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急性脂肪肝诊疗心得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诊治体会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诊治体会作者:魏红霞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4期摘要:目的对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病况、诊治、愈后研究讨论。
方法讨论我院近3年确诊的5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诊疗过程。
结果凝血功能不正常、终止妊娠后出血多5例。
1例死胎阴道分娩。
4例剖宫分娩,其中3例未能保住子宫。
3例产妇病愈,2例死于多脏器衰竭。
新生儿存活3例,1例未存活。
结论孕期发生的急性脂肪肝危害大、愈后差,尽早分娩显著改善愈后。
关键词:脂肪肝;孕晚期;诊疗Acute Fatty Liver of Pregnanc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WEI Hong-xia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以肝细胞脂肪浸润、肝功能衰竭和肝性脑病为主要特征,常伴多脏器损害,母儿病死率高[1]。
我院近3年收治妊娠期急性脂肪肝5例,经临床实践略有体会,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确诊的妊娠期急性脂肪肝5例,无肝炎病史及接触史。
1例34 w发病、症状轻微,及时就诊并剖宫产。
3例发病时以为是消化道功能紊乱,未在意,发病时间是31~32 w,就诊并剖宫产的时间是33~34 w。
1例阴道分娩。
5例均有恶心、呕吐、右上腹痛、黄疸症状,伴意识不清、少尿2例。
5例B超皆提示肝脏肿大伴脂肪浸润。
实验室检查提示例3至例5血红蛋白降低、除例3外血小板皆降低。
每例都有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血尿素氮、肌酐、转氨酶、白蛋白,血糖下降。
白细胞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升高的情况,1.2诊断标准诊断依据曹泽毅主编的《中华妇产科学》的诊断标准[2]。
1.3治疗情况完善检查、明确诊断、尽早分娩、支持治疗、纠正DIC。
5例患者的分娩情况、并发症及愈后、围生儿情况,见表1。
2结果2.1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与孕晚期激素水平、环境、免疫、脂质及蛋白合成代谢不正常、胎儿、妊高征等都可能有关。
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与线粒体脂肪酸氧化障碍有关[3-6]。
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6例诊疗体会

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6例诊疗体会
厉建兰;陈建梅;殷彩云
【期刊名称】《现代妇产科进展》
【年(卷),期】1998(7)2
【摘要】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6例诊疗体会厉建兰1陈建梅1殷彩云2(1日照市人民医院2禹城市卫生防疫站)1临床资料妊娠急性脂肪肝(acutefatlyliver,AFL)6例,年龄24~27y,平均25.8y,均为初产妇,双胎4例,单胎2例,发病孕龄33~37+...
【总页数】1页(P197-197)
【关键词】诊断;治疗;妊娠合并症;急性;脂肪肝
【作者】厉建兰;陈建梅;殷彩云
【作者单位】日照市人民医院;禹城市卫生防疫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4.25
【相关文献】
1.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与护理体会 [J], 王衍香
2.5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合并MODS患者的救治与护理体会 [J], 刘琴
3.34周妊娠重度子癫患者合并急性脂肪肝及急性胰腺炎的护理体会1例 [J], 张媛娜;胡蕤
4.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诊疗新进展 [J], 曹琳; 郑仁东; 曹雯; 孙洪平; 许娟; 刘超
5.1例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患者术后的护理体会 [J], 王妮;吕海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10例护理体会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10例护理体会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是妊娠期特发性疾病,多发生于年轻初产妇及妊高征、双胎、男胎的孕妇,是妊娠期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母婴死亡率可达85%[1]。
初起病时仅有恶心、呕吐、头痛、倦怠等症状,常伴妊高征,1~2周后病情骤然加剧,出现黄疸、肝功能损害、少尿、肾功能衰竭,常发生低血糖、凝血功能障碍等[2]。
早期诊治可改善其预后,降低母婴死亡率。
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于2003年6月至2010年5月曾收治10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
经过精心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患者均康复出院。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0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23~32岁,均为初产妇。
其中1例双胎,分娩方式为剖宫产;1例婴儿胎死宫中;1例剖宫产出双胎女婴相继死亡;其余7例均剖宫产出成活婴儿,10例均抢救成功。
10例病例孕前均无肝病肾病病史。
临床表现主要为妊娠32~38周出现恶心、呕吐、黄疸10例,急性腹痛3例,蛋白尿5例,DIC5例,少尿3例,腹水4例,出现精神症状4例。
患者在入院时均出现了多脏器功能损害并在分娩后明显加重,包括肝肾功能损害、水电解质紊乱、凝血功能障碍。
本组10例均有中~重度贫血、低蛋白血症,白蛋白15~26ɡ∕L,球蛋白正常外,外周血细胞计数增高,血小板计数减少,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
血氨增高4例,低血糖3例。
10例B超检查均符合脂肪肝显像。
2 护理方法2.1 心理护理对清醒患者护士要经常与其交流,掌握其心理需求,向她解释疾病的特点、治疗方法及先进医疗技术、设备,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与患者家属加强交流,积极鼓励家属给予心理支持。
对出现烦躁、谵妄、肝性脑病早期症状患者要注意安全,适当加以约束,以防坠床。
2.2 病情观察当正常的妊娠晚期患者突然出现起病急促的消化道症状黄疸等要高度重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胎心、胎动,配合医生做好患者血标本送检,做好随时终止妊娠的准备,防止病情恶化。
关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诊治体会

・100・临床医学《人人健康》Health For Everyone 2016年14期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是妊娠期的少见疾病,临床中发生率约为1:20000,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发病快、发病急、病情凶险,严重威胁产妇与围产儿的生命,因此,对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观念[1]。
为了分析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诊断与治疗措施,现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相关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4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纳入到本组研究中,年龄为21~34岁,平均年龄为(28.6±6.2)岁,孕周为28~37周,平均孕周为(33.1±2.3)周,其中8例初产妇、6例经产妇,本组患者临床表现以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为主,2例患者尿液颜色加深。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AST 、ALT 与WBC 升高,肌酐、尿素氮水平升高,均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且D-二聚体升高。
1.2 治疗措施本组5例患者存在院外就诊史,2例本诊断为妊娠合并肝损伤、2例为病毒性肝炎、1例ICP ,予以保肝退黄治疗病情无变化,均于产前转入我院,在入院后第一时间进行相关检查,在确诊后为患者输注凝血物质,包括冷沉淀、冰冻白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酸后复合物、维生素K1,并予以抗炎、退黄、护肝等对症治疗的方式。
本组1例患者在入院时,宫口已开5cm ,于当天在我院成功阴道分娩,4例患者入院时,胎儿已经死亡,于当日进行人工引产,9例患者在入院当天或者第二天实施剖宫产术,在数周为患者设置引流管。
6例患者在术后或者产后出血,出血量集中在600~700mL ,1例患者发生大出血,经过针对性治疗后出血停止,6例患者出现肝性脑病,4例患者肾功能不全。
本组患者在分娩后,均转入我院重症监护病房,进行会诊,为患者输注冷沉淀、清蛋白、冰冻血浆、生长激素、脑垂体后叶素等等,纠正患者水电解质平衡、肝性脑病以及DIC ,进行针对性的抗炎治疗。
8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护理体会

8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护理体会摘要】妊娠急性脂肪肝( AFLP) 又称产科急性假性黄色肝萎缩,是妊娠期特发性疾病。
多发于妊娠28-40周的年轻初产妇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双胎、男胎孕妇。
本病起病急骤, 病情迅速恶化, 常伴有肝、肾等器官的衰竭,母婴死亡率可达85%[1]。
早期诊断, 多学科联合协作治疗,和有效的护理措施, 可明显改善预后。
做好此类患者围术期护理、生活护理以及营养支持等工作能有效减少母婴死亡率。
现将我院收治18 例妊娠急性脂肪肝的观察及护理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8例患者年龄为25-31岁,发病孕周为35周-39周,经产妇3例,其中双胎1例,初产妇5例,早产2例,足月产5例,分娩方式均为剖宫产,孕产妇死亡1例,7例存活,婴儿均存活。
8例患者均出现皮肤黄染,均有恶心、呕吐、纳差、上腹部不适等症状;1例出现鼻衄;1例合并重度子痫前期;产前肝性脑病1例;产后肝性脑病1例,抢救无效死亡。
实验室检查结果示:8例均有凝血功能异常,合并低蛋白血症,超声提示肝区弥漫性透声增强;5例合并低血糖;3例肾衰,2例于产后出现尿少、氮质血症;2观察与护理2.1病情观察:尽早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胎心、神志、皮肤粘膜黄染、24小时出入水量、血糖、产后出血量、剖宫产术后腹腔引流液情况。
2.2基础护理:患者合并肝功能异常、血氨偏高,应限制或禁止高蛋白饮食,禁止高脂饮食。
肝性脑病昏迷病人,给予静脉补液或鼻饲管供给营养。
保持大便通畅有利于减少肠内毒素及血氨的吸收,可减轻或避免肝性脑病。
必要时给予生理盐水或弱酸溶液灌肠。
合并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应避免声、光等刺激避免子痫发生。
2.3并发症护理2.3.1出血倾向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可导致肝功能严重异常,肝脏合成的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可见全身各部位出血。
进行输液或采血时注意适当延长按压时间,防止皮下出血。
注意观察大便颜色,及时发现消化道出血。
有上消化道出血倾向时应禁食,血止24小时后再进食。
脂肪肝的治疗心得体会一个患者的经历分享

脂肪肝的治疗心得体会一个患者的经历分享脂肪肝的治疗心得体会:一个患者的经历分享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它是由于肝脏内脂肪含量过高而引起的。
作为脂肪肝的患者,我深知这个病带来的不便和困扰。
然而,通过积极的治疗和饮食调节,我成功地控制了我的脂肪肝症状,并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处理脂肪肝的经历,并提供一些建议希望对其他患者有所帮助。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定期的医生检查和监测。
脂肪肝的治疗需要医生的指导和监督。
我建议所有患者建立一个良好的医生关系,并且定期进行检查以了解病情的发展。
医生可以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并提供必要的建议和指导。
同时,每次就诊时,我都会与医生详细沟通,了解自己的病情,以及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这种沟通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饮食调节非常关键。
恰当的饮食调节可以降低脂肪肝对身体的影响,促进肝脏的修复和恢复功能。
在我开始治疗脂肪肝之后,我与营养师一起制定了适合我的饮食计划。
这个计划包括了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食物。
我尽量避免油炸食物、高糖食物和过多的盐摄入。
同时,我增加了对水果、蔬菜、鱼类、瘦肉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
除了合理的饮食,我还坚持适量的运动,如散步、跑步等,以帮助肝脏代谢脂肪,促进身体健康。
此外,我找到了一些自我调理的方法。
我发现轻度的按摩对于脂肪肝的治疗和康复有很大的帮助。
每天晚上,我会用手轻轻按摩腹部,以刺激肝脏的血液循环,促进脂肪的代谢和消除。
此外,我还尝试了一些中药疗法和保健品。
这些自我调理的方法需要谨慎选择,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另外,心理的调适也是十分重要的。
脂肪肝是一种慢性病,症状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会完全消失。
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一度感到沮丧和焦虑。
然而,通过与家人和朋友的沟通,我找到了一些缓解焦虑的方法,如阅读、听音乐和参加一些活动。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疾病的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在治疗脂肪肝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了预防的重要性。
预防是比治疗更加重要的一环。
妊娠急性脂肪肝诊疗心得

体格检查可发现巩膜黄染,肝浊音界缩小,肝区轻度叩痛,腹水征阳性等。
实验室检查:①白细胞计数均明显增高,常在2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为主,合并细菌感染则更明显;②血清胆红素增高,30~615μmol/L(1.8~36mg/dl)不等;③血清转氨酶轻度或中度升高,一般在300单位以下,超过1000单位者少见;④血清碱性磷酸酶轻、中度升高;⑤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多数减少,可能与肝合成功能下降及DIC均有关;⑥血中抗凝血酶Ⅲ常下降,可能为DIC的诱因之一;⑦血氨明显增高;⑧血尿酸较早即增高,提示肾小管功能失常;晚期则血尿素氮及肌酐明显升高,提示肾衰竭;⑨合并胰腺炎者血淀粉酶增高;⑩虽有明显高胆红素血症,但尿胆红素可阴性,提示肾排泄功能障碍。此外,血糖常低于正常,其他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Ⅷ均减低,3P试验可阳性。
(二)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给予低脂肪、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保证足够热量。静脉滴注葡萄糖纠正低血糖,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
(三)换血或血浆置换
国外使用3倍于血容量的血换血,配以血液透析,对l例AFLP多脏器衰竭患者治疗获得成功。血浆置换治疗可清除血液内的激惹因子,增补体内缺的凝血因子,减少血小板聚集,促进血管内皮修复,此治疗方法国外多用,并取得较好疗效。
二、诊断
典型病例根据上述特点,诊断并不困难,主要须与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鉴别。由于对本病认识的提高,早期轻型病例日渐增多,如何及早预测是否将出现严重的脂肪肝极为重要。此时超声及CT对早期检出脂肪肝很有用,必要时可进行肝穿刺活检。活检标本应作脂肪染色,以油红O染色最好,以识别微囊泡脂肪滴。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31例临床诊治分析

2.5.4 其他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存在低血糖表现,
31例患者随机血糖为2.6~4.5mmol/L,平均血糖3.3mmol/L, 同时期正常妊娠孕妇血糖为3.3~9.6mmol/L,平均血糖4.1 mmol/L,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31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产前均行肝胆胰脾彩超检
临床研究Biblioteka Women'sHealthResearch
2019年4月第7期
文章编号:WHR2018101017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31例临床诊治分析
王春霞 林 鹏 张晓云 满冬梅
山东省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产二科,山东 济宁 272100
【摘 要】目的:通过对本院31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高风险因素及转归预后,以 便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本院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31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 果:妊娠期脂肪肝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与妊娠胎儿性别、患者BMI、妊娠孕周等有明显相关性;妊娠期患者存在消化系统、泌尿系统、 血液系统等多脏器损伤,及早给予血浆置换可能对患者治疗有益。结论:1)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多为年轻正常 BMI孕妇,于妊娠 34周左右发病,男胎多见,冬春季多发;2)患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升高显著,并与病情正相关;尿素、尿酸升高显著,积极治疗后可 迅速改善;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明显,往往预示预后不佳;3)因病情进展迅速,对于诊断急性脂肪肝尚无有效影像学检查手段;4)尽快 有效地行血浆置换可能会降低患者死亡率。
2.5.3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血常规分析 急性脂肪 肝患者血管的通透性增加,细胞液外渗导致血液浓缩,加之
炎性反应,白细胞呈升高的状态。见表1。
表1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白细胞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妊娠急性脂肪肝诊疗心得
发表时间:2012-04-17T10:41:49.2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6期供稿作者:侯维华
[导读] 妊娠急性脂肪肝为一种少见、原因未明、出现于妊娠晚期的急性肝脂肪变性。
侯维华(农垦牡丹江管理局中心医院 157000)
【中图分类号】R7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6-0187-02
【摘要】目的妊娠急性脂肪肝为一种少见、原因未明、出现于妊娠晚期的急性肝脂肪变性。
其病理特征为肝细胞内含有大量脂肪微囊泡。
讨论妊娠急性脂肪肝诊疗心得。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近年来,早期诊断和及时终止妊娠明显改善了AFLP孕产妇和围生儿的预后。
一旦诊断明确,不论病情轻重,病期早晚,都应尽快终止妊娠。
【关键词】妊娠急性脂肪肝诊断治疗
一、发病特点
妊娠急性脂肪肝为一种少见、原因未明、出现于妊娠晚期的急性肝脂肪变性。
其病理特征为肝细胞内含有大量脂肪微囊泡。
(一)发病率
本病罕见。
多见于青年初产妇,且多见于双胎及男胎。
由于病情险恶,在严重妊娠肝病中却占颇大比重(16%~43%),近年来由于轻症病例不断发现,发病率可能上升。
(二)发病机制及病理
肝内存在大量脂肪,占肝重的10%~20%。
脂肪呈微囊泡状,充满于肝细胞内,肝细胞增大。
脂肪浸润尤以小叶中心部为明显。
小叶结构多数正常,多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或坏死,但亦有例外。
肝窦有受压现象,脂肪须作特殊染色,否则易漏诊。
肝大体形态及大小正常或缩小。
电镜下,脂肪微滴可见于肝细胞胞质内、溶酶体、光面内质网及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内。
光面内质网增生。
肝糖原及脂蛋白(高尔基体内)明显减少。
线粒体增大、变形,含层状结晶包涵体。
以上改变与Reye综合征相似,但脂肪分布及线粒体改变均有明显区别。
其他如胰腺泡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内亦常有脂肪堆积,可能为合并胰腺炎及肾衰竭的病理基础。
近年来,研究表明肝细胞大量凋亡以及肝细胞再生能力低下,Fas系统免疫调控紊乱也是妊娠急性脂肪肝的重要发病机制。
脂肪堆积的原因未明:①可能与病毒感染无关,有人作免疫酶标检测巨细胞病毒,Southern印迹法检测EB病毒DNAⅠ及Ⅱ,均未成功;②非先天性疾病,因为本病若恢复后,再次妊娠并不复发;③目前认为系脂质代谢紊乱所致。
本病以甘油三酯及脂肪酸增加为主,似提示脂肪酸氧化、甘油三酯合成及脂蛋白的合成及释放受阻,其中脂肪酸有毒性,可影响线粒体功能,减少肝内蛋白的合成,从而影响脂蛋白的合成和脂肪的运转;④妊娠时由于雌激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均增加,常使组织中脂肪被动员进入肝脏;⑤妊娠时静脉输入四环素,可损伤微粒体功能并影响蛋白质合成,易诱发脂肪肝。
二、诊断
典型病例根据上述特点,诊断并不困难,主要须与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鉴别。
由于对本病认识的提高,早期轻型病例日渐增多,如何及早预测是否将出现严重的脂肪肝极为重要。
此时超声及CT对早期检出脂肪肝很有用,必要时可进行肝穿刺活检。
活检标本应作脂肪染色,以油红O染色最好,以识别微囊泡脂肪滴。
本病主要发生于妊娠晚期(35周前后或26~40周),绝大多数发生于初产妇,但亦可见于经产妇。
起病急,80%患者骤发持续性恶心、呕吐,伴上腹部疼痛、厌油等消化道症状。
呕吐物初为所进食物,病程后期可呕吐咖啡样物,腹胀常较明显。
继消化道症状后出现黄疸并迅速加深:表现为巩膜、皮肤黄染,尿色深黄。
据报道轻度黄疸即血胆红素<171μmol/L(10mg/dl)者占56.5%,中度黄疸(171~342μmol/L)者占26.1%,重度黄疸(>342μmoL/L)者占l7.4%。
出现全身出血倾向:由于肝功能严重受损,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等合成不足,尚可继发DIC,均可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出现皮肤、黏膜等多部位出血,特别是产后大出血。
此外,由于肝功能严重受损,肝脏对血液内组胺灭活能力降低,致使过多的组胺刺激胃酸分泌过盛,从而导致胃黏膜发生广泛性糜烂,甚至溃疡形成,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常合并子痫前期:重症患者发病前或发病过程中,可出现高血压、蛋白尿及水肿等子痫前期表现,两者互相影响,使病情加重。
常伴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主要为急性肝衰竭的表现,继黄疸逐日加深之后,出现性格改变,如情绪激动、精神错乱、狂躁、嗜睡等,以后可有扑翼样震颤,逐步进入昏迷。
此外,本病由于肝糖原生成缺乏、消耗增加,常出现低血糖,重度低血糖有时也成为昏迷的原因,必须严密观察血糖变化,警惕低血糖昏迷。
肝肾综合征,肾衰竭: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严重黄疸及DIC等有关,表现为少尿、无尿及急性氮质血症。
AFLP 时死产、早产、死胎及产后出血多见。
体格检查可发现巩膜黄染,肝浊音界缩小,肝区轻度叩痛,腹水征阳性等。
实验室检查:①白细胞计数均明显增高,常在2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为主,合并细菌感染则更明显;②血清胆红素增高,30~615μmol/L(1.8~36mg/dl)不等;③血清转氨酶轻度或中度升高,一般在300单位以下,超过1000单位者少见;④血清碱性磷酸酶轻、中度升高;⑤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多数减少,可能与肝合成功能下降及DIC均有关;⑥血中抗凝血酶Ⅲ常下降,可能为DIC的诱因之一;⑦血氨明显增高;⑧血尿酸较早即增高,提示肾小管功能失常;晚期则血尿素氮及肌酐明显升高,提示肾衰竭;⑨合并胰腺炎者血淀粉酶增高;⑩虽有明显高胆红素血症,但尿胆红素可阴性,提示肾排泄功能障碍。
此外,血糖常低于正常,其他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Ⅷ均减低,3P试验可阳性。
三、治疗方法
近年来,早期诊断和及时终止妊娠明显改善了AFLP孕产妇和围生儿的预后。
(一)终止妊娠
一旦诊断明确,不论病情轻重,病期早晚,都应尽快终止妊娠,理由是:①本病可迅速恶化,危及母儿生命;②AFLP迄今尚无产前康复的先例,大多数患者的肝功能在产后迅速改善,且只有在产后才开始改善,立即分娩的措施已使母儿存活率明显升高;③本病发生于近足月,分娩对胎儿影响不大。
当 AFLP与急性重型肝炎不能鉴别时,早期终止妊娠可改善前者的预后,也不会使后者的预后更加恶化。
(二)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给予低脂肪、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保证足够热量。
静脉滴注葡萄糖纠正低血糖,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
(三)换血或血浆置换
国外使用3倍于血容量的血换血,配以血液透析,对l例 AFLP多脏器衰竭患者治疗获得成功。
血浆置换治疗可清除血液内的激惹因子,增补体内缺乏的凝血因子,减少血小板聚集,促进血管内皮修复,此治疗方法国外多用,并取得较好疗效。
(四)成分输血
大量冷冻新鲜血浆治疗可获得血浆置换疗法类似效果,可根据情况给予红细胞、血小板、人血白蛋白、新鲜血等。
(五)保肝治疗
维生素C、六合氨基酸、ATP、辅酶A等。
(六)肾上腺皮质激素
短期使用以保护。
肾小管上皮,宜用氢化可的松每日200~300mg静滴。
(七)其他
根据病情应用抗凝剂和H2受体阻滞剂,维持胃液pH>5,不发生应激性溃疡;肾衰竭利尿无效后可透析疗法、人工肾等治疗。
使用对肝功能影响小的抗生素,如氨苄西林6~8g/d,防治感染。
参考文献
[1]卫蔷,何国琳,严小丽,等.妊娠急性脂肪肝11例早期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6): 437-439.
[2]杨晓菊,彭伟,吴洪婧,等.人工肝血浆置换疗法在妊娠期重症肝病中的临床应用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 7) : 89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