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

合集下载

西方节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西方节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西方节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每个国家都有其自己的节日。

当节日来临的时候,国人都将以传统的方式庆祝。

随着世界的发展,许多国家不仅庆祝自己的节日,而且也庆祝外国的节日。

这种现象尤其是在中国最为普及。

由于受西方文化的严重影响,现代越来越多的的中国人更喜欢西方节日而非传统节日。

当圣诞节或情人节来临,青少年涌进酒吧,餐馆,百货公司为了庆祝这些节日打折扣吸引顾客。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这现象既反映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

也许我们的传统节日比西方节日相比有更多的“苍白”,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庆祝他们。

例如现在的春节不同于父母那辈的春节。

说一些好的方面。

首先,它显然可以给我们的国家带来大的经济收入,,它可以使一些人变得像商人一样富有。

第二,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充实,我们可以与我们的父母和朋友一起得到更多的机会。

在我看来,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它反应了中国人对外国态度的改变,我们的思想变得更加开放,我们更愿意接受的不同的事物,它也反映了西方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深深影响我们。

如今,中国人对庆祝外国节日越来越感兴趣,特别是西方节日。

我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是即将来临的圣诞节和整个假期的现象使我怀疑,这个热潮的因素。

一些评论家认为人们正在失去他们的传统价值观和对历史遗产的尊重。

他们坚持认为,外国节日的普及应该提醒社会学家和国家教育工作者。

不过,我不完全同意他们的。

我认为今天的外商享受节日的真相组成的各种因素和背景比“西方世界追逐”所以我的研究中,我想告诉有关问题的真相,全部真相......自从我们的童年以来,我们已经熟悉这些节日。

有各种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国际节日劳动节等。

这些天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转向庆祝外国的节日------圣情人节,圣诞节等。

尽管如此,大多数中国人的怀疑,甚至无视我们的传统节日庆祝外国节日的必要性。

有什么问题吗?所以,我认为这是必须找到完全合理的答案解释这种怪现象。

讨论这个与节日离奇有关的所有因素。

最近,在问卷调查网站上,我做了一项关于调查者对圣诞节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在18222人当中,其中多数,63.90%的人表示庆祝圣诞节,只不过是另一种娱乐方式,没什么大碍,而17.85%网民认为,庆祝节日是一种时尚的行为,表示他们没有落后时尚潮流。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西方节日的了解与反思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西方节日的了解与反思
(3)西方的一些节日大多以自娱自乐为形式,注重热情奔放的情感追求,过节方式洋 溢着狂欢和自由,比较迎合年轻人的心态。而中国节日虽然也注意创造欢乐祥和的气氛, 讲究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但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总更趋向于实用理性,尽量用理智的 行为去指导情感的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内敛而含蓄的,圈子局限在家人之间的其 乐融融。不少节日还讲究礼节,有的地方甚至还有很繁琐的一套礼仪,稍不注意,很可 能会让长者找出晚辈的‚无礼‛之处,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无疑成了他们的一种负担。 (4)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众的好奇心理、追求时尚和从众心理。 (5)一些国人‚崇洋‛的思想在作怪。一些国人总以为只要是外国的东西便是好的,因 而,‚洋节‛当然会比‚土节‛更有情趣,更罗曼蒂克。他们将一些国外的东西一任搬 来,不分国情,不理会传统,只要沾上‚洋‛字便大肆流行起来。仿佛只有这样,才更
• 七夕VS情人节?
• 面对西方情人节的冲击,土生土 长的传统七夕节遭遇着尴尬却总 是不声不响。七夕节虽然历史悠 久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它 在年轻人群中的影响力,却似乎 并不大。人们已经把七夕节还给 了古老的历史。
• 每当西方情人节来临之时,年轻 情侣都会不失时机地互赠爱意, 且花样翻新,近乎疯狂。而每年 的七夕节却显得异常冷清,鲜见 年轻人有什么热情举动,有的人 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节日。 也许是故意,也许是不经意,总 之人们在追捧‚洋节‛的同时, 冷落了本土传统的节日。纯美的 七夕就是这样渐渐地被遗忘。
研究性学习感想
+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文化可以说是最能集中而全面 地体现民族文化的风采和底蕴。它像语言一样,是族群传承文化、交流感情、 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接受一种节日就意味着对这种文化不同程度的认同;自 主过节的意识越强,相应的文化认同感就越强。如果大多数国人热衷于过洋节 而冷淡传统节日,这对弘扬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 力和认同感并无益处。因为民族文化的丧失就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丧失, 一个民族一旦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就会不打自垮,绝对不可能在世界 的竞争中立下脚来,更无庸说为多元并存的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外来文化充斥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这种现状已经对新时期的青少年们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面对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传统文化,它应该深入每一个人的骨髓。

然而当代青年在面对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带来的冲击时,应该如何去对待,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年轻的一代人。

据一项调查表明目前西方文化,主要是美国文化在青年所接触的外来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影视片还是音乐,美国大众文化产品对中国青年的渗透力都是其他文化所无法企及的。

外来时尚文化之所以能够得到众多青年拥护的原因,并非由于其内涵的丰富或深远,而是通过宣传、包装、造势等多方面的努力和突破,打造出来的鲜亮形象博得了青年的偏爱,而这恰恰是传统文化自身所忽略的。

我国传统文化单以内容上的博大精深为傲,而忽视了外在包装与其他必要的宣传手段,造成形式上逊人一筹的现状。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近年来,洋人的情人节在我国大中城市的年轻人和在校大学生中日渐流行。

我们青年为什么过情人节?是纯粹追求一种节日的浪漫,还是认同其节日的文化内涵?传统的“七夕”节代表的也是爱情,为什么不受追捧?应如何弘扬民族文化并积极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其实“七夕”也有人过,只是人少一些而已。

单就这两个节日来讲,确实有点意思。

“七夕”的来龙去脉大家都清楚,而情人节则清楚的不多。

知道“七夕”的人,都清楚这个节日其实并不浪漫,还带有感伤的情调,不过也罢。

重要的是,但凡节日,总要有点仪式,有象征物,而“七夕”是没有的。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会互相交集,而国外的消费文化与本土文化遗产之间也很容易产生对峙与冲突。

星巴克与故宫,就是这么直接地“交上了火”。

星巴克在故宫里已开了6年,6年间,人们已习惯了它的存在,虽说它和紫禁城的堂皇之气总有些不相调和。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改变以往的对华政策,既不是政治上的孤立,也不是经济上的制裁,而是采取文化上对中国的侵蚀,妄图宣传自己的思想,减弱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影响政治经济等方面。

外国节日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何影响

外国节日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何影响

外国节日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何影响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外国节日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日益普遍。

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人们对于外国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否产生了影响存在不同的看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外国节日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所带来的影响。

首先,外国节日的传播和接受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展现和传承。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拥有着独特而美妙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些传统节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外国节日的传播和接受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庆祝外国节日,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得以激发,进而促使更多人去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其次,外国节日的传播和接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在外国节日的影响下,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逐渐发生了改变。

例如,在西方情人节的传入之后,中国的传统情人节七夕节逐渐被西方情人节所取代,许多人更愿意庆祝西方情人节而不是七夕节。

这种现象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忧,他们认为外国节日的传播和接受可能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边缘化和淡化。

然而,这种担忧可能过于悲观。

事实上,外国节日的传播和接受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国传统节日,而是与之相互融合。

例如,现在的七夕节庆祝活动中,人们既有庆祝传统的习俗,也有参与西方情人节的活动,这样的融合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继续传承并与外国文化相互交融。

此外,外国节日的传播和接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推动了文化创新和多元发展。

在外国节日的传播过程中,中国人民不仅仅是简单地接受外国节日,更是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进行融合和创新。

例如,圣诞节在中国的庆祝方式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中国人更注重与家人一起共度圣诞节,而不是像西方国家那样强调与朋友的聚会。

这种创新和融合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文化体验。

从跨文化视野看“洋节热”

从跨文化视野看“洋节热”

从跨文化视野看“洋节热”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西方节日在中国也变得越来越热门,引起了广泛。

本文将从跨文化视野探讨“洋节热”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方节日在中国逐渐流行起来。

例如,圣诞节和情人节等节日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日益提高。

这种“洋节热”现象不仅限于年轻人,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都积极参与其中。

在很多城市,圣诞节和情人节等节日已经成为商业活动和社交活动的热门话题。

“洋节热”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文化差异。

西方节日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而情人节则是为了纪念一个与爱情有关的浪漫故事。

这些节日代表着不同于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因此吸引了众多国人的。

另一方面,消费升级也是"洋节热"现象的原因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转变。

西方节日恰好提供了消费的机会,商家通过各种手段炒作和包装节日,吸引消费者购买礼品、装饰品、食品等相关产品。

因此,西方节日在中国市场的商业价值逐渐被挖掘出来。

"洋节热"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西方节日的传入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人们通过参与西方节日活动,了解了不同文化的风俗和习惯,有助于拓宽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过于热衷西方节日也可能会对中国的传统节日造成一定冲击。

一些人过于追求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忽略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可能会导致传统文化的逐渐流失。

因此,在跨文化视野下看待“洋节热”现象时,我们应该保持理性的态度,既不过分追求西方节日,也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适度参与西方节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风土人情,同时也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洋节热”现象是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中国传统文化既有促进也有冲击。

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

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

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2010-11-25 16:10:42)转载标签:杂谈西方洋节圣诞感恩传统文化春节如果不是通过周围的人的谈论,我真没意识到今天是西方感恩节。

许多年来,一直在告诉自己要心怀感恩。

我不是一个西方节日的崇拜者,也不太关注西方节日,甚至包括像情人节与圣诞节之类。

佩服老美能把一个忆苦思甜的日子,叫做感恩节,而且渗透到世界的很多个角落。

我问学生是否知道感恩节的由来,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我。

不确定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很过人突然对过洋节很感兴趣,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而对本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却反倒渐渐冷淡。

西方节日在中国过得如火如荼,似乎已经在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里找到了归宿。

节日,也许就是一个宣泄的理由,但如果真正要过一个节日,我想还是要懂得它真正的含义。

对于年轻人而言,西方节日的浪漫色彩与中国传统节日的更多教育意义相比,的确有很大的吸引力。

但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来说,已经受到了西方洋节的冲击。

无论是文化的传播渗透还是金融经济的国际化影响,西方节日在中国的盛行绝不亚于中国的传统节日。

在巨大的商业利润与媒体炒作下,大多数的西方洋节日已经成为了商家谋取商业利润的最大噱头。

而且这种趋势的持久性远比中国传统节日来得猛烈得多。

圣诞节,大街小巷的铃儿响叮当,圣诞帽,成为了全球的节日。

什么时候中国春节的时候,那些鬼佬们也能穿上唐装贴春联吃饺子,那时候也许我会释然许多。

有很多社会学家提倡保护中国传统节日,也就仅仅是提提议而已,究竟如何保护,怎么才能让国人认识到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色彩才是重要的,而不仅仅是中秋吃月饼,正月十五吃汤圆那么简单。

我不抵制西方节日,也不否认从某种程度上西方洋节日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西方洋节毕竟是西方的,尊重老外在中国过自己节日的同时,我们去完善属于我们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底蕴,赋予与展现中国传统节日的自身魅力并且能够与时代的进步相结合才是最重要的。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西方节日的了解与反思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西方节日的了解与反思

研究性学习感想
+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文化可以说是最能集中而全面 地体现民族文化的风采和底蕴。它像语言一样,是族群传承文化、交流感情、 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接受一种节日就意味着对这种文化不同程度的认同;自 主过节的意识越强,相应的文化认同感就越强。如果大多数国人热衷于过洋节 而冷淡传统节日,这对弘扬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 力和认同感并无益处。因为民族文化的丧失就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丧失, 一个民族一旦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就会不打自垮,绝对不可能在世界 的竞争中立下脚来,更无庸说为多元并存的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Median
37.00
5
Std. Deviation
4.692
M ean = 37.41 S td. D ev. = 4.692 28 N = 114 45 50 55
0 25 30 35
Minimum
40
Maximum
total
55
我们的传统节日
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洋节”情结


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 感恩节、圣诞节……
我们引用以下两段资料: 材料一: 增设清明、中秋为法定节日 在北京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的确百余名香港特区全国政协委员在一份 提案中标建议,增设清明、中秋等民族节日为法定假日。这一提案的发起人 是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委员、香港文汇报社社长张国良委员、香港旭日 集团主席杨钊委员,得到出席会议的香港委员踊跃联署。提案指出,清明扫 墓祭祖、端午悼念爱国先人、中秋阖家团圆、重阳登高敬老,这些传统节日, 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已经发挥并继续发挥着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 法定这些节日为假日,其实就是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据介绍,在 香港,这4个节日当天或翌日已都是法定假日。 ——摘自《文汇报》 材料二: 长期以来,美国就是通过广电报刊、软件网络等途径,向第三世界灌输它的 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动声色地使目标国家“西化”。美国一名社会学家声 称:美国流行文化的传播是长久以来人们为实现全球统一而作出的一连串努 力中最有效的一次行动。美国兰德公司也在一份战略研究报告中称,受过西 方生活方式熏陶的外国留学生回国以后,“其威力将远远胜过派几十万军队 去”。洋节在中国盛行,可谓得其所愿。 ——摘自《我们为什么要过“圣诞节”》一文

西方节日对中国影响

西方节日对中国影响

∙∙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股股的“西洋风”也开始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不仅汉语里‎多了很多的‎音译词,例如“摩登”,“可乐”等等。

过西洋节也‎成了卷过上‎下所追逐的‎时尚风气,就拿眼下的‎圣诞节来说‎,各家店铺把‎小店装饰的‎五彩斑斓,各种搞促销‎活动接踵而‎至,各大高校呢‎,就开始准备‎各式各样精‎彩的活动,情侣们纷纷‎上街,学生们欢天‎喜地。

这些现象通‎通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渗透力‎。

那么西洋文‎化是什么时‎候开始向中‎国开始渗透‎的呢?它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热衷‎于过西洋节‎呢?下文我们来‎分析一下。

其实西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的传入,当时***在中国称作‎“景教”,教徒一度发‎展到数十万‎人,这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渗‎透。

但到了唐朝‎晚期,军阀混战,***在中国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没落。

第二次渗透‎,是元朝。

当时因为蒙‎古帝国的影‎响力,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可‎波罗,他的《东方闻见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中国成为西‎方垂涎的伊‎甸园从此开‎始。

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时值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著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等,可惜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人所‎传达的东西‎,中国继续沉‎眠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等到了第四‎次渗透,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了‎,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四次的渗‎透初期仍是‎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但到了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过西方节日,却对中国的传统节日逐渐冷落,这不得不引起国人的重视,研究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传统节日冷落继承弘扬现在,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备受年轻人的青睐。

在一些商家、学者和媒体也纷纷参与其中推波助澜,于是乎,大家一起忽悠,“情人”过节的话题,就像汹涌澎湃的大潮,有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一年比一年火爆。

在这种浪潮下,一些民俗学家和传统文化的守护者,面对着我们的一些传统节日被冷落而西方节日却备受宠爱,便顺水推舟,也开始打“情人节”的牌子,把我们的传统的节日不仅融进了“西方节日元素”而且干脆开始变换称谓,打出了“中国情人节”的旗号。

然而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年轻人喜欢过着这些“洋节”,这些西方节日将对中国传统节日产生怎样的冲击和影响,怎样才能让青年人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什么中国传统节日遭遇冷落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经济的角度,是西方的强势经济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在其中起着微妙的作用;从民俗学的角度,西方的节日大多带有狂欢的色彩,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强调团圆,许多年轻人便觉得厌烦与累赘,像是一种负担,并不能总真正意义上了解、体会、感觉这传统节日;还有就是商家和媒体的炒作,认为是商家和媒体为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而不遗余力地洋节推波助澜的结果。

历史地看,还有一个原因,即我们在过去过分强调生活的政治内容,片面强化政治性节日,淡化了民族民俗的节日,如今人们的口袋和时间都宽裕起来,就需要一个个节日营造生活的高潮,这才发现我们的节日早已变得贫乏,难以应付人们的需求,出现了空白。

然而我们要知道传统的民族节日被冷落和西方的洋节被追捧并非偶然事件,这说明我们对自己的传统节日保护不够,宣传的不够,尤其是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得不够。

特别是在年轻人中几乎不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就很难激发起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

大多数的中国青少年过西方的这个“情人节”完全是形式大于内容,“绝大多数的中国年轻人都是在对西方节日文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为了过节而过节,盲目地对其进行追捧,从而不自觉而愚昧地加入到情人节狂欢的行列,这是一种文化的不自信和集体无意识的表现,从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中外文化传播的不对等,这种现状亟需得到改观。

社会在发展,文化也要相应地发展,与时俱进,节日文化也是如此。

西方节日之所以能在我国兴起,其前提条件就是,我国的发展逐步赶上了时代的潮流,很多方面都与国际社会接轨,也只有这样,西方文化才能传到中国来。

对于西方节日的“入侵”,我们没有必要将它视为洪水猛兽,把它拒之于门外,以示自己的爱国情结。

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没有必要妄自菲薄,自叹不如,事实上,我们的传统节日有它的优秀成分;但是,我们也不要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盲目地拒绝一切,反对一切。

如今,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各个国家、地区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在相互渗透。

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与渗透的现实生活中,西方文化无疑显示出强劲的输出优势。

有人认为,这种文化强势姿态的影响与渗透,是以西方的经济霸权作为支撑力量来实现的。

也就是说经济霸权支撑文化霸权,从而导致了文化的侵入与渗透;而东方诸国家与民族则普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从而不得不处于一种受控制和受渗透的被动处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和剧烈碰撞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融合得是那么自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

受了西方文化理念影响的人们在欢天喜地的过着各式洋节的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他们也过得热闹非凡。

由此可见,中国人多一些畅快抒发心情的洋节有什么不好呢?不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近圣诞节、情人节的同时,也学会了在母亲节、父亲节给老人献上一份祝福了吗?谁说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是相辅相成、多元文化共存的综合体呢?对待一系列西方洋节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在如何继承民族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单全收,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历史地、辩证的哲学眼光和态度,去批判的吸收。

在如何借鉴西方外来文化这个问题上,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在他的政论名篇《拿来主义》中明确指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综其两端,我认为,对待一系列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盘西化,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西方节日受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

尽管宗教大都是劝人向善的,但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就不好对这些节日做出什么硬性规定。

对于那些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等,则完全可以随兴所至,“悉听尊便”,毕竟它可以给我们紧张、枯燥的生活带来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丝活力。

而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则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它们都各有起自身特殊文化内涵,都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我们要客观看待;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节日文化,都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如何继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如何推陈出新,并且赋予它以新的含义,是我们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我们不应该拒绝洋节,那些外来的节日大大充实了我们的文化生活。

然而,我们更不能丢弃自己的节日,因为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它一种文化的生日。

面对全球化的浪潮,面对洋节的“入侵”,要教育国民在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传承光大民族的传统文化,否则,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

当务之急是要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节日,要研究、创造我们的节日文化,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还它们一个“本真面目”。

在崇尚西洋节日、热热闹闹过好洋节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千万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喜庆团圆节日,人们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走亲访友,互致祝福,回顾过去,展望来年,老老少少,团团圆圆,全家幸福,和谐美满,该是多么愉快的节日呀!清明节,我们可以踏青、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寄托我们对已逝亲人的哀思;端午节,是专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这一天,我们可以划龙舟、吃粽子、……一举两得,何乐不为?中秋节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个举家团圆的节日,我们可以再一次全家团圆在花前月下,赏菊花,吃月饼,品美酒,话别离,孝敬长辈,关爱晚辈,其乐融融,喜不自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

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风东渐,这些传统和文化或渐被遗忘,或日渐式微,或慢慢湮灭,若不及时加以抢救性的继承、弘扬、挖掘和开发,那么,真等到它彻底消亡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还有何面目去见我们的老祖宗?同时,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中,也将留下难以弥补的缺失和遗憾!所以,每一个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远见卓识的炎黄子孙都必须站在历史和世界的高度,去认识这个问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适当吸收西方。

面对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日渐盛行,我们既不能漠然视之,也不能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而应理智且有原则地对待。

顺其自然,接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文化一经产生,其交流是必然的,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民族性和时代性。

继承传统文化,就是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吸收外国文化,以开放的姿态进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时代性。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西文化的交流势不可挡,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随之而来,各种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并发展,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

受西方文化理念影响的人们在欢天喜地地过着各式洋节的同时,也热闹非凡地过着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这其中并不存在矛盾,相反,中西方节日文化的自然融合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洋为中用,借鉴西方文化的精髓。

在西方节日中,有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如圣诞节、万圣节等,对于此类节日,我们应在尊重其原有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其轻松快乐、缓释压力的因素;而情人节、愚人节等则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让我们的生活因为这些节日而更加精彩;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我们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使孝敬老人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涵上会蔚然成风。

我们要借鉴并利用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从而更好地发扬传承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

牢记传统,弘扬中华节日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文明智慧的人民,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节日,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反映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俗风情,它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团结和睦的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的民俗文化。

因此,我们在热热闹闹过“洋节”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不要让“端午节被韩国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不要让我们尚未真正成熟的年轻一代被完全西化!当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不仅要靠学校,还要靠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对于西方节文化,我们只是将其外在表现形式和娱乐本质拿过来为我们自己服务,同时融入中国的特色和内涵,为中国人带来愉悦与享受。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我们应当对西方节日的进入采取不过度关注,但也不听之任之的态度,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大力弘扬中华传统节日,让中西方节日文化在交流融合中共同发扬光大,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文化宝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