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宋代瓷器
宋代瓷器的装烧方法之一

宋代瓷器的装烧方法之一
在宋代,中国瓷器制作工艺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其中的定窑瓷器因其独特的装烧方法而备受瞩目。
宋代定窑瓷器的制作历程分为装胎、施釉、装烧三个主要过程,而装烧的方法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宋代瓷器的装烧一般采用龙窑、龙泉窑和定窑等,这些窑炉种类均对瓷器的烧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些窑炉中,瓷器的装烧方法主要包括胎釉分离、装烧温度控制和烧成时间的安排等方面,下面分别对这些方面进行介绍。
胎釉分离是宋代瓷器装烧方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装烧前,瓷器的胎体和釉料需要进行分离处理,以确保瓷器表面干净、光滑。
这一过程需要经过精心的处理,包括粘胎、刷胎、流釉等步骤,通过这些步骤的处理,瓷器表面可以获得更为细腻、均匀的釉层。
控制装烧温度也是宋代瓷器制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瓷器的烧成温度直接影响着瓷器的质地和色泽,因此在装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烧成温度。
一般来说,先烧干后烧透是宋代瓷器的常规烧制方法,通过逐渐提高烧成温度,使得瓷器可以逐渐烧制至透明,表面形成良好的釉层,并且保证整个瓷器的均匀烧结。
烧成时间的安排也是宋代瓷器装烧方法中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随着烧成温度的不断提高,瓷器的烧制时间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装烧过程中,需要根据瓷器的大小、厚度和釉料的特性来确定烧制的时间,以确保瓷器能够在恰当的时间内完成烧成过程,从而得到理想的效果。
宋代瓷器的装烧方法是一项非常复杂而精细的工艺,需要在各个环节都进行精心的处理和控制。
胎釉分离、装烧温度控制和烧成时间的安排,是宋代瓷器装烧方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得到合理的处理和把握,才能确保瓷器最终的质地和外观达到最佳状态。
知识拓展:宋朝瓷器简介

宋朝瓷器宋代瓷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
现时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5%。
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
这些窑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帝国时代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
宋朝瓷器从胎釉上看,宋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
例如钧窑釉,喻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汝窑釉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磁州窑烧出的则是油滴、鹧鸪斑、玳瑁等神奇的结晶釉。
南方窑系的胎质则以白或浅灰白居多,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龙泉窑青瓷翠绿莹亮如梅子青青;哥窑的青瓷其釉面开出断纹,如丝成网,美哉天成,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还有定窑瓷,其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人叹为观止;耀州窑瓷,其犀利潇洒的刻花给人们以流动的韵律美。
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质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从造型的角度分析,宋瓷的器形较之前代更为丰富多彩,几乎包括了人民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碗、盘、壶、罐、盒、炉、枕、砚与水注等,其中最为多见的是玉壶春瓶。
总的说来,民间用瓷的造型大部分是大方朴实、经济耐用;而宫廷用瓷则端庄典雅、雍容华贵。
最能反映皇家气派的是哥、官、钧、汝与定窑口烧制的贡瓷,最能体现百姓喜乐的是磁州、耀州窑口烧制的民间瓷品。
从纹饰上讲,宋瓷的纹饰题材表现手法都极为丰富独特。
一般情况下,龙、凤、鹿、鹤、游鱼、花鸟、婴戏、山水景色等常作为主体纹饰而突现在各类器形的显著部位,而回纹、卷枝卷叶纹、云头纹、钱纹、莲瓣纹等多用作边饰间饰,用以辅助主题纹饰。
工匠们用刻、划、剔、画和雕塑等不同技法,在器物上把纹样的神情意态与胎体的方圆长短巧妙结合起来,形成审美与实用的统一整体,另人爱不释手。
不同朝代瓷器特点描述

不同朝代瓷器特点描述
宋代瓷器特点描述:
1. 釉色明亮:宋代瓷器的釉色以素白或青白色为主,釉面光滑明亮。
2. 品种丰富:宋代瓷器种类繁多,包括器物、储物罐等。
3. 绘画精致:宋代瓷器的绘画技法精湛,常以蜡丝描绘纹饰,图案通常以花、鸟、人物和山水为主题。
4. 物化兼备:宋代瓷器注重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结合,既是日常生活用品,又具有艺术价值。
明代瓷器特点描述:
1. 艳丽多彩:明代瓷器在色彩上非常丰富,釉色有红、青、黄、紫等多种选择。
2. 形制独特:明代瓷器的造型多样化,瓶、罐、碗等形状各异。
3. 素雅大方:明代瓷器整体风格偏重于端庄、素雅的范畴,注重简约和大气。
4. 大胆创新:明代瓷器的制作技术不断改进和创新,如景德镇的青花瓷就是创新与发展的代表。
清代瓷器特点描述:
1. 高质精美:清代瓷器的制作工艺更加精细,瓷胎细腻,釉色匀整,整体工艺和质量较高。
2. 形式多样:清代瓷器的造型多样,时有仿古风格,也有创新现代化的形制,如八仙过海、家瑞图等。
3. 釉色独特:清代瓷器在釉色上追求纯净明亮,其中最著名的是乾隆釉里红瓷器。
4. 耐久实用:清代瓷器在釉面无瑕疵等方面较为耐久,是实用性和观赏性并重的制品。
宋代瓷器纹饰的特点、内涵及其影响

宋代是继汉唐之后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又一个辉煌时期。
承袭于唐代开辟的丰富、博大和广阔的艺术天地中,宋代几乎所有领域都趋于成熟。
作为火与土的艺术结晶——陶瓷,在宋代自然也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它继承了历朝制瓷的制作工艺,陶瓷生产盛况空前,无论是青瓷、白瓷还是黑釉瓷制作技法都有极大提高。
同时在器物的造型、纹饰、胎釉等方面也有许多创新。
宋代除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之外,还出现了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建阳窑、吉州窑和景德镇窑等,不仅品类繁多、成绩卓越,而且制作考究,装饰技法高超,各地瓷窑的产品犹如春色满园中盛开的奇花异葩,百花争艳,深为世人所推崇,为我国陶瓷艺术开辟了新的境界。
宋瓷纹饰的特点宋代瓷器纹饰内容丰富,不论植物、动物还是人物,人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题材大都出现在瓷器装饰上。
宋代瓷器纹饰形式多样,不仅有刻划花、印花、堆贴、绘花等,还出现了大量巧夺天工的自然纹饰 。
1.宋代瓷器纹饰内容宋瓷纹饰题材极其丰富,常见的植物有牡丹、莲花、菊花、兰、蜡梅。
动物以龙、凤、鹤、麒麟、鹿、兔、鱼、鸳鸯、鸭、鸟为多。
受宋代绘画影响下的人物装饰,主要有婴戏、人物生活等,尤其是反映儿童生活的作品十分流行,其中婴戏纹样最多,有“单婴戏牡丹”“单婴戏梅”“双婴戏梅”等等;反映人物生活形象的纹样如“母子蹴鞠”“戏妆男女”“持物人物”“山石丛物”等 。
此外宋代瓷器纹饰的特点、内涵及其影响河南博物院 李 莎宋 白釉珍珠地开光诗文枕还有以文字作为装饰纹样的,常见的如“忍”“忍事”“道德清净”“高枕无忧”“招财利市”“众中无语 、无事早归” “有客问浮世、无言指落花”“风吹前院竹、雨洒后亭花”,多反映时人悲观迷信或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
也有许多吟风弄月的诗词语句, 如“清风细雨,黄花红叶”“玉马金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宋人”,更有抄录唐诗或长篇之作。
其中尚有罕见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格言或成语,如传世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等。
宋朝的陶瓷工艺与瓷器产业

宋朝的陶瓷工艺与瓷器产业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中,宋朝被公认为是瓷器制作的鼎盛时期。
宋朝的陶瓷工艺发展日臻完善,创造了许多具有浓厚时代特色的瓷器。
本文将对宋朝的陶瓷工艺与瓷器产业进行介绍。
一、宋朝陶瓷工艺的发展宋朝时期,陶瓷工艺经历了从唐朝的早期青瓷、五代的北方白瓷到宋代的瓷质逐渐完善的过程。
特别是以南方的汝窑、官窑为代表的瓷器制作技术成为当时的主流。
1. 汝窑:汝窑是宋朝的一大明窑,产品质地细腻,胎骨坚薄,釉色温润内敛。
其釉色往往以青白为主,釉质晶莹剔透,釉面常呈油滑感。
汝窑器型独特,造型简洁大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 官窑:官窑是官方特设的瓷器窑厂,是宋代瓷器生产的主力军。
官窑的代表作包括定窑、钧窑、青白瓷等。
定窑是官窑中最有影响力的窑口之一,其瓷器釉色以淡蓝或浅青为主,釉面光泽细腻。
钧窑以釉色变化多样而著称,青白瓷则以青花在瓷器装饰中的广泛运用而脍炙人口。
二、宋朝瓷器产业的特点宋朝的瓷器产业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产体系,同时也滋养了当时商业经济的繁荣。
1. 窑口分工:宋代的瓷器生产遵循“一窑独大”和“以才瓦器”原则,即每个窑口专攻一种瓷器制作工艺,形成分工细致的产业链。
这种窑口分工的模式非常高效,保证了瓷器制作的质量和数量。
2. 商品经济:宋代商业繁荣,瓷器成为了重要的商品之一。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瓷器成为名流士大夫的日常用品,也成为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贸易的重要货物。
3. 文化影响:宋代瓷器制作在文化交流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的青花瓷器、哥窑和钧窑等作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
同时,宋代瓷器的制作技术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影响了明清时期的瓷器制作,也对后来的瓷器制作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宋朝瓷器的影响与传承宋朝瓷器制作达到顶峰的工艺和品质,对于后世实用陶瓷制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1. 影响东方陶瓷:宋代的陶瓷工艺和瓷器制作技术成为后世东方陶瓷的典范。
瓷器使用中的精细加工和装饰技术为后来的陶瓷制作提供了范本,并影响了朝鲜、日本等地的陶瓷工艺,使之逐渐发展壮大。
中外工艺美术史宋代陶瓷篇

陶瓷
宋代工艺美术具有突出成就的是“陶瓷”,不论是生产规模,制作技艺和 艺术水平,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宋代陶瓷,是工艺美术史中最为杰出的一个品 种,是我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可以说,宋代是“瓷的时代”,简称为 “宋瓷”。“汝官哥钧定”、“南吉北磁”、耀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 等都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南宋吉州窑玳瑁釉盏
龙 泉 窑
南宋 龙泉窑 青瓷莲瓣碗
宋龙泉窑青瓷凤耳瓶
南宋龙泉窑青釉三足鬲式炉
景 德 镇 窑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梅瓶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梅瓶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注壶
宋瓷的艺术特点
造型简洁、优美,匀称秀美,民间瓷窑经济大方,朴实耐用,从实际出发兼 顾到审美。(玉壶春、梅甁是此时期的典型器型) 装饰方法多样。(刻花、划花、绣花、画花等多种) 釉色丰富。(定窑、景德镇窑的白瓷;汝窑、耀州窑、龙泉窑的青瓷;建窑、 吉州窑的黑瓷;钧窑的窑变色釉)
哥窑葵花洗
南宋 哥窑 米黄釉鼎式炉
钧窑
钧瓷原属青瓷系统,它的色釉呈乳浊现象,由于原料中有铜的元素, 经过还原焰烧制而呈现绿或紫红斑,使在青釉上打破一色釉的单调,形成 妍丽的艺术风格,这是陶瓷艺人的 一大贡献。这种色斑的变化,被称为 “窑变”。
宋 钧窑出戟尊
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钧窑玫瑰紫釉尊
定窑
官窑
官窑是在汝窑影响下产生的另一青瓷窑。它是在大观、政和年间在 汴京所造,窑址迄今未发现。 宋代官窑的釉色以粉青为代表,紫口铁足,往往有“蟹爪纹”等开 片。
南宋 官窑青瓷弦纹贯耳瓶
南宋 官窑 青瓷尊
南宋 官窑 青瓷葫芦瓶
南宋 官窑 洗
哥窑
哥窑在浙江省龙泉县,确切窑址不详。相传为南宋时章氏兄弟所 创,分别为“哥窑”及“弟窑”(弟窑又称龙泉窑)。 哥窑的釉色有粉青、米色、月白、油灰等,其主要特征是釉面有 裂纹,即开片。根据开片的不同形状和大小,赋予不同的名称,有鱼 子纹、蟹爪纹、网形纹、梅花纹等。通常以“金丝铁线”概括釉色效 果,“紫口铁足”概括其胎质。
宋代陶瓷艺术的特点

宋代陶瓷艺术的特点
1、自由和质朴。
宋代瓷器造型自然古朴、形态生动,纹路上构图严谨,却阐述一种生动形态,十分具有送人一贯的质朴与热烈。
笔法上,宋词的才会风格大多奔放而自如,‘鹧鸪斑’、‘油滴釉’、‘兔毫纹’,种种变化都明艳而奔放,具有某种乡土气息,体现了一种文化与精神的无拘与自由。
2、率真与豪放。
宋朝瓷器的率真更多地体现在民窑瓷器上。
其瓷器内容与图案大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纯粹且直接,市井气息浓厚,却不显土气,徒留一种率真之美。
而宋瓷的豪放,则更多地体现在其艺术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将水墨与书法全都融入到瓷器之中,更能够突破传统表达,利用彩绘、开片等多种形式来赋予瓷器以审美和品味。
彰显出宋代的思想与文化的包容与开放。
宋代瓷器的审美特征

宋代瓷器的审美特征
宋瓷与其他朝代瓷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在整个宋王朝存续的三百多年里,一直流传有两套审美系统:官窑一套,民窑一套。
官窑的审美其实就是宋代的宫廷审美,宋代的青瓷将这种审美集于一身,它收敛、温厚、宁静、含蓄,以颜色作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精神至上,强调的是一种内心感受。
青瓷因为宋徽宗个人的喜好,而得以提倡,后来发展成为宋代官窑美学的写照。
在宋代,民窑体系也很强大:以长江为界,北方有磁州窑、耀州窑、钧窑、定窑等四大窑系;南方有饶州窑(即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四个系统。
宋代民窑的审美跟官窑完全不同,百姓都比较实际,强调的是世俗的感受,因此民窑瓷器大多重纹饰,绘画书法等等艺术手段,都被运用到了瓷器装饰上。
民窑最大的特点是不受宫廷的束缚,一切服从市场需求,其造型、装饰图案多采用民间流传的历史故事或百姓喜闻乐见的花卉、鸟虫等题材,因此富有生机,发展较快。
在这些民窑中,少数质量好的被宋室宫廷看中,也为宫廷烧造一定数量的贡瓷,像是定窑、耀州窑、龙泉窑、建窑等。
官窑与民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像是并驾齐驱的两辆马车,一驾直接通往宫廷,一驾通往广大的民间市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构成了宋瓷美学的丰富多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哥窑的窑址之疑
龙泉 江西——景德镇和吉安永和 杭州
杭州
“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
汝窑 荷花式碗(台北故宫博物院) 高10.4cm,口径16.2cm,足径8.1cm
3. 外观特征
“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 一此中函。易解本契退藏 理,宋诏胡夸切事 谈。”——乾隆戊戌 (1778年)夏御题”,
汝窑 三足洗(北京故宫博物院) 高3.6cm,口径18.3cm,足径16.7cm
3. 外观特征
均釉——蓝色乳光釉
北宋创造了独具一格的“均釉”。均釉是一种蓝 色乳光,青中泛红的釉,色调有天青、天蓝、月 白等多种,古人美其名曰;“雨过天青”、“月 白清风”。
蓝色乳光釉
二液相分相釉:连续的玻璃相(含P)中悬 浮中无数圆球状的小颗粒(SIO2)。
分散相粒度在40~200毫微米之间,比可见 光的波长小得多,根据瑞利定律散射短波 光,呈现美丽的蓝色乳光。
“定州红瓷” ——《清波杂志》宋 周辉
定窑贴金花碗
:“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 再入窑烧,永不复脱。” ——《志雅堂 杂钞》宋 周密
“应用铜、玉者,权以陶、木。” ——《咸淳临 安志》
北宋官窑
“体薄色青,有带粉红色者,浓淡不一,有 色带白而釉薄如纸者。大观中,尚月白、 粉青、大绿三种。有蟹爪纹、紫口铁足, 盖其胎本紫色也”——《饮流斋说瓷》民 国许之衡
北宋官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北宋大观间京师置窑 烧瓷。胎骨有白、灰、红之分。其土取自 汴东阳翟,淘炼极精。釉色有天青、翠青、 月下白、大绿。粉青为上,淡白次 之”。 ——《辞源》第二册“官窑”栏
高温铜红釉
色泽不同又有朱砂红、胭脂红、海棠红、 鸡血红、茄皮紫、玫瑰紫等名称
高温铜红釉
由于还原铜的呈色作用,红釉中含有 0.1%~0.3%的CuO,以及SnO2。
紫色由于红釉与蓝釉相互融合的结果。钧 釉的紫斑是在蓝色的釉上有意涂上铜红釉 所致。
釉色之美
“钧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 紫若黑色者次之,色纯而底一、二数目字 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 ——《清秘藏》 明 张应文
狻猊出香(莲花香熏)
稀世珍宝
“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 也。” ——李苦禅
“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稀世珍宝
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 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得基金会7 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 中国香港收藏家罗桂祥1件、日本现存4件、 美国现存5件、英国私人收藏1件,共计67件 半
“古董行”附会
1)南宋龙泉官窑黑胎瓷的釉面特征与杭州凤凰山 元代“哥哥洞窑”早、中期的产品非常相似,这类 瓷器流传到明代,世人已难辨彼此,故只得以“哥 窑”称之。(2)至明代中晚期,“哥哥洞窑”已 倒闭150多年,荆棘遍布、杂草丛生的窑场废墟 早已被人遗忘,此时,曾烧制过黑胎开片瓷器的龙 泉窑尚在生产商品瓷,这便引导拥有或喜爱黑胎青 瓷的人朝浙南山区追本溯源。
:“宋最有名之窑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 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 ——《饮 流斋说瓷》民国 许之衡
1.时间
河南禹县 八卦洞 “州(即禹州)西南六十里,乱山之中有 镇曰‘神垕’。有土焉,可陶为磁。” — —《禹州志》 清 道光
源于唐代,起于宋初,盛于北宋末年,金 元继续烧造。
2.钧窑的特征
胎:灰色或紫褐色,不甚致密 釉:乳浊厚釉、均釉、高温铜红釉 蓝色乳光釉 纹饰:蚯蚓走泥纹 款识:奉华、省符、数字(一、二、三等) 清代加刻:养心殿、重华宫、景阳宫等。
中国古陶瓷鉴赏
第六章 宋代瓷器
第六章 宋代瓷器
第一节 官窑 第二节 民窑
假如你生活在宋朝,到汴京旅游, 下列情况不会出现的是
A.可在夜市盘桓到三更半夜
B.饿了可以在客舍附近购买食品充饥
C.拜见直接监管市场的市长
D.白天在城郊买精美的景德镇瓷器
生活在宋朝
“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彩帛、绒线、 香烛、油酱、食米、下饭鱼肉鲞腊等铺。盖经纪 市井之家,往往多于店舍,旋买见成饮食,此为 快便耳。”------《梦粱录》 宋 吴自牧 “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 宋之世” ——陈寅恪
汝窑为魁
“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 ——《宣德鼎彝谱》明
“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 器” ——《坦斋笔衡》 宋 叶宥
“宋时瓷器以汝州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 -——《二委酉谭》明 王世懋
稀世珍宝
:“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 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清波杂志》 南宋 周辉
,“谈到十一世纪,我们犹如来到最伟大的时 期” ——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 朝。”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
第一节 官窑
一、汝窑 二、官窑 三、哥窑 四、均窑 五、定窑
一、汝窑
1.汝窑特点 2.时间与地点 3. 胎釉特征 4.款识与铭文
1.汝窑特点
汝窑为魁 稀世珍宝
成 群 队 者 , 是
元
今 亦 少 有 。
色 好 者 类 董 窑
,
亦 有 紫 口 铁 足 ,
色 青 浓 淡 不 一
。
旧 哥 哥 窑 出 ,
要
末
论
新
》
烧
,
哥窑最早的说法
:“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 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 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 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 名哥窑。” ——《春雨堂随笔》明 陆深定瓷净瓶2.釉色
“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 其价高于白定”——《格古要论》明 曹昭
红定
定州花瓷琢红玉 ——《咏定瓷》宋 苏东坡
:“仁宗一日幸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瓷器,帝坚 问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辰所献为对。帝 怒曰:‘尝戒汝勿通臣僚馈送,不听何也?’因 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谢,久之乃已。……仁宗 宠遇贵妃先于六宫,其责以正礼尚如此,可谓圣 矣。” ——《邵氏闻见录》宋 邵伯温
十 均 九 不 成
出入 窑窑 万一 彩色
钧瓷无对,窑变无双”
1.历史 2.釉色 3.特征 4.贡献
五、定窑
1.历史
“柴窑之外,定、汝、官、哥,皆宋器 也。”—— 《五杂俎》明 谢肇泽
“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归潜 志》金 刘祁
时间、地点
河北曲阳县涧磁村和东西燕山村 起于唐代,盛于北宋,终于元代
“窑在凤凰山下”
“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 《遵生八笺》明 高濂
3.哥窑的特征
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 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 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 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 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官窑
“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 袭故宫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 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 世所珍。后效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 侔矣。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 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坦斋笔衡》 宋 叶宥
官窑
“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 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 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 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 ——《格古要 论》 明 曹昭
3. 外观特征
官窑莫辨宋还唐, 火气都无有葆光。 便是讹传猧食器 蹴秤却识豢恩偿。
汝窑 天青无纹水仙盆(北京故宫博物院) 高6.7cm,口宽16.4cm,口长23cm
3. 外观特征
天青色——《咸淳起居注》 卵白色——《尊生八笺》, 深淡月白二种——《南窑笔记》。 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
《清造办处活计清档》于雍正7年(1729年) 统计有31件
汝州出玛瑙
“汝州玛瑙出沙石或水中,色多青白粉红, 莹澈少有纹理如刷丝”——《云林石谱》 宋 杜绾
稀世珍宝
“绍兴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张俊进 奉:汝窑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香合一、盏 四只、盂子一、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 ——《武林旧事》 南宋 周密
2.时间与地点
哲宗元佑(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 河南宝丰青凉寺、文庙遗址
时间
“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 也” ——宋 陆游 《老学庵学记 》
“汝州有新窑器”——宋 徐竞 《奉使高丽图经》
从宋徽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 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 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 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 ——陈万里
官窑洗
官窑琮式瓶
紫口铁足
官窑特征
粉青为主
北宋、南宋的官窑都有开片
北宋的官窑厚重,南宋的官窑轻薄
三、哥窑
1.哥窑之名的由来 2.哥窑的窑址之疑 3.哥窑的特征
1.哥窑之名的由来
最早的说法——哥哥窑 “古董行”附会 ——《天工开物》明崇祯 十年(1637)(实际上为龙泉窑)
官哥不分
元 《末 静孔 斋奇 至 正 直 记
3. 外观特征
“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 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 甚亦难得。” ——《格古要论》明 曹昭
“釉汁莹厚如堆脂”
"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 支钉釉满足"
3. 外观特征
蟹爪纹、鱼鳞状开片 香灰胎 芝麻钉、针眼钉 釉:釉薄、天青色、廖若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