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分析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第14章 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1368~1

第14章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1368~1644年)14.1 复习笔记一、明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1.明初的政治(1)中书省制度的废除和内阁制度的形成①明承元制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和左、右丞,总管一省军、政、司法。
②废除行省1376年,废除行省,设置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司法、军政,合称“三司”。
布政使司之下又设府、县二级地方政权。
③废除丞相制度a.1377年,设通政使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
b.1378年,朱元璋下令凡奏事不得先“关白”中书省。
c.1380年,朱元璋借丞相胡惟庸专权谋反事件,废中书省及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④建立内阁a.明太祖仿宋制设立诸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b.明成祖挑选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设立内阁。
c.宣宗时,阁臣有票拟权,英宗时,内阁票拟成为定制。
⑤票拟与批红奏章先送到内阁,由阁臣提出处理意见,用墨笔书写在小票上,附贴在章奏上,呈进皇帝,称为票拟。
皇帝看后,撕去小票,亲自用红笔写批在章奏上,称为批红。
内阁票拟只有经皇帝批红之后才能生效,然后作为正式谕旨下发。
(2)监察制度的建立①都察院朱元璋设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后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
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
②六科给事中朱元璋按六部的建制,分六科,六科给事中负责稽察六部事务。
(3)五军都督府和卫所制度的创立①五军都督府a.明初,由大都督府掌管全国军队。
为分散军权,朱元璋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简称五军府),分管在京的除亲军外的各卫所和在外的各都司。
b.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掌兵权。
兵部奉旨调兵遣将,但不治军。
五军都督府则治军,而无调兵遣将之权。
②卫所制度a.概述明朝军队分为卫、所两级,卫、所官军皆为世袭。
大致5600人为一卫,称卫指挥使司,长官为指挥使。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厂卫(东厂、西长、内行厂) 检校
四鼓冬冬起着衣,
午门朝见尚嫌迟。——改成“忧”如何? 何时得遂回圆乐, 睡到人间饭熟时。
明朝是传统政治的恶化吗?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运筹帷幄,善于攻战。
军纪严明。胡大海:不杀人,不掠妇女,不
焚毁庐舍。 礼贤下士。“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口语公文
明朝的建立
明太祖的评价
顺治:其自汉高以下,明代以前, 何帝为优? 范文程等:汉高祖、文帝、光 武、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俱 属贤君。 顺治:此数君又孰优? 陈名夏:唐太宗似过之。 顺治: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 明太祖。即唐太宗并数君德政, 皆有善者,有未尽善者。至明太 祖所定制度章程,规画周详,历 代之君,实皆不及也。 范文程等:诚如上谕! —— 清初君臣对话
明朝经济的恢复
鼓励耕织
重视水利 发展工商业 设立黄册、鱼鳞图册
专制皇权的加强
取消丞相
设立特务机构 严惩贪污
废丞相的诱因——胡惟庸案
练习第三题说明什么?
内阁制度
内阁制度:皇帝的书记(朱元璋太忙,一天
要批200多件奏章) 票拟、批红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 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 止于票拟。其委任之权力,与前代宰相绝不 相同。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作有权之事, 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 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 也。——叶向高
特务政治的建立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专制皇权的加强
一. 明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高中历史】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ppt2

“买不尽松江布, 收不尽魏塘纱。”
“湖广熟, 天下足。”
郑和下西洋同哥伦布、达· 伽马航海比较表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 伽马
地区
西洋 航海情况
美洲
印度
比较结果
时间 次数 人数 船数
1405-1433年 7次 27800人 大船62艘(连小 船共计200多艘) 大船长151.8米, 宽61.6米 到达亚非30多个 国家和地区
1492-1504 年 4次 1500人 17艘
1497-1498 年 1次 60人 4艘(一说3 艘) 120吨,100 吨,50吨 到达印度
时间最早 次数最多 人员最多 船只最多
用明成祖的 话来说就是 “宣教化于 海外诸藩 国”, 用《明史· 郑 和传》的话 来说就是 “示中国之 富强”
樊树志—— 《国史概要》
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
明朝 前期 的经 济与 政治
复兴 农村 经济
鼓励垦荒、减免赋税徭役 移民屯田政策 鼓励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 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复 废中书省、丞相,权分六部 中央: 明朝前期经 济迅速恢复
调整官制 皇权的 设特务机构 强化 整顿吏治 文化专制
设内阁制度
皇帝 门下省 中书省 尚书省
吏、户、礼、兵、刑、工
皇帝
财政
(三司)
行政
副 宰
军事
枢
(三衙)
卫 马 军 司 卫 步 军 司
度 盐 户 相 相 支 铁 部
密 侍 殿 侍
院
前 司
①秦:始设丞相
②汉武帝时:组成内朝和外朝 ③唐太宗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④北宋:相权一分为三,并设正副二相 ⑤明太祖时:废丞相制度
高三历史通史复习明清经济

运入中国白银数量(单位:万两)
150 100 50 0 1570—1580年 1600—1609年 1630—1640年
透过货币看明清经济
问题3:巨额白银运入中国后,是否进行了 资本的积累? 明朝北部军事地带(九边)各项费用支出 额每年即需350-450万两; 皇室消费及各项赏赐岁费也不下220-250 万两。 雍正时,支出兵饷一项,1700余万两, 文武百官俸禄(加养廉银)总计451万两。
明清时期的经济
一、明清经济发展的原因
1、政局:国家统一,社会较安定;
2、政策: 明清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特别是调 整了赋税制度。(根本) 3、民族: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更有利于民族交流。 4、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及推广 5、文化:《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著作介绍 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 6、前代的基础
1377-1812年增长倍数
6 4 2 0 5.04
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
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 力殆尽”的政策。
“ 没有充分的土地、但
1.18
却拥有充裕的劳力,……技术 发展反倒专注于能更密集地使 用劳力的手段。” 《中国的现
代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罗兹曼教授主 编
人口
耕地
问题2: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如何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清康熙珊瑚红珐琅彩莲纹碗
清乾隆胭脂红珐琅 彩鼻烟壶
清代粉彩瓷
纺织业发展情况表
上古时期 西周以后 汉代 唐代 元代 明代
人们就已经学会养蚕缫丝了 丝织业发展,品种丰富,花色精美 丝绸远销欧洲,“丝国” 缂丝技艺 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松江为中心 棉布成为广大民众主要衣料
中国古代史明清

中国古代史明清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涵盖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中国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进行探讨。
一、政治明清时期,中国政治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明朝时期,朝廷政治内外部斗争频繁,导致了朝政的腐败和社会的动荡。
明朝中后期,朝廷逐渐衰落,边患频仍,而清朝于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了新的政权。
在政治制度方面,明朝实行的是皇帝专制制度,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
而清朝则采用了满族统治者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实行宗法制的封建主义国家模式。
两个朝代的政治体制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缺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经济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也经历了明显的变化。
明朝时期,中国经济繁荣,商业贸易蓬勃发展,丝绸之路的传统贸易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明朝中后期,国际贸易逐渐受到西方殖民势力的冲击,国内经济状况逐渐恶化。
而清朝则在经济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清朝建立了“长短粮物价及其税役制度”,推行牛羊耕种法,改善了农业生产力;同时,清朝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繁荣。
清朝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社会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也发生了显著的变迁。
明朝时期,社会风气尚重义理,封建礼教严厉。
但随着朝政腐败和社会动荡,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社会阶级分化也进一步加剧。
而清朝在统治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地位,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教育和宗教政策,以提高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
清朝实行“差役制度”,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和管理,但也加剧了社会矛盾。
毕竟,清朝的统治是通过武力征服而来的,对于汉族人民的影响和接受程度也不同。
四、文化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也经历了繁荣和转变。
明朝时期,自然科学、历史学、地理学等知识的传播逐渐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
散文、戏剧、诗歌等文学形式也蓬勃发展,并产生了一批杰出的作品和文人。
而清朝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变革。
历史学明清时期的变革及影响力分析

历史学明清时期的变革及影响力分析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
本文将围绕历史学的视角,分析明清时期的变革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力。
一、政治变革1. 政治制度改革明清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明朝前期的建文、永乐、嘉靖皇帝相继改革政治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并实行了许多政治制度改革,如刑法、土地制度等。
清朝建立后,继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并有所调整,实行了清代的“多层次”政治体系,以八旗、册封制度等为代表的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2. 经济政策调整明清时期,经济政策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明朝时,重商主义逐渐崛起,国家实行官营商业和海禁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清朝建立后,康乾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但也大力发展内地经济,加强了对农业的支持和管理,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二、社会变革1. 社会阶级调整明清时期,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明朝末年,随着农民起义的兴起,农民阶级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提升,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
清朝建立后,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封建社会秩序,加强了封建统治者对农民和商人的控制。
2. 文化传统延续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扬。
明朝时期,孔孟之道、儒家思想等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儒家经典的研究和传播得到了重视。
清代则在继承明朝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儒家思想的传统传承,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
三、经济变革1. 农业发展明清时期,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
明代中后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田水利和耕作工具的改进,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清朝建立后,清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
2. 商业和手工业的兴盛明清时期,商业和手工业也得到了积极发展。
明朝时期,商业活动日益活跃,商人地位逐渐提高,商业城市迅速发展。
清代则进一步加强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各地的商业中心和手工业中心纷纷涌现。
闭关锁国时期的明清经济及其教案

闭关锁国时期,指的是明清两朝期间,除了与一些东南亚国家(如越南、琉球、朝鲜)进行少量贸易外,对外实行封闭政策,限制海外贸易和民间贸易,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明清经济与教案角度分析闭关锁国时期的经济状况。
一、明清经济概况明朝经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南方,其中江浙地区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明朝初期,晚明末年,皆有改革措施。
明初期经济较为繁荣,主要是通过和南洋国家的贸易而得到了振兴。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在宦官朱权的刻意推动下,开拓了西域贸易,向中亚各国出售中国丝绸、瓷器、香料、药材等物品,换取马匹、宝石、珍珠、金银等,对当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民族压迫、经济萎靡,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处于低谷。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朝的建立,给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发展契机。
清朝初期采用的是“农本主义”政策,提倡农业生产,注重经济建设,亲自到各地勘察水利灌溉工程,要求官员赈灾又防灾,发展棉绸和蚕桑业,充分利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潜力,逐渐恢复了经济。
二、影响因素1.政治因素在明朝后期和清朝初期,统治者对外围的扩张愿望不强,外交政策过分保守,封锁海路,使得民间贸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这种锁国封建思想,使国家与外界的联系停滞,经济发展得不到外来资金的支持,自然"日间一寸,胃口却一丈",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2.制度因素明清时期的封建土地制和农民的地主专制制度,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减弱。
同时,为了维持封建制度下的权贵阶层,各级官僚实行均田制中的政令性分田,使得耕作土地过少难以为继。
每个农户只有几亩地,不能集中经营,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无法搞起大规模、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也就失去了发展经济的动力。
3.自然因素中国自然地理面积辽阔,而且自然条件的分布十分不均衡。
虽然中国既有北方的宽广平原,又有南方的湿润热带,但各地的自然环境不同,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大不相同。
加上很多自然灾害,如洪水、旱灾、蝗虫灾害、疾病等,反复不断,致使农业生产遭受了极大的损失,也造成了国民经济向海洋开放发展的不利影响。
大明王朝中国古代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大明王朝中国古代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大明王朝:中国古代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导言:大明王朝,亦称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而独特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大明王朝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也在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探讨大明王朝作为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经济发展1. 中央集权和行政改革大明王朝的前期,经历了朱元璋创立的明朝初期,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使得政府拥有强大的统治力。
此外,进行了一系列行政改革,如设立六部、都察院等机构,完善了行政管理体制。
2. 农业生产的振兴大明王朝注重农业生产,推行了多项农业政策和技术革新,如《增修田畴法式》等法令,以及农业工具和农艺的改良。
这些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效率,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粮食。
3. 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大明王朝时期,商业繁荣,特别是都市地区的商业活动蓬勃发展。
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中国开始与西方国家进行广泛的贸易,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和技术。
4. 工商业的兴起大明王朝时期,工商业逐渐兴起,手工业和家庭工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特别是丝织业和瓷器制造业,成为了中国经济的两个支柱产业,为国家贡献了可观的税收和出口收入。
二、文化繁荣1. 文人雅士的兴起大明王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文人雅士们经历了战乱之后,开始专注于文化建设以及文学艺术的创作。
他们积极追求自己的个性和风格,逐渐形成了明代文学的特色。
著名的文人有杨慎、文征明和唐寅等。
2. 书画艺术的繁盛大明王朝时期,书画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绘画作品以水墨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同时,书法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著名的书法家有祝允明和宋应星等。
3. 科学技术的进步大明王朝时期,科学技术得到了积极的发展。
著名的科学家郭守敬在天文学方面有很多研究成果,如明星表的发明。
此外,在农业、医学、地理等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4. 教育体制的改革大明王朝重视教育,推行了一系列的教育体制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建立“厂卫” 制 ——开法外行事的特务政治之先例
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
职责:侦察、辑捕、审讯等。 遍布各地,
无孔不入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 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逐渐成为明朝统治的一个危险的毒瘤。特务 机构层层叠叠,密如蛛网,严刑滥杀,使人感 到随时会有杀身灭家之祸,如同头上悬剑,这 种惨酷的恐怖气氛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朕自即位以来,尝以勤励自勉,未旦即临朝, 晡时而后还宫,夜卧不能安席。”
二、 内阁制度和皇权的加强
1、废除中书省、丞相,权分六部。 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确立内阁制度
始于-太祖 确立-成祖 此后不断完善 提问:有哪些职责?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使司)
收天下之权以归一人
谚语的历史信息:
“苏湖熟,天下足。” 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超出北方,成为 主要粮食生产基地;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说明一、是江南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 二、是在此基础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练习与测评(1)参考答案
1.有,主要是抚百姓,因为他是由农民起义而得天下,深知
第23课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导入]
请你辨一辨 :这两个皇帝是一个人吗? 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反差?
前者相貌合乎历史,后者进行了美化。
美国学者伊佩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在 所著《剑桥插图中国史》中认为,后世流传的丑 陋的朱元璋像是由于画师的故意丑化。
在历代开国皇帝中,如秦始皇嬴 政、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 祖赵匡胤以及明太祖朱元璋,你认为 哪位皇帝的经历最有特点的?
自秦汉以来,原先中央的大部分权力掌握 在丞相手中,他既是皇帝的助手,又起着 限制君权的作用。地方改为三司后,对地 方的控制、指挥权也都集中到中书省来。 丞相的职权愈重,权威就愈大,朱元璋是 不能容许“宰相权重”的,他借机废除了 中书省,取消了自秦汉以来延续了1500多 年的丞相制度,将原来由丞相统辖的六部 升格,直接听命于皇帝,“一人之下,万 人之上”的现象从此被打破,皇帝的权力 空前提高。他以皇帝兼行丞相的职权,成 为体表现:经过元末的长期战乱,明初社会经济衰落凋敝, 出现大量抛荒土地。朱元璋致力于复兴农村经济,下令农 民归耕,承认由农民开垦耕种的荒田归农民自有,并减免 徭役和赋税。同时,实施大规模的移民屯田政策,多次调 集无田农民前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屯种。为使屯田顺利推行, 政府向屯田之家配发大量耕牛和农具。 朱元璋还鼓励农民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责令地方 官督促,从而优化了农产品结构,为丝、棉织业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明初政府还推行一些有利于工商业的措施,改 善了官营手工业工匠的劳作状况。此外,政府还重视水利 工程的修复与兴建,元末水利失修、河滥成灾的情况得以 明显改观。 经明初的一系列措施,明朝前期的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生 产力逐步提高。
以史为鉴
躬览庶政
加强皇权
回顾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创建 巩固 完善 强化 极端 秦 汉 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辅助皇帝 “内朝”来抗衡以丞相为首“外朝”
隋、唐 三省执行宰相职务,分散相权。 宋、元 明、清 “重文轻武”、设中书省
?
洪武13年杀了胡惟庸后,朱元璋下了一道诏书,将他的动机暴露无遗: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自 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虽多贤相,然 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今罢丞相,设五府、六 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 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嗣君,毋得议置丞相, 臣下敢以此请者,置之重典。”
小故事: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 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 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 “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 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 的出了一身冷汗。 问: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 坐,却知天下事”的?
特务机构锦衣卫。
练习与测评(3)参考答案
明内阁权力仅仅限于批答之权,而批答 又必须得到皇帝的面授后才能拟定,只相 当于文书的职能。可见,内阁必须完全遵 照皇帝的旨意行事,不得妄提建议,不准 自行其是,所以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 成部分,与前朝的宰相具有拟定、审查和 执行的权利不可同日而语。说明了相权消 亡,皇权强化的实质。
朱元璋:
放牛娃——打短工——游方和尚流浪汉 参义军—— 招女婿——争夺天下之豪杰
朱元璋卑贱的出身以及早期的经 历有没有影响他的执政风格呢?
明朝的建立:1368年 朱元璋(明太祖) 定都应天(南京)——北京
明初面临怎样一个社会状况?对此朱元璋是如何做的?
经过元末的动乱之后,大量土地荒芜, “兵革连年,道路皆榛塞,人烟断 绝”“人皆流亡,地多荒秽”……
朱元璋在致力于复兴经济的同时, 还大力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 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 安,面对严峻的形势,朱元璋为了朱家统治的长 治久安,他开始总结历史经验,寻找巩固统治的 办法,那就是要加强皇帝的权力,让所有的臣民 都无条件地按照皇帝的意志行事。
材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葬在南京城 外钟山,这就是著名的明孝陵。他在遗诏中评价自己 “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奈起自微寒,无古人博知, 好善恶恶,不及远矣……”。
“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 比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 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 在安养生息之而已”
一、明初的经济恢复
1、原因 经济衰落、凋敝,土地大量抛荒
2、措施 : a.开垦荒地,归民所有,减免赋税 b.移民屯田,配发农具 c.鼓励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 d.改善官营工匠状况 e.重视水利建设 3、效果 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生产力逐步提高 请同学列举史实加以说明。 (从耕地面积、粮食产量、棉花栽种、 手工业的规模,分工等方面)
历史与现实: 联系现实,根据你们所了解的法律知 识,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 哪些权利?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