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的形成学案人教版必修学习目标了解山地的成因类型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4.2山地的形成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4.2山地的形成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学习目标]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掌握三种山地的成因。

2.学会运用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基本形态及地貌表现。

3.能够利用相关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价等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的影响。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1.褶皱山(1)褶皱的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2)褶皱基本形态(3)地貌(4)板块构造学说①岩石圈可以划分出六大板块。

②板块运动⎩⎪⎨⎪⎧背离运动:地壳张裂而形成裂谷或发育为 海洋相对运动:相互碰撞、褶皱隆起而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2.断块山(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两侧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形成断层。

(2)地貌①水平位移: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②垂直位移⎩⎪⎨⎪⎧岩体相对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例如渭河 平原、汾河谷地岩体相对上升:成为山岭或高地,例如华山、庐山、泰山3.火山(1)岩浆活动地貌类型①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如东非高原。

②火山: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如我国长白山主峰。

(2)火山构造:火山口、火山锥。

判断1.褶曲的基本形态可分为向斜和背斜。

( √ )2.背斜谷和向斜山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 × )3.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位于亚欧板块。

( × )4.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 √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山地对交通运输影响大的原因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思考平原地区公路选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案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探究点一褶皱山2017年1月12日,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背斜首口页岩气预探井开始压裂施工。

背斜是褶皱的基本形态之一,多埋藏有石油、天然气。

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答案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

高中地理 4_2 山地的形成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4_2 山地的形成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课程目标】1.熟练掌握各种山地地貌的成因,提高判读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实际应用的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区分背斜、向斜、断层的方法。

【重难点】1.各种山地地貌的成因;2.背斜、向斜、断层的判断方法;3.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的实际应用。

【使用说明】课前预习:阅读课本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内容,根据导学案梳理基础知识,完成课内探究案。

〈注:1.限时30分钟,独立完成。

2.组长组织组员预习并评价。

〉课后作业:1.完善探究知识的整理和拓展;2.完成针对性训练。

课前预习案【教材基础知识梳理】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山地有、、等多种类型。

山地的形成主要与营造地表形态两种力量中的作用有关。

(一)褶皱山1.褶皱:岩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发生塑性变形而产生的一系列的;2.基本形态:褶皱的基本单位是,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一种是。

(二)断块山1.断层:由于地壳运动的作用,使岩体发生,两侧岩体沿发生明显。

2.形成地貌: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产生的地貌各不同。

垂直位移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或,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或。

(三)火山1.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如果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如;如果沿着地壳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形成,如。

火山由和两部分组成。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山区一般地势起伏较大,地质条件也较为复杂,对交通线建设的制约性因素较多。

1.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山地地区交通运输以为主,其次是。

2.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为降低修建交通运输线的成本和难度,交通线路往往选择在的和地带。

3.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的延伸方向:交通线往往迂回曲折,在陡坡上表现为形。

课内探究案ABD E探究点一:板块构造理论图1.板块构造图1.在图1中写出各字母所代表的板块的名称,并用红色笔迹涂出板块的生长边界。

2.板块边界分为和;生长边界,板块,常形成,如;消亡边界,板块,常形成,如。

4.2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8人教版必修一.doc

4.2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8人教版必修一.doc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内容、作用和地位,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这节课包含了两大部分的内容,一是内力作用下形成的山地类型;二是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的进一步学习,对前一节的内容起到了继续深化的作用。

教学重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教学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这一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确定其为难点之一。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因为地表形态千变万化,因此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因而确定其为另一难点。

二、目标分析(一)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新课改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褶皱、断层动画展示,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从而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后,对地球的内力的作用有了较深的理解,因而本节课学起来应该较为轻松,但是在学习时,因为第一次接触褶皱、背斜、向斜、断层等概念,因而在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理解。

据此制定了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三)教法与学法1、教法:①采用多媒体辅助演示法,提供褶皱与断层的动画演示,给学生以直观感受,提高认识。

②采用比较分析法对背斜与向斜进行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的认识2、学法:①主要采用学案导学法通过对学案的预习使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自主学习②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突破重点和难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2山地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2山地的形成

4.2 山地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3.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火山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展示不同山地图片)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地有很多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山地是怎么形成的呢?山地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我们就以它们的形成为例,来看看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

(板书)山地的形成(学生活动1)学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褶皱、褶曲?褶曲的基本类型?(学生回答)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整个褶皱中,有很多个波状弯曲,每一个弯曲就是褶皱的一个基本单位,叫做褶曲。

有的褶曲向上弯曲,有的褶曲向下弯曲。

我们根据岩层形态的不同,将褶曲分成两类:背斜和向斜。

2.背斜和向斜的形态有什么不同?岩层的新老关系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山地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山地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山地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知识点概述在地理学中,山地是指大地形上海拔高度较大,地形起伏较剧烈的地区。

而山地的形成是在地质变迁和自然过程的长期演化中不断形成的。

因此,探究山地的形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和地理知识。

本教案主要目标为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山地的定义、分布和特征;•山地的形成原因及其形成过程;•国内外典型山地的特征与成因。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粉笔和教材;2.学生认真预习教材,并预先准备好笔记。

导入学生学生们,我们在初中地理课中学过平原、丘陵、山地等地貌类型,那么,现在请告诉我,你们对山地这一地貌类型的了解是什么?知识点讲解1.山地的定义、分布和特征山地是指大地形上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多的地区。

在世界各地,山地一般被认为是海拔高于1,000~1,500米的高地,地形起伏较大,降水较多,气候多样,土壤丰富,植被繁茂。

山地分布广泛,大致可分为三类:•大陆性山地:分布在美洲洛矶山脉、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帕米尔-喜马拉雅山脉等地。

这些山脉呈南北走向,沿海拔带分布。

•岛屿型山地:分布在日本、印尼、菲律宾、新西兰等火山地区。

•钟乳石沉积山地:分布在喀斯特、石灰岩等地区,地貌特征丰富,主要发育在我国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2.山地的形成原因及其形成过程山地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如地壳运动、火山活动、侵蚀作用等,但主要是以下两种原因:•构造作用:地球内部作用引起地表的翻转、抬升和挤压使山峰形成。

•侵蚀作用:狭义上的侵蚀作用是指水、风雪对地表的冲刷、风化作用,使山体下切而形成山谷等地貌。

山地的形成过程不断演变,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显山期:地壳运动引起的弯曲等构造作用开始促进地壳外形开发,并开始产生山体的雏形和向外的扩张。

•隐山期:山地的累积过程相对缓慢,此阶段山体基本稳定。

•新山期:工作强度有所减缓,开始产生传说中火山爆发的一系列地形尤其是属于火山现象。

这是一个变动性较强的时期。

人教版高中地理学案-山地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地理学案-山地的形成

地理必修1人教新課標4.2.山地的形成學案一、重點和考點(一)課程標準1、以山嶽為例,分析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瞭解褶皺、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態特徵。

3、瞭解火山的形成、結構和規模。

4、理解山嶽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5、結合具體的案例分析(如青藏鐵路、南昆鐵路或本地的交通建設),認識山嶽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6、培養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掌握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科學方法。

7、關注國家或家鄉重大的交通建設,樹立運用所學知識報效祖國、建設家鄉的志向。

(二)考試說明1、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2、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佈的影響。

二、主幹知識梳理(一)褶皺山、斷塊山和火山1、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的兩種基本形態是和。

2、從形態上看,背斜一般是,向斜一般是;從岩層新老關係來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層,兩翼,向斜中心部分岩層,兩翼部分。

3、背斜成穀的原因是,向斜成山的原因是。

4、,統稱為褶皺山。

5、當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時,岩體就會,之後,如果兩側的岩體沿發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

6、如果斷層的位移以垂直運動為主,則其中相對下降的岩體形成,如我國的、等;相對上升的岩塊形成,如我國的、、等。

7、由,統稱為斷塊山地。

8、火山由和兩部分組成。

沒有破壞的火山口的形態是,有時會積水成;破壞了的火山口呈狀態。

火山錐是由和在流動過程中堆積而成的,上部,下部。

(二)山嶽對交通運輸的影響1、在山嶽地區修建交通運輸幹線,高,大。

因此人們通常優先建設_________ 較低、較小的,其次才是。

2、山嶽地區的交通運輸線路,主要分佈在和。

3、在山嶽地區交通線路迂回前進。

線路彎曲程度和總長度一般要相應的和丘陵地區。

三、典型例題解析例一2007重慶卷下圖為a城到d城之間的高速公路建設規劃示意圖。

規劃設計走向有甲、乙兩個方案,經過比較分析,最終選擇按乙方案建設,線路總長58.5千米,建設費用31億元,比甲方案的概算費用多5億元,長度多7千米,根據圖5及相關資訊,回答問題。

山地的形成学案

山地的形成学案

山地的形成学案山地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地理特征,具有复杂的形态和多样的形成原因。

在地球历史上,山地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时期和各种自然作用力的影响。

本文将从山地的定义、形成原因、形态特征和分布情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山地的定义山地是指地壳隆起的部分,相对高度大于500米,比高和面积都较大的高地。

山地的顶峰称为山峰,其高度和形态各异,有的高达数千米,有的则低矮而绵延。

二、山地的形成原因山地的形成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地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球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和岩浆侵入等,这些作用力会导致地壳隆起和变形,形成山脉。

外力作用则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等,这些作用力会影响山地的形态和分布。

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地球内部的地质构造运动,地壳会发生板块漂移、碰撞、挤压和抬升等现象,从而导致地表的起伏和山脉的形成。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而形成的。

2、火山活动火山活动也是山地形成的一种原因。

火山爆发时,熔岩、火山灰和气体等物质会喷发到地表以上,形成火山山丘和火山锥。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火山地貌会被风化和侵蚀,逐渐演变成各种形态的山地。

3、岩浆侵入岩浆侵入也会形成山地。

当岩浆在地表下冷却凝固时,会形成侵入岩体,这些岩体会向上拱起地表,形成各种形态的山地。

例如,花岗岩山脉就是由于岩浆侵入而形成的。

三、山地的形态特征山地的形态特征因地区和形成原因而异,但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高耸入云:山地的高度通常较高,高耸入云,成为地表的显著特征。

2、崎岖不平:山地的表面通常崎岖不平,有许多陡峭的坡面和悬崖峭壁。

3、植被繁茂:山地的植被通常比较繁茂,有多种植物和动物栖息其中。

4、水源丰富:山地的水源通常比较丰富,有河流、湖泊、瀑布等水文景观。

四、山地的分布情况山地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南美洲和北美洲等地区。

中国的山地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秦岭、喀喇昆仑山脉和大兴安岭等。

地理①必修《山地的形成》教案

地理①必修《山地的形成》教案

地理①必修《山地的形成》教案课题名称:山地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山地的形成过程,掌握山地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山地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1.山地的形成过程。

2.山地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1.山地的形成原因,如火山活动、构造活动等。

2.帮助学生理解山地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地图、图片等教具。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几张山地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引发学生对山地的形成的兴趣和思考。

1.教师通过PPT给学生讲解山地的形成过程,包括构造活动和外力作用两个方面。

2.通过地图,解释山地的分布规律,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Step 3:小组合作活动(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山地进行研究。

2.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该山地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3.每个小组将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让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提问。

Step 4:概念总结(15分钟)1.教师总结山地的形成原因,包括火山活动、构造活动、侵蚀作用等。

2.教师总结山地的特征,如高耸陡峭、重力作用、坡度陡峭等。

Step 5:拓展练习(20分钟)1.教师出示一幅地图,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标出该地图上山地的分布情况。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将山地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Step 6:课堂分享(10分钟)学生将他们的拓展练习成果进行展示和分享,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Step 7:板书总结(5分钟)教师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抄写在笔记本上。

教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教学延伸:1.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一座山地,让学生亲身体验山地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2.让学生进行山地模拟实验,通过模拟火山活动、构造活动等过程,观察山地的形成。

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山地的形成 学案(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了解山地的成因类型和褶皱、断层的概念。

2.掌握背斜、向斜、断层的判断方法及其实践意义。

3.运用知识分析山地的成因,分析山地对交通线路区位选择的影响。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1.褶皱山
(1)褶皱:岩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①________下发生塑性变形而产生的一系列②________。

(2)基本形态
⎩⎪⎨⎪⎧
背斜:岩层一般③ ,地貌一般发育
为④ ,但常被侵蚀成⑤
向斜:岩层一般⑥
,地貌一般发育
为⑦ ,但因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 ⑧
(3)板块构造学说
a .⑨________可划分为六大板块。

b.六大板块处于不断⑩ 之中
⎩⎪⎨⎪⎧
背离运动:地壳⑪ 形成⑫ 或发育为⑬
相对运动:相互⑭ 、褶皱隆起 形成高大的⑮
2.断块山
(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⑯______和⑰______,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⑱______,两侧岩体沿⑲______发生⑳________,形成断层。

(2)形成地貌
a .水平位移:○
21______原有地貌,或派生出若干地貌。

b.垂直位移⎩
⎪⎨⎪⎧
岩体相对下降:形成○
22 或○23 岩体相对上升:发育成为○24 或○25
3.火山
(1)形成:地下深处的○
26______,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在○27______________处,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
28______喷出而成。

(2)火山构造:○
29________和○30________。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运输方式:优先发展○
31________。

2.线路选址:地势相对和缓的○
32________和○33________。

3.线路的分布
和延伸方向⎩⎪
⎨⎪⎧
○34 前进山区的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 ○
35 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我的疑惑
1. 2. 3.
探究点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探究材料教材P73图4.9褶曲示意和图4.10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P74图4.12断层示意和P75图4.14火山示意。

华山为五岳之西岳,“自古华山一条路”,峭立的崖壁、幽深的绝谷,华山之险让人们为之汗流浃背、惊心动魄……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峰顶白雪皑皑、云雾缭绕,湛蓝的湖水、绚丽的樱花,吸引着大批的观光客……
1.如何从形态上、岩层新老关系上判断常见的地质构造?它们经过地质作用后形成的构造地貌如何?
2.你知道富士山和华山各属哪种类型的山地?
3.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有哪些?如何判定?
4.板块的运动主要有哪些方式,影响是什么?
5.岩石发生破裂一定形成断层吗?
【考例探究1】读“地质构造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丁处地质构造类型是________,地貌名称是__________。

(2)乙处地质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处地质构造类型是__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探究材料教材P76图4.16某山区公路走向示意。

1.山区交通运输在线路方式、线路分布、线路方向三个方面各有什么特征?
2.人口的分布是社会经济因素,对山区公路线的分布有着怎样的影响?
3.画一画:在下面等高线地形图中,在A、B之间设计一条合理的公路线。

【考例探究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
交通运输干线类型最大限制坡度
公路7%~9%
铁路3%
材料二
项目土石方桥梁与隧道总长度造价
山岳/平原 1.5~2 7~11 2.2~3
山岳/丘陵1以上2~3 1.5
(1)
A.在山区,修建公路的难度大于铁路
B.就对地形坡度的适应性而言,铁路优于公路
C.在山岳地区,应优先建造铁路,其次才是公路
D.在山岳地区,应优先建造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2)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修建普通铁路的工程量比:山岳>平原>丘陵
B.修建普遍铁路的造价比:平原>丘陵>山岳
C.修建普遍铁路的难度比:山岳>丘陵>平原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巧学速记]
地质构造判定的一般步骤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老两翼新为背斜,中心新两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

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反思小结
重要知识点关键点总结我的反思
褶皱(背斜和向斜) 判断的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背斜成山也能成谷
断层断裂且位移明显
山区交通运输公路为主;分布在地势低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迂回曲折
参考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挤压作用②波状弯曲③向上拱起④山岭⑤谷地⑥向下弯曲⑦谷地⑧山岭
⑨岩石圈⑩运动⑪张裂⑫裂谷⑬海洋
⑭碰撞⑮褶皱山系⑯压力⑰张力⑱破裂⑲断裂面⑳明显位移○21错断○22谷地○23低地○24山岭○25高地○26岩浆○27地壳的薄弱地带○28管道○29火山口○30火山锥
○31公路○32山间盆地○33河谷地带○34迂回○35大于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两种形式。

其中褶皱又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不同的地质构造造成的地貌形态不同,同一种地质构造也会形成不同的地貌,其判断方法和对地貌的影响列表如下:
地质构造褶皱
断层背斜向斜
判断方法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
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

从岩层的
新老关系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
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
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未侵蚀地

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
或陡崖,如东非大裂
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
岩块,常成为块状山
或高地,如华山、庐
山、泰山,另一侧相
对下降的岩块,常形
成谷地或低地,如渭
河平原、汾河谷地,
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
谷,有时有泉、湖泊侵蚀后地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
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
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3.
构造
名称
实践意义原因或依据
背斜找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最上为天然气,中为石油,下
为水
隧道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斜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
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
水压力
断层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
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
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
回避处
岩层不稳定,易诱发断层活动
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4.
系。

5.岩石受力破裂,能否形成断层,关键是看两侧的岩体是否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若只发生破裂而无位移,则只能是断裂构造而非断层。

考例探究1(1)向斜山岭
(2)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外力侵蚀
(3)断层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位移
解析根据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向下弯曲为向斜,及断层的形成,可判断图中乙处为背斜,丁处为向斜,丙处为断层。

探究点二
1.考虑地质构造、水文分布、地形分布、地形坡度等自然因素。

分析如下:
2.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

公路在选线时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

3.沿等高线选线,少穿越等高线。

图略。

考例探究2(1)D(2)C[在山区,修建铁路的难度要大于公路,因此应优先建造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修建铁路的工程量、难度和造价都是山岳>丘陵>平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