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为表现、特征、和规律(精选)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B=H×M ×E ×L
人行为的目的是为实现一定目标、满足一定的需求;行为是人自身动机或需要作出的反映。 行为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是对外在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客观环境可能支持行为,也可能阻碍行为。
公式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1、刺激
刺激是人体的所能接受的信息,是源于人体 内部和外界的各种环境因素。 刺激的来源,见图4-2。
2、人体
人体的神经系统是心理现象的物质基础,人的一切心理和意识活动也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的。刺激与行为的关系,见图4-3。
3、反应
是行为的表现形式。行为的基本模式,见图4-4
报警,鉴别
味觉
舌面上的味蕾
被睡液溶解的物质
接触表面
甜、酸、苦、咸、辣等
鉴别
皮肤感觉
皮肤及皮下组织
物理和化学物质对皮肤的作用
直接和间接接触
触觉、痛觉、温度觉和压力等
报警
深部感觉
机体神经和关节
物质对机体的作用
外部和内部
撞击、重力和姿势等
调整
平衡感觉
半规管
运动刺激和位置变化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是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称。心理活动的组成。参阅图4-1。
心理
行为
返回
4.1.2 行为构成(行为模式)
式中 B—行为(Behavior) f—函数(Function) P—人(Person) E—环境(Environment,广义)
Ergonomics
人类行为特点及健康相关行为

— 人类行为及健康相关行为
行为五要素
环境
主体
手段
客体
结果
2008-4-15
教师
孙奕
— 人类行为及健康相关行为
第一节 人类行为的主要特点
一、人类行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二、人类行为的适应形式 三、人类行为的目的性,可塑性和差异性
四、人类行为的发展特点和“人生三阶段”
2008-4-15
教师
孙奕
健康教育学
2008-4-15
教师
孙奕
健康教育学
— 人类行为及健康相关行为
行为五要素:
行为主体——人
行为客体——人的行为所指向的目标
行为环境——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 系的客观环境 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 的方式方法和所应用的工具 行为结果——行为对行为客体所致影响
2008-4-15
教师
孙奕
健康教育学
2008-4-15
教师
孙奕
健康教育学
人们追求刺激的五种方式 ——英国人类学家D. Morris
— 人类行为及健康相关行为
①通过制造一些非必要的、但能够解决的“问题” 来增大刺激量。
– 如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进行的各种有刺激性 的娱乐活动; ②通过对寻常刺激做出超常反应来增大刺激量。 – 如人们用狂饮暴食来解闷或消磨时光,结果身 体变得肥胖,健康受到损害; ③通过发明新的活动来增加刺激量。 – 例如人们不断地玩新的游戏来取乐;
— 人类行为及健康相关行为
一、人类行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人的属性: 生物属性 行为:
先天性行为: 先天性行为: 先天性的,不需要 先天性的,不需要 通过学习获得 通过学习获得。 。
社会属性 社会行为
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基本特征

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基本特征
青少年期是人生中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的身体和脑力能力都在快速发展中,这对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
以下是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基本特征:
1.自我意识增强:青少年开始对自我进行思考,开始独立思考和行动。
他们开始表现出自尊、自信和自立的特征。
2.情感波动大:由于体内荷尔蒙水平的变化,青少年的情绪较为不稳定,情感波动较大。
青少年同样容易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反应,常常因为小事而兴奋或伤心。
3.求同存异:青少年常常希望和他人建立联系,但同时也需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他们会形成朋友团体,与自己的朋友共同分享和经历。
4.风险意识较低:青少年缺乏足够的经验和直觉,不能很好地预测和评估风险。
他们有时会对危险行为掉以轻心,包括饮酒、吸烟和其他违法行为。
5.对权威的挑战:青少年开始质疑权威,成年人和规则可能会受到挑战。
他们认为,自己有独立的观点和意见,需要被尊重。
6.身体自我意识:随着身体发育和性成熟,青少年开始形成自己对身体的看法和感受。
他们会在意自己的外貌和形象,并寻求适当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身体需求。
7.追求自我认同:青少年需要通过多样化的经历来探索和寻找自我意识和认同。
他们会寻找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社交圈或者其他特征,以打造自己的身份认同。
以上是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一些基本特征,这些特征通常影响着青少年的决策和行动,需要被尊重和理解。
第三章 个体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案例阅读:“她为什么下班总是最后走?”资料来源:《检 查日报》 05.5.18
重庆市某县国税局原干部左某,近日被法院以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零6个月。 1995年,重庆市税务机关实行“金税工程”,以计算机联网的方法征收税款。当时左
某任某县国税局下属的一个征收所的征收员,承担用电脑对税款解缴汇总入库的职责。 做某给人的印象是:为人谦和,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上班最先到办公室打扫卫生, 下班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并经常帮助同事收缴税款,因“表现出色”,左某连续 几年被该局评为先进工作者。
二、新华生主义
主流内容:人的行为因时、因地以及环境与个体的身心 情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代表人物: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公式:S—O—R 中间增加思维加工系统 意即:输入刺激,在人脑中进行思维加工系统处理,输出
的是行为。
三、勒温的观点
借用物理学“磁场”概念,把人的过去、现在形成的内在需求 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环境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 场。人的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心 理力场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要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就必须 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心理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
第三章 个体行为规律
第一节 关于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抛弃了心理学中认知、情感、意志对
人行为的影响) 1.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受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
一定的反应。 公式:S_R(刺激—反应) 简单刺激带来简单反应,复杂刺激带来复杂反应
2.说明的问题 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刺激) 研究如何改变和调节人的行为,提高其工作效率。 缺陷:把人看成是对外界刺激起反应的机械人。
目标导向行为:为谋求实现某种目标而做准备的行为,即寻求目标的过程。 通俗讲是为干某种事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目标行为是直接满足目标实现 需要的行动,或者叫从事目标本身的行为。
人有教养十大特征

人有教养十大特征
一、守时:无论是开会、赴约,有教养的人从不迟到。
他们懂得,即使是无意迟到,对其他准时到场的人来说,也是不尊重的表现。
二、谈吐:有节注意从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总是先听完对方的发言,然后再去反驳或者补充对方的看法和意见。
三、态度和蔼:在同别人谈话的时候,总是望着对方的眼睛,保持注意力集中;而不是翻东西,看报纸,心不在焉,显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四、语气中肯:避免高声喧哗,在待人接物上,心平气和,以理服人,往往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扯开嗓子说话,既不能达到语气目的,反而会影响周围的人,甚至使人讨厌。
五、注意交谈技巧:尊重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即使自己不能接受或明确同意,也不当着他人的面指责对方是“瞎说”、“废话”、“胡说八道”等,而是陈述己见,分析事物,讲清道理。
六、不自傲:在与人交往相处时,从不强调个人特殊的一面,也不有意表现自己的优越感。
七、信守承诺:即使遇到某种困难也不食言。
自己谈出来的话,要竭尽全力去完成,身体力行是最好的承诺。
八、关怀他人:不论何时何地,对妇女、儿童及上了年纪的老人,总是表示出关心并给予最大的照顾和方便。
九、大度:与人相处胸襟开阔,不会为一点小事情而和朋友、同事闹意见,甚至断绝来往。
十、富有同情心:在他人遇到某种不幸时,尽量给予同情和支持。
人的行为习性

正常态为2l0—360厘米,此时 可看到对方全身,在外人在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继续工作也不会感到不安或干扰, 为业务接触的通行距离。正式会 谈、礼仪等多按此距离进行。
公众距离:指演说、演出等公众场合的距离
人的距离保持
人类的个人空间
动物的领地
1. 可以随身携带
2. 有肉眼看不见的界限
3. 以身体为中心
4. 对侵入行为进行躲避 或抗议
1. 地点比较固定 2. 界限处有标记(粪便、尿液等) 3. 以家族为中心 4. 与入侵行为斗争或逃避
人类的与“领土”有关的距离有以下四种
1. 亲密距离 2. 个人距离 3. 社会距离 4. 公众距离
SD法的目的是将人的心理感受、印象、情绪进行尺度 化、数量化。
首先,用双极形容词配对组成问卷调查表。如:美—丑, 大—小,高—低,热—冷等。
然后,在双极形容词之间用7点定位(也有分5点的)反映不 同程度的主观印象。如:“很亮、亮、较亮、一般、较暗、 暗、很暗”就是7个定位点。
最后,分别给每一定位点计权值,如,3,2,1, 0,-1,-2,-3或者7,6,5,4.3,2,1。然后 对数值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获得各种特征参数, 从而达到心理情绪数量化测量评价的目的
状态模式——就是基于自动控制理论,采用图解法的 图表来表示行为状态的变化.主要用于研究行为动机 和状态变化的因素。
心理测量评价方法
问卷调查法 语意微分法
问卷调查法
1. 调查顺序 2. 调查的实施方法 3. 回答形式与结果的整理
调查顺序
A. 明确课题目的 B. 确定调查对象 C. 确定调查项目和设问
个人品德表现总结

个人品德表现总结个人品德,也称为道德品质,是个人道德面貌的总体表现,它是通过个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言语表现出来的内在的、稳定的特征。
个人品德不仅是个人形象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一、个人品德的含义个人品德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它是个人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个人品德是通过个人的言行表现出来的内在的、稳定的特征,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展现的道德面貌。
二、个人品德的内容个人品德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诚实守信、谦虚有礼、勤劳勇敢、自律自省等方面。
诚实守信是个人品德的核心,它要求人们言行一致,遵守承诺;谦虚有礼则要求人们虚心学习,尊重他人;勤劳勇敢则要求人们勤奋工作,勇于面对困难;自律自省则要求人们自我约束,反思自己的行为。
三、个人品德的特点个人品德具有内在性、稳定性、差异性、实践性等特点。
内在性是指个人品德是内在的、稳定的特征,不会轻易改变;稳定性是指个人品德一旦形成,就会在长期内保持不变;差异性是指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个人品德,表现出不同的道德面貌;实践性则是指个人品德需要通过实践来表现和培养。
四、个人品德的表现形式个人品德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言行举止、待人接物、职业行为等方面。
言行举止是个人品德的最直接表现,它包括说话和行为两个方面;待人接物则是指与他人交往时的态度和行为;职业行为则是指在工作中的表现和行为。
五、个人品德的作用个人品德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良好的个人品德可以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和人格魅力,增强个人的社会竞争力和影响力;其次,良好的个人品德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最后,良好的个人品德可以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六、个人品德的培养途径个人品德的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等方面。
家庭教育是个人品德培养的基础,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习惯;学校教育是个人品德培养的重要途径,学校应该注重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社会实践则是个人品德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人体运动规律

一、人的运动规律
在动画片的角色中,表现得最多的是人物动作(包括拟人 化的角色动作),人的动作虽然复杂,但并不是不可捉摸 的。人的动作虽然有年龄、性别、体形等方面的差异,但 由于受到人体骨骼、肌肉、关节的限制,基本规律是相似 的。只要懂得了它的基本规律,再按照剧情的要求和角色 造型的特点加以发挥和变化就不难了。
常规(影片实例)
迪斯尼风格的跑步(实例)
此种跑法动作的幅度比较大,躯干扭转比较明显,是夸张奔跑的动势,注意 图中的前胸与后背的变化。身体腾空时,四肢的位置均处于极限状态,注意 下压缓冲和蹬地时的弹性变化。另外,落地的前腿要充分伸直,并向后弯曲, 与缓冲时的弯曲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展示弹性。蹬地时的腿要伸直,使 力量贯穿整个身体,会显得非常有力度。整套动作柔和、优美、富有弹性变 化,收缩与伸展变化比较明显。
3. 人的跳跃动作
人跳跃动作的基本规律:由身体屈缩、蹬腿、腾空、着地、还原等几个动作 所组成。人在起跳前身体的屈缩表示动作的准备和力量的积聚,接着一股爆发力 单腿或双腿蹬起,使整个身体腾空而起。越过障碍之后,双脚先后或同时落地。 由于自身的重量和调整身体的平衡,必然产生动作的缓冲,随即恢复原状。跳跃 过程中,运动线呈弧形抛物线状态,由于用力的大小和障碍物的高低而产生了不 同幅度的弧形运动线,但蹬腿跳起腾空,又原地落下时,人的身体、双脚只是上 下运动,不产生抛物线。
尼风格的动画片中往往会夸大手的摆动幅度,以增加表现性。
(影片实例1)
(影片实例2)
在画走路动作时,还应正确理解人物走路各个角度的透视变化;透视走与正 面走大体相同,只是角度不同。 其实人的行走过程,就是在不断地失去重心,但又在瞬间保持平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