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详细总结
女性主义详细总结综述

女性主义一.女性主义的缘起1.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在feminism一词中包含有“女性”与“女权”的双重含义,故又译“女权主义”,随着近现代以争取妇女参政和男女平权的妇女运动而兴起的思想潮流。
(王先霈:637)朱刚认为,学术界一度把“feminism”翻译为“女权主义”,这个译法值得商榷。
欧美学术界通常用“feminism”泛指一切争取、维护女性权益的活动,其历史跨度延绵数百年,内容非常庞杂,极难准确定义。
而中文的“女权”的含义则比较明确,指历史上女性为了获得自身“权益”而进行的努力,其目标明确,颇有声势,涌现过不少知名的女权活动家和积极分子。
确切地说,女权主义真正兴起于19世纪的欧美,也称“妇女解放运动”,二十世纪初随着女性权益的逐渐实现,女权运动也基本完成了使命。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feminism”要求的已经不是传统的女性权益。
因此,二十世纪初之前的feminism可以成为女权主义,之后则可称为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的先驱。
(朱刚:336)2.父权时代的妇女处境在旧石器时代,男女皆以采集植物和狩猎为生。
由于女性十分珍贵及在生育中所承担的角色,且由于男性尚未意识到自己的性自尊,妇女地位较高,崇拜“母神”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从大量出土的石器时代的女性小雕像可见一斑。
虽然纯粹的“母权制”在那一时期是否存在尚有不少争议,但可以肯定,女性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这可找到大量的考古学的证据、生物学的证据、心理学的证据、人类学的证据以及用希腊语、罗马字及希伯来语等记载的诗歌、神话等“书写的证据”。
到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三千年,由于频繁的战争、金属及交通工具的运用,男人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由于人口增多、粮食积累、劳动分工及畜牧业的出现而导致奴隶制的发展,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衰落,男人对女人的统治与控制的父权社会逐渐形成。
(林树明:7-8)父权制社会的发展摧毁了女性不可复得的伊甸园,并将女性压入社会的底层。
八大女性主义思潮

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女性主义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及特质划分为九大类: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多元化全球女性主义及生态女性主义。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历史背景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乃指由自由主义思潮发展而来的女性主义思潮。
自由主义兴起于19世纪的西欧,以英国政治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在政治层面上,自由主义挑战当时君权神授的理念与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指出政府的统治必须得到人民的同意;在经济层面上,随著资本主义市场的勃兴,旧有的封建制度对旅行、金融、贸易交易的种种限制也受到新兴中产阶级的挑战,以自由之名,争取更多的经贸机会与累积个人财富的机会。
十七、十八世纪的女性主义者将自由主义的理念与主张加以延伸,扩张到妇女身上以及私领域的性别关系。
她们认为,如果政治领域里的君权神授是不可以忍受的,那么为什么家庭里,仍保留著男性家长的绝对权威呢?基本观点一、理性自由主义认为人类的共同本质是理性,这是人之所以异於禽兽之处,主张女人的本性和男人一样,是人性(human)与理性(rational),而非生殖性(sexual)。
二、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人存在世界上的目的与意义,必须由个人决定,而非依赖他人的权威与意见,自主(autonomy)与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就是自由主义所崇奉的原则,也就是不受别人干涉,自己决定自己的生存目标。
三、平等「平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洛克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去从事她所喜欢的事,并不受他人的干扰;同样地,她也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不去干涉他人的事。
所以个人必须去遵守法律与平等的原则。
平等有二个面向,第一个面向是接受束缚的平等,也就是说大家要接受相同的法律限制;第二个面向是机会的平等,每个人均有均等的机会追求自我发展并发挥自我的潜能。
女性主义理论

她还认为“性别就是阶级”。(女性的殖民化,即 普遍屈从于男权制的压迫,是超越阶级、种族和文 化的。在所有已知社会中,性别都是以权力为基础 的,因而是一种政治关系)。
激进女性主义 Radical Feminism
20世纪70年代,将女性地位低下的原因从归结为女 性的生理特征,转变为谴责男性的生理状态,从而走 向另一极端。攻击异性恋。“所有的已婚女性都是妓 女”。主张消除家庭,抛弃为母之道,不与男性性交。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Liberal Feminism
弗里丹Betty Frieden: 1963 《女性的奥秘》
对家庭主妇的形象说’不’!她号召女性冲出家 庭这个”舒适的集中营”,到社会上去接受高等 教育,从事高层次职业,实现自由价值。
多年之后,《非常女人》:在事业和婚姻上二者 可以得兼。第二阶段:在男女真正平等的基础上 重塑我们的制度,以使我们能够生活在对生活和 爱的新的肯定之中,能够选择要孩子。
要哺育男人,要照顾男人,要安慰、劝慰男人,并要使男人的生活甜 蜜且愉悦。 叔本华:女人是第二性。 尼采:你到女人那边去吗?别忘了你的鞭子。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 在宣布”人人生而平等”时使用的 是”ALL MEN” 。
第一节:西方女性主义的产生
2、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英文中用Man作为笼统的人的专有名词 比如: Men可以替代People, 而Women却不能替代
《复制娇妻》: 揭露男权社 会真相
《末路狂花》: 突围-叛逆 男权
《女魔头》:杀 死男权
摧毁男性对女性的统
治机制,代之以赋权
机制(systems of
empowerment) 关注:1 男性针对女
什么是女性主义?

什么是女性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权益逐渐得到重视,女性主义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那么,什么是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有哪些流派和思想?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女性主义。
一、女性主义的定义女性主义广义上是指支持女性平等地参与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领域的运动和理论。
狭义上指的是关注女性问题的学说和社会运动。
女性主义的目的是消除性别歧视和不平等,实现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的实现。
女性主义的影响不仅仅在西方国家,而是全球性的。
二、女性主义的流派和思想1.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拥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以及实现性别平等的最佳方式是通过法律和政策的改革。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反对歧视性法律,赞成女权主义运动中的女权主义者,主张女权主义的目标是赋予女性更大的自由和自我控制。
2. 文化女性主义文化女性主义关注的是文化和媒体对女性的影响。
文化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是一群受到男性统治的弱势群体,他们认为这种统治是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的产品。
他们在研究和传媒方面,分析和批评了文化表现中女性的形象和角色,提出了女性主义的思想。
3. 同性恋女性主义同性恋女性主义认为,性别歧视不仅是女性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包括那些拥有性别的人们。
她们主张,性别歧视一部分就是异性恋歧视同性恋,通过建立互惠关系和共存理念,营造氛围,增强社会认同和社会支持以帮助实现性别平等性。
三、结语综上所述,女性主义是一种主张实现性别平等和尊重女性权利的运动和理论。
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多种流派和思想,每一个流派和思想都有其独特的观点。
在女性的发展和平等方面仍然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在实现性别平等方面仍然面临许多的挑战,但这并不影响女性主义的发展方向。
我们应该坚定地推进女性权利的发展,并为其前行不懈努力。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女性主义,作为一种关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社会运动和理论框架,已经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影响力。
女性主义的目标是消除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使女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中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女性主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期的启蒙运动。
在这个时期,一些早期女性主义者开始质疑传统的性别角色和社会规范对女性的限制。
例如,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和她的《权利的申诉》提出了妇女应该享有与男性相等的权利和机会的观点。
19世纪和20世纪初,女性主义运动开始组织起来,并为妇女争取选举权、教育权和劳动权。
在这一时期,一批杰出的女性领导者如苏珊·B·安东尼、埃米琳·P·安特丽普和艾米丽·戴维森及众多其他女性为女性权益奋斗了数十年。
最终,他们的努力在20世纪初获得了显著的成果。
然而,尽管女性主义运动在过去的百年中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问题仍然存在。
在某些地区和领域,女性仍然面临种种不公平对待和挑战。
例如,性别薪酬差距、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暴力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
女性主义的目标不仅仅是妇女权益,而是追求整个社会的性别平等。
女性主义者认为,不平等对所有人都产生负面影响。
消除性别不平等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和谐的社会,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女性主义者通常从多个层面和领域推动性别平等。
在政治领域,他们努力争取女性在政府和决策层中的更多代表和发言权。
在经济领域,他们推动消除性别薪酬差距,并提倡职业平等。
在社会和文化领域,他们努力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和保护妇女免受性别暴力。
女性主义者还提倡教育的重要性,包括性别平等教育。
教育对于培养一个平等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当每一个人都接受了性别平等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性别平等的目标。
另外,女性主义运动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到不同族裔、阶级和性取向的女性的权益。
他们认识到,女性的经验和种族、阶级和性取向有重大差异,因此,女性主义者也开始关注到跨领域、跨群体的平等。
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

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吸收了女性主义哲学的思想,强调尊重女性独特的感受和经验,并希望借助与女性合作的方式,推进性别平等的实现。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不仅为妇女发声,更成为为所有相对弱势群体一方争取权利的价值理念与实践方式,它承认服务对象群体作为主体的多样性、差异性、能动性,将个人问题认定为公共议题的一部分,通过团体互助,寻求个人问题的集体解决之道。
社会性别是从女性主义理论中发展出来的一个核心概念、一个分析问题的视角。
其主要观点有:(1)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是造成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及行为差异的原因,两性差异不等于女性次于男性。
(2)人们现有的社会性别观念是社会化的产物。
(3)社会对妇女角色和行为的预期,往往是对妇女生物角色的延伸。
(4)社会性别的角色不是生物性别决定的,而是后天学习来的,它是可以改变的。
(5)社会结构有利于男性,女性是受歧视和排斥的群体。
(6)性别既存在于私人生活领域,也存在于公共生活领域。
(7)社会性别概念是对传统社会性别关系不平等的不认可和挑战。
(8)社会性别是一种社会身份,它与其他社会身份(如阶层、民族等)交织在一起。
(9)个人的问题,也是政治的问题。
社会工作者需要从社会结构分析的视角理解人的问题,把女性放在社会分工、地位等级这样的社会处境中理解她们的遭遇,而不能仅从个人或者家庭这样的私人生活处境出发分析女性所面临的困境。
女性主义理论是当今社会重要的思想理论,对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有着深刻的影响作用。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承认并支持女性的力量,认为进行服务时应当深入了解女性案主所处的生活背景。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社会服务旨在让更多的人尊重女性,消除重男轻女的不平等现象,促进我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发展。
女性主义文学赏析

女性主义文学赏析女性主义文学是一种以女性为中心的文学流派,旨在探讨和呈现女性的经历、权利和社会地位。
它通过文学作品传达女性的声音和观点,揭示性别不平等和压迫,并呼吁社会的变革。
本文将对女性主义文学进行赏析,探讨其特点、影响和意义。
一、女性主义文学的特点女性主义文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女性经历:女性主义文学关注女性的生活经历,探讨她们在家庭、社会和职场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作品中常常描绘女性的内心世界、情感和人生选择,展现她们的独特视角和价值。
2.批判性思考:女性主义文学对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和压迫进行批判性思考。
它揭示男权制度对女性的剥夺和限制,探讨性别角色的建构和社会期望对女性的影响。
通过文学作品,女性主义作家呼吁社会对性别问题进行反思和改变。
3.倡导平等与自由:女性主义文学倡导性别平等和女性的自由。
作品中常常呈现女性追求独立、自主和自由的努力,探讨她们争取平等权利和社会地位的历程。
女性主义文学通过描绘女性的力量和抗争,激励女性争取自身权益。
二、女性主义文学的影响女性主义文学对社会和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唤起社会关注:女性主义文学通过揭示女性的经历和问题,唤起了社会对性别不平等和压迫的关注。
它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辩论,推动了社会对性别平等的思考和行动。
2.拓宽文学视野:女性主义文学丰富了文学的题材和视角。
它打破了传统文学中男性视角的限制,呈现了女性的独特经历和观点。
女性主义作品丰富了文学的多样性,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阅读选择。
3.激励女性自我认同:女性主义文学激励了女性对自身的认同和自我实现。
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常常具有坚韧、勇敢和独立的品质,激励了女性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努力。
女性主义文学为女性提供了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重要参照。
三、女性主义文学的意义女性主义文学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1.促进性别平等:女性主义文学通过揭示性别不平等和压迫,促进了性别平等的实现。
它呼吁社会对性别角色和性别期望进行反思,推动了性别平等的法律和政策改革。
什么是女性主义,它的目标是什么?

什么是女性主义,它的目标是什么?女性主义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政治运动,女性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其主要是为了争取女性平等的权利。
业内人士认为,女性主义的目的在于推动社会加强对妇女权利的保护和反对妇女权利的侵犯。
下面,就让我们来仔细探讨什么是女性主义以及它的目标是什么。
一、什么是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是对性别不平等、歧视和对于女性的压迫的抵制和反击运动。
它的核心理念是反对性别歧视,强调男女平等,旨在让女性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像男性一样受到平等对待。
女性主义不仅仅是女性自由主义的争取,它也关注男性自由。
二、女性主义的目标1.推动社会性别平等女性主义的目标之一是推动社会实现性别平等。
女性主义强调女性的权利和自由,从而反对长期存在的性别歧视。
女性主义抗议暴力、涵盖文化、心理和物质层面,使得不同种类的权利得到公平对待。
2.反对性别暴力的发生女性主义力图消除对于妇女的性别暴力,包括性骚扰、性剥削、家庭暴力、强奸等。
女性主义者通过法律、社会运动、文化影响等多种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为女性争取基本尊严和人权。
3.倡导性别自由女性主义要求妇女拥有同样的权利和自由,可以像男性一样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消除长期以来存在的性别压迫。
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应该掌握自己的生活和命运,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4.支持女性在职场的发展女性主义者呼吁通过培训机遇、公平薪酬、平等机会和工作环境等措施支持妇女参加职场,进一步增加妇女在巨大的市场竞争中的发展机会。
5.树立女性的地位女性主义的目标之一是为女性树立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地位。
女性主义通过倡导灵活的职业机制以及公平的资产与财产构成,以增加女性在社会和经济中取得的权益。
女性主义的目标是消除性别歧视、推动性别平等、追求个人自由和尊重妇女的权利。
女性主义不但要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同时也要让男性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女性。
最终,女性主义的目标是令我们的社会能更加平等和人性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主义一.女性主义的缘起1.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在feminism一词中包含有“女性”与“女权”的双重含义,故又译“女权主义”,随着近现代以争取妇女参政和男女平权的妇女运动而兴起的思想潮流。
(王先霈:637)朱刚认为,学术界一度把“feminism”翻译为“女权主义”,这个译法值得商榷。
欧美学术界通常用“feminism”泛指一切争取、维护女性权益的活动,其历史跨度延绵数百年,内容非常庞杂,极难准确定义。
而中文的“女权”的含义则比较明确,指历史上女性为了获得自身“权益”而进行的努力,其目标明确,颇有声势,涌现过不少知名的女权活动家和积极分子。
确切地说,女权主义真正兴起于19世纪的欧美,也称“妇女解放运动”,二十世纪初随着女性权益的逐渐实现,女权运动也基本完成了使命。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feminism”要求的已经不是传统的女性权益。
因此,二十世纪初之前的feminism可以成为女权主义,之后则可称为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的先驱。
(朱刚:336)2.父权时代的妇女处境在旧石器时代,男女皆以采集植物和狩猎为生。
由于女性十分珍贵及在生育中所承担的角色,且由于男性尚未意识到自己的性自尊,妇女地位较高,崇拜“母神”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从大量出土的石器时代的女性小雕像可见一斑。
虽然纯粹的“母权制”在那一时期是否存在尚有不少争议,但可以肯定,女性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这可找到大量的考古学的证据、生物学的证据、心理学的证据、人类学的证据以及用希腊语、罗马字及希伯来语等记载的诗歌、神话等“书写的证据”。
到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三千年,由于频繁的战争、金属及交通工具的运用,男人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由于人口增多、粮食积累、劳动分工及畜牧业的出现而导致奴隶制的发展,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衰落,男人对女人的统治与控制的父权社会逐渐形成。
(林树明:7-8)父权制社会的发展摧毁了女性不可复得的伊甸园,并将女性压入社会的底层。
在父系社会看似秩序严明的“合法性”社会运行机制中,女性被置于社会配角的地位,并通过对女性的贬抑(女人祸水说、淫乱败国说等)和规范(禁忌、礼仪乃至人身变形如束胸缠脚),从而彻底赢得这场“性别之战”(克里斯蒂娃)。
女性作为人类对立的另一元,在物种上没有消失也不可能消失,然而在文化语境中却只能作为“先前文明的残片”,作为男性与女性对立的历史败北者和现实异己者,被置入父权制社会的边缘地带。
进而通过制定一整套礼法、伦理防范网络,让女性来成全男性壮伟强劲的虚荣,借此平息强大父权社会中男性普遍存在的阉割焦虑(弗洛伊德)。
(王岳川:372-373)3.十九世纪之前的女权主义评论家在公元五世纪的雅典文学中发现有与男性社会相抗争的女主角。
欧洲女权主义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四、十五世纪之交,当时法国女诗人克里斯汀德比桑(Christine de Pisan)做长诗,批评男性没有按照宫廷礼仪和基督教精神来对待女性,并且分析了敌视女性(misogynist)传统中的种种谬见。
十六世纪女权主义的代表要算著名的荷兰学者埃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
他认为女性在一些方面和男性具有同样的才能,主张不应当在教育、道德上设立性别双重标准。
十七世纪的法国社会蔑视女性成为风气,剧作家莫里哀(Moliere)的喜剧一再讥讽轻薄肤浅故作男人态的女性人物。
墨西哥女诗人克鲁斯(Sor Juana lnes de la Cruz)批评当时的教育体制扼杀女子的聪明才智。
西班牙首位女作家玛利亚德萨亚斯伊索托马约尔(Maria de Zayas y Sotomayor)写《情爱示范集》,要求男性进行社会改革,指导女性更好地生存。
相比之下,女权主义的发展更加集中在英语国家。
美国当代女性批评家吉尔波特和姑芭(Sandra Gilbert and Susan Gubar)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编辑出版了《诺尔顿女性文学选集》,收集有十四世纪以来英语世界女性作家的作品,并对女性主义六百年的发展做了历史回顾。
随着文艺复兴思想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男性开始接受人文学家莫尔(Sir Thomas More)的说法:“男女同样适合学习知识,以培养理解”。
其时越来越的的贵族女性开始和父兄一样受到良好教育,很多中产阶级女性涉足商业、管理,尽管还要在她们父兄的监管之下。
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的资本主义活得巨大发展,封建势力不断遭到削弱。
十八世纪后期的两次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动摇了男权中心的根基,是女性看到了希望,在“自由”、“平等”、“博爱”的鼓舞之下,女性决心以反抗来摆脱“束缚我们发表言论的法律”(朱刚:337-339)4.十九世纪之后的女权主义十九世纪是西方女性解放运动自觉兴起的世纪,也是女权主义真正开始之时。
这个时期两大革命的影响逐步深入女性的思维,争取“做女人的权利”成为女性追求自身解放的理论基础。
十九世纪上半叶欧美宣布终止奴隶买卖,但私下的贩奴仍然猖獗,继而导致大规模的废奴运动,这也极大地促进了女权运动的发展。
社会科学的进步也给女权主义提供了契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打破了人(主要是男人)自以为是的中心地位;马克思的基本理论揭示了以男性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血腥的一面;尼采动摇了男性上帝一千多年的统治地位。
女权主义的活动主要包括:首次提出“妇女解放”;争取选举权、财产权、子女抚养权;争取获得更多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进入传统男性的职业(医生、律师、记者等);争取成立工会,保障女性劳工权益。
女权主义的最早表现可在19世纪形形色色的作家和社会批评家的言论中见到,如乔治•艾略特、勃朗特姊妹、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克里斯蒂娜•罗塞蒂、哈里特•马蒂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乔治•亨利、刘易斯以及另外一些同时代的评论家。
(王岳川:373)5.二十世纪之后的女性主义进入二十世纪时,男性感到了威胁,他们的焦虑主要来自现代社会科技和人文思潮的发展。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相对论对人们(确切地说男人们)长期以为绝对不变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提出了挑战,弗洛伊德对人的内心(尤其是内心的黑暗面)进行了剖视,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表明父系社会并不是人类固有的社会形态结构,象征父权的大英帝国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现实还使人们对同样象征父权的科学技术产生质疑。
在这种浓厚的怀疑主义氛围下,人文学者们(如柏格森,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力图重新界定传统知识,结果常常事与愿违,反而进一步消弱了人类认知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主导观念日渐淡薄的情势下,极端主义随之泛滥,如法西斯主义、美国的三K党等。
正是在男性日衰的情况下,女权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英美在1918、1920年分别批准了女性选举法案,经过七十五年的奋斗的女性终于获得了一场重大的胜利。
经历了三十年代的经济萧条和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女性主义对男权世界的认识更加客观。
冷战,越战,军备竞赛;和平,裁军,学生运动,女性主义从一次次得社会动荡里汲取养分和经验,执着地追求着既定的目标。
二战后,西方女性的法律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这是女权主义多年奋斗取得的最大成绩:男女在离婚法案中享有真正平等的对待,法庭在子女归属上也不得偏袒丈夫;英美在六七十年代分别通过堕胎法,将身体所有权交还给女性;同一时期,大部分英语国家采纳了同工同酬、相等机会法,力图纠正工作待遇上的性别歧视。
同时,各种女性主义组织不断出现,在美国重要的女性组织包括“全美妇女组织”(1966)和“全美黑人女性主义组织”(1973)。
进入八十年代,女性主义研究或女性研究在美国主要的高等学府中已经成为常设的重要课程或研究项目。
(朱刚:340-341)6.女权运动(妇女运动)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与法国大革命和美国废奴运动有关,为妇女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工作权、选举权、受教育等自由权利。
到20世纪20年代,女性们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这一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次浪潮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兴起于美国,与民权运动、反越战运动等政治风暴相伴而生,其基调是要消除两性差异,注重社会性属的考察,分析了性属所造成的性格差异。
在运动中妇女认识到性别的不平等不仅存在于政治、经济与教育等社会生活领域,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于文化对男尊女卑的制度化,改变现状的努力应该从改变根深蒂固的文化出发。
第三次浪潮发生在20世纪80~90年代,注重对作为人的女性权利和发展的普遍性的考察,超越男女性属(gender)差别,注重关于女性更加重大的紧要问题和解决方法,对出现的各种女权主义理论作一个综合的考察;同时,女权主义学术发展成为有着众多流派分支的理论体系。
(左金梅:2-3)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后女性主义。
有人说女性主义的立场已经过时或过于夸大,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女性主义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也有人说女性主义已经过时,不是因为她们的目标已经实现,而是因为她们意识到她们不想“什么都要”;还有人说女性已经在理论上得到了绝对的平等,她们可以放下武器,享受在现实中的从属角色。
就总体来说,后女性主义的思潮有三个关注点:一是认为女性主义夸大了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是一种“受害者”哲学;二是认为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原本就不该政治化,是女性主义人为制造出来的;三是认为对于男女不平等问题不宜以对立态度提出,而应以寻求两性和谐的态度提出来。
(左金梅:10-11)二.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两大阵营1.理论派别:英美派、法国派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呈现三足鼎立又遥相呼应的趋势。
此三足乃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法国、美国及英国表现出的明显差异。
应该说这三家的区分绝不是基于地域,国别差异的结果,而是取决于它们各有侧重的方法和理论。
正如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批评家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在《荒原中的女权主义批评》一文中精辟地总结道:英国女性主义批评基本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它强调压迫;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实质上是心理分析式的,强调压抑;美国女性主义批评是文本式的,强调表达。
然而,它们都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文学批评。
”一般而言,由于英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结合了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又趋向于美国式得文本分析,故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分成两大颇具特色的学派:英美学派和法国学派。
(谢景芝:83-84)2.英美派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英美派注重社会批判,强调女性本身的文化传统。
她们发掘、研究女作家的作品,尝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建立一个女性文学模式,注重从实际出发,投身妇女运动,从女性的切身体验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观是英美派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