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巴甜
阿斯帕坦

其分解的成分的危害:
阿斯巴甜在人体内,被分解为三类物质:甲醇(methanol,10%)(强烈毒性致盲)、天(门)冬氨酸(aspartic acid,40%)、及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50%)。(大脑沉淀)
阿斯巴甜是受到美国食物药品局核可使用的糖类代用品,在国内也是准予发售使用的,而阿斯巴甜的安全剂量为每公斤体重摄取不超过50毫克。但是因为阿斯巴甜中含有苯丙氨
阿斯巴甜粉末
酸,所以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cs; PKU)的患者并不适合使用,因为会造成苯丙氨酸无法代谢,而有导致智能不足的危险。而怀孕中的妇女最好也不要使用。另外,曾有一些报告指出有些人可能患有阿斯巴甜不耐症,所以在食用阿斯巴甜制品后会有头痛、抽搐、恶心或是过敏反应的症状出现,所以建议有阿斯巴甜不耐症的人,最好也避免食用。
1.甲醇(methanol):甲醇是一种神经毒素(neurotoxin)致盲性,它继而被分解成甲醛(formaldehyde,一种致癌物质),甲醛会被多种身体的组织吸收(英文资料来源:西斑牙的研究一、及研究二)。甲醛继而被分解成甲酸(formic acid,又称蚁酸)(英文资料来源)。(注:蚁酸是一种毒素,由红火蚁或蜜蜂分泌,透过蚁咬或叮刺来作防卫及攻击。)。
2.天(门)冬氨酸(aspartic acid):它是一种刺激性毒素(excito-toxin),会刺激神经细胞至死(英文资料来源)。(注:在天然食物中的天冬胺酸,其分子(molecules)是连结在其彵的蛋白质上,所以不会如在无糖汽水中,有刺激神经细胞至死的影响。
《阿斯巴甜之“苦”》 知识清单

《阿斯巴甜之“苦”》知识清单一、什么是阿斯巴甜阿斯巴甜,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化学名称为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
它的甜度极高,约为蔗糖的 180 220 倍。
阿斯巴甜在食品和饮料行业中被广泛应用,常见于无糖或低糖的产品中,比如无糖可乐、无糖口香糖、低糖酸奶等。
其主要作用是在减少糖分摄入的同时,为产品提供甜味。
二、阿斯巴甜的发现与发展阿斯巴甜的发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60 年代。
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和试验,它逐渐被批准用于食品和饮料中。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体重管理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低糖、无糖产品的需求增加,阿斯巴甜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
然而,关于它的安全性争议也一直存在。
三、阿斯巴甜的化学结构与性质阿斯巴甜的化学结构由天门冬氨酸和苯丙氨酸组成。
这种结构决定了它的一些特殊性质。
它在高温和强酸强碱环境下稳定性较差,可能会分解并影响其甜度和安全性。
此外,阿斯巴甜在人体中的代谢过程也较为复杂。
四、阿斯巴甜的代谢过程当我们摄入阿斯巴甜后,它会在胃肠道中被消化酶分解为天门冬氨酸、苯丙氨酸和甲醇。
天门冬氨酸和苯丙氨酸会被身体吸收,并用于合成蛋白质或通过正常的代谢途径被处理。
而甲醇则会被进一步代谢为甲醛,然后转化为甲酸。
对于正常健康的人群来说,这些代谢过程通常不会造成问题。
但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苯丙酮尿症患者(由于体内缺乏代谢苯丙氨酸的酶),摄入阿斯巴甜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
五、阿斯巴甜的安全性争议阿斯巴甜的安全性一直是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
一些研究认为,在正常摄入量范围内,阿斯巴甜是安全的。
然而,也有一些研究指出,长期或大量摄入阿斯巴甜可能与某些健康问题有关,如癌症、神经系统问题、代谢紊乱等。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研究结果存在相互矛盾的情况,并且研究方法和样本量等因素也可能影响结论的可靠性。
六、国际权威机构对阿斯巴甜的评估世界卫生组织(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等国际权威机构都对阿斯巴甜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
阿斯巴甜研究-简

25 摄氏度水溶液中,只有PH3-5 之间阿斯巴甜较为稳定 高温下阿斯巴甜较容易发生环化作用(不稳定)
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同样受到一定争议。阿斯巴甜虽被广为应用,但至今安全性尚存在争议
© GEI 长城战略咨询·版权所有 4
2011
阿斯巴甜是目前国际市场上最具主导力的强力甜味剂之一,在众多甜味 剂中, 由于其具有低热、高甜、无毒、不致肥胖、不引起龋齿、不致心 血管疾病等优点而风靡全球
阿斯巴甜又名甜味素、蛋白糖,是一种氨基酸二肽衍生物,以L-天冬氨酸和L-苯丙氨酸为原 料合成,为白色细针状结晶,无臭,有强烈甜味;其甜度约为蔗糖的200倍,风味与砂糖十分 近似并有清凉感、无苦涩味或金属味
时间
1977 1994
事件
FDA曾禁用阿斯巴甜 美国糖尿病协会和部分公司成立National Justice League对G.D. Searle公司提出诉讼 2011年5月,新公布的科学研究显示阿斯巴甜对孕妇有负面影响,且会增行一个全面的重 估。目前该评估已被EFSA推迟到2013年底,以便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综合风险评估
阿斯巴甜最早由美国着递斯乐(G. D. Searle)公司发现并研制生产,1981年被美国FDA批准使
用,我国于1986年批准使用,目前已在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准使用
合成方法
化学合成法 包括酸酐法和内酯法两种方法 生物合成法
应用领域
饮料工业;冰淇淋、冰冻甜 品;婴幼儿食品、奶粉、豆
单位:万元/吨
单位:克
随着阿斯巴甜在发展中国家应用的进 一步拓展,阿斯巴甜在国际市场上的 销量必将进一步增长
阿斯巴甜的制造工艺

阿斯巴甜的制造工艺
阿斯巴甜(Aspartame)是一种低热量甜味剂,具有甜度高、热量低和不反生龋齿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饮料中。
阿斯巴甜的制造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反应原料准备:将苯甲酸甲酯(Methyl ester of L-phenylalanine)和苯甲酸甲酰胺(L-phenylalanine methyl ester hydrochloride)作为反应原料。
2. 反应合成:将苯甲酸甲酯和苯甲酸甲酰胺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进行缩合反应,生成阿斯巴甜。
该反应通常是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并需要合适的反应温度和时间。
3. 结晶和分离:将反应得到的阿斯巴甜溶液进行结晶和分离。
通常采用冷却结晶或浓缩结晶的方法,将阿斯巴甜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4. 洗涤和过滤:将结晶得到的阿斯巴甜进行洗涤和过滤操作,去除杂质和溶剂。
5. 干燥和粉碎:将洗涤和过滤后的阿斯巴甜进行干燥,使其达到一定的含水量要求。
然后进行粉碎,使其成为可使用的粉末状。
6. 包装和检验:将干燥并粉碎好的阿斯巴甜进行包装,并进行质量检验,确保其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定。
需要注意的是,阿斯巴甜的制造工艺是由专业的化工生产企业实施的,其中涉及到很多技术和设备细节,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标准。
因此,非专业人士不可在家中进行制造。
阿斯巴甜 jecfa标准

阿斯巴甜jecfa标准
阿斯巴甜是一种人工合成的低热量甜味剂,其国际上的食品添加物标准通常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联合专家委员会——联合国食品和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物专家委员会(JECFA)负责评估和制定。
以下是关于阿斯巴甜的JECFA标准的一些基本信息:
1.ADIs(每日容许摄入量):JECFA评估了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并确定了ADIs,即每日容许摄入量。
ADIs是以每公斤体重每天的毫克数来表示,用于衡量一个人每天可以摄入的阿斯巴甜的最大安全量。
2.最大残留限量:针对某些食品中阿斯巴甜残留的问题,JECFA通常也会制定最大残留限量,以确保食品中的阿斯巴甜含量在安全水平内。
3.规范和标准:JECFA会制定关于阿斯巴甜在食品中使用的规范和标准,以确保其安全使用。
这包括阿斯巴甜在特定食品中的使用量、工艺条件等。
4.毒理学和安全性评估:JECFA进行了详细的毒理学和安全性评估,考虑了阿斯巴甜对人体的潜在危险性,并确保其在合理使用条件下是安全的。
这些标准和评估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新,因此建议查阅最新的JECFA文档或相关法规以获取最准确的信息。
阿斯巴甜使用标准

阿斯巴甜使用标准阿斯巴甜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饮料中的人工甜味剂。
它的甜度是蔗糖的200倍,热值极低,因此被广泛用于减少糖的摄入量和控制体重。
然而,由于其甜味和应用范围的普遍性,阿斯巴甜的使用是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的。
一、阿斯巴甜的安全标准1. 国际食品添加剂法规:阿斯巴甜在国际上被许多国家和地区认可,并被纳入食品添加剂法规中,如欧盟食品添加剂法规(EU REGULATION No 1333/2008)、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
2. 食品安全标准:各国制定并实施了食品安全标准,如中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阿斯巴甜》(GB 25548-2010)中规定了阿斯巴甜的使用标准、纯度要求和残留限量等。
二、阿斯巴甜的使用标准1. 最大使用浓度限制:阿斯巴甜的使用在食品和饮料中是有严格限制的。
如中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阿斯巴甜的最大使用浓度限制为0.6g/kg;欧盟食品添加剂法规中规定,阿斯巴甜的最大使用浓度限制为2000mg/kg。
2. 使用范围限制:阿斯巴甜的使用范围也是有限制的。
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规,阿斯巴甜可以用于多种食品和饮料中,如饮料、乳制品、酸奶、冰淇淋、糖果、口香糖、果酱等。
但同时也有一些食品是禁止使用阿斯巴甜的,如牛奶、婴儿食品等。
3. 标签声明: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使用阿斯巴甜的食品需要在标签上声明“含有阿斯巴甜”的字样,并注明“不适用于婴幼儿和孕妇”。
三、阿斯巴甜的残留限量1. 特定食品中的残留限量:针对一些特定的食品和饮料,阿斯巴甜的残留限量有着具体的规定,以保证消费者的安全。
例如,中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含有阿斯巴甜的糖果的残留限量为600mg/kg,含有阿斯巴甜的饮料的残留限量为350mg/kg。
2. 总残留限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法规中,也规定了阿斯巴甜的总残留限量,保证人体摄入的总量不会超过安全范围。
例如,欧盟食品添加剂法规规定阿斯巴甜的总残留限量为无限制的。
阿斯巴甜分子量

阿斯巴甜分子量
(实用版)
目录
1.阿斯巴甜简介
2.阿斯巴甜的分子量
3.阿斯巴甜的应用
4.阿斯巴甜的安全性
正文
1.阿斯巴甜简介
阿斯巴甜(Aspartame)是一种人造的低热量甜味剂,化学式为
C14H18N2O5。
它是由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舒勒(James Shull)在 1965 年发现的。
阿斯巴甜具有很高的甜度,约为蔗糖的 200 倍,同时它的热量非常低,仅为蔗糖的 1/20。
这使得阿斯巴甜成为一种理想的糖替代品,广泛应用于各种食品和饮料中。
2.阿斯巴甜的分子量
阿斯巴甜的分子量为 294.31。
这个分子量是根据阿斯巴甜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得出的。
阿斯巴甜分子由 14 个碳原子、18 个氢原子、2 个氮原子和 5 个氧原子组成。
3.阿斯巴甜的应用
由于阿斯巴甜具有高甜度和低热量的特点,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食品和饮料中,如碳酸饮料、果汁饮料、糖果、烘焙食品等。
阿斯巴甜可以替代蔗糖,降低食品的热量,同时不改变食品的口感。
阿斯巴甜还被用于糖尿病人和减肥人群的食品中,以满足他们对甜味的需求,同时不增加血糖和热量的摄入。
4.阿斯巴甜的安全性
阿斯巴甜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被认为是安全的。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等都认为阿斯巴甜在适量摄入范围内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然而,也有部分研究指出,长期大量摄入阿斯巴甜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如引发头痛、失眠、抑郁等。
阿斯巴甜

《雅虎科学》2005年10月3日讯:据10月3日俄罗斯媒 体报道,意大利的研究人员称,阿斯巴甜是一种致癌剂。
意大利博洛尼亚欧洲拉马兹尼基金会癌症独立研究学会的学 者称,他们长期以来都在对阿斯巴甜进行研究,并以1800多 只家鼠为对象进行了研究。在上周在意大利举行的国际学术 研讨会上他们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一研究学会的研究 人员称,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如果雌性家鼠每天摄入的阿斯 巴甜与人摄入的等量,那么它患上癌症的几率就非常大,而 且研究人员表示,这些每天摄入一定量的阿斯巴甜的家鼠主 要可能患上脑癌、肾癌和周围神经癌。因为阿斯巴甜是许多 儿童食品的主要成份,所以对儿童来说,危险性可能更大。 而孕妇由于自身免疫力下降,在用食用了含有阿斯巴甜的食 品或服用了含有这一成份的药品,也可能对健康和胎儿造成 不良影响。
3)与蔗糖或其他甜味剂混合使用有协同效应,如加2%~3%于糖 精中,可明显掩盖糖精的不良口感
4)与香精混合,具有极佳的增效性,尤其是对酸性的柑桔、柠 檬、柚等,能使香味持久、减少芳香剂用量。
存在的问题
阿斯巴甜在人体胃肠道酶作用下可分解为苯丙氨酸、天冬 氨酸和甲醇。
1. 甲醇 (methanol):甲醇是一种神经毒素 (neurotoxin),它继而被分解成 甲醛(formaldehyde,一种致癌物质),甲醛会被多种身体的组织吸收(英文 资料来源:西斑牙的研究一、及研究二)。甲醛继而被分解成甲酸(formic acid,又称蚁酸)(英文资料来源)。(注:蚁酸是一种毒素,由红火蚁或蜜蜂 分泌,透过蚁咬或叮刺来作防卫及攻击。)。 2. 天(门)冬氨酸 (aspartic acid):它是一种刺激性毒素 (excito-toxin), 会刺激神经细胞至死(英文资料来源)。(注:在天然食物中的天冬胺酸,其分 子 (molecules) 是连结在其彵的蛋白质上,所以不会如在无糖汽水中,有刺 激神经细胞至死的影响。 3. 苯丙氨酸 (phenylalanine):它是天然食物中的一种氨基酸 (amino-acid)。 不过,在单独存在的形态,苯丙胺酸会在高达 15% 对它过敏的人士中,引 发痉挛 (seizure) 及抽搐 (convulsion),而且并不视乎进食的份量(英文资料 来源、及注脚 1)。此外,苯丙氨酸可以导致脑部永久的伤害,甚至死亡,尤 其是大量进食、或在怀孕期间。在 1972 年的研究,进食阿斯巴甜(报告中代 号 SC-18862)的猴子幼婴,出现痉挛及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用化学品———阿斯巴甜阿斯巴甜概述
阿斯巴甜(天冬氨酰苯丙氨酸甲酯)是一种氨基酸二肽衍生物,其化学名称为L-天冬氨酞-L-苯丙氨酸甲酯(APM),分子式为C14H18N2O5,国外商品名称为Nutrasweet、Equal Tablets ,又称甜味素、蛋白糖、天冬甜母、天冬甜精、天苯糖等。
它是一种白色结晶性粉末,具有清爽的甜味,其甜度为蔗糖的180-200倍。
和其他甜味剂相比具有味质佳,安全性高,热量低等优点,因而风靡消费市场。
阿斯巴甜的历史
阿斯巴甜阿斯巴甜的安全剂量为每公斤体重摄取不超过50毫克为James M. Schlatter 于1965年发现。
这名化学家在G.D. Searle & Company工作。
在合成制作抑制溃疡药物时,他无意间舔到手指,发现到阿斯巴甜具有甜味。
由于阿斯巴甜比一般的糖甜约200倍,又比一般蔗糖含更少的热量;一克的阿斯巴甜约有4千卡的热量。
但使人感到到甜味所需的阿斯巴甜量非常少,以致于可忽略其所含的热量,因此也被广泛地作为蔗糖的代替品。
阿斯巴甜自1965年发明以来,经过15年的安全性和毒理性研究,并经过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欧盟食品科学技术委员会、美国医学会等权威机构超过100次的严格安全性评价和研究(包括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1981年被FDA正式批准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
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批准使用阿斯巴甜,中国也已于1986年批准使用。
阿斯巴甜的化学性质
阿斯巴甜在高温或高pH值情形下会水解,因此不适用需用高温烘焙的食品。
不过可借由与脂肪或麦芽糊精化合提高耐热度。
阿斯巴甜在水中的稳定性主要由pH值决定。
在室温下,当pH值为4.3时最为稳定,半衰期约为300天。
当pH值为7的环境下,其半衰期则仅有数天。
阿斯巴甜会和其他较为稳定的甜味剂混合使用,例如糖精。
用于粉状冲泡饮料时,阿斯巴甜的氨基会和某些香料化合物上的醛基进行美拉德反应,导致同时失去甜味和香味。
可以缩醛来保护醛基避免此状况发生。
阿斯巴甜的合成
合成阿斯巴甜的方法有化学合成法,酸酐法,内酯法,生物合成法,酶合成法,基因工程发。
化学合成法
该方法是较早利用合成阿斯巴甜的方法,由于阿斯巴甜是由L-天冬氨酸(L-Asp)和L-苯丙氨酸(L- Phe)形成的二肽甲酯化得到的,这两种氨基酸如果不带保护基,自身会发生酰化和相互酰化,可产生六种二肽,副产物多。
因此,用化学方法合成时,必须将氨基酸的某些官能团保护起来,减少副反应的发生,形成肽键后再将保护基脱去,一般化学合成方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将天冬氨酸的氨基保护起来,制成酸酐;将苯丙氨酸酯化成甲酯;将带有保护基的天冬氨酸酐和苯丙氨酸甲酯(L-Phe·Ome)缩合成带保护基的阿斯巴甜;脱去保护基,得到阿斯巴甜的盐酸盐;中和析出阿斯巴甜。
酸酐法
一种是用苄氧羰基为保护基,先上保护基后脱水形成的内酐的方法;另一种是在甲酸、醋酸酐混合溶液中一步形成甲酰基天门冬氨酸酐的方法。
后者在工业化生产中最为常见。
内酐法是最早期的方法,反应中不可避免会产生β-异构体,加分离回收程序,收率低。
但近十年来,在反应体系、β-异构体回收工艺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加上辅助原料价廉易购,因此仍具有工业生产价值。
内酐法可分为先酯化和后酯化两种方法。
基因工程法合成阿斯巴甜
基因工程法合成阿斯巴甜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前体化合物天冬氨酰可以合成具有(L-天冬氨酸-L-苯丙氨酰)密码的多聚体双链 DNA,在HindⅢ限制性内切酶的切口处连接到 pWT 121质粒上或用EcoRⅠ内切酶连接到pBGp 120 质粒上,再转化大肠杆菌中,从寄主中获得含有这一重复序列的大分子肽,提取后用胰凝蛋白酶或枯草杆菌蛋白酶切开得到Asp-Phe,再甲酯化就可以得到α- APM,但该方法目前尚处在实验室阶段[9]。
生物合成法具有以下优点:酶促合成肽键时,转化率比化学合成法高;生物催化合成肽键时,只生成希望得到的α-型产物;生物合成过程中,可以使用不带保护基的L- 天冬氨酸作为底物。
但在生产过程中,生物合成法也表现出以下缺点,如投料底物浓度和产物浓度较低,生产强度大,能耗大,产量低。
因此,就现有生产工艺而言,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开发新的生物合成方法。
阿斯巴甜对人类健康的隐患
有专家表示阿斯巴甜可能会引发脑瘤。
其余可能的症状包括:腹痛、焦虑、关节炎、哮喘、气喘反应、浮肿(液体积聚)、血糖控制问题(低血糖或高血糖)、脑癌(在动物上有预先的研究)、呼吸困难、灼热的眼睛或喉咙、排尿有灼热感、不能够直接思想、胸痛、长期咳嗽、长期疲劳、混乱、死亡、抑郁、腹泻、头昏、极度口渴或饥饿、疲劳、感到不真实、脸红、头发脱落、头痛/偏头痛头晕、听觉损失、心悸、荨麻疹、高血压、阳痿和性问题、不能够集中、易受到感染、失眠、过敏、发痒、关节痛、喉头炎、思想不清、显著的性格改变、失去记忆、月经问题或改变、偏头痛和严重头疼(长期吸收会触法或引起此问题)、肌肉痉挛、恶心或呕吐、麻木、其他的过敏反应、恐布症、记忆差、皮疹、痉挛和抽搐、言语不清、吞食的疼痛、心跳过速、震颤、耳鸣、眩晕、视觉损失、体重增加等。
另外,孕妇服用阿斯巴甜后有婴儿脑残障的危险。
其分解物可能含有毒性,一瓶可乐在盛夏季节放置3个月,其中含有的阿斯巴甜只有42%被分解。
1999年,美国药管局并说它是近年经过最严格测试及广泛研究之代糖。
阿斯巴甜在体内降解过程中,还生成甲醇,因此这种甜味剂的安全性受到质疑。
自20世纪70年代始,陆续有试验结果指出其动物毒性作用并有个体不良反应报告,如可引起头痛、乏力、性格改变、恶心、呕吐、关节疼痛、视力减退和内分泌失调等,也可使某些肿瘤的发病率升高。
我国对使用阿斯巴甜的规定
由于阿斯巴甜的应用得到了允许,且具有用量低、甜度高、味道好,能提高柑桔类和其他类水果的风味,降低热量,不产生龋齿,毒性较糖精等人工合成甜味剂低等优点,被广泛
应用到饮料、糖尿病食品和某些保健食品中。
目前世界上有90多个国家允许使用阿斯巴甜。
全球约有9000种饮料含有阿斯巴甜。
阿斯巴甜在国内也有厂家生产,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应用。
我国规定(GB2760-86)阿斯巴甜可用于汽水、乳饮料、醋、咖啡饮料、咖喱,用量按正常生产需要与蔗糖或其他甜味剂合用。
国际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制订了阿斯巴甜的限量1984):“甜食0.3%,胶姆糖1.0%,饮料0.1%,早餐谷物0.5%,以及配制用于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心血管患者的低糖类、低热量保健食品,用量视需要而定。
亦可作风味增强剂。
”阿斯巴甜的安全剂量为每公斤体重摄取不超过50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