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哈姆雷特形象的典型意义

哈姆雷特形象的典型意义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戏剧之一,被誉为西方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戏剧描述了一个年轻男子哈姆雷特的心理和矛盾冲突,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困境。
哈姆雷特的形象具有的典型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悲剧性:哈姆雷特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在故事中经历了巨大的心理和生理痛苦,最终病逝。
这种悲剧性的结局反映了人类命运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2. 复杂性:哈姆雷特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复杂的情感。
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和冲突,这使得他的行为和决策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困惑。
3. 道德困境:哈姆雷特的故事反映了道德困境的出现。
他面临着选择,既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良心,又要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利益。
这种困境使得哈姆雷特的行为和决策充满了矛盾和争议。
4. 反抗精神:哈姆雷特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
他在故事中展现了对封建道德和权力秩序的强烈反抗,寻求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哈姆雷特的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他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冲突,反映了道德困境和反抗精神,成为人类文化和心理研究中的重要对象。
哈姆雷特的形象分析解析

五、《哈姆莱特》解读(一)主要角色与剧情介绍(略)(二)思想意义:《哈姆雷特》通过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及其帮凶的冲突与斗争,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与英国在新旧交替时期的黑暗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者的尖锐斗争,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痼疾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新的社会弊病。
展示了文艺复兴后期迷惘失望的社会心态,肯定了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价值、人的力量和人世间的生活,以及对美好的人性与未来的和谐的世界的向往;肯定了人文主义这些理想在道义上的合理性。
同时提出了一个社会必须改造的重大问题。
(三)哈姆莱特形象分析“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下面提供几种解读方式,供参考:诠释1(最为普遍的和基本的):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新旧交替时代中(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具有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和才情,同时又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形象。
其性格上最突出的特征是忧郁,敏感,勤于思考,善于剖析,易于冲动。
其思想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快乐的王子”(在威登堡大学时代)——“忧郁的王子”(以“启幕”开始)——“延宕的王子”(“戏中戏”前后)——“行动的王子”(“复仇的王子”,宫廷比剑前后)的曲折复杂的过程。
哈姆莱特是丹麦的王子,他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
加上地位至尊,哈姆莱特成了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
正是这种乐观思想,使他将父亲看成一个十全十美的理想君王,将母亲看成圣母一样纯洁的女性。
父亲是理想的化身,母亲是爱的象征,父亲和母亲的结合便是理想与爱的结合,能使这种结合得以实现和存在的世界是“美好的花园”,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那时的哈姆莱特是“快乐的王子”。
但是,正当哈姆莱特快乐度日之时,冷酷的现实给了他一连串的打击: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朋友背叛,恋人被敌人利用,这一些使世界变得“颠倒混乱”。
哈姆莱特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精神颓唐,痛苦与忧虑使他成了一个“忧郁王子”。
浅析哈姆莱特的悲剧形象

其次,现实的丑恶和严酷打破了他昔日的梦幻,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破灭了。剧本一开始,世界便已“颠倒混乱,”人们噩梦连绵,惶惶不可终日。当亡父的鬼魂告诉他他的叔父是弑君篡位的凶犯时,他再一次受到极大的震动。现实使哈姆莱特对世界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负载万物的大地,这座美好的框架,只不过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结合。”至于人,“在我看来,这个泥塑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不能使我产生兴趣,虽然我从你现在的微笑中,我可以看到你这样想。”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了他行为上的犹豫,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说的“延宕的王子”。
哈姆莱特的结局是和敌人同归于尽,他未能完成“重整乾坤”的重任,因此他作为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受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影响的少数先进人物的代表,在与强大的邪恶势力的斗争中是失败了。客观上是历史条件的限制,那个时代封建势力还相当强大,主观上则是人文主义者本身的局限性。哈姆莱特始终把复仇的艰巨事业当作个人的任务,他当然不可能依靠群众,他还害怕群众,他对于当时主客观的情势也有自我意识,因而模糊地感到自身悲剧的必然命运,他说“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说明他缺乏胜利的信心,他又把成败归之于宿命:“可见随我们怎样琢磨来琢磨去,结果还是靠天意”。恩格斯指出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哈姆莱特的悲剧具有重大意义,它反映了时代精神,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提出了现实世界不合理,必须改革的根本问题,而主人公本身也由于其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性格,成了莎士比亚人物塑造上的不朽典型。
分析哈姆莱特形象及其其典型意义

分析哈姆莱特形象及其其典型意义
哈姆莱特形象是莎士比亚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之一,被誉为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角色之一。
他是丹麦王子,有着极其复杂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是一个备受苦难、充满矛盾、思想深刻的人物形象。
首先,哈姆莱特形象的复杂性在于他的深情与冷静的矛盾性格。
他既有温情,又有使命感;既有勇敢,又有惧怕;既有热忱,又有怀疑。
他几乎成为了所有复杂角色的代表,他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欧洲文学中这一人物类型的塑造。
最后,哈姆莱特形象的内在痛苦也成为了他典型意义另一方面。
哈姆莱特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他在认真地思考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意义,是一位深刻思想家。
他冷酷无情的话,“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变成了他复杂性格的又一反映。
他不仅是一个人物形象,更是无数人共鸣的心灵寄托。
因此,哈姆莱特的形象被认为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是有名的复杂人物与道德战士的代表,也是一个引人深思、具有广泛共鸣的心灵寄托。
哈姆莱特形象的意义

哈姆莱特形象的意义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第二时期即悲剧时期的力作,英国此时已由伊丽莎白时代的外表繁荣转化为整个社会日益剧烈的动乱不安。
莎士比亚早先对人文主义理想的歌颂变为了对现实的严峻批判。
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形象就是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莎士比亚通过哈姆莱特形象对社会现实及由社会环境决定的人文主义思潮作了高度浓缩和提炼,因而这一形象又上升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的结晶,对这个形象的分析,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当时的英国社会的现实,而且能让我们在考察特定历史阶段的人的精神之花时,发现植根于现实的“人学〞对现实的启迪和警策。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哈姆莱特形象的典型性就在于它深刻地描写了早期人文主义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基于批判的疑心以及伴随而来的幻灭和绝望,而哈姆莱特的绝望正是对那个时代的控诉,也是对那个时代的反叛。
他的绝望虽然打着人文主义者固有的阶级弱点的烙印,但正是这种绝望显示了处于萌芽状态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理想人物的局限,所以也从而批判了决定这个人物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本文正试图从这点入手,从社会分析,性格分析,哲理分析的不同角度写出自己关于哈姆莱特形象的粗浅意见,并殷切希望我们仍要与“这一个〞哈姆莱特辞别,因为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
〔一〕“丹麦王宫〞中的王子哈姆莱特最先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地方是在“丹麦的王宫〞中,他此时是从人文主义思想中心之一的威登堡奔丧回家,而他的第一句台词就是:“超乎寻常的亲族,莫不相干的路人〞。
矛盾的话语显示了他矛盾的心情,而且随着情节的开展,这种情绪成为了哈姆莱特性格的基调,理解哈姆莱特的形象必须从产生这种矛盾心情的时代与人物的自身矛盾入手。
正如赫尔德在谈到哈姆莱特时说的那样:“你把这个人所在的地点、时间和他个人的情况去掉,你就去掉了他的气息和灵魂,它就成了这活人的画像了。
〞剧中的哈姆莱特活动在中世纪的丹麦,而哈姆莱特却是应该生活在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英国,莎士比亚是从当时的现实出来提炼出这一形象的。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众所周知,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莎士比亚在剧中成功地塑造了哈姆雷特这一艺术形象,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四百多年前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如突兀异峰崛起于英国文坛。
这位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以其深刻的思想、广泛的内容、优美丰富的语言、高超娴熟的艺术技巧,征服了当时和后世的众多读者。
《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的传世剧作,创作于1601年。
剧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
哈姆雷特是体现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典型形象。
剧作通过描写他与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他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彷徨、忧伤苦闷及其惨遭失败的悲剧结局,深刻地体现出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揭示出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而正是哈姆雷特的这种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了他人生悲剧的必然。
其主人翁哈姆莱特的经典形象,无疑是世人所关注的焦点。
或许正如别林斯基所惊叹的那样,说不尽的哈姆莱特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年轻朝气的形象,冲动犹豫的性格,善恶兼备的道德取向等等。
哈姆莱特一生的经历折射出他内心的凄厉和壮烈,同时也体现了哈姆莱特的矛盾性——乾坤巨人与凡夫俗子的二重结合。
哈姆雷特说: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恶毒的秀草”,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
这些意象象征性地告诉我们,上帝失落了,而魔鬼却活着,世界变成冷酷的世界,变成一个颠倒的时代。
这样一个时代的哈姆雷特却是一个处于理想于现实中的矛盾人物形象,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这些观点和众多学者是一致的,我以为哈姆雷特作为一个悲剧人物,更有其自身的特点。
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现实和理想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曾经对天地万物、人与社会都充满了美好的希冀。
但是现实的严酷与丑恶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的人文主义的信念破灭了。
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在复仇道路上的犹豫,显示了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与封建势力的悬殊。
哈姆莱特形象及其典型意义演示教学

哈姆莱特形象及其典型意义哈姆莱特形象及其典型意义哈姆莱特是一个理想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他的性格是鲜明的、丰富的,也是发展的。
哈姆莱特是丹麦一个年轻的王子、乐观的青年,生活是闲逸的、舒适的,为追求知识,他来到了人文主义的中心——德国的威登堡大学读书,在那儿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对人生和世界充满了美好的理想。
在他的心目中,父王是一个“堂堂的男子”、“理想的君王”、“人”的典范;他的情人奥菲利娅是纯洁、美丽的。
整个世界都充满了一片光明。
这时他还完全生活在脱离现实的幻想之中,是一个快乐的王子。
然而,当他从德国回到丹麦后,母后匆匆改嫁,叔父克劳迪斯娶了母后,篡夺了王位。
这一下便使他从美丽的幻想的云端跌入了无底的痛苦的深渊。
他悲伤、苦闷,对人生和世界感到失望和厌倦,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接着先王的鬼魂向他揭露了克劳迪斯的阴谋,这像晴天霹雳一样使他震惊。
他精神上经受不了这一沉重打击,失去了自持力,于是便趁势装疯,但理智还是清醒的。
他看到周围的世界原来是充满了恶德败行的罪恶的世界。
他在忧郁中开始了深沉的思考,在装疯中以荒诞的行为使克劳迪斯惶惶不安。
就在他观察、思考周围世界的时候,一连串罪恶的事实又发生在他身边:他的同学、朋友一个个卖身投靠奸王,充当克劳迪斯的密探;奥菲利娅也被奸王利用作工具……现实世界处处是邪恶和背叛,他认识到自己的任务不仅仅是报父仇,而是要担当起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苦苦思索,探求扭转乾坤、恢复正义的途径和手段,又“把后果考虑得过分周密”,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犹豫彷徨、烦闷不安、自谴自责,精神上痛苦到了极点,甚至想到“活下去还是不活”的问题。
忧郁,是哈姆莱特理想破灭后精神状态的一个显著特征。
他回国后一系列意外事故的出现,打破了他的幻想,人文主义者视若珍宝的生活理想化为泡影,使他变得忧郁、苦闷:“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但忧郁不是哈姆莱特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矛盾,理想破灭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
哈姆莱特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哈姆莱特形象及其典型意义哈姆莱特是一个理想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他的性格是鲜明的、丰富的,也是发展的。
哈姆莱特是丹麦一个年轻的王子、乐观的青年,生活是闲逸的、舒适的,为追求知识,他来到了人文主义的中心——德国的威登堡大学读书,在那儿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对人生和世界充满了美好的理想。
在他的心目中,父王是一个“堂堂的男子”、“理想的君王”、“人”的典范;他的情人奥菲利娅是纯洁、美丽的。
整个世界都充满了一片光明。
这时他还完全生活在脱离现实的幻想之中,是一个快乐的王子。
然而,当他从德国回到丹麦后,母后匆匆改嫁,叔父克劳迪斯娶了母后,篡夺了王位。
这一下便使他从美丽的幻想的云端跌入了无底的痛苦的深渊。
他悲伤、苦闷,对人生和世界感到失望和厌倦,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接着先王的鬼魂向他揭露了克劳迪斯的阴谋,这像晴天霹雳一样使他震惊。
他精神上经受不了这一沉重打击,失去了自持力,于是便趁势装疯,但理智还是清醒的。
他看到周围的世界原来是充满了恶德败行的罪恶的世界。
他在忧郁中开始了深沉的思考,在装疯中以荒诞的行为使克劳迪斯惶惶不安。
就在他观察、思考周围世界的时候,一连串罪恶的事实又发生在他身边:他的同学、朋友一个个卖身投靠奸王,充当克劳迪斯的密探;奥菲利娅也被奸王利用作工具……现实世界处处是邪恶和背叛,他认识到自己的任务不仅仅是报父仇,而是要担当起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苦苦思索,探求扭转乾坤、恢复正义的途径和手段,又“把后果考虑得过分周密”,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犹豫彷徨、烦闷不安、自谴自责,精神上痛苦到了极点,甚至想到“活下去还是不活”的问题。
忧郁,是哈姆莱特理想破灭后精神状态的一个显著特征。
他回国后一系列意外事故的出现,打破了他的幻想,人文主义者视若珍宝的生活理想化为泡影,使他变得忧郁、苦闷:“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但忧郁不是哈姆莱特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矛盾,理想破灭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莱特形象及其典型意义哈姆莱特是一个理想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他的性格是鲜明的、丰富的,也是发展的。
哈姆莱特是丹麦一个年轻的王子、乐观的青年,生活是闲逸的、舒适的,为追求知识,他来到了人文主义的中心——德国的威登堡大学读书,在那儿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对人生和世界充满了美好的理想。
在他的心目中,父王是一个“堂堂的男子”、“理想的君王”、“人”的典范;他的情人奥菲利娅是纯洁、美丽的。
整个世界都充满了一片光明。
这时他还完全生活在脱离现实的幻想之中,是一个快乐的王子。
然而,当他从德国回到丹麦后,母后匆匆改嫁,叔父克劳迪斯娶了母后,篡夺了王位。
这一下便使他从美丽的幻想的云端跌入了无底的痛苦的深渊。
他悲伤、苦闷,对人生和世界感到失望和厌倦,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接着先王的鬼魂向他揭露了克劳迪斯的阴谋,这像晴天霹雳一样使他震惊。
他精神上经受不了这一沉重打击,失去了自持力,于是便趁势装疯,但理智还是清醒的。
他看到周围的世界原来是充满了恶德败行的罪恶的世界。
他在忧郁中开始了深沉的思考,在装疯中以荒诞的行为使克劳迪斯惶惶不安。
就在他观察、思考周围世界的时候,一连串罪恶的事实又发生在他身边:他的同学、朋友一个个卖身投靠奸王,充当克劳迪斯的密探;奥菲利娅也被奸王利用作工具……现实世界处处是邪恶和背叛,他认识到自己的任务不仅仅是报父仇,而是要担当起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苦苦思索,探求扭转乾坤、恢复正义的途径和手段,又“把后果考虑得过分周密”,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犹豫彷徨、烦闷不安、自谴自责,精神上痛苦到了极点,甚至想到“活下去还是不活”的问题。
忧郁,是哈姆莱特理想破灭后精神状态的一个显著特征。
他回国后一系列意外事故的出现,打破了他的幻想,人文主义者视若珍宝的生活理想化为泡影,使他变得忧郁、苦闷:“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但忧郁不是哈姆莱特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矛盾,理想破灭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
哈姆莱特的另一性格特点是延宕。
他把报父仇同拯救国家结合起来,“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他不但要报父仇,而且要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
然而在强大的邪恶势力面前,尽管他不断探索寻找途径,却始终在决心行动而不知如何行动的矛盾之中,这就形成了他行动的犹豫延宕。
形成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从客观上看是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哈姆莱特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少数先进人物的代表,他与克劳迪斯的斗争,反映了先进人物同社会恶势力抗争,必然导致悲剧结局。
这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他同情人民的苦难,人民对他有好感;但他即不相信暴力,又不相信群众,孤军奋战,而且不能摆脱宿命论等旧思想的残余。
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莎士比亚通过哈姆莱特的形象概括了新旧交替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的思想面貌,写出了人文主义者同黑暗现实的矛盾和斗争,写出了他们探求真理的历程,也写出了他们的悲剧命运。
哈姆莱特形象的巨大力量不在于解决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而在于提出现实世界是丑恶的、不合理的,必须进行改革这一根本问题。
这也是哈姆莱特所以能成为欧洲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的重要原因。
哈姆莱特形象的象征意义哈姆莱特身上有着为人文主义者所赞赏的种种美德。
他爱好哲学和艺术,热衷于深邃的思考,对世界和人类抱有美好的期望,他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是道德的典范、国家的希望。
奥菲莉娅曾把他描述为“朝臣的眼晴、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典范、举世注目的中心。
”他身为王子,却能体察民间疾苦,为人民所爱戴,他曾十分感慨地说道:“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庭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他还是一个忠于爱情的王子,他给奥菲利娅写过这样感情炽烈的情书:“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你可以疑心太阳会移转;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谎话;可是我的爱永没有改变。
”除此之外,莎士比亚还赋予了他很多其他的优点,他拥有强健英武的体魄,他一向光明磊落、诚恳待人,等等。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青年,在出场时却显得郁郁寡欢,满面愁容。
先王的死和王后的再嫁使他的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本来在他的心目中,老哈姆莱特是人类最完美的代表,他的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最和谐的关系。
这梦幻般的美好景象怎么会突然就变得如此龌龊不堪呢?他感到自己难以承受了,以至于希望“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杀的律法”。
人世间的一切在他看来也只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但是失望并不意味着消沉。
当哈姆莱特从父亲亡魂那里得知了真相后,便决心要复仇了。
然而对手的强大、世态的炎凉又使他预感到力不从心,前途难料,他发出了这样的慨叹:“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重任!”为了不让对手看出破绽,他不得不假扮疯癫,闪烁其词地与其周旋。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哈姆莱特实施复仇的过程是迟缓的,举棋不定的。
他时常为自己的犹豫和彷徨感到痛苦不堪。
他在听了一个伶人声泪俱下地念了关于一个老国王被杀的故事后,深受触动,觉得自己连那伶人都不如,只不过是“一个糊涂颟顸的家伙”,“只会用空言发发牢骚”。
民间剧团来宫廷演出给他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然而任务的艰巨又迫使他不得不做一些冷静的思考。
在演出之前他开始权衡起生死的利弊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人文主义思想的薰陶赋予了哈姆莱特敏锐而深邃的洞察力。
他从家庭和宫廷的变故中看出了这是一个时代的大悲剧,他意识到了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有多么重大。
他不仅要为屈死的父王向篡位的叔父复仇,更要为维护其人文主义理想而改造现实。
同时他还意识到正是“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他在告诫自己顾虑太多只能使自己踌躇不前而贻误大事。
可是当一切正按照他的预料向前发展的时候,他却突然改变了念头。
他不愿在国王洗涤灵魂的时刻结果其性命,他要等待一个更残酷的机会,“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
”这就是哈姆莱特,他复仇的愿望不可谓不强烈,他“重整乾坤”的抱负不可谓不远大,可是他那思想的包袱是如此的沉重,他那行动的步履又是如此的艰难,一个唾手可得的机会就这样被他轻易地错过了。
为了不使自己复仇的行为变为“以恩报怨”,他要让他的对手先去尝尽道义的谴责,似乎这样才能让其死得其所。
于是他又去竭力劝说王后疏远国王。
如果说在此之前哈姆莱特所有的犹豫和迟延还可以被理解为审慎的话,他接下来的行为就只能被理解为鲁莽了。
他竟然出于一时的激愤而把躲在幕后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当成国王给杀了!终于,在这场激烈的交锋中,国王取得了主动。
应该说,此时的哈姆莱特复仇的愿望依然是强烈的。
他在去往英国的途中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告诫自己不能高谈阔论、瞻前顾后,而要“屏除一切的疑虑妄念,把流血的思想充满在脑际”。
可以设想,当国王借刀杀人的阴谋被揭穿之后,被逼上绝路的哈姆莱特必定要再次着手实施其复仇的计划。
可是雷欧提斯的出现分散了他的注意力。
他先是为自己在奥菲莉娅墓前与其发生争执而懊悔不已,又为了求得雷欧提斯的原谅而把自己的所做所为全说成是“在疯狂中犯下的过失”。
就这样,“一向厚道”的哈姆莱特于不知不觉之中又一次上了对手的圈套。
要不是雷欧提斯临死之前道出了真相,致使暗中得意的国王也命归西天,那么,哈姆莱特的艰难的复仇就会变成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黑色幽默”了!真是应了哈姆莱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一切都是上天预先注定的”。
至此,哈姆莱特的家仇总算是报了。
可是他那“重整乾坤”的人文主义理想并没有因为一个暴君的覆灭而实现,因为这现实依然是“冷酷的人间”。
这就是哈姆莱特的悲剧,一个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的悲剧。
他的希望与失望,他的理想与困惑,他的壮志与踌躇,正是他所生存的那个时代所能赋予他的全部的精神特征。
那是一个无时无刻不让人感受到剧烈变动的时代。
朝廷的腐朽,群臣的谄媚,民众的愤怒,无一不在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具有着对于人与社会的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同时他又敏锐地观察到社会转型期的种种矛盾。
他充满激情地要改变这世界,要“重整这乾坤”。
然而问题如此繁杂,黑暗如此沉重,他又感到力不从心。
他太沉迷于思考了,他太专注于道德的完善了。
他总想把事情处理得周详再周详,公正再公正。
这种极富激情却又极为幼稚的思想最终把他引上了任由命运摆布的不归路。
这就是那个时代打在人文主义者身上的烙印。
其实,只要是大变革的时代,这种印记就会在知识分子群体身上显现出来。
理想的生成与幻灭被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体验着,品尝着,味如橄榄,苦涩与甘甜俱有,辛酸与欣慰并存,犹如虔诚的信徒,虽九死而不悔。
毕竟,时代的车轮是在不停地向前转动的。
也许这正是这部奇迹般的作品给我们生活在现代文明之中的知识分子的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