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 第四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石头、木块、海绵等,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物品在水中的表现各不相同?”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思考题2:分析为什么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而铁块会沉入水底,探讨密度与浮力之间的关系。
4.知识拓展: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科普视频等方式,了解更多关于密度的知识。
-拓展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密度在科技领域应用的小短文,例如密度在航空航天、新材料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5.创新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设计一个与密度相关的实验或小制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其测量方法;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密度的概念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实验操作中数据的准确处理;将密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船只能浮在水面上、油比水轻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密度的概念。
2.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些现象,为学习密度概念奠定基础。
3.教师引导: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用生动的语言介绍密度的概念,即单位体积的质量,用公式表示为ρ=m/V。
2.密度计算公式:讲解密度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质量、体积与密度之间的关系。
5.知识巩固: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密度计算公式的运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应用拓展:介绍密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设计、石油开采等,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新版

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实验和对生活经历的回顾,认识风的形成原因和水的反常膨胀现象,从而全面理解物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通过计算物质的密度,理解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重点物体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利用密度鉴别物质的方法。
难点解释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现象;密度的有关计算。
酒精灯、气球、火柴、纸风车、冰块、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
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
例如,利用密度知识可以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做的。
勘探队员在野外勘探时,通过对样品密度等信息的采集,可以确定矿藏的种类及其经济价值。
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盐水可以选种等,我们知道这些都是利用了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这一特点。
下面我们来欣赏几组画面(多媒体播放)。
从视频中我们看到用密度的知识解决了选种的问题。
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运用密度可以做什么吗?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密度与温度提出问题:从刚才同学们了解的现象可知:密度的知识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是不是所有物体的密度都是一成不变的呢?密度与温度有没有关系呢?播放视频:龙卷风平时生活中的风、龙卷风的形成与我们所学的密度知识是否有关呢?演示实验1: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
分别把它们放在一大堆冰块和酒精灯火焰附近。
观察并思考:过一会儿,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点评:放在冰块上面的气球变小了,气球下降;放在酒精灯火焰附近的气球变大了,气球上升。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浮沉现象,激发学生对密度概念的兴趣。
2.新课内容:
(1)密度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理解密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
(2)密度计算:讲解密度计算公式,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6.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掌握了质量、体积等基本概念,并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密度的学习既有兴趣,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兴趣方面,密度作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挑战方面,密度涉及的计算和实验操作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需要克服一定的难度。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问题的计算。
2.知道密度的单位及其换算,能够正确读取密度表,并运用密度表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物体密度的测量方法,掌握实验操作步骤,能够进行密度的测量实验。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记录数据,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数据处理准确性。
4.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内容包括密度计算、单位换算、实验操作等方面,难度由浅入深。
(3)采用任务驱动法,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设计

第六章第四节《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2、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5、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二、教学重点:1.密度与温度的关系;2.密度与物质鉴别。
三、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
四、学习导航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
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
下面我们来欣赏几组画面:图1:戒指图2:矿石图3:盐水选种利用密度知识可以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做的,勘探队员在野外勘探时,通过对样品密度等信息的采集,可以确定矿藏的种类及其经济价值,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盐水可以选种等,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运用密度可以做什么吗?举例:五.密度与温度1、启发:平时生活中的风、龙卷风的形成与我们所学的密度知识是否有关呢?小组交流讨论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
分别把它们放在一大堆冰块和酒精灯火焰附近。
过一会儿,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放在冰块上面的气球变了,气球;放在酒精灯火焰附近的气球变了,气球。
实验说明:气体受热。
由于密度,一定质量的气体后,密度。
2、按课本图11.5-1做一个纸风车。
如果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附近,风车能转动起来。
你知道是什么推动了风车吗?小组分析交流:[思考并讨论]、生活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小组讨论交流:1 / 3小结:生活中的风就是空气在受热时,密度变而上升。
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形成风。
3、水的反常膨胀(二)密度与物质鉴别从密度表可以看出,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是不同的。
只要测出了戒指的密度,再与密度表中金的密度进行比较就可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做成的。
提出问题:如何测戒指的密度?猜想与假设:实验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并争相到黑板是展示实验结果)引导同学思考:用量筒测得的戒指体积是否精确?因此测出的戒指密度是否精确?学生讨论并回答。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六章 第4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教案设计)

密度与物质鉴别,水的反常膨胀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活动1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利用密度解决一些问题。密度大的有密度大的用途,比如海上大型船只的底板,还有大型工厂里的大型机器的底座都是用密度大的材料制作的。而运输过程中的包装里的内层往往要用密度比较小的泡沫来防止物品被压坏。这都是密度在实际中的应用,密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大家还知道密度在生活中的其它应用吗?比如暖气片为什么要安装在窗户下面(课件展示图片)?
(用课件展示一个想一想)
(二)密度与物质鉴别
【思考并讨论】
提出问题:如何鉴别一只戒指是不是纯金做成的?能不能从颜色上观察?能不能从气味上判断?
引导同学思考:从密度表可以看出,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是不同的。只要测出了戒指的密度,再与密度表中金的密度进行比较就可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做成的。
课题
第六章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教法
讨论法、问答法
学法
阅读法、讨论法
主备人
主备时间
集备
成员
教
材
分
析
本节课分为密度与温度及密度与物质鉴别两块内容。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为“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
(2)日常生活中气体、液体、固体的密度受温度影响一样吗?
总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固体、液体影响较小。
(学生看课件,回答问题)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四节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2.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可能难以将密度知识与其他物理知识相结合,解决问题。
3.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强化密度概念,通过实例、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密度与质量、体积之间的关系。
2.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物体浮沉与密度的关系。要求学生描述实验步骤、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
3.结合生活实际,列举至少三个运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例,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4.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密度计算方法和应用:
a.有一块体积为0.5m³的木块,其质量为200kg,求木块的密度。
b.一艘船的体积为500m³,求该船满载时的最大载重量(假设船的密度为0.8g/cm³)。
c.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练习: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教师个别辅导。
3.答案解析: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强调易错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密度知识体系。
2.学生总结: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提出疑问和困惑。
3.教师总结: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进行解答,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其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4.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例如船舶的浮沉、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等。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经历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沟通能力。
3.利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019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新版

第 4 节密度与社会生活知识与技术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讲解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责问题。
过程与方法1.经过课堂实验和对生活经历的回顾,认识风的形成原因和水的失态膨胀现象,从而全面理解物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经过计算物质的密度,理解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的方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认识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亲近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重点物体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利用密度鉴别物质的方法。
难点讲解生活中与密度相关的现象;密度的相关计算。
酒精灯、气球、火柴、纸风车、冰块、多媒体课件。
一、创立情境,导入新知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
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
比方,利用密度知识能够鉴别戒指可否是纯金做的。
勘探队员在野外勘探时,经过对样品密度等信息的采集,能够确定矿藏的种类及其经济价值。
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盐水能够选种等,我们知道这些都是利用了不相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相同这一特点。
下面我们来欣赏几组画面 ( 多媒体播放 ) 。
从视频中我们看到用密度的知识解决了选种的问题。
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运用密度能够做什么吗?二、自主合作,感觉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质,完成《研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一 ) 密度与温度提出问题:从刚刚同学们认识的现象可知:密度的知识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十分亲近,那么可否是所有物体的密度都是一模一样的呢?密度与温度有没相关系呢?播放视频:龙卷风平时生活中的风、龙卷风的形成与我们所学的密度知识可否相关呢?演示实验1: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
分别把它们放在一大堆冰块和酒精灯火焰周边。
观察并思虑:过一会儿,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谈论:放在冰块上面的气球变小了,气球下降;放在酒精灯火焰周边的气球变大了,气球上升。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

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实验和对生活经历的回顾,认识风的形成原因和水的反常膨胀现象,从而全面理解物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通过计算物质的密度,理解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重点物体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利用密度鉴别物质的方法。
难点解释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现象;密度的有关计算。
酒精灯、气球、火柴、纸风车、冰块、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
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
例如,利用密度知识可以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做的。
勘探队员在野外勘探时,通过对样品密度等信息的采集,可以确定矿藏的种类及其经济价值。
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盐水可以选种等,我们知道这些都是利用了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这一特点。
下面我们来欣赏几组画面(多媒体播放)。
从视频中我们看到用密度的知识解决了选种的问题。
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运用密度可以做什么吗?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密度与温度提出问题:从刚才同学们了解的现象可知:密度的知识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是不是所有物体的密度都是一成不变的呢?密度与温度有没有关系呢?播放视频:龙卷风平时生活中的风、龙卷风的形成与我们所学的密度知识是否有关呢?演示实验1: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
分别把它们放在一大堆冰块和酒精灯火焰附近。
观察并思考:过一会儿,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点评:放在冰块上面的气球变小了,气球下降;放在酒精灯火焰附近的气球变大了,气球上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目的1.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2.知道物质的密度还与温度有关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和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用具4千克的铅球、水桶、体重计、纸风车、酒精灯、细线、圆底烧瓶、水槽.●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已知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2.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二)引入新课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
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
在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密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1.密度与温度自然现象中风的形成也是因为密度与温度有关形成的做风形成的实验:教材P120空气因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了风。
根据气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试分析房间里的暖气一般都安装在窗户下面的道理。
暖气周围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靠近窗户的冷空气密度大,下沉到暖气周围,又受热上升,利用这种冷热空气的对流,可以使整个屋子暖和起来。
人们很早就利用风力了,例如:利用风力来取水,灌溉、磨面,推动帆船、滑翔机等,近代大规模应用风力,主要在发电上。
温度可以改变物质的密度。
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
设问:难道所有的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水的凝固点是0℃,北方的寒冷冬天,气温在0℃以下,湖面结成了冰,行人可以在湖面上行走。
湖底还有鱼存活吗?300多年前,人类就已知道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这一现象。
在冰湖中作的测试表明,表面冻结的湖里,冰面以下的水体中密度从上至下递增(这是当然的事了,重在下,轻在上),温度也是由上至下递增,从表层水体的0℃至底层水体的4℃。
正是因为这个特性,湖里的鱼类能够在严寒的冬天躲在底层水体中,不至于被冻成冰块。
水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在4℃以上是热胀冷缩。
水的反膨胀现象,给人们带来了好处,江河湖面的水结冰时,因为冰的体积膨胀,密度比水小,总是浮在水面上;而水到了4℃,密度最大,总是沉在下面。
这样,冰块就成了一层天然的防寒屏障,使江河湖海不至于一冻到底,使大量的水下生物得以生存。
水的反常膨胀,给人类生活也带来不方便。
北方的冬天,放在户外的自来水管将冻裂。
所以对自来水管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
2.密度与物质鉴别讨论的问题如下:教师出示学生体育课上用的4kg的铅球,问学生:你如何判断,这种铅球是否用铅制成的?请说出你的办法来.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作答:先分别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再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它的密度,判断它是否是铅组成的。
又提问:如何利用家里能找到的器材,测出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呢?用体重计测出铅球的质量,可以用水桶做排水器材测出铅球排开水的质量,即可算出铅球的体积。
例1:某仓库有一捆铁丝,其质量为7.9 kg,测得直径为1 mm.问这捆铁丝有多长?分析:铁丝的长度可用刻度尺量,但是一捆铁丝,用刻度尺量很不方便,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求出就方便了.解法如下:已知:m=7.9 kg,ρ铁=7.9×103kg/m3,r=0.5 mm=0.5×10-3m求:L解:根据ρ=V m 得V =ρm =33/109.79.7m kg kg ⨯=10-3m 3 又因为铁丝可视为圆柱体,可由公式V=πr 2L 得:L=V/πr 2==⨯⨯--2333)105.0(14.310m m 1274m . 答:这捆铁丝长1274 m .例2:铁的密度为ρ铁 =7.9×103kg/m 3 ,一个铁球的体积为1.5dm 3 ,质量为7.9 kg ,试通过计算说明铁球是实心还是空心?空心部分体积多大?教师板书:(略)总结:用密度鉴别物质问题,如果我们计算出某一物体密度和密度表中某一物质密度相同,我们只能说可能是这种物质,如果前边例题中你不知道是铜球,这样用计算出的密度值一分析就会错误地认为是铁球.而且从密度表中可以看到花岗石的密度在33g/cm 8.2~g/cm 6.2之间,如果一块花岗石密度恰好是3g/cm 7.2,我们能说它是铝吗?显然不能.所以在用密度进行物质鉴别时往往还要配合利用物质的其他特性,比如颜色、硬度等等.更科学的鉴别物质的方法,应采用化学分析或光谱分析,鉴别组成它的化学元素成分.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变的,如一瓶水用去一半,剩下一半水的质量是原来的二分之一,但密度不变。
小结:作业设计:教材P123动手动脑学物理1、2、3;见后面附件板书设计:1.密度与温度温度可以改变物质的密度。
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
水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在4℃以上是热胀冷缩。
2.密度与物质鉴别例1:某仓库有一捆铁丝,其质量为7.9 kg ,测得直径为1 mm .问这捆铁丝有多长? 例2:铁的密度为ρ铁 =7.9×103kg/m 3 ,一个铁球的体积为1.5dm 3,质量为7.9 kg ,试通过计算说明铁球是实心还是空心?空心部分体积多大?补 充:教学后记:课题复习课质量与密度复习一、质量1.质量定义:物体所今物质的多少叫做这种物质的质量。
单位:kg,g,mg,t2.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秤(磅秤,台秤等)方法:(用天平的测量质量的方法)3.质量的特性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变化而变化。
二、密度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正比例关系。
2.密度①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公式:ρ=m/V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m-----质量------千克(kg)V------体积------立方米(m3)②密度的单位:千克每立方米,符号是kg/m3。
像这种单位叫做组合单位。
有时密度的单位也用克每立方厘米,符号是g/m3。
1g/cm3=1×103kg/m33.一些物质的密度值(常温常压下)①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密度也不相同。
如水在不同的状态下,密度不同。
②物质密度与温度、压强有关;③密度相同的不一定是同一种物质,如冰、蜡、植物油密度都是0.9×103kg/m3;还有煤油、酒精密度都是0.8×103kg/m3;④金属固体的密度较大。
⑤水的密度值:1.0×103kg/m3,表示体积1立方米的水,质量是1.0×103kg。
读作: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每立方米。
4.密度的应用密度的应用:利用公式ρ=m/V变形可得到m=ρV和V=m/ρ,即在知道物质的密度和体积时,可以计算出物质的质量;在知道物质的质量和密度时,可以计算出物质的体积。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1.测量原理:ρ=m/V2.量筒的使用①认识量筒:单位,量程,分度值。
②读数方法: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面垂直,与液面相平。
如果量筒中液面是凹形的,与凹面相平,如果液面是凸形的,与凸面相平。
③液体的体积可以利用量筒直接测量。
④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等量占据空间替代法。
a. “溢杯法”测量固体的体积。
b.先测出量筒中适量..水的体积,再测出量筒内水和完全浸没于水中的固体的总体积V2,两者相减,就得到固体的体积V= V2 - V1。
3.测量固体的密度(石块):[注意]要先测石块的质量,再测石块的体积。
4.测量液体的密度(盐水):用剩余法测体积5.测量不规则的塑料的密度(其密度比水小):悬垂法和针压法测体积。
作业:后附件补充:教学后记:第六章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2、会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密度与温度的关系;2、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把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重点一、密度与温度的关系;二、密度与物质鉴别。
●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
●教学方法根据本节特点主要采取启发教学、小组讨论、观察实验等方法。
●教学过程一、预学知新1、能够改变物质的密度。
的密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小。
m2、由于气体的体积随温度的升高而。
根据P= —,一定质V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变小。
3、事实表明:水在时是热缩冷胀,在时是热胀冷缩。
的水的密度最大。
人们把水的这个特性叫做水的。
4、密度是的一种特性,是一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我们可以根据密度来物质。
如密度是 2.7×103kg/m3的金属是,而密度是7.9×103kg/m3的物质是。
教学建议:二、探究与精导教学点1 密度与温度1、观看演示实验一: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
分别把它们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1)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放在冰箱冷藏室的气球了,放在炉火附近的气球了。
(2)小组讨论交流,为什么会看到这种现象:气体受热,但其不变,由密度公式可知:一定质量的气体后,密度。
2、观察演示实验二:按课本图11.5—1做一个风车。
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附近。
风车能转动起来。
并思考:是什么推动了风车?(1)你发现了什么现象?(2)小组讨论交流,为什么会看到这种现象: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得出结论:空气在受热时体积,但其不变,所以密度而上升。
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形成风。
3、由实验一、二可得出结论:由公式,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后,密度。
4、小组讨论交流:日常生活中气体、液体、固体的密度受温度影响一样吗?5、生活中的物质大多数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但有引起物质是喜欢“热缩冷胀”。
m水的反常膨胀:一定质量的水,由P= —,可知,当温度高于4℃V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水质的体积,密度;当温度在0℃—4℃时,随着温度的降低,水的体积,密度。
【学点训练】1、在我国的北方的冬天里对自来水管的保护十分重要。
如果保护不好,水管里的水结了冰,不仅影响正常生活用水,有时水管会冻裂,造成送水设备的损坏。
那么自来水管为什么会冻裂?教学建议:教学点2 质量与物质鉴别1、思考:如何鉴别一只戒指是不是纯金做成的?从密度表可以看出,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不同物质的密度是的。
只要测出了戒指的,再与密度表中进行比较就可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做成的。
2、如何测戒指的密度?可用天平测,用量筒测,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出密度。
3、讨论:用密度鉴别物质,是否绝对可靠?4、总结:在知道密度的基础上鉴别物质,但是要准确地鉴别物质,常常要。
利用密度知识还可以鉴别牛奶、酒的,在地质勘探中鉴别矿石。
另外,我们还可以鉴别体育课上用的铅球是不是用纯铅做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