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土楼的图片介绍
中国地方特色民居建筑如何适应当地气候分析——永定客家土楼

建筑材料 就地取材,大面积是土筑,外墙多以大
块基石垒筑,再向上以土夯筑,内部多 为木材,构成特殊的生态系统。
建筑结构 土结构和木结构是主要的框架结构,外
“土”内“木”,最重要的组成结构是 土墙。
客家分布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
家;平等互助。
永定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点是夏长而不 酷热,冬短而无严寒,雨量大且集中,干湿季节分明。 客家土楼在适应当地气候与物理方面具有的特点: 客家土楼在适应当地气候与物理方面具有的特点 1.空气流通好 2.冬暖夏凉 3.控制噪音 4.抵御强风
1. 空气的流通 空气的流通——流动的内部空间 流动的内部空间
消除噪音的客家土楼永定客家土楼特别是圆形土楼由于强烈的向心力容易产生噪音聚焦效应发出分贝不等的回音而借助土墙的版筑技术和木构架技术之后有效降低了噪音
中国地方特色民居建筑如何适应当地气候分析
永定客家土楼
建筑学082班 班 建筑学 段向 082957
靳晓丹 082960
客家土楼
地理位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山势蜿蜒,
图3
图4
图2
3.消除噪音的客家土楼 消除噪音的客家土楼
永定客家土楼,特别是圆 形土楼,由于强烈的向心力, 容易产生噪音聚焦效应,发出 分贝不等的回音,而借助土墙 的版筑技术和木构架技术 版筑技术和木构架技术之后, 版筑技术和木构架技术 有效降低了噪音。
土楼的聚焦效应:居民可以从土楼四周 发出的声音中,把听觉的主要对象集聚 到中间性好。这是它适应南方气候的具体表现。 土楼内部空间开敞通透,空气流通性好。这是它适应南方气候的具体表现。 中轴线上的厅堂开间 较大,面向内院开敞,不 安门窗与墙使之与天井直 接连通,利于采光与空气 流动。(图1)
永定的客家土楼

人也。既然是“ 客” , 又企 盼“ 永定 ” , 土楼就把这一对矛 有 8 0 0 0多座 。行车进入闽西地界 , 造型多样 的土楼依
盾锁定在 自身状若 “ 飞碟 ” 的建筑 里。
次进入 人们 的 眼帘 , 圆形 、 椭 圆、 半月 、 雨伞 、 四角 、 八
土楼绾着客家人 的中原梦 ,承载着上千年 的沉 重 角 、 梯形、 马蹄 、 交椅 、 风车……遍布 山野 , 各 具特色 , 错
挖掘 , 残砖 断瓦 、 陶瓷器 残片 , 以及 其他人 文活动 的痕 居其 中 ,阋于墙 而外御其辱 ,成 了闽西境 内的一块块 迹, 印证 了客家土楼的历史 , 土楼让人们感 到遥远和神 “ 飞地 ” 。作 为一座座 土楼 里的人们 , 既是生产组织 , 又
奇。
是 武装集 团 , 耕 战结合 , 平时 生产 , 战时 拒敌 。可 以想
有 四个 圆形和一个方形的 记忆。 据 当地 的导游说 , 这 里的客家人大多是来 自中原 落有致。离永定不远的南靖 , 躲避战乱 的汉人 , 被称 作“ 河洛 郎” 。相传早 在西晋末 土楼组 成 了状若 “ 四菜 一汤 ” 的图案 , 更增添 了这一 建 浑然 年, 五胡乱华 , 中原 的一部分汉人开始南迁 。到 了宋代 , 筑群诗意般的美学效果 。土楼与大 自然互 相借力 , 伴随着经济重心 的南移和金人 入侵 ,又有大批汉 人从
南建筑风格的山墙 弧线 , 成为特型独立 的建筑 。这种相 饭厅及仓库 。三 四楼 是卧室 , 楼层 最高处设有嘹望 台。 对独立 的封闭空 间安顿 了中原迁徙者 ,使他们 安然无 大 门则是用杂木 制成 , 厚约 l 0厘米 , 外钉铁板 , 有的楼
俨然是一座 防备森严 恙地度过了无数个 风雨 春秋 。在永定县城郊乡古二村 , 门还装有防火水槽。楼 门紧闭时 , 福建省考古 队曾对这里 的龙安寨方型土楼遗 址进行 了 的城堡 。土楼使 客家 人聚族而居 , 自成一统 , 数百 口人
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

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2010年05月05日 21:1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福建土楼王”承启楼内景振成楼外景土楼公主永定振福楼永定岩太土楼群碧波荡漾的龙湖被中外专家称为最集中、最美丽、最完整的土楼群——初溪土楼群。
老外游土楼赖初源摄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永定客家土楼,是客家先民在漫长的迁徙、艰辛的创业、流动的生活过程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产物,是世世代代客家先民智慧的结晶。
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民居建筑奇葩”,不仅给中国乃至世界民居建筑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也对世界建筑和人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今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永定考察客家土楼,赞誉“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并叮嘱土楼人家“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
福建土楼源于客家,根在永定追溯土楼之渊源,首先得了解客家之渊源。
学术界普遍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这些汉人祖居于黄河流域,至少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
“五胡之乱”,引发了客家先民的第一次大迁徙;唐末黄巢起义,又引发了客家先民的第二次大迁徙;宋末元初金人的入侵引发了客家先民第三次大迁徙;第四次大迁徙即在明末清初满族人入主中原时期,史称“移湖广、填四川”;第五次大迁徙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客家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后,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往海南、广西等地,甚至飘洋过海到海外谋生。
据估计,现在全球客家人有一亿两千多万,客家人遍及世界各地。
故而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福建土楼是客家人聚族而居,并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
据考证,我国殷商时代就有夯土建屋。
唐长安的皇城、宫墙均为夯土墙,城内的里枋也是用土墙分隔。
福建土楼是客家人从黄河流域辗转迁移到永定之后,历尽沧桑,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
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六七十年代(唐末宋初)客家民系在闽粤赣边区形成的时候。
神奇的客家民居

版 筑是 中 国古老 的建筑方 法 。考 古发现表 明 , 迄 今最 早 的版筑是 30 5 0年前 的河 南郑州 商城遗 址 。它
四周 总 长 6 6 9 0米 , 用 分 段 版筑 逐 段 筑 成 , 体 下 采 墙 宽 上窄 , 一般 夯层厚 8 0厘米 , 窝 圆形 , —1 夯 直径 2 — 4厘米 , 质地相 当坚 固。 版筑 的房屋坚 固异 常 , 现存 许
间采桑 女秦 罗敷 也住楼 了 , 可见 楼宇 已相 当普 遍 。 15 96年 , 在广 州东 汉墓 葬 中出土 了多座 陶城堡 。 城堡 , 称“ 史 坞壁 ”在 河 北 、 南 、 , 河 山东 、 四川 等 地 出土 的陶质 明器 、 画像 石 、 画像 砖及 壁 画 中均有 具 体描 画 。坞壁 盛行 于东汉 , 着地 主豪强 支持建立 的 靠
东汉政权给予地主种种特权 , 地主豪强为保其家财 ,
在庄 园 内建造 高耸似塔 的燎望 楼 和 高大 、坚 固 的城
堡住宅 , 时称坞壁 。 客家 本是 中原 汉人 。东汉 之乱 , 国纷争 , 别 特
“ 泞 非 一 时 , 筑 劳 人功 " — 版 筑小 史 泥 版 —
客 家 土楼 、围屋 皆用 版 筑法 建 造 ,就是 先 挖墙
细 长竖 窗 ,前后 门楼 和 四角 建有 用 于嘹 望和 御敌 的 碉 堡 。陶城 堡 的形制 和功 用 与客家 方 楼 “ 四点 金 ” 相
似。
“ 日出东南 隅 , 我秦 氏楼 ” — 土楼 探 源 照 —
在 众 多 圆楼 中 , 以福 建 永定 的“ 尤 振成 楼 ” 为 最
古朴 典 雅 。它 分 内外两 环 , 外环 四层 , 层 4 每 8个 房 间; 内环两 层 , 有祖 堂 、 设 书斋 、 堂 、 园 , 学 花 天井 挖有 水 井 。有趣 的是 , 堂设 一戏 台 , 内居 民端 坐 内环 祖 楼 二 楼廊 道看 戏 ,胜似 在欧 洲古 代竞 技场 或 大剧 院包
东南客家土楼

东南客家土楼客家是逃避战乱而迁移到南方的中原移民。
自三国两晋以来先后迁徙到江西、广东、福建以及广西、台湾甚至海南等地区。
由于移民需要群居自保,客家人的住宅常用群聚一楼的方式,夯土高墙围护着全楼,人称土楼。
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赣南等地区。
承启楼这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圆形土楼。
建于清代,直径达七十二米,高有十二米多。
布局上由三层环形房屋相套组成,中央核心是圆形祖堂,供族人议事、婚丧典礼、祭祖及其他公共活动使用。
内环、中环都是平房,用做杂务和饲养家畜。
最外层高达四层,底层作厨房、杂用。
二楼储藏粮食。
三层以上住人。
一二层对外不开窗,各层内侧以回廊连通。
所有的房间按户数分配使用,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集体宿舍,全楼共有三百九十多个房间。
中小型的圆形土楼只有一圈楼,中间布置祖堂。
方形土楼的布局与圆楼相似,只是平面呈方形或矩形。
南靖县梅林山脚楼楼高五层,祖堂在中心围成一个天井院。
由于客家土楼是在客家迁徙图存、土客械斗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所以在形制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如土楼都是以供奉祖先的祠堂为中心来进行布局,这是客家聚族而居的一个必要条件。
其次,所有土楼无论是圆形还是方形,都保持着中轴对称的汉族传统。
还有,选址注重风水,宅基负阴抱阳,而且仍然保留着北方住宅的一些禁忌、避煞等讲究。
而且土楼所采取的连排式房间与堂横式围屋的连排房间构成基本一致。
所以有人认为土楼仍然是合院式民居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只是它的外形、体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它与汉族传统合院形象相去甚远。
它不仅外观坚实雄伟,像一座防御性很强的堡垒,外墙只在楼上开箭窗及射孔,利于防卫。
而且在结构上,厚厚的土墙与内部木构架结合,还加设了若干隔墙来增加整体刚度,土墙夯筑时还加有竹筋、松枝、块石等,筑后十分牢固。
再者,楼内的层层出檐,遮挡太阳直射,内部空间开敞通透,利于通风,这些都是针对南方炎热气候的措施。
可以说,客家土楼既得北方文化,又因地制宜,结合家族需要进行创造,是移民文化在住宅中的典型表现。
客家土楼

•
•
•
•
•
•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 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 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 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 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从土楼这 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 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 样式。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 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 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 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 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 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风乎无秘 密可言。 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 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 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中国民居建筑中 的奇葩。
•
• • •
• • • •
土楼乡土建筑PPT课件

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清代、民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生态环境认识的提高,居民对 住宅的要求更加迫切,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 ,由于人口的增长,为维护家族的共同利益,以适 应家族的兴旺,居住的安全,方形、圆形和府第式 等丰富多彩的土楼应运而生,建筑形式渐趋考究, 功能也向多样化发展,出现了以土楼建筑为主体的 村庄。
三处陈元光兵寨遗址: 乌石山寨遗址、 赤鬼寨遗址、 烘炉寨遗址。
第4页/共31页
宋元明时期由于社会动乱,许多战事延至福建境内,再加上沿海地区时常遭受海寇 侵袭,百姓深受其苦。明嘉靖年间倭寇多次进攻,倭寇的侵扰是漳州土楼土包土城兴起 的重要契机和主要动因。这些具有强烈军事防御性质的堡、寨形式所具有的功能,逐渐 被移植到民居建筑上。以四周夯土墙与围墙内部木结构建筑共同承重的土楼建筑形式, 逐渐大量出现。
庞大庄闭,又可掌握开启的大小 ,既简单又实用。
朴实粗狂的墙身
活泼统一的窗洞 端庄显眼的入口 富有韵律的木构
装饰华丽的祖堂
第12页/共31页
朴实完美的土楼细部处理
庞大庄重的屋顶 朴实粗狂的墙身 活泼统一的窗洞 端庄显眼的入口 富有韵律的木构 装饰华丽的祖堂
祖堂是福建土楼的中心,它不但是家族内部 祭祀祖先和冠昏丧祭的场所,也是土楼居民的精 神中心。因此外围环楼的木构件不加装饰,祖堂 却毫无例外的要特别加以装饰。成为中轴线空间 序列的艺术高潮。
第19页/共31页
团队探索历程
2016年04月02日,常云君前往福建南靖土楼云水谣进行第二次探索发现。
“世界第八大奇迹”--客家土楼

The Eighth Wonder of the World Hakka Earth BuildingsTh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he western part of Fujian Province in south China- Hakka Earth Buildings are named by the UNESCO as the eighth world wonder.The appearance of these earth buildings look as grandiose as the ancient Roman Coliseum. They are suspected to be the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the designs of many modern stadiums. Because of its unique design magnificent structure and itsanti-humidity and anti-earthquake nature Hakka Earth Building is branded as the legendary residential building on earth.Lin Wenlong is a Hakka lad who came all the way to Beijing from one of these earth buildings. He is now a media journalist. Talking about the earth buildings in his hometown he started by telling us the history of the Hakka people.The Hakka people used to live in central China. They were forced to move down to Fujian Guangdong and Guangxi several hundred years ago because ofwars.Since the Hakka people moved to Fujian from somewhere else they had different customs and culture from the local people as the result there were frictions between them. Therefore these circular earth buildings were built for self-protection better.They are able to house as many as a thousand families. However after centuries of vicissitudes the original tensions between the early Hakka settlers and the local people in Fujian Guangdong and Guangxi are long gone. So the defence function was largely reduced.According to Lin a typical earth building had three to five floors. The first floor was used as kitchen the second floor for storage and the third and the fourth floors as living quarters.Lin Wenlong said that it is already quite rare now to see many people living in the same earth building. Nowadays as people are getting richer and the living standards getting improved many people have moved out of the earth buildings to live in their own houses. So the earth buildings are gradually becoming architecture of historical values something to see rather than to live in. Each family now enjoys much better privacy than before.Though Hakka Earth Buildings represent only one architectural style the rich Hakka culture it contains has influenced generations of Hakka people around the world.“世界第八大奇迹”客家土楼坐落在中国南方福建省西部的传统民居建筑——客家土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惊叹为“世界第八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