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生画集书法释文(第一集)
丰子恺《护生画集》的生命解读

AppreciatION 鉴赏编辑|薛续友丰子恺是我国现代漫画的创始人,其漫画创作题材丰富,主要有护生题材、故事小说、民生民俗、生活憧憬等。
浙江省博物馆藏有《护生画集》,是丰子恺从1927年至1973年整整创作了46年的伟大作品。
现就丰子恺先生《护生画集》几幅作品作一诠释,看看人与自然的主题在画家的笔下如何呈现。
垂死的犬《垂死的犬》是一则令人心酸的忠犬护主的故事。
这幅护生画中,前景是一只狗,趴伏于一个囊袋之上,一副守护囊袋不欲被不相干人取走的姿态。
从画面上看,狗,在这幅图中占据着主角的地位;而人,那个从远处逐渐接近的人,影像小,且看上去神态有点慌张,他只是一个配角。
这只忠犬,即将命亡,原因是被那个不知体恤和爱护他的主人打成重伤。
这个狗主人为何要重伤自己的狗呢?原来他是一个做买卖的商人,一次出门去外地收取账款,在归来途中,他走累了,在路边休息。
等他再度起身要赶路回家时,他的狗竟然不断狂吠,他出言制止,狗还是吠个不停,他生气地不想理睬它,准备继续赶路,狗竟然咬住他的脚,不让他走。
商人相当愤怒,重重责打了这只狗,可怜的狗儿哀哀叫着惊慌地逃逸。
商人继续向归路前进,走没多远,忽然想起他装钱的囊袋,遗留在刚才休息的地方忘了取,才幡然醒悟狗儿不停吠叫和咬他的脚,是为了提醒他莫忘钱囊。
他急忙返回休憩之处,刚才被它打成重伤逃走的狗儿,已经回来并紧紧守着钱囊。
他目视着主人回来取钱囊后,长号一声而死去。
这只忠犬,想必平时就经常被痛打,所以这次在路边被主人毒打时,一点都没有反抗,任凭主人在他身上出气。
可怜的狗只是尽忠职守,它不知主人为何如此生气,它惊慌害怕地哀叫,最后夹着尾巴逃离;但见到主人仍未取走钱囊,它又拖着重伤的身体走回来,丰子恺《护生画集》的生命解读吕传彬《垂死的犬》AppreciatION 鉴赏尽心地守护着钱囊,撑着最后一口气,等见到主人回来才长号一声而断气。
狗儿忠心耿耿、无过而受死,真令那个暴躁而又不分青红皂白的主人羞愧得无地自容!鹬蚌相亲“鹬蚌相争”是战国时代的故事。
护生与不害——《护生画集》在印度

中印之间的友好往来奠定 了坚实 的思想基础 。其次 ,丰子恺 “ 护 生” 、“ 护 心” 的理念正好与 印度 人的生命观相 互契合 。
收 稿 日期 :2 0 1 4 —0 8 —2 8
Ma r wa h 的访谈 时 ,提 到了父亲翻译此书 的另一个重要 的原 因。他说 :“ 我 的父 亲是想用这种文化交流 的方式来消除过 去政 治误 解所带来的余震 ,希望能增进中印之 间的友谊 。这种途径不仅可 以解开过去交流 的误解 ,而且还能营造一种 氛围,这种
氛围超越 狭隘的政治 , 这种 氛围令我们互相理解 。 ”这是一个有独特意义 的项 目,这种文化交流方式是中印两国人民的共识 , 它增进了 中印两 国人民感情 ,为世界 和平事业做出 了贡献 。而这一 共识 的背后承载的是中印两大古国的文明精粹 。丰子恺 的 护生画集 能 引起拉 固・ 维拉和世主月如此大的兴趣 ,这与 中印两 国几千年密切 的文化 交流不无关系。首先 ,护生、不害 、
护 生 与不 害
《 护 生 画集 》在 印度
黄 蓉
( 深 圳 大 学 印 度 研 究 中心 ,广 东 深 圳 5 1 8 0 6 0 )
摘
要: 护生画集》一书六集 已在 中国出齐,海外版本 的情 况尚未作整理 。特 别是 第一 集,海外版 本颇多。在佛教 源
头的印度 ,著名的梵文学家拉 固 ・ 维拉于 1 9 5 4 年 翻译 出版 了 ( ( 护生 画集 ( 第一 集 )的中荚梵三语 集于一体 的版 本,命名为 中国诗 画中的不害思想》 ,希望辟 出一座神龛 ,以此令 “ 不害”之道永放光芒。不害思想是 印度众 多宗教 的共 同基本准 则。 丰子 恺 护生画集》第一集诗 画 中的和谐相处 、爱物如 己、感悟生命等护生主题 与印度 不害恩想如 出一辙 ,体现 了中印传 统
护生画集序言

序言一夏丏尊弘一和尚五十岁时,子恺绘护生画五十幅,和尚亲为题词流通,即所谓护生画集者是也。
今岁和尚六十之年,斯世正杀机炽盛,弱肉强食,阎浮提大半沦入劫火,子恺於颠沛流离之中,依前例续绘护生画六十幅为寿,和尚仍为书写题词,使流通人间,名曰续护生画集。
二集相距十年,子恺作风,渐近自然,和尚亦人书俱老。
至其内容旨趣,前后更大有不同。
初集取境,多有令人触目惊心不忍卒睹者。
续集则一扫凄惨罪过之场面。
所表现者,皆万物自得之趣与彼我之感应同情,开卷诗趣盎然,几使阅者不信此乃劝善之书。
盖初集多著眼于斥妄即戒杀,续集多著眼于显正即护生。
戒杀与护生,乃一善行之两面。
戒杀是方便,护生始为究竟也。
犹忆十年前和尚偶过上海,向坊间购请仿宋活字印经典。
病其字体参差,行列不匀。
因发愿特写字模一通,制成大小活字,以印佛籍。
还山依字典部首逐一书写,聚精会神,日作数十字,偏正肥瘦大小稍不当意,即易之。
期月后书至刀部,忽中止。
间其故,则曰:刀部之字,多有杀伤意:不忍下笔耳。
其悲悯恻隐,有如此者。
今续集选材,纯取慈祥境界,正合此意。
题词或取前人成语,或为画者及其友朋所作。
间有杀字,和尚书写至此,蹙额不忍之态,可以想像得之。
和尚在俗时,体素弱,自信无寿徵。
日者谓丙辰有大厄,因刻一印章,曰丙辰息翁归寂之年。
是岁为人作书常用之。
余所藏有一纸,即盖此印章者。
戊午出家以后,行弥苦而体愈健,自言蒙佛加被。
今已花甲一周,曰仁者寿,此其验软!和尚近与子恺约,护生画当续绘。
七十岁绘七十幅,刊第三集。
八十岁绘八十幅,刊第四集。
乃至百岁绘百幅,刊第六集。
护生之愿,宏远如斯。
斯世众生,正在枪林弹雨之中,备受苦厄。
续护生画集之出现,可谓契理契机,因缘殊胜。
封面作莲池沸腾状,扉画於莲华间画兵仗,沸汤长莲华,兵仗化红莲。
呜呼!此足以象徵和尚之悲愿矣。
一九四〇年十月十日序言二丰子恺弘一法师五十岁时(一九二九年)与我同住上海居士林,合作护生画初集,共五十幅。
我作画,法师写诗。
护生画集

《护生画集》介绍弘一法师,名李叔同,字息霜,别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为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是冠绝当时,被誉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奇才。
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成为佛教律宗的一代宗师。
丰子恺,浙江崇德(今桐乡)人。
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
1927年弘一法师(李叔同)、丰子恺、李圆净(广东三水人,本名荣祥,别号圆晋,又署无相,圆净是他的法名),三人商编《护生画集》。
弘一法师的《护生画集》创作主张是“盖以艺术作方便,人道主义为宗旨”。
丰子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毕生致力于《护生画集》的创作。
后几经曲折,全套《护生画集》成书于1978年,全书共六册,总计收录了450幅画作。
为便于流通故,本《摘录》共收录了其中40余幅作品。
末学全无才慧,有目如盲,所摘录者,并不能尽全书之精妙大意。
只为流通便利故,勉力而为之。
众生是亦众生,与我体同;应起悲心,怜彼昏蒙。
普劝世人,放生戒杀;不食其肉,乃谓爱物。
母之羽雏儿依残羽,殷殷恋慈母;母亡儿不知,犹复相环守。
念此爱亲情,能勿凄心否?唐·杜甫诗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
《鸟》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唐·白居易诗)示众景象太凄惨,伤心不忍睹;夫复有何言,掩卷泪如雨。
修罗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愿云禅师《戒杀诗》)喜庆?!喜气溢门楣,如何惨杀戮?唯欲家人欢,哪管畜生哭。
垂钓水边垂钓,闲情逸致;是以物命,而为儿戏。
刺骨穿肠,於心何忍?愿发仁慈,常起悲愍。
垂纶称风雅,鱼向雅人哭,甘饵藏利钩,用心何恶毒?穿颚钻唇皮,用刑何残酷?风雅若如此,我愿为庸俗。
《护生画集》,护生即护心

《护生画集》,护生即护心《护生画集》是一部奇书,全套完成于1973年,但说起这部书的时候,一切应该是从1912年开始。
那一年,是33岁的李叔同(也就是后来的弘一法师)回国的第二年,那一年的李叔同从天津返回上海,加入了“南社”,被聘为《太平洋报》的主笔。
同年秋天,《太平洋报》停刊,李叔同应经亨颐之聘赴杭州,在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来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音乐、图画课教师。
在这里,李叔同不但写出了他日后流传最广的一部作品《送别》,还教出了画家潘天寿、音乐教育家刘质平、作家曹聚仁等等许多后来大名鼎鼎的学生,其中还有一位,就是《护生画集》的作者,画家、散文家丰子恺。
1914年,那一年,35岁的李叔同加入了西泠印社,那一年16岁的丰子恺进入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跟随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一直到1918年。
丰子恺曾经说过,当时李叔同对他的教育方式,是“爸爸般的教育”,对他的一生影响甚大。
也正是有了这段师生情谊,才有了后来《护生画集》的诞生。
1927年,李叔同,不对,那时候应该是弘一法师,从杭州灵隐后山本来寺搬到了上海,住在丰子恺价,主持了丰子恺皈依三宝的仪式。
期间开始与丰子恺商定《护生画集》的计划。
1929年,为庆贺弘一法师50寿辰,《护生画集》第一册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而丰子恺也对恩师做出了承诺:到大师百岁之时,共绘六册,每册增加10幅。
后来,尽管弘一法师去世,尽管自己历经坎坷,并在政治运动中遭受迫害,丰子恺依旧坚守承诺。
直到1973年,《护生画集》第六册100幅终于画成。
《护生画集》这套书,第一册和第二册的文字为弘一法师题写、第三册为叶恭绰撰写、第四册和第六册为朱幼兰题写、第五册为虞愚书写。
从文化艺术价值上来讲,是佛教界、文艺界诸位大师们绝世合作的结晶。
而另外的意义,则就如第一册出版时弘一法师所说的那样“盖以艺术作方便,人道主义为宗趣。
”“中国文艺媒体联盟 | 艺窝疯核心成员忠于好奇guan2h1。
护生画集书法释文(第一、第二集)

书法释文第一集众生是亦众生,与我体同。
应起悲心,怜彼昏蒙。
普劝世人,放生戒杀。
不食其肉,乃谓爱物。
生的扶持一蟹失足,二蟹持扶,物知慈悲,人何不如?今日与明朝日暖春风和,策杖游郊园,双鸭泛清波,群鱼戏碧川。
为念世途险,欢乐何足言?明朝落网罟,系颈陈市廛。
思彼刀砧苦,不觉悲泪潸!母之羽雏儿依残羽,殷殷恋慈母。
母亡儿不知,尤复相环守。
念此亲爱情,能勿凄心否?(《感应类钞》云:眉州鲜于氏,因合药,碾一蝙蝠为末。
及和剂时,有数小蝙蝠围聚其上,面目未开,盖识母气而来也。
一家为之洒泪。
今略拟其意,作“母之羽”图。
)“吾儿?!”畜生亦有母子情,犬知护儿牛舐犊,鸡为守雏身不离,鳝因爱子常惴缩。
人贪滋味美口腹,何苦拆开他眷属?畜生哀痛尽如人,只差有泪不能哭。
(慧道人诗删润)亲与子今日尔吃他,将来他吃尔,循环做主人,同是亲与子。
(参用宋黄庭坚诗句。
日本风俗,有以鸡肉与卵置于饭上而食之者,名“亲子丼”。
“亲”谓父母,“子”谓儿女。
“丼”者,彼邦俗解,谓是陶制大碗也。
鸡为“亲”,卵为“子”,以此二物共置碗中,故曰“亲子丼”。
)芦菔生儿芥有孙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宋苏轼诗)!!!麟为仁兽,灵秀所钟,不践生草,不履生虫。
繄吾人类,应知其义,举足下足,常须留意。
既勿故杀,亦勿误伤,长我慈心,存我天良。
(儿时读《毛诗·麟趾章注》云:“麟为仁兽,不践生草,不履生虫。
”余讽其文,深为感叹。
四十年来,未尝忘怀。
今撰护生诗歌,引述其义。
后之览者,幸共知所警惕焉!)儿戏(其一)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唐杜甫诗)儿戏(其二)教训子女,宜在幼时,先入为主,终身不移。
长养慈心,勿伤物命,充此一念,可为仁圣。
沉溺莫谓虫命微,沉溺而不援,应知恻隐心,是为仁之端。
暗杀(其一)若谓青蝇污,挥扇可驱除,岂必矜残杀,伤生而自娱。
暗杀(其二)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析丰子恺《护生画集》中蕴含的仁爱思想

丰子恺(1898—1975)的父亲丰清末举人,丰子恺从6岁起就在父亲的教导下阅读一些儒家经典如《三字经》《千家诗》等,父亲在丰子恺9岁时病故,之后他一直在传统私塾里学习。
儒家思想强调“仁者爱人”等仁爱思想,丰子恺日日耳濡目染,必然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他日后“仁爱”之心。
第一类是植物在无人干预时,自然生长的模样。
如在《护生画集》第五集的《欣欣向荣》(图3),描绘了在窗前屋檐的瓦缝里蹿出几根野草,迎风摇摆,旁边有两只蝴蝶飞过。
整个画面和谐,给人生机盎然和诗情画意之美。
这些弱小的生命在瓦缝这种不利环境下仍在坚持存活,体现出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值得人们以此为榜样。
观看这些植物自然生长、无人打扰的画面,使人们既感受到自然界的和谐美好,又产生保护生物的想法。
另一类是植物在人为干预下,形成了人们想要的样子。
如《护生画集》第五集的的占有欲》,题诗:“篱角梅初发,一枝轻折来,可怜心未死,犹向胆瓶开。
”[3]画面描绘了一个花瓶里放着一枝刚被折下来的梅花,画面中的人物欣喜地看着插进瓶子里的梅花。
这个画面看似美好,但从侧面反映出这个人的私心之重,他没有考虑到这样做会使梅花不久之后了无生机。
这类漫画也是在提醒人们要去尊重、爱惜这些微小的生命。
丰子恺笔下的万物,都让人感受到生命之美。
他不仅传递出爱护植物的理念,还传达了一份对大自然的赞美与敬意。
人们怀有此敬意,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护生、护心的真谛,从而拥有一颗“仁爱”之心。
(三)儿童之趣—与儿童相关的仁爱之情丰子恺很喜欢儿童,并频繁地把他们作为绘画题材,因为他觉得儿童比较纯粹和自然,可以使他的内心变得澄明和平静。
他说:“我向来憧憬于儿童生活,尤其是那时,我初尝世味,看见了当时社会里虚伪骄矜之状,觉得成人大都已失本性,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图4 丰子恺 《护生画集》之《蚂蚁搬家》图3 丰子恺 《护生画集》之《欣欣向荣》图2 丰子恺 《护生画集》之《冬日的同乐》图1 丰子恺 《护生画集》之《倘使羊识字》漫画。
丰子恺和他的《护生画集》

丰子恺和他的《护生画集》作者:牧徐徐来源:《润·文摘》2014年第05期世寿所许,定当遵嘱1928年,丰子恺为祝贺恩师李叔同五十寿辰,寄去了自己精心绘制的50幅《护生画集》。
李叔同非常高兴,很快为画集配上了文字,并回信嘱咐丰子恺,希望他能将此画集续下去,在自己六十到一百岁大寿时,能够分别再收到画集第2—6集。
丰子恺随即回信——世寿所许,定当遵嘱!此后,丰子恺谨记李叔同的嘱托,为报师恩发奋而作。
1929—1965年,丰子恺分别完成《护生画集》第2、3、4集,然而,就在丰子恺打算继续完成最后两集时,意外却降临了——“文革”来了。
刚当上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的丰子恺,被错判为上海十大重点批斗对象之首。
接下来,无数磨难开始朝已是六十多岁的丰子恺蜂拥袭来。
虽然如此,丰子恺依然没有任何的抱怨,从没想过要放弃绘画,也从不敢忘记对恩师的那句承诺。
“护生即护心,慈悲在心,随处皆可作画”,劳动改造期间,他以苦为乐,只要一有机会,就会想方设法继续《护生画集》的绘画,并完成了第5集的90幅画。
但环境的恶劣最终还是击倒了老人。
患上严重肺炎的丰子恺被允许回家养病,此时的他已是76岁的古稀老人了。
回到家中的丰子恺并没有按照医生的要求好好休息,积极配合治疗,相反,他甚至偷偷扔掉医生开的药,全身心地扑到绘画上去。
他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画《护生画集》的第6集。
此时与恩师约定的最后一集还有六年时间,但丰子恺似乎隐约感觉到自己将不久于世,于是拼命地画。
儿女们怕他累坏身体,把他的笔和纸都藏起来了。
丰子恺就向他们哀求道:“你们这是要我的老命呀,快还给我吧。
”儿女们只好作罢。
晚上,即便是睡在一个需要蜷缩起双腿才能睡下的小床上,他也感觉不到丝毫不便,他的所有心思都沉浸在画作中。
《羔跪受乳》、《首尾就烹》等名画就是这个时候完成的。
1973年底,丰子恺终于完成了恩师的重嘱,画完了《护生画集》的最后一集的100幅画,这相距他送给恩师第一集《护生画集》时,已过去了四十五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释文
第一集
众生
是亦众生,与我体同。
应起悲心,怜彼昏蒙。
普劝世人,放生戒杀。
不食其肉,乃谓爱物。
生的扶持
一蟹失足,二蟹持扶,
物知慈悲,人何不如?
今日与明朝
日暖春风和,策杖游郊园,
双鸭泛清波,群鱼戏碧川。
为念世途险,欢乐何足言?
明朝落网罟,系颈陈市廛。
思彼刀砧苦,不觉悲泪潸!
母之羽
雏儿依残羽,殷殷恋慈母。
母亡儿不知,尤复相环守。
念此亲爱情,能勿凄心否?
(《感应类钞》云:眉州鲜于氏,因合药,碾一蝙蝠为末。
及和剂时,有数小蝙蝠围聚其上,面目未开,盖识母气而来也。
一家为之洒泪。
今略拟其意,作“母之羽”图。
)
“吾儿?!”
畜生亦有母子情,犬知护儿牛舐犊,
鸡为守雏身不离,鳝因爱子常惴缩。
人贪滋味美口腹,何苦拆开他眷属?
畜生哀痛尽如人,只差有泪不能哭。
(慧道人诗删润)
亲与子
今日尔吃他,将来他吃尔,
循环做主人,同是亲与子。
(参用宋黄庭坚诗句。
日本风俗,有以鸡肉与卵置于饭上而食之者,名“亲子丼”。
“亲”谓父母,“子”谓儿女。
“丼”者,彼邦俗解,谓是陶制大碗也。
鸡为“亲”,卵为“子”,以
此二物共置碗中,故曰“亲子丼”。
)
芦菔生儿芥有孙
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
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宋苏轼诗)
!!!
麟为仁兽,灵秀所钟,
不践生草,不履生虫。
繄吾人类,应知其义,
举足下足,常须留意。
既勿故杀,亦勿误伤,
长我慈心,存我天良。
(儿时读《毛诗·麟趾章注》云:“麟为仁兽,不践生草,不履生虫。
”余讽其文,深为感叹。
四十年来,未尝忘怀。
今撰护生诗歌,引述其义。
后之览者,幸共知所警惕焉!)
儿戏(其一)
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
(唐杜甫诗)
儿戏(其二)
教训子女,宜在幼时,
先入为主,终身不移。
长养慈心,勿伤物命,
充此一念,可为仁圣。
沉溺
莫谓虫命微,沉溺而不援,
应知恻隐心,是为仁之端。
暗杀(其一)
若谓青蝇污,挥扇可驱除,
岂必矜残杀,伤生而自娱。
暗杀(其二)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唐白居易诗)
诀别之音
落花辞枝,夕阳欲沉,
裂帛一声,凄入秋心。
生离欤?死别欤?
生离尝恻恻,临行复回首,
此去不再还,念儿儿知否?
倘使羊识字
倘使羊识字,泪珠落如雨,口虽不能言,心中暗叫苦。
乞命
吾不忍其觳觫,无罪而就死地,普劝诸仁者,同发慈悲意。
农夫与乳母
忆昔襁褓时,尝啜老牛乳,年长食稻粱,赖尔耕作苦,念此养育恩,何忍相忘汝。
西方之学者,倡人道主义,不啖老牛肉,淡泊乐蔬食,卓哉此美风,可以昭百世!
“我的腿!”
挟弩隐衣袂,入林群鸟号,狗屠一鸣鞭,众吠从之嚣。
因果苟无征,视斯亦已昭,与其啖群生,宁我吞千刀!
(明陶周望诗)
示众
景象太凄惨,伤心不忍睹,夫复有何言,掩卷泪如雨!
修罗
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愿云禅师《戒杀诗》)
喜庆的代价
喜气溢门楣,如何惨杀戮?
唯欲家人欢,哪管畜生哭。
萧然的除夜
邻鸡夜夜竞先鸣,到此萧然度五更,血染千刀流不尽,佐他杯酒话春生。
(清彭际清《除夕有感诗》)
残废的美
好花经摧折,曾无几日香,
憔悴剩残姿,明朝弃道旁。
生机
小草出墙腰,亦复饶佳致,
我为勤灌溉,欣欣有生意。
囚徒之歌
人在牢狱,终日愁欷,
鸟在樊笼,终日悲啼。
聆此哀音,凄入心脾,
何如放舍,任彼高飞!
遇赦
汝欲延生听我语,凡事惺惺须求己。
如欲延生须放生,此是循环真道理。
他若死时你救他,汝若死时人救你。
(回道人诗)
投宿
夕日落江渚,炊烟起村墅,
小鸟亦归家,殷殷恋旧主。
雀巢可俯而窥
人不害物,物不惊扰,
犹如明月,众星围绕。
松间的音乐队
家住夕阳江上村,一湾流水绕柴门,种来松树高于屋,借与春禽养子孙。
(明叶唐夫诗)
诱杀
水边垂钓,闲情逸致,
是以物命,而为儿戏。
刺骨穿肠,于心何忍?
愿发仁慈,常起悲悯。
刽子手
一指纳沸汤,浑身惊欲裂,
一针刺己肉,遍体如刀割。
鱼死向人哀,鸡死临刀泣,
哀泣各分明,听者自不识!
(明陶周望诗)
肉
竖首横目人,竖目横身兽,从兽者智撄,甘人者勇斗,悲哉肉世界,奚物获长寿!一虎当邑居,万人怖而走,万人惧虎心,物命谁当救?莫言他肉肥,可疗吾身瘦,彼此电露命,但当相悯宥,共修三坚法,人兽两无负。
(明陶周望诗)
间接的自喂
养猪充口腹,因爱结成仇,猪若知此意,终朝不食愁。
颇赖猪未知,肥肉过汝喉,将来汝做猪,还须偿猪油。
此理果弗谬,劝汝养猪休!(明紫柏大师《猪偈》)
被虏
有命尽贪生,无分人与畜,最怕是杀烹,最苦是割肉。
擒执未施刀,魂惊气先窒,喉断叫声绝,颠倒三起伏。
念此恻肺肝,何忍纵口腹?
(耐庵道人诗)
倒悬
始而倒悬,终以诛戮,彼有何辜,受此荼毒?
人命则贵,物命则微,
汝自问心,判其是非。
尸林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应起悲心,勿贪口腹。
刑场
蓦受刀砧苦,肠断命犹牵,
白刃千翻割,红炉百沸煎。
炮烙加彼体,甘肥佐我筵,
此事若无罪,勿畏苍苍天!
(清周思仁诗)
开棺
恶臭陈秽,何云美味?
掩鼻伤心,为之堕泪。
智者善思,能毋悲愧?
蚕的刑具
残杀百千命,完成一袭衣,
唯知求适体,岂毋伤仁慈?
(布葛可以代绮罗,冬畏寒者宜衣驼绒,以代丝绵。
)
昨晚的成绩
是为恶业,何谓成绩?
宜速忏悔,痛自呵责。
发起善心,勤修慈德。
拾遗
钓廉归乳燕,穴牖出痴蝇,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宋苏轼诗)
惠而不费
勿谓善小,不乐为之,惠而不费,亦曰仁慈。
平等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
(宋黄庭坚诗)
醉人与醉蟹
肉食者鄙,不为仁人,况复饮酒,能令智昏。
誓于今日,改过自新,长养悲心,成就慧身。
忏悔
人非圣贤,其孰无过?犹如素衣,偶著尘涴。
改过自新,若衣拭尘,一念慈心,天下归仁。
冬日的同乐
盛世乐太平,民康而物阜,万类咸喁喁,同浴仁恩厚。
昔日互残杀,而今共爱亲,
何分物与我,大地一家春。
幸福的同情
香饵见来须闭口,大江归去好藏身,
盘涡峻激多倾险,莫学长鲸拟害人。
(唐白居易《放鱼诗》)
老鸭造象
罪恶第一为杀,天地大德曰生。
老鸭扎扎,延颈哀鸣,
我为赎归,畜于灵囿。
功德回施群生,愿悉无病长寿。
(戊辰十一月,余乘番舶,见有老鸭囚于樊,将赍送他乡以饷病者,谓食其肉可起沉疴。
余悯鸭老而将受戮,乃乞舶主为之哀请,以三金赎老鸭归。
属子恺图其形,补入《画
集》,聊志遗念。
)
杨枝净水
杨枝净水,一滴清凉,
远离众苦,归命觉王。
(放生仪轨,若放生时,应以杨枝净水为物灌顶,令其消除业障、增长善根。
)。