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4《母鸡》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四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第14课《母鸡》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第14课《母鸡》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第14课《母鸡》教材分析《母鸡》是老舍的散文代表作、主要描写了"我"对母鸡由最初的"讨厌"到后来的"不敢再讨厌"的态度变化。

以此来赞颂母爱的伟大。

这篇文章之所以被选入了人教版语文四年级第七册"作家笔下的动物"单元、在我看来。

《母鸡》一文有这么几个突出特色。

1.语言简洁精炼,自然朴实。

简洁精炼几乎是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的共性、不管是说明文、记叙文或是散文、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兴趣的培养,这是必须的。

而老舍先生作为语言大家。

他的语言一直是现代汉语教科书中经常引用的范例。

《母鸡》一文也是特色鲜明地表现了其高超的语言水平。

如首句。

一个"讨厌"而可爱之气全出。

平白如话而亲切自然。

再如第一自然段中,描绘了母鸡不同的叫声,或是"没结没完"地"嘎嘎""乱叫"、或是"细声细气"地"扯长了声如怨如诉",同是鸡的叫声。

却又异常泾渭分明,令人有如闻其声之感。

除了口语化和准确性外、老舍的作品"京味儿"足。

老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在标准的普通话里时而穿插了北京口音。

如第五自然段的儿化音"挺着脖儿"、"一个鸟儿"、"歪着头儿"、"挺着身儿"、第八自然段的"顶尖锐、顶凄惨"等,都充满了情趣和生活气息。

2.细致而深刻的白描手法和对比手法。

母鸡的形态描写不加过多的修饰语、不多着笔墨,只抓住其主要特点。

同时恰当地结合对比手法,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效。

如第二自然段"它永远不反抗鸡"却会对"那最忠厚的鸭子""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

14《母鸡》(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

14《母鸡》(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

14《母鸡》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了解“我”对母鸡态度前后的变化,并说出变化的原因。

2、感受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引出课题1.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老舍先生的介绍2.孩子们对老舍先生的介绍,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点?请生答3.孩子们,其实你们所讲的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这么一个事实。

老舍先生是一位作家,而且是一位大作家,但是这位大作家有一次却碰到了一件事。

原来他夫人在自家的院子里养了一只母鸡。

自从他夫人养了母鸡之后,老舍先生原来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破了。

4.(播放鸡叫声)你听,老舍先生在安静地做事,母鸡这声音一出来,你说烦人不烦人?这还不够,老舍先生和他的朋友在客厅里讨论,冷不丁就出来了,你说讨厌不讨厌?更要命的是老舍先生是个作家,当时正在自己的书房里安静地写小说,那小说的思路刚刚出来,母鸡的声音突然就来了,而且没完没了,你说可恶不?换了是你怎么办?二、感受作者一向讨厌母鸡的原因1.我完全理解你们的心情,但是老舍先生是一个文化人,像你们这样对母鸡动武的事情,他绝对不会做,不能动武,于是老舍先生就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才华,给母鸡写了一份控诉状,起了母鸡的一条一条的罪状,然后要把母鸡告到他夫人那里。

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写的这一份控诉状。

夫人说:你只有控诉状还不行,你还要有控诉的事实。

老舍宁不过夫人,于是便开始仔细观察起母鸡,为自己的控诉状寻找事实根据。

经过观察,还真的被老舍先生找到了。

2.找一找课文当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就是老舍先生对母鸡讨厌的事实?3老舍先生确实记了母鸡很多令人讨厌的事实,是吧?来吧,咱们一条一条的来。

(一)第一条,母鸡大声喧哗母鸡大声喧哗的事实在哪?听吧,他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母鸡》优秀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母鸡》优秀教案

部编版⼩学四年级语⽂下册第14课《母鸡》优秀教案14母鸡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本⽂是⽼舍先⽣另⼀篇脍炙⼈⼝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课⽂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

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苦,塑造了⼀位“伟⼤的鸡母亲”的形象。

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本⽂的语⾔风格⽐较⼝语化,直⽩⾃然,散发着浓郁的⽣活⽓息,读起来令⼈感到亲切舒服。

学习这篇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读⾃悟,体会母爱的伟⼤,并通过⽐较⽼舍两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风格,加强语⾔实践。

【与⽂章相关的资料介绍】汤圆是中国传统⼩吃的代表之⼀,是由糯⽶粉等做的球状⾷品。

⼀般有馅料,煮熟带汤⾷⽤。

同时也是元宵节最具有特⾊的⾷物,历史⼗分悠久。

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

当时明州(现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种新奇⾷品,即⽤⿊芝⿇、猪油做馅、加⼊少许⽩砂糖,外⾯⽤糯⽶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甜可⼝,饶有风趣。

因为这种糯⽶汤圆煮在锅⾥⼜浮⼜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改称汤团。

然⽽,汤团象征合家团圆更美好,吃汤圆意味新的⼀年合家幸福、团团圆圆,所以是正⽉⼗五元宵节必备美⾷。

⽽在南⽅某些地区,⼈们在春节的时候也会习惯吃汤圆,⽽不是饺⼦。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巩固⼀、照样⼦,写词语。

颤颤巍巍:细声细⽓:⼆、根据词语,选择“恶”的正确读⾳填空。

恶:wùèě可恶()厌恶()恶⼼()恶狠狠()凶恶()⽆恶不作()三、根据下列词语的意思,从课⽂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括号⾥。

1.形容没完没了地抱怨、诉说。

()2.趁⼈不防备的时候。

()3.戒备。

()四、在括号⾥填上适当的词语。

1.()是在院⾥,还是在院外,它()挺着脖⼉,表⽰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2.它伟⼤,()它是鸡母亲。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4《母鸡》教案 (2)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4《母鸡》教案 (2)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4《母鸡》教案(2)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母鸡》的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2.能够领会母鸡的责任心和母爱。

3.能够认识生活中的关爱和互助。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母鸡的责任心和母爱。

三、教学难点1.感悟课文中蕴含的亲情和互助精神。

四、教学准备1.课文《母鸡》的课件或纸质教材。

2.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3.学生课本。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教师简要复述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的课文《母鸡》。

2.让学生谈谈他们眼中母鸡是怎样的一种动物,以及母鸡在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步:学习新课(20分钟)1.学生齐读课文《母鸡》,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重点解释一些生字词语。

2.学生分组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3.老师带领学生探讨母鸡的责任心和母爱。

第三步:引导思考(15分钟)1.通过故事中的母鸡,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亲情和互助。

2.让学生分享自己或他人对他们的关爱和帮助,感悟并珍惜这种情感。

第四步: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母鸡》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情感体会。

六、课后作业1.完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

2.写一篇关于亲情和互助的小故事。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母鸡的责任心和母爱,并体会到亲情和互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同时,也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他人、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母鸡》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母鸡》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母鸡》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重点词语及生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动物保护的责任感。

2.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流利朗读。

•熟练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3.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寓意。

4. 教学准备
•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教具:课文课件、图片、小黑板等。

5.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前准备
1.复习上节课知识,引入本篇课文。

2.布置预习任务。

第二节:课堂教学
1.导入:呈现课文图片或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母鸡的了解。

2.分段精读课文,学生跟读。

3.梳理重点词语,板书相关词语及解释。

4.进行生字解释、课文填充等活动。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母鸡》为主题,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感受到
农村生活的和谐与美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农村生活缺乏真实的了解,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多地融入生活实践,增强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体验和理解。

同时,在教学中,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朗读能力都有待加强,需要多加注意学生
的朗读训练,培养其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本课教学偏重了对课文内容的传递,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感悟寓意方面还有待提升。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课文背后的含义,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4母鸡 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4母鸡  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4母鸡教案教学内容《母鸡》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

本课以母鸡为主题,通过对母鸡生活习性的观察和描绘,展现了母鸡作为母亲的伟大形象。

文章语言生动,情节感人,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鸡的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感恩之情。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描绘母鸡的形象,体会母鸡作为母亲的伟大。

2. 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对母鸡的赞美之情。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插图2. 生字词卡片3. 母鸡的图片或视频资料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母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母鸡的兴趣。

2. 初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理解生字词。

3. 精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分析母鸡的形象,体会母鸡的伟大。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母鸡的理解和感受。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母鸡的形象和母爱的伟大。

板书设计1. 《母鸡》2. 课文结构:引子-发展-高潮-结局3. 母鸡形象:勇敢、慈爱、辛苦、伟大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母鸡的作文,描述母鸡的形象和母爱的伟大。

2. 收集关于母鸡的成语、谚语或诗歌,进行分享和交流。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母鸡》,使学生了解了母鸡的生活习性和母爱的伟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感受母鸡的形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同时,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关爱动物的意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对母鸡的形象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描绘母鸡的形象,体会母鸡作为母亲的伟大。

2. 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对母鸡的赞美之情。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4母鸡(第二课时)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4母鸡(第二课时)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4母鸡(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内容本课为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4课《母鸡》,这是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课文《母鸡》的深入理解,分析母鸡这一形象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探讨作者通过母鸡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学生将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鸡的形象特征,分析母鸡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培养尊重和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1. 母鸡形象的象征意义:学生需要理解母鸡不仅仅是一个动物形象,还象征着母爱、无私和坚韧等品质。

2. 作者情感的传达:学生需要通过课文细节,理解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母鸡》2. 投影仪和PPT3. 学生笔记本和笔4. 母鸡图片和相关资料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课时内容,引导学生回忆母鸡的形象特征。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重点词句,思考母鸡的象征意义。

3.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母鸡的形象特征和象征意义,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全班交流: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共同探讨母鸡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5. 写作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对母鸡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对母爱的赞美。

6. 总结反思: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板书设计1. 课题:母鸡(第二课时)2. 重点词句:母鸡、母爱、象征意义3. 母鸡的形象特征:坚韧、无私、慈爱4. 母鸡的象征意义:母爱、无私奉献、坚韧不拔作业设计1. 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对母爱的赞美。

2. 收集关于母爱的名言警句,进行摘抄和分享。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学生对母鸡的形象和象征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敬佩之情,培养了尊重和热爱生命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4《母鸡》教案 (8)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4《母鸡》教案 (8)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4《母鸡》教案(8)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读懂《母鸡》这篇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掌握关键词汇和表达。

2.能够理解故事中母鸡的情感变化,感受母爱的伟大。

3.能够通过阅读体会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讨论、思考、小组合作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师长、关心他人的美德。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态度。

3.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爱的感悟,感悟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掌握课文内容,理解母鸡的情感变化。

2.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感悟母爱的伟大。

难点1.理解课文中较为复杂的情感描写,深入挖掘母鸡的母爱表达。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深刻领会其中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谈论母亲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出课文《母鸡》,让学生对母爱有更深入的理解。

2. 学习课文(25分钟)1.全班齐读课文,学生朗读并让学生对生词进行解释。

2.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感受母鸡情感的变化。

3.询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母鸡的行为背后的含义。

3. 情感认识(20分钟)1.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母鸡会为小鸡冒险?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让学生表达对母爱的感悟。

4. 课文分析(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找出故事发展的关键点。

2.学生讨论诚实守信的意义,分享生活中的相关经历。

5. 合作探究(15分钟)小组合作,分工讨论母鸡的行为是否符合乡村伦理中的道德规范,分析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总结。

6.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

四、板书设计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4《母鸡》教案(8)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难点教学过程:1. 导入2. 学习课文3. 情感认识4. 课文分析5. 合作探究6. 课堂小结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母鸡》这篇课文展开,通过让学生深度理解母鸡情感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感悟母爱的伟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母鸡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单元以“喜爱的小动物”为主题,《母鸡》是老舍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在教材里是一篇精读课文,编排者意在将本文与前面的精读课文《猫》作比较。

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老舍,语言风格大体一致,但具体写法技巧又有不同,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先抑后扬。

语言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阅读这篇课文,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懂得“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道理。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习其写作方法,另外文中出现了大量的拟人、夸张、对比的修辞方法,值得学生借鉴。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搜集与作者相关的小故事。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观察母鸡乱叫时、下蛋后、带小鸡时、保护小鸡时的样子。

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1.出示多幅母鸡图片:同学们,看一看,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母鸡) 导思:说一说你眼中的母鸡都是什么样子的。

(可爱)从你们的描述中无不流露出对母鸡的喜爱。

那在大文豪老舍先生眼里的母鸡又会是怎样的呢?2.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播放PPT,简介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他是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他一生创作了一千多篇(部)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经典著作。

3.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与我们平常看到的母鸡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走进本文。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导入课题,让学生对课文的主角母鸡有了初步的认识,再介绍老舍,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测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和平常的母鸡有什么不同,从而产生好奇心,激发探究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掌握生字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好,现在请带着你们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一读。

读准生字读音:“疙”读ɡē,不读ɡā;“啄”是翘舌音。

3.出示课后的词语卡片,集体读一读。

指导书写:出示“孵”,先观看书写视频,再强调左边“卵”字写窄些,右边的“孚”的“子”的横要从竖中线写起,做到左右相当,写出的字才漂亮。

4.指名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疙瘩:皮肤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

颤颤巍巍:抖动摇晃的样子。

如怨如诉:好像很哀怨凄婉,又像在倾诉衷肠。

形容声音悲切。

5.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再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6.思考:老舍先生对母鸡前后的情感态度有什么样的变化?7.屏显:“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8.引导学生读这两句话,读出老舍先生由“讨厌母鸡”到“不敢再讨厌母鸡”的情感变化。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本课的生字、生词比较多,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引导学生从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到理解意思后再读。

教师提出注意字音的要求,并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互评互练中,把词语读正确,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探究内涵,体会老舍先生对母鸡的先后的不同态度,引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三、细读课文,品评母鸡1.导思:老舍先生为什么先前讨厌母鸡,后来却不敢讨厌母鸡了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相关的章节。

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关键问题,一步一步地去体会感悟课文。

2.指名反馈。

(讨厌:第1~3自然段;不再讨厌:第5~9自然段)3.边读边勾画出表现母鸡讨厌的词句,并说说自己的感悟。

4.指名反馈。

5.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母鸡的讨厌。

导思:是什么原因使作者讨厌母鸡呢?请你们在文中找一找。

(叫声讨厌、欺软怕硬、拼命炫耀)6.教师小结:同学们,先前作者认为母鸡吵闹、烦躁、自大、爱炫耀,所以,很讨厌母鸡。

设计意图: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结合课文的矛盾冲突点,激发学生探究作者对母鸡的前后态度的转变,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让他们在“找冲突—读课文—解疑惑”的趣味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并全面、充分地调动各类情感因素,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从而积极、有效地投入学习。

四、课堂小结,引出新疑导思:作者还在继续讨厌母鸡吗?小结:他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是什么原因使作者不再讨厌母鸡了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品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产生新的疑惑,引出下节课的关注点,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

启发思维,让学生成为新知学习的探究者,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思维力,本环节起到了非常好的引领作用。

五、课后巩固,夯实基础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部分巩固内容是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必不可少,同时这种作业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在学习方法和习惯上对学生有了方向性的指引,对于巩固小学生的习惯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探究主旨上节课,大家通过认真学习、思考品读,看到了一只自大、烦躁、爱炫耀、自以为是的母鸡。

所以老舍说一向讨厌母鸡。

那又是什么让作者不敢讨厌母鸡了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了解老舍爷爷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原因。

设计意图: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提出的这个疑问是文章的主旨,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把课文读透的过程,也是“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内化语言”的自我提升过程。

二、细读文本,体会情感1.默读课文,思考是什么原因使作者改变了对母鸡的看法。

请在文中找到能概括说明这一原因的句子,用“____”画下来。

(学生汇报交流) 2.再读课文第5~8自然段,思考:从哪些描写中可以感受到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边读边用笔做上批注。

3.全班交流、品评。

负责:不论..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可怕的东西。

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1)指名读句子,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关注重点词句:从“不论……还是……总是……”体会到母鸡对鸡雏的保护是时时刻刻的。

从“歪着头”“挺着身儿”“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中体会到母鸡的机警、负责。

)(2)师范读。

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3)再读句子,说说用上这些带点词语有什么好处。

慈爱:(1)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了母鸡的慈爱?(2)交流感受。

(重点关注词句:发现“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就“紧叫”;鸡雏的肚子像“汤圆儿似的”,自己却“消瘦”了许多;给鸡雏取暖;任凭鸡雏爬到它的背上调皮,“一声也不哼”。

)(3)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

你还能找到类似的语句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交流汇报。

勇敢:(1)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母鸡的勇敢?(2)交流。

(重点关注词句:“不论……总是……”“假若……一定……连……”)辛苦:(1)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母鸡的辛苦?(2)交流。

(重点关注词句:“立刻警戒”,理解“警戒”;消瘦;夜间睡不好……)4.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第5~8自然段。

5.研读学习第9、10自然段。

出示:“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

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

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1)生自由读。

(2)师范读。

(3)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

(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引导学生品读文字,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母鸡的看法,再联系实际,这样也就说出了自己对于“母爱”的理解。

(5)自由朗读第10段,联系上下文思考:“我”为什么不敢再讨厌母鸡了?6.总结:岁月可以改变一切,但唯独不能改变的是母亲爱孩子的心,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母亲,所以,老舍赞叹道: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让我们跟着由衷地赞叹: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通过细细品读文本、积极动脑思考来完成的。

语文课堂上的基础知识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自读课文完成阅读批注是非常有帮助的,既避免了学生的片面性,又在学习方法和习惯上有了方向性的指引,对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十分有益的。

三、拓展升华,感悟母爱1.说说对“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理解。

2.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对母爱的理解。

老舍先生后来对母鸡敬佩有加,再听到母鸡的叫声,他还会觉得烦吗?引导学生习得一定的写作手法,学会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来表现对事物的情感。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教学有点难度,是要学生在对母爱精神的理解的基础上来感悟“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内涵。

同样的鸡叫声,在人理解了母鸡所具有的精神后,就产生了不同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深化主题教师小结:同学们,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和无私的爱,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母亲默默地、不求回报地付出。

我们应该珍惜、保护这份爱,用爱来回报母亲。

设计意图:用对母鸡的敬仰来激发读者对自己母亲的敬仰与感恩,是本篇文章的主题所在,本篇文章就是通过赞美母鸡的伟大而赞美母亲的伟大的。

五、课外拓展,能力提升基础题:1.积累文中词语8~10个。

摘录精彩语句3~5句。

2.讨论:比较《猫》和《母鸡》,看看它们在表达和写作方面有什么不同。

3.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的感情变化时,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把欣赏的词句按褒贬两类摘抄下来。

选择题:1.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请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的语句加以说明。

2.在动物世界中,母爱随处可见。

你了解哪种动物的母爱?请学着课文的写法,写一个片段。

3.你还可以摘抄一些赞美母亲的诗句等来制作阅读卡赠送他人,与人分享。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针对的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训练,通过自选来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又在学习方法和习惯上进行了方向性的指引,通过选择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教师“要你做”成“我要做”,对于巩固小学生的习惯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板书设计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讨厌—————母鸡—————不敢讨厌教学反思老舍先生通过仔细观察,抓住母鸡在不同情况下的特点,以情感变化为线索行文,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写出了“我”讨厌母鸡的原因;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

“我”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因此,教学时主要围绕以下两方面展开。

一、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本堂课重点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仔细观察动物的特征。

只有深入细致观察,才能把动物的特点了解得一清二楚,才能进行准确具体的描写。

例子1:我一向讨厌母鸡。

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例子2: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可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