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价值观体系的变迁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也经历了演变和转变,适应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到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先秦儒家思想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强调五伦之道,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互动关系。
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仁”的概念,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并倡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道家思想的兴起在儒家思想的阴影下,道家思想也逐渐兴起并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和谐的宇宙本源。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个人成长。
3. 墨家和法家的兴盛墨家和法家思想作为先秦时期儒道思想之外的两个流派,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强调以兼爱为原则的公平和公正,主张废除封建社会的贵族统治,并提倡人民平等。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重视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为中国的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4. 儒家复兴在秦汉时期,儒家经历了短暂的低谷后复兴。
儒家学者开始从文化传统中寻找中国社会的根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儒家经典和儒家学派。
经过东汉时期的发展,儒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了政治、教育和社会伦理。
5. 宋明理学与道统思想宋明理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重要流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强调人性本善,并通过道德修养和学问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道统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人与道合一的境界。
6. 近现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现代化运动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提供了契机。
特别是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迅速成为主流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并提出共产主义的理念。
先秦道家学派的思想及其影响

先秦道家学派的思想及其影响先秦时期,道家学派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学派之一,其思想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化等领域。
本文将从道家学派的起源、主要思想和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先秦道家学派的思想及其影响。
一、道家学派的起源道家学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老子和庄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所著《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文献中的经典之一。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和本质,是超越一切的无限之源。
他主张人应该顺应道而生活,放弃执着和欲望,体验生命的本真和自然之美。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其所著《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文献中的另一部经典。
庄子强调“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空灵自由,超越世俗的束缚,回归到本我和自然之中。
二、道家学派的主要思想1. 道和德的概念道家学派将道和德分别看作是宇宙和人性的本质。
道是宇宙的一元大道,是自然规律的本源和根基,是一切存在的本质和本体。
而德则是人性的内在天赋,是孕育智慧和德性的启蒙之力。
道和德通过相互渗透和共同作用形成了人的“道德完美”。
2. 自由自在的态度道家学派主张人应该以自由自在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
人应该放弃执着和欲望,回归到本我和自然之中,体验超越一切的自由和本真。
庄子曾经说过,“予恶乎知非禽鸟之性与,惟飞之亦飞,惟游之亦游,人之无羽翼而翔于天者,骞与鹤之徒也。
”3. 无为而治的哲学道家学派主张政治应该是“无为而治”的哲学。
政治权力不应该过分干预人民的生活和行为,而应该让人民自由自在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
庄子认为,“化物之情;深情似海,纳诸己而不流,是可以蔽器而成器。
是可以化人而成人。
”三、道家学派的影响道家学派的思想影响了先秦和汉代的哲学、政治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思想对诸子百家的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战国时期的墨家和名家等学派。
汉代,道家学派的思想成为了“黄老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儒家和法家等学派共同构成了汉代儒、道、法三家并行的局面。
先秦道家人生观浅析

先秦道家人生观浅析先秦时期的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学派之一。
道家的人生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身心的自由。
先秦道家的人生观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浅析。
道家强调返璞归真,讲究淡泊名利。
道家认为人生与自然相通,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然的直觉是追求真实、幸福和自由的关键。
人应该修身养性,追求内在的和谐,而不是追逐外在的功名利禄。
道家提倡杜绝功名利禄的欲望,过上简朴自由的生活,使个体的灵魂得到解放和升华。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自己的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做事,而不是强求、妄图改变自然。
道家有一个重要的思想观念“为无为”,指的是追求无为而治,以无为的姿态去处理事务,不谋私利、不强求名利,而是以真诚、平和的心态去待人处世。
道家认为,顺应自然、不争、不强求,是获得心灵自由、达到心的安宁的途径。
道家讲求养生修身养性。
道家主张人应该注重身心的调养,追求内在的充实和滋养,使心灵达到安宁的境界。
道家通过修炼养生的方法,例如静坐养神、练习养生功法、保持均衡饮食等来修身养性,提高个人的自控能力,增强心灵的安定和宁静。
道家强调人生无常,提倡随遇而安。
道家认为,人生的变化无常是无法改变的,人只能顺应自然的变化,随遇而安。
人生的起伏和波折都是必然的,人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接受生活的一切,在各种境遇中保持内心的安定和宁静。
先秦道家的人生观强调淡泊名利,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强调养生修身养性,提高个人的自控能力,增强心灵的安定和宁静;强调随遇而安,接受生活的一切,在各种境遇中保持内心的安定和宁静。
这种人生观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先秦道家人生观浅析

先秦道家人生观浅析先秦道家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代表性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他们对于人生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思考,这些观点对于当代人的生活和思考也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先秦道家认为,人生的本质是无常和变化的,人类存在于万物之中,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生命力量。
人类应该学会在变化中寻找长久稳定的根基。
这也揭示了人生中的一大关键点——变化与不变。
在先秦道家的思想中,人类生活在一个不可避免的变化和变动的环境中。
因此,要想过好人生,人类应该适应变化,而不是抗拒变化。
这与现代社会中,在快速发展与变化中,情境、时代、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应该融入变化的态度一致。
另外,先秦道家认为,人生中最最重要的是心态。
心态的好坏决定了生活质量和人生的走向。
因此,学会平静地面对生命中的挫折、痛苦和不断的变化,过好每一天,对人类的精神健康意义深远。
在道家的哲学中,修身养性是一条重要的人生之路。
通过修身,人类可以修正自己的心态及人性中的缺陷,美化人性的本质和助力人生的智慧。
助力是人类智慧的精神内核,集中于人类不断追求真理、追求意义和追求自由的心态和行为上。
在此方面,先秦道家的思想尤为有意义,能够切实为人类的内心修养提供帮助。
最后,先秦道家的人生观得出,道家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和一体性,认为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且应该尊重自然规律而不是挑战它,这也是当前全球社会所关注的生态问题。
人类的存在应该是和平共处的,而不是介入自然界而破坏自然界。
因此,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谦虚、坚定的态度,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综上所述,先秦道家的人生观在某种程度上爲當代社会帶來了启示和影响,帮助人们建立了一个整体的,协调的人生观。
我们应该尊重变化、维持好的心态、修炼到善良及追求和平与生态平衡。
这些理念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借鉴价值。
先秦思想的传承与演变

先秦思想的传承与演变先秦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阶段,涉及到众多知识体系和思想流派。
这个时期,从周朝末年到战国时期,诞生了众多杰出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等等。
而这些思想家和学派的思想内容,既具有各自特色和传承,又相互影响和融合。
本文将对先秦思想的传承与演变进行探讨,分别从文化背景、思想特点、学派传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文化背景先秦时期,中国处于一个由分裂和混乱向统一和秩序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背景是:一方面,封建贵族开始发起变革,力图实现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这主要体现在委任贤才,规范官制,注重礼仪等方面;另一方面,因为自然灾害的频繁和战争的不断上演,普通民众对人类命运和自然道德问题开始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因此,各种社会问题和人生哲学的探讨与思考成为了当时历史语境的突出特点。
二、思想特点先秦时期必须要提到的是礼、乐、仁、义四个概念。
礼是指公共生活中的规范,乐是指个人生活中的美好和欢乐,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关爱,义是指人与己的关系。
这四个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基本价值观念,也是中国古代社会道德观念的核心。
另外,在先秦时代,因为出现了占卜、儒、道、墨等各种思想流派的出现,智慧和道德问题开始有了多元和相对权威的选择。
孔子关注正义与责任的思想以及孟子的仁爱和感知性道德理论有深入的思考结构。
荀子的功利主义和人类自由主义在后来的思想史上占据着一席重要地位。
而老子和庄子则关注于天地之大、道之无形以及虚无缥缈的生命境界。
虽然各家思想的侧重点不同,但总的来说,先秦时期思想特点的主旨是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性的价值与尊严,以及自然之中蕴含的人类内在美。
三、学派传承在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和学派中,孔子学派和荀子学派具有最高的影响力。
在孔子学派中,孔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他的思想包括道德修养、社会管理和政治理念,都具有非常强的人文关怀感。
孟子则进一步强调了人性的高尚和仁爱的重要性。
荀子学派的主要特点是功利主义,以及人贵有自由和自我立足的道德观念。
浅议先秦诸子道德观

浅议先秦诸子道德观周王室东迁以后,学术重心由王官逐渐移向民间,自老子、孔子以后,一时大思想家辈出,如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皆能著书立说,而成一家之言,后世称这些思想家为‚先秦诸子‛。
各家对于道德观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
(一)儒家以“仁义”为道德观念的核心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以下引《论语》,只注篇名)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最基本的道德价值观。
还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孔子认为‚仁‛包括‚爱人‛和‚忠恕‛。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颜渊》);‚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
‛(《里仁》)。
‚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通过‚忠恕‛,实行‚爱人‛的目的,相互理解、尊重、宽容和友爱。
孔子认为‚行义‛是君子的本质,‚君子义以为质‛(《阳货》)。
孔子还把好学看成是一种美德,倡导‚志于学‛(《为政》)、‚敏而好学‛(《公治关》)、‚学而不厌‛(《述而》)的精神,且提倡‚知者利仁‛,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仁德服务。
同时,孔子把‚勇‛看作是实现‚仁‛的必备品质。
他要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中庸‛是孔子提出的一项重要道德规范。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雍也》)。
孔子提倡君子应有‚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
孔子主张用道德统帅其他活动。
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统治者或师长,自己要德行高尚,处处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
孔子主张德治,他说:‚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他在道德修养中,提出了具体途径和方法:一是‚立志‛,‚志于仁‛,‚志于道‛(《里仁》)。
道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道家思想的发展历程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明显的雏形,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与完善,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历经了多个时期的演变与变革。
本文将从道家思想的早期雏形开始,逐步展现其发展历程,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刻的道家思想演变之路。
一、道家思想的早期雏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雏形已经显露出来。
当时的社会处于动乱不安的状态,诸侯之间的战争层出不穷,人们对于社会制度和人生价值的思考越来越深入和具有创造性。
孔子、墨子等先贤提出的社会伦理和以天命为思想核心的纵向思想,虽然对于当时的社会秩序有所帮助,但是却未能对深层次问题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探讨。
道家思想在此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独一无二的意义。
道家思想的最早重要代表是老子。
老子宣扬“无为而治”,主张任性自然,反对以权力统治的社会制度。
尽管老子没有提出具体的社会变革方案,但他的思想已经超越了传统思想。
老子认为,世上万物皆由道生,道作为宇宙的基本原理,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是一种深层次的普遍规律。
也正是由于对道的认识,人们才能超越现实世界的局限,体会到更高更纯粹的存在感受。
老子认为,人性本善,而社会制度却能扭曲人性的本质,使人变得虚浮、矫揉造作。
因此,他主张以心灵的自由,来消除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以达到真正的自我管理和自己的自我发展。
二、道家思想的发展在老庄之后,道家思想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其中,韶关老李和袁术都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
韶关老李创立的“道家玄学”,强调道是存在的,但难以描述。
而袁术则在《将玉山全集》中,提出了“三皇五帝圣德传”的观点,认为道的真谛在于社会的真正价值在于民生福祉。
也就是说,道需要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
到了汉代,道家思想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展。
这时期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是华子。
他在《道家德书》中提出了“道、教、德、术”的构想,解读了道家思想中的伦理和道德观念。
秦汉道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思想体系

秦汉道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思想体系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而道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秦汉时期,道家思想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涌现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秦汉道家思想的核心体系。
本文将深入探讨秦汉道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思想体系。
一、秦汉时期的道家思想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基本奠定了中国历史的基调。
在这个时期,道家思想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和发展。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道家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 道家思想与政治秦汉时期的政治激烈动荡,大量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被流放,道家思想也随之受到了影响。
不过,一些道家思想家也积极参与了当时的政治,例如著名的黑暗孔子门徒荀况就是一位积极参与政治的道家思想家。
他认为“君子不食猪肉”,强调道家思想与世俗社会的联系。
2. 道家思想与传承秦汉时期,一些经典文献的流传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道家思想的传承也受到了一些影响,但同时也孕育了一些新派别。
3. 道家思想与敦煌文献敦煌文献属于中国历史中文献发掘最多的一个收藏,其中大部分是与道家思想有关的文献。
由于城隍神在秦、汉时期逐渐与民间崇拜的道教融合,城隍神文化成为了一个包含道教思想的文化系统。
敦煌文献对于秦汉道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秦汉道家思想体系道家思想的体系是一个几乎覆盖了所有哲学思想的哲学体系,秦汉时期的道家思想体系则是道家思想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秦汉时期,道家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一个涉及到宇宙、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哲学体系,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后期的重要体系之一。
阴阳五行的学说基于两个最基本的概念——阴阳和五行,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了关于宇宙、人类和自然的各种道家思想。
在秦汉时期,阴阳五行学说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成为道家思想中重要的理论基础。
2. 道教思想道教思想发展自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道家价值观体系的变迁
作者:周耿
中国哲学所关注的首先是人的价值实现问题。
而“价值实现”通常又是通过入世与出世这一矛盾展示出来的。
在冯友兰先生看来:解决入世与出世的矛盾,是中国哲学的精神;“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它既入世而又出世”(《中国哲学简史》)。
所谓“既入世而又出世”,即“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庄子·天地》)。
这一进一退反映了道家各学派价值观体系的共通结构。
就道家思想学说而言,入世思想体现为政治价值观,出世思想体现为人生价值观,而政治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的形上根据在于道气论。
基于此,我们以“价值实现”为核心,从道气论、政治价值观、人生价值观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道家价值观体系的变迁。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创者,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
在老子看来,万物的生成是由道和某种物质相互配合形成的,道支配着万物的生长和发展。
老子主张通过以道治国、推行无为政治来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当他发现治国理想无法实现时,便选择了退隐,主张守柔不争以保身、修身。
文子、关尹作为老子后学,分别从不同角度发挥了老子学说。
道与何种物质生成万物,老子并没有明说,文子把老子“物生之”中的“物”解释为“气”,从道与气两个方面探讨了人性的来源、异化及复归,并把老子之“道”下落为“理”,以“理”发挥“无为”之义,主张无为以自化、循理顺性以牧民,并从“无为”的现实性层面上,肯定了“守德”“上贤”“正法”以治国的实践价值。
作为关尹遗说,郭店简《太一生水》把水作为最初的“物”,与道“反辅”,配合而逐步生成气、阴阳二气乃至万物。
“水”作为最初之“物”,从生成论上为“贵弱”这一价值原则确立了形上基础。
上博简《恒先》把“物”理解为气,在肯定道在生成论中处于支配地位的同时,强
调“气自生、自作”,为其“自为”的政治价值观奠定了气论基础,凸显了道家气论的政治意义。
相对文子、关尹等思想家而言,范蠡不仅从理论上探讨了天道盈虚、以柔克刚的天道观,成功地指导了政治实践,还践行了老子“功成身退”的处世哲学。
而列子在承继以往气论的基础上提出新说:气并不是永恒存在的,宇宙之初还存在一个没有气的阶段;在发挥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同时,描述了一个没有君臣上下的理想社会;并着重阐释了虚静以学道的修养论。
随着社会环境日益动荡,与以往道家政治价值观相比,《黄帝四经》更侧重于发挥以道治国的现实层面,推行“文武并行之政”,刑德并用、循名责实,与此同时,顺道而为、守柔不先的“道治”精神始终贯穿于政治价值观的各个层面。
在《黄帝四经》中,“重柔”不仅是国家治理的原则,同时还是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与黄老学派的价值观相比,庄子更为理想,他向往的是“至德之世”,主张通过“任其性命之情”以实现这一理想。
而庄子后学着重发挥无为政治的现实意涵,承认仁义礼法在国家治理中的现实作用,主张对仁义礼法等治国之具进行改造,在批评儒家所提倡的功利性的仁义观的同时,提出“至仁”“至礼”等观点。
尽管庄子及其后学对如何实现理想社会做出了种种探讨,但他们更着力考虑的是:如何通过“齐物”“心斋”“坐忘”等修养方法,以此忘记尘世的苦难,自由逍遥于内在的精神家园。
综上所述,道家政治价值观以“无为”为中心,涵括理想措施与现实手段两个层面:在理想层面上,主张顺应人的天性,反对“尚贤”“仁政”、以法治国,让老百姓“自化”“自为”;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道家学者越来越重视“无为”政治的现实手段,吸收儒家的德治、法家的法治,主张以法治国、循名责实,并从道的层面对德治与法治予以改造、提升,提倡“至仁”“至礼”,从而使“无为”政治价值观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丰富。
就人生价值观而言,道家的价值倾向论从老子“贵柔”,到列子“贵虚”、《太一生水》“贵
弱”,再到《黄帝四经》“重柔”不“以刚为柔”,“贵柔”始终是道家推崇的价值原则。
范蠡践行了这一原则,“功成身退”。
在“贵柔”原则的指导下,道家的人性修养论呈现出双重路径:学道复性、养气复性,最后达到与道合一、与天同气的人性境界。
而人性的最高境界在于精神自由,庄子开创性地提出“齐物”“心斋”“坐忘”等修养方法,以此引导人们忘记尘世的苦难,自由逍遥于内在的精神家园。
道家对人性境界的讨论常设于理想君主或理想社会的语境之下,人生价值观与政治价值观密不可分,而二者又都与道气论的演变密不可分。
换言之,诸家对道气论的阐释,正是出于价值观体系建构的需要。
例如,《管子》四篇不仅主张蓄藏精气,还强调要把蓄藏的精气发出来,也就是德性修养要见之于行事,这一思想为黄老学派积极有为的价值观奠定了形上基础;而《太一生水》没有选择“气”而是选择“水”作为本原,则是为其“贵弱”的价值观找到价值根源。
上博简《恒先》把“物”理解为气,在肯定道在生成论中处于支配地位的同时,强调“气自生、自作”,则是为其“自为”的政治价值观奠定了气论基础,凸显了道家气论的政治意义。
道气论贯通于政治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之中,三者共同构成了道家价值观体系。
在道家价值观体系的变迁过程中,有道治国、无道修身的基本价值立场及“无为”“守柔”的核心价值原则在不断“变迁”中逐步奠基,此一历经变迁而逐渐奠基的道家核心价值观直到今天还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例如,“自由、平等”的价值理想、“不折腾”“社会自我调节”的国家治理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等,无不渊源于道家价值观体系。
对道家价值观变迁的深入研究必将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益借鉴。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光明日报》(2016年09月26日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