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说课稿(讲稿)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案、学案--路云芝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单元引言分析1.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即在自然经济逐渐瓦解的同时产生了洋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等新的经济成分。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挤压的夹缝中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曲折发展(较快发展、日益萎缩、陷入绝境)的曲折发展历程。
从而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实业救国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制作人:路云芝【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自身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要求学生掌握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2)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自强”和“求富”旗帜下,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和创建的新式学堂。
要求学生掌握洋务运动发起的根本目的;洋务企业性质;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及评价和影响。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东南沿海创办的中国近代民族企业。
要求学生掌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兴起的原因、影响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指导学生分析、讨论图文资料,设置情景模式,再现情景。
(2)用图文资料,创设情境,采用阶级分析法分析洋务运动。
(3)设置问题,课堂讨论,开展辩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列强入侵打断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破坏了传统经济结构,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
(3)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1/9/10
专题整合
核心考点
考向聚焦
11
限时规范训练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
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
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
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
核心考点
考向聚焦
15
限时规范训练
考查角度:从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化进程中地位的角度思考问题
【示范4】
材料
▲
(2010·浙江文综,38)(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请回答: 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2021/9/10
专题整合
核心考点
考向聚焦
14
限时规范训练
考查角度:从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化进程中作用的角度思考问题
▲
【示范3】 (2011·山东文综,11)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
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 )。
行业
机器 矿冶业
业
A.2 数量(家B.) 31 72 C.373
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
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
2021/9/10
专题整合
(民国二12
限时规范训练
请回答: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解析 回答本题,首先应明确观点是什么,然后进行合理论证。 答案 略。 提示:要从自然经济解体、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对传统社会的冲击和 工业文明的传播论证。注意题目的要求。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说课稿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一、课标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历史经济卷采用专题式编写,包括中国的和世界的,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体现了不同时代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本单元展示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是本单元第一课,对于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济领域的巨变有重要作用。
本课主要分为三个板块: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具体的讲述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来展示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理论知识比较深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达到课标要求有一定难度。
因此我们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自然经济的含义、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概况简述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及过程概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其影响分析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与资本主义产生的关系,辩证的评价洋务运动●过程与方法利用图文表格资料,加强对历史问题的直观归纳能力通过探究讨论,多角度、多方面的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的评价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列强入侵给中国带来了双面的影响,一方面是灾难,一方面又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五、教学重难点重点: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六、教法学法教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借用材料进行启发式教学学法:自主学习法、材料分析法七、新课讲解本课主要围绕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设计了导入新课、讲述新课、小结升华三个环节,起到引发学生兴趣,了解主要内容,归纳升华本课的作用。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以轻工业为主以重工业为辅,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3、在夹缝中步履维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
百计阻挠,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 、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 者。
材料二:茶叶从汉口运至张家口要经过63个厘 金分卡,沿途捐税达13种之多,税率高达40%到 50%。当时统兵人员未经政府部门批准设厘卡抽 课的现象也非常多。
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
1、出现 (1)出现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2)出现原因:
①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②外资企业的刺激 ③洋务企业的影响 (3)代表企业:
民族工业 出现
简中 要国 分近 析代 其工 原业 因有 。什
么 地 域 特 点 ?
天津贻来牟 机 器磨坊
上海发昌机器厂
广东南海 继昌隆缫丝厂
近代的含义: 经济——工业化 安庆内军械所旧址 采用大机器生产
安庆内军械所 1861年创建,是中国第一家官办的
军用企业。1862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实用 的蒸汽机在此问世,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1865年,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 江南制造总局——当时国内规 模最大的官办军用企业。
江南制造总局大门
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②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
③“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
④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知识回顾
1.中国传统经济的主要形态及特点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鸦片战争后,被迫打开国门开放 通商口岸,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必修二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课标解读】1、课标阐述: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2、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课标领会:1、要求学生掌握的主干知识如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初步发展的原因等。
2、对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要求学生要会概述,科学归纳后,学生识记。
3、洋务运动、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工业发展历程是近年来各地高考命题的重点,经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高度重视本节课的内容。
【本课分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开始进行殖民扩张,殖民扩张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资本和广阔的市场,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使资本主义对自然资源和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地大物博的中国成为他们的目标,列强的入侵使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和地位。
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的基础知识洋务运动的口号、代表人物及兴办的近代军用和民用企业;民族工业出现和初步发展的概况;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难发展。
2、理解与运用①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洋务企业的影响。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与初步发展的原因。
③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专制势力的关系及形成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理解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及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步履维艰的原因。
以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分析史料过程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生、合作探究,在探究中掌握历史基本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②通过对时代背景的分析,深刻体会一些洋务派代表人物和中国实业家的爱国思想和探索精神。
③通过近代工业的起步和早期发展的艰难历程,在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重点:洋务运动的特点及评价。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详细教案附教学反思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详细教案附教学反思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原因、表现。
(2)识记洋务派代表;洋务运动的内容;理解洋务企业的性质;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和影响。
(3)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影响和特点。
(4)探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图文资料,设置问题,创设情境.(2)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历史短剧,从表演中得到启示进行问题探讨.(3)通过辩论的形式鼓励学生发挥个性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列强的入侵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另一方面为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2)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
(3)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方法历史短剧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导讨论法、活动探究、讲练结合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新课设计:(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牛郎织女图》,提问“牛郎织女”实际上反映了何种经济形式?学生回答:自然经济老师问:“请联系所学知识思考什么是自然经济?”学生答:“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它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
老师:“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门户,成为列强侵华的开端,中国在外力作用下进入近代的发展历史,产生“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种变局,从经济结构开始,进而引起社会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
板书: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二)新授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板书)师:自然经济在我国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那是什么促使其逐渐解体的呢?其解体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现象 洋布大量进口, 传统纺织业破产
耕织分离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
洋货大量涌入,物 美价廉,国货滞销
商品 市场
廉价原料 大量出口
原料 产地
逐渐依附 世界资本 主义体系
棚户区难民
破产农民流入城市 繁忙的上海码头
解读图片信息,分析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1)给农民带来的是灾难和痛苦;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
2024/10/16
11
1.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洋匠进 行敲诈勒索,谋私利,使企业难以发展。
2. 顽固派的百般阻挠和破坏。
3. 中央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地 方上的力量分散,又有限,难成大业。 4. 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 底变革封建制度。这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 结合情境再现和教材知识分析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
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社会经济经构:是指国民经济中不同的 经济成分、不同的产业部门及社会再生产 各方面在组成国民经济整体时相互的适应 性、量的比例以及排列关联的状况。社会 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产业 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和 技术结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产业结构。
一、经济结构的变化
思考:这两幅图的关系是什么?
英国工业革命
洋货大量涌入中国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列强的炮舰冲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洋货大量涌入,
冲击着中国原有的自然经济。
材料一 松太利在梭布,…近日洋布大行,价当 梭布三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 太布市,消减大半。
产地和商品市场。
(2)破产农民进入城市为城市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说课稿

【参赛说课稿】《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同仁: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2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教材分析1、地位: 本节教材地位举足轻重。
它上承《工业革命》,下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并与必修1的《鸦片战争》相连,主要分析的是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侵华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由经济结构的变动必然会引起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变化,让学生感受近代的经济现象,体验中国的经济近代化,从而更好的融入到现代化建设中去。
2、作用: 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经济现象,体验中国近代化,加深对实现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针对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对经济史的陌生,尤其对本课自然经济和近代化等概念的陌生,老师如何联系现实深入浅出讲清概念。
高中历史以专题史形式出现,时空跨度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缺乏,如何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和抽象思维能力以逐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依据】《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教学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史实,分析探究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辩证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情景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自觉地去为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五、教学方法教法: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进行教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学法:运用阅读、观察、辩论、讨论、联想、倾听等多种方法参与教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学习,主动探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说课稿
殷美玲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下面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1.教材分析
2.说学情
3.说教学方法
4.说教学过程
5.板书设计
6.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在结构上,它上承《工业革命》,下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并与必修1的《鸦片战争》相连。
在内容上,主要分析的是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侵华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由经济结构的变动必然会引起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变化,让学生感受近代的经济现象,体验中国的经济近代化,从而更好的融入到现代化建设中去。
根据课标以及本课特点,我对本课教学目标做了设定。
1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学习,我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史实,分析探究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辩证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以图文资料,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分析。
之后设置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和辩论,让学生辩证的看待和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
小组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展现了以学生为本教育的理念。
达到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以及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全面客观的评价历史事件的目的。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教学,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艰难,让学生领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以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在对本课的教学目标的把握上,其中在知识与能力上的目标为基本达到,逐步深化过程与方法,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情感上,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自觉地去为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为了达到预定目标,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而难点呢,是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历史本质,学会一分为二辩证的看待和评价洋务运动。
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现在来说说学情。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具备一定的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
且高中历史以专题史形式出现,时空跨度大,学生对经济史比较陌生。
因此,针对他们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以及学科特点,老师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让学生学会挖掘本课中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的方法。
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和抽象思维能力以逐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在教法上,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材内容和高中学生学习能力、情感、心理等方面的认知特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采用谈话法、问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法、合作探究式教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在学法上: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生生、师生交流互动,达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的目的。
第四个部分是我的教学设计。
在本课导入部分,设定3分钟。
”
播放《黄梅戏》“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夫妻双双把家还,”导入新课。
这里以民俗歌曲导入,引起学生听觉上的共鸣,构建对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认识,引发思考。
新课的教授时间为35分钟。
1、运用男耕女织图片、文字材料等多媒体形式,总结自然经济的特点。
紧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教材阅读,、史实材料等,在这里老师设问:“鸦片战争后,这种虽美好但却脆弱的经济结构逐步解体的背景原因是什么以及有什么样的表现?”这样设计主要是为了吸引同学兴趣,让学生由浅入深思考,从而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积极投入课堂,采用问题中心教学法与“谈话法”相结合,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并结合表现逐点引申出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
帮助学生对此有更深的理解,提升学生感悟历史、融会贯通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学习经济的第二个变动——洋务运动的兴起时。
首先,利用通过影像和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背景、代表人物、主张和目的,增强直观性,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其次在实践活动部分,要求学生识记活动内容,为此我设计表格填空,让学生动手,主动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分析洋务企业性质,培养质疑的能力。
再次,播放影音资料《洋务运动》,让学生找出其失败的标志和讨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肯定与培养学生发散性
思维方法。
最后,评价洋务运动,采取现场小组辩论的方式——老师抛出辩题(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是成功的,又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是失败的,对此,你怎么看?)引导学生辩论,再得出结论: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使中国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这里运用辩论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写作、辩论等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屏幕显示张謇的图片资料。
引导学生思考:“张謇勇于退出官场转而兴
办实业,说明了什么?从而借此引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这里选
择张謇,是因为学生对状元实业家有兴趣,温固而知新,容易引发学生
的思考。
利用多媒体展示民族工业出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总结出产生
的时间、人物、分布、代表企业。
以及企业分布地域的共同点,这样有
利于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
分析原因时,同时与前面所
学部分相联系,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建构生成新的认识,培养学
生的迁移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探讨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的特点有哪些?),然后让学生代表点评,师生共同总结。
小
组合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在小组汇报
中,需要各个同学互相合作,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各种不同的思想碰撞,有利于加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符
合新课改的要求。
、
最后做课堂小结,布置练习,巩固知识。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说明了这节课“教什么”、“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
希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