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案设计二
《短文二篇》核心素养教案

讲读课文设计(二)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背诵课文和准确记忆课下注释。
2.能够准确翻译课文,并能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
3.能够领略写景手法并结合语境品析语言生动的特点。
4.能够结合文本说出作者的复杂情感。
学习过程活动一整体把握1.读背默译课文。
读背默译评价量规见第92页表格《读背默译评价量规》。
注:建议采用先个人朗诵,后组内互查,再班内展示的形式。
朗读节奏划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小组探究,比较两篇文章在句式、节奏方面的不同,并体会其作用。
(1)理清文本《答谢中书书》:①总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分写四季之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分写晨昏之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鱗竞跃。
③总写,抒怀: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第①-③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同游者和夜游的原因。
第④句:描绘中庭月夜及美景。
第⑤-⑦句: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2)得出答案。
陶弘景是南朝齐梁时人,所写《答谢中书书》带有那个时期骈文的特点,多少受到《诗经》的影响,以四言为主,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间杂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音韵的和谐美。
苏轼是北宋时期人,所写《记承天寺夜游》具有散文的特点,多用散句,间有整句,读起来参差变化,有一种闲适散淡的自然美。
3.小组合作,分析两篇文章所写景物的特点。
分析文本。
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篇二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相关日月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水平、理解水平。
2.讨论点拨法。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备课。
五、教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导入设计: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
在当代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板书文题、作者)。
2. 明确目标(略)(二)自主学习(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略)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2)、《日》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3)、《月》文中的句子“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生词,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够理解短文的大意,把握主要信息。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快速捕捉关键信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
(3)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乐于合作的品质。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拼读生词,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够理解短文的大意,把握主要信息。
(3)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
2. 教学难点:(1)生词的理解与运用。
(2)短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句子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自主阅读短文,理解短文大意。
2. 学习生词:(1)教师引导学生拼读生词,解释生词的含义。
(2)学生通过语境理解生词的意思,增强记忆。
3. 理解短文:(1)学生独立阅读短文,捕捉关键信息。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短文的理解程度。
(3)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4. 拓展训练:(1)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短文,巩固生词。
(2)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拓展作业:(1)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短文,进行阅读分享。
(2)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提高阅读欣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2)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
(3)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2. 作业评价:(1)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
(2)学生作业的创新性。
(3)学生作业的改正态度。
六、教学策略:1. 任务驱动法: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真实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短文两篇》,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短文两篇》分别选自我国古代文学家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袁宏道的《与朱元思书》。
这两篇文章风格各异,但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2.2 教学重点:重点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
2.3 教学难点: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苏轼和袁宏道两位作者的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3.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抄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4.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追求美好事物的作文。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5.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何改进之处?5.3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价值观的培养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等,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
6.2 互动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6.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短文两篇》备课笔记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短文两篇》备课笔记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短文两篇》备课笔记教案教学设计1《短文两篇》备课笔记教案教学设计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产生了广泛的应用,教学中也对英语写作与理解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中考英语中,短文的撰写与阅读能力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短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与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一、短文的教学与训练短文是一种语体比较简洁的文体,其语言和结构都相对较为简单,在语言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通常,短文的篇幅与长度较短,其风格和内容也比较精简,适合于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也便于学生模仿其语言和结构进行写作。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短文的教学和训练:1、教授短文的基本结构。
短文有其自身特定的措辞和语言结构,通过学生对其结构和语言的把握,有助于提高他们对文体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短文阅读训练。
学生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阅读练习,包括语音、读音、意义、语义、结构等等。
3、引导学生进行短文写作训练。
通过模仿并运用短文的语言结构和措辞,在学生写作中形成一定的语言素养和写作能力。
二、短文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短文的教学方式不仅仅是语言教学的问题,也涉及到了思维方式和方法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1、文学启蒙法。
通过阅读和讲解经典的英语短文,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和文学修养。
2、适时教导法。
在课堂上,通过适时讲解短文中的语言结构和语言措辞,促进学生对短文的阅读和理解。
3、超越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对短文的有限理解和认识,还要引导学生超越原有思维和认知极限,积极探索和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想法。
三、短文的教学技巧在短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技巧,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1、抓住关键词。
教师应该针对每篇短文的特点,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意思。
2、积极引导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思考,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文学素养。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短文两篇》,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短文两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新课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两个独立的短文。
这两个短文分别围绕什么主题展开?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2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短文两篇》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如何针对这些困难进行教学?第三章:教学过程3.1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步骤二:自主学习,理解内容步骤三:合作探讨,分析主题步骤四:情感体验,感受作者情感步骤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3.2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感体验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成果。
4.2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资源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等。
5.2 教学资源利用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教学卡片巩固知识点,帮助学生记忆。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分层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和提高。
6.2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采取个别辅导和集体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6.3 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学习材料和思考题,引导他们进行拓展学习,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第七章:教学实践7.1 课堂实践在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二、复习一下有关神话知识。
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1、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译,书名。
18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教案设计二一、教学目标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学课文三、教学课时:二课时四、指导思想: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
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无党派。
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
1927年旅居法国。
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到日本。
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
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
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
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7年旅居法国期间,创作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
1931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在《时报》连载,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被译成20多种文字。
1934年写了《神》、《鬼》、《人》三部短篇。
长篇小说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
译有赫尔岑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1978年底—1986年8月,创作了五卷本散文《随想录》。
1958年─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
1994年《巴金全集》26卷全部出版。
到1994年6月,共写作并出版了120部著作,还翻译了62部外国作品,出版了54部巴金研究专著。
1981年提出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设想。
1985年3月主持开馆典礼,并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图书、杂志、报纸、手稿、书信、照片、文物捐给了文学馆,共7665件。
1994年又捐出了1927年他在法国主编的《平等》杂志,23期合订本,是国内孤本;两位著名的无政府主义革命家于1927年6月和7月由美国狱中写给巴金的亲笔信;1950年在波兰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和平大会的纪念册,上面有巴金征得的几十位世界名人的签名,是“国宝”级的文物。
1982年获意大利卡森蒂诺研究院授予的但丁国际奖。
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1984年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85年被授予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和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90年获苏联最高荣誉勋章──苏联人民友谊勋章,同年还获第一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1993年4月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颁发的“资深作家敬慰奖”,同年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评委会授予巴金和以巴金为主席的中国作家协会特别奖。
1994年4月,首届文学界为纪念其90华诞举行了“巴金与二十世纪研讨会”和《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巴金》大型图片展览。
1998年获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最高奖项——杰出贡献奖。
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巴金星”。
夫人:萧珊。
原名陈蕴珍。
曾就读于上海爱国女中。
1944年5月8日结婚,1973年因病在京逝世。
儿子:李小棠。
在上海市政协文史研究室工作;女儿:李小林。
《收获》编辑部副主编。
二、检查预习理解生字,请学生注音:旸、姮、皓、浸三、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个别学生朗读,全体大声齐读。
三、创写教学1、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活动内容:请同学们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日的文章”这个句子。
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多角度的理解课文内容。
2、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请同学们读课文,续写“我从文中发现了……”这个句子。
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地探究课文的内涵。
3、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请同学们从品析、欣赏、感受等方面入手,就课文内容说一句欣赏的话。
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赏析。
四、内容探究1、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却写这些与日月无关的东西?2、作者为什么在《日》中,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而在《月》中,又提到了冷?3、理解光明和寒冷特殊的含义。
4、在《月》中,第四段大段的月下感受与本文有什么联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联系两篇课文,找出贯穿两者之间的中心思想。
第二课时文本探究:6、“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7、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8、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
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9、“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
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有相通的地方。
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10、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
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1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
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12、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
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这种意境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13、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传说)。
14、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
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
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
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
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
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
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