个 外 显 子 ( 1 a / l b 、 2 、 3 、 4 ) 和 三 个 内含子 , 外显 子 2含有 假定 的转 录起 始密码 子 , 外 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 论·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1MS1145)通信作者:赵诚p53基因与口腔颌面肿瘤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010050) 咏 梅 赵 诚 有关口腔颌面部肿瘤发生机制尚无统一认识。
近年来,人们认识到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研究证实,口腔颌面部肿瘤与多个基因和抑癌基因有关。
p53基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抑癌基因[1],其在细胞周期调控、细胞生长抑制、肿瘤细胞凋亡诱导以及肿瘤治疗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本文就p53基因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的表达与意义综述如下。
1 p53基因特性p53基因是定位于17号染色体短臂上的一个单拷贝基因,包含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其mRNA长2.5kb,编码一个含有393个氨基酸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53 000,故也称为p53。
分为野生型(wtp53)和突变型(mtp53)2种类型。
p53是一种核结合蛋白,含有4个功能调节区域:N-端的活化区(transactivation domain,TAD),通过与转录因子TFⅡD结合而发挥转录激活功能,介导蛋白间相互作用,这一区域还可与p53负调控因子结合;中央DNA结合区(DNA-binding domain,DBD)特异性地结合靶基因中的顺式作用元件,调节靶基因的转录活性;C端的复调节区域,在DNA损伤时,招募其他蛋白到损伤部位,提供DNA损伤信号[2],并且是肿瘤突变热点区域。
Toledo和Wahl[3]研究表明p53基因还有四聚化结构域(tet-ramerization domain,4D;324~355位氨基酸),介导活化后p53四聚体的形成。
2 p53的功能2.1 阻滞细胞周期:在细胞周期中,p53的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G1和G2/M期校正点的监测,与转录激活作用密切相关。
p53下游基因p21编码蛋白是一个依赖细胞周期蛋白(Cyclin)的蛋白激酶抑制剂,一方面p21可与一系列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cdk)复合物结合,抑制相应的蛋白激酶活性,导致高磷酸化Rb蛋白(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堆积,后者使E2F转录因子(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细胞因子)不能活化,引起G1期阻滞;另外p53的另外3个下游基因Cyclin B1,CADD45和14-3-3σ则参与G2/M期阻滞[1,2]。
2.2 促进细胞调亡:Bcl-2(调控线粒体外膜通透性的基因家族)可阻止凋亡形成因子如细胞色素C等从线粒体释放出来,具有抗凋亡作用,而Bax(促凋亡基因)可与线粒体上的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相互作用,介导细胞色素C的释放,具有凋亡作用,p53可以上调Bax的表达水平,以及下调Bcl-2的表达共同完成促进细胞凋亡作用。
p53还可通过死亡信号受体蛋白途径诱导凋亡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在真核细胞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和Fas蛋白(一种细胞膜抗原,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凋亡)[1,2]。
2.3 维持基因组稳定:DNA受损后,由于错配修复的累积,导致基因组不稳定,遗传信息发生改变。
p53可参与DNA的修复过程,其DNA结合结构域本身具有核酸内切酶的活性,可切除错配核苷酸,结合并调节核苷酸内切修复因子XPB和XPD的活性,影响其DNA重组和修复功能[4]。
2.4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可以通过自分泌途径形成促血管生成因子,刺激营养血管在瘤体实质内增生。
P53蛋白能刺激抑制血管生成基因Smad4等表达,抑制肿瘤血管形成。
在肿瘤进展阶段,p53基因突变导致新生血管生成,有利于肿瘤的快速生长,这常常是肿瘤进入晚期的表现[1,5]。
p53既可阻滞细胞周期,也可诱导细胞凋亡,2种作用方式都是为了维护基因组的稳定,但二者的性质截然不同。
前者是为DNA的修复或某种应激状态的改善创造时机,即便不能完全修复DNA的损伤,只要还能容忍,细胞依旧可以存活,但可能会留下基因组不稳定的后患;后者则是从根本上去除造成基因组不稳定的因素,以绝后患。
显然,p53的这2种作用方式不能同时并存,二者之间有选择[6,7]。
究竟p53在被激活后选择何种作用方式,要由·321·山西医药杂志2013年2月第42卷第2期下半月 Shanxi Med J,February 2013,Vol.42,No.2the Second活性p53的数量与应激细胞的损伤程度两方面来决定[6]。
当通过暂时转染方式让p53在肿瘤细胞内高水平表达时,即可诱导凋亡;而采用温度敏感突变或可诱导系统让p53低水平表达时,则只能导致细胞周期阻滞。
但从根本上讲,应激细胞的DNA损伤程度等因素才是决定p53选择何种作用方式的关键[8]。
3 p53基因的表达在正常情况下,p53以野生型形式存在,野生型p53表达水平较低,而且不稳定,因半衰期短用S-P法很难检测到[4],在细胞中不发挥作用,只有一些外界刺激可引起细胞内P53蛋白水平增高,能使细胞生长受到限制,诱导细胞死亡,抑制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恶性转化[5]。
研究表明突变型p53丧失了野生型p53的功能[6,7],从而促进细胞的异常增殖,恶性转化。
突变型p53蛋白因稳定性强,半衰期长而用S-P法容易检测。
一般把p53基因激活原因分为3类:①基因毒应激引起的p53活化。
由紫外线、X射线、γ射线、致癌物、细胞毒及一些药物等所引起DNA损伤,导致各种蛋白激酶被激活,如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基因(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 gene,ATM)和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相关基因(atax-ia telangiectasia related gene,ATR),促使p53在特异的丝氨酸残基发生磷酸化,影响p53与鼠双微基因2(mice double minigene,MDM2)的产物MDM2相互作用。
②癌基因激活引起p53的活化。
如Ras、Myc癌基因等能够诱导可变阅读框基因(alterative reading frame,ARF)所表达的蛋白增加,通过ARF与MDM2的结合,下调MDM2蛋白,引起p53水平升高。
③非基因毒应激引起的p53活化。
如应激、缺氧及核苷酸耗竭等信号,激活各种应激激酶,促使p53在苏氨酸81位残基发生磷酸化,增强了p53的稳定性[8]。
P53活化对细胞有2种潜在影响:①使细胞停止在G1或G2期,导致损伤的细胞得以修复;②诱发细胞凋亡,去除变异细胞。
但p53的抑癌功能常因突变而消失,使细胞无限分裂增殖,导致癌症的发生[9,10]。
4 p53基因的突变人类50%以上的肿瘤组织中存在p53基因突变,是所检测到的最常见的基因突变。
p53的突变主要是错义突变,常常发生在特定编码区,如175、245、248、249、273和282[11],也就是常说的突变热点区,这些位点对P53蛋白的癌抑制功能非常重要。
因此,这些位点发生突变,导致p53的DNA结合区域单链残基改变,而失去转录下游因子发挥肿瘤抑制功能,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随着p53研究的深入,发现禽白血病[12]、牛白血病[13]、犬的结肠直肠癌[14]、乳腺癌[15]等动物的肿瘤疾病也有p53的突变。
虽然p53的突变导致肿瘤的发生,保持野生型构象,而在体内没有转录活性[16]。
p53基因的突变和异常表达几乎见于人类所有的肿瘤中,其失活及突变是众多肿瘤的启动因素。
5 p53基因与口腔颌面部肿瘤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发生中,p53基因的突变率结果不一[17],绝大多数研究认为,野生型p53基因发生突变后,因其构象发生改变,对DNA抑制的作用下降,使恶性细胞逃避野生型p53基因的调节而得以永生化。
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肿瘤的发生是多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Ki-67就是一种反映细胞增殖的核蛋白,几乎表达于所有增殖细胞中。
实验表明,涎腺恶性肿瘤中,Ki-67检出率与p53基因的表达存在一致性关系,认为在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既存在细胞增殖基因的调控失常,同时也存在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他们共同作用导致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
此外,bcl-2基因被认为是抑制凋亡的癌基因,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抗氧化作用,中和机体代谢产生的自由基对DNA、类脂及代谢酶的破坏,从而阻止细胞凋亡。
bcl-2基因的这种作用受p53基因的调节,若p53基因发生突变,则失去对bcl-2基因的控制作用,肿瘤细胞可以继续生长,导致肿瘤发生[18]。
通过检测突变型P53蛋白高表达可以间接反映p53基因突变的发生。
研究发现,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53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并且其与肿瘤的恶性度及肿瘤的淋巴转移有关[19]。
张广衡和徐义荣[20]的研究也发现,p53在口腔扁平苔藓的皮损中表达增强,表达部位多集中在基底细胞层和棘细胞层,液化明显的部位表达量较多,在真皮层一些大细胞中也有表达。
涎腺肿瘤中,p53基因的结构与表达异常是最常见的基因改变之一[21]。
Alves等[17]研究表明53%黏液表皮样癌及20%腺样囊性癌p53表达阳性。
Nordkvist等[22]检测了237例恶性涎腺肿瘤,发现20%存在P53蛋白过度表达。
一些学者研究·421·山西医药杂志2013年2月第42卷第2期下半月 Shanxi Med J,February 2013,Vol.42,No.2the Second显示在恶性涎腺肿瘤p53的阳性率和阳性强度显著提高[23-25]。
还有一些研究表明p53高表达的肿瘤多数是恶性程度高的肿瘤,预后较差[26]。
刘峰等[27]研究发现涎腺腺样囊性癌(ACC)组织P53蛋白表达高于正常组织,此种癌的实性型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筛孔型和腺管型,而后两者间P53蛋白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其分化程度、预后有关,P53蛋白阳性率高,分化程度差,恶性度高,预后差。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恶性涎腺肿瘤中恶性多形性腺瘤(MPA)和ACC的P53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且MPA中p53的表达率也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PA)[28],说明p53的突变是PA恶化的诸多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发现TNM分期为晚期的肿瘤中p5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TNM分期为早期的肿瘤,说明p53突变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特殊作用,其突变常发生在肿瘤的晚期,所以有学者认为检测P53蛋白可以作为判断涎腺恶性肿瘤临床分期和估计预后的参考指标。
由于人类涎腺肿瘤普遍存在p53基因变异,因此p53基因治疗认为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很有希望的方法。
野生型p53基因具有调节细胞周期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功能,这是人们早期将野生型p53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用于肿瘤基因治疗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