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生平简介

诸葛亮生平简介

诸葛亮生平简介

导读:相信没有人不知道诸葛亮整个人吧?我们俗话里面就有一句“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说法,可见诸葛亮是被世人都熟知的了,那么诸葛亮到底是何许人也呢?诸葛亮有什么事迹呢?别着急,小编写一个诸葛亮简介,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一下诸葛亮的生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了解一下这位三国伟人。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南)人。东汉末年,他避乱隐居在南阳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躬耕陇亩”,自比管仲、乐毅。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刘备屯兵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慕名前去邀他出来辅佐自己,凡三次才得相见。初次见面他就向刘备提出要取得荆、益二州为基业,东连孙权,北抗曹操的方针,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从此,他就辅助刘备,从事光复汉室的大业。章武三年(223),刘备在猇亭战败,病死白帝城,临终把后事嘱托给诸葛亮。后主刘禅继位后,蜀国军政大事,一应由他裁决。于是与孙吴重修旧好,结为盟国;亲征孟获,平定南中;整顿内政,充实军资,做好北伐中原的准备。建兴五年(227),北上屯驻汉中,连年北征,“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直至公元二三四年,病死渭滨军中,兴复之业始终未能成功。

从这篇诸葛亮简介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一生运筹帷幄,可惜最终还是没能兴复大业。不过无论如何,诸葛亮作文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当时的历史中也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的,这也是值得我们记住他的地方。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诸葛亮事迹简介

在中国人里面,恐怕没有不知道诸葛亮这个人的吧?真的没有,就连很多小孩子都知道诸葛亮,甚至连空城计,火烧赤壁这些历史著名事迹都能说出一二,可见诸葛亮对于我们的影响了。那么诸葛亮到底是何人呢?诸葛亮有什么事迹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一看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中国古代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书记载其身高八尺。约合现今1.84米。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一说河南南阳卧龙岗;一说湖北襄阳(现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公元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后人为了消除诸葛亮隐居地一事留下的历史纷争,清代在河南南阳做知府的湖北襄阳人顾嘉蘅写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上,何须辨襄阳南阳。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即《草庐对》)。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不愧为三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虽然我们从诸葛亮简介里面也知道,他最后的愿望没有实现兴复大业,但是诸葛亮的事迹对于后世有极大的影响。小编也非常的敬佩这样的智者,也在这里对于诸葛亮表示敬仰。

诸葛亮生平及不同时期的作品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 诸葛亮8岁丧父后随叔父诸葛玄到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后又到荆州投奔刘表,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就在南阳郡耕种,娶黄承彦之女。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诸葛亮受徐庶推荐,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诸葛亮与刘备的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便出山入幕。 建安十三年(208年),诸葛亮自荐到柴桑作说客时,与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然后分析两军的情况,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十一月,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史称“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刘备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建安十六年(211年)至建安十九年(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诸葛亮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魏黄初二年(221年),刘备登基,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史称“白帝城托孤”,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同年冬,诸葛亮趁魏兵东下,关中虚弱,趁机北伐。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得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建兴八年(230年)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天,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据《汉晋春秋》记载,同年五月,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于是司马懿退还保营。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与司马懿对於渭南,并约吴国共同发兵。诸葛亮却因过于操劳而病重。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宝鸡境内),享年五十四岁。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诸葛亮遗言命令部下将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墓穴仅能容纳下棺材,穿平时的衣服入殓,不必用其他器物殉葬。诸葛亮归葬定军山勉县的武侯墓。 作品: 《诫外甥书》为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诸葛亮13岁时写给二姐所生子庞涣的; 《前出师表》为建兴五年,诸葛亮北伐前所作; 《后出师表》,为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十一月诸葛亮二次伐魏前给蜀后主上的

周瑜生平事迹

周瑜生平事迹 篇一:三国人物性格探析之周瑜 三国人物性格探析之周瑜 作者系西安交大钱学森实验班学生 一、引言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批经典的历史人物,影响了世世代代无数中国人甚至是外国人的思想与人生。其中周瑜就是主要人物之一。由于正统思想的影响,《三国演义》中明显倾向于蜀汉,因而便不可避免的通过对周瑜过多的负面刻画以此来衬托诸葛亮的正面形象,并且将周瑜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诸葛亮的陪衬出现。那么,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怎样去刻画周瑜的形象的,这个形象的特点在哪里,而历史上的周瑜又是怎样的呢? 二、周瑜的生平以及其在《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1.周瑜的生平 周瑜(175—210年),字公瑾,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将领,在孙氏开基立业,创立鼎足三分格局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周瑜“长壮有姿貌”[1],他志向远大,自幼刻苦读书,尤喜兵法。他生逢乱世,时局不靖,烽火连延,战端四起,于是总想廓清天下。孙坚死后,孙策继承父志,统率部卒。孙策入历阳(今安徽和县西北),将要东渡,周瑜率兵迎接孙策,给他以大力支持。孙策十分喜悦,说:“吾得卿,

谐也”[1]。自此,周瑜便开始了他的三国征途。后孙策遇刺,临终把军国大事托付孙权。当孙权势力单薄,关键时刻,周瑜等人挺身而出,忠心不二地继续扶持孙吴政权,使其逐渐走向了繁荣的局面,促使形 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后刘璋任益州牧,张鲁不断生事滋扰,周瑜建议孙权争夺蜀地。得到孙权的肯定后,周瑜想赶回江陵,做出征的准备工作,然而不幸的是他半途染病,死于巴丘(今湖南岳阳),死时年仅三十六岁。 2.《三国演义》中周瑜的故事 由于受思想的影响,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为了表现对正统蜀汉的推崇,进行了不少的夸大来赞美蜀汉,为此,作者便需要通过故意夸张地贬低其他政权和才人来衬托蜀汉的正统和蜀汉阵营谋士的智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三国演义》中刻画的周瑜在很大程度上被贬低了,而这样做的目的在书中很容易看出:作者是通过对周瑜的负面描写如计谋不够高、心胸狭窄等特点来反衬诸葛亮的大度和神机妙算等,从而达到襃赞正统蜀汉的目的。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周瑜在历史上的很多贡献都被移动到了诸葛亮的身上,这使得周瑜在小说中的活动不是非常丰富。纵观整部小说,周瑜的人生基本上被作者无情地划分为了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而这两部分的分界线很明显是诸葛亮的出山: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即在小说的三十八回之前,周瑜可谓在东吴叱咤风云,有充分的权威性,他的各种战略也是十分优秀而且有远见。历数他在这一阶段作出的贡

诸葛亮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翻译及阅读训练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2016-08-30 手机版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甩成就。享乐过度就不能挂历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 【阅读训练】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俭以养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非澹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答: 1.①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②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③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④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2.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3.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4.非澹泊无心明志,非宁静无心致远。 阅读《诫子书》,回答问题。(6分)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②无以明志,非宁静③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④则不能励精⑤,险躁⑥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⑦,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集》) 注释:①行:操守,品德。②淡泊:不追求名利。③宁静:安静,集中精力。④淫慢:淫,过度;慢,怠惰。⑤励精:振奋精神。⑥险躁:暴躁,与“宁静”相对而言。⑦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

关于诸葛亮的简介资料

关于诸葛亮的简介资料 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下面是为你整理的关于诸葛亮的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诸葛亮简介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 诸葛亮幼年丧父,同叔父到南阳躬耕,后追随刘备,为了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础。蜀汉开国后,被封为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光复大汉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缺乏良将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人物生平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

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时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 诸葛亮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但也有一种说法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 隆中对策 主词条:三顾茅庐、隆中决策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那个国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那个国 诸葛亮是我国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历史的流转中,他的形象逐渐的被神化了,成为一个能力非凡、智慧超群、无所不知的神人。下面是有诸葛亮三国时期的蜀国,欢迎参阅。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在南阳卧龙岗长达十年的躬耕生活。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人物生平躬耕南阳 参见:卧龙岗、南阳武侯祠及隆中 诸葛亮父亲诸葛圭早逝,诸葛亮与其弟诸葛均便由叔父诸葛玄抚养。后来朝廷选朱皓代替诸葛玄之职,而诸葛玄又与荆州牧刘表有旧交,便带同诸葛亮前往依附。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和弟弟在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卧龙区城西卧龙岗)隐居晴耕雨读。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

吟,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的自评多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中原地区军阀混战,士大夫大批来到荆州避战。诸葛亮与当时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结交。黄承彦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闻你选择妻子;我有一丑女儿,黄头发、黑皮肤,而才华堪相配于你。)”诸葛亮答应这门亲事后,立即迎娶黄氏。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乡间有谚语为证:“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对 主条目:隆中对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为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那些儒生乃见识浅俗之士,岂会认识时势事务?认识时势事务者才能成为英俊豪杰。此时间自然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宜枉驾顾之。(此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使他屈就致于此。宜枉屈尊驾以顾望。)”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与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

关于鲁肃的生平事迹

关于鲁肃的生平事迹 鲁肃是东汉末年的战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他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下面是跟大家分享的鲁肃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鲁肃人物简介鲁肃(172年~220xx年),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省定远县永康)人。东汉建宁五年(172 年)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舒人周瑜为居巢(今巢湖)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3000 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建安二年(197年),鲁肃率领部属百余人随周瑜到江南投奔孙权。孙权甚喜,请教天下大计。鲁肃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立江东,以观天下。建安十三年,曹操率20 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惧曹军势力,是降是和,大家意见纷纷,莫衷一是;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鲁肃私下劝孙权说: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投降曹操,仍可谋得一官半职,你若投降可就没有安身之地了。孙权醒悟,决心抗曹。接着鲁肃与周瑜又建议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大战后,鲁肃被任命为赞军校尉。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4000 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孙权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形势需要,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又被授为横江将军。 鲁肃是继周瑜之后吴国最重要的名臣名将,建安二十二年去世,年仅46 岁。 鲁肃人物生平 1.出身富豪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横征暴敛,豪族大地主疯狂兼并土地,农民大量逃亡,成为流民。在这民不聊生的情况下,中平元年(184年)爆发了黄巾起义,东汉王朝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东汉王朝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封建割据势力不断扩大,群雄四起,天下大乱。此时的鲁肃不仅不治家事,相反大量施舍钱财,卖出土地,以周济穷困,结交贤者。为此,深受乡民拥戴。 时周瑜任居巢长,闻鲁肃之名,带数百人来拜访,请他资助一些粮食。当时,鲁肃家里有两个圆形大粮仓,每仓装有三千斛米,周瑜刚说出借粮之意,鲁肃毫不犹豫,立即手指其中一仓,赠给了他。经此一事,周瑜确信鲁肃是与众不同的人物,主动与他相交,两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时公孙侨和季札那样牢不可破的朋友关系。 当群雄相互争夺的混战将要扩展到鲁肃家乡时,为

最新三国古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700字

三国古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700字 诸葛亮是一个忠臣,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非常善于用计:“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和“空城计”……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三国古代英雄的人物和事迹,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古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篇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长江岸边,在神州大地上,在2000年前的中国,这片神圣的土地经历了什么呢?三国时期。虽然民不聊生,却趣事连连;虽然连年战乱,却英雄辈出;虽然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长江、黄河,可是他们的事迹、这个年代的历史却永远流淌在我们心中。 看三国的时候,我的血液是沸腾的,它是一本详尽而宏伟的历史史书。它记载了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到公元280年约110多年的历史,它以陈寿的《三国志》为模板,经过作者罗贯中大胆的艺术创作而成。让一部高深难懂的正史以生动、有趣、切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让我这样的小学生读着也很喜欢。 我印象最深的故事要数诸葛亮草船借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早就知道3天之后会有大雾,借来了船只和士兵后趁着大雾把草船开到了敌军的阵营前,因此轻而易举的得到了十五六万支箭。 其实在三国这个乱世中,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煮酒论英雄的曹操告诉我们做人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三顾茅庐的刘备说想成功就一定要有执着的信念和一颗充满慈爱的心;舌战群儒的

诸葛亮告诉我们只有时刻谨慎、细心才能成大事;关羽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千万不能心高气傲,否则得不到什么好的结局……吕布、赵云、董卓,他们都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讲述他们的人生。 在这些英雄与历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许多道理。读历史,让人明智,读国学,让人明理。《三国演义》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我未来的人生之路。 三国古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篇2 读完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我不禁感慨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不仅使我了解当时的历史,还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三国演义》的开头就介绍了当时的政治背景——黄巾起义,民不聊生,国家支离破碎。从这里诞生了400多个个性鲜明的、而且没有一个是重复的人物:刘备、关羽、张飞、孙权、周瑜、曹操……在我的印象中,诸葛亮当仁不让地戴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聪明机智”等光环。是啊,他借东风、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妙设空城计……这些事情岂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可是,他最终还是“命殒五丈原”。不知是天妒还是人妒,曹操手下军师、奇才郭嘉去世。他生平为曹操想出了无数计策,甚至在死前都预料到将发生赤壁大战,且曹操将惨败,结果真的灵验了。东吴的周瑜智勇双全、胆识过人,年仅24岁就率军破曹。可惜他心胸狭小,千方百计地谋害比自己有才干的诸葛亮都没成功,反而憋了一肚子气,在“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声中英年早逝。关羽是书中一位重要人物,他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放曹操,重义轻财,降汉不降曹……他虽然水淹七军,但却

历史人物电子小报(诸葛亮)

主编:祖宇轩 出版日期:2014∕01∕24 版面数:共一版 导 读 生平简介 大年事表 八阵图 人物的评价 诸葛亮名言 历 史贡献 生平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大年事表 181年 诸葛亮 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199年诸葛亮 与友人徐庶等从师 水镜先生司马徽。 207年刘备三 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 208年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221年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228年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231年诸葛亮北伐攻祁山。 234年诸葛亮于病故于五丈原。 的葛 亮 名言 诸 1、志当存高远。 2、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3、有文事必有武备。 4、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5、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 6、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 7、图以于易,为大于细。 人 物 的 评 价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 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 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 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劝戒 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 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历史贡献 1, 帮助刘备三分天下。 2, 平定西南少数民族叛乱。 3, 发展了四川的工农业。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论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文学院学年论文 题目:论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姓名:陈秋菊 学号:201401040025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班级:2014级1班 指导教师:朱刘霞 2015年9 月15日

目录 摘要 (1) 前言 (1) 一、诸葛亮的生平简介 (2) 二、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3) (一)发明创造 (3) (二)锦囊妙计 (3) 1、空城计 (3) 2、草船借箭 (4) (三)军事才能 (4) 三、诸葛亮的高尚品格 (6) 结语 (6)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论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摘要: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令人羡慕,他的神机妙算建立在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知人心。在草船借箭中,他知道周瑜想陷害他,所以让他十天造十几万支剑。聪明诸葛亮因为了解曹操,知道曹操有“疑心病”,所以就准备向曹操“借剑”。结果曹操果真中了诸葛亮的计。这是因为诸葛亮知识渊博,十分关照属下,所以很了解他们的脾气.并且,他还会虚心地向别人请教.所以我们应该学诸葛亮虚心接受别人的教导。 关键词:诸葛亮;聪明;狡猾;善于分析; Theory of Zhu Geliang's Characters Abstract:The various Ge is bright SJMS, resourceful, enviable, his SJMS based on his top knowing astronomy, bottom knowing geography and knowing the heart. In grass boat borrow arrow, he know Zhou Yu want to frame him, so he made the similar swords in ten days. Smart Zhuge Liang for understanding of Cao Cao, know that "he" great ", so ready to Cao Cao "borrow sword". As a result, Cao Cao is the gauge of Zhuge Liang. This is because the various Ge is bright, knowledgeable, very care subordinates, so know a lot about their temper. And, he would humbly to ask others. So we should learn the various Ge is bright to accept others' teachings. Key words: the various Ge is bright; Bright; The cunning; Good at analysis; 前言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和军事家。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

诸葛亮的一生与空城计

诸葛亮的一生与空城计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在有关诸葛亮的传说里,除了继续表现他忧国勤政外,还突出了他战胜强敌的杰出军事才能,而后一点,多少是有悖于史实的。 《三国志》所注引的诸葛亮“空城计”,即是突出他的军事才能的。本来,如果仅是《三国志》的注引,影响不会很大,就像历史上发生的许多“空城计”一样,不下功夫在史料中征引,是不会为许多人所熟知的。诸葛亮“空城计”之所以影响特大,完全是《三国演义》的功劳。 据苏轼《东坡志林》记载,还在北宋时,当时城里小孩就带钱去听“说三国”的“讲史”。除了说书艺人“说三国”外,还有影戏、戏曲表演三国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元代刊行的《全相平话五种》中的

《三国志平话》,文字虽简率,却已具有后来《三国演义》故事的主要情节。《三国志平话》中,也有一个诸葛亮“空城计”故事,主要内容是:曹操引军攻紫乌城,孔明令偃旗息鼓,军人街门作乐,百姓带酒与之作乐;故事结局是:魏延等杀败曹军。 《三国演义》的创作者没有将故事停留在《三国志平话》的水平上,它依据历史资料、民间传说、评书戏剧等,大大丰富了三国故事的内容。它大写特写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依据的是《三国志》上的注引以及历史上发生的“空城计”的一些细节,从而构成故事的主要内容。它描写有声有色,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感,使读者多不怀疑其历史真实性。 不得不说三国义演对于诸葛亮的刻画确实是入木三分,让人拍案叫绝。

诸葛亮爱国的事迹

诸葛亮的爱国事迹1 三顾庐,感卧龙。忠义贤,随一生。火烧未壁,一人舌战群儒,未出茅庐,洞悉三分天……——题记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语泪满襟。”“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是后人对您的感慨与评价。而您呢,依旧怀抱着“非说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般的赤诚的看子之心,长久地留在历边的长河中。 话说天下文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您用政治家一般的眼光洞悉了天下又将是一个人才辈出,动乱社会的乱世。而您用区区百字,向刘皇叔述说了天下之局面。面对皇叔的三顾之恩,您答应出山。开始了一断大气磅礴风云变幻的戎马生涯! 新官上任三把火,您用三把火烧出了自己的威望和方气。紧眼着您一生当中最成功的一战——赤壁之战。您和大都督周瑜连用火攻和苦内计,外有庞士元的协助下大破曹军。对外提防公瑾,您采用计谋三气周瑜,将一代天骄陨落。我想您也是于心不忍但又无可奈何罢! 当听到庞士元在落凤坡身中流矢而仙逝时,您哭了,不仅为一位助手,更为一份交情。但您并未沉沦,相反振作。为了安稳西南,您七擒七级,让蛮人心服口服。而在您北伐途中,不幸病逝,时年五十四…… 你倾整整半生期待,终难敌岁月沧桑。 你的期待,被天雨生生浇灭,而在你一路漫漫求索中,一双慧眼,一把羽扇,一腔忠魂,就是条搅腾穿宙的巨龙,一袭青衫,一声轻叹,一抔苦泪,是你对蜀国一份永不言弃的千古期待! 报三顾,三分国。仁智信,陪戎程。白帝城里,身负托孤重任。八封阵上,道尽人生天机…… ——后记 诸葛亮的爱国事迹2 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也正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我国四大古典名著就想民族艺术宝库中一块珍贵的瑰宝,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散发出文学的魅力,构画出一个个曲折的故事情节。在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塑造了许许多多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奸诈狡猾的曹操,有心胸狭窄的周瑜,还有勇猛过

诸葛亮的成就

诸葛亮的成就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蜀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由于其本身的智慧和《三国演义》一书的渲染与宣扬,诸葛亮在民间成为智慧的化身,现有“事后 诸葛亮”一说,意思是事后聪明。诸葛亮还发明了孔明灯和手推车(木牛流马)生平与功绩 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家世二千石。9岁母亲章氏去世。12岁父亲诸葛圭去世。由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197年叔父去世,诸葛亮和和弟诸葛均移居南阳郡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虽躬耕陇亩,仍志向远大,自比管仲、乐毅。后与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交好俱游学,曾求学于司马徽,庞德公等当时名士,并娶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 军事上的成就 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3.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4.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后来罗贯中将这一事实加以艺术描写,遂成为封建社会君臣相得的典范。诸葛亮进入刘备阵营后,被派往东吴,负责联吴抗曹,并最终成功促进孙刘联盟建立。使得赤壁之战中,孙权和刘备联军大破曹操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平定荆南。后刘备入川,诸葛亮

诸葛亮躬耕地--南阳

南阳---诸葛卧龙躬耕地 证据之一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自述躬耕于南阳 正史《三国志》记载了诸葛亮上疏后主的《前出师表》,在此文中,诸葛亮表述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我本是一个平民百姓,在南阳自耕自食,只希望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面前闻名显达。先帝不嫌弃我身世我身世低贱,竟屈驾相访,向我征询天下大事,这使我很受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这一段话出自诸葛亮给后主的奏章中,可称为第一手材料,是无可非议的,因而,它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最可信的证据。 证据之二诸葛亮在《黄陵庙记》中自述在南阳躬耕 在《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一文中,诸葛亮说:“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 黄陵庙位于长江西陵峡南岸,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 ,诸葛亮奉命领兵进军益洲,船队进到西陵峡,他登岸看到一座断壁残垣的古庙,原来是祭祀禹王和神牛的庙宇,由于年久失修,以致如此。诸葛亮感慨万千,即派人“复而兴之,再建其庙号”。庙宇建成后,即撰写了《黄陵庙记》,并刻碑铭记。在碑文中,诸葛亮说了上述的那一段话,即“我在南阳躬耕着田地,承蒙先主刘备三顾草庐访我......”这一段话同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所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一致的,因而,这也是诸葛亮躬耕南阳最可靠的证据。 证据之三隋开皇“断石幢”称孔明居南阳躬耕 《中州杂俎》记载,诸葛亮“又尝居叶县之平山下,现存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今山下少西有诸葛庙,东金鸡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处.盖孔明琅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其居南阳则自孔明始也。此断石幢既为隋时物,则去三国时未远,言必得其真,故而书之。” 据《叶县志.陵墓》称:“开皇断石幢系明代叶县县令牛凤在《改正诸葛武侯

论诸葛亮的生平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论诸葛亮的生平《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 字 导读:读书笔记论诸葛亮的生平《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诸葛亮的生平——《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寒假里,我利用课余时间,完完整整地把《三国演义》看了一遍,《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东汉政权瓦解后三个国家三足鼎立,相互牵制并发生战争,最终司马昭结束三国分裂状态,统一中国。在这本书里,有很多人物都是人中龙凤,聪明并且骁勇善战,但是,我最佩服和欣赏的人是诸葛亮。我对他真是赞叹不已。 诸葛亮是个将才,在军队中起到很好的领导作用。有一次他带着五千骑兵去送粮草,突然斥候赶来报道说,司马懿带领了15万大军,向西城蜂拥而来。诸葛亮身边没有可用之大将,只有2500名老弱残兵驻守城中。他身边的几位文官听到这样的紧急军情急得团团转,不知所措。但是诸葛亮却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打开四个方向的城门,每个城门里派20名老兵打扮成农民的样子打扫街道。”他自己便携带着古琴和两位琴童,微笑着坐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的军队来到城门前,看见大门敞开,反而起了疑心,怀疑诸葛亮是诱敌深入,不敢进城,他们担心城内有埋伏,于是反而退兵40里地。这就是著名的三十六计之一——“空城计”。“空城计”是诸葛亮利用司马懿

多疑的性格特征,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更重要的是,这次空城计考验了诸葛亮和司马懿所能承受的心理压力,诸葛亮完胜司马懿。 诸葛亮不仅聪明,而且还非常忠诚。《三国演义》中白帝城托孤这段故事说的是当时刘备病危,召诸葛亮和李严托孤。名为托孤,实为禅让,君王之位有德者得之。诸葛亮哭着说发:“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里展示了诸葛亮对刘备以及他儿子忠贞不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在我看来,诸葛亮是一个非常有能力一统天下的人才,但是他没有野心去取代刘禅,反而是一心一意地辅佐刘禅,他的忠心日月可鉴,这让我非常佩服。 最后,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也让我大开眼界。古代没有汽车飞机可以快速运输各类军需用品,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读后感.书上木牛流马的介绍: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从书上的叙述来看,木牛是相当于发动机的设备,流马只是个装载东西的设备,相当于汽车的车厢。在蜀地行路难的实际地理环境中,木牛流马为蜀军运输粮草做出了很多贡献。诸葛亮还自己设计了诸葛连弩,平常的弓箭只能一次射1支箭,诸葛亮改装设计后的连弩,可以连续发射10支箭,大大提高了蜀军的战斗力。 诸葛亮聪明又忠诚,而且有很强的统帅指挥本领,他是千古以来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流芳百世,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作者:浙江省杭州市星洲小学四(6)班句潘訸

诸葛亮人物分析

诸葛亮人物分析-----郑思嘉 赤壁之战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静,祁山之战表明了他的机智,执着,忠心. 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但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在《诫子书》中,他提出了自己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他择妇摆脱了郎才女貌的陋习,选择了黄承彦的丑女。黄承彦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关于这桩婚事和黄氏的才美,《三国演义》在描述诸葛瞻战死绵竹时曾有简要的介绍,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位丑女给予了热情的赞美。三、严于律己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来敏、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四、知人善任他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对那引起忠于蜀汉政权,又有真正才学的人,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诸葛亮任蜀相时,为了广揽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筑招贤台。刘备死后,他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人事调整,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蒋琬、李邵、马勋、宗预、杜微、马忠、秦宓、董允等,这次用人之举被时人赞为“德举”。在《前出师表》中,他从“亲贤臣,远小人”的原则出发,向后主郑重推荐了董允、向宠等,其心之公明纯正实所罕见。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却无任何山头圈子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团结了绝大多数人。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家,他心胸开阔,容人容物的雅量,摆脱个人好恶从事业出发选人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受过诸葛亮严厉处罚被削职为民的廖立、李严听到诸葛亮病故的消息,竟痛哭失声,他们被罢黜官职,不但不怨恨反而寄予希望,对他的死十分悲伤。这说明诸葛亮用人多么公正。 五、谦恭待人若把诸葛亮同当时的孔融、祢衡等人相比,显然后者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和才智过人的周瑜、鲁肃、司马懿相比也略高一筹。与他同齐名的庞统相比,更能看出二人高下。虽然,水镜先生说:“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他说的重点仍在诸葛亮。诸葛亮高于庞统之处,不单在智谋才华,更重要的还在于品德胸怀。庞统心怀私念,妒忌孔明,骄兵轻放,急于求成,铸成大错,终身抱憾。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采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他多次表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在《与杜微书》中说:“猥以空虚,统领贵州,德薄任重,惨惨忧虑。”在《又教与军师名史与参军掾属》中称:“任重才轻,故多阙漏。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

历史上的诸葛亮死在哪里

历史上的诸葛亮死在哪里 历史上的诸葛亮死在哪里诸葛亮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谋略家、散文家,不管是在影视剧中,还是文学作品中,诸葛亮带给我们的形象都是满腹经纶、雄才武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打得了胜仗,写的起散文,创得起发明,他的能力、事迹令我们叹为观止。然而,对于这样一个神人,他魂归何处呢?《三国演义》的后期,诸葛亮身体并不是多么的健壮,再加上身边没有几个很好的亲信,他行军打仗事必躬亲,导致在北伐都是以失败告终的。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因此而丧气,他总结的北伐的失败教训,在攻魏的途中,行军至五丈原,在五丈原与曹军的司马懿展开长时间的战争。在五丈原的时候,诸葛亮更是事必躬亲,为了战斗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然而,现实并不理想,蜀军就需要长期的处于战争状态。长期的军旅劳累,诸葛亮有没有武将强健的身体,导致最后在第六次进行北伐时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上。蜀国攻打魏国的想法也就此破灭。在地理位置上,五丈原位于八百里秦川西端,太白山北麓的宝鸡歧山县五丈原镇,是三国时代诸葛亮屯兵用武、劳竭命陨的古战场,胜迹累累,远近闻名。一直到现在,五丈原都还有保留着诸葛亮的庙宇,用来纪念诸葛亮。秋风萧瑟,孤烟直上,耳边飘荡着瑶琴的声音,淡淡的透着一股悲寂。我想,这边是诸葛亮在述说着

他精彩的一生。真实的诸葛亮是怎样的西方有句名谚流传至今:真相是时间的女儿。历史总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会模糊它原本的面貌,而后人,只能从史学家记录中有迹可考的只言片语探寻,口耳相传间,难免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人为的杜撰。诸葛亮雕像《三国演义》的故事中所塑造的诸葛亮的形象也难于免俗,罗贯中其人,怀揣着一颗对诸葛亮的崇敬之心,描绘出了他心目中的孔明先生,而每个人看东西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作者眼中本来已经“神魔化”的诸葛亮在千千万 万读者的心目中又有了千奇百怪的姿态,他才高八斗,满腹经纶,不战而屈人之兵,似乎没有他攻克不了的难题。但庆幸的是,历史总归是要回归它本来的面貌,世上没有万全之事,当然也就不存在完美之人,孔明先生的真实面貌,是一个智谋高于常人之上的谋士,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平凡之人。文学形象中,诸葛亮未出南阳便声名鹊起,于是刘备慕名而来,三顾山间茅屋方请得诸葛先生出生匡扶大业,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三国志》中,诸葛亮未出山之时,除却其出生 琅琊诸葛氏这一先天的优势以外,他只是一介布衣,投入刘备旗下也是诸葛亮主动请缨的,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君子当竭力辅佐贤主以尽其志,想来这才符合历史的走向和人间之常情。火烧赤壁,空城绝计,木牛流马……诸葛亮是当得起“奇才”二字的,只不过奇才也是常人,也会犯常人犯的错误,有些人力无法抵抗的事他也无可奈何,因而才会识人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