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试题难点合集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0题详解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0题详解

100.“楚河”和“汉界”在今天的哪个省 ( B )
A.湖北 B.河南 C.河北 D.湖南 【解析】在楚汉争霸的过程中,项羽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 沟(古代运河)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历史就这样使 鸿沟成了“楚河汉界”。据记载,历史上的楚河汉界,是在古 代豫州荥阳成皋一带,它北临黄河,西依邝山,东连平原,南 接嵩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1.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 俗的文艺作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 C ) A.文章 B.画作 C.乐曲
【解析】《阳春白雪》是古琴十大名曲之一。表现的是大地 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初春美景。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 乐师师旷所作。
楚襄王曾问宋玉,为何很少听到士民众庶称誉他。宋玉 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 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 xiè )露”时,国中和者 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 人。宋玉的结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解析】 “双簧”作为一种节目,是由慈禧太后定名的。双 黄本是两个姓黄的意思。后来为和京剧的二黄相区别,将黄字 加个竹字头,从此有了双簧之名。
89.我国很早就有了穿木屐的相关史书记载,下面的鞋就是东 晋时谢灵运发生的“谢公屐”,它当时的用途是:( C ) A.舞鞋 B.上朝穿的朝鞋 C.登山鞋
【解析】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喜游山水,于是特制了一种前后齿 可装卸的木屐。上山可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后人称这 种特制的木屐为“谢公屐”。
2.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 A ) A.戊 B.戍 C.戌
【解析】干者犹树之干也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 丙:炳也,如赫赫太阳,万物皆燃。 丁: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荣。 己:起也,纪也,万物抑屈,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辛者,新也,万物肃然,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怀妊地下,揆然萌芽。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100题(附带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100题(附带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100题〔附带答案〕中国古代文化知识 100 题〔附带答案〕中国文化知识 100 题1、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 C〕A、文章B、画作C、乐曲2、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 A〕A、戊B、戍C、戌3、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C〕A、早上B、中午C、黄昏4、“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管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 B〕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5、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普通都是?〔 A〕A、左雄右雌B、左雌右雄6、“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的时候〔 C〕?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7、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 A〕A、十个 B 、十二个8、被誉为“万国之园〞的是哪个园林?〔 B〕A、颐和园 B 、圆明园9、“水〞字属于以下哪种汉字构成方式?〔 A〕A、象形字 B 、表意字1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B〕A、中秋节C、端五节B 、元宵节D 、七夕节11、道家思想在我国影响深远,请问历史中的哪一时期最接近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A〕A 、文景之治C、贞观之治B、光武中兴D、开无盛世12、以下哪个不是北京的别称?〔C〕13、A 、大都 B 、中都C 、上都 D、燕都13、我们熟悉的《百家姓》是按照什么方式罗列的?〔B〕A 、人口数量B 、政治地位14、“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以下哪组人物?〔B〕A 、曹操、曹丕、曹植B 、苏洵、苏轼、苏辙C 、班彪、班固、班超15、拍电影时常用“杀青〞来表示拍摄完成,“杀青〞原指什么?〔A〕A 、制作竹筒的一道工序B 、加工新茶的一种方法16、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他所反对的“爱有差等〞这一观点是哪家学派的?〔A〕A 、儒家B 、法家C 、道家D 、名家17、“美〞字最初的含义是什么?〔A〕A 、羊大即为美B 、戴着头饰站立的人C 、土地里生长的花朵D 、远方茂密的森林18、孔子为自己的教学定睛“孔门四教〞,具体指什么?〔B〕A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B 、文、行、忠、信19、俗话说“化干戈为玉帛〞,干戈都是刀兵,其中哪个指的是谨防武器?〔B〕A 、干B 、戈20、《霸王别姬》是京剧中的名段,“虞姬〞这一角色在京剧中属于什么?〔A〕A 、花旦B 、青衣21、《尚书》中的“尚〞是什么意思?〔A〕A 、上古B 、崇尚C 、官名22、在我国风俗中,往往避讳 73 和 84 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年龄,他们是〔 A〕?A 、孔子和孟子B 、老子和庄子C 、汉高祖和汉武帝D 、周武王和周文王23、“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B〕A 、天文、地理、文学B 、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C 、孔子、孟子、老子D 、自己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24、篆刻分为阴文印和阳文印,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是哪种?〔A〕A 、阴文印B 、阳文印25、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应该用下面哪种称谓?〔B〕A 、家弟家妹B 、舍弟舍妹C 、息弟息妹26、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撤退时要敲击哪种乐器?〔B〕A 、鼓B 、锣27、古人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恭敬父母,这句话出自哪里?〔A〕A 、《弟子规》B 、《三字经》C 、《千字文》28、以下哪项不是端五节的习俗?〔C〕A 、挂香包C 、登高采菊B 、插艾蒿D 、喝雄黄酒29、“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B〕A 、十五岁B 、二十岁30、河姆渡遗址位于哪个流域?〔B〕A 、黄河流域B 、长江流域31、算盘是中国传统计算工具,利用算盘能进行开平方的运算吗?〔A〕A 、能B 、不能32、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根本功,其中“做〞指的是?〔B〕A 、面部表情B 、舞蹈动作C 、器械表演33、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B〕A 、晚春B 、仲夏3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024年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国学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150题)

2024年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国学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150题)

2024年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国学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150题)1、明朝永乐年间,从西洋归来的郑和船队带回了一只西方异域兽“麒麟”,就是现在我们所知的:(D)A、狮子B、金钱豹C、河马D、长颈鹿2、下列古代名曲哪一首是琵琶曲?(八)A、十面埋伏B、高山流水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是谁最早提出的?(B)A、孔子B、孟子4、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嘟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哪个更长?(B)A、咫B、尺5、草书、行书、楷书、隶书四种字体当中哪一种是其余三种的起源?(D)A、草书B、行书C、楷书D、隶书6、吃年糕的习俗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八)A、伍子胥B、范蠡C、屈原7、“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是陆游的一句名诗,其中“大材小用”形容的是下面哪位人物?(B)A、韩愈B、辛弃疾C、庞统D、宋玉8、甲骨文最早是在哪种物品上发现的?(B)A、青铜器B、药材C、墓碑D、竹筒9、下列哪个成语典故说的是吕不讳的故事?(八)A、一字千金B、一诺千金C、一饭千金D、一掷千金10、以下哪个字不含‘黑色”的意思?(D)A、玄B x皂C x青D、仓11、“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谁的词句?(B)A、岳飞B、辛弃疾1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的名句,诗人登上了哪座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B)A、黄山B、泰山13、《齐民要术》是关于:(B)A、君主如何统治国家的著作B、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的著作14、孔子为什么“三月不知肉滋味"?(B)A、读到一本好书B、听到一段好乐曲15、“桃李满天下”的“桃李“指什么?(B)A、朋友B、学生16、《康熙字典》成书于哪个朝代?(B)A、秦朝B、清朝17、风筝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八)A、通报消息B、娱乐健身18、“鼎”的最初用途是:(C)A、祭祀用礼器B、地位象征物C、烹煮器具19、如果你想到图书馆借阅寓言性质的书,在下列书籍中应优先选择哪一本?(C)A、《史记》B、《论语》C、《庄子》20、"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B)A、21点至23点B、23点至凌晨1点C、凌晨1点至3点2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八)A、《孟子》B、《庄子》22、我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请问“欧体”是指谁的字体?(B)A、欧阳修B、欧阳洵23、文学史上被称作“小李杜”的是杜牧和谁?(B)A、李贺B、李商隐24、“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B)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25、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八)A、左雄右雌B、左雌右雄26、“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C)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27、“鄂尔多斯在蒙古语中是什么意思?(C)A、大草原B、盛产羊毛的地方C、众多宫殿D、美丽的地方28、《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八)A、玄奘B、鉴真29、唐代诗人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是:(八)A、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18.1.18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18.1.18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18.1.191.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它是专为无法参加科举考试的官宦子弟而设立的。

B.兜牟,也称“兜鍪”,是古代战士戴的头盔,也借指战士,如辛弃疾的词句“年少万兜鍪”。

C.柝,古代巡夜时用来报更的木梆。

乐府民歌《木兰诗》中有“朔气传金柝”的诗句。

D.榷,指税,也指专卖。

古代很早就有专卖制度,主要产品有盐、茶、酒等。

2.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取号的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具匠心,各有爱好。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

如“令堂”,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

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年丧父称为孤,老而无子称为独,老而无妻称为鳏,老而无夫称为寡。

B.除、拔、擢都有授予官职的含义,但是“拔”是授予本无官职的人。

C.赠太尉,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功臣本人封爵位或官职,如追赠太尉。

D.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朋友之间的关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古代对君主、尊长名字避开不直称叫讳,规矩是“讳名”不“讳姓”,即在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前加“讳”字,以示尊重。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docx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docx

古代文化常识75 题(含答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

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服除:指守丧期满。

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敬”是戚继光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

B.“勒石”是碑刻术语。

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

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

C.“郊庙”是指帝王、诸侯在郊外祭祀。

古代祭祀讲求置办三牲祭礼,“三牲”包括猪、牛、马。

D.“三十六年”、“四十年” 属于年号纪年法。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等。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测试答案解析版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测试答案解析版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测试答案解析版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了解和学习古代文化常识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对古代文化常识专题测试题目的详细解答。

1. 明清两代的文学称为“古文运动”,主要受到《庄子》的影响。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明清两代虽然确实重视古文,但古文的主要影响源自于《文选》和《世说新语》。

《庄子》主要影响的是史家和哲学家。

2. 关于古代汉字的书写格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在篆书发展初期,常用篆书来书写。

这是正确的说法。

古代的篆书是汉字演变的结果,因此在汉字发展初期,人们常常使用篆书来书写。

3. 中国传统的礼乐制度中,礼指的是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礼仪节俭。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在中国传统的礼乐制度中,礼指的是对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遵守,它涵盖了诸多方面。

而节俭则是在礼乐制度中的一个重要价值观。

4.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五经”是指《诗经》、《书经》、《礼记》、《易经》和《春秋》。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虽然《诗经》、《书经》、《礼记》、《易经》和《春秋》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经典,但以五经指的是《易经》、《尚书》、《传》、《礼记》和《春秋》。

5.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们常用“九州”来代表中国的疆域。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九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术语,代表了中国的疆域。

九州的位置和范围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

6. 古代文化中的四书五经中,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四书是儒家经典,它们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对后世儒者影响深远。

7. 近年来,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支持。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近年来,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了古代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8. 古代文化中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六艺是古代文化中重要的学科和技艺,包括了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是古代士人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文化常识专题】古代文化常识2022届最新试题汇编(三) 分类测试版(附答案 )

【文化常识专题】古代文化常识2022届最新试题汇编(三) 分类测试版(附答案 )

古代文化常识(1)——礼仪1.下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礼,指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

B.笄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的礼仪。

合卺,指结婚。

姬,原是古代显性。

如周王族姓姬。

C.媵,指古代诸候的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

青庐,用青布搭成的棚,古代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D.文定,常代称订婚。

朝,周代各国的诸候,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周天子,叫“朝”。

觐,古代天子朝见诸候称觐。

诸候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聘,天子派卿大夫见诸候叫“聘”。

诸候的国君即位,强大的诸候来贺见,也叫聘。

B.相互来往朝聘,也有一定名称。

此国往彼国的聘叫“如”。

由本国到别国去,叫如,由别国到本国来叫朝聘。

C.免胄:胄,就是盔。

按古代的礼法,诸候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D.祖,古代饯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祖先,引申为在半路上设宴送别。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表示虔诚。

B.衅钟、衅鼓,用牲血涂器祭祀。

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自己身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衅钟。

D.古代祭祀把宰的牛、羊、猪等牲畜叫作“牺牲”。

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叫“牲”。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作一头。

B.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

C.崩,本指山倒塌。

古时用来比喩帝王的死。

D.薨,春秋战国诸候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5.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

拜礼中,礼节最重的稽首。

B.揖,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

万福,旧时男人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后来用“万福”作为行礼的代称。

古代传统文化类知识题目

古代传统文化类知识题目

古代传统⽂化类知识题⽬趣味国学知识讲座专题活动(试题)1、“醉⾥挑灯看剑”的下⼀句是()A、⼸如霹雳弦惊B、梦回吹⾓连营C、朵朵花开淡墨痕2、我国历史上著名故事《完璧归赵》的主⼈公是()A、廉颇B、蔺相如C、曹操D、孙策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乔.”这⾸诗的作者⽣活的年代与诗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的年代⼤约相隔了:()A、400年B、500年C、600年D、800年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述了鲁迅先⽣对⼉时⽣活的回忆,其中在书屋读书的场景依然记忆深刻。

⽂中写到: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矣”的,有念“笑⼈齿缺⽈狗窦⼤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的,其中“笑⼈齿缺⽈狗窦⼤开”故事出⾃于?()A、《世说新语》B、《笑林⼴记》C、《⽼残游记》D、《三⾔两拍》5、A)的艺术思想?()A、⽂⼈画家B、宫廷画家C、院画家D、民间画家6、枚乘的《七发》所标志的赋体发展阶段是()A、骚体赋的终结B、抒情⼩赋的开端C、骈赋的开端D、⼤赋⽂体的形成7、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表达了⼀种什么思想?()A、君权神授B、民本思想C、君本思想D、国重民轻思想8、“⽣当做⼈杰,死亦为⿁雄,⾄今思项⽻,不肯过江东。

”为哪位诗⼈的作品?()A、李⽩B、杜甫C、李商隐D、李清照9、你看到的事物不是很真实,不是很明确,你就不可以妄加揣测。

⽤《弟⼦规》⾥的话来容易说是()A、知未的,勿轻传B、看未真,勿轻⾔C、见未真,勿轻⾔D、知未真,勿轻传10、陆游《关⼭⽉》中,与“笛⾥谁知壮⼠⼼”在意义上构成对⽐关系的是()A、三⼗从军今⽩发B、沙头空照征⼈⾻C、遗民忍死望恢复D、朱门沉沉按歌舞11、“弱冠”是指男⼦多少岁?()A、⼗五岁B、⼗三岁C、⼆⼗岁D、⼆⼗三岁12、《诗经》中最长的叙事诗是:()A、桃天B、七⽉C、采薇13、《南华经》是()的别称。

A、《⽼⼦》B、《周易》C、《庄⼦》D、《抱朴⼦》14、⼦⽈:“吾尝终⽇不⾷,终夜不寝,以思⽆益,不如学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根据古代的历法,每月最后一日叫做(),最初一日叫做()。

2.唐代诗人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西陆指(),诗中借指()。

3.六世纪初隋炀帝下令开凿的是从()和()两条运河。

4. 清朝实际任宰相之职的在康熙时期是(),雍正以后是()。

5. 魏晋以后,汉代原先的察举制发展为()。

6. 由朝廷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选用士人始于()。

7. 中国古代男子二十岁行()礼,女子十五岁行()礼,是作为成年的标志。

8. 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簪在古代的作用是()。

9. 我国的图书目录工作和目录学研究的奠基之作是()和()。

10. 黄钟宫确定下来后,按三分损益的方法,可以产生五音,加上变宫和变徵,就是七音。

五音指的是()。

11. 贾谊《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文中山东指()以东的地区。

《汉书·儒林传》:伏生得《尚书》二十九篇,“以教于齐鲁之间,齐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山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

”文中山东指()地方。

12. 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转到尚书台,其长官叫()。

13. 清人孙诒让所作()86卷内容丰赡,是研究《周礼》最好的本子。

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泉州、无锡和松江的古名分别叫()。

A.温陵梁溪广陵B.梁溪云间金陵C.温陵梁溪云间D.温陵云间梁溪2.传统的观点认为礼分“五礼”,即()。

A.吉礼凶礼军礼冠礼嘉礼B.吉礼凶礼军礼笄礼嘉礼C.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D.吉礼凶礼军礼仪礼嘉礼3.六部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其确切名称是()。

A.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B.吏部户部礼部法部政部工部C.政部官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D.学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医部4.秦汉九卿的重要特点是()。

A.区分君主家事与国事,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不相混杂。

B.区分君主家事与国事,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相混杂。

C.君主家事与国事不分,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不相混杂。

D.君主家事与国事不分,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混杂在一起。

5.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创始人分别为()。

A.释迦牟尼耶稣基督安拉B.释迦牟尼耶稣基督穆罕默德C.释迦牟尼上帝真主D.释迦牟尼上帝安拉6. 南京和扬州的古名叫()。

A.广陵和会稽B.广陵和金陵C.金陵和广陵D.金陵和温陵7. 现存《十三经》中,有三部书和礼有关,人称“三礼”,即()。

A《周礼》《仪礼》《五礼》 B.《周礼正义》《仪礼》《礼记》C《周礼》《仪礼》《礼记》D《大戴礼记》《周礼》《仪礼》8.六部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其确切名称是()。

A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B吏部户部礼部法部政部工部C政部官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D学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医部9. 世界三大宗教为()。

A佛教道教基督教B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C佛教天主教道教D佛教伊斯兰教景教10. 以个人力量编辑的以明代撰述为主的目录著作是()。

A明人高儒编撰的《百川书志》B清人孙星衍撰的《孙氏祠堂书目》C清人叶昌炽编辑的《语石》D清人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卫所制2.唐代五监3.分野4.拓本5. 二十八宿四、简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 翰林学士的名称怎么来的?2. 翰林学士的名称怎么来的?3. 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如何理解太守的称呼?4. 什么时候道教的形态真正完备了?五、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 谈谈“朝廷”一词的来历和与“廷”有关的文化问题。

2.从“冠”(古代的一种帽子)谈谈与它有关的文化问题。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试题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晦)(“朔)。

2.(昴宿)(秋天)。

3.(洛阳到涿郡(今北京))和(洛阳到余杭(今杭州))。

4.(南书房行走)(军机大臣)。

5. (九品中正制)。

6.(隋朝)。

7.(冠)(笄)。

8.(.固定发髻)。

9.(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

10.(宫、商、角、徵、羽)11.(崤山函谷关)(齐鲁一带)。

12.(尚书令)。

13.(周礼正义)。

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C)2.(C)3.(A)4.(D)5.(B)。

6.(C)7.(C)8.(A)9.(D)10.(B)。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卫所制明代军队实行卫所制。

卫是基本的军事编制,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

其长官,卫称指挥使,所称千户、百户,旗下还有总旗、小旗。

皇帝的亲军从十二卫增至二十六卫,锦衣卫就是其中之一。

2.唐代五监唐代的五监是: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五监为:①国子监是主管学校教育的机构;②少府监是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的机构;③将作监是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的机构;④军器监是掌管军器制造、保管、发放的机构;⑤都水监是掌河渠、津梁、堤堰等事的机构。

3.分野古时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它们互相对应,如《史记·天官书》:“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

”这便是分野的观念。

4.拓本将古碑上的石刻文字用纸墨复印下来的字幅或将其装订成册的书籍叫做“拓本”。

前人制作拓本,往往是为了碑上刻的字写得好,或者是时代早,宝贵得不得了,比如汉朝在华山立了一块碑,叫《华山庙碑》,在清朝末年只保留下来三本拓本,后来又发现了一本,四本拓本价值连城,上面留下了许多人的题跋。

5. 二十八宿二十八个星区。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恒星之间相对的位置比较稳定,可以利用它们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所到的位置。

古人经过观测,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都是恒星)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即: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这就是四象。

(与西方人将星座联想为动物的形象相类似。

)四、简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 翰林学士的名称怎么来的?答:翰林院之设,始于唐代,本为各种文艺技术内廷供奉之处,文学之士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唐玄宗初置翰林待诏,又改为翰林供奉,后改为学士,置学士院,入院的称翰林学士。

2. 翰林学士的名称怎么来的?答:翰林院之设,始于唐代,本为各种文艺技术内廷供奉之处,文学之士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唐玄宗初置翰林待诏,又改为翰林供奉,后改为学士,置学士院,入院的称翰林学士。

3. 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如何理解太守的称呼?答:欧阳修是宋代人。

宋代有州无郡,一州的长官叫知州,全名是知某州军州事。

太守,即郡太守,是前代郡的行政长官的称号,欧阳修借用之。

4. 什么时候道教的形态真正完备了?答:真正成为形态完备的道教是在南北朝时期。

代表人物有东晋末年的道士葛洪,他著有《抱朴子》内外篇,今杭州葛岭有其炼丹的遗址;另有梁著名道士陶弘景。

五、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 谈谈“朝廷”一词的来历和与“廷”有关的文化问题。

答:庭也写作廷。

《史记·伍子胥列传》:“包胥立于秦廷,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

”庭是群臣朝见君王的地方,所以又叫朝,后代说朝廷。

《左传·宣公二年》说晋灵公杀了宰夫,“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过朝就是过廷。

庭的地方较大,估计可能有三百平米左右。

庭中要植树,棘和槐是王公大臣列位的标志,后来就用这些植物名指朝廷的高位,如任昉《桓宣城碑铭》:“将登槐棘,宏振纲网。

”君王的庭中还设火炬,叫做庭燎,据说天子百燎,公五十燎,侯伯子男三十燎。

尊者在堂则卑者在庭,宾客是受尊重的,所以上堂;宾客的随从就必须站在庭中。

《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遂扶以下。

”分析如下:“右”是车右,有武力者承担之,责任是保护主人。

“趋登”,趋是合礼的动作,登是从庭下上阶入堂,不合礼。

臣饮君酒,三杯为限,所以以此为借口搀走赵盾是合礼的。

由此可以看出提弥明大节不拘细行的灵活应变的能力。

2.从“冠”(古代的一种帽子)谈谈与它有关的文化问题。

答:从“冠”(古代的一种帽子)谈谈与它有关的文化问题。

冠是古代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

古代男子二十而冠。

冠是成人的标志,是贵族男子的常服。

该戴冠而不戴的,是不合礼的。

有人为了合乎礼,甚至献出生命。

《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卫国内乱,子路用以系冠的缨被人砍断,他放下武器结缨,并说:“君子死,冠不免。

”结果被人砍死。

古人又有免冠谢罪之说,摘去冠,表示自己有过错,情同罪犯,自降身份。

冠是贵族成年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达官贵人的代称。

李白《古风》:“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与童子对举,则冠强调的是成年人。

《论语·先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而弱冠一词,则指刚刚进入成年。

冠的作用主要是被头发束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

冠圈的两旁有丝绳,用来在下巴上打结,将冠固定在头顶上,这两根丝绳就是缨。

戴冠前要将头发盘在头顶上打成髻,用纚(xǐ,或写作縰,是一块黑色的帛)把发髻包住,然后再戴冠。

戴上冠后,还要用笄(jī,先秦叫笄,汉代以后叫簪)左右横穿过冠圈和发髻再加以固定。

女子不戴冠,只用笄或簪固定发髻。

后来固定冠冕的叫衡笄,只固定头发的叫发髻。

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发笄尖的一端分作两股,形状像叉子,叫做钗。

古代不戴冠的有四种人:小孩、平民、罪犯、异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