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研究生课程体系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课程。关于什么是课程的讨论由来已久,课程是经验、课程是计划和目标、课程是学科、课程时一种文化发展与创造的过程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尽管对课程的理解各异,但我们仍可通过比较分析理解课程的本质。课程的本质在于“旨在使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所获得的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是学校借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1它不仅具有继承、传授的性质,还具有批判和发展的性质,其最终的在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个体对自身发展的需求。因此,我认为课程是根据教育目的,为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而建构的学习科目及其教育、教学活动系统或学习者共同体。

(二)课程体系。理解课程体系的内涵就必须读对课程结构的含义加以解析。“体系”是指若干事物互相制约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其最主要的特征就在于整体性;“结构”是指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及其结合方式,其关注点更倾向于组成整体的部分及部分间的关系。由此可见,两者的关系非常紧密,也正是整个原因,使得部分学者将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视为同一概念。而课程结构指的是“在一定课程价值观的指导下,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个构成要素、要素间的组织、排列形式及各要素间的配比关系。”2由此可以得出课程体系“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或专业目标)实现的系统。”3

二研究生课程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本质论基础

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探讨的一个常用方法就是通过与相近事物的比较,对事物进行把握。这里,有学者通过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比较然后得出了研究生教育的本质。4

1 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比较

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

首先,在培养目标上,目前对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比较多的赞同是“通才”的教育,而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则定位在创造性人才,其本质的差别在于对创造力的培养。虽然本科生现在也强调创造力的培养,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尝试性、探索性的,并非系统、也不具有普遍意义。

第二,在课程内容上,本科教育的课程内容比较注重专业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广博性,通常选用经典性的“结构性”内容,以形成学生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研究生教育则更为关注知识的专业性与前沿性,强调将学生引到学科前沿领域;不确定性内容,有争议的问题,不同流派的观点都会成为讨论的对象,藉以形成研究生的批判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研究生教育阶段也极为强调跨学科课程的学习,不过,对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应服务于专业研究的需要,而并非纯粹为了达到知识的“广博”。

第三,在教学方式上,本科生教育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在“教”与“学”的结构关系上,相对重视“教”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讨论”与日受到重视,体现的是以“自学为主”。

最后,在教学评价上,其差距主要体现在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的形式上。本科生的评价标准多倾向于“知识”,而研究生的评价标准则多在于“能力”,尤为关注的是创新的能力;

1罗尧成. 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胡弼成.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4.

3胡弼成.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4.

评价形式的差别体现在考核的方式和内容上,本科生教育主要采用闭卷考试方式,比较强调内容的确定性和唯一性,标准化考试色彩甚浓;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专业课程极少进行闭卷考试,考核内容也主要是学生对于问题的主观看法。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认为,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专才教育”,强调教学内容的“高、精、尖”,关注学习的“自主性”,主张通过“研究”培养人才,强调评价的多样性与开放性,关注评价中的“知识创造”标准等。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区别,并非体现为某些特征的“有无”之分,更多地体现在这些特征上的“程度”差别。可以说,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育之间体现着一种连续性。

2 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探析

研究生教育在构成群体、培养环节和目标的达成上都体现出很强的学术性,因此,“学术性”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这是研究生教育在静态的情况下体现出来的本质特征,而

研究生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则体现出其动态的特征。研究生教育主要通过两类活动来实施,科研活动和教学活动,而这两种活动在研究生阶段无一不体现着探究性的特征,因此,研究生教育实施的动态特征在于探究性。而学术和探究之间的关系则是相互依存的,凡是学术性的活动,都内在地具有探究的属性;而任何探究性活动,不但奠基于现有的学术,而且直接指向新的学术成果。

(二)知识论基础

对于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而言,究竟以怎样的知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这对于形成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意义尤为重大。我们认为建构主义是研究生教育的知识论基础。因此,首先需要对建构主义的知识论进行解析。

建构主义理论流派众多,为大家所公认的主要是三种: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和激进建构主义,而他们对知识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如个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思维和其对象之间持续不断地双向建构的结果,是主体经验对现实的重建;相比于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的是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对于知识形成的重大作用;激进主义则认为知识源于个体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功能是适应并服务于经验世界的组织,而不是对本体论的客观现实的发现。尽管他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总体上说,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知识的建构性。知识的建构性即强调“知识并非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构筑的”。建构主义不再将知识看作是有关绝对现实的知识,而认为知识主要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即个体创造有关世界的意义而不是发现源于现实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上,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

第二,知识的社会性。在建构主义中,激进建构主义正是从个人的角度接近学习和认识的;而社会取向的建构主义理论则强调了知识的社会本质,强调了“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这一观点,与之对应,在学习方式上主张更多地使用合作与对话的方式,而教学任务则相应地变为对“学习共同体”或者“学习者共同体”的创建。

第三,知识的情境性。建构主义者反对过于简单化地处理学习内容,希望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他们还认为,对于知识的学习应该建立在个体的主体情境、即个体己有的知识和经验结构之上,从而强调知识的“双重情境化”,因而在教学上,他们都极为强调“实践共同体”的建构。

第四,知识的复杂性。在建构主义者看来,知识是主观的、不稳定的、结构不良的,是与其形成的情境脉络紧密联系的,知识难于直接访取或传递给他人。这样,知识概念就从简单进入到了更为复杂的层面,而要掌握这种复杂知识,就需要掌握组织成系统形式的知识的各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