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73中国古代文化专题模拟题

合集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及答案古代文化常识检测(1)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C.望帝,战国时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

后用“望帝”代指杜鹃鸟,也用以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D.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总称。

答案:A解析:“晦”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在古代是爵位称呼,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答案:A解析:“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官职变动中,“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入”是由地方进京城做官。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改元”一般是指新皇帝即位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答案:D解析:“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指迁官,即升职。

与“擢”相同的还有“察”与“举”等词。

B.“昆弟”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C.“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

D.“追赠”指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一种官职或称号。

答案:A解析:察:考察后予以推举。

举:推选,推荐。

这两个词与“擢”不同。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该词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项测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项测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项测试1.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单选题] *A、古代的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

B、山东省别称“齐”“鲁”是春秋时期的两个诸侯国。

C、我国古代的计量单位有“仞”“钧”“樽”等。

(正确答案)D、古人以九为阳。

九月初九有两个九,所以叫重阳。

答案解析:盛装名酒的专用木容器”。

本义:盛酒器。

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具。

2. 下面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至和元年”中“至和”是宋神宗的年号。

B.古代男子到二十岁行冠礼,后人常用“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正确答案)C.“四书”指的是《诗经》《尚书》《春秋》《周易》。

D.月望总在农历每月初十前后,因此,常称农历初十为"望日"。

答案解析:A北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C《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D望月,满月。

月满之时,通常在月半,故亦用以指旧历每月十五日。

3.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河、江,古代专指黄河和长江。

河北、河南,古时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B.在古代宴席的四个座位中,以东向为最尊,次向为南,再次向为西向,北向是侍坐。

(正确答案)C.《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大型综合丛书,按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分别编列,所以称“四库”。

D.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答案解析: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4. 下列关于戏剧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戏剧是一种借助文学、音乐、舞B、《窦娥冤》是一出元杂剧,全名C.元曲是与唐诗、宋词并称的我国艺D.京剧已经同国画、中医一起,并蹈、美术和其他造型成分等艺术手段,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的综合性艺术。

《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

文以化人——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交流+练习卷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文以化人——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交流+练习卷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文以化人——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交流一、单选题1.[2023·新课标全国卷,2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2.[2023·全国乙卷,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3.[2023·山东卷,4]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

……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4.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

”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尚法存礼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5.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

这( )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6.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

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7.[2023·湖北卷,2]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

文化普测模拟试题

文化普测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欧洲航海事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是:
A.造纸术
B.火药
C.指南针(正确答案)
D.活字印刷术
2.下列哪部作品是元代杂剧的代表作,讲述了窦娥冤屈的故事?
A.《西厢记》
B.《牡丹亭》
C.《窦娥冤》(正确答案)
D.《桃花扇》
3.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的古代医学著作是:
A.《本草纲目》(正确答案)
B.《黄帝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千金方》
4.中国传统节日中,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
A.赏月吃月饼
B.赛龙舟、吃粽子(正确答案)
C.登高插茱萸
D.贴春联、放鞭炮
5.下列哪位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以其豪迈奔放的诗风著称?
A.李白
B.王维(正确答案)
C.杜甫
D.白居易
6.中国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是指哪两位汉朝皇帝的统治时期?
A.汉高祖与汉惠帝
B.汉文帝与汉景帝(正确答案)
C.汉武帝与汉昭帝
D.汉光武帝与汉明帝
7.下列哪部作品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古典神魔小说?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正确答案)
D.《红楼梦》
8.中国书法艺术中,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是:
A.《兰亭序》(正确答案)
B.《祭侄文稿》
C.《黄州寒食帖》
D.《洛神赋图》。

专题04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模拟演练)(学生用卷)

专题04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模拟演练)(学生用卷)

专题04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模拟演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2023·江苏苏州相城一模·12)有学者在评论明清时期的某部著作时说:“一百二十多幅图画,既说明技术,又描写人物,详细地描绘了农业、手工业与交通运输业等各行各业的情景。

“这部著作最有可能是()A.《梦溪笔谈》B.《本草纲目》C.《农政全书》D.《天工开物》2.(2023·江苏泰州一模·9)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写道:“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王朝。

”下列法项不属于宋朝“发展、创新”的是()A.火药开始用于军事B.指南针的发明C.词的兴盛D.活字印刷术发明3.(2023·吉林长春二道区英俊中学一模·3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是这样描述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那时,中国人已经学会织造丝帛,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依材料推断,作者认为的中国“第一个王朝”应是()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4.(2023·吉林长春二道区英俊中学一模·26)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

蔡伦上榜并排在第七位的理由是()A.改进造纸术B.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基础C.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D.提出“治未病”理论5.(2023·吉林长春二道区英俊中学一模·15)下列作品中,既是一部综合的地理学著作,又是一部山水散文集,文字优美,景物描写如诗如画,对后世游记散文也有很大影响的是()A.《齐民要术》B.《兰亭集序》C.《洛神赋图》D.《水经注》6.(2023·吉林长春二道区英俊中学一模·14)《齐民要术》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考前必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专题专练,共10个专题

考前必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专题专练,共10个专题

考前必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专题专练,共10个专题专题1 科举制度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廷试是指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也称“殿试”,又称御试。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明经科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科目之一。

隋朝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

D.凡本省的秀才和监生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为会元。

2.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共收录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种。

B.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代开始,到清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

C.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D.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包括状元、榜眼、探花。

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仕,是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

B.左除、左降、左转均表示降职。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D.选,是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4.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试: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B.考中进士又称“折桂”,“披官锦”,“及第”等。

C.博士是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

D.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为殿试。

5.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和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诗》《书》《礼》《易》《春秋》《乐》)。

B.诸生是指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及第是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D.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100题(附带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100题(附带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100题(附带答案)中国古代文化知识100题(附带答案)中国文化知识100题1、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C)A、文章B、画作C、乐曲2、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A)A、戊B、戍C、戌3、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C)A、早上B、中午C、傍晚4、“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B)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5、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A)A、左雄右雌B、左雌右雄6、“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的时候(C)?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7、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A)A、十个B、十二个8、被誉为“万国之园”的是哪个园林?(B)A、颐和园B、圆明园9、“水”字属于下列哪种汉字构成方式?(A)A、象形字 B 、表意字1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B)A、中秋节B、元宵节C、端午节D、七夕节11、道家思想在我国影响深远,请问历史中的哪一时期最接近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A)A 、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无盛世12、下列哪个不是北京的别称?(C)13、A 、大都 B 、中都C 、上都 D、燕都13、我们熟悉的《百家姓》是按照什么方式排列的?(B)A 、人口数量B 、政治地位14、“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下列哪组人物?(B)A 、曹操、曹丕、曹植B 、苏洵、苏轼、苏辙C 、班彪、班固、班超15、拍电影时常用“杀青”来表示拍摄完成,“杀青”原指什么?(A)A 、制作竹筒的一道工序B 、加工新茶的一种方法16、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他所反对的“爱有差等”这一观点是哪家学派的?(A)A 、儒家B 、法家C 、道家D 、名家17、“美”字最初的含义是什么?(A)A 、羊大即为美B 、戴着头饰站立的人C 、土地里生长的花朵D 、远方茂盛的森林18、孔子为自己的教学定睛“孔门四教”,具体指什么?(B)A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B 、文、行、忠、信19、俗语说“化干戈为玉帛”,干戈都是兵器,其中哪个指的是防御武器?(B)A 、干B 、戈20、《霸王别姬》是京剧中的名段,“虞姬”这一角色在京剧中属于什么?(A)A 、花旦B 、青衣21、《尚书》中的“尚”是什么意思?(A)A 、上古B 、崇尚C 、官名22、在我国风俗中,常常避讳73和84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年龄,他们是(A)?A 、孔子和孟子B 、老子和庄子C 、汉高祖和汉武帝D 、周武王和周文王23、“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B)A 、天文、地理、文学B 、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C 、孔子、孟子、老子D 、自己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24、篆刻分为阴文印和阳文印,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是哪种?(A)A 、阴文印B 、阳文印25、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应该用下面哪种称谓?(B)A 、家弟家妹B 、舍弟舍妹C 、息弟息妹26、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撤退时要敲击哪种乐器?(B)A 、鼓 B、锣27、古人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尊敬父母,这句话出自哪里?(A)A 、《弟子规》B 、《三字经》C 、《千字文》28、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C)A 、挂香包B 、插艾蒿C 、登高采菊D 、喝雄黄酒29、“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B)A 、十五岁B 、二十岁30、河姆渡遗址位于哪个流域?(B)A 、黄河流域B 、长江流域31、算盘是中国传统计算工具,利用算盘能进行开平方的运算吗?(A)A 、能B 、不能32、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其中“做”指的是?(B)A 、面部表情B 、舞蹈动作C 、器械表演33、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B)A 、晚春B 、仲夏3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国学经典考试模拟练习题及答案

国学经典考试模拟练习题及答案

国学经典考试模拟练习题及答案一、判断题。

1、大乐必繁,大礼必复。

(B)A正确 B 错误2、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A)A正确 B 错误3、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

(B)A正确 B 错误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

(A)A正确 B错误5、“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

(A)A正确 B错误6、《论语》是“四书”之一。

(A)A正确 B 错误7、《名夷待访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B)A正确 B 错误8、乐从内心发出,礼在外貌上表现。

(A)A正确 B错误国学经典考试模拟题一单选题1师德的本质是(B )A心地善良B树人和育才C德高望重D诲人不倦2教人的目的是( C )A教导B教养C教化D教授3五德“温良恭俭让”的内涵指( A )A温柔多情、善良慈祥、恭敬和蔼、节俭节省、谦让礼让B温和温顺、心地善良、恭维恭顺、勤俭节约、互相推诿C敦柔滋润、行不犯物、和从不逆、去奢从约、先人后己4国学经典的含义是()A四书五经B经史子集C中国传统文化、学术中典范、权威的著作D中国文学经典作品5教学(教育)艺术指( )A教学与艺术B艺术教学C教学方法D创造性的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9、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体现的教学艺术是(B)A.自主学习B.量力而精C.愉快教学D.尊重个性10、小疑则小(C )A.智B.聪C.悟D.愚11、“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 )A.《大学》B.《易经》C.《论语》D.《礼记》1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A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13、先王治乐的原因是(A)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B.教人民欣赏音乐C.给人民带来快乐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14、“乐”的起因是:(A )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73中国古代文化专题模拟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根据古代的历法,每月最后一日叫做“”,最初一日叫做“”。

2.唐代诗人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西陆指,诗中借指。

3.六世纪初隋炀帝下令开凿的是从和两条运河。

4.秦朝的行政区划分为和两级。

5.清朝实际任宰相之职的在康熙时期是“”,雍正以后是“”。

6.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亦通称。

7.魏晋以后,汉代原先的察举制发展为。

8.由朝廷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选用士人始于。

9.中国古代男子二十岁行礼,女子十五岁行礼,是作为成年的标志。

10.在唐太宗时传入中国的基督教,当时称作“”。

11.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簪在古代的作用是。

12.我国的图书目录工作和目录学研究的奠基之作是和。

13.金星晨见于东方为,昏见于西方为。

14.古人用干支纪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成六十个单位,称为。

15.黄钟宫确定下来后,按三分损益的方法,可以产生五音,加上变宫和变徵,就是七音。

五音指的是。

16.贾谊《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文中山东指以东的地区。

《汉书·儒林传》:伏生得《尚书》二十九篇,“以教于齐鲁之间,齐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山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

”文中山东指地方。

17.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转到尚书台,其长官叫。

18.清人孙诒让所作86卷内容丰赡,是研究《周礼》最好的本子。

19.道教的经典文献叫。

20.成语“连衽成帷”、“举袂成幕”中的衽是,袂是。

21.到了才逐渐出现了精美的文人画,其影响延续至今。

22.最早的书,要算以竹木作为书写材料的。

23.清人张之洞撰写的《》是指导初学者的目录学著作。

二、单选题(每择2分,共10分)1.泉州、无锡和松江的古名分别叫()。

A温陵梁溪广陵B梁溪云间金陵C温陵梁溪云间D温陵云间梁溪2.传统的观点认为礼分“五礼”,即()。

A吉礼凶礼军礼冠礼嘉礼B吉礼凶礼军礼笄礼嘉礼C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D吉礼凶礼军礼仪礼嘉礼3.六部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其确切名称是()。

A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B吏部户部礼部法部政部工部C政部官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D学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医部4.秦汉九卿的重要特点是()。

A区分君主家事与国事,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不相混杂。

B区分君主家事与国事,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相混杂。

C君主家事与国事不分,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不相混杂。

D君主家事与国事不分,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混杂在一起。

5.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创始人分别为()。

A释迦牟尼耶稣基督安拉B释迦牟尼耶稣基督穆罕默德C释迦牟尼上帝真主D释迦牟尼上帝安拉6. 南京和扬州的古名叫()。

A广陵和会稽B广陵和金陵C金陵和广陵D金陵和温陵7. 现存《十三经》中,有三部书和礼有关,人称“三礼”,即()。

A《周礼》《仪礼》《五礼》B《周礼正义》《仪礼》《礼记》C《周礼》《仪礼》《礼记》D《大戴礼记》《周礼》《仪礼》8.六部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其确切名称是()。

A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B吏部户部礼部法部政部工部C政部官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D学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医部9. 世界三大宗教为()。

A佛教道教基督教B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C佛教天主教道教D佛教伊斯兰教景教10. 以个人力量编辑的以明代撰述为主的目录著作是()。

A明人高儒编撰的《百川书志》B清人孙星衍撰的《孙氏祠堂书目》C清人叶昌炽编辑的《语石》D清人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三、概念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卫所制2.唐代五监3.分野4.拓本5. 二十八宿6. 省7. 九品中正制8.《隋书·经籍志》四、简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 翰林学士的名称怎么来的?2. 什么时候道教的形态真正完备了?3. 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如何理解太守的称呼?4. 元代马端临撰《文献通考》是怎样一本书?5.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中说:“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为什么要拿“参与商”来比喻“人生不相见”?6今天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是不是秦始皇修筑的长城?7翰林学士的名称怎么来的?8.什么时候道教的形态真正完备了?五、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 谈谈“朝廷”一词的来历和与“廷”有关的文化问题。

2. 如何理解古代的姓和氏?3.从“冠”(古代的一种帽子)谈谈与它有关的文化问题。

4.《战国策·赵策》记载触龙见赵太后时的动作是“徐趋”,什么是“徐趋”?参考答案一、1.晦朔 2.昴宿秋天3.洛阳到涿郡(今北京)洛阳到余杭(今杭州)4.郡县5.南书房行走军机大臣6.台谏言官7.九品中正制8.隋朝9.冠笄10.景教11.固定发髻12.刘向的《别录》刘歆的《七略》13.启明,长庚14.六十甲子15. 宫、商、角、徵、羽16、崤山函谷关、齐鲁一带17、尚书令18、周礼正义19、道藏20、衣襟,袖子21、元朝22、简牍23、书目答问二、CCADB,CCADB三、1.卫所制明代军队实行卫所制。

卫是基本的军事编制,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

其长官,卫称指挥使,所称千户、百户,旗下还有总旗、小旗。

皇帝的亲军从十二卫增至二十六卫,锦衣卫就是其中之一。

2.唐代五监唐代的五监是: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五监为:①国子监是主管学校教育的机构;②少府监是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的机构;③将作监是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的机构;④军器监是掌管军器制造、保管、发放的机构;⑤都水监是掌河渠、津梁、堤堰等事的机构。

3.分野古时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它们互相对应,如《史记·天官书》:“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

”这便是分野的观念。

4.拓本将古碑上的石刻文字用纸墨复印下来的字幅或将其装订成册的书籍叫做“拓本”。

前人制作拓本,往往是为了碑上刻的字写得好,或者是时代早,宝贵得不得了,比如汉朝在华山立了一块碑,叫《华山庙碑》,在清朝末年只保留下来三本拓本,后来又发现了一本,四本拓本价值连城,上面留下了许多人的题跋。

5. 二十八宿二十八个星区。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恒星之间相对的位置比较稳定,可以利用它们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所到的位置。

古人经过观测,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都是恒星)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即: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这就是四象。

(与西方人将星座联想为动物的形象相类似。

)6. 省省本来是官署的名称。

西汉称宫禁之中为“省中”,魏晋以后把设于宫禁近处的尚书、门下、中书等中央政府机构都称为省,这是省的原义。

魏晋时出现了行省的的前身,名为行台、大行台或行台省。

所谓台省是指设在京都城内的中央政府,一旦发生了重大事件,需要由掌握中央政权的要臣率领部分中央政府人员离开首都到外地去处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或几个出行在外的台省,因而便以行台或行台省为名。

中央政府派遣在外的临时机构,当行中书省久驻一地之后,就不可避免地要在军国大事之外,干预到地方政务,行省由此就成了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省”便从中央政府变成了地方政府的称呼。

7. 九品中正制魏晋以后,察举制度发展为九品中正制,即将察举的对象分为九等,政府按等录用,叫做“九品官人法”。

中正,是推选朝官中有声望的人,担任州、郡的中正,负责对士人品级的评定。

九品中正制初实行时,继续贯彻曹操“唯才是举”的原则,评定人物主要看才能,在当时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8.《隋书·经籍志》“经籍志”为《隋书》十志之一。

《隋志》采用四部分类法,首先以经、史、子、集定部类之名,前此以四部分类者,只称甲、乙、丙、丁,自《隋志》始有部类之名。

《隋志》于经、史、子、集四部之外,又附道经、佛经二部,不列四部之内.《隋志》出,四部分类体系大备,且《隋志》著录了东汉以下大量文献,治文史者可藉以考见学术源流,古籍存佚,以及鉴别真伪,故向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四、1. 翰林学士的名称怎么来的?翰林院之设,始于唐代,本为各种文艺技术内廷供奉之处,文学之士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唐玄宗初置翰林待诏,又改为翰林供奉,后改为学士,置学士院,入院的称翰林学士。

2. 什么时候道教的形态真正完备了?真正成为形态完备的道教是在南北朝时期。

代表人物有东晋末年的道士葛洪,他著有《抱朴子》内外篇,今杭州葛岭有其炼丹的遗址;另有梁著名道士陶弘景。

3. 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如何理解太守的称呼?欧阳修是宋代人。

宋代有州无郡,一州的长官叫知州,全名是知某州军州事。

太守,即郡太守,是前代郡的行政长官的称号,欧阳修借用之。

4. 元代马端临撰《文献通考》是怎样一本书?元代马端临撰《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其中有“经籍考”七十六卷。

“经籍考”根据宋代公私目录编成,辑录各家解题或序跋原文甚多,富有资料价值。

5.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中说:“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为什么要拿“参与商”来比喻“人生不相见”?参是参宿,在西;商是心宿,在东。

这两个星宿不能同时出现在天空,所以用来比喻“人生不相见”。

6今天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是不是秦始皇修筑的长城?不是,今天的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

秦始皇修筑的长城远在八达岭以北一百多公里的地方。

7翰林学士的名称怎么来的?翰林院之设,始于唐代,本为各种文艺技术内廷供奉之处,文学之士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唐玄宗初置翰林待诏,又改为翰林供奉,后改为学士,置学士院,入院的称翰林学士。

8.什么时候道教的形态真正完备了?真正成为形态完备的道教是在南北朝时期。

代表人物有东晋末年的道士葛洪,他著有《抱朴子》内外篇,今杭州葛岭有其炼丹的遗址;另有梁著名道士陶弘景。

五、1. 谈谈“朝廷”一词的来历和与“廷”有关的文化问题。

庭也写作廷。

《史记·伍子胥列传》:“包胥立于秦廷,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

”庭是群臣朝见君王的地方,所以又叫朝,后代说朝廷。

《左传·宣公二年》说晋灵公杀了宰夫,“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过朝就是过廷。

庭的地方较大,估计可能有三百平米左右。

庭中要植树,棘和槐是王公大臣列位的标志,后来就用这些植物名指朝廷的高位,如任昉《桓宣城碑铭》:“将登槐棘,宏振纲网。

”君王的庭中还设火炬,叫做庭燎,据说天子百燎,公五十燎,侯伯子男三十燎。

尊者在堂则卑者在庭,宾客是受尊重的,所以上堂;宾客的随从就必须站在庭中。

《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