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故”“去”“汤”“遗”“若”“趋”等实词的词义及“引刀趋机”“嗟来之食”“盗泉之水”等典故2、理解故事的所包含的思想意义3、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知识、历史典故的理解教学设想一课时,在诵读的基础上,点拨关键词语,让学生复述,在此基础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至于表达技巧等相机略提即可。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强不知为知,不懂装懂。

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作言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二、学习《两小儿辩日》(一)试读将读不准的字划出来。

(二)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三)学生齐读(四)学生复述故事通过学生的复述了解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及时作出校正。

(六)讨论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2、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的态度怎样,可以看也孔子的什么品质?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三、学习《乐羊子妻》(一)试读(二)教师正音后范读(三)学生朗读(四)点拨重点词语(五)学生复述(六)讨论1、这个故事写了乐羊子的妻子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2、第一件事她用什么办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乐羊子妻的什么品格?你同意乐羊子妻的做法吗?有没有“捐金于野”必要?3、第二件事,她又是用什么方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她什么品格?4、我们从乐羊子妻的身上学到什么?四、现场表演《两小儿辨日》五、作业见练习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二1、过程活动化。

我们可以把学生课堂活动是否充分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标尺。

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升华精神的活动,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docx[推荐5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docx[推荐5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docx[推荐5篇]第一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docx设计意图:根据单元学习要求(加强朗读、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三个单元目标),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紧紧把握、突破单元总目标:①理解作品内容,品味文中富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②美文美读,学习文中的象征手法。

③仿写、积累背诵精美语段结合主题学习丛书中赵丽宏的文章《生命》,继续赏析散文诗优美的语言,有感情的朗读、品析语言、仿写语言,落实能力训练,最后能背诵精彩优美的文段,学为己用,落实积累的目标。

学习目标:①理解作品内容,品味文中富有深刻含义的语句②美文美读,学习文中的象征手法③仿写、积累背诵精美语段。

指导思想: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日月光华皆是诗,风云雨雪总关情让我们在人生之路上,在“语文主题学习”的海洋中,含英咀华,且歌且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优美的、脍炙人口的散文诗。

二、有感情朗读课文,全班展示朗读《日》《月》两短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读后教师可根据情况范读引导,一读一评,力求贴近作者当时的感情,以便学生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

课内朗读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读得最好的短文或段落进行诵读,师生共同点评。

三、汇报交流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教学时主要以学生阐释自己的理解或提问,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理解或所提问题有可能较为肤浅,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主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肠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生词,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够理解短文的大意,把握主要信息。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快速捕捉关键信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

(3)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乐于合作的品质。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拼读生词,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够理解短文的大意,把握主要信息。

(3)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

2. 教学难点:(1)生词的理解与运用。

(2)短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句子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自主阅读短文,理解短文大意。

2. 学习生词:(1)教师引导学生拼读生词,解释生词的含义。

(2)学生通过语境理解生词的意思,增强记忆。

3. 理解短文:(1)学生独立阅读短文,捕捉关键信息。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短文的理解程度。

(3)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4. 拓展训练:(1)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短文,巩固生词。

(2)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拓展作业:(1)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短文,进行阅读分享。

(2)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提高阅读欣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2)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

(3)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2. 作业评价:(1)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

(2)学生作业的创新性。

(3)学生作业的改正态度。

六、教学策略:1. 任务驱动法: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真实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短文两篇》,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短文两篇》分别选自我国古代文学家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袁宏道的《与朱元思书》。

这两篇文章风格各异,但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2.2 教学重点:重点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

2.3 教学难点: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苏轼和袁宏道两位作者的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3.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抄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4.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追求美好事物的作文。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5.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何改进之处?5.3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价值观的培养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等,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

6.2 互动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6.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和理解短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并表达短文中的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2)通过任务驱动和问题引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品质。

(3)通过朗读、复述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短文内容:选取两篇适合学生水平的短文,内容涉及日常生活、人物介绍、故事情节等。

2. 生词和短语:根据短文内容,挑选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生词和短语,并提供相应的图片或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语法点: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选取适当的语法点进行讲解和练习,如时态、语态、句型结构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歌曲或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短文,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堂讲解:讲解短文中的生词、短语和语法点,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

5. 语言实践:通过朗读、复述、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作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测试成绩:通过单元测试或期中期末考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进步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水平的英语教材,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

2. 辅助材料:如图片、歌曲、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

3. 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辅助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短文两篇》教案(精选8篇)

《短文两篇》教案(精选8篇)

《短文两篇》教案《短文两篇》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短文两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短文两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3、学生自读《谈读书》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读书益处:①读书要与经验互补;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③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2)自主、合作、探究①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②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4、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5、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7、拓展训练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第11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感受自然之美,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全文。

(2)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大自然给予了我们许多美好的景色。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绘了这些美景,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答谢中书书》,一起领略古人笔下的山水之美。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后隐居句曲山,时人谓“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2.文体知识“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 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3.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一文正是如此。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

(1)字音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啼(yuán)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lín)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2)节奏山川 / 之美,古来 / 共谈。

高峰 / 入云,清流 / 见底。

两岸 / 石壁,五色 / 交辉。

青林 / 翠竹,四时 / 俱备。

晓雾 / 将歇,猿鸟 / 乱鸣;夕日 / 欲颓,沉鳞 / 竞跃。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短文两篇
主备人:白勇李敏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作者所表达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感悟。

抓住事物描写的语句,深入细致探究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事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圈点勾画法、批注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