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形象构建的女性主义问题
在女性主义理论的视角下—探讨影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在女性主义理论的视角下—探讨影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摘要:影视广告作为广告传播方法之一,具有高效率和覆盖面较广的特点。
对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但是,由于受到性别偏见和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广告中的女性往往被赋予“贤妻良母”或“贤内助”的社会身份, 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权视角的价值观,这不仅消除了广告中的女性主义,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的两性关系。
本文通过对影视作品和影视广告的分析,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一些观点。
希望能从而促进我国影视广告行业的发展。
在电影和影视广告的领域中,有一项研究发现。
妇女往往被描绘成男性的依附者、下属或产品配件。
广告中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女性文化健康发展的性别歧视。
80年代末,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兴起和传入中国,中国社会的女性观念发生了变化,妇女解放了思想,不仅更深层次地加深了公众对女性社会身份和自我身份的认识,也为女性广告形象设计和促进女性广告发展开辟了新的视野。
同时,女性主义不同于女权主义,它是对中国女性价值的重新思考。
在此基础上,如何扭转广告中强男弱女、支配女性、严重弱势女性形象的现象,如何在广告中正确塑造健康美丽的女性形象,是本文的重点。
关键词:女性主义;影视广告;女性形象一、女性主义和女性广告形象分析(一)女性主义从人类社会史发展的角度来说,人权的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人权的概念里有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并不包括女权。
而1791年《女权与女公民权宣言》的出现代表着女性主义运动已经拉开了序幕。
第一波女性主义浪潮发生在18世纪末期——20世纪20年代,其重点是“人权观念”。
主要目的就是争取女性在家庭和社会当中的平等权利,女性应该尽可能的在政治地位、工作、受教育的机会上与男性平等。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了她著名的观点:“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认为人类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女性则是他的“他者”,是没有自我主体意识的。
因此在这场女性主义运动中,首要目标是提高女性就业、教育、政治和家庭的参与度,并且逐渐开始争取妇女参与政治权力的顽强斗争。
当代女性性别困境——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

当代女性性别困境——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发布时间:2021-03-28T06:00:49.740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2期作者:苏卓航[导读] 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中提出女性主义理论,她认为在电影叙事中,存在着性别的潜规则。
在性别的“潜规则”下的女性,有着无法回避的困境,但也发出了自己的呼声,本文就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女性“性别”的定义以及女性的观影进行梳理。
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摘要: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中提出女性主义理论,她认为在电影叙事中,存在着性别的潜规则。
在性别的“潜规则”下的女性,有着无法回避的困境,但也发出了自己的呼声,本文就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女性“性别”的定义以及女性的观影进行梳理。
关键词:女性主义,性别,女性形象在现代化的今天,女性主义、女性权力成为热议,谈起女性,首先进入脑海中的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坚毅的、勇敢的、软弱的或是虚荣的,借助形象方法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也正是从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和其所借助的女性形象序列、类型来对电影展开批判。
在中国影片《找到你》、,在女性主义视角下,有着身份相同却行为不同的女性形象,对性别构建也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在各种困境下女性的心理状态得以呈现。
一、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在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发表之前,梅杰里?罗森和莫利?哈斯科尔相继写出了《爆米花维纳斯》与《从敬畏到强奸》。
莫利?哈斯科尔沿着罗森的论题——电影塑形妇女形象展开了自己的阐说,她将女性人物按照题材进行分类划分,如“牺牲” 类型,通常由母亲充当;“受难” 类型,如女主人公疾病缠身等等,她指出,仅把电影看作男性幻想是不符合事实状况的,它还包含着施虐、屈从和解放等不为人知的性幻想,这些都充当着妇女理解自我和解放自我的关键,罗森和哈斯科尔的研究探讨了电影的女性形象如何在父权制社会的宰制之下,历经时间考验,依然在一条 “他者” 的道路上滑行。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广告中的女性形象1. 引言1.1 女性主义的定义女性主义是一种理论和运动,重点关注女性的权利和地位,致力于消除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
女性主义认为,社会文化中存在着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和偏见,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不公平待遇。
女性主义的目标是推动社会改革,争取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平等权利和地位。
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妇女解放运动,当时女性开始反抗传统的家庭角色和社会束缚,争取选举权和教育权。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也逐渐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支持。
女性主义倡导的核心理念包括性别平等、女性权利、性别身份和性别政治等,对于推动女性地位的提高和性别平等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女性主义强调女性的权利和地位,倡导消除性别歧视和不平等待遇。
女性主义通过批判现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促进女性的自主和解放,推动社会向更加公正、平等的方向发展。
女性主义的定义和价值观对于理解和解决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2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女性主义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广告中,女性形象往往被理想化和性别化,呈现出一种对女性的片面和刻板的呈现。
女性通常被定位为家庭的贤良淑德者、职场的成功女性或者性感的物品,这些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选择。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往往体现了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强调外表美和性感化,缺乏对女性内在价值的尊重和体现。
女性在广告中的形象经历了从家庭主妇到职业女性、从被动接受到自主选择的转变。
仍然存在一些广告在呈现女性形象时存在性别歧视和偏见的问题,如对女性的肤色、体型、年龄等方面的标准化和美化。
女性主义运动对于改变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起着积极的作用,倡导真实、多元、平等的女性形象,提倡消除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使女性在广告中得到更好的呈现和认可。
女性形象的变化趋势是朝着多样性、包容性和平等性的方向发展的,这将有助于改变社会对女性的看法和对待方式,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和发展。
《红楼梦》中女性形象的解读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

道家文化中的隐逸思想对女性角色的影响。例如,《红楼梦》中的妙玉等角色体现了道家隐逸思想的影 响,她们追求超脱世俗的生活。
佛家文化对女性形象的影响
佛家文化中的“因果报应”观念在《红楼梦》女性形象中的体现。例如,王熙凤等 角色的命运都体现了这种观念,她们的善恶行为都得到了相应的报应。
对性别平等的呼吁
打破性别刻板印象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各具特色,打破了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展现了女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 呼吁我们应该打破性别刻板印象,不以性别作为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而是应该注重个人的能力和 品质。
倡导性别平等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们仍然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体现了 性别平等的思想。这呼吁我们应该积极倡导性别平等,消除性别歧视和偏见,让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 等的权利和机会。
女性角色与男性角色的对比
将女性角色置于与男性角色的对比中,揭示性别差异和性 别不平等现象。如王熙凤与贾琏、贾元春与皇帝等。
女性角色自身前后的对比
通过女性角色自身前后的变化,展现她们的成长、蜕变和 人生轨迹。如贾迎春从懦弱到勇敢的转变、薛宝钗从冷漠 到关爱的转变等。
象征手法
01
花卉象征
以花卉象征女性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命运。如林黛玉的芙蓉象征其清高孤
女性主义理论概述
女性主义定义
女性主义的核心观点
女性主义是一种关注女性地位、权利 和性别平等的理论与政治运动。
主张消除性别歧视,追求性别平等, 强调女性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女性主义流派
包括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 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等。
从女性形象的解构看萧红的女性主义创作——以《生死场》为例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从女性形象的解构看萧红的女性主义创作——以《生死场》为例庞婧 河北大学文学院摘 要: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从性别角度对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研究,萧红的女性主义创作通过其独特的身体叙事方法再现了底层女性被压抑被损害的真实面貌,颠覆了男权文化中的女性形象,体现了萧红在民族话语大背景下对于女性个体生命的关注,对男权中心文化的消解与批判。
关键词:《生死场》;女性形象;女性主义作者简介:庞婧(1993.4-),女,汉族,河北沧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56-01《生死场》主要讲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生”与“死”的故事,在8万字的小说中,萧红成功塑造了王婆、金枝等经典女性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女性的生存状态,体现了强烈的性别意识和清醒的女性立场,以绝不自恋的态度对女性自我世界进行解剖,从而显现了超越时代的文学意义。
一、女性形象特征长久以来女性处于被言说、被塑造的地位,因此女性基本上以“天使”或“妖妇”的面目出现。
萧红以独特的女性角度展现了女性生活的真态,塑造出挣脱固定模式的女性形象。
(一)女性形体形象女子的美貌一向是文人墨客乐于描写歌颂的,女性的容貌成为了 女性的根本存在价值。
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描写并非是为了给读者绘制一幅仕女图,而是为了真实展现女性躯体是如何饱受摧残的。
首先是动物化的劳作形象:女性在田间的劳作多被描写成力与美的典范,但辛苦的劳作对于女性身体和性别身份的摧残却鲜有人注意到。
萧红通过描述如牛似熊一般的王婆书写女性柔软的身躯逐渐被生活压垮的过程。
其次是似鬼的病中形象:即使是被病痛折磨不堪的女性躯体,展现在文学中却被包上了华丽柔美的裹尸布,萧红直写下了女性肉体遭受病痛后的惨状:“病”将月英由美人虐成了鬼,牙齿变成惨绿色,臀下满是蛆虫。
女性主义视角下《冰雪奇缘》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女性主义视角下《冰雪奇缘》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冰雪奇缘》是一部备受关注的迪士尼动画电影,不仅在影片质量上获得了普遍好评,更在社会议题和深层文化内涵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在女性主义的视角下,我们可以对影片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女性主义意义。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影片中的女主角艾莎和安娜。
艾莎作为女王,不仅有着令人艳羡的外貌和魔法能力,更在整个故事中扮演了强大而独立的女性形象。
她不愿意被拘束在传统的女性角色中,而是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决心去改变命运和捍卫自己的权利。
她所表现出来的自我解放和对自我认同的追求,与女性主义理念中对女性自主和自由的追求密切相关。
与艾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安娜,她是一位活泼可爱、勇敢善良的女孩,她在整个故事中以自己的方式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和寻找真爱。
安娜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主”,她没有等待王子的拯救,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勇气去挽救姐姐和王国。
她的形象给人一种清新可爱、坚强独立的感觉,与传统女性形象中的柔弱和依赖有所不同。
除了艾莎和安娜外,影片中还有其他一些女性形象值得关注。
比如安娜的朋友奥拉夫,她是一只聪明机智的雪人,她在整个故事中都是一个自由、乐观、不受限制的形象,她不断的解放自己,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这种形象也与女性主义的坚定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理念相契合。
在影片中,女性角色所展现出来的人性、情感以及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都与女性主义的核心理念相契合。
她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柔弱、依赖的“公主”,而是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和世界的力量。
影片中也有不少反面角色,比如安娜与艾莎的父亲国王,以及安娜的未婚夫哈恩斯。
他们代表了传统意义上男权社会中对女性自由和权利的限制和束缚。
特别是哈恩斯,在影片中以雄霸的姿态试图阻止安娜和艾莎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他占有和控制的意图使得他成为了一位典型的反女性主义形象,也成为了安娜与艾莎追求自由和幸福的障碍。
在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中,《冰雪奇缘》所传递的女性主义观点和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文学中的女性主义观念与女性形象

文學中的女性主義觀念與女性形象文学作为一种反映社会、表达思想、传递价值观的艺术形式,自古以来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文学的世界里,女性主义观念和女性形象一直是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文学中的女性主义观念与女性形象,分析其变迁和影响。
一、女性主义观念的起源与发展女性主义源于对女性权益的关注与追求。
起初,女性主义以争取妇女平等权益为中心,呼吁消除性别歧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主义观念逐渐深化,开始关注更广泛的领域,如性别角色、家庭与职业选择等。
女性主义观念在文学中的呈现,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启蒙时代。
英国作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主人公们》中,她通过对数位女性事例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妇女面对男性支配与性别刻板印象的困境。
这种呈现女性内心世界的方式,使得女性形象在文学中开始崭露头角。
二、文学中女性主义观念的演进随着女性主义观念的不断演进,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呈现出多样的发展趋势。
从19世纪到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经历了多个阶段。
19世纪的女性主义文学主要呈现了一种反叛的精神。
美国作家查尔洛特·勃朗特和英国作家乔治·艾略特通过塑造自立、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探讨了婚姻与家庭对女性的束缚,展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20世纪初的女性主义文学更加关注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性别角色。
美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达洛维夫人》中,通过探讨女性内心世界以及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彰显了女性的独立和自我意识。
随着第二波女性主义的兴起,女性主义文学更加关注女性权益和性别歧视的问题。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艾特伍德的《女性神话》,以及欧洲作家米兰达·法斯特的《女性的性与生活》等作品,探讨了女性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呼吁女性为自己争取平等权利。
三、女性形象的多面性与变迁女性形象在文学中的刻画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化性。
尽管女性主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多是强大、独立的形象,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女性形象都是如此。
女性主义、女性电影抑或是女性意识——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几个女性话题

女性主义、女性电影抑或是女性意识——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几个女性话题女性主义、女性电影抑或是女性意识——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几个女性话题导语:近年来,中国电影界掀起了一股女性主义浪潮。
越来越多的电影作品开始关注女性议题,并且以女性的视角出发,探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在当下中国电影中,女性主义、女性电影和女性意识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几个女性话题,对这些话题进行深入剖析。
一、女性主义在中国电影中的兴起女性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自此以来,中国女性的地位和权益得到了显著改善。
然而,在电影创作领域,女性主义的影响力并不显著,大部分电影仍然依赖传统的男性主导模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中国电影界开始涌现出更多关注女性主义议题的作品,例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闺蜜2》等。
通过这些电影,观众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女性主义的内涵和价值。
二、女性电影的崛起与影响女性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以女性视角、女性体验为核心,通过女性特有的生活经历和情感表达来探讨女性的内心世界。
特别是在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女性电影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电影如《后来的我们》、《我的姐姐》等讲述了女性在婚姻、亲情和职场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和抉择,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女性电影的崛起不仅丰富了中国电影的题材内容,也提高了女性在电影创作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
三、女性意识的觉醒与传播女性意识是指女性自我认知、自我价值的意识。
近年来,在新媒体的推动下,女性意识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成为传递女性意识的重要媒介。
例如,电影《芳华》讲述了几位女性在大时代中的成长和坚韧,激发了观众对女性主体的思考和认同。
女性电影人的涌现也为传播女性意识提供了重要支持。
四、探索当下中国电影中女性话题的意义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女性话题的兴起和关注,是中国社会进步、女性意识觉醒的重要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INWEN AIHAOZHE2011·2(下半月)对女性形象的研究是对大众媒体性别规范作用的监督从以往对传媒的女性形象构建的研究中发现,传媒存在着对女性形象构建失衡的问题。
在当今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明显提升和社会性别观念发展得到长足进步的情况下,传媒产业是否与社会发展共同进步,大众传媒是否仍然存在着女性形象构建的失衡和性别歧视,这是本课题要研究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性别形象的构建和认知有赖于大众传播。
大众传媒往往会通过选择性报道和对某些议题的反复强调来构建一种文化规范,而这种文化规范的传播对受众的个人认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媒介中女性形象构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媒介内容中女性形象构建存在的女性主义会反作用于现实社会,造成女性自我认识的困境和女性地位的相对低下。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本课题主要采取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以2009年院线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为样本进行分析,分析其女性形象构建和性别描述。
媒体选择:2009年度上海地区放映的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美国在内的院线电影。
时段界定:从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
样本筛选标准:电影中的一号、二号女主人公,且累计出镜时间不少于10分钟,若累计出镜时间少于10分钟则视为无效样本。
分析单位界定: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以影片为单位的研究,一是以电影中出现的女性角色为单位的研究。
影片筛选标准是包括除了动画电影之外的全部电影,影片共计90部,其中中国内地45部、美国20部、香港22部、台湾3部,在影片女性角色的筛选中,根据按重要程度排序的影片的演员表顺序选取。
院线电影中折射出的女性主义问题透析男权视角下的美女经济批判与审美偏颇。
在抽样的90部院线电影中,仅有2部为女性导演执导,而其中的88部皆为男性导演执导,男性导演比例高达97.78%,可以说院线电影是男性叙事和符号构建的天下。
从对女性角色塑造的4个维度的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院线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的整体描述可以定义为近现代的城市职业的美貌年轻女性。
可以看出院线电影中男性的审美标准是美貌的、年轻的、城市的,这种暗含着的价值评判和宣扬,一方面造成了女性对美的追求,另一方面其角色塑造的偏颇造成了审美价值的扭曲,因为这种有意选择的叙事的同时就意味着容貌不好的、年老的或未成年的、非城市的就是不值得受到重视的。
院线电影中的女性角色美貌程度比例中,塑造的女性美貌的角色比例高达73%,而这点在中国大陆和中国港台、美国的电影角色的塑造中无显著差异,即无论是哪个国家和地区在女性角色的塑造上均首选美女角色作为院线电影中的票房保障,其次的比例为普通24.6%、丑陋2.5%。
院线电影在对女性美貌程度的苛刻要求的同时还存在着对女性内涵赋予的不足,这将导致女性对自我价值判断的迷失和扭曲。
院线电影中女性角色归属与性别气质刻板印象的延续。
中国学者卜卫认为:“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过分简单化的、滞后于现实变化的以及概括性的看法。
”媒介从业人员既是刻板印象的持有者,同时又是刻板印象的制造者。
在以往的媒介性别研究中发现,与男性角色比起来,大多数的女性形象在媒介中的角色构建和选择十分有限,女性常常被塑造和表现为母亲、家庭妇女等形象。
媒介所表现的女性形象未能反映出多样化的社会现实,而是夸大了社会中的某一种生存状态,表明了媒体仍存在着忽视女性对社会贡献的倾向。
院线电影媒介中,男性导演占据了相当的数量,而男性大多本身就是自身男权的维护者和刻板印象的持有者,这种主导的男权文化将使得电影媒介女性话语权缺乏甚至丧失。
在角色归属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大陆、中国港台、美国院线电影塑造的女性角色倾向家庭的角色比例分别为52.8%、52.6%、29.0%,可以看出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对女性的家庭属性是非常强调和重视的,而美国在角色归属上则比较突出女性的社会功能,是民族意识和文化相对先进和开放的体现。
角色理论与地位期望理论在角色塑造上的验证。
角色理论涉及女性的家庭与工作的双重角色冲突问题,传媒的传统教条认为当这两种角色发生冲突的时候,女性需要舍弃工作角色而服从于家庭角色。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院线电影中塑造的倾向家庭的女性角色总体比例高达46.7%,她们以追求家庭的美满和谐为人生的唯一诉求,在角色的表现上缺乏对女性职业的体现,在电影故事的脚本中不乏在家庭和社会角色面临冲突的时候牺牲自己的社会角色来满足家庭需要的女性角色。
院线电影在女性角色塑造的信息上传达了新闻与传播研究女性形象构建的女性主义问题□燕捷摘要: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从角色塑造描述、角色功能性倾向、角色性别气质三个方面,对2009年院线电影塑造的女性形象构建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当今电影媒介对女性的性别规范以及身份认知。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媒介与性别理论这一传播学研究领域,挖掘媒体背后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指导媒体提升媒介素养。
关键词:院线电影女性形象女性主义42XINWENAIHAOZHE2011·2(下半月)新闻与传播研究这样的观点,即女性的角色扮演是囿于家庭领域的角色扮演,而社会和工作这一领域是属于男性的,这种观念的传达直接削弱了女性的自我社会意识。
地位期望理论认为,男女两性在进入性别混合的目标动力群体时,由于群体对男性的期望值高于女性,就降低了女性在群体互动中的自信心、威望和权力。
在本项目的研究中,对女性的功能性进行了统计分析,从总体上看女性角色具有主动性的角色比例占56.2%、被动的比例占43.0%、功能性非常弱的比例占0.8%。
可以看出院线电影中缺乏主动性的女性角色比例仍比较高,在电影故事的叙事中也可以看出男性角色一般都设定为英雄式的人物,他们往往带领女性脱离困境、解决问题,而女性在其中的角色往往被设定为需要保护、需要拯救的依赖者。
在对2009年院线电影中女性被救助的影片数量的统计中可以看到中国大陆影片出现女性被救助的镜头的比例为37.78%,中国港台电影的比例为40%,美国电影的比例为60%,这样的影片叙事给了女性观影群体一种非常不利的文化暗示,说明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就是她们是被拯救和被保护的弱者,这种性别期望模式的固化是一个削弱女性在群体互动中的自信心、威望和权力的过程。
在以往的研究中也证明在男孩女孩从小的教育中,女孩的地位期待相对弱于男孩,这是造就性别差异鸿沟的又一因素。
文化女性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在价值传达中的光芒。
不是所有女性主义都是站在女权角度上的一味批判,如文化女性主义主张重估与女性有关的价值,弘扬女性的精神价值。
文化女性主义者致力于认同、培育、复兴女性品质。
代表人物吉利根认为要重估女性的关爱价值,认为男性看重公平和个人权利,而关爱并不比公平低下。
在女性角色气质体现中总体比例超过50%的女性性别气质分别为“有感情的”81.3%、“对他人需要敏感的”56.9%、“善解人意的”54.5%,其次为温柔的47.2%,这些女性性别气质都是女性关爱价值的体现,都是有利于社会和谐和平稳定发展的女性性别特质,是值得媒体弘扬和体现的女性精神,这种关爱文化的女性特质的体现是有利于女性提升对自我价值的认知的。
媒体对性别气质模式的教育和构建并非要完全消除性别气质差异,而是要做到弘扬那些值得倡导的女性特质和女性性别气质,这才是真正有利于文明进步的正确性别文化导向。
在2009年院线电影上映的美国大片《阿凡达》中,我们看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光芒。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自然不是与人对立的,而是与人是有机的整体,在这种关系中并不以人为中心,他们不声讨是由男性还是女性统治世界,而是主要声讨社会的非正义的统治秩序和支配结构、二元论的价值立场。
”纵观《阿凡达》整部影片实际上不是女性与男性的对抗,而是被压迫与压迫的对抗、被统治与统治的对抗。
这里的女性尤指其社会性别,男人和女人都可以具备“女性气质”。
影片以人类的溃败为结局,宣告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纳美人”的胜利,瓦解和解构了“人类中心主义”,影片处处闪烁着生态女性主义的光芒。
院线电影中女性形象构建评述以及存在的问题从影片的性别统计来看,中国大陆地区和中国港台地区表现女性的性别比例相对比较平衡,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男女均有体现的比例为中国大陆57.8%、中国港台36%,而美国只有15%,这是与美国的男性英雄主义情结分不开的。
从影片的总体比例上来看表现女性的比例也达到了42.2%,这说明院线电影的角色塑造已经越来越重视女性的审美价值,开始在媒体的人物塑造中给予女性角色应有的价值和地位。
从角色的塑造来看媒体仍然存在女性角色相对单一和刻板印象的因素,女性角色6个最突出的维度分别为:美貌比例73%、青年86.9%、近现代77.9%、城市职业女性86.3%、角色设定女友50.4%,在职业体现上排名前三的为白领、家庭妇女、特工。
由此看出院线电影媒体的角色塑造有着明显的偏向性和片面性,造成了传媒价值传递上的误导和偏颇,向社会传达的是不真实的女性群体印象。
从角色的功能倾向来看,媒体塑造的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女性角色的比例比较相近,为56.2%和43%;在角色归属倾向上,偏向家庭的女性角色比例为46.7%,偏向社会的女性角色比例为41.8%,均有体现的女性角色比例为11.5%,虽然还是偏重女性的家庭属性,但是女性的社会属性也有相对的体现,是传媒尊重女性和培养女性自我意识的良好开端。
在女性角色气质的体现上可以看出,由于文化的开放和融合,院线电影中女性角色对爱情表现得更加主动,比例为55.8%,相对保守的比例为12.5%,塑造的女性角色对性的态度也都相对开放,比例为39.2%。
另外,媒体评论者常常归纳的女性三种偏离行为也很少表现,影片中未表现出以上3种偏离行为的占76.4%。
总体看来,影片的女性形象构建上遗留的女性主义问题仍然存在,但是影片的角色的性别也表现得相对多元化和平衡。
媒体工作者有意识地平衡性别差距,在褒扬传统女性特质的基础上也凸显了一些值得表现的男性性别气质,给予了女性群体一定程度上的正确的文化引导,但传统的性别规范仍然存在,这种性别规范的存在对社会的功用性仍是需要探讨的。
对优良的女性气质的宣传确实能够为社会带来更好更和谐的文化氛围,但对这种女性气质错误的规范和运用往往又是造成女性囿于家庭范围的原因。
女性的解放是一条曲折和漫长的道路,媒体在其中需要扮演怎样的角色和怎样正确地传递性别规范的信息是媒体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1.卜卫:《媒介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刘利群:《中国媒介与女性研究报告(2005-2006)》,金循出版社,2007年版。
3.赵慧娟、郭永玉:《性别差异研究的四种取向》,《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9)。
4.李静、赵伟:《社会性别角色获得与民族文化系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