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专题03(75.2分)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

注:本专题包含中国古代科技、中国古代思想、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其它文化成就五个小专题,含大纲版和新课标版知识。
小专题一:中国古代科技史专题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 1.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1)先秦时期: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
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
(2)两汉时期: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时期:①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②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在实测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4)宋元时期:①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
②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
③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④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2.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1)两汉时期:《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分九章介绍了许多算术命题及其解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高中历史试题中国古代文化

高中历史试题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深厚而庞大的话题,横跨数千年的历史时期,涵盖了众多领域,如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等。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先秦时期:思想的萌芽和基础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该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的兴起,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和和谐,提倡以人为本,以礼治国;道家强调个体的内省修养,主张顺应自然;墨家则主张兼爱和非攻,提倡废除战争。
二、秦汉时期:儒家在统治地位上的崛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焚书坑儒。
然而,秦朝灭亡后,儒家思想重新兴起,并成为汉朝的国学。
儒家思想在社会伦理、政治哲学以及教育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多元与道教佛教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但也孕育了许多卓越的文化成就。
由于政治不稳定,士人们更加关心个体的修养和文学艺术的创作。
此时,道教和佛教的引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的炼丹术与佛教的禅修都成为文人雅士的追求。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文化繁荣和演变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
唐代的诗词歌赋、宋代的绘画和书法、元代的戏曲以及明清时期的小说,都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以及与外国文化的交流也为中国文化带来了诸多新思想和理念。
五、中国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的影响依然广泛存在,儒家的关键概念如尊重、忠诚、爱、和谐等仍然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学作品作为文化符号,丰富了现代文化的多样性。
另外,中国古代文化所蕴涵的智慧和精神也为当代人们提供了深思熟虑的思考框架。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多元的话题,它的发展历程贯穿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其多样性、智慧和价值观念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当珍视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让其继续为我们引领道路,塑造更美好的未来。
高考历史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解析版)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命题规律从考查角度看,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从试题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尤其是百家思想和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方面;从考查方式,多以文言文材料切入,结合教材考查对材料的理解。
复习建议1.认真品读教材,精读教材,注意前后左右的联系,阅读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将教材读深读透。
2.对古代中国的思想要梳理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搞清每个时期儒家文化的新发展及其背景;对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重点要牢记基础知识。
同时对思想文化的发展要了解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
3.对全国卷真题和模拟题要反复精研,深入拓展,举一反三,悟深悟透。
试题大观选择题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8年全国文综Ⅱ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文献中商汤“网开三面”的典故,说明他的仁德甚至实施于禽兽,对比夏桀的暴政,因此得到诸侯和人民的拥戴,成功“革夏命”建立商朝,因此A项正确,全面阐述了题干材料的意思。
文献记载的个别人一次狩猎现象不能说明夏商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就是捕猎,依据所学知识,夏商王朝已经进入农耕文明,农业才是是主要的经济活动,B项的论断以偏概全,因此错误。
C项也是只看到表象,D项更是武断地不符合实际的推断,都不选。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及对材料信息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
《史记》的这一记述宣扬了儒家提倡的“仁政”思想。
本题也体现了传承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导向。
部分涉及关注生态保护时事热点。
答案:A。
2.(2016年全国文综课标Ⅰ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1、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①思想:百家争鸣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诸子思想:②科技: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等科技成果;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记数法。
③文学艺术:商代汉字形成完整体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诗经》《离骚》等文学杰作和帛画《人物龙凤图》等艺术珍品。
用阶级分析法认识先秦诸子思想的特点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的诸子百家分别代表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利益,也因此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二、秦汉时期文化:①思想: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更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科技: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科技论著。
③文学:汉赋集中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
知识拓展:1.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
(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上,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2.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①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②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
(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董仲舒新儒学所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因此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古代的治国思想:“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治理国家最理想、最成功的理念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
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3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习题名师课件

9.中国先哲们对天文学的要求只是“观乎天文,以 察时变”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至于宇宙的性 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以“天道渊微,非人 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所然,而不复求其所以然”。由此 可知,古代中国的天文学( )
A.进行了理性的深入思考 B.缺乏长期系统的天象观测 C.有着较明显的功利色彩 D.整合算学为统一研究领域
答案 (1)程朱理学日益僵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欲 望;市民工商业者力量崛起,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君主 专制加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清政 府统治日益腐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西方民主思 想和维新思想的传播;借用王阳明思想批判封建传统思 想。
(2)相同之处:批判权威;树立独立意识,主张平等; 强调人心中有信仰;解放人们思想。(任答两点)
8.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 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 《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B.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 C.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 D.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
解析 宋代儒学家以《大学》《中庸》《孟子》《周 易》注释《论语》,结束了魏晋学者以《老子》《庄子》 诠释《论语》的学术风尚,从而回归到先秦儒学体系,故 选D项。材料不能得出A、B、C三项结论。
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 完备”可以看出唐代“尚法”的审美追求,从“‘狂草’ 纵放恣肆、奇宕瑰玮”可以看出唐代“尚情”的审美追 求,故选C项。根据唐代楷书、草书共存的局面可以排除A 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可以排除;三教合一与楷书、草 书共存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6.下面是宋代绘画作品的有关记述。据此可认定的 历史事实是( )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文化讲含解析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文化考向一: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讲高考(1)考纲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2)命题规律:本专题的考查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突出考查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问题设计灵活,情境新颖;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各个历史时期儒学思想的内涵:先秦孔孟之道;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明末清初黄宗羲的进步思想等。
二是以问答题型考查考生归纳总结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现象的能力;涉及到的知识包括:先秦、西汉、南宋儒学思想的内容和历史地位变化等。
三是注重考查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涉及知识包括:思想专制与政治专制的联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等。
(3)备考点睛:全国卷在本考点命题多集中于思想家的核心思想、价值观、社会影响,尤其重视模块间的综合,如从政治角度考查经济、思想现象,从思想文化角度考查政治、经济现象等,关注通史意识是2019年备考不可忽略的方向。
例1(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1.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
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一专题四微专题3古代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交融(含答案)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微专题3 古代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交融学校教育官学:汉朝设立太学、西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私学:春秋时期产生,孔子“有教无类”;唐朝以后,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宋朝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印刷书籍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简策和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植物纤维制成的纸。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制成“蔡侯纸”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
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图书馆官府藏书: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
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
如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考向1 明代的雕版印刷1.(2022·北京卷)下图的封面形式常见于明代刻本书籍,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
该图可以佐证明代( )A.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技术B.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C.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D.士人思想摆脱了专制束缚解析:据材料“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及图可知,编刻者画像印在版画上,上下左三处配以刻书堂名、书名,以及本书主要内容,构成了一幅很好的图书形象广告,塑造了品牌,即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故选C项;唐代就已经出现雕版印刷技术,排除A项;材料是明代刻本书籍的广告,与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无关,排除B项;“摆脱”说法过于绝对,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答案:C考向2 明朝时期文化的交流2.(2023·湖南卷)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应朝鲜、日本使臣请赐,明成祖赐重要经籍予朝日,明朝初年中国国力强盛,朝日希望通过请赐行为加强与明朝的联系进而得到本国民众的支持可知朝日两国请赐为手段,旨在以此强化政权权威,故选D项;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儒学有新发展,而明初儒学未有新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提及应朝日请赐,明成祖赐予了书籍而已,也可以赐予其他物品,而非书籍向外流通渠道畅通与否,排除B项;“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不合史实、逻辑,朝日使者要求请赐并未指明所赐何物,请赐是为了获得中国政府的外交支持,排除C项。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名师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名师解析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文化1.练高考1.(2018年江苏卷历史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
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
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
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
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
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
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
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
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
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可以得出,从文化区域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三次融合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尚书》孔传:“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
”成语箕风毕雨
即来源于此。
2.
称“皇帝” 由秦
朝开始,直至
辛亥革命
才结束。
3.
金陵是南京
的古名,扬州的古名叫
广陵。
4.
古代室内的四角有专名,西南角叫奥
,西北角叫
屋漏
,东北角叫
宦
,东南角叫窔
,其中以
奥
为最尊。
5.
清人张之洞撰写的《书目答问
》是指导初学者的目录学著作。
6.
三桓即孟
桓、
叔孙
桓和
季
桓。
7.
六部
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
8.
历代的古籍目录著作,大体有三种类别:史志目录
、
官修目录
、
私家目录。
9.
黄钟宫确定下来后,按三分损益的方法,可以产生五音,加上变宫和变徵,就是七音。
五音指的是
宫
、 商
、
角
、
徵
、羽。
10.
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中的“浊酒”指的是浇愁
的酒。
11.
堂的正面没有墙,堂前有两个阶梯,称东阶和西阶。
古人在室外尊左,因此西阶是宾客走的。
∙√
∙×
12.
墓志也是一种碑刻。
汉朝时就有墓志。
古人在坟里埋上一块石头,或长或方,上面记载着死者的事迹,其性质与碑刻一样。
∙√
∙×
13.
秦汉时期有“九卿”之说,“九卿”是对中央各部门长官的一种尊敬的称号。
君主家事与国事不分,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混杂在一起,是秦汉九卿的重要特点。
∙√
∙×
14.
帞头后代音转称为幞头。
后来幞头又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再往后取消了前边的结,后面的两“脚”用金属丝扎起,衬以木片,称为展脚幞头,为文官所戴;后面的“脚”向上在脑后相交,称为交脚幞头,为武官所戴。
幞头通常用青黑色的纱制成,所以也叫乌纱,后代俗称乌纱帽。
∙√
∙×
15.
明清时进士榜都用黄纸书写,所以叫做黄甲,也称为金榜,中进士称为金榜题名。
∙√
∙×
16.
现在的鄱阳湖在东汉时还是一片广阔的平原,当时的鄡阳县址就设在现在的湖中间,以后逐渐沦为大湖。
∙√
∙×
17.
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这里的太守指的是京城太守。
∙√
∙×
18.
车右又叫骖乘,其任务是执戈御敌,车遇险时下推车。
古代作战乘车一般是三人一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车右在右。
如果是国君或主帅在车,则居于中,御者与之对调。
∙√
∙×
19.
今江西全省相当于西汉一个豫章郡。
∙√
∙×
20.
古时有“缙绅”一词。
缙又可写作搢,义为插,指插笏于绅(带),是教师上课作为记事或指画时用,所以缙绅成为教师的代称。
∙√
∙×
21.
黄钟宫确定下来后,按三分损益的方法,可以产生宫、商、角、徵、羽五音,加上(),就是七音。
∙变宫
∙变商
∙变角
∙变徵
∙变羽
22.
绍兴的古名叫()。
∙南京
∙广陵
∙会稽
∙无锡
23.
汉代的察举以道德品行为重,察举的科目,常见的有()等。
∙秀才
∙孝廉
∙明经
∙贤良方正
24.
孔子说:“殷有三仁焉”,指的是()。
∙周文王
∙周武王
∙姜太公
∙微子
∙箕子
∙比干
25.
《世说新语•任诞》:“(刘)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宇为裈衣。
诸君何为入我裈中?”中的“裈”是指()。
∙裙子
∙裤子
∙衣服身后的下摆
∙被子
26.
西汉的会稽郡包括今()。
∙江苏太湖流域
∙上海市
∙浙江的大部分
∙安徽的大部分
∙江西的小部分
∙福建
27.
在紫微垣外,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
∙大微垣
∙太微垣
∙天市垣
∙红微垣
28.
《太阳历》是由汉代()等人制订。
∙郭守敬
∙落下闳
∙王恂
∙邓平
∙傅仁钧
∙祖冲之
29.
秦汉时()是宫内收藏图书和档案的地方。
∙麒麟阁
∙兰台
∙东观
∙馆阁
30.
古人认为()是天帝之座。
∙紫微垣
∙太微垣
∙天市垣
∙红微垣
31.
在黄河流域见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叫()。
∙紫微垣
∙太微垣
∙天市垣
∙红微垣
32.
二十八宿即二十八个星区,包括()。
∙东方苍龙七宿
∙北方玄武七宿
∙西方白虎七宿
∙南方朱雀七宿
33.
记载二十八宿较早的书有()。
∙《吕氏春秋》
∙《淮南子》
∙《月令》
∙《诗经》
34.
梁溪是()的别名。
∙苏州
∙松江
∙无锡
∙泉州
35.
()又称手板,是君臣相见时手里拿着的狭长板子,用以记事或指指画画。
∙衽
∙笏
∙缙
∙绅
36.
()是用来煮肉或盛肉的青铜容器,常用来煮全牲,有圆腹三足和方腹四足两种,腹下烧火,口有耳,便于抬举。
∙鼎
∙鬲
∙镬
∙甑
∙甗
37.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到1949年,约有两千一百多年时间,在此段时期内,中国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大致可划分为()阶段。
∙第一阶段称州郡时代,经秦、汉、魏、晋、南北朝,约800年。
∙第二阶段称道路时代,经隋、唐、五代、宋、辽、金朝,约700年。
∙第三阶段称行省时代,经元、明、清朝和民国时期,约700年。
∙以上答案都不对。
38.
《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中“俎”是()。
∙筷子
∙砧板
∙托盘
∙案
39.
掌握一点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知识,有()益处。
∙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国家的缔造和发展的过程
∙有助于我们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更深刻地理解我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某种方言分布情况
∙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哪些地区经济发达,原因何在
∙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各地有什么特殊的风俗习惯
∙可以增加一些必要的常识,便于理解学习和现实中遇到的有关问题
40.
现存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的三礼是指()。
∙周礼
∙吉礼
∙仪礼
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