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农业畜牧行业)导师简介山东农业大学精编

合集下载

侯广田——动物营养专家

侯广田——动物营养专家
侯 广 田
— —
动物 营养专 Βιβλιοθήκη 侯 广 田 , , 族 , 西 蓝 田人 ,9 7年 生 。 18 西 北 农 学 院畜 牧 本 科 毕 业 , 学 士 学 男 汉 陕 15 9 3年 获 位 ,9 2年 获 西 北 农 业 大 学 动 物 营 养 研 究 生 硕 士 学 位 。现 为新 疆 畜 牧科 学 院饲 料 所 研 究 员 , 19 硕 士研 究 生 导 师 , 要 从 事 绵 羊 营 养 与 肉羊 杂 交 育种 研 究 和 技 术 推 广 。 主
自治区科 技进步三等奖 。 著《 合 肉鸽无公害养殖技术 》 肉羊饲养实用技 术》 和《 专业书籍 2部 , 录制 《 肉鸽高效养殖技术》 肉羊 杂交改 良技术》 和《 科普光 盘 2张 。
育肥 饲料 配 方 技 术 开 发 应 用 ” 2 0 度 乌 鲁木 齐 市 科 技 进 步二 等 奖 ,超 细 型 细 毛 羊新 品 获 0 7年 “ 系培 育 与 养 殖 技 术 体 系 的建 立 ” 2 0 度 自治 区科 技 进 步 二 等 奖 ,新 疆 肉用 羊 高 效 养殖 获 0 7年 “ 技术 体 系 构 建 与 示 范 ” “ 疆 南 疆 绒 山羊 新 品种 繁 育 及 高 效 养 殖 技 术 示 范 ” 获 2 0 度 和 新 分 0 7年

18 — 9 0年作 为主要研 究人员 参加 了农业 部 “ 五 ” 关项 目《 国美 利奴 羊饲养标 9 6 19 七 攻 中 准及其 配套 饲养技术 的研究》 18 — 9 2年在西北农业大学 攻读硕 士研 究生 ,9 2年 l ,9 9 19 19 2月 获助理研究 员技术职称 。19 — 0 2年主持完成 自治 区科技攻 关项 目《 9820 新疆 育肥 羊优化饲料 配方筛选 》2 0 ,0 2年 1 2月获 副研 究员技术职称 。2 0 — 0 7年 , 后参加 和主持 了科技 部成 0320 先 果 转化项 目《 肉规 模化生 产 配套技 术示范 》 自治区农 办项 目《 羊 , 良种畜 繁育体 系建 设 与工 厂化 商品生产模式 推广》 自治区科技攻关 项 目《 疆 肉羊高效 养殖技术 研究 与示范》 自治 、 新 、 区科技成 果转 化项 目《 肉羊高效 生产 与技术 推广 》 自治 区科 技成果 转化 示范 基地 《 、 良种 肉 羊 纯种繁 育和新 品种 培育 基地建 设》 以及 国家科技 攻关 项 目《 细型美 利奴羊 及养 殖技 术 超

高白度小麦领域的领头雁——记山东农业大学小麦育种专家田纪春教授

高白度小麦领域的领头雁——记山东农业大学小麦育种专家田纪春教授
自然 白度 的小 麦 新 品种 。2 0 0 1年 山东 省 审定 的山农 单 产 显 著 提 高 、保 证 全省 小 麦 8年连 续 增 产方 面 起
优 麦 3号 为 “ 国第 一 个 通 过省 级 审 定 的 天 然 高 白 到 了关 键 作用 。 田纪 春教 授 培 育 的高 产 广适 小 麦 新 我
业 . 默 耕耘 , 后培 育 出 7个 国家 和 省 审定 的小 麦 的指标 , 受农 民和 面 粉加 工 企 业 的欢 迎 。据统 计 , 默 先 深 新 品种 . 为我 国粮 食安 全 做 出 了巨大 贡献 , 麦 农 亲 田纪 春 教 授 育 成 的“ 农 ” 被 山 系列 高 白度 小 麦 品 种 , 推
0 切 的称 为 “ 级 小 麦 育 种 带 头 人 ” “ 白度 小 麦 领 广 种植 面积 6 0万 亩 以上 ,累计 加 价销 售 优 质 小 麦 超 和 高 域 的领 头雁 ” 。

1 0亿 左 右 , 造社 会 经 济 效 益 1 8亿元 , 农业 创 . 6 为 针 对 国 内外 1 0多 年 来 小 麦 单 产 徘 徊 不 前 的 局
人 风采216 物 01 .
摩 柏j 业l l
高 白度 小 麦领 域 的领 头 雁
记 山东农业 大学小麦育种 专家 田纪春教授
本 刊 编 辑 部
现 任 农 业 部 “ 物 高 白度 的专 用粉 , 可调 剂其 它 面粉 的粉 色 。 因此 , 谷 也 品 质 监 督 检 验 测 试 中 2 0 0 2年 科 技 日报 等报 刊 就 以 “ 东省 育成 高 白度 小 山 心 ” 务 副 主 任 . 东 麦 品种 ” “ 白度 小麦 品种来 了 , 粉增 白剂该 下 课 常 山 、高 面

专家推介:郭亮

专家推介:郭亮

郭亮,女,1964年12月生,蒙古族,山东泰安县人,中共党员,农学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9年获内蒙古民族大学草原科学专业学士学位,2002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硕士学位。

2009—2010年,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进行学术访问。

2002年至今,在天津农学院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院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方面教学和科研工作。

现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理事、科技部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天津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功能饲料岗位专家等。

一、教学工作承担本科生“养猪学”课程和研究生“高级动物营养学”课程的教学工作。

主编或参编教材5部。

教学过程中,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与学生交流互动,认真履行教学职责,为教学改革建言献策。

指导的学生获校级优秀本科论文1项,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专业技能大赛项目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二、科研工作主持及参加各项猪生产及饲料科学方面的课题:主持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生猪功能饲料岗位”项目1项;主持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重大种业项目“天津地方育成黑猪新品系选育与配套技术研究”1项;参加天津种业项目“多用途高粱不同生态区高产栽培技术示范”1项;主持“天津生猪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研究1项;获全国学术代表大会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作为主持人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

三、论文及著作在《BMC Veterinary Research》、《饲料工业》、《动物营养学报》、《中国畜牧杂志》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出版学术著作6部,主编《无公害猪肉生产与质量管理》和《肉牛快速饲养》;参编《饲料与饲养学》、《食品安全生产学》;参编翻译著作《高级动物营养学》。

创新团队岗位专家人选个人情况简介

创新团队岗位专家人选个人情况简介

创新团队岗位专家人选个人情况简介附件:山东省第一批第二轮及第四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人选个人情况玉米产业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陈举林,男,1963年5月生,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第一批玉米产业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

1981年7月至1985年7月,在莱阳农学院农学系学习。

1985年8月至2004年9月,历任泰安市农科所玉米室农艺师、副主任、主任。

2004年10月至今,任泰安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

长期从事玉米育种及高产栽培研究工作,曾获12项省、市科技奖励。

主持完成的《泰安市百万亩小麦玉米无公害标准化技术推广》、《小麦玉米持续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分别获得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三等奖,《转基因S型玉米雄性不育新种质及杂交新组合》获得泰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获《玉米科学》创刊10周年优秀作者荣誉称号。

现兼任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组成员。

玉米产业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张春庆,男,1963年1月生,山东农业大学教授,第一批玉米产业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

1983年7月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留校任教。

1983年7月至2000年10月,历任山东农业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期间,1997年9月至2000.7在中国农业大学在职攻读博士,获博士学位。

2000年11月至今,历任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农学院副院长、院长。

长期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编写了《种子生产学》、《种子检验学》等7部教材,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转基因重大专项等课题15项,发表论文50余篇。

获省科技进步2等奖1项、3等奖1项,参加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现兼任中国植物学会种子科学与技术分会副主任;中国作物学会作物种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种业”领域协作组副组长;全国农作物种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作物遗传育种学科首席专家;山东省玉米顾问团专家。

导师简介-山东农业大学

导师简介-山东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魏江春,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衣真菌学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资源与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中国孢子植物志编委会副主编;##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

中国地衣学主要奠基人,中国孢子植物志编研工作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

国家基金委、科技部和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国三志〞〔动物、孢子植物和植物〕编研的首席科学家。

主要从事中国地衣区系与系统分类研究,在对中国地衣研究历史和现状进展全面总结的根底上开展了中国地衣区系考察与分类研究以与中国地衣志的编写工作;完成了《中国地衣志》第二卷石蕊科和第三卷石耳科的编写;在珠穆朗玛峰地区地衣区系考察研究中,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南极生态系统考察研究中,分别获1996、1997年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特等奖与二等奖。

在世界X围石耳科地衣系统分类研究中,以表型与基因型相结合的整体系统学方法论述的不同于诸多旧系统的石耳科地衣新系统得到世界同行科学家的承认,并被收入1993年《世界子囊菌系统大纲》和1995年《世界菌物辞典》。

已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专著4册,即《中国药用地衣》、《##地衣》、《中国地衣综览》〔英文版〕和《亚洲石耳科》〔英文版〕。

招收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

温孚江男汉族,1955年生##省龙口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大学校长,全国人大常委,##省人大副主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常务理事。

1990年毕业于美国普渡〔purdue〕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2年回国后,组建了##省第一个农业生物工程实验室“##农业大学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室〞,主要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

近年来,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国家“863〞项目与省部级科研课题20多项。

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0人。

山东农业大学文档

山东农业大学文档

山东农业大学(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省,是山东省属高校中最早获得学位授权、最早设立、最早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最早拥有的高校,也是拥有、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级重点学科、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设置“”岗位最多的高校,在山东省属高校中唯一具有正评审资格的高校,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等学校,是教育部批准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高校。

在武连书的《2011中国大学评价》中排名位于全国第58位。

在山东省内高校排名一直位于前四,2009年的排名中还超过中国石油大学,居全省第三。

学校代码:10434。

学校概况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坐落在雄伟壮丽的泰山脚下,前身是1906年创办于济南的山东高等学堂。

后几经变迁,1952年经全国院系调整,成立。

1958年由迁至,1983年更名为山东农业大学。

1999年7月,经批准,将山东农业大学、山东专科学校合并,同时将山东省学校并入,组建新的山东农业大学,并启用由书法家题写的校名。

目前,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业科学优势,以为特色,融、、、、、、、、等于一体的多科性大学。

师资力量农大南校主楼山东农业大学现有在校生近3万人,其中博士、3000余人。

教职员工2616人,1552人,教授276人,613人,2人,5人,入选国家“”专家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1个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和创新团体发展计划”,1个,设有11个“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院系和专业山东农业大学具备培养、、博士及的完整教育体系。

学校设有农学院、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科学与工程学院、院、动物科技学院、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工程学院、与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文法学院、学院、水利学院、与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等19个学院,75个本科专业,9个博士点、49个博士点、98个授予点。

实验室和设施山东农大南校一角山东农业大学目前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1个,2个,2个农业部,1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16个省级重点学科,10个省级,1个国家小麦改良分中心,1个农业部谷物品质检测中心,1个黄淮海区域技术创新中心,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

李显耀:解读家禽生命密码

李显耀:解读家禽生命密码

育种等 方面研究 的大 门 ,为重新解读 鸡 定病原感染 的遗 传抗性研究 。负责大量 基 因符号打 下了坚实的基 础。
基 因 也 称 遗 传 因 子 , 支 撑 着 生 物 科 研 项 目 ,其 中 主 持 ” 十 二 五 8 6 3 项
学、 研 完 生 动 物 基 因 组 学和 生 物 信 息 学
在科研道路上 ,科研 工作者无一不
迅速 袭来 ,人们谈 禽 ”色 变。科研人 析 了 不 同 品 系鸡 对 空 肠 弯 曲杆 菌 的 时 空 秉 承 着 不 忘 初 心 的坚 持 .数 十 年 于 一 日
员 着 重 分 析 其 产 生 原 由 、 消 失 迹 象 、攻 表 达 谱 ,并 对 与 鸡 空 肠 弯 曲杆 菌 病 抗 性 地 重复试验 .把枯燥 的数据排列组合 ,
于 山东 农 业 大 学本 科 毕 业后 .源 在 家禽科研之路 上扬 帆起航的 山东农 业 于对家禽研 究的热爱 ,李显耀 毅然赴京 大 学执教 。时隔十 年 ,感慨万千 。当初
2 0 1 4 年 团 队合 影

在 中 国农 业 大 学一 1 3气读 到 博 士 紧 是 初 出茅 庐 的 求 学 小 子 ,如 今 是 身 肩 重
硕 士 生 导 师 ,世 界 家 禽 学会 会 员、 中 国
有赤子 之心 .并 乐此不疲 。他把寻 常百 师 来 引 领 。
姓家最 为常见的鸡这 一物种作 为研 究对
就 这样 .李 显 耀 迅 速 组 建 新 团 队 ,
畜牧 兽 医 学 会 家 禽 学 分 会 理 事 、 畜 禽遗 象 ,开 启 了 家 禽 功 能 基 因 组 、抗 病 遗 传 带领着 自己的研究小组开始 了家禽对特 传 标 记 学 分 会 理 事 、 中 国优 质 禽育 种 与 生 产 研 究 会 理 事 。从 事 本 科 生 家 禽 生产

国内外虚拟仿真教学的发展现状

国内外虚拟仿真教学的发展现状

国内外虚拟仿真教学的发展现状柳洪洁1,宋月鹏2,3,马兰婷1,张观山2,3,张智龙2,3,王征2,3(1.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泰安271018;2.山东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8;3.山东农业大学国家级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山东泰安271018)深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1]。

“十三五”是我国高等教育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2]。

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将新技术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实践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3]。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基础条件,在众多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改革实践过程中,虚拟仿真教学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4]。

2013年8月,教育部决定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5],充分体现了虚拟仿真教学在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虚拟仿真教学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综述,深入分析总结了我国目前在此领域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我国虚拟仿真教学的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一、虚拟仿真教学意义及其应用的信息技术目前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代表,同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公认为三大前景最好的计算机技术。

最初应用于军事、企业界及学术实验室中,随着应用成本的不断降低,逐步进入教育教学领域,极大丰富了教学手段,因此,虚拟仿真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6]。

首先,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经费有限、实习资源有限等问题。

目前我国有些高校教学与实践的资金紧缺,实验设备陈旧、更新较慢,新增仪器、价格昂贵的设备台套数量不足,学生实验实践过程中分组人数过多、实验周期超长,已严重影响到实践教学效果,利用虚拟仿真教学方法是解决上述问题最理想的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畜牧行业)导师简介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畜牧行业)导师简介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温孚江男汉族,1955年生山东省龙口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农业大学校长,全国人大常委,山东省人大副主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常务理事。

1990年毕业于美国普渡(purdue)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2年回国后,组建了山东省第壹个农业生物工程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室”,主要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

近年来,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国家“863”项目及省部级科研课题20多项。

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0人。

先后被选拔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当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壹、二层人才,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

招收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

汪光仪,1983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毕业后考取山东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198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8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获微生物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微生物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3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受聘夏威夷大学海洋生物系副教授,2006年受聘我院讲座教授。

他长期从事微生物学、环境化学工程和生物质能源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在环境微生物菌株分离、遗传分析、基因功能鉴定、生物制药、生物质能源转化和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粉细胞识别的分子机理研究信号通路”(项目费:2500万)项目首席科学家。

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四项,申请基因发明专利五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招收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专业研究生。

郑成超,1962年生,山东临朐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

现任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山东省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植物学通报》和《山东农业科学》编委。

2004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96年获山东省“青春立功”壹等功和山东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1982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留校任教至今,先后获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和中国农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89年2月至6月赴丹麦哥本哈根研修种子技术,1992年1月至1996年1月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植物生物学系留学,主要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2001年作为教育部选派的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合作研究。

承担本科生《GenecloningandDNAanalysis》;硕士生《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破性进展。

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多项。

招收植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

刘红梅,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5年7月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蔬菜育种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2003年7月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

为本科生讲授“分子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实验”等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为RNA介导的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植物天然产物分离提取及合成代谢的调控:迷迭香酸的分离提取及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提高植物组培体系中迷迭香酸的含量。

主持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马铃薯X病毒25KD运动蛋白基因介导病毒抗性及其传导规律的研究”。

作为主要参加人参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RNA介导病毒抗性的产生、传导及应用研究”、山东省教育厅课题“利用RNA介导的抗病毒策略和嫁接技术培育抗病毒黄瓜和西瓜”及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糖基化及二硫键对植酸酶稳定性的影响”等课题的研究。

招收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

袁学军,博士,副教授。

曾主讲动物生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当下主讲动物生物化学、讲授生物化学A、生物化学实验等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生理学、神经生殖免疫,已主持和参加科研课题10多项,获得省、厅级科研奖励4项,科研成果6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已发表科研论文30篇。

招收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

王晓云,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获硕士学位,1997年获博士学位,2002-2003年在清华大学做国内访问学者。

承担本科生“生物化学”(2003年被山东农业大学授予“精品课程”,2004年被授予山东省“精品课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课“高级生物化学”酶学部分,讲授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选修课“酶和酶工程”教学工作,讲授专业选修课“生物学专业英语”。

主要研究方向为酶的构象和功能的关系。

包括酶的抑制动力学、酶结构改变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等。

目前主要集中在对生物体内代谢调控酶的分离纯化、性质研究、调控物质的筛选以及二硫键对酶的结构、催化活性及热稳定性的作用等研究上。

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基金(利用定点突变技术研究二硫键对植酸酶结构、催化活性及热稳定性的作用),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叶片衰老关键酶分离纯化及调控衰老物质的研制和开发,应用基础研究),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糖基化及二硫键对植酸酶稳定性的影响)。

对植酸酶的热稳定性及二硫键在去折叠和再折叠过程中的作用,有较深入的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重要的生物化学类专业期刊上。

近5年发表SCI论文10多篇,且多《中国农业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2部。

招收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

吴长艾,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8.7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经济林专业,获学士学位;2001.7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植物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4.7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植物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2004.7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4年至今参加本科生“基础生化实验”教学,为硕士生主讲“基因工程原理和技术”。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稻干旱、盐胁迫相关microRNAs 的分离和表达调控分析》;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基金《棉花Na+/H+逆向运转体基因的耐盐机理及其转基因耐盐棉花新种质的创造》。

首次从棉花中利用代谢阻遏RACE-PCR技术分离到全长Na+/H+逆向运转体基因GhNHX1,申请专利1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篇。

招收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

95和鲁油玉1号等玉米优良品种,获审定且多次取得省科技进步奖;玉米生物学混杂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获山东省农牧科技进步壹等奖;玉米配合力的数量遗传学研究,获山东省科协优秀奖。

主编《生物技术产业导论》;参编《山东玉米》和《玉米育种学》;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玉米遗传育种及分子生物学论文50余篇。

招收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

朱常香,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会员,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学会会员。

1994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获学士学位;同期留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97年9月-2000年6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植物病理学);2000年1月,被聘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2002年9月-2005年6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植物病理学);2004年1月被聘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承担生物技术专业《农业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综合试验》的教学。

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抗病虫基因工程(主要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病虫作物新品种);分子病毒学(探讨抗病毒新策略)。

2001-2003年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RNA介抗性的遗传行为研究);2006-2007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核酸序列同源性和RNA介导的病毒抗性关系研究);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因、国家转基因专项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

科研成果“抗病虫基因转化单子叶作物及抗病虫种质培育技术研究”,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二位)。

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

杜秉海,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7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土壤和农业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93毕业于山东大学微生物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微生物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

主讲本科生《普通微生物学》、《酶工程》、《环境微生物工程》和研究生《环境微生物学》、《发酵原理和技术》、《微生物生理遗传》等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PGPR铁载体合成、分泌及转运的分子机制和基因工程菌构建;PGPR拮抗基因的克隆、表达调控及基因工程菌构建;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分子机制及蛋白质组学;烟叶降碱、增香分子机制;植物根际促生细菌(PGPR)的筛选、鉴定、多样性及其开发利用;农作物秸杆等有机废弃物的微生物降解转化,生产酒精、沼气及微生物肥料;烟叶降碱增香微生物制剂的研制等。

先后承担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欧盟科技合作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及企业合作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

开发出大蒜、辣椒、棉花、烟草等多种作物的PGPR制剂、有机物料腐熟剂等6个微生物肥料新品种,获得农业部微生物肥料登记证;秸秆肥及其制造方法(国家职务发明专利);优质烟叶生产施肥技术和烟草根系发育研究;造纸厂纤维废渣发酵生产酒精及蛋白饲料。

在《FEMSMicrobiologyLetters》、《微生物学报》、《遗传学报》、《食品和发酵工业》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9篇。

编著《微生物学实验》、《生物肥料》和《农业生物技术》等。

招收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

李德全,男,1955年生,山东博兴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山东省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常务理事兼教科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1978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留校从事植物生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

1985-1988年在职读植物生理生化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91年被山东省教委确定为省属高校首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人选,199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6年被山东省学位委员会遴选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植物抗逆生理及其分子机制,近几年重点研究植物抗逆信号转导的蛋白质磷酸化和脱磷酸化调节机制。

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山东省高校实验室先进工作者,山东农业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质量壹等奖等,1997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多人。

招收植物学专业研究生。

张元湖,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意大利博洛尼亚(Bologna)大学访问学者、博士后。

山东省植物生理学会理事,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会员,泰安市政协委员。

主讲本科生植物生理学、研究生高级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实验技术、植物次生代谢和分子调控等课程,获校优秀教学质量二等奖2项,山东农业大学第二届教学名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