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学案5(学生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导学案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作者、思想内容、价值等;2.识记一些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熟语、歇后语;学习过程【知识链接】1.作者及名著的形成《三国演义》的编撰者是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

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

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

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

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三国演义》的形成:晋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宋代讲史平话“说三分”;元代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明初罗本贯中编撰《三国志通俗演义》;清初毛纶毛宗岗整理和评点《三国志通俗演义》。

2.故事梗概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倔起,成鼎足之势,直至最终都被西晋所灭,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

本书就是以此为历史背景演绎出的一部历史小说。

汉末爆发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豪强,他们彼此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战。

汉灵帝死后,少帝刘辨继位,为外戚何进所制,宦官杀死何进。

袁绍起兵诛杀宦官,又被董卓打败,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

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以貂蝉离间董卓、吕布父子,然后联合各路豪强,杀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所杀。

随后,袁绍军与另外17镇诸侯割据混战,最后,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歼灭袁绍、袁术等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刘备最初转徙不定,直至他三顾茅庐。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导学案(高中语文必修五)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导学案(高中语文必修五)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导学案教学设想:关于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学习,先由教师进行总体性介绍,然后以学生潜心阅读为主,可适当考虑播放相关视频(央视1994年版《三国演义》、《新三国》)。

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作者、思想内容、价值等;2.识记一些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熟语、歇后语;3.通过鉴赏典型形象获得精神愉悦;确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社会历史观;教学重难点:1、故事主要情节的了解、中心人物的剖析、思想倾向的认知;2、相关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文学作品与历史记载的比较鉴赏。

导学过程:一、名著链接:展示《三国演义》篇首词。

临江仙(明·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二、名著形成西晋陈寿《三国志》宋讲史平话“说三分”元话本《三国志平话》明罗贯中编撰《三国志通俗演义》清毛纶毛宗岗整理和评点《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名著认知:《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为元末明初小说家它是为中国第一部小说,小说开山之作,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1,史实:广义上的“三国”,起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止于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司马炎灭吴,前后相续近一个世纪。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分裂时期,产生了北方、西蜀、江东三个割据政权。

在这广阔的背景下,活跃着一大批影响深远的政治人物,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长为后人所追思。

2,情节:《三国演义》一共回,它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分归晋五蜀汉五虎将:关羽、、、、。

曹魏五良将:张辽、、、、。

孙吴五都督:、鲁肃、吕蒙、、诸葛恪。

著名谋臣:卧龙、凤雏、、郭嘉、荀彧、贾诩……4,思想主题:①:基本思想倾向是拥刘贬曹。

既有对军阀混战的乱世的愤慨,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又有对“明君贤臣”仁政统治模式的讴歌与呼唤,对重建正常的封建秩序的渴慕。

统编五下《三国演义》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五下《三国演义》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五下《三国演义》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使学生了解三国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让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素材,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3 .通过分析、评价三国人物,不仅使学生对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善分析的读书习惯。

过程与方法:1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从事学习活动。

2 .引导学生有见解,有创意地阅读文学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中国文学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评价三国人物,不仅使学生对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善分析的读书习惯。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三国演义》已经远播于海内外,俄国汉学家称赞该书是"一部真正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法国学者认为"在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是最著名的一部“。

在崇拜英雄的美国社会,人们夸奖《三国演义》是“描写英雄业绩的一部早期的杰作”。

英国学术界一致推荐《三国演义》为“史诗般的作品"。

而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享有崇高的地位,没有任何一部小说比得上,近三百年来,向来称之为"第一才子书”。

作为中国的一名莘莘学子,你想不想了解《三国演义》?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三国》。

二、收集材料展示:(一)回顾《三国演义》1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2 .“三国”指哪几个国家?三国鼎足之时他们的统帅分别是谁?3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谁说的?4 .“既生瑜,何生亮"是谁的临终一叹?5 .水镜先生所说的卧龙和凤雏分别是谁?6 .你知道桃园三结义的三兄弟是谁吗?7 ."过五关斩六将"的人是谁?8 .闭月美女指《三国演义》中的谁?9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是谁说的?10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仲达指谁?(二)积累语言一一歇后语、成语1 .歌后语:你知道后半部分吗刘备摔阿斗一一周瑜打黄盖 ----诸葛亮借箭 ----徐庶进曹营一一曹操败走华容道一一三个臭皮匠•张飞穿针——张飞妈妈姓吴一2 .你知道哪些与三国有关的成语?3 .知道以下成语与哪些人物有关吗?望梅止渴身在曹营心在汉乐不思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割发代首一身是胆刮目相看七步成诗(三)关注故事情节:由学生点击故事情节介绍:桃园三结义、捉放曹操、温酒斩华雄、小霸王孙策、青梅煮酒论英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三国归晋(四)分析《三国》中的战争及谋略"三国”里最精彩的是战争,而作者并不注重战争过程的描写,而是表现人物间的斗智斗勇,所以说到"三国"必要说到谋略。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三国演义》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三国演义》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三国演义》名著导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描绘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

五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但对于《三国演义》这样一部容量较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的名著,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读。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欣赏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特色,并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力,对于文学名著也开始有了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但同时,他们对于《三国演义》这样具有丰富历史背景和复杂人物关系的作品,理解起来仍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细心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作品的精髓。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领会《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如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结合等。

3.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艺术特色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准确的信息。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对名著进行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三国演义》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艺术特色的课件。

2.阅读材料:为学生准备《三国演义》的阅读材料,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阅读。

3.黑板:用于板书课程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及作品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初中语文必修五《三国演义》的教学计划

初中语文必修五《三国演义》的教学计划
任务驱动法:布置阅读任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三国演义》,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运用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情境模拟:通过模拟三国演义中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和基本情节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意义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三国演义》所反映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三 国演义》的文学 背景、故事梗概、 人物形象、主题 思想等
学情分析:初中 生的认知水平、 阅读习惯、兴趣 爱好等
初中语文必修五 《三国演义》的 教学计划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02 教学背景 03 教学重点与难点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 05 教学过程设计 06 教学资源与评价
PART ONE
添加章节标题
PART TWO
教学背景
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必修五《三国演义》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篇目之一 该篇目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学习该篇目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中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难点内容
难点1:学生对 三国时期的历史 背景和文化背景 不够了解
难点2:部分学 生难以理解《三 国演义》中的文 学手法和修辞技 巧
难点3:如何引 导学生深入理解 《三国演义》中 的人物形象和主 题思想

《三国演义》 导学案

《三国演义》 导学案

《三国演义》导学案《<三国演义>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分析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等。

3、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战争策略和政治智慧。

4、培养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和重要人物。

(2)理解作品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

2、难点(1)分析书中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2)领悟作品中的战争策略和政治斗争的精髓。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三国演义》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在民间传说、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这部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

2、创作背景《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为背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军事斗争和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政治黑暗,这些都为作者创作这部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作品影响《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也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

它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对后世文学、戏曲、影视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学习过程1、阅读指导(1)初读:了解故事梗概,梳理主要人物和情节线索。

(2)精读:分析人物形象,品味精彩的战争描写和政治斗争情节。

(3)研读: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人物分析(1)刘备刘备是一个仁德宽厚、礼贤下士的君主形象。

他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但他有时也显得过于优柔寡断,缺乏果断的决策能力。

例如,在长坂坡之战中,刘备为了保护百姓,不顾自身安危,展现了他的仁德;而在对待庞统的建议时,他犹豫不决,错失了良机。

(2)关羽关羽以忠义勇猛著称。

他武艺高强,重义气,对刘备忠心耿耿。

国家一等奖必修五《名著导读之三国演义》教学设计

国家一等奖必修五《名著导读之三国演义》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之三国演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三国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通过分析、评价三国英雄人物,不仅使学生对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善分析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2.通过分析、评价三国人物,不仅使学生对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善分析的读书习惯。

教学安排1、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从事学习活动。

2、举行三国英雄故事会,同学们边表演边讲诉三国英雄故事。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青梅煮酒论英雄播放《三国演义》中“青梅煮酒论英雄”的视频,带领学生齐读其中曹操对英雄的评价,引出英雄的话题。

活动2【讲授】分成四个小组来完成“猜猜英雄”的游戏评论二.分成四个小组来完成“猜猜英雄”的游戏。

(全班同学都参加,按座位分成四组,每组可选出两名代表回答问题.每道题有三个以上提示,根据提示不同得分也不同,分值分别为30分20分10分)1.提示一: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30分)提示二:他是三国英雄中少有的能够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者。

(20 分)提示三:他的生活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10分)2.提示一: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目能自顾其耳。

(30分)提示二:他使用双股剑,他骑的卢马,这只马虽然克主却跃马檀溪,救了他一命(20分)提示三:他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知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10 分)3.提示一:东汉末年,南阳人士。

三国时期非常杰出的外交家。

(30分)提示二:他留给后人了“智慧”、“节操高尚”的光辉形象。

(20分)提示三:“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是杜甫对他的评价。

(10分)4.提示一:他曾被曹操封为汉寿亭候(30分)提示二:他骁勇非凡、武艺绝伦、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和素质。

(20分)提示三:他的武器是青龙偃月刀,重82斤(10分)活动3【讲授】二.分成四个小组来完成“猜猜英雄”的游戏。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4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4新人教版必修5

三国演义创新整合点“涵养化育,自然天成”是理解个性、尊重个性的教育,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对人性的信任基础之上的对话。

它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压服,也不是我们一向追崇的“循规蹈矩”,而是平等交流基础上的相互影响。

她如同阳光雨露般自然的滋润着学生,促其生长,正如泰戈尔所说:“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开展经典阅读班级读书会,着力于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对话平台,实现生生、师生、生本的对话,在交流与感悟中,分享阅读情趣,厚实学生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我们知道中国古典名著,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尤其是《三国演义》,故事情节精彩,人物性格鲜明,“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适合高中学生阅读。

在我校领导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领导下,我们开设了阅读课,我们本着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原则,积极筹备,大力宣传,校领导精心指导,年级组大力支持,老师统一认识,学生积极响应,在一段时间以来不断地探索与实践,高二这一年,在备课组长李晓凤老师的带领下,配合语文必修五对名著导读《三国演义》的要求,我们将指导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纳入常规教学,带领学生,走进《三国演义》,走进中国古典名著?学情分析学生读高二的时候,人生观世界观相对成熟,对中国的四大名著应该有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但是我们发现学生对四大名著的了解甚少,读过的不多,尤其是女生,连水浒和三国的人物都分不清。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质量,调动学生热爱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我们每人人手一本三国演义,开展走进《三国演义》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名著《三国演义》,收集有关三国时期、三国背景的知识,评价事件,赏析人物,鉴赏诗词,学习成语歇后语等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启发学生能简要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认识。

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三国》的结构特点和刻画人物形象的一些艺术手法。

教给学生阅读赏析的方法,便于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名著阅读学案(五)
班级:姓名:
一、内容梗概
赤壁之战•火烧曹兵
曹操书信至江东,威胁孙权投降,共擒刘备。

孙权派鲁肃过江探虚实。

诸葛亮借机入东吴,,智激周瑜,终于使得孙权决计破曹操。

在柴桑,周瑜起五万兵,与曹操83万大军隔江对峙。

水上交战,曹军失利,去东吴军营劝降周瑜,却中周瑜反间计,误盗周瑜伪造的而使曹操误杀蔡瑁、张允——曹营中仅有的两名深懂水战之将。

在东吴军营,周瑜深恨诸葛亮之才不能为东吴所用,使诸葛瑾劝降诸葛亮未果,即起心害之。

两番斗智,均为诸葛亮胜出。

第二次的“”,更是使周瑜自叹不如。

周瑜与诸葛亮不谋而合,定下火攻之策。

为火烧曹军战船,老将黄盖行,惨被棒疮。

蒋干再次过江,周瑜安排江东隐居的凤雏先生庞统随之回曹营,巧授,教曹操将战船全部连接。

诸葛亮借机去七星坛祭风,实则逃离东吴,回到江夏,智算华容。

三江口处,(人名)前往诈降。

是夜东南风大起,曹操水寨一片火海,一夜之间,曹操83万大军所剩无几。

逃命过程中又遭到赵云、张飞与关羽三次堵截。

最终华容道,使得曹操逃至南郡。

败阵的曹操,对郭嘉怀念不已。

二、解释成语、歇后语(要求写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和重要细节)
1.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3.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三.典型试题
1、(1)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的是 之战,该诗涉及的主要人物是 、 、 。

(2)孔明笑曰:“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学,胜亮十倍。

”士元指的是 ,他冠以 之称,与他有关的一个故事是 。

(3)根据赤壁之战中的故事情节,试对对联。

神机妙算,孔明巧借箭
2、 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1)-(2)题。

(1)连环画讲述的是《三国演义》中 ① 这一精彩片断。

在整个论辩过
1. 孔明随鲁肃走到堂上,见到众人依次见礼。

2. 张昭问:“刘使君请先生出山后,却落得东奔西跑,是先生辅佐的功劳?”
3. 孔明说:“胜败乃兵家常事,高祖吃了项羽多少败仗,垓下一战,靠韩信就扭转了局面。


4. 虞翻说:
“曹操兵近百万,要吞掉江夏,不知先生有何打算?”孔明答:“曹操的人马是乌合之众,也没有什么可怕!
”。

5. 虞翻说:“你求助于江东,
还敢说不怕?”孔明说:“江东兵精粮足,
可大臣都主张投降。

这一比,皇叔算
得上是不怕曹操的人。

” 6. 步骘问:“先生是想学苏秦、张仪当说客?”孔明说:“他二人算是豪杰。

你听曹操吹牛,就吓得要投降。

怎好笑话他俩?” 7. 陆继说:“曹操是名门之后。

刘使君只是卖草鞋的。

”孔明说:“要说出身,高祖出身亭长,织席卖草鞋又有何可耻?” 8. 严峻问孔明研究哪部经典。

孔明说:“寻章摘句是腐儒,姜子牙等安邦定国的名臣,他们研究了哪家经典?” 9.众人见孔明 ,不觉得面面相觑、沉默起来。

程中,诸葛亮面对众人,展现了他 ② 的一面。

在后续的情节中,诸葛亮最终说服了 ③ ,使其与刘备联盟共抗曹操。

(2)根据前8幅画的内容,为第9幅画补写一句话。

答:
1.却说曹操赤壁兵败,后。

2.两边
截住去路。

3.曹操纵马向前,说: 。

4.“他”是个义重如山
5.“他”于是把马头勒回,
6.“他”引军自回,孔)上面连环画的内容取材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 ① 的情节,画面中“他”
是 ② (人名)。

(2分)
(2)结合前后内容,补写第3幅连环画。

(要求20—50字之间)(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